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书小报简单又漂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书小报简单又漂亮范文1
最后成了幸福的平躺。
自由歪斜着,完全慵懒,
大概是我们最爱的读书“原生态”了,
配合着墨香,
180度没有褶皱的舒展。
进入网络时代,知识似乎唾手可得。离开了书本、杂志和报纸,坐在小小的电脑屏幕前,一样可知天下事,同样可读到经典或者流行。
但是,每次路过书店,依旧抑制不住要进门翻看一番,再买个一两本。路过书报亭,还是会停下脚步,报上与摊主心领神会的类似暗语般的简称。甚至去到便利店,眼光也必会在书报栏前流连……除了去图书馆的日子少了,对于纸张阅读却依旧迷恋。
建筑大师Rem Koolhaas说:“我想,人与书本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关系,不是其它媒介所能超越的。”我也相信这一点。
当你翻开一纸墨香,手指与纸张的接触,是有温度的,而城市中那些可供阅读书刊的空间,是有气质的。从图书馆到书店,从咖啡馆到便利店……鼠标的滚动和点击,无法替代固有的阅读习惯,没有了翻开书页时的沙沙声,没有了纸张油墨特有的气味,优美的文字便似少了穿着。
而8月,梅雨虽过,蒸笼天依旧,在热得连皮肤都觉得多余的天气里,血拼买衫和聚众FB(即“腐败”,网络上指代聚众吃喝玩乐)已经失去吸引力,那么,读书呢?趁着上海书展的契机,让我们挑一本最有存在感的纸张读物,在这个城市找一个角落,开启一场简单而沉醉的阅读吧。就像我们最初的那一次阅读一样。
纸阅读众生相
每日读报族
症状:大报、小报、画报,无所不包,一天不读报,都睡不着觉。
稼禾,35岁,事业机关
自备消暑读物:《新民晚报》
“一杯茶,一张报”,从大学毕业那年到现在,这确实是我每天工作、生活的起始。喝茶的杯子换过无数个,茶,也每年喝新茶,可是报纸,却一直是那么几种。
在单位,《解放日报》、《文汇报》、《参考消息》;在家《新民晚报》、《每周广播电视报》。近些年,先后订过《周末画报》、《上海一周》。上世纪90年代中,申花队很火的时候,我还订过《足球报》……最早看报,是工作需要,或者说“配合”下环境,后来,是为了博览天下事,好比武装自己。有一阵,空闲的时候,我就做剪报和读报笔记,不但自己很有成就感,追女朋友也很管用呢。而现在,看报纸如同每天的刷牙吃饭,必不可少,成了习惯。一天不翻报纸,都会觉得今天还有件事情没做,睡不着觉――哪怕只是翻翻标题,并不细看。这么些年下来,报纸和原来大不一样了,纸张都已经历经了很多个版本的变迁,看看现在的《外滩画报》、《菁英画报》,考究的铜版纸印刷,俨然就是书籍的标准。
对于《新民晚报》,我有一种很特殊的上海人情结。通常我们都简称它“晚报”。从我幼时起,家里就常年摞着《晚报》,在我脖子里挂着家里钥匙的时候,放学进门第一件事,就是从地上或窗台上捡起邮递员塞进来的《晚报》。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里弄小事,不管是美俄的争端还是南非的,《晚报》上都会报道。“晚报上说……”至今都是我的口头禅。
收藏杂志族
症状:偏好收藏印制精良、审美合“胃口”、内容不“水”的杂志,为了能收齐一套,或得到喜欢杂志的创刊号,不计血本。
Vivian,28岁,设计师
自备消暑读物:《中国国家地理》
我不看报纸的,因为每天一份,有时候根本没来得及看,就累积了第二天的了。我也很多年不买书了,说实话,现在基本上没什么好书,多是垃圾,真正好的书呢,又太贵。
工作之后,我开始看杂志,早年的时尚杂志,几乎都收罗过,几年前为了《瑞丽伊人》创刊号,和姐妹们几乎跑遍上海市区的书报亭,都卖光了,最后我们只能写信去编辑部讨要的。看杂志有很多种好处,有助于穿衣品位,这就不用说了。适合在上下班途中看,因为不用仔细看小字,翻翻图片都很养眼;适合在办公室里看,老板要问,就说在学习好看的版式,在办公室里传阅,还能拉近和同事的关系;一本杂志能看上一个月,一时看不完没关系,改天再看,温故而知新,往往在一看又看的过程中,每次都看出些新的感受。如今,我的书架上一大半都是五彩缤纷的杂志,每每看着它们,都觉得自己很富有。
大约是两三年前,受男朋友的影响,开始买《中国国家地理》,现在已经是我们两人之间必不可少的“调剂品”。这35度的日头里,看看域外风景如画,很自然就遐想自己在那个地方,或海滩、或绿洲,从眼前到心灵,都开始清凉。
