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地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和地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和地坛范文1

关键词:几何概念 定义 变式 归类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把所感觉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 ,加以概括,就形成概念。而几何证明的推理过程,逻辑十分严谨,它是在对问题中提到的概念(要结合图形),必须有准确的理解以及能观察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因此,几何概念的形成与掌握是学好几何的基础,也是学好几何的关键。

几何概念是几何图形的本质特证在人脑中的形成与反映,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生活体验的逐步积累,对某种概念有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儿童掌握日常生活的许多概念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求其能掌握好几何概念,主要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通过教学给学生某一概念的准确定义,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找到实例来验证,实例越多,概念也就越清晰牢固。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及掌握这些几何概念呢?在这里笔者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

∠5与∠1,这两个角分别在直线a、b的同侧(上方),并且都在直线c的同侧(右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2与∠6、∠3与∠7、∠4与∠8也是同位角。

∠3与∠5都在直线a、b的内部(之间),分别在直线c 的两侧(位置交错),所以这一对角叫做内错角,∠4与∠6也是内错角。

∠5与∠4是同旁内角,它们都在直线c的同旁,并且都在直线a、b的内部(之间),所以这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6与∠3也是同旁内角,有许多概念都可以从定义本身入手,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故从定义本身入手和注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概念,对掌握几何概念很有帮助。

其次,要注意概念所包括的对象的变式。每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含义,而教师为说明一个概念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举出最方便,最司空见惯的一种,久而久之,人们把这个例子中非本质东西当作概念的一部分记住了,结果造成误解,如下图:

让我们先看看图(2),要求学生从点A向图上所画线段 引一条垂线,对大家来说是轻而易举。因为“垂线”的“垂 ”字是从上向下垂直,与地平线呈90°夹角引申出来的。图(2),恰恰符合这些条件,所以学生作起来没问题,当教师把从点A引垂线的任务按图(3)所示的那样让学生完成时,就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困惑,因为在学生看来,垂直是向下的,因此从点A向上引垂线就违背了他们所理解的垂线概念,而对对图4、图5、完成同样的作业,就使更多的学生不能理解,就会有人说“这怎么引垂线?”,“垂线怎么是斜的?”“图5、6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过点A引线段 的垂线(忽略了是作线段 所在直线的垂线)”。图6中,P是∠AOB的平分线OC上的一点,要求学生比较点P到OA、OB的距离的大小(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学生在过点P作射线OA、OB的垂线时,也很易出错,许多学生过点P作OC的垂线与OA、OB分别交于D、E,比较PD、PE的大小,他只想到过点P作垂线。而又没考虑到哪条线的垂线,还有的同学连结PA、PB,比较PA、PB的大小,所有产生这些疑惑和错误,是因为人们看惯了典型的垂线事例,以至于把例子中非本质的东西,如:是否与操作者的视平线水平线垂直,图形的相对位置加到了垂线的本质特征里。

在另一种变式中是受到了多种干扰条件的影响,以至于学生感到所学概念不能解决问题,作出了错误判断。如下图(7)、中指出∠B与∠BAC,∠B与BAE,∠B与∠C的位置关系各是什么角。

这个问题,许多同学感到棘手,一方面干扰条件太多,使学生不易观察出来,另一方面,与人们平时看到的很方便、很易懂,很典型的例子(如图1)大相径庭,这时该怎么办呢?要教会学生能排除干扰条件,认真理解概念的定义,把所研究的问题从复杂的变式中抽取出来(如图8、9、10),和我们易懂的典型的图形去对比(很易得到它们都是同旁内角),反复体会概念的本质,从而掌握概念,因此多增加变式,从多角度逐步让学生深入理解几何概念的特征,使学生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很易观察出自己想用的几何概念,是掌握几何概念的必由之路。

