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子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子情范文1
1997年春节,毕福剑一家三口欢欢喜喜地回大连过年。毕福剑的家是个和睦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一大帮,他排行老六,所以从小老父亲就叫他“小六子”。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老爷子一边逗着小孙女,一边慢条斯理地评论说:“小六子办的那个《人间万象》人气不怎么旺,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缺少普通百姓和家庭积极踊跃的直接参与。”毕福剑一听,马上笑眯眯地眨巴着一双小眼睛问:“爸,那你说说,怎么才能把节目办得大家都愿意参与呢?”
老爷子似乎早做过准备,胸有成竹地说:“让大家自己表演。比如像你们这个岁数的人,有文艺细胞的就不少,许多人都曾做过演员梦,但由于种种原因没实现,你要能让他们自愿走上台表演一段,肯定非常有意思!如果一家三口都能上台表演那就更有意思了。”
老爷子的一番话,让毕福剑茅塞顿开。毕福剑接受了老父亲的建议,回到北京后,马上和同事们开始筹备。很快,毕福剑等人策划的《梦想剧场》获得台里批准,开始录制。这个节目能不能成功,主持人非常关键。可是一连试了好几个专业主持人都不理想,觉得他们“主持”的味道太浓,与业余演员自然朴素的表演风格不协调。眼看节目送审时间临近,集制片、策划和导演于一身的毕福剑急了,干脆亲自上阵做示范,没想到一炮打响。《梦想剧场》收视率直线上升。2004年下半年毕福剑开始主持央视综艺节目《星光大道》《快乐驿站》,同时,《梦想剧场》节日版的“七天乐”也形成了品牌,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毕福剑成了名副其实的名人。
父亲是老毕心中时刻的牵挂
毕福剑的母亲因病去世多年,这些年身在北京的毕福剑,心里最牵挂的就是老父亲,他平日里对姐弟哥嫂们说得最多的话是“照顾好老爸”,对父亲的关心和惦记之情都融在这一句简单的话语中。
2004年冬的一个午夜,毕福剑接到二哥电话:父亲的胆囊炎发作了!毕福剑当即飞到大连,直奔医院。
在病房里,毕福剑紧紧握着老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难过得说不出一句话。老爷子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多钟才苏醒过来。谁知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老爷子却盯着一脸倦意的毕福剑吃力地说:“你怎么回来了,你现在是大忙人,台里有很多工作等着你,快回去吧!”听着老父亲关心的话语,毕福剑心里翻江倒海般地难受。
2005年除夕的前两天,毕福剑回到大连。他亲自到医院接老父亲回家,到了家门口,又亲自背老父亲上楼。大年初一那天,他一大早就来到老父亲的房间,按照中国的老传统,郑重地给老父亲磕头拜年:“爸,鸡年大吉!”随后深情地对老父亲说:“以往过年都是您老给我们准备礼物,今天儿子送给您老一件过年礼物。”说完,把一本崭新的房产证书交到父亲手上。
原来他为老父亲买下了一套条件更好的住房,朋友们刚给他办好手续。老爷子抚摸着房产证百感交集,挂满笑容的脸上闪现出激动的泪光。
老毕台上给父亲磕头
每年大年三十,只要毕福剑一到家,一大家子人就开始热热闹闹地过年,在姐姐、嫂子、弟媳准备年夜饭的时候,毕福剑和小辈们疯闹,变着法儿逗老爷子高兴。闹累了,他会请老父亲看自己主持节目的录像。
毕福剑与老父亲这份浓浓的父子情,很多好友都知道。大连电视台春晚创作了一个小品《回家过年》,讲的是儿女们过春节回家给老人拜年的故事。排练时,晚会导演突然想到了毕福剑和他父亲,觉得如果他们父子能一起出演,一定会给这个小品增彩,于是向毕福剑发出了邀请。
接到邀请并听完小品的故事后,毕福剑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趁老父亲身体健康时,让他出次镜,留盘光碟,以后也好作为纪念。于是就跟老父亲说了,可老爷子说什么也不同意:“我连舞台都没登过,更别说演戏了,大过年的,我可不去丢那个丑!”深知老父亲秉性的毕福剑并不气馁,开始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老父亲。最后老爷子爱子心切,说了句:“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豁上一回!”