厚古薄今族
症状:案头的东西,其作者清一色是民国之前的人物,极个别是现、当代的作者。
VERA,27岁,市场策划
自备消暑读物:沈复《浮生六记》
记得李碧华曾有比喻,说买书而不读,若帝王拥有后宫佳丽三千却任其寂寞锁深闺。家中多少收罗些书目,却多入“冷宫”束之高阁。偶然兴致,宠幸过零丁一些“书妃”,多少有些相似,都隐约“江南”二字。江南大概是一种情结,总想象自己是个旧时江南的女子,试图诗书才华,刻习灵秀温婉。钟爱沈复的《浮生六记》,又如《九九消夏录》、《扬州画舫录》、《陶庵梦忆》、《雕菰楼集》……
爱好阅读的理由有很多种,当然首先是因为它承载的文字与知识的美好,但有时候,理由也很简单,封面纸张的纹理,一张夹发的精美小书签,甚至一根美丽的绸飘带。
可是对于书和阅读的天生偏执,不买书不看书是不能生活的。而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偏好也形成了一种定势。我个人在读书上非常狭隘地厚古薄今,案头的东西,其作者清一色是民国之前的人物,极个别是现、当代的作者。我常喜好而翻阅的书有一个特点,装帧普通简单,但不流俗套,出版人和校对者多为出版业的资深大家。归结起来,多是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或者古籍出版社所出,从明清小品文、汉魏文赋,春秋战国诸子,等等,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繁体字,且或竖排版。
床头阅读族
症状:大约晚间睡前的一段时间里,挑些通俗、不那么深奥难懂的书,阅读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不等,通常读到困顿便睡觉。
Duscher,30岁,PR
自备消暑读物:
雷蒙・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我是位床头族阅读者。大约晚间1点至2点,也就是将睡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拿起一本小说儿或是杂志。一般挑些通俗、不那么深奥难懂的书,甚至是已读过许多遍的书。这样才不费脑筋。阅读时喜欢头靠在枕头上做半躺状,夏天的时候,喜欢在身边搁一杯冰啤酒,从不开音乐。阅读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不等,通常读到困顿便睡觉。
自备消暑读物:《莎士比亚全集》
我基本上每天都会读上几页,读的是书,不是报纸或杂志。我觉得从物理形式上来讲,书籍比电脑更有人性,而且很多的好书电脑上并没有电子版。
我可以算是“床头族”吧,我不喜欢正襟危坐在书桌前阅读,毕竟我已经过了用功的年龄。我一般会在晚上,靠在床头,闲闲地读上两三个小时,困倦了即睡去。读的书以翻译小说为主,都是国外古今的名家作品,我认为人的时间有限,读的书也有限,不应该浪费在汹涌泛滥的文字垃圾上。收获自然是潜移默化的,首先这是一种阅读的享受,是对文学修养的一种修炼和积累。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培养了阅读的品位,能够分辨好书与烂书的区别。
去年夏天我把莎士比亚的全集读完了,所以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套暑期读物,这绝对是一席文学与历史的盛宴。
伊祁,26岁,船务
自备消暑读物:《茶经》
关于什么时候养成临睡前看书的习惯……貌似很难追溯了。大概是形成于小学时看武侠小说,当时父母老师都很反对看此类闲书,临睡前看父母不宜察觉,而且书价较贵,基本上都是依靠借阅的,所以晚上尽快看完,以便于第二日归还。久之,书籍变成了临睡前的伴侣,不可一日无此君。
出差旅游,都会携着枕边读物,这样,无论住哪里的酒店都不会觉得陌生,翻上寥寥数张,就能很快进入梦乡。迷恋传统书籍握在手中的质感,而一直习惯不了电子书。临睡的片刻,是一天最安逸放松之时。忘却白天的烦恼喧嚣,躺在床上,握着一卷书,就会有种充实感和满足感。因为是最闲逸的时刻,一般睡前读物都是自己最偏爱的书籍:诗文小品、史籍文博,不会看得太累,却又能泛起遐思,为了能睡着做个好梦,提供素材。
如厕阅读族
症状:长时间坐在马桶上看书,“蹲”至忘情忘时者,必书痴无二。