第三,分清概念的不同层次,把概念按系统归类,列表,比较有助于概念的掌握,其实这就是俗话说的编辫子,把有关的概念有次序地排列起来,成串记忆,是一种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好方法。如在九义教材“四边形”这一章中,提到“正方形”这一概念,比它高一级的概念是“矩形”和“菱形”,(高一级的概念包括低一级的概念,如只能说“正方形是矩形,正方形也是菱形”,但不能颠倒过来说),那么菱形和矩形又有什么关系呢?比它们更高一级的概念又是谁呢?因此了解它们之间的层次和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可把四边形和各种特殊四边形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我和地坛范文2

[关键词] 合同法 重大误解 撤销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但至于何为“重大误解合同”,《合同法》并没有做出规定。何为“重大误解”及其如何认定问题,在我国合同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还是一个尚未取得统一认识的问题。笔者试就此作如下探讨。

一、构成“重大误解”的条件

一般来讲,“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时,对涉及合同法律效果的重大事项存在着认识上的显著缺陷,其后果是使当事人受到较大损失,以致于根本上违背了最初的缔约目的。由此看来,认定是否构成“重大误解”,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一)“重大误解”必须与合同的订立存在着因果关系

误解,必须是由此而导致了合同的订立,也就是说,没有这种误解,当事人将不订立合同或虽订立合同但合同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与合同订立有因果关系的误解,才属于协议错误,构成“重大误解”。否则,不构成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一方的误解是由另一方欺诈造成的,那么“误解”则不是合同订立的直接原因,引起合同订立的直接原因应是“欺诈”,对这类合同应按《合同法》54条第二款的规定,按“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来处理,而不应包括在本文所述之“重大误解”之内。

(二)误解必须是合同当事人自己的误解

合同是由当事人双方合意构成,因此误解必须是当事人自己的误解。第三人的误解或错误(如误传)则不属于《合同法》54条规定的“重大误解”,而应直接依法主张合同不成立。也就是说,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有过失,才可构成合同上的误解。这种错误可以是单方误解,也可以是双方误解,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是双方误解才可导致撤销权的行使。

(三)误解必须是重大的

我国《合同法》规定,只有构成“重大误解”,才能使当事人具有变更和撤销合同的诉权。“重大误解”是对与合同履行后果有密切联系的合同基本条件的错误理解。误解是否“重大”,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一,对什么产生误解,如对标的物本质或性质的误解可以构成“重大误解”,对合同无关紧要的细节的误解不构成“重大误解”。其二,误解是否造成对当事人的重大不利后果。如果当事人对合同某种要素产生错误认识,但并不因此而产生对当事人重大不利的履行后果,这种错误理解也构不成“重大误解”。

二、误解的内容

误解的内容,是指对什么产生误解。笔者认为,误解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合同性质的认识错误

对合同性质的认识错误一般都可以构成《合同法》中所述的“重大误解”,如实为借贷合同,一方当事人却误以为是赠与合同;实为出租合同,一方当事人却认为是出卖合同等,都构成“重大误解”。

(二)对当事人特定身份的认识错误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把对主体身份认识错误列为“重大误解”的原因之一,如误把甲公司当成乙公司而与之订立的合同。从法理上分析,在以感情为基础的赠与、以信用为基础的委托等合同中,如果对当事人的身份发生了误解,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对要求特定履约能力的合同(如加工承揽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等),对当事人身份发生的认识错误也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三)对标的物性质、质量等方面的认识错误

1.对标的物性质的认识错误。当事人针对同一物订立合同,但对合同标的物的性质或品种的认识错误,可以构成“重大误解”。如将镀金的物品当成是纯金的,把钻石当成普通的石头,把原作当成赝品等等,对标的物性质、品种的误解,使合同目的落空,使一方当事人遭受重大损失,应属于“重大误解”。

2.对标的物质量的认识错误。一般说来,当事人对标的物的质量发生认识错误,是有可能构成重大误解的,如把处理品当成合格品,把二等品当成一等品等,这种误解易给当事人造成较大损失,应按“重大误解”处理,适用《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

