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范文1

一、开展职业素质问卷调查的意义

(一)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层面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实践看,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型教育转变。现代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从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是当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应“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近几年,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但是也出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功利化、片面化的趋势,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仅仅理解为培养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由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发展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提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的办学原则。因此,高职教育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二)企业需求和学生需要层面通过与企业的沟通调查我们发现:高职生就业稳定性差,离职率高,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设计,缺乏感恩和责任意识。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高,尤其是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的熏陶;二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近几年,虽然在人才培养的路径上强调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做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尝试,但与企业的需求还是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主动奉献精神等,但是这一点没有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从学生角度看,要实现顺利就业并在职场发展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尤其是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它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只有具备更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学生走向社会才会有竞争力。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要求,为全面掌握我院在校生综合职业素质情况,掌握学生对于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明确学生工作的重心,我们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涉及大一、大二两个年级所有专业,回收问卷250份。

二、职业素质问卷调查的整体分析

此次问卷共设计题目32个,问卷的统计情况综合分析如下:第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最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前五位排序为:社交能力188人,占75%;专业能力186人,占74%;职业道德175人,占70%;合作精神172人,占69%;心理素质133人,占53%。第二,为了进一步确认上述选项的准确度,我们又设计了单项的选择,分别考查以上的素质能力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问卷,学生认为以上能力“重要或者非常重要”均占到80%以上。第三,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与岗位适应情况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程度为:非常重要150人,占60%;重要75人,占30%;一般24人,占9.6%;不重要1人,占0.4%。第四,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认为竞争意识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程度为:非常重要169人,占67.6%;重要69人,占27.6%;一般12人,占4.8%。第五,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154人,占61.6%;“职业素质差,缺乏竞争力”49人,占19.6%;“就业信息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20人,占8%;“不注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能为学生就业提高有效帮助”27人,占10.8%。第六,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毕业时的打算:选择求职的123人,占49.2%;选择创业的43人,占17.2%;选择继续深造的26人,占10.4%;选择求职与深造两手准备的58人,占23.2%。第七,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影响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分别是:平和的心态114人,占45.6%;名校与高学历25人,占10%;具备多项技能证书25人,占10%;较强的职业素质65人,占26%;良好的人际关系13人,占5.2%;其他8人,占3.2%。第八,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提升综合职业素质的最重要途径分别是:专业课堂教育112人,占44.8%;专业实习实训54人,占21.6%;第一课堂合计占66.4%。校园文化活动17人,占6.8%;社会实践61人,占24.4%;第二课堂合计31.2%。技能培训与自学考试5人,占2%;其他1人,占0.4%。第九,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提升与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程度为:非常重要149人,占59.6%;重要76人,占30.4%;一般25人,占10%。第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排序为:社会实践类147人,占58.8%;思想政治教育类101人,占40.4%;专业技能提升类85人,占34%;兴趣爱好类77人,占30.8%;其他8人,占3.2%。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均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尤其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类、思想政治教育类和专业技能提升类活动。但也存在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足等问题。

三、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教学改革,发挥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要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入手,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教学、项目实习实训中融入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注重职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的有机融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动项目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创新活动载体,加强第二课堂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深度融合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渠道,要发挥此作用,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强化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提高核心能力,以适应新常态下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说,第二课堂必须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开展才能找到立足点,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第二课堂提升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要紧紧围绕“专业”特色,依托“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文化节、技能运动会和专业作品展示等活动,涉及核心能力竞赛内容的可在学院各专业和年级中开展,涉及专业类竞赛可在专业(群)中开展。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二是创业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要在学生中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发挥就业创业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建立就业创业社团,通过开展市场调研、社会调查,举办创业大赛和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市场意识,拓展第二课堂的深度,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三是企业文化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建立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渠道。通过构建职业素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和企业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鼓励和倡导更多的企业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四是典型树创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高职学生由于自身成长环境的特点,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和自信心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自我,找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要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职业素质的平台,鼓励他们形成比学赶超的局面。要重视选树各种典型,如优秀毕业生、十佳大学生、十佳励志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强化宣传教育的正效应。五是社团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发挥社团的素质教育载体作用,坚持“让每一个加入社团的学生增值”的理念,实施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形成“一团一品”,把社团打造成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六是新兴媒体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微信、博客等现代交流途径,开展适合学生在网络上参与的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七是日常管理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学生的日常管理要融入职业基本素质培养的内容,例如在学生的寝室文化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的5S管理模式,也就是把企业的文化要求融合推广到学生宿舍和教室卫生规范化管理中,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和融入企业环境,从而缩短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

