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1
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对书本知识的强调,主要使用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接受教学模式。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多媒体也多用作知识的展示和呈现。不少教师也仅仅是将多媒体课件依照顺序播放下去,同时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述。这种教学情形中,仅仅是将多媒体当做教学工具,还是没有摆脱“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直接影响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只能称“流水课”,学生的思路仍然是在教师引导下朝着既定流程上来。需要认识到的是,生物的新课程改革与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生物课堂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在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自主教学模式的改革。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出自于认知理论的分支,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的,之后经过了杜威、维果斯基的不断完善。建构主义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知与编码,从而促进对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个体认知发生心理机制或途径的同化和顺应。构建主义在理论中的应用,可以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驱力激发出来,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协调增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自觉,并且学生要主动去完成,教师适应外界环境的目的是帮助并且促进学生对知识实现建构。传统“灌输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认知,但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模式下的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教学优越性
3.1拓展了知识建构方式
知识建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在多媒体技术中的运用实现的。生物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解决真实的生命现象,直接观察动态过程可以使教学效果直接明显。例如,在讲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暂停、重播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学习,遇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现场使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搜索学习。
3.2降低知识建构难度
创建教学情境是建构主义视域下降低知识建构难度的明显效果。建构主义模式下利于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条件下,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学习到知识的精髓。例如,当讲授“细胞”生理活动的时候,要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整个细胞吸水与失水过程都可通过Flas来显示,既快捷又简单,而且因为大屏幕投影,所以学生可以看得明白、看得真切,后排的学生也可以准确观察到。必要时,有教师的讲解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就变得简单了。
3.3利于进课堂交流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云班课
一、翻转课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已经经过许多学者的实践论证,如陈怡,赵呈领[1],苏丹[2]等。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大部分学者将教学模式设计为课前和课中两个模块,如张金磊等[3],也有研究者如邬锦锦构建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模块,如邬锦锦[4]。但是无论哪种模块设计,都归结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但是在应用中这两个阶段都存在一些问题,使得高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
1.时间的限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大量时间自主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但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安排过满,实习时间长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收看视频。
2.硬件设备的限制。
一般情况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配备笔记本电脑,并且要有网络保障。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每个学生都配备笔记本电脑,而且不能保证宿舍和教室能随时上网。
3.缺少互动平台。
当前的翻转课堂主要借助于QQ、微信向学生发放信息。虽然学生也能接收信息,但是学习资料比较零散,而且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测试结果很难收集,教师也无法确定学生是否学习了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教师就某一主题发起讨论时,很难记录、评统计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很容易被无关内容干扰。此外教师很难发起即时教学互动如问卷、投票等。
4.教学评价的问题。
翻转课堂除了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外,还涉及到学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鉴于此,传统的纸质笔试的测试方式无法测试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全部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学习软件可以全程跟踪、记录、评价学生的表现。
5.对教师的挑战。
翻转课堂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水平的高要求之外,更有挑战性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多位专家王金花[5]张金磊等都提到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地应用在教学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制作授课录像过程中形成流程化的范式。流程化的过程是翻转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程度。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有教学平台的支持。
6.学生的问题。
翻转课堂实施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内驱力不足,自学能力差的问题。很多学生课前不能自主完成知识传授这一过程,这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由于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教师很难跟踪、监督学生到底学没学?学了哪些?学了多久?此外学生也需要跟踪并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什么是“云班课”
随着翻转课堂研究地日益深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更加关注在翻转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云班课平台应运而生,为上文提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云班课”就是利用智能手机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首先教师创建班群,在平台上发送课程通知,上传教学视频、微课、文档等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同时老师可以随时开展答疑、投票、讨论、测试等教学活动,得到学生学习反馈,并据此调整课堂具体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内容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6]。
这种教学模式突破常规翻转课堂对电脑的依赖和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只要有智能手机,并购买一定的流量包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能得到教师、同学的即时反馈和互动,从而保持学习的热情。此外学生所有的行为、过程都能够追踪、记录,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依据。对教师来说,云班课实现了翻转课堂的系统化、流程化。对学生来说,学生利用云班课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云班课解决了“教、学、评”各环节的一些共性问题,能大大改善翻转课堂的成效。本文研究主要使用了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
三、基于云班课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1.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让全班学生下载蓝墨云班课软件并通过手机二维码加入云班课,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云班课来管理班里的学生了;其次,教师分析教学目标,按章节分解教学内容;然后教师根据目标来准备学习资源,可以是自制的微课或者搜集来的视频、PPT课件、电子文档等材料;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设计跟知识点相关的自学测试,检测学生自学的成效;然后,教师要根据已准备的教学资源,制作学生学习清单,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学习规划与学习方案;最后在实体课堂教学前两周,教师把教学资源、自学测试和学习清单到云班课平台。
2.在线学习阶段。
学生主要使用智能手机通过云班课平台进行在线学习。首先,学生根据学习清单的指引,完成视频、课件、电子文档的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点或文化知识点。云班课一个特有的功能是在首次观看视频时不能快进,这就督促学生必须完整的收看视频。然后,完成与当前知识点相关的在线练习与测试,学生可以自测学习效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学的习惯。学生在完成语言知识点或文化知识点的学习后,一般在学习资料一周后,教师和学生在云班课平台活动区进行答疑和讨论等活动。学生可就自主学习中的难点、疑惑进行师生间、学生间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课堂教学阶段。
