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以外,还强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教学手法单调,数学教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教师照本宣科,通过讲解例题、布置作业和讲解作业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时常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只能被动式的听讲,课堂缺少活力,难以更有效的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影响到教学效率。基于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责,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活动开展。

其二,学习负担较大,作业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理念较为局限,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难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偏低,很多学生难以更有效的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希望利用繁重的作业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习成效,但是会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1.充分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六年级数学本来具有抽象难懂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工具,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立体起来、丰富起来。多媒体教学工具就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的突出代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制作成生动的、条理清晰的多媒体课件,将形象的图片、迷人的动画、生动的视频等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2.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备好课

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差异,才能备好课、教好学。学生并不是一张张白纸,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备课时,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与能力进行预设,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教学内容“吃不了”或“吃不饱”的情况。 教师要在学案中设置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不强求所有学生全部同步,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

3.培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积极地与和孩子们交流,正确指导孩子们如何做一个优秀,主动倾听别人意见,尊重别人的孩子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时候,更容易去接受新的事物。在交流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加上幽默而风趣的教学风格,不仅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教学在寓教于乐中进行,潜移默化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做到了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础。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好坏,扬长避短了。我们说一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这本来是要求教师在一年级就开始培养的,所以很多学生都具备了这样一些习惯。可是到了六年级很多人没有坚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继续培养和纠正,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也没有继续培养新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意识。所以很多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听讲、不会学习,也就是说不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往往都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甚至于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种习惯的存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识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别是大班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嫌麻烦而只是照本宣科,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效果自然不明显。

5.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能力、思维意识都已经相对完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授课的话,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这种模式也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比如:“预习―探究―总结”的这种教学的形式就可以很好的注重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可以保证教学的效率。

6.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与数学符号打交道的,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运用数学符号,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维。从学习内容来看,数学学科更多的内容都是牵扯到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就是数形结合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数学学科中不同的图形和数字符号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的?l展。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插图,这些图形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例题教学 断层 建构 拓展 提升

所谓数学“断层性”例题,是指学习内容跳跃较大,例题与练习题难度不匹配,例题肤浅、难度小,课后练习题却难度大,数学知识衔接之间存在空白。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断层性”例题的创新教学呢?

一、在活动中主动建构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2]所以教学“断层性”例题,就要充分设计和利用好数学活动。

例如,“圆的认识”(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低年级教学中虽然也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认识。圆的教学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圆是什么”的概念,教材给我们呈现的主题图是城市广场的生活场景,里面包含了很多圆形的物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圆的起点来讲授,课前让学生收集圆形的图片。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不用回避,说明这种方法将在后面学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动手操作,先介绍用一条绳子如何围成一个圆,接着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时设计折圆形纸片找发现的活动,定义圆心、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然后在研究“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时,同样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发现:先让学生动手量直径长度并总结直径的特点,又提出问题: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采取了测量的方法,有的通过对折发现以圆心为中点的同一直径上的两条半径长度是相等的。最后提出:“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在经历了前面的探索过程之后,很快猜出了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并利用直尺量长度、对折描述等方法给出了证明。

二、在练习中有效拓展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以最简分数为媒体,培养约分的技能:

要使约分过程比较简便,应该选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让学生写出除以公因数的步骤,再逐渐过渡到划掉分子分母的阶段。为了衔接“分数的乘法”(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如3/14×7/9=3×7/14×9=1/6中出现的“约分”知识点,还有“解比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如18∶12=x∶16,x=18×16/12,x=24.解方程过程中也出现的“约分”知识点,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约分”例题时补充形如35×12/15×42的练习拓展题,比比看,谁是“约分大王”。帮助学生不仅掌握约分的方法,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约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没有出现“繁分数”的概念,但到了“分数的乘法”(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和“解比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又出现了“繁分数”的约分形式。因此,教师应该未雨绸缪,架设数学知识“桥梁”,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主动,同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瞻前顾后、伏笔铺垫。