(三)重视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作用,使第三课堂成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通过引企入校、前校后厂、冠名班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职场环境中加深了解企业精神、职业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职业素养。与此同时,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围绕经济新常态、就业创业、新型城镇化、环境保护、“中国梦”等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环保实践、科普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

职业素质范文2

我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转型,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也因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办学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素质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技能型人才是以能力为本,进而简单地将能力与技术等同起来。受其影响,以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通识类课程受到了“排斥”,语文教育也被边缘化到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分析当前高职语文学科的现状,大致可归纳为如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功利化办学思想下的语文“被”边缘化现象

教育部对大学语文在高校是否开设以及是否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没有明文规定,高校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但作为公共课程开设是无疑义的。课程性质的不确定,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的命运就多舛了,语文学科被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在高职类院校一般设置为选修课,“选修”不仅低估了《大学语文》在高职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给高职学生一个错误的信号,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高职是一种职业化教育,他们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技术性和实用性,《大学语文》的学习只可作为个人的业余爱好而已。因此,在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类课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填空课”。所调查的许多高职院校排课规则是专业课至上,必修课次之,轮到选修课就只能是“见缝插针”了。如《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多安排在“课余”时间的下午7、8节或者晚上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课时严重不足。以《大学语文》为例,据调查,一般高职院校周课时为2-3课时,总课时不超过45课时。很多学校《大学语文》只开设一个学期,期间有时会因专业课的实训“让课”或中断2-4周。再次,教材内容杂乱,缺乏整合和统一,研究中发现不少的高职院校把语文相关课程充当成《大学语文》,如只开设《演讲与口才》,或《应用文写作》,或《文学欣赏》等。实际上这些课程开设不能替代系统的语文教育。第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当今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深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但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确是收效甚微,语文教学仍旧延续传统的讲授式,缺乏互动,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堂缺乏积极性,造成课堂沉闷乏味,这也是造成高职语文困境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生语文素质被“弱化”

根据笔者在近几年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了解和调查,发现高职生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在课堂上或活动中经常发现高职生念错字、用错词、“说错话”的现象。念错字,用词不当或者辞不达意,语言缺乏逻辑性以及缺乏基本的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使高职生在日常交往中给人一种“没文化”的印象。其次,高职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语文写作能力明显欠缺,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很难进行合理的解释。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是文学阅读能力的体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仍然是职业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自觉地把语文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本写作能力方面,错别字、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确是常见现象。不懂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格式,其结果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甚至毕业论文都不能顺利完成。第三,很多高职生在人际交流方面表现出不善长沟通,交流被动甚至出现交流障碍,究其原因,语言的贫乏,文字功底的欠缺是其中不可的因素之一。

(三)普通院校“复制型”语文的教材错位

由于体制性的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语文课程滞后现象也较为严重。从现行高职语文学科类教材分析,高职语文教材“复制”普通高等院校语文教材的痕迹极为明显。主要现象表现为:一是“搬用”,有的高职院校以提高教学要求为名,学科教学盲目追捧普通院校,语文类学科教材就直接选用普通高校的教材。二是有的高职院校有增强高职教育特殊性的意识,但囿于教村开发团队和时间的限制,只有对同类普通高校教材进行删减处理,虽然“贴”上了高职的标签,内容缺少高职的针对性。高职“搬用”和“复制”普通高校语文学科类教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为,普通高校语文学科类教材在编排上一般比较强调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塑造和文学修养的培养。高职学生在语文水平以及培养目标上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使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会造成高职学生上课的难度以及对高职生培养缺乏针对性。例如比较通用的徐中玉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先秦诸子散文以及大量的古典诗词,而现当代的一些文学篇目选的较少,这对文学功底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会因为难懂而缺乏兴趣。由于目前高职语文课时量有限,合理的安排授课内容显然非常重要。