3.对标的物价值的误解。对价值的误解通常与对标的物本质、性质、质量或数量的误解有不解之缘,也就是说,对价值的误解经常基于对标的物本质、性质、质量或数量的误解,没有这个前提,当事人只是单纯的对标的物价值的判断错误,是不能构成重大误解的。

4.对标的物数量的误解。数量,是指同一物的多少。一般而言,数量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密切相关,对合同标的物数量发生认识错误,可以构成重大误解。但要结合合同目的来判断是否构成重大误解,如果标的物数量无关合同主旨,则属一般误解。

(四)对合同履行方式、履行地点、履行期限等内容的错误认识,符合前文所述条件,给当事人带来较大损失的,也应按“重大误解合同”处理。

三、“重大误解合同”的撤销权与撤销权的消灭及其法律后果

“重大误解”,是一种可原谅、可宽宥的错误,因此,《合同法》在第54条规定了当事人的撤销权;同时,为防止交易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合同法》在第55条又规定了撤销权的消灭。

(一)撤销权

前已述及,“重大误解合同”的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或变更合同。但是当事人的这种权利,只是一种诉权,能否撤销或变更,要由法院或仲裁机关裁决。提讼或申请仲裁的一方,显然是承受合同不利后果的一方,应对自己的主张负举证责任。当然,法律要保持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依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的精神,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依法撤销合同后,其法律后果是:该合同自签订之日起就不具效力,未履行的合同不再履行,已履行的合同应停止履行,已从合同对方取得的财产应返还对方,财产不存在或已由第三人善意取得的,应折价偿还。当事人都有过错的,要依过错的大小确定损失的承担,一方有过错的,赔偿他方的损失,使其财产处于合同订立前的状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8条)。

我和地坛范文3

英国思想大师怀特海说道:“我们现在仍坚持认为,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纪律是自我约束,成果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首创精神。”那么教师做什么呢?怀特海说:“教师具有一种双重作用: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他的作用是避免浪费。”他的意思是教师的作用与责任是创造环境,创造一个以自己的人格精神和个性激发学生热情的发展环境,创造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与促成学生发展的环境。这是一个人为整合的环境,所以,这个环境能够避免浪费。而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这种整合环境的责任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在班主任的身上。自己做班主任很多年,虽然称不上优秀,但也算称职,尤其是我一直做高年级的班主任,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重要,下面就简单谈一谈自己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认识自我是人对自己本身的反省和认识。少年儿童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班主任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指导学生,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比如,我每接一帮新生,第一节课,我就要布置学生一样作业,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自以为豪的,还有哪些地方感到很苦恼。自己本学期的打算。然后,我经常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写写阶段总结,或者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互相交流。让学生对班上的每位同学轮流进行优点点评,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自身的优点,树立信心。也让每位学生明白,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是有闪光点的,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在今年的班主任培训中,我看到有的老师在班级内用成长树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好习惯,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也在班级内搞了这样一项活动,目前来看,效果很好。我是这样操作的:一棵大树,分成八个枝杈,每小组一个,每得到一项奖励,粘上一片树叶,每五个树叶就长出一个果实。现在,那块芳草地已经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现在班级内再也没有看到闲的没事打架闹事的人了。成长树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陈军主动帮一年级的小朋友拿矿泉水,为他们小组添了一片绿叶,全组都为他鼓掌。以前由于他学习很不好,成了大家嘲讽的对象。他也破罐子破摔,现在,他变了。如今,同学们在一起共享学习、生活的成果,共享成长的快乐。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查找不足,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这一阶段班主任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努力创设民主的管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管理。每学期开学初,学生首先要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结合校规校纪制定班规班纪。这些年,关于魏书生的报告,我看了很多次,每一次我都会有新的体会。模仿他的班级管理。我在班级内实行班委负责制、全员岗位责任制与值日生负责制相结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开学一段时间,通过观察、民主选举和毛遂自荐的方式选取班委成员。召开班级会议,请全体同学监督。其次,我把班级的各项任务细化,全员参与,让全班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管理好班级的事就是管理好自己的事。值日生工作细化整理后打印上墙。实行“人人有权,人人有责”。这样使全班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工作能力。(班主任 )一学期来,同学们各司其职,工作起来也井井有条,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自我管理意识。当然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应起指导者与保护者的作用,学生做得不好的要耐心讲解,教给他方法,学生有了难题给予帮助,有了委曲可以倾诉,作为一个爱学生的班主任,本身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班主任要勇于为班级的过失承担责任,保护学生,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为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宽松、安全的环境。

