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掌声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掌声课件

掌声课件范文1

一、招生项目及计划

1.招生计划:学校年度本科生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

2.招生项目:管乐、弦乐、民乐、键盘、舞蹈、声乐、打击乐、表演等八个大类28个项目。

二、报名条件

1.符合我校艺术特长生招生项目要求,具有一定艺术特长水平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的理科考生,以及我校安排有文科招生计划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科考生。2014年我校拟在北京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福建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投放文科招生计划。

2.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良。

3.若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统一组织的艺术特长生测试,则考生需取得所在省的省级统一测试合格证书。

三、报名考试

我校2014年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考生进行艺术专项测试:一是我校组织的中学生艺术冬令营(湖北籍考生必须参加);二是我校在清华大学中学生艺术冬令营期间赴北京组织的艺术测试等。

(一)报名

1.有意报考我校2014年艺术特长生的考生,须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在线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程序见网上报名须知)。我校不接受其他方式报名。参加我校组织的中学生艺术冬令营(武汉)进行艺术测试的考生网上报名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20日24:00;参加其他途径(北京)进行艺术测试的考生网上报名截止时间为2014年1月20日24:00。

2.参加我校2014年中学生艺术冬令营的考生(湖北籍考生必须参加)须于2013年12月20日(以邮戳时间为准)前,将报名材料寄至我校。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团(430074)。

报名材料包括:①《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艺术特长生申请表》(网上报名后打印获取);②特长专业等级证书、高中以来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获奖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或者户口复印件)、高中三年成绩单;③个人特长项目音像资料,录制一首完整的作品,音响和视频同步并且不得剪切(制作具体要求见网上报名须知)。报名资料概不退还。

我校将组织专家对考生报名资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考生名单于2013年12月下旬在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上予以公布。

3.参加其他途径进行艺术测试的考生,网上报名完成后须将打印好的报名表及其他报名材料直接在测试地点交给我校专家组,勿邮寄。

(二)艺术专项测试

我校将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符合本校艺术特长生报考条件的考生进行艺术专项测试。测试项目和内容如下:

声乐:自备作品一个;练声;视唱(简谱、五线谱任选),自带钢琴伴奏(在北京考试的考生自备伴奏音乐)。

舞蹈:自备作品一个;舞蹈基本功(软开度、技巧展示、模仿),自备伴奏音乐。

民乐:自备作品一个;视奏(五线谱、简谱任选);基本练习。

管弦、打击乐:自备作品一个;视奏(五线谱);基本练习。

键盘:自备作品一个;视奏(五线谱);基本练习。

表演主持:自备朗诵两个(不同风格),或话剧、京剧、曲艺;综合性命题主持;现场提问及配合表演。

测试工作结束后,我校将根据建队需要和考生测试成绩,确定预录取资格名单,在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及考生所在中学进行公示。

四、录取

1.对获得预录取资格的考生,实行签约制。我校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给予考生不同程度的降分优惠,具体降分幅度以书面通知为准。我校将于2014 年4月中旬向拟签约考生寄发《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艺术特长生协议书》,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将“报考回执”邮寄回我校。若在规定时间内我校未收到考生回执,视为考生自动放弃,缺额不补。

2.艺术特长生进校后,须按学校规定参加大学生艺术团的训练和演出,接受学校有关艺术特长生管理办法的管理。

3.若教育部2014年的艺术特长生招生规定有变化,则按新的规定执行。

五、联系方式

艺术特长生招生咨询工作由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办公室负责。

咨询电话:027-87556584,027-87542596

传 真: 027-87556584

电子邮箱: yishutuan@mail.hust.edu.cn

六、监督机制

1.学校成立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艺术特长生的选拔录取工作,并坚持做到标准刚性化、程序规范化、办法公开化和结果公示化。

2.学校监察部门全程参与艺术特长生的专项测试及录取工作,并负责对招生过程中的投诉进行调查,对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及公开性实施监督。

3.考生应本着诚信原则向我校提出申请,对于以虚报、隐瞒或涂改有关材料及其他欺诈手段取得艺术特长生预录取资格的考生,一经查实,取消其预录取资格;已经被录取或取得学籍的,学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或学籍并将其退回户口所在地。