二、“全面发展”下的高职语文的理性回归

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语文载体的“工具性”决定了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与大学生素质相符的语文能力,这是全面发展方针的基本要求。针对高职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要让高职语文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高职语文教育的理性重构和机制再造就更显重要。

(一)充分重视语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语文的“工具性”不可替代的。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的获得,同样也离不开语文。从学科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功能比较,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明显的非功利性。暂且不论高职生的所有专业学习活动都是以语文为载体,借助语文工具来进行之外,就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关系看,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它是以对人性、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存为关注对象,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是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生存的意义。如果说高职生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等培养目标是为高职生提供了在社会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能力的话,那么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从精神的层面完善高职生作为一个高技能的劳动者和职业人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大学语文精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中西方灿烂的文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知识,既具有很高的思想文化价值,又蕴涵丰富的审美价值。高职语文精选篇目从体裁上来说,丰富多样,每一种体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例如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等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完善的过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使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与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并引导读者懂得真善美,分辨假丑恶,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进而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品质。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也高职生实用性教育目标形成互补,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在体制和机制上将语文素质的培养全面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当前语文素质培养在高职院校的遭遇除了认识的误区之外,缺乏必要制度约束和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和转变是把语文素质的培养纳入高职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明确语文素质培养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的功能和作用,给大学语文课程以科学的定位。其次,重视语文师资的建设和培养,给予语文教学及研究的政策性支持,积极吸引优秀语文教师加入到语文教育和研究中。第三,保证必要的语文教学时数。尽管学科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差异较大,但语文素质的培养不能缺失,当前“文不理数、理不讲文”(即文科不开设数理课程,理科不开设语文类课程)的现象应引起重视,文理知识是相融而不是相斥。第四,考核评价方面,从语文的功能出发,高职语文的教学和评价,应避免“纯”知识性的教学和考试,要基于职业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和选择考核方式。总之,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教育性、人文性、工具发挥,是一个持续的、全面的、全程的融入过程,需要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制协调处理,不能人为的随意增删。

(三)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科建设

在职业文化主势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高职语文教材怎样才能融入高职教育、贴近高职学生,这是必须重视的另一问题。在教材方面,高职语文学科教材的瓶颈就是如何解决好职业性与知识性、人文性与文化性的关系。要根据高职生现有水平选择编排难度适宜、内容多样的语文教材,充分考虑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不得偏废。建立教材评估体系,对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高职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要立足于专业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既要考虑到语文的语言性特征,突出对它的阅读、朗诵、演讲、对话交流的工具性本质的教育,又要考虑到它与职业文化、职业技术的关联。勿需置疑,高职学生学习的高热点在专业学习,语文教学不可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择向,但利用学科相融性的内在联系,增加语文学科的职业元素,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情、意、行的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实用性和非功利性的学科边际,仍然有较大的改革空间。

三、总结

职业素质范文3

关键词:会计;职业素质;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62-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和明显,并成为制约企业竞争优势提高、发展动力保持和综合实力增强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会计行业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不断健全,要求会计从业者必须相机做出适应性选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会计职业素质。会计职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会计从业者适应会计业务流程变化、准确处理会计业务信息,以实现会计工作目标。

一、会计职业素质的结构模型

会计是一项内容繁多、步骤复杂的工作,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申报和缴纳税金等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趋势的日渐明显,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发展目标、战略和策略也处于变化状态,企业在面对和处理各种信息时表现的力不从心,支撑企业发展的传统会计工作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而出现会计工作难以支持企业预测、决策、绩效考核、经营评估以及战略管理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生存与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目前,对于会计职业素质的内涵界定有着不同的理解,产生了多种会计职业素质构成理论模型。多数人认为,会计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业务技能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事实上,会计工作具有多层面的素质要求,首先,会计工作作为社会行业体系的一个部分,必须具备其他行业从业者所共有的素质,此外,会计工作在工作性质、岗位特征和技能要求等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方面。按照表现形态,会计职业素质结构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精神层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身心素质;二是知识层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知识、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以及会计工作经验知识;三是行为层内容,包括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应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在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结构模式中,精神层是会计人员从事工作的动力源,是激发会计人员潜能的助推器,也是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催化剂,它的健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层和行为层的合理建构与有效运作。知识层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必备基础,会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知识储备。行为层是静态知识层的动态彰显,是会计知识和会计经验转化为实际影响力的根本途径,是发挥知识层功能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影响会计人员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和实现会计工作预设目标的重要因素。