三、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塑造自我,激励自我。

自我激励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力,从被动实现目标转变到主动实现目标。这一阶段班主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途径的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一个学期,我一般有针对性开展几次大的班级的活动,。上个学期,我一共举行了三次大型活动。首先开展了读书演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爱读书的习惯。通过一些优秀生的上台演讲,让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其次为一位平时一声不响,不为大家所注意的叫晓萌的同学过集体生日,在生日派对上,每个同学都对他说了一句真诚的祝福语。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晓萌那张乐开了花的满是泪痕的脸。通过这样的活动我要让同学们懂得关爱同伴,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你是受人关注的,大家非常在乎你。再一次活动是才艺展示。同学们发自肺腑的称赞,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最棒的。孩子的个性在活动中展示,孩子的自我在别人赞叹声中散发着自信的美。

四、评价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重新认识。

我和地坛范文4

一、“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

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彭加勒曾经说:“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的设想,超乎寻常的猜想,往往孕伏着发明创造的潜质。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发现、探求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现行教材设计特点的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都对“探索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选取相差甚远,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人教版教科书中“探索规律”的单元设计:可见,关于“探索规律”的内容分别在学段中以主题单元方式进行了独立设计,把探索规律的教学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综观各册教材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各个学习领域,还以分散渗透的方式穿插编排了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人教版教材以独立单元设计的“探索规律”的内容相对较多,并且分布在各个年级。选取的内容主要是图形变化规律、数列变化规律和操作活动变化规律。内容设计的活动性、探究性比较强,一些内容直接设计在“数学实践活动”之中。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搭配的规律”;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中,通过操作实验探索规律等。并且注意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数和形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美丽。

三、合理建构内容形式

《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在公式、法则、算法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因此,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是数、式、形的规律的探索,并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在不同阶段设置独立的单元以适当的主题进行“探索规律”的学习,同时以相关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以分散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探索数的变化规律,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探索数的变化规律的形式可以是在数列中找规律、数表中找规律、数与形的结合中找规律等。在低年级可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能力,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作准备。 探索形的变化规律,可从一、二年级开始,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不同图形的排列,发现其排列规律,从而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找规律的思想方法。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有时需要画图和操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手脑并用,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增强空间观念。算式中找规律可通过一组或多组相似的式子,让学生从中发现式子与式子之间规律性的变化,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填算式或写出算式的答案。这里,减法算式中隐含着“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可通过先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独立设置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如苏教版教材中通过填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另一方面,可分散设计一些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练习题。

“探索规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素材选取生活化、情境设置趣味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也就是说,要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并且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内容,如图形、漫画、表格、文字等。学生探索规律时需要从题干、表格、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当中获取信息,有时信息多余,需要学生选择,有时信息不足,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四、恰当把握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索性

我和地坛范文5

关键词:邮件合并功能;数据源文件;合并域

邮件合并功能其实就是Word文档与Excel的数据库建立关联,相互取长补短,使用同样格式的文档发送批量的信件。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是处理的文件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变化,且每条记录单独成文、大量单独填写的文件,如邮件信封、标签、工资单、人事简历表、证件、通知单、成绩单、请柬等等,常常使人感到头疼,这时若采用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对于一个信息时代的人来说,掌握邮件合并对于生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发挥邮件合并功能的妙用之前,首先理解并掌握邮件合并功能的操作步骤。下面以Word2003提供的邮件合并功能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1)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创建一个空白文档,也就是主文档。

