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悟日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悟日志范文1
一、理论基石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的主张和《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所讲的“用生活来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互相交融,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话,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是相一致的。
作为教育者,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会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得到体现。
二、改革愿景
这几年来,我校通过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我校语文教师为主导,各科教师为辅助,改进传统的日记教学方法、写作方法,将日记教育与儿童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年段进行不同的日记引导。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日记兴趣,引导他们用一颗童心来探索世界;在中年级着力培养孩子感受自然和生活的能力,从观察和体验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高年级引导孩子对社会的敏感度,使他们对社会时政、周边热点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小公民。最终力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我校学生培养为自信、智慧、快乐、敏锐的玉兰花少年。
三、摸石前行
1、大量阅读,积累丰富语言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校结合学校自身地理文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玉兰诵本”,在每天的晨会推行“玉兰雅诵”,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性的佳诗、美文。
为学生提供精选课外书,进行整班阅读,在年级中进行“读书交流会”,保证学生基本的阅读量。
引导学生书写“读书笔记”类生活日记,把阅读时的点滴感悟记载于日记中,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细化感情,训练思维。
2、学科联动,全面覆盖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取研究、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情境,创设愉悦的氛围,减少枯燥乏味地讲解与练习,让学生在日记的过程中享受生活、快乐,解决“怕日记”的问题。
日记写作以语文学科为主导,与各门学科紧密结合,如数学学科的“数学小日记”,英语学科的“英语小日记”,科学学科的“观察小日记”,体育学科的“运动日记”等等。综合化进行日记写作指导,还原了生活本色,还原了写作本色,学生天真、单纯、稚嫩、浅显,充满童真童趣的本色在日记写作中得到彰显。
3、把握教材,激发生活趣味
如:数学老师将生活情趣融入知识运用,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走,我们去春游》。科学老师将知识探索融入趣味实践,为学生上一节室外的《找蚯蚓》。体育老师将健身自护融入知识性游戏,为学生上一节《逃生游戏》……
4、丰富活动,创造感悟素材
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内容,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每年的惯例“三礼”(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新“四礼”(节俭、倡廉等),“多节”(消寒节、百孝节、昭忠节等)系列礼仪民俗活动中,还原传统节日气氛,创设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汲取传统礼仪、节日的精华。
5、生活化环境,引导发现美好
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家”的环境。教师每年利用假期改善教学环境,大到
校园环境,小到教室布置,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
6、课程延伸,引导内容创新
借助语文教材,弥补教材中的写作训练不足,引导学生创新日记内容,跳出思维的框框。学完了故事型的课文,引导学生向家长、长辈收集故事,然后写一则“故事日记”;学完了写景美文,引领学生去读读写山水的佳作,走出家门去周边的名胜古迹走一走,看一看;学了诗歌,更可以当一当“小诗人”,写几首随性小诗。
7、信任鼓励,创设“感悟”大环境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把微笑、、信任、激励带进教室。我校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平等民主相处,真诚关爱他们,春风细雨般的话语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
8、成果展示,丰富呈现手段
我校在呈现学生生活日记成果上,开发出了多种展示方式,极大地帮助学生建立了写作自信。
① 在班级定期举办《日记小报》,让孩子们以组为单位,动手涂涂写写,把小组成员近期较优秀的日记编入其中。
②在学习园地开辟“日记专区”,经常将班级中较为优秀的日记进行展出。
③鼓励家长试写与孩子相处的点滴所感而成的小日记。
感悟日志范文2