文刀,35岁,建筑设计师
自备消暑读物:沈宏非《笑场》
长时间坐在马桶上看书,谓为“蹲坑”,用词形象,且并不算得粗鄙。染有“蹲坑”的癖好,倒不是读书人的专利,普罗大众,多不胜数,然“蹲”至忘情忘时者,必书痴无二。出恭与读书,大俗与大雅之事竟结合地绝妙无双,厕所此时也改头换面,反成了一个求知与消遣的极佳场所。
似乎古往今来,读书方式千奇百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现在肯定流行不起来,倒是厕所读书癖成群结队大有人在,且千年不改。借用黑格尔他老人家那句被人说烂的经典: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这年头,大家在地铁的电梯上都是用跑的,还哪有时间看书。正好,身体发出了你需要花费时间排泄体内垃圾的讯号,那就两不耽误吧,悠哉乐哉。这不,现在还专门有人创作“厕所文学”呢。
通常,我喜欢在那时翻看早就熟读很多遍的书,尤其武打书――因为不用动脑子,而且经常让你有畅快淋漓的感觉。比如《书剑恩仇录》,我就看过不下几十遍,有时顺手拿上本,有时则拿下本。未必从头看,翻到哪儿算哪儿,反正内容久谙于心。也有时,出恭意起,却在书架前踌躇,不知道看哪本好,直到肚子疼,还是觉得挑一本好书很重要。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卧姿阅读族
症状:一年四季,读书多半都是赖在自己一米八的大床上,泡上一壶最好的茉莉,垫好碎花小靠枕,翻累了,坏坏地把身边的维尼小熊一捶趴倒,来半个冰镇西瓜。
小壹,23岁,手工艺术小铺店主
自备消暑读物:李渔《闲情偶寄》
和风的夏午,打开后窗户和正门,回旋而过的风格外的凉爽,老人们常说,这叫穿堂风,是夏天极凉快的一种风的样子。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各种的样子,风的样子,水的样子,花草,友情,爱,等等,用这一切来满足自己好奇而不安分的心灵。阅读是寻找心灵的其中一种样子。
一年四季,读书多半都是赖在自己一米八的大床上,但冬天显得哆嗦,往往书页翻开没有几分钟便蜷缩进了温暖的被窝于不知不觉中幸福睡去。于是,更期待夏天,占了屋子房型和地理的便宜,房间除了警报性的高温,多数时候凉爽极了,甚至很少开电扇。泡上一壶最好的茉莉,垫好碎花小靠枕,床头书信手拈来,可以是休闲消遣的,可以是励志的,可以是古典名著。翻累了,坏坏地把身边的维尼小熊一捶趴倒,来半个冰镇西瓜。夜渐深,看书的姿势从90度到140度,最后成了幸福的平躺。如果是在小时候,妈妈是肯定不允许的,怕看坏了眼睛。自由歪斜着,完全慵懒,大概是我们最爱的读书“原生态”了,配合着墨香,180度没有褶皱的舒展。
血拼买书族
症状:忍不住不停地收集书,然后齐齐地摆放在家中的书房里,买回家的书多半没怎么看过,倒把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目给粗略浅显地过了一遍。
万杨,39岁,“生意”人
自备消暑读物:朱天文《荒人手记》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不算是个阅读者,我只是忍不住地不停地收集书,然后齐齐地摆放在家中的书房里。一开始的时候,买书仅仅是因为填补自己年少家贫买不起书看的遗憾。作数量上的积累,自己不看,也没空,就是堆着满足自己,当时多少也有点虚荣。另一方面,也是想给上小学的女儿创造个良好读书的氛围。
买书的次数多了,和卖书的人侃得也多了,卖书的人基本也不看书,不懂学问,光知道了什么书好卖不好卖,那还是离不了做生意。后来有一回,遇到个卖书还懂书的,人也不嫌我,特爱愿意和我说道。于是,每每自己买着书往家继续囤的时候,受教指点非浅。慢慢地,现当代的书开始挑剔出版社了,外国名著定要看下翻译者,也知道点旧书的来历版本了。十几年下来,买回家的书还是没有怎么看过,倒把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目给粗略浅显地过了一遍。反正也就是个潜移默化的事情,这书目过得多了,版本来历研究多了,也结交了很多书友,倒成了自己一大乐子。
自己乐了,本意也就淡了,女儿喜欢不喜欢看书,不刻意叮嘱关心,随她喜好。无心插柳,去年女儿顺利考上了大学中文系。不过追本溯源,这倒也算有心栽秧了。这家里搜书买书的和看书的,总算齐活了!