(2)单击“工具”“信函与邮件”“邮件合并”菜单命令,调出“邮件合并”任务窗格。

(3)在“选择文档类型”栏中,可以选择要创建的主文档的类型,共有信函、电子邮件、信封、标签和目录5种类型。单击单选钮选中相对应的选项,任务窗格内会给出该选项的提示信息。单击“下一步:正在启动文档”链接,调出“邮件合并”任务窗格步骤2。

(4)在“选择开始文档”栏中,可以选择要使用的主文档。用户可以使用当前文档、模板或者其他Word文档作为主文档。单击单选钮选中相对应的选项,任务窗格内会给出该选项的提示信息。单击“下一步:选取收件人”链接,调出“邮件合并”任务窗格步骤3。

(5)在“选择收件人”栏中,选择收件人信息的来源,可以使用现有的列表、Outlook中的地址簿或者单击“创建”链接创建新的列表。单击单选钮选中相对应的选项,任务窗格内会给出该选项的提示信息。单击“下一步:撰写信函”链接,调出“邮件合并”任务窗格步骤4。

(6)在“撰写信函”栏中,可以单击链接,调出相应的对话框,然后在文档中插入相应内容的合并域。单击“下一步:预览信函”链接,调出“邮件合并”任务窗格步骤5。

(7)单击“预览信函”栏中的按钮,Word会自动用收件人列表中相应的信息替代合并域,在给每一个收件人的信函中进行切换。单击“下一步:完成合并”链接,调出“邮件合并”任务窗格步骤6。

(8)在“合并”栏中,可以选择打印正在编辑的文档,也可以结束邮件合并,继续对文档进行编辑。

接下来就通过“成绩单报告单”的制作学习邮件合并功能的妙用。

一学期又结束了,对于班主任来说,剩下的工作就是忙于写学生的 “成绩报告单”,我有个朋友是个中学老师当了好几年的班主任了,都说“成绩报告单”这几年都是手写的太麻烦,问我能不能用电脑打印,而且是批量打印。我想用Word中的“邮件合并”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以批量打印“成绩报告单”为例,谈谈在Word2003中如何使用“邮件合并”功能。

一、建立“成绩报告单”模板

在Word中制作合并数据用的“成绩报告单”文档(标题、学生姓名位置、正文内容、成绩表格——行,列数由实际情况决定)。打开Word2003,按照学校“成绩报告单”大小和内容,进行“页面设置”建立好“成绩报告单”模板。模板建立完毕后,将文档命名为“报告单”保存。

二、建立数据源

“成绩报告单”上可变的是学生姓名、学生成绩以及品德评语。所以合并进来的数据就是姓名、成绩、品德评语。在Excel2003中制作学生信息数据表,其内容项目有姓名、成绩及品德评语的数据表并保存(如有更多项目,在制作Excel数据源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也可直接调用教务处学生信息电子表格,将文件命名保存。(如右图所示)

三、进行邮件合并

在当前Word文档中执行“工具/信函与邮件/邮件合并”命令,打开“邮件合并”对话框(在窗口右侧)。

1.选中“信函”单击“下一步”;

2.选中“使用当前文档”(刚建立的“报告单.doc)”单击“下一步”;

3.选中“使用现有列表”单击“浏览”,找到刚建立好的数据表后单击“打开”,单击“下一步”;

4.将光标定位于要合并数据的位置,单击“其他项目”,把“插入合并域”中的项目选定后单击“插入/关闭”;

5.重复邮件合并窗口中的第5步,完成所有合并域的插入后,单击“下一步”;

