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1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旅游景点,英语翻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球一体化,使得我国和世界紧密联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跨文化意识交流明显增加,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不同文化的国际游客间相互交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承担着信息交流的职责和任务,旅游英语作为国际旅游业的交流媒介应运而生。如何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旅游景点,涉及到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问题。
1、跨文化意识的学者解读
Hanvey(1979)认为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Robineet认为要熟悉某一社会中所使用的语言,就不能不了解该语言的可接受性和得体性。Camperz认为语法约束涉及的是句子的理解问题,而社交约束解决的是句子的可接受性。国内学者相较于国外学者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是都强调文化表现为个人对他人他物的行为准则。王再玉和蒋柿红认为从跨文化意识角度看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语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钱元元提出旅游英语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际活动。通过国内外学者的解读,我们发现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掌握科学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是解决跨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2、跨文化意识翻译与旅游英语
翻译的功能主要是把某具有某种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或某种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文字以及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接受者。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翻译,如果没有翻译,就不能够了解它国文化,吸收它国文化精髓。所以,翻译本质属性就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这其中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
旅游业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地方性四大特点。旅游英语作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具有语言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对国外游客来说,异国旅游不仅可以游览观光,还可以感受当地文化。外国游客通过旅游英语开展旅游互动交流,也是一种文化消费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把一国语言翻译成另一国相应语言,对方通过自身文化修养来增加对当地文化内涵的理解,领略当地文化韵味。旅游英语肩负着实现跨文化翻译,展现异国文化的重任。
3、旅游英语在跨文化意识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黑龙江旅游景点英语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意识交际,不但要传播信息,还要吸引游客对黑龙江旅游景点产生兴趣,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流误解。在具体实践中,有一下应用方法。
(1)跨文化意识与黑龙江旅游地名、景点名称的翻译。目前,在黑龙江省旅游英语地名译法很不统一,例如:松花江,有的译为the Songhua, 也有的译为the Songhua River。通常旅游景点的名称如属汉语“单名”, 为照顾韵节和外国游客习惯读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和“园”等同时译出。如果旅游景点名称是“双名”,如五大连池可译成Five Lotus Ponds,镜泊湖可译为Jingpo Lake。这样更加通俗易懂,避免文化冲突。另外,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译法,还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例如龙塔,有的直接译成Dragon Tower,这无法体现龙塔的文化内涵,因为龙不并存在,国外没有龙的概念。若译成Haerbin Spire,则体现了对黑龙江文化的理解,确保了译文与原文的最大近似度。
(2)跨文化意识与黑龙江旅游景点中古诗词及谚语的翻译。黑龙江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描写旅游景点时,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古诗词随处可见。如何在翻译中达到既忠实原文,又能体现作品文学性,需要跨文化意识翻译。比如杨泰师作为渤海国前期杰出诗人,他的七律《夜听捣衣》,涉及到古代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方言“捣衣”,就是把衣料放在石板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或者将脏衣服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如果直译,显然不能为国外人理解,可译成Listening Beat Clothes When Washing in Night,这能够更好表达诗的意境,让外国人读懂诗的内涵。另外,黑龙江地方谚语也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可将黑龙江旅游景点直译并适当加以解释的手法,以达到语言文化交流的目的。如马蜂的尾巴――真(针)毒,可译成hornet’s tail like needle with poison,其中真与针谐音,尾巴上的针是真的很可怕,所以译成上面的句子,更好的体现了黑龙江谚语的幽默感。
(3)跨文化意识与黑龙江旅游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名称的翻译。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总会联系到历史事件和朝代名称,但是外国游客对黑龙江的历史不熟悉,需要补充朝代公元年份。例如:渤海国,可译为Balhae(698-926),这样外国游客能更好理解黑龙江省历史。清乾隆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在翻译外国游客不熟悉的历史名人时,可添加人物背景资料,补充个人身份、历史地位和功绩等。如“大祚荣”可译Dae Jo Yeong,The first emperor founded Balhae in histor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698。这样的翻译能使外国游客更深入了解黑龙江历史人物及朝代,不至于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4)跨文化意识与黑龙江旅游景点中的历史文化词汇的翻译。由于中外历史文化的不同,黑龙江的很多历史文化词汇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而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任何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都需要在翻译中化解。其目的始终应以顺利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外国人对哈尔滨文庙的了解有限,尤其是历史很短的国家,所以在翻译有这种文化内涵的景点时,可译成Harbin Confucian Temple,因为儒家思想世界闻名,其中创始人孔子更是世人皆知,就像马克思在世界一样著名。如果文庙要是翻译成Harbin Temple,其作用就像和普通的寺庙一样了,不能很好的表达跨文化意识内涵。
4、结论
黑龙江省旅游景点英语翻译,就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意识交际。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是把英语作为交际语言为国外游客服务的,目的不但要传播信息,还要传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以及人文、自然景观,进而让外国游客产生对黑龙江黑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时,渗透、融入、运用、强化跨文化意识,为国外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准确信息,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误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向世界范围内来传播黑龙江乃至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 Bettyw, Robinett,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 P.150 and P.152.