大连电视台通知毕福剑,正式录制节目,远在北京的毕福剑接到通知,立即打电话和哥哥姐姐商量,安排人陪老父亲到录制现场。老爷子早早来到录制现场,此时毕福剑也从北京提前赶到了。录制开始前串台词时,老人一点不发怵。轮到毕福剑和老爸对台词时,他为了稳定老父亲的情绪,不时露出招牌式的幽默和老爸耍两句贫嘴,谁知几句话下来,老爷子突然冒出一句:“现在你还跟我耍活宝啊?”逗得现场的人哄堂大笑。
父子情范文2
一、信语如春风,温暖着儿子的心田
傅雷教育儿子,善于捕捉儿子的心理变化,掌握儿子的思想动态,通过书信的形式教育儿子,1951年10月2日给儿子的书信就体现了这一点。具体来说,是针对儿子精神消沉的情况而写的,整封信采取了“逆来要顺应,家庭为港湾,事例来论证,理性来结论”四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来揭示:(一)逆来要顺应。傅雷从此信中了解到,儿子这段时间精神消沉是儿子人生道路的一时迷茫,傅雷十分了解儿子的痛苦,尽力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和放心。他没有半点责怪儿子,反而教育儿子学会逆来顺应、泰然处之,用平和心态对待现实,“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担心,更不要伤害自己”,父亲的信不但减轻了儿子的心理压力,而且也抚平了儿子心灵的创伤。(二)家庭为港湾。傅雷时刻关注儿子,知道他有难处就告诉他:“心中苦闷,不在家信发泄又在哪里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又向谁诉呢?父母不安慰你,又有谁安慰你呢?”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表明了家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家对孩子的呵护。书信语像和风细雨,款款相慰,温暖着儿子的心田。(三)事例来论证。傅雷写书信还善长把深奥的道理通过简单事例来论证,使之通俗易懂。如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时不要过分紧张,低潮时不要过分颓唐。”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运用了“太阳太强,会把五谷晒死,雨水过多,会把庄稼淹死”的事例比喻,告诉儿子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至于感情伤害,又用了“像对古战场一般存在着凭吊的心怀”来比喻,还用了“硝烟散尽,金戈已被岁月黄沙掩埋”的事例,告诉儿子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不要过多纠结,关键看现在展望未来。比喻恰切自然,事例显而易见,语言平静超然。(四)理性来论证。儿子消沉苦闷和情绪跌宕,作为父亲的傅雷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冷静地从客观立场分析前因后果,用理性语告诫儿子“一个人惟有敢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父亲的信语有忠告、有温暖、更多的是期盼,期盼儿子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坚强的人。纵观这封信四个层面的设计:结构上环环相扣,内容上情融于理,语言上看似父子对话,实质上是父子情感传递和心灵交流,看似父子,实为朋友。
二、信语如春雨,滋润着儿子的心灵
傅雷是位治学严谨的学者,而且是位优秀出色的父亲。他给儿子写信前,总是认真阅读儿子的来信,从中找到恰切的话题,做到有的放矢。例如,1955年1月26日给儿子的那封信,起因于儿子傅聪在音乐上的成功演出。作为一般父母可能将孩子的成功作为炫耀和骄傲的资本,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认为:孩子的成功是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及同事们的支持和个人的努力,较全面总结了儿子成功的四点来源。为什么傅雷把儿子的成功说成艺术成功和祖国光荣呢?因为艺术成就了儿子,儿子能在艺术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最关健的是祖国培养了他,他才有机会在祖国搭建的平台上施展才华,有机会借助音乐使更多的人欢笑和快乐!在傅雷眼里,儿子的生命、事业、艺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国才有家,才有艺术,这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教育深深打动了儿子的心。接下来又分析了儿子的成功离不开同事们的合作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儿子对艺术追求而付出的辛艰劳动。
作为一般父母,也许谈到此处不再往下谈,而傅雷还借助儿子成功之机,因势利导给予更多激励,向儿子昭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和夸张,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告诫儿子:不要被胜利冲晕了头脑,今后还会在胜利花环中布满了荆棘,充满了矛盾。望你能在荆棘丛中开辟一条光明大道!望你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成长、成熟和成功!