2014年艺术特长生招生计划:

掌声课件范文2

本课题既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更是在探索被“应试教育”捆绑下的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育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紧迫形势下的一种“突出重围”的语文教育新策略。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课题?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倍加尴尬:

早在36年前的吕淑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 27年前,当时的国家教委(现在改为国家教育部)委托华东师大组织实施“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抽取样本得出的结论却很难堪:

(1)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总体成绩均未达到及格线;

(2)字的书写应用能力大大低于识别能力;

(3)理解能力、灵活运用、综合运用能力大大弱于记忆能力;

(4)写作成绩不理想,最突出的是审题能力较差,内容不充实。

23年前的1991年,江苏省某市级教研室对小学毕业班语文状况作了一次小范围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最差的班正确率只有5%,好的也只有30%,书写工整率仅达到17%,作文病句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0%。

为什么实施本课题研究,因为社会对当下语文教育的沉重忧思:

17年前的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在“世纪观察”栏目中刊发了三篇署名文章,认为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歪点子一意孤行”,“不止害一个人,而是害了一代人”!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响,

随后杂志社邀请了北京市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师范大学教授和教材审定委员等20多人参加了主题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走进死胡同:“事实上,语文在中小学里所占课时最多,教学双方压力最大,问题最多,但效果最差。”他们一致担心“语文教育的误区最终有可能使学生所受到的其它学科的教育变得苍白,甚至误入歧途。”

15年前,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又批评语文教学“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

2005年,探望病危的钱学森,有了揪心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就在2014年4月,由语文出版社主办、即墨一中承办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在青岛举办,会上,来自河北的一位二三十岁的女教师,在讲台上,面对20多名第一次见面的山东即墨中学初二学生,“深情”地讲起了散文《斑羚飞渡》。音乐、图片、PPT各种教学手段使用得让人眼花缭乱。

她姣好的外形,投入的状态无疑打动了很多观众。台下一位老师忍不住发了条微博,被实时打上背景墙:燕赵人民的骄傲!

时隔不久,署名王旭明的一条微博也上了墙:“老师无节制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云云,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真的假语文。”

王旭明说:“当今中国语文教育之现状,需要的不是鼓励和肯定,而是反思和批评,这样才能对语文教育进行抢救性扭转。”他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面临着“四重危机”, 在他眼里,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危机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假”,用一句话形容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在大行其道。

教材危机表现为强化话题,却忽视知识传授;强化学生活动,缺技能训练。

第一重教学危机表现为多媒体的滥用。多媒体只是实现教师教学的灵魂的手段,但现在造成光顾了热闹,就像河北的那位女教师,又是图画又是放音乐又是PPT,不断煽情,上课像演戏,需要学生配合老师,跟着老师的感慨走,而忽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培养。

第二重危机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在王旭明眼里,更多的教师满足于应试,去迎合各种时髦的趣味。

第三重危机是各级教育系统的领导对语文的行政干预造成了新的危机。现在的领导都爱听语文课,仿佛谁都懂,不断地发指示,但有些指示并不符合教育规律,造成行政化的危机。有些行政领导喜欢声光电,喜欢表演,觉得时髦,大家一哄而上。

掌声课件范文3

【摘 要】 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让学生从既有经验出发,重建新经验的过程,经验可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和认知平台,通过不断地唤醒、挖掘、展示、改造、迁移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数学模型。

关键词 经验;模型;建构

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让学生从既有经验出发,重建新经验的过程,经验可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和认知平台,通过不断地唤醒、挖掘、展示、改造、迁移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数学模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经验重建,打造生长课堂,促进个体经验的改造、生长,完成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融合。

一、着眼经验唤醒原生点,感知模型建构

学生的主动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在正式学习数学之前并非对数学一无所知的,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数学经验:形状、数量、时间、空间、位置、排序,分类、对应、比较等。这些“原生点”经验,很多时候是内隐、“混沌”的,需要教师通过有效引导,加以唤醒、明晰和激活,为感知模型建构作了适宜的认知铺垫,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视频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门上有一些角,操场上也有角……