三、在整合中快速提升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精彩纷呈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数学的身影,然而生活中的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却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4]

例如,教学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例5时关键是理解出勤率的含义。教材指出,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把求百分率解释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要让学生反思:出勤率能高于100%吗?练习里出现求成活率、合格率、出粉率、普及率、命中率……教材没有解释这些百分率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出勤率的基础上,体会并说说这些百分率的含义,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样便为学生提供了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数学化过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事实证明,在数学“断层性”例题教学中,还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才能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例题教学能创设生活情境、摄取生活原型、再现生活现象、联系生活事实、赋予实际意义、回归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生活中相关的信息资源,与教材中的例题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习课本内容的局限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题的“缺失修复”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指导,要全面呈现发现过程,暴露如何想,揭示怎样做。通过例题教学,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策略,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从例题得到启发,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李晓梅.小学数学典型课示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4.

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复习;巩固;缺陷;弥补;策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学习就如同建造一幢大楼,根基对于整座大楼的稳固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基础知识则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六年级学生面临着步入中学阶段学习的关口,自身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升学考试,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中学阶段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做好基础知识教学之余,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学生的学习认知。

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主要有数与代数、量与计量、几何知识、统计等内容,每个知识体系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但整体上是层层递进的步骤。每个知识体系对于其他知识体系的学习都有着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在传统的总复习中,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按年级知识进行复习,但是在学生看来,这是在“吃冷饭”,重复以往的旧知识,学习兴趣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也不高。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复习策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知识测试,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内容就要重点复习,以便能够提升复习的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就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于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六、七个中等难度的题目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的完成。教师通过批改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编写复习课教学计划,重点理清基本概念、基础计算、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方面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作一个小结。针对于学生全面试探反馈出来的问题,着手重点解决每一个部分知识中典型的综合的试题,理清每部分知识的解题思路。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很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与学习体验,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哪些知识是不牢固的,是需要重点复习的,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而不是简单的依靠教师的引导与监督。

二、加强专题训练的教学

数学作为一项理科科目,规律性较强、专题性较强,同时知识点相对较多,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复习方式是不科学的。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数学知识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将难点知识、重点知识各个击破,消除学生的数学知识盲点,提升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专题知识出发(如应用题专题复习训练、几何相关知识、计算专题复习训练等)进行定向训练,精讲精练,加强普及提高,加强典型训练,及时反馈,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按类型做题。让学生对于各种题型、各个知识点能够进行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当然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相对较弱,在复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比如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角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比如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间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年月日、时分秒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综合的学习与统计,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也要通过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一般来说,用年份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但是为什么整百年份要除以400?例如:1896年是闰年,为什么1900年就不是闰年呢?继而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公历闰年是这样规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叫做一回归年,一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因此,公历规定有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归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这一年有366日,就是闰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个回归年又多0.0312日,400年后将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设97个闰年,这样公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规定: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闰年……让学生通过相关专题知识的学习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综合认知。

三、做好知识缺陷的弥补

查缺补漏是复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能力。让学生对于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进行查缺补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规划与策略实施。为及时检查学生综合素质情况和应变能力,在小学数学总检测时仍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演练、诊断性测试。为此,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挑选、组织、编排、翻新、综合、内化学生能力,编制成质量高、目标性强、检测点准、灵活开放的测试题,学生感到每一题都是有价值而舍不得放下的试卷。在综合检测试验后,教师对主体作出全面反馈,就可以进行最终的知识结构调整内化手段,进一步调控学生的全面复习,使复习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1、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复习课应从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入手,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来龙去脉,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复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进知识系统化,不仅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同时,要重视在复习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的意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

2、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复习课要设计知识综合应用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交际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要体现“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教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查缺补漏,使每个学生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自补。查和补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贴近实际、专题复习、各个击破、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

针对学生容易发生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专题复习,各个击破。

1、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相互出试卷检测,并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先主要目标: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运用;中等生主要目标:细心检查,努力提高;对于学生有困难的学生主要目标;基础扎实主,确实知识底线。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并即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确立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差异。