傅雷对儿子来说是位长者、爱者、智者和领航人,时刻关注着儿子的成长,消沉时给予鼓励,成功时给予激励,旨在让儿子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多出成绩。儿子傅聪也不负父望,他的琴声在全国各地响起,穿梭于海峡两岸,他爱祖国、爱艺术、爱人民的思想也被广泛传诵。
父子情范文3
耄耋之年的许仁华为了给自己的晚年生活上一个“保险”,将出租的老宅赠与儿子,同时,又与儿女们签订了赡养协议。三年后,许仁华对儿子的所作所为极度不满,尤其在看到老家的房子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房价一路飙升后,他改变了想法。
老宅升值
生于1930年11月的许仁华是河北省清河县人,从部队转业到河北省邢台县工作。他和老伴儿育有三女一儿。儿子许志强,现年53岁,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1991年2月,许仁华退休后和老伴儿一起照看外孙、孙子,与子女们相处得很融洽,彼此相安无事。
2006年2月,老家亲戚来串门时对许仁华说:“我家老宅翻盖后,每年光租金就有4000元。”这番话让许仁华羡慕不已。他想到自家的老宅与火车站毗邻,比亲戚家的位置还要好,就盘算着想通过出租老宅来赚钱。可是,老宅年久失修,需要进行翻盖。许仁华的家境不好,老伴儿没工作,还患有瘫痪,每月仅治疗费、护理费就达上千元。前不久,许仁华在单位集资盖楼时要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所有积蓄都用上了还不够,而他的退休金只有2000余元,他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就在许仁华发愁时,他的儿子许志强表示:“我愿意出5万元对老宅进行翻修。”听儿子这样说,许仁华当即表示:“你出钱修老宅,房租收益归你,我全力协助你。”许仁华不仅把老宅的宅基证交给儿子管,还东拼西凑了l万元钱支持儿子翻修老宅。
半年后,在父子俩同心协力下,一座小院拔地而起。许仁华望着5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和门前川流不息的人群,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老宅出来东行100米就是火车站,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管是开旅馆还是办商铺都很合适。许志强不费吹灰之力,便以每年5000元的租金与承租者签下三年合同。然而,许仁华父子并没有随着每年老宅租金的增高而变得关系融洽,反而出现了裂痕。
2008年的一天,许仁华躺在床上久久难眠,他考虑是不是卖掉老宅更合适?这样,可以留一部分钱养老,剩余的钱分给儿女们。
第二天,许仁华召集家人开了家庭会议,商讨卖老宅一事。结果,许仁华的想法遭到儿子和大女儿的反对。许志强情绪有些激动:“这是我盖的房子,是我的。我请教律师了,对方说这房子我不同意卖,就不能卖!”