生3: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挖掘角的过程。

二、着眼经验改造关键点,完善模型建构

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丰富与改造,而获得自己真正能理解的经验,建构数学模型。教师要抓住“对经验的改造”这个关键点,将经验改造为科学,而不是成为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绊脚石。

师: 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学生活动略)

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完善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模型建构。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通过一系列的进行了提炼、改造、升华,使之数学化、模型化,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概念模型,重组角的认知图式。

三、着眼经验迁移生长点,拓展模型建构

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使数学模型概括化、系统化。建立模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通过经验的迁移这一生长点,将数学模型还原为具体的数学直观或可感的数学现实,使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完善充实、已经构建的数学模型的情境得以拓展和提升。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师:第3个为什么不是角?

生:因为它的一条边不直。

师:你答对了,奖励你们一朵小红花。

2.师:哪组同学愿意闯第二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很难哦,谁有信心继续闯关?

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掌声课件范文4

近几天,不知怎么回事,课堂气氛总是觉得沉闷,学生们也少了往日的争执与喧闹。孩子们不正像春日里竞相争绿的嫩叶吗?怎么就没有绿叶的朝气呢?也许是大自然给绿叶以自由的缘故,或许是绿叶有着广阔空间的缘故吧。哦,对了!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让孩子们也有自由的空间。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生命活动为基础,通过良好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一个语文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怎样的课堂才能洋溢生命的律动、绽放生命的光彩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两点与各位共勉。

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开放交流”的课堂

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仅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方式远远不能达到要求。课堂上,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先安排学生读课文,自由质疑,而后全班提出疑问,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教师仅穿针引线,完全不用替代学生的发言,只是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就留待师生一起讨论、交流、解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小女孩为何在大年夜里卖火柴”、“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她有些什么幻想”、“她后来死了吗”之类的问题,总共有十多个。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看书、讨论、总结,效果很好。如果上课时教师先就提出了这些问题,再让学生按问题去看书解答,效果会好些吗?课堂上会有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氛围吗?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二、重视文本研读、调动情感,给学生一个“情感奔放”的课堂

语文课堂要培养感悟能力,研读文本是关键。读中明理,读中知意,读中悟情。语文新课标对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文学作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见,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激发重点是依靠读。文本中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反复地读,可以默读、齐读、指名读、配乐读,还可以分角色读、自由读……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感悟到文本中的妙词佳句,品味到文学中的美味佳肴。

还是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本文虽然朴实易懂,但真正让学生对小女孩产生同情心理,确实很难!因为现在多数学生都生活在蜜罐里,又怎能体会到小女孩的那种悲惨与可怜?开始让学生读了几遍,平淡无奇,居然还有几个学生满脸笑容!让学生读完谈谈感受,有几个学生还支支吾吾……后来,我准备了一段轻音乐,边听音乐边读。果然效果好多了:学生读得声音低沉了,速度放慢了,而且教室里的嬉笑声不见了……学生听音乐朗读数遍后,再让他们谈体会。谈得好极了!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文中的精彩片断,有的学生联系自身道出了“身在福中要知福”的心声,有的发出了关爱小女孩的豪言壮语,还有的对当时社会的不公愤愤不平……那么真挚,那么动情!

没有数遍的研读,学生是不可能有深切感悟的。可见,重视文本的研读,讲究研讨的方式、技巧,对探讨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十分重要。课堂上不一定要气氛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说别人的思想,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只有重视研读的课堂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掌声课件范文5

(4)身份证复印件;

(5)思想政治情况表;

(6)最后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须提交所在学校证明;

(7)同等学力人员须另外提交如下材料:

①本科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②职称证原件及复印件;

③已发表的学术论著的全文复印件及刊物原件(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获得者也须提供此项)。

四、考试:

1、考试包括初试(笔试)和复试(面试)。

2、初试内容:外语(参加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外语考试)、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同等学力考生同时加试自然辩证法和医学统计学。