在这次会上,本社社长、总编詹洪春博士受邀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向与会者通报了本届大会的主题、宗旨、日程安排等情况。据詹洪春介绍,继2011年召开了“2011首届手术治疗糖尿病学术会议”之后,“第二届天坛手术治疗糖尿病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3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河南大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交流、规范、协作、发展”,其宗旨是更好地促进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出任“第二届天坛手术治疗糖尿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茂民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手术治疗糖尿病在中国的尴尬》的专题发言。在发言中,宋茂民教授首次在学界指出了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在我国处在‘五大尴尬’”的状态。会后,记者围绕上述话题,对宋茂民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规范,应从严格准入机制开始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此前不久的2011年3月28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2型糖尿病介入治疗大会”上,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表立场声明,声明称:“胃转流术较早适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可预防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此后的2011年7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共同《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在我国开始规范 “手术治疗糖尿病”。
针对上述背景资料,宋茂民教授首先诠释说:“事实上,所谓‘手术治疗糖尿病’的这个‘手术’,一般是指的‘胃转流手术’,也叫‘胃旁路手术’,目前有十几种术式,绝大多数都是临床实施几十年的老术式了。”
随后,宋茂民教授介绍了“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学科源流:“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医生在给一部分肥胖症病人减肥做胃转流手术后首先发现,患者接受手术后在达到减肥效果的同时,他们的糖尿病症状也随之好转了,血糖降下来了。接着经过后期研究以后发现,在胃转流手术几天后,血糖就可以恢复正常,即使过度饮食、不控制饮食、不忌口也无妨,这说明胃转流手术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新的内分泌机制、一个能够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大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对此实施了前瞻性研究。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病人在做了胃转流手术以后,糖尿病就好转了,甚至有很多病人完全脱离了胰岛素治疗。这样的比例大概在70%到90%之间。在美国大概一年开展有三万多例这样的手术。他们做得多,但并不等于他是没有‘规矩’。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应该说他们的一些规范、指南等文件,对于手术适应症、术后的健康指导、术后随访以及强调营养师的指导等方面,都做了十分科学、详尽的规范。”
宋茂民教授继续介绍说:“美国学界开展了很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可以说‘手术治疗糖尿病’这一领域的一些前瞻性研究,最早基本上都在美国开展的。欧洲后来居上,但他们是跟着美国走,没有什么创新的东西。目前,除了胃转流手术之外的其他各种术式也都在研究,总体情况是这样的……一直到了2008年3月,在新西兰惠灵顿召开的国际糖尿病会议及同年10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欧洲糖尿病会议中,国际糖尿病联盟确认胃转流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选择之一,大会确立了‘糖尿病是手术能够治愈的胃肠道疾病’这一观点;而在欧洲,则于2009年9月29日召开的欧洲第45届糖尿病研究会年会上,确认了糖尿病已成为手术可以治愈的胃肠道疾病这一行业共识。”
简要介绍完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学科发展背景后,宋茂民教授把话题转到了国内。他继续解释说:“我们大概在2002年左右把‘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这一理念引进到国内。这种外科手术既对糖尿病有疗效,又可以减肥,可以说患者接受胃转流手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所以,这种术式便迅速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但直至今日,我国每年能做多少例胃转流手术,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