许仁华气愤之极,搬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说:“我的宅基地怎么处理,别人无权干涉。”为此,他委托老家的村长办理卖老宅事宜。许志强闻讯后赶回老家,将街头贴的售宅广告全部撕掉,并驾驶摩托车走街串巷大呼:“这是有纠纷的老宅,谁买谁倒霉。
许仁华闻讯后气得吹胡子瞪眼,却拿儿子没办法。
法庭交锋
为平息纠纷,许仁华先是找儿子协商解决赡养问题。可是没说几句,两人便吵得面红耳赤。接着,他拄着拐杖找到儿子单位。终于,儿子的领导与许仁华的儿女经多次协商后,于2009年10月26日,促成许仁华父子达成了一份调解协议。双方在协议中约定:“从现在起,所收的老宅房租交给许仁华,直至其与老伴儿过世,老院所有权归许志强所有。”同时,四个儿女还签下赡养协议书,内容包括由儿女每人半年轮流照顾两位老人、如果不在谁家住应每月向父母交1000元生活费、每周看望父母一次等8项具体措施。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再生波澜。“说好轮流住,可是谁也不愿管。儿女每月也不交赡养费……现在老宅给了儿子,应该让儿子一人管我们。”许仁华说。
最终,许仁华决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将儿女告上法庭,要求子女按照赡养协议履行义务。
2012年1月13日,经过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人民法院法官人情人法的调解,许仁华与子女达成一份协议:老两口由大女儿和小女儿轮流照顾,儿子和二女儿每年给付赡养费1500元。
从大女儿家搬到小女儿家没多久,许仁华听说老宅被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他粗略一算,吓了一跳:祖辈留下的老宅按面积最少有200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5000元的补偿计算,老宅价值100万元!思来想去,许仁华决定要回老宅,分给儿女每人一份。但是,儿子攥着宅基证不同意。老宅的归属之争成为激化父子矛盾的导火索。
许仁华将儿子告上法庭,请求撤销老宅的归属协议,并将宅基地证返还给他。被许仁华告上法庭后,许志强大为恼火:“老宅早就给我了,凭什么要把宅基证交由他?”
法庭上,面对主审法官,父子俩针锋相对,各持己见。许仁华掰着指头数落儿子的不是:“我们父子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和《赡养协议书》,但儿子置约定义务不顾。201 1年9月,儿子到我家打了我一顿。2012年下半年,我的孙子结婚,儿子也没有通知我和老伴儿去参加。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老宅的租金5200元也被儿子收走,没有给我。儿子不管不问我们的疾苦,既不与我们住在一起,也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常年连个电话也不打。我要撤销调解协议。”
对于赡养老人的问题,许志强有苦难言。在老宅归属上,他辩称:“2005年,我出资翻建老宅,房屋所有权应该归我所有。2009年10月26日,我和父亲自愿签订了《调解协议书》,符合法律规定,协议有效,不应撤销。2012年以后的5200元房租是我代父亲收的,我向他交付时,他不让我进门。现在,这笔房租我可随时交还他。”
断清官司
经过5个多小时的审理,2013年1 1月23日,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人民法院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驳回许仁华的诉讼请求。
赢了这场官司,许志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可许仁华则一肚子不满:“老宅明明是我继承父母的财产,并出资1万元翻修。当初是为能舒心过晚年才同意签订协议的。现在,儿子不孝顺、不主动履行协议内容,怎么就不能撤销这份协议呢?”
随后,许仁华将案件上诉至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原判,依法改判或发回重审。
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本案的焦点是父子签订的调解协议书是否有效,是不是附条件的赠与?法庭上,针对这个关键问题,父子俩再次展开激烈交锋。最终,法院认为,许仁华为让许志强翻盖老宅出租盈利,将继承父母旧房数间的宅基地证交由许志强,其本质是对许志强的赠与。老宅翻修多年后,父子签订调解协议书是双方权利义务的进一步确认。许仁华请求撤销双方协议已经超过《合同法》规定的1年除斥期间。
2014年3月19日,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父子情范文4
关键词 《当幸福来敲门》;《长江七号》;父子情;教育观念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影片无论是对生活的写实、回忆还是预测、幻想,总与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父子亲情一直是电影热衷表现的主题。美国影片《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父子情的故事。一位迫于生计的底层公民,以推销医用扫描仪为生,因为事业失败而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却还得担起抚养儿子的重担。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主人公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终于闯出一片天地;同时,他也履行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责任。