3、初试时间:暂定 2012年3月10日、11日。初试地点:河北医科大学

4、复试的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掌声课件范文6

[关键词] “师生成长共同体” 新课程 建设

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交流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鸣,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和思考,我们创新实施了“师生成长共同体”。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创建

1.概念

在微观上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在宏观上是多维的、开放的、生态的,涵盖教学模式创新、育人机制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

2.组织形式

学校首先是一个教育教学的大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分三类、多级建立共同体。

(1)管理共同体

分成级部、行政班、合作小组三种层次。其中合作小组式的管理共同体以行政班为基础组建,由6至9名学生和1至2名教师组成,每个行政班由6至9个合作小组构成,每个级部由若干行政班构成。

(2)教学共同体

分成走班单元、教学班、合作小组三种层次。其中每6个行政班组建一个走班单元。同一走班单元分成A、B两个层次的教学班共同体。合作小组式的教学共同体,由来自同一行政班的学生组建,一般由6至9名学生和1至2名教师组成。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课堂表现、自习纪律、作业上交、日常考勤等学习活动实行捆绑式评价,将考核情况记入行政班。

(3)社团共同体

分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种层次。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特长的师生构成。如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社区服务共同体、社会实践共同体、学科兴趣小组共同体、艺体共同体等。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施

1.创新德育模式,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学生道德素养

在“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整体规划下,我校实现了德育课程化、主题化、系列化,创建了“三步五环节”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三步是:设计――实施――评价;五环节是:主题设计――情景体验――感悟交流――内化践行――总结评价。

具体实施如下:一是师生根据自身实际,制订成长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二是师生对照成长计划,定期交流与反思日常行为表现;三是教师定期与家长交流,共同研讨学生的成长问题;四是根据基础素养评价要求和学生实际,开展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活动;五是根据省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要求,设计实施《学生德育评价量表》,根据教师专业化标准,设计实施《教师专业精神评价量表》,对师生共同成长情况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

整个德育活动,师生相互鼓励、相互启迪、相互督促,不断完善自我,追寻着共同成长的幸福。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效能

在“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整体规划下,我校创建了“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三步是:自学――对话――评价;五环节是: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讲点拨――课堂评价。

具体实施如下:一是建设高效学案体系。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精心编制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学案;二是学生参照学案自主学习;三是规范课堂流程。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其次,小组成员代表进行展示;最后,教师精讲点拨,当堂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整个教学活动,师生一起探索、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激活潜能、启迪智慧,共同完成对自我的发现和超越,实现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评价

“师生成长共同体”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教学、生活等方方面面,也关注教师专业精神的塑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有科学的管理保障其正常运转。评价机制是“师生成长共同体”良性发展的保障,我们将“共同体”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成长情况纳入对班级和指导教师的评价。“共同体”的常规量化结果和学习进步情况也作为对相应指导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我们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专业成长档案。各班级也制定了“共同体”量化管理条例,对学生实行捆绑式管理。

不仅如此,“共同体”还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或事件。这个记录袋是动态的、开放的,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指导教师还非常注重家校的互动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见面或电话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一起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四、“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成效

1.促进了学生发展

首先,“师生成长共同体”将原来的大班制变成了如今的小班化,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人文关怀,有了个性化交流机会,有效弥补了当前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亲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其次,“师生成长共同体”以互助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身心更加健康、生活更加和谐,特别是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有些学生还写出了很有分量的社会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使得学习水平真正提高了,高中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

2.促进了教师发展

(1)学校加强了对“共同体”指导教师的培养

一是实施“师表工程”、“向标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举行课堂教学模式展示和推介活动;二是浓厚教研氛围,开设教师讲坛、名师工作室和网上教研系统,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开办名家讲堂,邀请名家来校指导;三是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参加远程网络研修或到名校学习先进经验,促进了指导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2)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因材施教、课内课外互补,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元;通过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改进,校本教研水平也有所提高,达到了“成就学生,发展教师”的目的。

3.促进了学校发展

我校“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创建和实施,在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同时,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2009年被评为全国百所普通高色项目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校、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