申城阅读地图
以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寻找城市里最适合阅读的地方。是西式的咖啡馆或中式的茶坊,是图书馆的清凉或自家的惬意,无论在哪里,阅读总会让你不同寻常。
渡口,书店。
文/青猫
喧嚣的城市中总会有几处这样安静的地方。这里算是这样的地方,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828号,渡口书店。
一个花园式的书店,一个小小的门面让人觉得恬静,院子里长满了植物,绿色充满了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铁栅栏的外墙上挂着两只颜色不同的信箱,一个黄色,一个蓝色,黄色的大一些,都是鲜艳的颜色,和这绿色有着鲜明的对比。
走进去的时候书店里没有一个人,连店员都趴在桌子上午睡,这是家书店?这样的疑问在一开始总是会有的,这里更像是店长的私人藏书阁。随性的装饰,淡淡的咖啡香,让人觉得特别舒服。
书架。
这里的书架都是清一色的白色。书架的上方有小小的灯,将灯光洒下。于是光线在这个房子里像是人们的向导,指引着人们前进,在每一个书架前逗留。
门口的书架上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艺包,像是店主在世界各地出游时带回来的。鲜艳的颜色和白色的书架的搭配是那么的合理。书架中的书被店员有规律地摆放,哲学,文学,历史,建筑。分门别类,各归其位。很多都是喜欢的书,杜拉斯,三毛,帕拉莫,似乎都是现代城市人喜欢的东西。角落里的书架摆放价格昂贵的进口图书。
摆设。
店里的摆设让人不相信这里仅仅是一家书店。房间的右下角是收银台,但它更像是一个吧台,摆放在上面的咖啡碾磨机告诉顾客这里的主人是多么喜欢这种饮料。小型的音响,不停地播放爵士乐,更让人觉得这里是一个传统的咖啡馆。各种各样的咖啡豆,装在瓶子里,被摆成了一排,咖啡杯的旁边是满满的三个盒子的唱片。下面的玻璃镜子上用黑色的记号笔写着咖啡的名字,旁边贴满各种颜色的便利条。依旧是白色的家具,简洁的白色,桌子旁边的白色矮椅很是漂亮。
墙面。
白色的墙面,整个房间用的是同一种白,若不是灯光洒下,书架显现在墙上的灰调阴影,那墙和架子就混为一体了。于是又不得不感谢这里的灯光。墙上除了书架,有着更吸引人的东西。6寸大的照片,用黑色的卡纸作了衬底,色彩就显得格外的好。照片中大多都是关于西班牙的东西。看得出店主是喜欢这个国度的,而且去过,更是喜欢加泰罗尼亚的建筑。
白色的墙旁有用镜框装饰好的工艺画,从侧面看过去,镜框上的反光部分让人觉得很舒服。
桌子。
书店进门口,摆放着这样的一张桌子。上面有零散的杂物,算是这个书店最杂乱无章的地方了。相册,书籍,杂志,留言本,调查表……
可以猜到,这上面的书是店主自己最喜欢的。《堂・吉诃德》之类的书远算不上什么畅销书籍,但还是被摆放在了最醒目的地方。而上面的杂志大多都是关于建筑类的。于是就开始猜想,这位店主是不是一个建筑设计师,这书店只是他的一个副业?看得出这里并不是一个能赚很多钱的店面,很少有顾客,但若是走进这家店的人都是有共同语言的。
桌子上的相册,很多的照片都是来自店主的西班牙之行,每张照片都用中英文注解,算是一种说明。相册被店员翻到了自己喜欢的一页。是两个鸡蛋的故事。可爱的表情。
桌子上还有一本日本的漫画书,倒是有些让人觉得意外。一本被翻得很旧的漫画书。
渐渐的,书店里来了几个顾客,店员也不会上前搭理,只是让这些顾客自己安静地在书架上找书,于是各自都做着自己的事情,全神贯注的样子让人觉得喜欢。
走出这里的时候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这家店。
这个地方是上海少有的宁静。喜欢得不得了。
在汉源追忆一个人
文/welleschan
阳光藏起来的暖夏午后,我距离绍兴路27号甲的路程有一小时十分。而距离你当年离开的那个秋,却已然七个年头。当年,你轻声抱怨:“要不是晚上有演唱会,倒可以在这里消磨更多的时间。”
不想承认,我们恐怕再也回不去七年前,回不去那两场与你共同渡过的演唱会。可我们的记忆历久弥新,哪怕时间会冲淡那个明净的秋,会模糊“热情”上海的夜,会渐渐将我们与八万人体育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
845路转128路永嘉路站下,重返七年前的路上,我与MP3一起寻找你。在那张《SALUTE》里,在这首《从不知》面前。不知不觉已是第七个暖夏,有些人先于记忆和我失散了,下落不明;有些人总在长街的转角处邂逅;那么我们曾一起走来的你呢?面前的绍兴路是一如往日的模样,这么多年,依旧那么娴静仿佛是从歌谱里幻变的旋律一样,它是一首寻找过往的歌。我独自站在绍兴路口,忽然有了何不一走旧时路的念头。自从有了DC,自以为留住了那些画面,就可以返回2000年,甚至更早,直到相识的最初。那应该是遥远的1989年,我第一次听《从不知》,季节更替,我们有没有遗失了最初约定要去寻找的美好,旧名字如同那些始终流转着的音乐,今天一一在心里沉下来的,都是对自己青春的怀念。
汉源书店从门外望去不是很大,浅浅的一排玻璃窗,走进了,才发现里面比想象的要深,修饰让我想到了多伦路上的“老电影”,都是那种复古的旧上海风格。靠窗一排的白色玻璃顶有些陈旧了,书橱顶上躺着几个老皮箱,西面的小亭子里堆满了那时的牌匾等旧物,略显拥挤,东区的布置更井然些,钢琴,旧式玻璃橱,挂着的镜子,古老的台钟……周六此时的汉源,人怎么会少?禁烟区只剩两个空位,因此无缘被午后阳光关照着的靠窗位,无法极闲适地坐于窗前,偶尔透过玻璃望向经过的陌生人。菜单很是简单,边听着音箱里传出Louis Armstrong那嘶哑的爵士乐,边点饮料。没有选别人介绍的“薄荷熏衣草”,是记得你唱的《午后红茶》,我们正应了歌词中的“红茶或咖啡喝十个十年”,即使一壶柠檬红茶的味道如此普通,书不怎么对眼,但这些于我们又有什么重要呢?