随后,宋茂民教授话锋一转说:“目前,国内开展胃转流手术的医院逐渐增多,手术方式大致分为微创手术和开腹手术,这两种方式都在做。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认为,微创胃转流手术将会成为主流,对患者的恢复大有好处。但现实是,以微创的方式做胃转流手术占国内开展的总手术例数还不到一半,甚至可能还达不到三分之一。我为什么坚持主张要以微创的理念开展这项手术呢?开腹做这个手术不是也可以吗?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有他们的特殊性。他们在不做手术时,尽管血糖控制的不好,但不会很快威胁到生命。而且,糖尿病患者接受胃转流手术与其他胃肠疾病比如说胃癌、溃疡病等接受手术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不是胃转流手术的必须接受者。所以手术应当尽可能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然,糖尿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损失就太大了!为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医师对接受胃转流手术的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保患者的安全。微创手术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安全性更好。”
宋茂民教授继续解释说:“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无论胃转流术有效还是没效,患者如果因接受这种手术而出现了手术远期并发症等问题,比如说营养的问题、肠液反流导致一些胃内环境的变化,还有肠粘连等问题――尽管出现这些问题的病人可能是极少数,但是如果他们接受这种手术后对糖尿病的治疗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又增添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那对于患者而言,就太不划算了。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今天除了要强调微创,还要强调手术的‘规范’、严格的适应症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要讲‘规范手术治疗糖尿病’的话,我们应该首先从‘严格准入机制’抓起,而且还要倡导开展微创手术,而不应该是开腹手术。这也是在第一届和将要召开的第二届手术治疗糖尿病学术会议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强调要规范、规范,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大尴尬”钳制学科发展
宋茂民教授在这次新闻会上所做的专题发言中,提出了手术治疗糖尿病在我国存在“五大尴尬”的观点。他认为,这“五大尴尬”分别是:第一,病人群体很大,但对“手术治疗糖尿病”的知晓度很低;第二,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成绩不大,但问题却不少;第三,在此领域,内、外科达成了共识,但“规矩”尚少;第四,在这一领域,临床问题很多,学术研究很少;第五,手术治疗糖尿病尚未得到大多数专业人员和政府管理层的认可。
就上述“五大尴尬”,宋茂民教授详细解释说:“现在,在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这个领域,国内的一些情况很令人担忧。我所说的存在‘五大尴尬’,第一个就是病人群体很大,但知晓度很低,特别是内分泌或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这些领域,大医院不搞,大专家也不做,当然就缺少学术引领了。而且,我所说的‘知晓度’,还不仅仅是指病人的知晓度,还包括我们业内的医生、甚至包括胃肠外科医生、内分泌医生等,整个医务界的知晓度都很低。据我对周围人的了解,这个知晓率大概在12%左右吧!比如说,在我们天坛医院刚开展这项工作之前,说实在的,医院内的知晓度连10%都不到,甚至低于5%。在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以后的几年里,我所接触到的医患当中,我觉得知晓度也不过10%左右。那么,这几年,经过媒体的宣传,特别是2011年7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共同《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并将这个《共识》颁布后的一段时间里,应该说各类媒体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宣传,应该说现在在病人群体里,在医务界的知晓程度已经大幅度上升了。此外我还认为,病人群体大,知晓度很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型医院参与度太低。大家都知道,大型医院在国内的影响力很大,如果他们不参与,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影响力很难做大,或者说影响力的提升就不快,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现实――开展临床研究或者基础研究的没有几家医院。目前除了武警总医院,以及我们天坛医院这两家,其他的大型医院也有,但不多。”
就此问题,宋茂民教授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在对待常见疾病的治疗时,一般情况下知晓度都是非常高的,但是手术治疗糖尿病这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却被忽略了,亟需各界的关注。如果媒体不关注,专家不关注,大医院也不关注,那么,它的知晓度低就不足为奇了。”
“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第二个尴尬,就是成绩不大,问题不少。”宋茂民教授继续说:“所谓成绩不大,就是我们总体上开展的规模不大,病例数也不多。目前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就是这样的状况;那么,再严格一步地讲,这个领域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开展的规模并不大,但存在的问题却不少,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业内人士――不管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都对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情况不太理解。