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学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学叙事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1

一、读标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 点明了时间“落日黄昏”;《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的田园生活;《孤独的收割人》的标题则点明了抒情对象――收割女孤独的神情。

二、联作者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风格是闲适恬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

三、明背景

诗歌总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袒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

四、品词句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如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感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五、记术语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5.意境:如安谧美好、华美壮丽、恬淡闲适、意境高远、开阔宏大等。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2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环保教育;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猜测能力、推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信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补充。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只能加强,不能削减或删除。然而化学实验,特别是学生化学分组实验,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带学生做分组实验时,设计实验除了考虑实验效果外,一定要考虑节约环保,反应容器小型化、药品用量少量化,废弃物品、药品回收利用或处理,决不让废弃固体乱扔,废液流入下水道,废气乱飘,还要节约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量等。我带学生做化学实验多年,发现了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普遍存在的一些不环保的做法和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能减少学生做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将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说出来与各同行们探讨,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生在做化学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老师还在讲本次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时,部分学生根本不注意听,乱动手,常常出现打开水龙头、点燃酒精灯等不良行为。

2.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取用药品不按书中规定量或老师交待的用量,取药品是多多益善,如果老师控制用量,他们就几次取来合在一起做,生怕实验效果不好或做不出来。结果是既浪费药品,又造成污染,还会造成安全事故。

3.做事莽撞,造成人为的损坏玻璃器皿,造成固体污染。

4.废固体、废液体不按老师指定位置回收,随意扔到地上或倒入水槽,造成腐蚀下水管,污染河流,甚至堵塞下水道。

二、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1.上好新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堂课。教师未叫动手前学生切勿动手,告诉同学们化学实验室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场所,这里是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场所,同时又是培养同学们严谨治学、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场所,决不是为了好玩,因此,同学们在实验室的一切行动都必须遵从老师的要求,绝不能随意胡来,否则既达不到实验的目的,还会造成物品、药品的浪费,造成环境污染,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事故,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之所在,同学们必须遵守实验安全守则以及每个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师未叫动手之前绝不能动手。

2.不乱点酒精灯,乱烧纸。不到必要时,不要点燃酒精灯,否则既会造成能源浪费,还会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同时告诉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的一张废纸不要随意烧掉,应集中起来卖给回收站回收利用,不是一张纸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节约纸,就是意味着少砍伐树木,保护森林,既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又能增加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既保护了环境,又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环境保护不是靠哪一个人来完成,而是靠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只有人人都来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世界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人类才能与环境和睦相处,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3.取用药品要少。当学生做溶液之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最好给学生准备小试管(15×150mm)、点滴板,从反应器上来控制用量;对于贵重药品、有危险的药品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药品(钠、钾、磷、硫、浓硫酸、浓硝酸、液溴等),老师辛苦点,给学生发放药品,可以从药源上控制用量,从而减少浪费和污染。

4.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教师要告诉同学们,药品的用量,必须遵照书上说明或老师要求取用,否则实验效果并不好,还会造成药品浪费,污染环境(如:硫、磷等的燃烧,直接就会造成我们实验人员的身体危害),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如:钠、钾与水的反应,多则引起爆炸)。

5.设法杜绝学生往下水道乱倒废液的不良习惯。告诉同学们废物一定要放到指定地方,以便老师回收利用或统一处理。乱扔乱倒会造成环境污染,腐蚀下水道,甚至堵塞下水道,乃至污染河流,给环境带来灾难,同时也是给人类带来灾难。对于学生乱扔的问题,以说服教育提高认识为主,实在不听话的学生,也可以采取扣实验成绩的办法来减少乱倒乱扔,最后达到制止的目的。

6.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在每次实验教学中都应强调本实验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地方,从而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84-01

初中化学教学是打好基础的关键环节,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令其形成良好的认知意识,形成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学习精神尤为重要。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应由实际出发,探究学生根本需求,遵循其年龄特征、思维状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开展分层次教学,方能令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积累,承前启后的运用化学原理,科学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循序渐进教学科学内涵

循序渐进的实施初中化学教学其科学内涵在于,可依据学科核心知识、体现的逻辑顺序以及初中生认知意识、思维能力发展延续特征,从简单、容易人手,提升难度、引入繁杂教学内容,令实践教学实现逐步深化,优化初中化学的内容安排。人们实践认知的过程并非一气呵成、一蹴而就,需要从简单、基础人手,循序渐进的从低级迈向高级,从直观深入到抽象,属于一类有序的学习过程。初中化学教学则属于较为独立的体系,该体系包含整体实践教学目标以及特有的运行规律特征。各个教学内容均应符合整体教学目标,秉承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初中生认知意识的发展则会呈现一定次序性,这是其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知识能力、接受认识水平所决定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只有依据科学的教学顺序,按步骤与计划科学实施实践教学,循序渐进教导学生,方能令其构成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降低学生化学学习阶段中的困难性,提升教学有效性与实践教学水平。