《从不知》的前奏像极了翻开一本老日记,当中一个你,曾经是我们最好的时光,如今是共同的回忆。也只有寻着回忆,我们才能来这里,找到你曾经的那个座位。
TIPS
常青藤书店
地址:南京西路1168号中信泰富广场5楼
这家店的装修风格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这地段的“身价”,柔和的射灯下,厚实松软的地毯上,稳重的胡桃木色的书架。左边是外文和台湾杂志,右边是中文杂志。
季风书店(连锁)
地址: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站(总店)
从书店的选书方向,即可察觉店主的品位和拿捏水准。书店内附设咖啡雅座,也是爱书人最喜欢流连的文化场所之一。
汉源书屋
地址:绍兴路27号
书在这里几乎成了一种艺术品,进门里面一屏圆弧形的大书架,图书必新且杂。叫一杯茶,找一本自己喜好的书,打发一个下午,这里是最好的去处。
广告湾咖啡书吧
地址:绍兴路23号
汉源隔壁,镶嵌在古朴的石库门建筑中,据说,它是亚洲唯一以广告为主题的咖啡馆,还附带一个广告图书馆,如果你是广告人,就去那熏陶一下吧。
千彩书坊
地址:常德路195号
满眼的书柜,老式的碎花壁纸,仿古的留声机放着老上海的靡靡之音。书架上陈列的基本上都是精装本的画册,最独特的是一架子张爱玲的书籍,打听后才得知这里原来是爱林登公寓,她曾在此居住过。
韬奋西文书局
地址:长乐路325号
两层楼的小别墅书吧,暖暖的红橙色装修风格,漂亮整洁的书架,一排一排崭新的书陈列着,很安静。不过,这里一样不欢迎只看书不买书的人。
大众书局(美罗店/福州店/正大店)
地址:肇家浜路1111号美罗城4楼/福州路579号/浦东新区陆家嘴西路168号正大广场8楼
原来的思考乐书局,只是换了个名字,诚品风格的书店布局不变。在地毯上、地板上随意席地而坐,是享受“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最好去处。
博库书城
地址:宜山路515号
环境不错,地方很宽敞,店家还贴心地设置了一些小凳子和软席,供读者随意看书、休息。书籍的数量虽然没有上海书城的多,但种类还是蛮全的,畅销书和专业书都有。
渡口书店
读书小报简单又漂亮范文2
朱安平,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网名高歌。高歌出自于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中的“一路高歌向天涯”。高歌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高亢,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不论是在任何风雨磨难面前,还是艰难险阻的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开朗性格。高歌总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他认为,一个人成长中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领导的关心支持,同事的帮助,离不开养育他的那块土地,而勤勉地工作,就是最好的回报。
他爱好读书与摄影。他对莎士比亚的名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有着更深的体会与理解,在读书中不断地吸取专业知识养料,不断聚集完善自己、超越自我的正能量。他广猎善塑,陶冶情操,用心摄影,让镜头说话,捕捉大自然美丽风景,传递社会人性的美好。
他严谨治学,倡导“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学风,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求是创新的足迹:
1988年参加并承担了由胡礼和、夏金明教授开展的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试验项目,1989年论文被全国青少年计算机教育夏令营录用,并作为湖北唯一的教师代表拿到了北京夏令营的入场券;1991年在全省率先开设微机选修课,开通了闭路电视,创建了“雏鹰电视台”;1992年又在全国首创了《学生成长素质音像档案》,课题实验工作得到了全国、省、市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中央/省电教馆、教科所专家称这是正进行的一项素质教育科学实验;在湖北省鄂州市新民街小学任职期间,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被省电教馆树为“城市学校电教的一面旗帜”,从1994至1999年间学校还先后接待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教育考察团,以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国内教育考察专家的来访;2004年,他加入了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这个学习团队,创建了“硚口区信息技术首席教师工作室”,带领信息技术教师做课题搞科研,主持承担国家课题3个,出版个人专著一本,60余篇论文在全国教育技术专业刊物上发表,本人还被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个人”。这些实践经历与成果,是他作为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主管工作成绩的一个侧面折射。
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现代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区信息技术首席教师等荣誉对于他这个早进不惑之年的人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直在行走,向着梦想、向着未来,一路高歌,永远向前!