我在现实中就遇到很多这样的医生;另外就是关注这一领域的高级专家少,这就使基层的医生了解得更少。我在一次学术活动中和一些老专家聊起这方面的工作,大家尽管知道我在做这个事,但从话里话外,我感到他们对这个领域的很多情况还是很不了解。其次,就是主流媒体涉及得少。其实这两年以来主流媒体真的没少宣传,但是再往前推两年,主流媒体基本上很少报道这方面的消息,所以社会知晓度低就不奇怪了。你想想,病人知晓度本身就不高,业内知晓度也低,那么,社会知晓度自然也就很低了。主流媒体虽说报道的不多,但非主流媒体――我指的是非医疗卫生类的专业媒体――的商业宣传却不少,特别是近五年以来,那些不规范的广告就更多。刚才我说了,媒体宣传与社会知晓度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其中的一方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规模不大的医院,把手术治疗糖尿病当作一种市场行为去做。他们在一些非主流媒体做了很多的广告,这些广告宣传不科学、不客观,比如说‘一刀根除糖尿病’等等这样的广告词都能够出现,这种说法其实是不讲究科学的,但尽管如此,这类不规范的广告,在不专业的非主流媒体登的却不少,互联网上就更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问题,至少它不是很客观的宣传。”
宋茂民教授认为,手术治疗糖尿病存在的第三个尴尬是“内科外科达成共识了,但‘规矩’还不全、还很少。”他进一步解释说:“现在的‘规矩’,首先外科在手术适应症方面的‘规矩’,内科也给予了支持,大家能够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外科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适应征。第二个就是2011年7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共同的《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里面有了一些规定,比如说对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什么样的手术等等,但这些‘规矩’,仅仅是一个共识而已,它还达不到把‘枝枝蔓蔓’都规范到位的程度;也就是说,这个《共识》还比较粗犷、不够完善。内科方面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普通外科在这方面有临床研究的很少。我个人觉得,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这个课题,对我们搞专业的人来讲是最核心的工作。但是在普通外科界,从学术引领方面,倒不太关心,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还亟需完善已有的《共识》,同时推进临床‘指南’的制订。而且,搞这个专业的专家要坐下来,在一起讨论,为今后的工作做些指导,这是十分必要的。任何一个学术领域,如果没有详尽的‘规矩’,那就有可能‘乱套’,而且,这种‘乱’,它不像商品经营‘乱’了一点、市场‘乱’了一点,我们可以不理它,因为它不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但手术治疗糖尿病这个问题,它是事关人的生命安全、生存质量的大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出大乱子,所以,我认为这个领域亟需更进一步地规范!”
感悟日志范文3
健康网讯:
新华网东京3月13日电(记者 何德功) 据《日本经济新闻》13日报道,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研究人员用H5N1型禽流感病毒研制出新型流感疫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良好效果。
有专家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基因变异后,有可能成为在人群中传播的新型流感病毒。 由于人类对于变异后的病毒缺乏免疫力,新型流感病毒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行。
感悟日志范文4
班训口号,凝聚班级精神
去年,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三班主任,高三重新分班,学生还未来校之前,我就给班上每一位学生打了一个电话,来了一个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电话中除了了解他们的大概情况,介绍我的一些想法之外,特别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假期认真思考班训、班级口号、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张贴的标语,且要求报到时用书面的形式交给我,绝大多数同学很认真地做了。开学第一天,收集好所有学生的班训口号后,我邀请部分学生对班训、口号、目标进行初选,选出其中较优秀的,认真进行整理、润色,以作各选。晚上班会课,也是我们班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我们隆重地确定了我们的班训、口号,班级目标。
首先,将我们初选的口号、班训、日标等进行公布,然后,由提供者进行解读演讲,最后,再由全体学生表决确定。
最终,张程同学选定的斤吉尔二战中一次演讲的名言“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当选为我班的班训。他的解读与演讲一年来都让我们津津乐道,他说:“我选这句话是因为我认为高三就像一一场战争,我们就是战场上的战士,湖南省2010届十五万文科考生都是我们的对手,拼搏一天,五百人将成为你的手下败将,拼搏三百天,你将在十五万人中称雄,每天打败五百人是我们的目标,‘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自然是我们最佳的班训。”他的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以全票当选为我班的班训。他演讲中的那句“每天打败五百人”也成了我们班的口头禅。