会计职业素质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面内容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近年来,虽然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稳步扎实推进,但现有的一些有关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理想的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新企业会计准的出台,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从事于落后、贫困地区的会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亟待提高。这表明现行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游离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具体准则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要求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目前会计职业素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工作过程是会计职业素质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会计职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会计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为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综合技能偏弱以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用上述会计职业素质结构模型比照整个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的会计职业素质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不足。

1.职业观念淡薄。实践表明,会计人员的职业观念和人文素养是影响会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素养往往会外化为一个会计人员的处世态度、思想境界、人生追求以及理想信念等人格因素,并通过日常言行表现出来,成为影响企业形象的重要方面。由于受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部分会计人员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职业观念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从整体上看,会计人员的人文素养还比较缺乏,突出表现为人文知识不足、职业情感淡漠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

2.学历层次较低。当前,会计人员职业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学历层次较低又是影响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提高的制约性因素。特别是从教于农村、贫困地区的会计人员工作者,他们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这也正是会计队伍建设难以实现突破的症结所在。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知识量是会计人员职业要求特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果只局限于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就会影响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业务技能单一。现实中,很多会计人员认为自己在工作管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途径。一些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继续教育,会计工作的手段和技能单一,工作绩效不佳。长期以来,会计工作被错误定位成简单的记账工作,受此观念的影响,一些会计人员只注重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缺乏创新这一重要环节,进而造成创新能力整体偏低的现实格局。

4.竞争意识较差。职业理念落后,竞争意识较差,是当前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与其他行业的工作相比,多数会计人员的发展长期依赖于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的会计教育或者培训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创新的精神,既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握,又缺乏对企业发展、自身优势和会计工作的微观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会计工作者受传统职业理念的羁绊,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观念所致。

三、提高会计职业素质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理念。会计职业素质的提高首先离不开会计职业理念的正确树立。可以说,如何正确树立职业素质理念并在会计实践中发挥其作用,是提高会计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职业素质理念的正确树立可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在内部层面通过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群体认同,形成凝聚力,使会计职业素质理念深入每一位会计工作心底;在外部层面通过弘扬会计职业素质价值观,塑造典型,营造氛围,让社会真正感受到会计职业素质的切实提高,并加强外部的有效宣传,促进会计职业素质理念的提高。

2.实施会计人员的回归教育。回归教育是一种教育和劳动相互转换的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持续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回归教育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针对当前会计职业素质特点、结构和问题,结合回归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通过回归教育来提高会计职业素质。会计人员可在“工作―学习”和“学习―工作”的互动中,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转变职业理念,丰富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职业素质范文4

[关键词]会计 从业素质 现状 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主体,是企业财务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以及企业财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全社会会计队伍的状况,则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整个财务行业的发展。财务职业道德是财务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个行业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就会存在信誉危机,也就没有前途和发展可言。

一、财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财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是财务人员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的,它是调整财务人员与社会之间、财务人员个人之间、财务人员个人与集体之间职业道德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统一,是财务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1996年财政部的工作规范对这些应遵守的道德和纪律做了明确的规范,归纳起来八个方面:爱岗敬业、熟悉法规、客观公正、依法办事、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

2、财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财务人员应具备记账、算账能力。因为电算化的普及,财务人员还应该具备电算化技术操作的本领,作为更高要求,还要会预测、会编制计划、会分析、会决策等,这些决策有利于企业很快的规避风险,增加利润等,对于企业来说,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很重要的。

3、财务人员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财务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服务向单位经济预测、决策、控制等高端服务转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精通各项知识,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熟知财务管理、审计、金融、证券、人力资源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立体经济知识,会计人员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运行规律,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会计政策,做出合理会计估计,提供真实会计信息。

4、财务人员应具备不断创新的文化素养。我国目前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已成了新的生产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创新,给传统会计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会计领域在这一新的经济环境下发生新的变化,需要会计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根据经济活动的变革,相应的创新财务与会计的模式,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财务职业道德的缺失的因素