基于云班课的测试分析功能,教师可以找到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互动交流中的疑惑点、课前测试的易错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并设计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们通过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的方式,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并通过报告、演讲、PPT演示、表演等方式课上进行展示。然后教师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任务中优点与不足即时点评。有针对性的任务练习、灵活多样的展示方式使得课堂互动性、趣味性更强,也使学习更加高效。即时点评可以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完成一个单元或模块的学习后,教师发放问卷并进行在线访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并收集学习者的建议,为进一步修正课程做准备。另外,进行该单元或模块在线测试,了解学生最终学习效果。云班课数字化、可视化的反馈,学生能有效直观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动态。
4.课后评价。
云班课独有的问卷及投票功能,可以让全班学生就课堂上的成果展示进行测评、打分。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动力和课堂的吸引力。云班课还可以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话题参与度和单元测试结果,便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除此之外。云班课还有课后答疑、课后通知、课后作业案例分析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结语
本研究利用云班课平台解决了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检验,云班课解决了时间、设备、教学评价等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流程化的信息模式,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2]余萍.翻转课堂在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
[3]赵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2).
[4]邬锦锦.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职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8).
[5]王金花.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广西教育,2016(1).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最后,从教学实践论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了任务驱动法在实验课中的运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 引言
2004年12月25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从4个大的方面,14个小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高校师范生后文简称高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有效途径。目前,几乎所有师范高校都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为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程度。然而,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诸如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重点不突出;实验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以教为主”)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改善了硬件环境,改革了课程设置,提炼了教学内容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这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是针对该问题,以华中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为例,对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及任务驱动法的涵义
1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
华中师范大学将这门课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信息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具备开设这门课的软硬条件,既有优良师资(大部分都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或教师),又配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室、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实验室、电子白板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数码图像采集及视频采集实验室。为了克服全校人数多而师资和实验室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少(理论+实验共36个课时,另有6个机动课时可供理论课老师补充理论教师使用)等条件的限制,我校做了如下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拓展学习用。第二,为了筹备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每个阶段会开设一个网络班,以探寻实施网上教学的更好途径。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我校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要求的硬件环境,课程设置也较合理,教学内容由现代教育技术资深专家编排,重点突出,师资总体素质较高。那么,如何在现有良好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教学方法的变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在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中应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这正是任务驱动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有趣任务完成的同时,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从现代教育技术各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都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实践性,非常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的教学实践证明了,通过将该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高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收到了与“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跟着做的”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1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框架
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要配合理论课专题的要求,开设了如上9个实验。以上框架图的特色之处是——通过完成这9个实验,能达到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现代教育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验一、二、三能培养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学的能力;实验五、六、七、八能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采集和制作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像和视音频资源的能力:实验八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筛选、管理、评价和创造性的运用各种网络资源的目的;实验九能培养高师生教学设计及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实践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我们这中框架进行实际的教学,高师生最终达到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另外,根据实验项目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我校专家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探索和改进,最终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对往届毕业现在正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校友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和交流,证实了这种方法确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目的。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实施流程
(1)明确实验课总目标,设定总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总目标旨在培养高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即培养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其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为完成此目标,我们设定了一个总任务——实验课结束后,每个小组能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不同的,要达到统一意见)合作完成一份亲自制作的合理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信息化教案,并在最后一次理论课上以说课的形式汇报各小组的成果。