2、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在练习时,从专题知识出发进行定向训练,精讲精练,加强典型训练,及时反馈,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角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的均有收益。

3、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本张试卷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一次书面自我评估。在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补缺,发现问题,定向突破。训练中必须要做到定时定量,迫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鼓励学生争取记录好人手一册“总复习错题集”,灵活运用错题集,经常翻阅分析,力争错误不再重犯。集中补“缺陷”,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三、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大约有500个,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概述进行回顾梳理、分类整理、整体、把握。同时把相关的概念联系沟通,使分散的“零件”组装成“机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部分:(1)数的概念(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2)四则计算概念,包括四则计算的意义、计算法、运算定律;(3)几何知识,包括图形名称、性质、特征和分类,有关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和公式,还包括量计算单位;(4)数的整除概念,包括整除、除尽、约数、倍数、质数、合数、公倍数、公约数、互质数等;(5)比和比例的概念,包括比、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比值、最简比等和相关的名词术语;(6)式的概念,包括等式、不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7)统计和概率。(8)数学广角。除此之外,有些名词术语也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如增加、减少、扩大、缩小、平均等。对于一些关系密切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则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四、控制优化练习测试

复习阶段必要的练习检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练习检测的次数要严格控制,“泛而滥”的检测既起不到位应的效果。检测要有目的性,通过检测要能发现些存在的问题,但更多的是通过检测树立起学生复习好数学的自信心,激起复习兴趣,不能把检测作为惩罚学生的依据,否则学生心理就会变异,会“谈检色变”,起不到检测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笔者认为:(1)复习阶段的检测一段2周一次,检测的内容当然要紧扣这两周复习的内容,凸现基础性,适当渗透综合题,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不出偏题和怪题,要让学生通过检测,看到自己的复习成果,建立自信,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后续的复习中;(2)检测以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对一时不慎落后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查找原因,保护其自尊;(3)练习检测的成绩不宜在班级分布,更不要排名次,如果学生一时没发挥好,最好能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时时处处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检测氛围,有利于形成安全、健康、向上的考试心理,使每个学生在“大考”时更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总之,在小学数学总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发动学生积极训练,师生齐心,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对薄弱知识点开展专题,各个击破,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良缘.浅析“图解法”在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的有效性运用[J].教师,2010(13).

[2]徐友新.六年级数学期末综合练习[J].河北教育(教学),2010(11).

[3]郭树华.六年级数学(苏教版)毕业测试题[J].小学教学设计,2010(23).

[4]马建平.漫淡小学六年级数学试卷讲评策略[J].

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训练;人文培养

数学作为一种应用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其对思维的训练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练习的,这种训练要求学生思维具有连贯性、严谨性、聚合思维突出的特点,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元素表现在数学教会人严谨的态度、细心地计算和“钉子”精神等。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进行人文培养。

一、对中小学数学中的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

从整个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来说,思维训练模式比较丰富,对于进行实践教学的老师来说,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及其编排程式,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安排,要做到思路清晰、目标适度、训练有素的教学,教师就要把教材吃透、以研究的方式把知识与教法结合起来。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我认为可以划分为三个段的思维训练,一、二年级为一个段,三、四年级为一个段,五、六年级为一个段。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以多种方式来记忆简单的数学知识,比如乘法口诀,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实例、教学活动和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和由此衍生出来的除法的意义,掌握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这个阶段的思维训练以直观思维训练为主,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变化形式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思维训练具有了抽象性的特点,开始具有概括实物形成抽象理论的特点,如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开始出现了由“实物”向抽象事物发展的趋势,这些不同于一、二年级教学思维模式,要求老师转化、变换教学方法,搭接好由“物”到“理”的训练。这个阶段开始以抽象解题思维为主的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其数学公式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就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抽象的数学原理,这是低段和高段直接衔接的重要思维训练。当学生进入五、六年级的数学学习时,更为抽象的数学教学中,“探索”开始成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比如进入五、六年级数学学习中,逐渐引入了体积、表面积,时间与路程、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相遇问题等,这些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公式很难取得优异成绩,遇到稍有难度的题型就会感到困难。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此时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对这些相关公式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是用“数学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来解题,比如在进行长方体体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V=底面积(长a×宽b)×高h的意义,在此公式中,要引导学生以“分层”的概念理解高在体积计算中的意义,以书本为例,书本的每一页面积就是一层,所有的厚度就是高h,用每一层×厚度就得到了书的体积,意思就是以每一层为单位叠了h层。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切分”的概念,把抽象的“高度”转化为熟悉的“层”的概念。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把握这种概念模式以及概念原理。