1、价值观的差异。因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不可能是一样的,价值观的变化几乎每时每刻在发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入越来越多,如何去吸取精华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思想上的不够先进也是不可避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这是需要警惕的。

2、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因为政府的监管力度发生了问题,所以就会出现不好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制度层面上才能被规避。企业本身的自制能力本就薄弱,况且还没有好的法律监管和惩罚措施,就更加使得企业的约束能力大大减弱。当企业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法规发生矛盾,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会做出违章的决策,为了经营利益而违反会计原则,而对于法规进行漠视,这样的情况是现实存在的。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所以在法律没有完善之前,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却无法调节,这是最大的问题,这就会形成投机的情况发生。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造假的产生。

3、会计的从业环境对其职业道德的影响。会计操作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受聘、受雇于会计控制者。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比以往更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才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不少会计人员却很难达到这种程度。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是减少从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影响的重要举措。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增强会计人员使命感。社会的拜金浪潮对财务人员产生了必然影响,在现在的众多经济案件中,许多都与财务人员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有关,例如美国的“安然”,中国的“琼民源”、“银广夏”等。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对其加强道德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值得提倡的。要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去不断加强财务人员道德修养,并且使他们牢牢建立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进行不断的教育和在培训,才能够促进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2、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增加知识积累。继续教育是财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形同虚设。由于财务人员的考核目前还没有充分的标准和限制,所以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财政部门应该严格对财务人员的考核,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员。这就要做到自觉,比如一有新财务理论准则制度推出,就必须要进行考试,这就跟单位中的员工手册考核一样重要。一个好的会计不仅要实践知识过硬,而且理论知识也要扎实。这种称为继续再教育的培训往往应该建立统一的试题库、考试大纲,并且要有专人出题评卷,而不能使用拿来主义,尽可能的在实施过程中利用好计算机,对于考场上的不严格秩序要予以控制。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范文5

一、树立科学的职业观

职业观由职业锚、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锚是核心因素,它是影响个人职业的重要决定力量。找准了职业锚,就找到了不得不做出选择时而自己最不能放弃至关重要的东西和价值观,这会让个体对职业目标的选择更加清晰。

1.找准职业锚。“职业锚”是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概念,该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埃德加·H·施恩最早提出的。职业锚是个人在工作过程中遵循着个人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经过不断地探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和职业定位,是个人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由最初研究发现的5种类型拓展为8种:技术或职能型、管理能力型、自主或独立型、安全或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在实际中个人的能力、动机、价值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身心素质),进一步强化把个人发展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产生健康高尚的职业目标。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不同的公司对职业道德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先做人再做事,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职业道德的内涵延伸为良好的个人品质。良好的个人品质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

二、科学认知自我,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职业生涯设计是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首要问题是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评估即科学认知自我。其目的是为了让个体了解自我,发现潜能,悦纳自我,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现状与未来理想职业之间的差距,帮助个体端正态度,从而激发自我潜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科学认知自我不是一次二次的探究和职业测评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科学认知自我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探究自己的能力优势。能力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在一个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同时又在所从事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能力往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已经学会了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指个体具有的潜力或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例如:一个人具有领导的潜能,只有在领导岗位上才能体现出来,否则永远是一种潜能。能力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某些特殊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需要具有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及色彩辨别力等。个体能力差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地位越高对能力的要求越高。

2.探究自己的个性优势。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在处事时总是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行为风格。如有的人对细节敏感;有的人关注整体;有的人善于决断;有的人灵活多变;等等。个性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当他们有具体的工作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有适合于不适合的问题。

3.探究自己的职业生涯动机。在给出的十个方面的问题中,找出你最在意哪些?最不在意哪些?按照在意程度列出顺序。十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升职、冒险、福利、变化性、竞争、创造性、帮助别人、工作的独立性自由性、做领导、社会地位。在一定意义上,一个人的需要、兴趣、动机和价值观及成就意愿的倾向对职场成功所起的作用难以估量,动机的强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潜能,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同样,一个人无论他多么有潜力,因为缺少动力,结果会一事无成。探究自己的生涯动机对整个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每个人对自己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以后生涯选择中,注意扬长避短。同样,个人要以审慎的态度,完成对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职业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的科学认知,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学会自我指导,寻求自我发展,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