[2] H. 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 Hu Wenzho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What It Means to U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11.
[4] Samovar, Porter and Jain,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12.
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2
一、入情境,懂故事
1.借助朗读入境
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要用眼睛理解文字符号的大意,也要让学生在声音中揣摩言语意蕴。教材中的寓言故事言语生动,学生学起来也是兴趣十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朗读,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故事的文本情境,理解故事。
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教师先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躯壳,在朗读中走进寓言人物的内心,体会“鹬蚌相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威胁与得意;紧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划分角色,感受鹬蚌 “越威胁,越得意”的情感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角色的直接对读中,感受两者各不相让的僵持。
正是在教师逐层朗读之下,学生真正走进了故事的情境之中,促进了对故事的深入理解。
2.依托品析入境
寓言虽然篇幅不长,但故事起承转合的脉络非常明晰。教师可以从故事发展处开掘关键性词语,引领学生深入体悟,促进对故事的深入解读。
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楚国人被问得“张口结舌”,教师抓住这一词语引领学生思考:“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他肯定想怎么解释?为什么又会无言以对?……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品味了核心词语的丰富意蕴。
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词语的感知体悟停留在表面的符号式理解上,而是结合故事的前后联系,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揣摩,为之后寓意的揭示提供了认知支点。
二、巧整合,练语用
1.拓展补充
寓言的语言清新易懂,但却能将深奥的道理融入其中,足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因此,学习寓言不能有悖阅读教学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故事的基本情境,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创编,从而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
如《画龙点睛》中,作者以简练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墙壁上的龙在“点睛”前后不同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则以文本语言为基础,通过“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以及“电闪雷鸣、腾空而去”等感受龙的外形和状态。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结合自己在影视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列分两条线进行随文练笔:一条补充描写静止时龙的外形,另一条补充刻画龙在腾飞时的样子。
这样的拓展基于文本语言,又不限于文本语言。学生在感知品味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意蕴后,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语言与经验的碰撞下,提升随文练笔的实际效益。
2.文白对照
寓言是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化产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记载的源头。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补充对应的文言原文,让学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对照中,感受两种不同言语风格的特点,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后,教师出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的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趿,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如此文白比照阅读,为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资源,也让教材文本成为了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寓言的支点。
这种切实有效的语言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文言词汇的机遇,为之后文言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开思路,揭寓意
1.在情节发展中揭示
不少人会认为寓意的揭示应该从故事的结尾处提炼。事实上,寓意蕴藏于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是细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发展的轨迹,紧扣文本的核心词语,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迈进,从而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
如《鹬蚌相争》中故事的阶段,作者运用了“相持”一词。教师就地引发学生思考:此时,它们共同想到的都是什么?而不会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则意识到:它们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忽略了自己已经身处险境。于是,教师顺势点拨,揭示寓意:如此无休止的缠斗,根本就没有胜利者,只能为他人谋取利益。
寓意如此深刻,却在情节发展处对一个核心词语的体悟中迎刃而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颇好。
2.在推向生活中内化
很多教师的寓意揭示,未能依照故事顺应而出,显得较为生硬,学生的所谓“懂得”也是机械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将寓意推向生活,对照生活案例与故事的相似点,对寓意进行内化,将寓意融化在学生的生命意识中。
如《滥竽充数》教学完,有的学生说:背书时,少数学生不会背却装模作样跟着背,这就是“滥竽充数”;有的学生说买回一箱苹果,里面有几个烂了,这也是“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3
一、抓住情感线创设情境,入境悟真情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里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快速地转移到对课文体验上的良方妙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做到“先入为主”。
如教学《去年的树》时,鸟儿的叫声是故事的重要线索,课文中四次写到鸟儿唱歌。于是我先播放鸟儿鸣叫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这篇童话写四次唱歌的句子,从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品读感情浓烈词语,感悟文本情感
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在某些感情浓烈的词语里表达,这些词语总是暗藏写作玄机,统领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重点词语,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本班的学情,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引领全篇课文教学,真正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