(2)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是配合着理论课进行的,我校将理论课的内容分成十一个专题并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分别为专题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简介;专题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专题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题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专题五:信息化学习环境;专题六: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搜集与应用;专题七: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专题八: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九: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专题十:未来学习体验与展望;专题十一:学习成果交流。其中专题五、六、七、八、九都有相应的实验。我们从总的实验任务出发,将实验任务分成两大类即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由图1知,我们再将这两类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可见,我们整个实验课程的任务设计相互之间层层相扣环环相依,实验四、五、六、七和实验八是实验九的基础,反过来实验九又是实验四、五、六、七、八的目的。而实验一、二、三则是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反过来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则是我们开设实验一、二、三的目的。
实验课的教学对象是全校师范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大三学生,只有少数大四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和定位,
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相对清楚的定位,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目的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更大。
(3)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分任务
在明确了实验课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完成的总的任务以及分析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后,便要根据需要掌握的分知识点和技能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明确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而言,阐明各个具体实验的教学目标,对保证整个实验课的良好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个实验的教学目标明确后,需在此基础上设定各个分任务。具体应该给设定什么类型(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的任务要依据具体的实验目标而定。如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实验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photoshop软件的界面,能够灵活调整软件工作面板和操作常用工具;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给学生设定了封闭性小任务——在教师操作和演示后,学生要使用录屏软件自己动手录制下photoshop工具箱中的常用工具和常用面板的功能介绍(32具箱中的选区工具、移动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裁切工具、图章工具、橡皮擦工具、油漆桶工具、文字工具及导航器面板、历史记录面板、图层面板)的使用方法的视频:
(4)具体任务的实施
各个实验的具体任务明确后,便进入了任务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学前需将学生分组(3-5人为宜),并选出组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2的虚线框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实施的具体流程,我们将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在任务实施的案例分析中进行详细介绍。
(5)任务的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同伴的优点以及自我反思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及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教师需注意,应以鼓励性言语为主。
我们在任务的评价这一环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实验课的总任务,我们给予的是总结性评价。对于分任务,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共同点是,两者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即“实验考试+电子作品+平时表现+其他”的方式。我们将教师、同伴、自身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同时使用定性(三方给出评价的言语)和定量(评价量规表由三方给出具体的分数)评价两评价方式,最终对小组及个人的学习给予相对科学的评价。
四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为例,谈一下具体任务实施的流程,本实验为4个课时,是在《实验四数码图形的采集》基础上进行的,授课环境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步,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对学生机进行广播教学,随后展示实验完成后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步,教师告知本次任务与总任务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实验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任务是总任务的基础,完成本次任务后,学生可以利用phocoshop工具制作个性化课件的背景和教学中急需的图片。第三步,教师向同学们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确通过本次实验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反思。
2 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并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本实验有三个教学目标,我们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安排如下表2所示:
3 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小组协作或单独完成任务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各小组商讨各任务具体如何解决,如何分工协作等事项。对于任务一。教师给各小组限制了具体应该完成的任务。任务二,为了让学生们重点掌握图层这一知识点,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半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去完成任务。而任务三教师则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一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双主”教学方法,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外,教师要担当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 小组或个人提交电子作品
在实验课开始之初,我们已让每个学生建立了“学号+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以记录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即使用“电子学档”的信息化评价工具。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放到他们的文件夹中。若是要求单独完成的任务,就单独放到他们自己的文件夹中即可,若是小组集体成果,则小组成员每个人分别将集体成果放一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最终,学生使用极域电子教室提交给实验教师,下课前教师会将他们的作品分享给所有的小组。
5 任务的评价
对于具体任务的评价,我们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本实验结束前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的具体方法是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教师分享了各小组作品后,再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评价量表,上半部分是定量评价量规(包含评分的几个维度和相应的分数),下半部分的定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这样评价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每小组总的评价成绩会计入学生的实验课的最终成绩。具体见表3:
本案例的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遵循了任务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任务暗含了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检查和考核等特点。第二,设计的任务具有层次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第三,采用“电子学当”的信息化评价工其记录学生的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更清晰更全面的掌握,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第四,采用“3*2模式”评价法。其中的3是种方式——“教师、学生自我、学生间”,2是两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有可以学生的作品做出较科学的评价,又有利于学生认清自我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五 小结
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一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对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广大师范院校提供了一种实验教学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0,
[2][3]郭绍青,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4]吴尚智,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30-32
[5]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30-32
[7]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