“青春飞扬,拼搏自强,0701,共创辉煌。”成了我们班的班级口号。班级目标是“五有”:班级有正气,跑操有激情,卫生有档次,学习有目标,做人有诚信。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鲜出炉的班训、口号等做成条幅挂在了墙上,既装点了单调的教室,又让它们真正成为时刻提醒我们,激发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班训的产生过程,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让他们受了一次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也让我们班团结、友爱、上进、拼搏的班级精神初步形成,高三一开始,我们班就以全新的面貌,闪亮登场,开始了我们激情、快乐的高三之旅。
名言警句,滋润班级精神
名言警句是我们学校常规检查的一个项目,检查过程中,常有班级没有写,而我们班却非常重视这一阵地,大家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我们班的名言警句由宣传组负责,宣传组对名言警句栏有一个非常细致具体的安排与要求。全班57人,每人轮着负责写五天,要求一天写自己的座右铭;两天写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名人名言,或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为了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另外两天必须写古代名人名言。展示的名言必须积极向上,让人印象深刻,目的是让名言警句栏成为同学们展示才华、凸显品味、彰显个性、反映内涵的小舞台。为了达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要求所有同学每天早上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摘抄朗诵名言警句栏的名人名言,每月还组织一次印象最深名人名言评比。
家长会前,汪慧芝同学摘抄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一次年级组误解了我们班,班上可谓群情激愤,冯文彬同学写上一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让大家心气平和了很多。这两条都因及时、有特别意义而获得了月冠军奖。
有时,班主任我也来凑凑热闹,心有感悟的时候,就抢在学生写之前先下手为强。比如:面对同学们口头上总是信誓旦旦,自信满满,行动总是有所欠缺,我就写上:“想到和得到的距离就两个字:做到。”月考后,总有人沮丧,有人骄傲,我就写上:“困扰在一次考试的失利中,是愚蠢的;躺在一次考试的成功上,也是愚蠢的;重整旗鼓或乘胜追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就这样,名言警句小小阵地成了我们思想教育、自我教育的大舞台。寂寞时,带给我们开心:颓废时,带给我们毅力;骄傲时,带给我们警醒;失望时,带给我们信心。每天一句名人名言就像甘露,滋润着每位同学的心田,滋润着我们的班级精神。
班级日志,传递班级精神
班级日志许多班级都在记,但作用的发挥却大相径庭,有的就是一天天的流水账,没有多大意义;有的成了违纪登记本,反而导致同学之间的勾心斗角,成为班级矛盾的源头;有的甚至干脆就是有始无终,记上几天就没了。但我们班的班级日志却是铸就我们团结、守纪、上进、友爱班级精神最重要的文化阵地,是我们班实实在在的精神接力棒。
日志里,流淌着同学们对集体的热爱。如开学之初有同学写道:“大家都说身在0701班很幸福,其实,我觉得0701班是因为有五十七位优秀的同学和六位可亲可爱的老师,共同组成了我们的快乐。”还有人这样写道:“在这个班,我看到了无限的希望,给了我勇气与力量,因为。我知道,我不是孤军奋战,我相信,在0701班的日子将会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正是这样的一段段充满对班级热爱之情的文字让我们班五十七位同学很快就凝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流淌着同学们对美好明天的憧憬、流淌着努力奋斗的信念和铮铮誓言。如:“高三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也知道现在的自己与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只有一条路我们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我们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加油!从现在开始努力,青春易逝,年轻无极限,路就在脚下。”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更流淌着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爱。如:我们班刘蜜同学因患先天性心脏病,身体一直不好,学习认真刻苦而成绩又没有起色,于是她在日志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太追求完美的人,发现自己不但不完美,甚至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你说她怎么能不产生自卑感呢?明知道这样会使自己的心很痛,但却止不住渴望心里所想要的完美。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知道这个,我也不要十全十美,至少让我做个‘正常’人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席话引来众多同学的留言。
“看到你写的,我很有感触,我突然觉得,我们同学之间还缺少很多,比如关爱,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却吝啬对别人的
关心……刘蜜,自信吧!不管是什么,你都可以战胜,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加油!……一个朋友的真心祝福。”
“其实,我觉得你已经足够优秀了,你的坚强与努力已成为我们班的一个榜样,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困扰着很多人,即使是成绩很好的人,并不见得他们就与自己的梦想毫无距离。所以,让我们一起坚持最初的梦想吧!”