如教学《翠鸟》时,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是一段充满浓烈情感的语言。这两句话乍一看是在写翠鸟的生活习性,但这与作者的写作情感相去甚远,其实这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无比喜爱之情。于是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中真正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情感。师:“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从这两句话中体现了作者对翠鸟的无比喜爱之情。”师:“翠鸟可谓人见人爱,我真想抓一只来养,可以吗?”生答:“不行。”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得保护它们。”生:“翠鸟生活的地方太危险了,我们不能去危险的地方玩。”……师:“是呀,作者也‘真’想把翠鸟留在身边饲养,保护它,可见作者是多么的喜欢它。但是他有没有这样做呢?”生:“没有,而是在远远的地方观看它。”师:“作者那么喜爱它,为什么不走近看,而要‘远远地看’呢?”生:“这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因为走近了就会打扰翠鸟。”这样让学生不断触摸语言、品读文本,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体会了作者写作的灵魂。
三、品读复杂难读句段,领悟文本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不少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的长单句、复句、句群或段。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加强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节奏、层次,提醒注意断句、语调、停顿。特别是在诗歌、文言文和词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划分节奏和层次方面出现了错误就会导致对文义理解的偏差,更谈不上领悟作者的情感。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要让学生自己断句、自己读准语调、正确停顿,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正确地划分节奏、正确地停顿,然后让学生反复跟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准确无误的朗读中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文章的文义,使学生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文言文的韵味,从而感受文言的语言美。
四、品读意义深刻句段,深悟文本情感
文本中经常会在事件情节推进的过程中,经主人公或作者自己,把一些思想深刻的语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引发读者思考和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意义深刻”的语句,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情境细细品读,深入挖掘这些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含的哲理。
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4
一、内容章法评注式。即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和行文结构作出富有个性化的品评赏析。其考查的样式是:对所指定的文段进行画龙点睛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注意的是,它和赏析句子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面”和“点”的关系。
例1.(2104年山东省东营市)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刘元卿《猱》,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时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两篇文言文在写法上异同。常见的写法有借景抒情、摆事实讲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抓住其中的一点去思考,不求面面俱到,尽量摈弃那些人所共知的东西。
【参考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二、画面描述式。即描述古诗词中的意境,其考查的样式是:根据句子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
例2.(2014年贵州省安顺市)《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描写语句进行形象概括的能力。解答方法是:不是干干巴巴地直接翻译,而是必须带有生动形象的修饰语,表现出一定的文学修养。
【参考答案】“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三、纵横比较式。这种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对所比较的文段内容都熟悉了解,才能进行纵横比较。其考查的样式是:梳理文段中内容和写法(或句法、语言等)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谈出自己的看法。
例3.(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甲文陈寿《隆中对》;乙文陈寿《进表》,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
【解析】做好本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怎样刻画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文都写出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不同点:乙文还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和容貌伟岸的气质。
四、课外生活延伸式。其考查的样式是:由文段的内容向课外迁移,生发出新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作适当的联系,做到活学活用。
例4.(2014年浙江省舟山市)《桃花源记》,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文章分析判断现实的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当前人们心理去分析“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用意,最后围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或: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应用文体活用式。应用文体如广告宣传语、手机短信、节目主持语、主题语、解说词、对联等,在近几年的中考别走红。其考查的样式是:借用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来推动现实,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例5.(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报恩塔》,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解析】本题是结合古文考查考生拟写对联能力。做好本题需要注意:1.注重构思。即讲究新巧,一般要从所写的对象本身出发,考虑采取适当的表现手法,或正反相对,或虚实相衬,或俗中见雅,以期更好地表现客观对象,抒发主观情感。2.把握特点。从情调上讲,春联应激情满怀,喜联须喜气洋洋,挽联应情谊深深,讽喻联应战斗性强,山水寺庙联应文学色彩较浓。3.讲究格调。对联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奋发向上的精神,充实而真挚的感情,雄放而高昂的格调。要体现出时代特色,万不可陈词滥调。4.锤炼语言。对联的语言要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具有直观形象感;还要富于音乐美,即讲究平仄格律,注意节奏。
【参考答案】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六、时事拓展式。即围绕当前的最新时事结合文言文的内容作答。这类题目新颖富有创新性。