(小波)
路走远了,常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在应试的大背景下,追逐着成绩与分数的教育路走远了,也会迷失学科教学的方向。作为一位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区信息技术首席教师、市教育学会学部委员、省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一直根植于学校和省、市、区域教育教学研究的田野,听了不少的信息技术课,做了一些实验,也搞一些研究,通过实践研究,有一种强烈愿望,那就是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改革,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一定要有学生立场。
当下,在追逐功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四个”偏离的倾向:一是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生活,二是教学设计偏离学生的学习方向,三是教学方法偏离学生年龄特征,四是教学评价偏离教学目标。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觉得学习无趣,教师无情,技术无用。
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即课程内容选题、选材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现实生活中的设施设备、技术更新了,但是我们课本上的选题、内容偏旧或过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偏离学生的学习方向。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自己怎么教、怎么高效地完成教学考虑,而很少基于学生有效地学、快乐地学考虑。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教学环节流程的设计,忽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流程的设计;注重教学课件、资源的精心准备,而忽视学生学件或学习资源的准备等。
教学方法偏离学生年龄特征。即教师担心学生这样不行,那也不会,害怕学生学习出错,习惯走老路。教师往往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堂课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学无重点,讲解事无巨细,全然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偏离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信息技术学科在终结性评价中,很少有教师将学生常规学习中的能力表现、思维状态、态度与情感等因素纳入考评范畴或在评价中占有一定权重,即在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中,更多地关注知识考试,而忽视能力的考查与考核。
以上种种倾向,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像大学生杀人,无视他人生命;中学生跳楼,无视本人生命;小学生沉溺于网吧游戏,逃学厌学,视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就是爱。本人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爱,就是学生立场。爱就是唤醒,唤醒孩子们人性中潜在的真、善、美:真就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善就是良好的思想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就是兴趣、爱好与身心健康的高度融合。这些人性的本能、人性的光辉需要通过教育去发掘、去唤醒。对于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来讲,“培根”尤为重要。就小学而言,爱是什么?我认为,爱就是播种。播种本领(即知识与能力),播种健康(即情趣与生长),播种品行(即品德与习惯)。这样不难理解,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为人更幸福地生活活动积蓄潜在发展能量,包括精神力量。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承担起全面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有成绩,没有德行;只有智商,没有情商;只有分数成绩,没有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样才算是全面、有效地履行了职责呢?我想站在学生立场,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谈谈个人不成熟的思考与行动,供大家批评。
播种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乐学”
学习是学生为将来改造自然,融入社会,积蓄生存本领与力量的过程。有的学校为了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提出“学校即社会,上学即上岗”的口号,讲的就是学习是孩子们的天职的道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一些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已经适应不了未来社会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我的教学要追求有效,更要追求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毕竟学习生涯也是人生经历中比较漫长、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要让这段经历丰富而有意义,就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时虽然有点苦、有点累,但也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要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或状态,我们教师需要做好下面几件事情。
与学生成为伙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伙伴,关键是要有一颗童心,要深入儿童生活,能走进儿童世界,这样才能成为孩子们课堂学习的学伴,课间活动的玩伴。比如当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善于洞察,对他们要有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告诉他们自己小时候学习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结果改变了思考问题方式、学习方法,求助于教师和同学,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样角色对等,情感融通,适当点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当小组遇到不一致的想法和意见时,教师不能以我为王,强加自己观点,而应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学习、讨论,包括倾听与串联,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有压力与恐惧感,积极、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才会形成;善于思考,平等对话,赋予创新的学习力会在课堂上迸发。课上是学伴,课下是孩子们的玩伴。40分钟之外的阳光锻炼一小时、大课间、小课间的时间一定不要占用,学习不是百米短跑。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一些比如“掰手腕”、“ 拔河”、“ 踢毽子”、“ 跳橡皮筋”、“ 抓小偷”、“拼音”、“口算射击”等游戏。教师有儿童立场,保持一份童心与童真,相信教师的魅力会越来越大,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让学习内容变得更有趣。新课改要求,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知识更新、教材出版速度,远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偏”和“旧”的现象依然突出。比如就移动存储设备来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由原来的硬盘、软盘、光盘,早就发展到移动硬盘、U盘、闪存、网盘等,但我们有的教材内容,还在讲软驱、软盘的功能与应用。