“我只想说一句简单的话:上天给予我们苦难、挫折不是惩罚,而是让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看着一段段留言,就像看到一颗颗水晶般纯洁的心灵,感动的不仅是刘蜜,还有全班。
我们班的班级日志一年下来有四大本,近四十万字,记录着每一位同学对集体的热爱、对同学的友好、对高三生活的感悟等等。为什么班级日志在我们班能长盛不衰,同学们想看、愿写,真正成为了班级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呢?
首先是因为我们对班级日志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栏目有固定栏目和不固定栏目,每天日志必须有一天实录、值日感言,不固定栏目有曝光台(指出班级存在的问题)、名师名言(记录当天任课老师讲过的意义深远的话)、优秀的你(记录一位你身边优秀的同学)等等。
其次是全员参与。许多班级记班级日志是班长或班委会的专利,日志也不在班上公开流传,自然得不到其他同学的关注。而我们班是五十七位同学轮流记,日志成了同学们展示才华、凸显品味、彰显个性、反映内涵的小舞台,所以这样的模式让人想写。
当然最关键还是日志内容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真情流露。其中的值日感言最易让人产生共鸣,看后总是让读者或感动、或振奋、或怜惜、或感伤。每当班级日志轮到自己手中,同学们总会用心地将前面同学的日志通通浏览一遍,然后再用心书写新的一天的属于自己的班级日志。这样就形成了写班级日志的良性循环,大家越写越用心,越写越愿写。
班级日志,让我们五十七颗心越来越靠近,让我们班的凝聚力越来越强,让我们班班级精神也越来越积极向上,让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常规制度,创新班级精神
高三阶段,午休改在教室进行,学生顺便可以看看书,做做题,累了,便可就地休息。实行不久,问题来了,学生多次反映:“中午总有人上厕所,倒水喝,出出进进。人刚睡着,门一响,醒了;又一闭眼,门又一响,又醒了。一个小时响好几次,大伙怎么休息!”我在班上讲了两次要大家注意,虽好了一些,可效果仍不佳。
于是,我再次郑重讲了大家互相体谅,互相尊重的重要,要求大家午休时间不要随意出入。随后特意在教室前后门拉手处贴上一张纸,上面分别写着“自习时间别来烦我!”“休息时间烦我讨厌!”八个大字。贴好后的一段时间效果出奇的好。
一天,我问大家:“为什么一张纸这么管用?”
其中一个回答最为形象贴切:一来大家都对出出进进的弊端感同身受;二来就是想出去,走到门边,一看这八个字,就像五行山上如来佛祖的“嘛呢叭咪畔”帖,就是孙悟空,也不敢开这扇门。
我趁热打铁地说:“人,生而自由平等,这是天赋的人权,但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大家的公众意志,否则,个人自由也无从实现,这是几百年前启蒙思想精华之所在。在我们班的集体生活中,大家还有什么最讨厌的行为?请大家写在纸上,我们归纳一下。”
最后将大家意见汇总,有四件事非常突出,班委会结合我们班过去的学习心得,形成了颇具我们班特色的学习生活公约:
一、以良心、道德担保,用行动承诺,遵守下列学习生活公约。
二、调整心态。端正态度。
态度积极:学习、学习、再学习;(高三二期根据实际改为坚持、坚持、再坚持)
心态归零:简单、简单、更简单。
三、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做到三多。
多动笔;
多思考;
多跟着老师读、念、背。(文科学科非常适用)
四、不做少做以下最令人讨厌的四件事。
1.午休、自习下座位、开门关门、出出进进;
2.自习时间讨论问题,讲小话:
3.课间打闹喧哗,高谈阔论;
4.在教室吃气味重的方便面、麻辣食品。
我们把这个学习公约张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后来我们把它简化为:一诺千金,二态端正,三多牢记,四厌不为。这不是中学生守则,也不是上级出台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但它实实在在成为我们班的行为准则,成为制约我班学生行为的“吨嘛呢叭咪畔”帖,更成为我们班级精神的一部分。
这件事令我感触颇深:学生不是没有纪律观念,而是需要更多的善意提醒;学生不是喜欢对抗规则,而是规则从来不由他们制定;学生不是缺乏自律精神,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这些启示是不是该成为我们老师心中的“喳嘛呢叭咪畔”帖呢!