2 由简入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意识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意识较小学时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思维水平进一步强化,然而,在接触化学学习初期,学生仍然难免产生畏惧心理,倘若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应用模式相对复杂,势必会令学生深感化学学习公式繁多、元素复杂,晦涩难懂,记忆起来较为困难。为此,教师应秉承良好的循序渐进原则,由简单入手,通过形象分析、生动比喻、持续类比、举一反三的引申教学、反复的贴近生活现象列举,方能令学生体味丰富形象的感性认识,进而优化初中化学的启蒙教学,令学生体味化学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良好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应依据新课标内容,将化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之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令其在贴近生活的化学现象中,体味化学学科知识的魅力,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讲属于较为陌生的一门知识,为令学生明晰学习该门课程的价值性,应引导学生形成化学知识无处不在,化学现象就在身边的良好思维意识。这样一来,初中学生将逐步意识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工业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发挥的优质作用,体现的深刻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均离不开丰富化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初中生年龄特征与心理状况决定,其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应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令其主动参与至教学活动之中,优化教学效果。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核心,教学阶段应借助丰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 循序渐进,注重承前启后与丰富知识积累

循序渐进为普遍的认知规律,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应由表及里,从形象具体的化学现象引入抽象深入的化学知识,令学生实现实践能力的逐步强化。在中期阶段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提升教学难度,并逐步加快教学进度,应注重承上启下。新课程内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巩固旧知识的掌握与记忆,令其丰富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习本领。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课前预习、认真听讲以及全面复习的学习流程,实现化学知识的丰富积累。预习阶段中,应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强大网络平台,搜寻相关新知识学习资料。令其开阔视野,在海量的知识信息中依据自己需求进行搜寻、汇总与整理掌握。对于预习发现的难点问题,学生应认真记录,并有针对性、有意识的听取教师的课堂全面讲解。通过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可进行全面比对,探究自身认识的不足进而实现良好的优化补充。对于所有化学知识,学生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履行上述学习流程。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每日记录学习偏差错误的习惯,对于回答出错的习题进行详细的登记,进而通过自主思考、全面交流、主动咨询,查缺补漏,形成对已掌握化学知识的良好巩固。另外,教师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动的演示实验,并可每次邀请一组同学配合老师共同的完成实验。可辅助应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演示实验的动态展示,针对操作复杂的实验环节进行分步骤、分段落的讲解,令学生遵循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原则,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观察、动手操作、总结分析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精神。

4 系统性复习,巩固知识掌握

初中化学教学为培养学生巩固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教师应组织实施系统性复习,发挥创造力,令各类分散、凌乱的初中化学知识有效汇总集合为有机整体,提升知识连贯性,令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梳理,循序渐进的实现知识掌握与学习能力的良好提升。通过系统化、结构性的知识加工后,学生会掌握学习门道与技巧,不会感到毫无头绪以及疲劳学习之感。化学反应式包含内容众多,因此复习课程设置层面应体现一定的条理性,不应过于混乱。教学实践中,学案设计尤为重要,可辅助学生全面、系统、清晰的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应注重依据学生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做好学案准备与优化布设,令其明晰学习技巧、难点学习环节与重要化学知识,进而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丰富头脑,强化综合学习能力。

5 结语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只有秉承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针对初中生学习需求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明晰化学学习重要性。由简单人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意识,逐步提升学习难度,注重承前启后以及丰富知识的全面积累,做好系统性复习,令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掌握,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提升学习能力水平,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霞玲,刘娟娟.浅析“5E学习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化学教育,2012(5).

[2]郭利红.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4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有序性原则 实验能力 “读―做―察―思”

李政道说过:“实验,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能说过分。”《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应具备的实验能力指的是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勇于创新和探索,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并树立安全、环保和节俭的实验意识。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对学生双基和能力的考查并重,答好实验题,既是影响学生化学成绩的关键因素,又是学生实验能力的最好反映。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显著特点是源于教材上典型实验的重现、改装、重组或创新。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上的实验,是至关重要的。中学化学教材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和课后练习中部分内容(如第三册教材第六单元课后练习)几部分组成,其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读――养成阅读实验的习惯

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教师演示实验,都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教学需要,阅读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堂上。在培养阅读习惯的起始阶段,教师最好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阅读时一定要逐字逐句,要求学生勾划出重要的词语。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学习乙醛发生银镜反应时,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洁净的试管”、“沉淀恰好溶解”等词语,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把硝酸银溶液滴加到稀氨水中可以吗?换成浓氨水可以吗?加入乙醛后能否振荡?能否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当然,教材中的实验插图也不能忽视,如甲烷与氯气光照实验,要思考为什么用量筒收集,能否换为其它仪器?为什么要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为什么先收集甲烷后收集氯气?学生在阅读实验的过程中形成注重细节和积极提问的条件反射后,会非常主动地提出很多值得师生一起探索的好问题。会提出问题,才会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手脑并用做实验