例6.(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孟子两章》,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解析】本题是结合孟子的主张,考查考生对当前时事的运用能力。考生回答问题前,抓住两章中心论点,用论点来评价当前的时事,语言得体简明中肯即可。
【参考答案】略(提示:考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择一个,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并言之有理。)
七、读后感式。这种题型主要是检验考生对选文是否真正理解。其考查的样式是:让考生谈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或启示、感想、感悟、体验、影响等),开放性强,可以说是一种微型读后感。
例7.(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甲文《孙权劝学》;乙文《说苑》,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解析】写读后感,首先要对原作读懂读透。其次,在写感悟前对原作要有适当的引述,告诉读者自己是因何而感,这个引述就是写作的切入点,为下文写“感”找到落脚点。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文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另外,写读后感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这也是写读后感的现实意义。本题考生围绕“知错就改”、“学习没有时间限制”等方面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肯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八、课文链接式。即用课外的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知识,在理解文章内容时链接课文,让考生将考察内容与课本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做到了课内课外兼顾,多角度立体式考查考生。
例8.(2014年陕西省)《孔子家赞》,【课文链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请结合【 课文链接】 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有效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初中语文教师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将其无缝地融合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能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创设以学生为核心的人文互动课堂,促进应用信息技术协作学习,高效获得丰富性、多样性的语文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能有效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 开发语文综合性课程资源,丰富综合性学习内容
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综合性学习课程教材和案例,就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拓展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丰富综合性学习内容,为学生拓宽学习空间,创设语文学习实践的环境。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资源都整合成一个整体,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探索月球奥秘》这个综合性学习内容,离学生生活现实比较远,不可能通过自身生活体验来获取、内化知识,这样就要通过信息技术弥补教材中的不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搜集、整理有关月球知识的各种资料,再通过图形图像、音视频处理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汇总,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为学生呈现出一堂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课。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更深刻体验到“明月千里寄相思”这一主题思想,更加深刻感受到嫦娥传说故事的艺术之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升华了教学主题。
2 开放语文学习空间,扩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巧妙应用信息技术开放语文综合性学习空间,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最大化扩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学习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分组为“桥的知识桥之最”、“ 中外名桥”、“ 家乡的桥”、“ 有关桥的故事和传说”、“欣赏画家笔下的桥”等。教师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查找、筛选、分析、讨论,然后上传到网页平台,学生通过网页平台的开放性学习空间获取、收集、整理、分析桥的相关信息,做成宣传文档或幻灯片等电子作品,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扩大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让学生领略了中国丰富的桥文化,又增强了学生分析、整理、整合资料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了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3 内化语文素养,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内化,形成深厚的语文文化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整合效率,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资源,拓展无限的“大语文”学习世界,让学生学会分享、合作、沟通,从而实现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学习目标。例如,在进行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学习时,学生通过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的学习,先领略了孔子、秦始皇、孔明等几位历史巨人风采。然后,通过信息技术还原伟人的千古风采,学习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精神,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另外,通过本次家乡历史名人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从而创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4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画龙点睛
初中语文教师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画龙点睛,切莫陷入信息技术整合误区,画蛇添足。首先,教师要提高信息技术整合水平,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要能有效引导,创设开放性的人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其次,还要多渠道引导学生,提高其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合成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再次,教师要积极反思,探索信息技术整合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服务。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深度整合,可有效地扩展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校,吉林 四平 130700)
参考文献:
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6