班级行为,实践班级精神
起初,寝室内务一项我们班总有一些小的方面做不到位而扣班级分。今天这个寝室箱子摆放不齐,明天那个寝室洗漱用品摆放不规范,后天又是另外一个寝室床上放衣架,虽然每次扣分不多,但天天扣分绝对不是好现象。为什么避免不了这种扣分呢?其实就是少了一种落实的精神。于是,我班出台了值日七查。
一、查地面是否洁净。
二、查卫生间有无杂物。
三、查洗手间洗漱用品、热水瓶、水桶等是否摆放整齐。
四、查鞋子、箱子是否摆放整齐。
五、查床上用品折叠是否整齐,床上有无杂物(书、衣物、衣架等)。
六、查寝室外是否晾有衣物、鞋袜。
七、查垃圾是否倒净、带走,锁门离开。
值日七查出台了,落实仍是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同学们落实下去呢?最好的办法还是赋予七查以精神含义。
当天时政教育课上,我和学生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大家打扫整理寝室内务一般要花多少时间?”
大家七嘴八舌说:
“大概一二十分钟。”
“打扫完了以后,你会急着干什么?”
“赶回教室读书。”
“可惜啊可惜,真是太可惜了。”我边做遗憾的表情边重复着说。
“为什么?”学生瞪大眼睛望着我。
“本属于你们的快乐、幸福、自豪,你们却没有抓住,难道不可惜吗?大家都希望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而回报你的时候,你却把她忽视了,难道不可惜吗?”看着云里雾里的学生我解释道。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一分钟”三个字,继续说:“当你尽心尽力,认认真真打扫完卫生、整理完内务离开前,请你给自己一分钟,用心看看因为你的劳动而窗明几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寝室。此时此刻,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两个字的词语描述。”
满足、欣慰、幸福、快乐、自豪、责任、舒心、骄傲、神圣、完美……学生热情很高,一下子就说出十几个。
我一一将这些词语写在“一分钟”的左边,并特别请提出责任、神圣、完美的几位同学做了一下解释,解释令人感动――
“今天我值日,将内务整理好是我分内的责任,保证不扣分,不给班上抹黑,是我的责任,所以,面对自己劳动后而焕然一新的寝室,我的感受是:我尽责了。”
“我为什么用神圣二字呢,老师您说过:
‘赋予你负责的事情以生命,你就一定能干好。’所以,我总觉得每一次值日都很神圣。”
“我用完美一词的原因是这~分钟,我还可以检查是否有不足,有就及时纠正,再弄弄折叠不齐的毛巾,再摆摆不在一条线上的鞋子,再看,完美了。那种满足是无以言表的。”
我带着大家将以上词语与“一分钟”一一念了一遍,“自豪的一分钟、幸福的一分钟……”念完我问:“大家还会忽视这一分钟吗?”