我们的职业指导课不是简单地传授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着眼于就业的就业快餐,而是将学生的职业与学生一生的事业联系起来,应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辅导,即激发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寻找市场的要求;思索如何把个人职业发展愿望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职业素质范文6

一、企业技工面临“断层”原因的分析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大量熟练掌握现代生产技术、高超技术的蓝领人才是企业参与竞争的重大后盾。以提高职工职业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开展技能竞赛、技能晋级,着力帮助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提高技术素质。关键词:人才竞争职业技能技能人才技工奇缺,国有企业自身拥有一支工种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规范的劳务队伍是企业实力强的表现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劳务市场的成熟,廉价的、能吃苦、易指挥的外部劳务队伍受到用工单位的青睐,企业内部劳务队伍逐步萎缩特别是高级技工出现断档,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开发。高水平的产品设计,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来完成,市场竞争从表面看是资源优化配置、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实质上却是高素质人才资源和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要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决策层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良好的用工渠道及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提高企业技术工人素质的有效途径

1、努力提高技工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一种学技术有奔头的氛围在企业中技工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使企业技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导致技工学技术,钻技术的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有的技工想方设法转岗、跳槽,都愿意从事行政管理与安全管理,造成技工队伍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把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向技术岗位、特别要向脏、险、累的技术岗位给予倾斜。让技工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经济利益得到保证。只有这样技工才能钻研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调动了一线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技工学技术、钻技术。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2、制定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技工技术等级一般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技术等级是对技工生产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技术能力的综合评定。企业要定期对技工的技术等级进行鉴定和考核,不能只顾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进行技术等级的鉴定和考核时,一定要遵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主观臆定。每季度每年进行考核,为企业的技术培训明确目标,使技工等级结构趋于合理化、技术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化。3、制定相关技工培训制度企业只有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制度才能有效保证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和协助企业建立相应的政策环境,推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经费落实和设施建立等举措的形成,,并将其纳入到职代会、厂务公开、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中去。使职工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真正意义上重视提高职工技术素质。这期间经费落实是基础,统筹安排是计划,有效提高是目的。4、培养多层次的技术能手技术能手是技工队伍中的骨干与中坚力量,是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的生产离不开机械设备,而且机械设备必须时刻处于完好的状态,这样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机械维修队伍。诸如高素质的车工、电工、维修工能手等等。在培养技术能手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高级技师,专家为技工授课,传授经验,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每年组织一批中青年骨干或发展潜能的技工到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学习考察。这样为技术能手成长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不断挖掘技术骨干的技术潜能,努力打造一支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专业化的、高素质技术队伍。根据岗位需要,分层次开展岗位培训,增加职工接受终身教育培训的动力。5、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标准,为充分挖掘技工潜能铺平道路我所认识的江淮JAC轿车公司为了调动一线工人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薪金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只要技工达到规定的最高技术标准,就可以享受高级经理的待遇并配备公务专用车,从而使广大一线工人看到奔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企业要改变过去主要以学历和职称为标准的提携及加薪制度,实行投入产出比的市场衡量机制。只要在企业设定的岗位上经过“能”与“做”的考验,绩效突出者就应该大胆启用,待遇从优。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出台相配套的制度环境营造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待遇相配套的制度环境。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实施育才、聚才工程。一方面尽快制定出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具体措施,落实培训、考核、使用以及待遇等方面配套的可操作性方案,坚持培训后上岗,增强职工在本工种、本岗位的竞争上岗意识、效率优先意识、市场意识,培养他们肯吃苦、勤钻研的工作作风,打破年龄、学历、资格的界限,对技术能手破格使用,并制订出评定办法,重点考核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有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工、技师也能写出高水平的技术论文,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另一方面对技术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阶梯使用,末位淘汰,评聘分开,岗位轮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促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开展技术工人的评聘过程中,使技术工人在就业待遇和社会地位上能够与取得高学历的人才相提并论,并将他们取得的成绩作为破格晋升、晋级的考核依据。企业内部也要从分配方式上体现向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倾斜的政策,增强技术岗位的吸引力、向心力,使他们感到学技术光荣,技术工人有出路、有奔头、有前途。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着力帮助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提高技术素质,做到人有其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有所值,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构筑企业兴旺发达的脊梁。

作者:戴志刚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