[关键词]基地学校;校本研训;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9-0040-04[作者简介]吴有为(1967―),男,江苏高淳人,本科,南京市高淳区教育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教师,高级教师;周颖(1983―),女,江苏高淳人,本科,南京市高淳区漆桥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一、着力政策推动
校本研训是学校提高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淳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建立以校为本研训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研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范和指导校本研训工作的政策文件,要求学校整体谋划,全面推进校本研训的日常管理,并将校本研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为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的要求,2012年10月,高淳区教育研训中心根据对各校校本研训工作的检查情况,确定高淳县东坝中心小学和高淳县漆桥中学为我县首批校本研训基地校,并出台《高淳县校本研训基地校工作要求》,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
为强化校本研训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1月,南京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日活动在东坝中心小学举行,围绕“同一个梦想――为了每一个孩子,我们携手共进”的主题,东坝中心小学依次展示了校本研训活动的成果:数学团队的“聚焦课堂,共同成长”课堂切片展示、快乐作文的实践与思考展示、大课间活动展示、语文团队现场文本解读展示、青年组与中年组“书香心韵”PK、教师才艺展示,活动受到了市教育局陈舒泛局长和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主任的高度评价。2013年10月底,我们又在高淳区漆桥中学召开了初中校本研训工作推进会,各校校长、教学副校长和具体负责校本研训工作的主任参加了本次活动,进一步提升校本研训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二、聚焦研训主题
通过调研,我们围绕初中教学质量提升这一主题,选取了日常教学管理中三个关键点集中展示:如何进行集体备课(数学教研组)、如何围绕主题开展教学研讨(语文教研组)、如何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英语教研组)。
三、优化研训流程
1.分组签到,领取活动材料。
2.学科展示:语文、数学、英语三个教研组,围绕主题展示。
3.专题汇报:赵龙校长汇报――《唱响校本教研之歌》。
4.校际交流:学校交流、研训员发言。
5.工作推进:校本研训工作通报及工作布置。
6.领导讲话。
四、立足研训实践
现以语文教研组研训活动为例,将其研训活动主要过程呈现:
主持人:各位老师,上午好!本次活动现在开始。
近年来,我们漆桥中学的生源数量仍在减少,质量也在下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语文组没有消极旁观,而是积极调整心态与教学策略,并且每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书法、手抄报、古诗文背诵等各类竞赛,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很是欣慰。
前几次教研活动中,七年级的老师们反映,本届七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也急需培养,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上,问题更为突出。上周的小班化赛课中,大家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经过与两位备课组长商量,决定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研讨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
主持人: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孔宏华主任任教的《孙权劝学》,请看教学视频,并请孔主任谈谈备课与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收获或困惑。
观看《孙权劝学》视频片段。
孔宏华:这是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积累,我主要采用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小组合作,自主积累,根据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圈点勾画;第二,小组之间出题互考,出五个词语解释和三个句子翻译;第三,老师出题考学生,选择目标中要求的重点实词。这样教下来,学生们能较好地掌握重点词语、了解文章内容,但用了20多分钟。
这个片断主要是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环境、情节、人物三个方面去把握。只花了10多分钟。
这是我参加市小班化赛课的录像,专家们都说,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课堂上分给“文”的时间少了,“言”的时间多了。老师们,你们是怎样教这篇文章?“文”和“言”如何平衡?
主持人:谢谢!孔主任的分析实在,策略实用、有梯度。最后,向我们抛出了自己的疑惑:七年级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孰重孰轻?那么,课标是怎么要求的呢?就我们漆中这届七年级学生的学情而言,文言文教学应该重“文”还是重“言”呢?请初一年级备课组长高志辉老师来给我们分析一下课标要求与学生学情。
高志辉:我校的学情是这样的:中等及以下层次学生偏多,优秀学生偏少,留守儿童比例大。对于文言文教学,2001年的课标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2011年的课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语言表述上有略微变化。新课标将策略和目标分得比较清楚,更加重视了语言知识的积累,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
主持人:谢谢高老师!高老师较为精准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我们接下来的讨论指明了方向。下面,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展开研讨。
甘小美:我觉得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朗读和积累两个方面。假如我来教《孙权劝学》,我会这样设计:吟诵为本、注重积累、努力探究、适当延伸四个步骤。读,首先要读通,帮助理解课文大意,接着是读懂,最后是读出语气和情感。积累环节最重要,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读懂文章,也才能读懂课外其他的文言作品。
主持人:请谈谈您的教学策略。
甘小美:和孔主任一样。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应重“言”。
孔小芬:我来说几句。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也觉得应该重“言”。今年我教初一,我本想把“言”放到课前的预习作业中去完成,可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好,那就只能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了。再看历年中考对文言文的考察题型――实词的解释、虚词的用法、句子翻译、把握课文内容的一个问答题。“言”的比重明显大于“文”,所以,如果我来教这篇文章的话,也要花到20几分钟的时间来教“言”。
主持人:具体说说您的教学策略。
孔小芬:也是运用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
卫春耕:我觉得重“文”还是重“言”,不是我们老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学情决定。我们漆桥中学的学情客观地摆在这儿,不止你们初一,我们初二的学生的基础也不行。其实,文言文除去语言有些晦涩难懂外,内容和主旨与现代文相比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因此,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重“言”。
孔小芬:那么,卫老师您有没有比较好的教“言”的策略呢?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卫春耕:我是充分发挥读的作用。通过读,正音断句;通过读,积累词汇,了解大意;通过读,体会主旨和情感。
主持人:再具体一点呢?