国产影片《长江七号》也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一个普通民工为了儿子将来有出息,过上好生活,不惜供儿子上贵族学校。同时,给儿子买电扇,亲手为儿子补鞋子,在垃圾堆里找寻可以当玩具的东西……父亲尽了一切所能让儿子得到快乐。
同样涉足父子清,两部影片由于诞生的环境一中一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互异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他们用不同形式来阐述同样的主题,更折射出了中美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一、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美国的主导文化是“欧洲文化”与移民文化。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两国人民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1 价值取向的差异。
美国人重个性,价值取向是以个人为本的个体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以表现在教育观念上,父母倾向于把自身与孩子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美国父母也较重个人生活享受,平时不会为了孩子而放弃个人的追求。中国人讲共性,有整体至上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常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将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常丧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并常会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兴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美国人重理性主义,美国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因此,美国父母多是把抚养教育孩子看成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抚育子女是义务,也就不图养儿防老,不图回报。中国人以情意至上,家庭教育则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因此,中国父母常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的角度去考虑子女教育,常常带有“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的心态。
二、中美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影片中的折射
电影是以它独特的手法记录着文化并推动着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美两国人民由于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在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长江七号》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
首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当幸福来敲门》将抚养孩子看作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不是以放弃自己的追求为代价的。因此,影片一开篇主人公便以独自的形式宣布“当我自己有孩子的时候,我一定对他好好的负起责任”。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了履行承诺而对儿子不离不弃的父亲。为了儿子,更为了他自己,他必须加倍努力――他必须在妻子离家后独自承担家庭的重负;他必须一周五天在股票事务所作高强度的工作后,在周末带着儿子继续作推销工作以便糊口;他必须在每天拼命工作五个小时后,飞速的拉着儿子赶到救济站去抢床位;他还必须在安顿好儿子后借着窗口昏暗的灯光复习以成为最终获得职位的人……相比而言,《长江七号》则显示出一种将个人的追求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观点。影片中穷困潦倒的周爸爸完全失去自我,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儿子。他不分昼夜的劳作,是为了让儿子能上贵族学校;他因为儿子得了一百分,而四处炫耀;他为儿子扇风,为儿子补鞋,他甚至为了儿子与老板大打出手……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侧重于引导孩子根据某种价值观去进行选择,而不是直接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影片中的父亲自己以身作则,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懈追求。对于儿子,他也没有太多的说教,只是告诉他“如果你有梦想,那么请保护好它”。而《长江七号》中却反映了典型的中国式父母说教。父亲反复对儿子强调一种既定的规范“只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努力读书……”,为使儿子少走弯路,他不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在儿子违反规范后,不惜用体罚来争取他。