“不――会!”大家拉长了声音响应。
最后,我神情严肃地提醒大家:
“我希望大家不要忽视这一分钟,不仅仅为了让大家体验劳动后的愉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大家注意了没有,这几天,我们班寝室内务接连扣分,我希望大家把这一分钟都变成完美的一分钟,杜绝因小的疏忽而导致内务扣分。最后,我问大家一句,大家如实回答我,利用完美的一分钟,杜绝内务扣分,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
感悟日志范文5
“2012年夏天,我很惊讶地发现,原来多年的耳痛并非由于晚间睡觉磨牙所致,而是癌症。更甚的是,我患的癌症是腺样囊性癌。这种罕见而又生长缓慢的口腔癌症,最初发生在我舌头下的唾液腺,癌细胞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扩散。没有人清楚具体多长时间,但肯定有好几年了,癌细胞逐渐扩散至喉结,最终扩散至我的肺部。在咨询过多位专家之后,我决定,最好的治疗是利用质子放疗和化疗共同来对抗舌头和颈部的肿瘤。”
生活在纽约皇后区的艺术家和作家马特・弗里德曼在其新书《懒惰但无情的杀手:癌症治疗日志》时讲述。2012年10月3日至11月28日,弗里德曼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接受了35天的放疗和每周一次的化疗。在治疗之初,一位朋友给了他一个空白的笔记本,告诉他应该写点什么或画点什么。弗里德曼数了一下页数,一共240页,如果每天写或画4页,在结束治疗的时候,他就能够完成这本抗癌日志。
60多天之后,他真的完成了这本抗癌日志。这本书一部分是漫画,一部分是个人感悟的文字。每一页都有图画、表格,以及文字,从质子疗法的技术细节解释到作者所思所感。书名《懒惰但无情的杀手》则来自于医生对弗里德曼所患的腺样囊性癌的描述,“就像温水煮青蛙,一开始没什么感觉,等到想要跳出去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弗里德曼解释。
感悟日志范文6
一次偶然,我在中国企业论坛里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我是一家年轻公司的总裁,现在公司的规模与成就赢得了业内的尊重,可谁会想到三年前我还是一个不达标的打工仔。我是96年大学毕业来到的深圳,8年多换了17份工作,搬了13次家,被炒鱿鱼11次,所在公司经营不下去而离开5次,只有最后一次是自己主动炒了老板。创业的三年,发展可谓深圳特色,第一年产值16万,利润7万;第二年产值140万,利润80万;今年产值500万,利润320万。我的成长与这个论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习惯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来此寻找点灵感。
我特地查阅了这位总裁最近几年在论坛上发的帖,他总是习惯每天晚上拨冗在论坛里写下点什么,以日志的形式,坚持不懈。文字,恰如一盏灯塔将他的创业之路照亮。
这位年轻老总于2005年1月21日星期五在论坛里写道:使命激励——杰出的领导者能够以他们强大而激动人心的远景去激励员工,为他们带来明确的目标感和对工作的自豪感。
寥寥50字,写出了他对领导工作的些许感悟。透过文字,我想,他必定是善于用远景来激励员工的。也许,在每次的员工会议上,他都会描绘一番公司的美好未来和光明前景,或在办公室的墙壁上贴上公司的远景规划图,以激励员工。他能让员工明确看到目标以及与目标的距离,员工因此而感到有奔头,并感到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关于目标的重要性,我想举个例子:如果走8公里的路,不告诉行者路程有多远,路上也没有路标,行者就容易疲劳;当告诉行者目的地是8公里时,行者心里有谱,就能克服暂时的疲倦;如果不仅告诉了路程,而且路上每一公里都竖有一个里程碑,行者每见到一个新的路标都会觉得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走起路来也就更有劲。可见,同样8公里,有没有目标感和距离感,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的。日常工作中领导能把目标告诉员工那会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这位年轻总裁的日志总让人思考良多。
这位年轻老总于2005年1月24日星期一(三天后)继续写道:很多企业在奖赏员工时看到的只是业绩,还应该重视奖赏员工行为。某些行为虽然没有直接产生价值,但这种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主宰了企业的未来。鼓励良好行为不仅仅是以长远的眼光来规划企业竞争力,而且通过鼓励良好行为能有效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有效防范问题。
这段文字也令我颇有同感:通常一个企业的领导总是注重员工的业绩。奖励一般看业绩而定,实行业绩与奖励挂钩,看业绩给提成回扣或给效益奖金。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忽略员工的行为,等于忽略了很多细节和手段。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往往会给公司埋下许多隐患和危机。
例如:某煤矿采煤,矿工只顾多出煤,多得奖金,而不考虑拼命开采有什么副作用,也忽略了生产存在的安全隐患。表面上可能暂时风平浪静,但由于不符合科学开采的要求,塌方、瓦斯爆炸等潜在事故都可能发生,十年里只要发生一次矿难就够一个煤矿赔得倾家荡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