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开始出现未知数的思维训练模式,如x+y=12;x-y=2这样的代数式,这就要求学生理解“代数”的意义,首先理解x和y 都是数,由于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数,在公式中就以x和y来代替这个数字,启发学生首先理解“代数”的含义后再进行公式计算的训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数理”,只有掌握了“数理”,学生才能正确应用,才能在运用的过程中深入的学习相关联的知识,而不是只掌握公式的套用不知其变化之原理,弄得画表不知其里。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其测试题型多是就某个公式中提出一部分必要条件作为“缺损”,要求学生以“数理”为依据进行补充完善,对于这样的思维训练,只有在透彻理解了数学原理之后才能顺利完成,达到良好效果。初中和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连贯性的衔接非常重要,他们由小学开始的数学思维训练就如同一根不断加长的“链条”,教师只有把握住教材的思路,学生思维的特点,才能在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接上不同的“链条”,而这种“链条”模式得以不断延伸的基础,正是教师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的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

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机器人与数学 乐高机器人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Lego Robotics Course Based on Mathematical Task Situation

QIU Yafan

(School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Robotics education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continue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robot into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into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rough 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mathematics and robot teaching robotics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mathematical tasks, designed to allow students to be completed by robot production and tasks, the formation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First-line robot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obot and mathematics; Lego Robotics; situational teaching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英国教育专家强调指出,以往小学数学内容枯燥,缺乏适宜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①对于我国来说,在新课改之前存在同样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进展,数学的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的经验、强调数学内容要通过问题情境引入、强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使得数学的应用,从传统上数学课程内容的终端,一下子置换到了起点。②秉着新课程的这个理念下,笔者尝试将中小学盛行的机器人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以此来讨论机器人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促进数学知识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影响。

1 机器人与数学整合的理念

1.1 机器人做中学的理念

随着近年来,机器人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机器人教育从机器人竞赛逐渐走向了机器人教学与教育研究。机器人的教育价值使它既可以作为家庭的益智玩具,也可以作为学校课外活动的载体,还可以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载体。③建构主义是指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中建立自己的知识和表征的观点。④这启示我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提供给学生去经历、去思考的平台和机会,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而机器人活动不仅让学生拥有高昂的学习乐趣,更提供了他们进行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

1.2 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贾斯珀系列(Jasper series)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典范案例之一。其中,他们提出了惰性知识的概念:指人们刻意回忆时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却不能被自发地用来解决问题。而克服惰性知识的形成的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⑤因此,如果还沿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无疑产生了大量的惰性知识。

机器人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理念恰恰就是想让孩子们把学到的数学惰性知识通过应用转化成活的知识,去解决生活的问题。我们不在于让学生只学数学,而在于教他们用数学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2 机器人与数学的课程设计

表1 机器人与数学课程目录

选择乐高这一国际品牌的教育机器人套装的NXT蓝牙机器人系列,以及配套的图形化编程软件作为开展此活动的机器人载体。在研读小学数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课本,以及教学参考书和新课程小学数学标准,了解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状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与机器人教学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基于数学任务情境下的机器人教学课题,如表1所示。