父子情范文5
如今,34岁的他成为推动中日两国围棋交流的友好使者,也成为罹患直肠癌的聂卫平身边最贴心的儿子。从怨恨到和解,从疏离到亲近,这对父子走过了怎样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
最初的梦想,要给母亲争口气
对于骢骢来说,他一生中最惨痛的记忆,是父母离婚的那一天。那天,他在街道办事处大哭,一手拉住父亲一手拉住母亲,苦苦哀求他们不要离婚。而那也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是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哪怕你哀求的人,是深爱着你也为你所深爱的。那是第一次,他知道什么叫无奈,什么叫无助。
之后,母亲带着他远走日本,他的名字,也从“聂云骢”改成了“孔令文”。
对于孔祥明来说,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想要立足、生存,可以依靠的也只能是围棋这一特长。在朋友的帮助下,她找到了一份指导围棋的工作。但是因为她生性腼腆,不知道怎么和人谈报酬,经常辛辛苦苦教了一天的棋,却得不到报酬。最让她啼笑皆非的是,有一次,她指导人下棋,结束之后人家递给她一个信封,她高兴坏了,心想:有钱了!回到家里,她叫来儿子,母子俩满怀期待地打开信封,却发现信封里没有钱,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这里面装着我的一份感激的心意,请收下。”
母亲的辛苦,11岁的孔令文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内心无比渴望自己能够强大起来,让母亲活得轻松一些。可是现实中,他不但帮不了母亲,更无力处理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由于不懂日语,又是插班生,他经常受到日本同学的欺负。有一次,一个日本同学将写着“支那猪”字样的字条贴在他的后背上,他背着那张字条整整一个下午,看到别人嘲笑、轻蔑的眼神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直到放学的时候,一位好心的女同学才告诉他这件事。11岁男孩的自尊心,敏感而又脆弱,他像疯了一样,冲向那个在他后背上贴字条的男同学……两人厮打在一起,结果,他将人家打伤了,也给每天为生计操劳已经疲惫不堪的母亲带来了大麻烦――母亲赔了人家一大笔钱,那几乎是他们母子俩半年的生活费。
那个晚上,看着一向好强的母亲在房间里红着脸向国内的亲戚打电话借钱,孔令文感到既内疚又后悔,他将母子俩所经历的一切艰难落魄都算到了父亲头上,最后,这些情绪都变成了对父亲的怨恨。
有意思的是,在当时11岁的孔令文看来,为母亲争口气、对父亲实施报复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围棋上打败父亲!为此,5岁就开始学围棋的他,在考高中之前慎重地向母亲提出,自己不想去参加高中的考试了,而是想要成为日本棋院的职业棋手。儿子的这个要求让孔祥明有些暗喜,作为一名优秀的围棋选手,曾经的“中国女子围棋第一人”,对于围棋的热爱已经深入到她的血液里,她当然希望儿子能够子承母业,在围棋上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
母子俩就此立下“君子协定”:孔令文如果在18岁之前还不能入段,那就必须乖乖回来重返校园考大学。那之后,孔令文在家苦学了九个月,在次年举行的定段赛中,他过关斩将,轻松获得第三名,奇迹般升入专业初段。这一年,孔令文16岁。
儿子成为职业棋手,消息传到国内,聂卫平自然也感到欣慰和激动,他的第一个想法是希望能亲自指导儿子,或者将儿子接到国内训练。他说:“他在棋上的天赋不错,但他下棋的环境和国内没法比,日本棋院没有国家队,棋手训练全靠个人,缺少与同辈高手切磋的机会,自然在棋力上难以进步,时间久了,难成大器。”
可是孔令文不这么认为,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最大的愿望是“打败聂卫平”,他怎么可能去拜聂卫平为师呢?他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说:“在日本我已经有了好多朋友,而且我正跟着藤泽秀行、小林觉老师学棋,不用好成绩报答老师就离开,那是不可以的。”
儿子的倔强让聂卫平毫无办法,同时也为自己当初的草率离婚而追悔不已。曾经有记者采访他,问道:“棋手不可以悔棋,人生也不可以悔棋,如果可以悔的话,你想悔哪一步棋?”他说:“我不应该和孔祥明离婚。”难得情感流露的他更进一步表示,“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你们都不了解我,我最在乎的有两件事:一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一是骢骢。”
与父亲冰释前嫌,岳父和妻子功不可没
尽管儿子不愿意拜自己为师,但聂卫平还是想方设法指点儿子。因为都是职业棋手,父子俩在各种赛事中碰面的机会较多,有时候还会住在同一家宾馆,聂卫平就会对儿子说:“晚上来我房间一趟。”尽管认为父亲“在亲情方面做得不够好”,但对父亲的棋技,孔令文还是很佩服的,所以到了晚上,他会乖乖去父亲的房间请教。
而在没法见到儿子的日子里,聂卫平会拜托相熟的围棋记者:“你去采访比赛,如果能收集到孔令文的比赛棋谱,给我带回来,我要好好看看。”看了之后他就打长途给儿子指点一番。孔令文总是在电话那边认认真真地听,末了客客气气道谢。这份客气和生疏让聂卫平耿耿于怀,他有时候也会犯起小孩子脾气,说:“你下得这么臭,我真是懒得教你!”