这样的内容已经脱离生活,教师要对这样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删减,即使要讲,也顶多在存储设备的发展史介绍中一带而过。而对于时下,已经进入人们生活,贴近科技发展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QQ空间、微博、微信和物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知识应该通过选修内容,增进教材内容,列入学习计划。这样一些鲜活的学习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不会系鞋带,但不可能玩不到iPad,这里的关键是孩子们对其有兴趣。其实,对于现有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毕竟是少数,而对于大量的、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我个人觉得,要善于二次开发和解读问题,也就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不能照本宣科,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技术而技术,在备课、教学设计时,多从问题出发、从生活出发、从学习兴趣出发,还原生活、还原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让学习形式变得更加生活化和情境性。以前我们读师范时,学过教学法这门课程,为我们介绍了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等许多教学方法。这些是前人教学经验的提炼总结,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其实教学实践这些方法的运用是联系而不能割裂的。不仅如此,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情,教学的方法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信息技术是综合性实践学科,教学方法应该以语言传递方法为辅,直观感知、实践操作、引导探究等方法为主。像主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游戏学习法等是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比如教学武汉版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内容《服装搭配我能行》时,主要知识点是学习Windows“画图”工具中的复制和粘贴,从知识、技能目标看非常简单和枯燥。如果将其转化成解决我们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去学习,就比较有意思了。本课教学是这样设计的:(1)情境创设,提出任务。今年过春节,小明的小姨从香港回来给他买了四套漂亮的服装,有上装和下装,结果让妈妈在清理衣物时全都弄乱了,请你帮助小明找回小姨的设计搭配方案,并进行一个恰当搭配。(2)服装设计,设计构思。让学生在思考、探究活动中形成按照季节或颜色、款式搭配服装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提炼方法的能力。(3)心灵手巧,眼见为实。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工具复制、粘贴技术的学习,将上个环境理论思维的成果,转化成自己设计搭配的成果。(4)互评互助,天天向上。就要让学生依据设计理念和搭配方法,评价伙伴的设计、搭配、制作成果,尤其鼓励那些求新求异,言之成理,搭配有法的学生。
让成长、进步得到奖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位学生。学生有差异,教育无选择,这折射了教育的公共服务性、公益性和有教无类。过去,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偏爱那些考试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是不少教师的一种倾向,所以我们有的教师才有“这孩子只要是不谈学习,我觉得他什么都可爱”的真实感受。现在均衡教育背景下,义务教育应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教师要全面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和调皮生。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能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要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有奖;守纪律,习惯好的有奖;认真学习,每月进步的有奖。优秀的教师总是能让表扬、肯定、激励成为习惯,不断形成学生的学习力,比如一个肯定的点头、微笑与抚摸,还有随机而发的小红花、小红旗、小星星、小月亮、小太阳和精心准备的绿色上网卡等,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大正能量和自信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突破上限,幸福地成长。
播种雨露与阳光,让学生“会玩”
现在是知识经济、终身学习时代,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因此我们的孩子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还需要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接触自然、适应社会,做一个服务社会的人。怎样适应这一要求呢?我以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当下,除了读书,我们有不少的学生不会“做”(家务事、生活自理、动手创新实践活动等),也不会“玩”(运动、音律、旅游、交友等)。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导致家长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陪读成为一种现象,导致孩子们课内课外连轴转,节假日变成了“纠结日”。前不久一位校长告诉我,他到一所重点中学进行督导检查,听了几节课,结果发现在化学课分组实验中,有不少学生连火柴都不会用。一次我在上学的途中,遇到一名骑自行车上学的中学生链条掉了,不知所措,竟然打电话给父亲让他马上过来帮助安装。记得前年在分校当校长的时候,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由于室内场地有限,准备在操场上搞一个庆祝表彰活动,德育主任报告讲:“前天某所学校在户外搞活动,不到一刻钟,结果学生被太阳晒晕、晒倒十几个,幸亏施救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她在暗示我一定要控制活动时间。这就是我们目前教育现状,学生的生存状态和体质状况。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在发展儿童,还是摧残儿童。目前,党和国家也意识到了应试教育危害的严重性,正在通过深化体制和评价制度改革来扭转。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我以为,可以从学科入手,自身做起,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活跃教学氛围,课内“玩”。课堂是承载教师教学生命的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教师要顺应儿童教育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促进积极、主动、快乐、健康地发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快乐、愉悦的心情学习,我们常常将表演、唱歌、讲故事、说笑话、玩游戏、游园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引入课堂,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比如在教学《特殊的侦察》、《话说黄鹤》、《我的卡通故事》、《小海龟算算术》等课时,就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学《书香校园——快乐与你分享我的朋友“伊妹儿”》、《招聘新“管家”》等课时就说笑话;教学《捉影子》、《桌面变变变》、《神奇的魔法信》等课时就让学生上台和教师一起表演魔术;教学《敲击露头的鼹鼠》、《我的时尚》、《服装秀、美化服装DIY》等课时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游戏闯关学习;教学《转动的风车》、《永不停歇的弹球》、《武汉的小吃》等课时,就让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绝活。除此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科学、科技作品展示的游园活动。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不苦也不累了。