第一章主要任务是:制作一台机器人,并编写一个程序,让机器人逐步完成自动计时、测距、计速的功能,并将结果转换成一定的单位显示到NXT控制器的屏幕上。掌握这些之后,进行出租车计价器的综合设计,应用路程与单价的关系简单地实现价格的计算,并同步在屏幕上显示(如图1)。本章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圆的周长(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乘(小数)、除(小数)、毫秒、路程、速度等数学概念和公式,应用到的编程模块有:定时器模块、变量模块、数学模块、数字转文本模块,以及各模块之间数据连接。自动测距的参考程序如图2所示。

图1 出租车计价器在NXT屏幕显示的效果及公式

图2 自动测距参考程序

第二章主要任务是:制作一台可以数出地上有几条黑线的机器人。设计思路是机器人采集到黑线后变量自动加一,然后循环进行,实现变量中的数字不断累加(程序如图3)。在实现数线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判断:进行定线举旗、定线踢球等趣味性、竞争性的活动。

图3 机器人数线、并进行定线举旗的参考程序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是:在NXT控制器屏幕上显示点、线、图形,以及动态地显示动画形象。本节最主要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位置(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而这个知识为以后学习坐标、函数的学习做很大的铺垫。比如一个点的坐标是A(x,y),当y不变,x循环加一,这个点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横线,那如何让轨迹就变成一条竖线呢?如果x+1,y+1,或者x+1,y+2进行循环累加呢?如果把点换成一只小鸟,一个小人又会怎样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大胆想象,各种有趣的动画就产生了。这里需要第三方开发的一个共享软件nxtRICedit.exe,可以随意画出自己的图片素材和中文,然后导出、添加到NXT软件目录下的图片库中即可实现编程了(图4)。

图4 学生在nxtRICedit软件中设计 “愤怒的小鸟”形象

第四部分主要任务是回顾前面所学的各种数学知识和编程知识,提出自己的设计项目然后在团队合作下实现它。例如:同学进行了愤怒小鸟简单版游戏的设计、打地鼠游戏、自动升旗装置、出租车计价器升级版等作品。

3 机器人与数学课程的实施建议

《机器人与数学》是在数学任务情境的驱动下,以机器人课程的形式,学生通过机器人平台、搭建机器人模型、设计程序,应用数学知识完成任务的课程。实施本课程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条件:

(1)设备的要求。NXT机器人套装数目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两人一套,尽量采用小班化教学,以不超过20人为宜。

(2)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乐高机器人结构搭建和基础编程方面有一定基础,学段最好在四年级以上。

(3)对工程手册的要求。一个团队的整个工程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求每位学生每堂课都要填写工程手册,包含以下内容:本节课任务、可能用到的数学知识和编程知识、程序流程图、设计进展和过程、成果描述、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指导教师评语。

(4)课程环节力求能够做到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前预习,通过搜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需要的数学知识。课中分享与应用,在师生的头脑风暴下分析问题,在机器人设备的支持下解决问题。课后反思:教师上传课堂照片、课程资料等到各学生博客上,以供学生和家长在博客上提出问题、写感受、写评价等。

4 总结与反思

本课程已经在福州市创未来机器人培训学校的课程中进行了实施。通过教师的多次实践和改进,本课程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在以下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运用机器人教学设备提供的亲身搭建、感知,团队合作,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不断的任务解决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的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复杂的任务情境,将分散的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头脑风暴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队合作与沟通。

同时,本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正如格拉摩根大学一位专家家指出,虽然教学实践表明人工智能机器人肯定能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和有目的探究相关的数学知识,但这并不是说,机器人必然会永远保持高度吸引力。⑥我们教师在尝试把机器人作为吸引他们兴趣、承载知识的一个载体,但是它不是学习目的。而本文提出的机器人与数学课程存在内容还不够丰富,与数学知识的整合还不够全面,机器人编程难度较大等问题,在此希望其他一线教师和业内人士予以补充、指正,使机器人与学科的整合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注释

①⑥章鹏远.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05(6)

②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252.

③ ,张剑平.美国机器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

上一篇心理治疗

下一篇ppp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