但孔令文却一直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打败父亲,只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日渐意识到以自己的棋技,根本不足以挑战父亲。围棋只有黑白两色,可是深入其中,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精微的世界,非一般人所能驾驭,这也使得他对父亲的感情变得复杂:一方面,以儿子的身份,因为自己童年的经历,他对父亲心怀怨恨;另一方面,以棋手的身份,他非常敬佩尊重父亲在围棋上取得的成就。在和父亲所有的交手中,孔令文只赢过一次。那一次,他高兴地用手机把棋局拍了照,留作纪念,说:“总算赢过一盘,很满足了。”而老聂说:“那是我让你的,要是我不让,你根本赢不了。”
父子俩之间的暗自较劲和相互关心交织、贯穿在两人的所有交往里,一直未曾停息。在这期间,孔令文和自己的老师同时也是聂卫平的老对手――日本围棋名家小林觉的女儿小林清芽相识相恋。这份恋情,他并没有征求父亲的意见,2003年,两人决定结婚。聂卫平从父子俩共同的朋友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认为“小犊子没把我放在眼里”。尤其是儿子结婚,并没有邀请他,让他暗自生气。而孔令文却认为:你明知道我什么日子结婚,却不打个电话来问一下,我只能理解为你不愿意参加这个婚礼。父子俩各自揣着各自的心思,导致的结果是聂卫平没有出席儿子的婚礼,而他托人送上的礼金,也被孔令文拒收。
婚后不久,小林清芽生下了儿子,取名孔德志。得知这个消息,升为爷爷的聂卫平高兴不已,力邀儿子回国:“把孙子带给我看看。”而孔令文却以“孩子太小,不适应北京的气候”为由拒绝了。看着孔令文和父亲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既是老师又是岳父的小林觉想尽力帮他们缓解,他时常对孔令文说:“人生如棋盘,所经历的胜负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永久和值得珍惜的。”除了他从中调和,小林清芽也经常对孔令文说:“什么时候带我去北京啊?我也想见见父亲。”知道聂卫平想看孙子,小林清芽还特地拍了一堆儿子的照片托人带给聂卫平。
得知小林觉父女长期开导孔令文,帮助自己化解与儿子之间的恩怨,聂文平感慨不已:“小林觉很仗义,当年骢骢和他妈妈刚刚去日本,他就提供了不少帮助,现在又为我和儿子之间做桥梁,从内心来说,有这样的亲家,真是很荣幸!”
终于,在岳父和妻子的劝说下,2006年4月,孔令文携妻带子回京探父。对于儿子此次时隔十五年之后的归来,聂卫平给予了最高程度的重视,亲自开车到机场迎接,随后在家里设宴,陪儿子一直喝酒至深夜。其间,聂卫平再次拿出一个大红包,作为给孙子的见面礼。这一次,孔令文没有拒绝。
血浓于水,只愿能多陪在他左右
婚后的孔令文,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国。他在日本棋院的职务叫中日友好特命棋士,他希望通过围棋促进中日文化的民间交流。他说:“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我很小的时候去了日本,在那边长大,现在才能够做中日交流。我希望自己在这方面能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我一个很坚定的目标,对此我相信我的父母都会支持。”
成了中日友好使者的他,有很多时间待在北京,和父亲见面的次数也更多了。父子俩在一起的时光,常常是一人一瓶加了冰的二锅头,边喝边聊,有时候一聊就到深夜。但有一个话题,聂卫平永远不敢碰触,那就是:当年你和妈妈刚去日本时是怎么生活的?而孔令文,也学会了对过往慢慢释然:“亲情很奇怪,我小时候那么恨他,但是再和他在一起时,似乎也不需要什么铺垫,那条亲情的脉络一下子就又重新接上了,和他在一起的感觉还是很亲、很近。”
2013年7月,聂卫平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在日本的孔令文听到这一消息,第一时间赶到北京,将父亲的病历、化验单、检查单等都复印后带回日本,请那里的专家会诊,然后,将日本专家的建议提供给北京的医生做参考。他还和医生一起作出了先放疗再手术的治疗方案,这才返回日本。
10月,聂卫平的放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医生准备实施手术。向来给人感觉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也打不倒的老聂,第一次感到了脆弱和恐惧,他第一次向儿子提出要求:“骢骢,我做手术的时候你能不能来北京陪我?”直到今天,孔令文回忆起父亲给他的这个电话,还是感到心酸和难过:“一个在我眼里一直都是很强大的人,突然像个孩子一样请求我陪一陪他,我突然觉得什么恩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我的父亲,我要在他需要的时候陪在他身边,否则,我会后悔一辈子!”