培养兴趣爱好,课外“玩”。兴趣和爱好,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积极的兴趣与爱好能让学生在学习压力面前保持活力,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热爱生活,能够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世界上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和爱好开始的。爱因斯坦沉浸于学习——兴趣是勤学的动力、丁肇中与物理学——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海涅热爱文学——专一的兴趣助力于成功、飞人迈克尔?乔丹酷爱篮球——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瓦特发明蒸汽机——兴趣使他专注、法拉第爱好电学——实现了有兴趣才有创造。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名言“兴趣是成功的秘诀”,也再次印证了伟大的成就与成功源于兴趣与爱好。因此,我们要努力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达到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科的高度融合,我们在学校开设象棋、书法、绘画、舞蹈、作文、快板、小主持人、乒乓球等兴趣特长班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摄影、电子小报、机器人、动漫、课件等学科特长班,愉悦心灵,陶冶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
坚持集体运动,户外“玩”。成人需要运动,儿童也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讲,儿童运动的意义显得更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何玲指出,户外活动能帮助孩子提升运动、社交及认知能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也介绍说,运动可以使孩子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不仅能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拥有强大的心理和身体优势,并且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学会利用同伴的力量,学会合作,进而适应社会。知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说,跳皮筋、掷沙包等运动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和应变能力,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沟通整合,进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除了必要的学习时间外,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这样既增进了与孩子们的感情,也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又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还能结交很多的朋友。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提升其生存能力,近年来我们在学校开展六个生存能力(即一年级学生“滑轮滑板滑起来”,二年级学生“游泳游起来”,三年级学生“自行车骑起来”,四年级学生“锅碗瓢盆动起来”,五年级学生“美在家乡走武汉”,六年级学生“爱我中华九州行”)基础上,结合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定期开展有组织的学生踏青、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游泳、散步、打羽毛球,长跑、跳长绳等活动。集体户外运动达到了健身、娱乐、交友、解压的目的。
播种品德与行为,让学生有“好习惯”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而课堂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对于小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成就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在多年的管理与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提炼、搭建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三级阶梯。
培养学生高度自治的五个管理习惯。小学生自治管理的五个习惯是:一是安全文明习惯,主要包括有校外安全、课间安全、上课安全、活动安全、财产安全、防疫安全、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心灵文明。二是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有个人卫生、个体环境卫生、班级环境卫生、学校环境卫生。三是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内习惯(能有“三个一”正确姿势、能专注学习、能科学用脑、能大胆质疑、能主动研讨交流、能按时完成各科课堂作业)、课外习惯(能按课程要求准备学习用品、能坚持课前预习、能有意识使用学习工具自学、能有计划进行单元复习)。四是劳动习惯,主要包括班级劳动习惯(落实包干区的劳动、坚持扫地、倒垃圾、擦黑板等、参加班集体劳动活动)、寝室劳动习惯(坚持自己的被褥自己叠、坚持轮流打扫寝室卫生、积极参加生活老师组织的劳动活动)。五是锻炼习惯,主要包括早间锻炼习惯、课间锻炼习惯、做眼保健操习惯、竞技队活动习惯。
培养学科综合融通的六个学习习惯。各学科“高效课堂”的六个习惯是:听、说、读、写、看、做。听:包括听讲时能不受干扰;专注地听,记住他人发言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边听他人发言,边思考相关问题,并能正确地解答。说:包括普通话标准,比较规范;能自信地大声发言,说话清晰、有条理,语言生动,重点突出;乐于与他人交流,交流时能做到不懂就问,并能积极商讨。读:包括能根据要求较好地预习读书,并能质疑;读书姿势规范;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初步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写:包括写字坚持做好“三个一”;书写整洁规范,初步形成自己的字体,书面美观;书写有一定的速度,正确率较高。看:包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尝试体验生活;坚持读报、看新闻,多看课外书籍,每天坚持阅读不少于30分钟,并注意阅读积累;有一定的阅读总量。做:包括独立完成各科作业,有一定的速度和质量;乐于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自主完成实践作业;比较规范地操作各类工具和仪器;自觉做好上学、上课前的准备;用眼习惯良好。这六个学习习惯,在不同的年段也是有不同的要求的。
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八个课堂习惯。这八个习惯是:一是准备书本学具的习惯(提前5分钟准备好);二是整队清点人数的习惯(快、齐、静2分钟站队);三是守纪认真听讲的习惯(四管住:脑口手脚);四是积极思答问题的习惯(开动大脑,积极思考,跟着任务转);五是专心看书自学的习惯(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能力);六是定时完成任务的习惯(有任务意识,有时间意识,有纪律意识);七是及时整理归位的习惯(规范操作关闭电脑,键盘板凳摆好);八是讲究文明卫生的习惯(不带食品饮料进教室,学习垃圾用袋装)。这八个习惯中,一二是课前习惯,三四五六是课中习惯,七八是课后习惯。养成八个习惯的基础上,我们还对学生提出了形成“看书自学、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能力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