6.进行插入合并域的数字格式化,单击“预览信函”中的按钮即可浏览合并效果,再单击“下一步:完成合并”就可以进行打印;

我和地坛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我和谐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7-01

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很多,根据我国权威学者的多方面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了个人的情绪、意志力、性格特征等等,客观原因包含了学校学习情况、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原因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 研究方式

1.1 研究目标

通过对某市的一所医学学院、三所理工学校、一所文科学院中大一到大四学生随机选取300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据统计,回收280份,其中有效答卷为275份,有效率高达98%,调查目标的年龄评价是16―25岁。

1.2 研究用具

1.2.1 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自我和谐量表是1994年王登峰编写的自我和谐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态,里面包括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三个部分。通过对大学生的测试实验,可信度较高,完全可以作为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工具。

1.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Y状自评量表有9个症状因子,通过90道题目,每道题都是从有症状的有到无分别为1―5分,得分越高,就证明症状越明显的方式进行测试。

1.3研究过程

在测试时以班级作为单位实施团体测试,都是运用统一的指导话语,问卷是采用无记名的方法进行收集。测试的所有数据都是通过SPSS 11.0 for Windows实施解析、管理,对这些数据实行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解析

通过对自我和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得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症状因子以及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分数是呈正比的。而自我灵活性与躯体化和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分数是呈反比的,和强迫、抑郁、敌对也是呈反比的。

2.2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上明显不同

通过以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测试平均分为分水岭,可以发现两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量表上的分数也有明显的不同。这就表明了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良好的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水平要低得多,并且自我灵活性要高一些。

2.3 症状自评量表的具体解析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个人的自我和谐水平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预知心理健康情况的改变,通过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因变量来进行具体解析。比如,在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和躯体化的因变量解析中,通过改变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可以预知学生心理情况为36%的异变率。通过躯体化作为因变量的解析过程中,带入的变量就是自我灵活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可以预知躯体化的情况为31.5%的异变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3.1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测试结果表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症状因子、症状自评量表的数据分布成正比,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大学生的自我经验的不和谐程度要低于心理健康较差的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关系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自我的不和谐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另一方面是自我内部的不和谐。当代华尔街著名人物罗杰斯认为,个体要具有保持自我一致性的机能,要按照自己的观点去选择行动的标准,并且只能选择和自我符合的经历。如果遇到了和自我选择有矛盾的经历时,个体就会由于害怕它通常具有的自我选择被摧毁而觉得焦躁以及受到恐吓。因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所以还没有正确的自我选择,因此在外界的激发下,就容易遭受和自我选择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他们就会采用一些防御手段来保持原来的自我选择,防止硬要改变自我选择而产生的精神痛苦。如果过分使用消极的抵制态度,就会直接造成无法适应的心理问题生成。

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出现了主观自我以及客观自我、理想自我以及实现自我的分离。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也会出现很多不平衡的情况。首先,在自我认识这部分,主观认识普遍都不等于客观认识,从而导致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不一致。其次,在自我情感这部分,一般是指自己的自尊心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与自己的主观自尊不相符。这些都容易给自己内心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3.2 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自我灵活性的量表数据情况为敌视、强迫、抑郁等等,都是呈反比分布,心理健康情况良好的大学生自我灵活性要高于心理健康情况差的大学生。关键在于自我灵活性较低的学生,他们考虑问题的立场太过单一,在交际能力关系中,因为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不会为他人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就会造成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破裂。他们的自我组成部分就更不会轻易的协调和统一。并且因为自我选择的刻板、僵硬,面对事物的态度也不在意,更容易和自我选择产生不同的经历,也更容易造成内心的矛盾,这就造成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4 结语

当前的大学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会出现自我不协调的情况,这将会造成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关系,表达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才能提早把握住学生的情况,逐渐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雅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J].亚太教育,2016,(13):256.

[2] 热比古丽・白克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5,(06):553-556.

[3] 潘小{.大学生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