孔令文放下在日本的家庭和工作,回到北京,住在当年国家体委分给聂卫平和孔祥明的一套老房子里。父亲手术那天,他一直守候在手术室门外。手术时间比预定的长了许多,心里的担忧随着时间的流逝增加,到最后几乎让孔令文不堪承受。他说:“那个时候,我在心里许了一个愿,只要能让父亲平安渡过这一关,从此我和他之间的恩怨一笔勾销,我只想他能活下去,活下去就好。”也许是一个儿子的心愿感动了上天,也许是老聂不愿意让儿子担心和伤心,手术很成功。聂卫平从手术室被推出来的那一刻,孔令文上前握住他的手,说:“爸爸,我在这里。”老聂睁开眼,看了看儿子,笑了。
手术之后的聂卫平,不能喝酒了,父子俩相聚时的对饮变成了对弈。有时候老聂实在是馋酒馋得不行,就对儿子说:“去去,弄点酒来,这没酒喝的日子生不如死!”于是孔令文就悄悄在白酒里掺上白水让父亲解馋,没想到老聂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臭小子,拿水来糊弄我!”后来,孔令文在日本发现了一种饮料,有酒味但没有酒精,如获至宝,订购了一大箱,千里迢迢弄到北京来。病中的聂卫平没有食欲,体重暴跌,瘦得不成人形。小林清芽知道老聂最爱吃生鱼片,就做了生鱼片寿司,让孔令文带回北京。老聂尝了一个,很喜欢吃。那之后,从不做饭的孔令文特地向妻子学习做寿司,在北京的日子里,他就亲自给父亲做。
父子情范文6
生活六年,六年间心里会有许多的情,那些情往往会使人难忘,使我们在美好的记忆里挥之不散。比如:师生情,父子情,父女情,同学情,母子情,母子情,邻里情等,但这些是我挥散不去的,那非妇女情莫属了。
人们都说母爱胜过父爱,女孩子和母亲好,男孩子和父亲好,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觉得应该父爱胜过母爱。
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风雨相交的夜晚,我在床上糊里糊涂的说梦话,越说越严重,妈妈在旁边若无其事,当做没看见一样,而爸爸却过来,用他那温和的大手来抚摸我瘦小的额头一摸,吓了一跳,发现我的额头比他的额头热,他敢忙拿着大被,给我盖着,抱着我一步一步的向医院奔去,他不怕那无情的大衣,不拍那刺耳的雷鸣声,不怕那泥巴多的地,边走边和我说:女儿不要紧,快到医院了,我似乎隐约听到了爸爸和我说话的声音,当时我好想变成一把大雨伞,为爸爸遮挡那无情的大雨们变成一套衣服,为爸爸取暖。可惜,我已经没有力气了,到了医院,爸爸像一匹野马,为我忙前忙后,喊医生。医生告诉爸爸,你先去挂号,你女儿的病很轻,不要紧。这时候爸爸才松了一口气。医生给我开了一些点滴药,这一宿我在那舒服的大床上度过,等我张开眼时,却看见爸爸在那破旧的小板凳度过一夜,我不禁的哭了起来。
还有一次,放学回到家,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是我郁闷不已,我也没和爸爸说,怕爸爸训我,说我上课没有好好听讲。但不一会,爸爸他自己主动地从我身边走过。问我:怎么了?女儿,是不是有不会的题了?我羞涩的和爸爸说:恩,这道题我不会,但是我敢和你发誓,我上课真的认真听讲了。爸爸没有说我,反而笑了一下。这个小傻子,我怎么会说你呢,我来看看这道题,于是就念起来:高2分米,半径4分泌的圆锥体,每分米装70千克,这些沙子共多少千克?爸爸告诉我,你看这题其实就是求圆锥体的体积,然后乘以710千克,就等于这些沙子的重量了,我不假思索,的确如此。
父女情,就是父亲在那个夜晚对我的照顾,在意地消逝中体现出来的。世上有比父女情还珍贵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