有的教师因为教学时间紧,往往不开展学生实验,其实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收获是教师讲实验所不能代替的。教师演示实验如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当然很好。但是,由于受场地、经费等条件限制,且考虑到实验教师的工作量,把每个演示实验甚至大多数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是不现实的。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呢?其实,教师演示实验很多,每个实验让两个学生演示,完全可以在一个不长的周期内就让所有学生过上一把实验瘾。课堂实验的演示,可以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临时找学生,也可以将全班学生排序轮流。当然,让学生演示实验,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观众,而要具有教学机智,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成功关键或反思失败之处,以提高学生实验评价能力。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学生演示时得不到白色沉淀,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得出该实验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再对如何创造无氧环境进行讨论,得出一系列方法,如加热煮沸溶液赶走氧气,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下,液面上加苯或汽油等。这个实验反而会因演示失败让学生收获更大。

由于教材上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因此,让学生动手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落实双基。高考很重视对实验双基的考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没有基础知识的载体作用,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双基做到正确理解、归纳总结、有序贮,存进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坚决杜绝学生做实验时照单抓药,按教材把药品混在一起,只动手不动脑的现象。即使学生在做教师曾演示过的实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差别。如2006年全国卷26题就考查了乙酸乙酯制取实验中浓硫酸、醋酸、乙醇三种药品的加入顺序问题。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中三种药品的加入顺序不一样,为什么可以这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细节,总结出加液体药品的原则,同时归纳出混合固体与液体药品的方法。

三、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

仅仅是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还不够,因为最终要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只有认真抓住每一个细节,细心观察,并积极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如在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实验中,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是“铜片表面出现气泡”,而学生却会明显观察到锌片表面也出现大量气泡。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而迷信教材,学生肯定是不会接受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最后分析出由于锌片是粗锌,它本身又形成若干细小的原电池,故产生大量气泡。又如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试管中溶液变蓝,同时出现白色固体,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白色固体,思考如将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水混合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我相信经过细心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学生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四、思――积极思考,拓展创新

实验设计及评价和评价后的再设计,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化学能力的一种较难的考查方式。通常考查的实验设计和评价都可以从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学生要熟练操作教材中的各实验,还要对这些实验进行评价和改进。实验方案的设计往往有很多途径,为了适应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中学课本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案。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掌握一些装置和仪器药品的替代方法,力求使设计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试剂、现象明显、安全防污等,培养和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完善、拓展,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是师生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教材演示实验铜与稀硝酸反应,存在现象不清、浪费药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对该实验装置进行评价,然后自行设计装置,再进行评价修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归纳出该实验操作的三个关键点:①创造无氧环境,防止NO的氧化;②能让反应随有了这样的创新,学生对于类似问题(如2008年北京卷实验题(右图))自然会应付自如。

实践表明,根据有序性原则,通过“读―做―察―思”的训练,学生在解实验题时,能快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找到教材实验原型进行分解分析,判断考查目的,进而准确答题。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5

一、加强实验,激发兴趣,全员参与,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原则

实验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精神的源泉。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向导,要善于运用实验这个“催化剂”去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例如,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实验教学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而是在黑板上画实验,课本中讲实验,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死记硬背,对化学无兴趣,造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相反,有些教师对实验教学持科学态度,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做好家庭小实验。使所带班级学生全面、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优秀率、及格率都很高。总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是搞好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起点,每个教师都不应当忽视。

二、加强实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

化学研究的手段离不开实验,成功的实验能起到千言万语道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的作用。能鼓舞学生思维的翅膀,大胆地猜想、联想、类比……,使学生的思维从直观上升到抽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观。例如《氧气的制法》一节课,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研究制取氧气反应原理。首先做氯酸钾单独加热,然后做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实验,再做高锰酸钾加热实验。实验做完,学生就可以得出,加热条件下能放出氧气的物质是谁,二氧化锰起什么作用。最后,引导学生看课文,则可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的目的。整个过程,训练学生思维从形象上升到抽象思维;初步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重点,观察的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动手使用试管、酒精灯、加热固体物质,检验氧气存在的方法;以及各种仪器正确使用的方法、原因,使学生享受到一种美的启示。总之,实验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是学习化学知识必经之路,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源泉。做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化学实验,才能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高科技人才。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6

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做更多更有益的工作。

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时期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不断获取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熟悉所任学科教材内容,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三、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寒暑假期政治、业务学习。

2、积极参加学部、学科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

3、听从学校安排,按要求参加区省、市、区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

4、按区教体局和学校继续教育要求,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材料,做好自学笔记,撰写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