卫春耕:听录音读、老师领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根据课文内容而定。
杨玲香:嘿――我可能跟大家的意见不太一致。我注重把要教的东西教到位,多花一点时间也没关系。《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我要花两个课时来教。第一课时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第二课时注重提高学生欣赏文言文的品位。我主张“文”“言”并重。
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学生太差作为理由,毕竟每个班还有几个能考县中的,不能只看大头,不顾小头,对吧?
孔宏华:杨老师,赛课时只能用一节课完成教学啊。
杨玲香:赛课归赛课,我讲的是日常教学。我将一部分“言”的教学放到预习中来完成,但我会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写在白板上展示,好的加分。课堂上,我和卫老师一样,让学生读,第一课时要读通、读懂,另外,这篇文章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语气。三年教材一脉相承,我们语文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螺旋上升的,初三有一个戏剧单元,这一课特别适合搞一个课本剧表演,那我就有必要先告诉学生一些戏剧知识。其实,表演课本剧也能促进学生把握主旨,理解人物性格。
叶花:下学期教《孙权劝学》时,你会不会搞课本剧表演呢?
杨玲香:这一届学生基础确实比我刚带结束的一届差,但我要培养,争取继续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主持人:到时候,我们去观摩观摩,取取经?
杨玲香:好,互相学习。
……
主持人:最后,我就大家交流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补充。
王荣生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就是教学内容的恰当与否,如果缺少恰当的教学内容,那么课堂气氛再活跃,教学策略再丰富,都不能算作一堂好课,甚至不能是一节合格的课。经过讨论,根据课标要求和我校学生学情,大家觉得在七年级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不能放松。并提出如下策略:强化诵读教学,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即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也有老师觉得自己班上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行,或者说考虑到班上仍有部分基础不错的学生需要提优,建议“言”“文”并重,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策略:课堂小练笔,运用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排演课本剧。我觉得大家说得都有理。因为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不管是内容的确定、目标的制定还是策略的选择,无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正应了孔子那句话,“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下周一,我会将本次活动的内容整理后印发给大家,下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孔小芬老师将根据他们班学生的学情、运用本次讨论的策略开一节公开课《咏雪》。听完课后,我们再进一步研讨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优化。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今天,我们把自己关于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看法与做法告诉组内同仁,我相信各位肯定有不少收获,也一定促发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特别是七年级的老师们。
五、着眼活动反思
振兴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但农村学校地处偏远,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如何有效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是长期困扰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一个难题。我们旨在通过校本研训基地校的榜样,全面深入地推进校本研训工作,提升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一些深切的体会。
首先,校本研训的选题要切实。即真实地存在于当前的教学中,是教师们自己提出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校本研训的主体是教师,因此,需要研训组织者灵活地选择能提升教师自我的研训内容。只有通过研训需求调研,立足于教师发展的主题,才能真正将“要我研训”转变为“我要研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们参与的热情。
其次,校本研训的开展要实在。第一,要有实实在在的制度。学校要安排固定的研训时间和地点、出台激励性的考核机制;教研组要有较为详细的研训计划、确定的研训内容、具体的研训分工及记录。第二,要有实实在在的讨论。校本研训的形式应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可以学习理论,可以听评课,可以集体备课,等等。但不论哪种形式,都缺不了讨论环节。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是啊,讨论中如有思维的碰撞、激烈的争辩就最妙。唯有如此,教师们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讨论,更有主题、更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研训的价值方能真正体现。第三,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主持人不仅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组员集中火力剖析主要问题,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及时提炼归纳、形成共识。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个别访谈,各校参会者纷纷表示感触很多,收获颇丰。七年级的老师满脸微笑地说:“这样的校本研训活动既能帮我们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更能吸引我们主动参与。”
再次,校本研训的成果要落实。校本研训的过程只是促发教师开始反思教学中的问题,而“反思”只是“心动”,俗话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因此,鼓励教师们将研训成果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将校本研训的成果落到教学的实处才是活动的根本目的。
最后,由主题研训走向项目研修。有人将研训活动的主题喻为研训活动的灵魂。有了明确的主题,研训活动才有主心骨。所有的活动围绕着主题来展开,紧扣主题深入推进,所有的研究就不是浮在水上,不是隔靴搔痒,而是真正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次主题研训活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原因之一是研讨主题过大,弱化研训活动,使研训目标落实不到位。所以,在确立研训主题后,很有必要再次细化活动主题,使主题研训活动系列化,分阶段实施,分目标达成,实现由主题研训向项目研修的跨越,不断提高研训活动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郑鸿颖,蔡其勇. 英美教师专业标准解析及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