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大江东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轼大江东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1

河北保定 侯晨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我捧着<<宋词>>,徘徊在林荫小道上抬头,怡然地看着明媚的阳光,于是很想很想,为苏轼送一缕阳光.

翻开<<宋词>>,我看到了苏轼的报国无门,但读到了他"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语,却无法掩盖他内心的无奈,于是,很想很想为他送一缕阳光,让他的日子明亮一些.

不禁,我联想到了几天前学的<<记承天寺夜游>>,他胸怀愤懑,虽然被贬却仍心忧政事.他自谓闲人,自嘲自解却无法掩饰他的壮志未酬.于是,很想很想为他送一缕阳光,让他的日子愉悦一些.

继续翻阅<<宋词>>我看到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佳句,可又有谁能体会苏轼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我安慰呢?看到这,我很想很想为他送一缕阳光,让他的看到生活的美好.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题记

淡泊是陶渊明南山采菊的身影,是俞伯牙静听高山流水的安逸,是李白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是苏轼一贬再贬后的毅然……

在那“缺月挂疏桐”之时,在那“漏断人出静”之刻,浅嘬小酒,任如水的秋风打破无尽的思绪,一生淡泊的他苏子---东坡先生的低吟高唱,像无数的流萤萦绕耳畔,一贬再贬的落魄与亡妻的伤痛,尽管直入骨髓,但迸发的却是“大江东去”的豪迈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壮,任凭那秋风的苦涩,任凭那人生似浮萍,夜已凉“拣尽寒枝不肯栖”,在叹又是一年风起时。

一生淡泊的他,不管是高高在上,还是低低在下,他总是体恤民情,为政勤苦,深受百姓的爱戴。

一生淡泊的他,虽然一贬再贬,但他依然伫立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妻子死亡十年了,淡泊的他用淡泊的做法表达的却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渊博丰富的学识,豪爽外向的性格,沧桑坎坷的阅历,使苏轼成为北宋文坛一颗璀璨的明珠。可是,淡泊的他并没有仗势欺人。他喜欢把种种离愁别怨荡于笔下,凝结成优美的诗篇。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3

一、慢慢品得诗真情

诗词是情感的结晶体,而情感的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情感的熏陶更是需要在“慢”中得以实现,无论是苏轼的“大江东去”、辛弃疾的“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还是柳永的“寒蝉凄切”、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只有反复阅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才觉得满口含香,余味无穷。记得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诗,我本来打算给学生分析词的结构、语言艺术,可刚上几分钟,外面忽然下起了暴雨,窗外雨声大作,学生们看到下大雨,心早就不在课堂上了,看到此情此情,我忽然灵机一动,决定放弃自己辛辛苦苦备好的课,来一个真正的情景教学,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请大家把自己当做词人,慢慢阅读诗歌,体会这首词的美之所在”,学生们起初很兴奋,读了几分钟渐渐的教室了有了颇为深情的朗读声,雨声仍然在急促地响着,但是教室里渐渐的沉静下来,学生们的读书声越来越有板有眼,让我也不禁深入其境,学生读,我也和学生一起读,一遍又一遍,教室里竟然有了哽咽的声音,那是读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课铃响后,我没有说一句话夹起书走出了教室,但是我觉得那是我上的最成功的一节课。在第二节课上,我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畅所欲言,对如此抽象的情感理解十分到位,而且细腻生动,出语新颖。

当然,那是老天作美,为我很好地设置情景提供了机会,但是如果我不通过慢读来实施教学,根本无法引领大家深入情景,体味诗中真情。

二、慢慢品得诗中味

诗词的韵味在哪里?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史仲文教授所说的“五合”:字与音合、音与情合、情与意合、意与境合、境与人合。而“五合”的基础就是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平仄美。在诗词中,特定的音律、节奏、平仄代表的是全诗的情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谓也,讲的也是诗词的音律、节奏等。而这“五合”是必须通过慢慢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的,所以必须通过慢慢的读,才能深得诗词真味。

在教学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采用这样的教学程序:一、泛读,整体把握词意。二、细读,深入体会词旨。三、朗读,重点理解词艺。整堂教学以读为主,以慢为节奏,不急不躁,温火慢煮,效果十分之好。“大江东去”一句,慢慢读,读出沧远豪迈之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慢慢读,反复读,读出层层推进的江涛澎湃之势;“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慢慢读,深入读,读出无限惆怅之情。如此教学诗词,笔者认为才是把握住了诗词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才能真正教会学生什么是诗词,诗词的精神是什么。

三、慢慢悟得诗中意

诗意最难解,慢中得真意,记得初次阅读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只是感觉语词极美,音韵极佳,但对其中意味,却不甚了了。慢慢读,反复读,细细咀嚼,读到最后方生出无限悲情来,终于理解了词人那种“欲寻不得、欲罢不能,凄苦寂寞,孤独伶仃”的深刻之意来。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4

此句的意思是:人们都说,三国时期周瑜就是率兵在此地鏖战。此句出自于宋朝时期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词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古词的代表作之一。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

(来源:文章屋网 )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5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出自王维的《汉江临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苏轼的《赤壁怀古》;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6

关键词:古代诗词 考试考查 答题与规范

探究历年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目,试题要求虽不是很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初步的鉴赏能力,或者考查学生对诗词中用字的精妙、典故的运用及景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等方面的基本鉴赏能力,笔者对古典诗词高考题及模拟高考题进行分析,从考查的角度及答题的规范化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广大考生予以指导,也希望同行不吝赐教。

一、赏析语言类

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如(2005年北京卷):……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断”的含义:断断续续。

答题建议:利用古汉语知识

(2)分析关键词句在诗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具体是什么作用,要结合诗的内容作答。

例(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解析】根据在诗中的位置,诗句本身的内容特点作答。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答题建议:解释 +作用(效果)+情感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答: “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则没有这种效果。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失”则没有这种效果。

答题建议:观点+解释+手法(作用、效果)+情感+比较

二、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等。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

(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答题建议:寻找诗词中典型的景和物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2004年江苏卷 )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答题建议:找出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起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照应、动静、等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等等)三大类。如: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看题目《咏鹰》,确定本词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再看上片,不是写鹰本身的特点,而是写景,故可知应是以景衬托。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答题建议:手法+分析(诗句翻译、效果)+情感

四、把握感情类

诗言志,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既然如此,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诗歌的种种手法、内容都是为作者情感服务的,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分析评价,考查形式或直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或通过比较找出诗歌情感的异同处。

(1)分析情感

所谓分析情感,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直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二)/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诗中的“愁”具体指什么?简要分析“长愁”二字在本诗前两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指宫女独居深宫的孤单寂寞。虽然春天年年来临,但官女似乎忘记人间还有春天,总是满目秋意,可见其愁长;黄金四屋,华贵至极,但在独居的宫女看来,那些华贵富丽的金屋也不过是空染尘埃,更添悲愁。

答题建议:如果是四句诗,分句分析诗歌内容;如果是律诗,就分联分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时一定要紧扣情感。

2、比较异同

所谓比较异同,一般是提供两首内容相关或一首新诗、一首可能为考生在课本中学过的诗歌,也可能没有学过,要求考生阅读后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比较不同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情感稍有增加。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此题要比较不同的情感,由词句可知,“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上一篇同桌的你

下一篇开展劳动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