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课程

技能课程范文1

【关键词】考试模式 岗位技能 教学改革

岗位技能课程一般在学员毕业前的一个学年开设,其目的是使学员掌握相关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这类课程目前普遍存在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目的是通过改革考试模式,以考试为牵引,促使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调动学员学习岗位技能课程的积极性,提高这类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岗位技能课程考核现状

岗位技能课程一般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当前的专业理论课程考核一般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考核则采用课尾抽考模式,即当课程结束时,学员按照训练时的分组随机抽取一个科目进行考核。其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相脱节,没有起到互辅互助的作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以教员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抽象,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则一般结合具体装备进行操作训练。由于训练时间少、之前的理论基础学得不扎实,训练效果不佳。因此,目前的考核模式不能起到有效牵引教学的作用。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针对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毕业学员的岗位任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岗位技能课程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参考其他院校在岗位技能教育上的经验做法[1],提出了专业理论课程的“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1.“现场科目考试模式”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指以完成规定科目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型的考试模式。该考试模式综合了闭卷考试和技能考试的特点,将专业理论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点设置成若干个科目。每个科目由理论知识模块和操作技能模块组成。考试时,学员从科目库中随机抽取一个科目,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结合装备进行讲解、操作及示范。考官由教员和学员共同组成,集体实名制打分,现场统计并宣布评价结果,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

2.“分段综合考试模式”

“分段综合考试模式”指学员在分组训练时,每完成一个科目即进行考核,由教员和学员组成的考官组集体实名制量化打分,作为该小组所有学员在该科目上的分段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两个模块。操作技能考核由学员按照操作流程自行组织实施;专业知识考核采用口试的形式,由学员从完备的口试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若干个试题进行回答。整个训练结束后,对每名学员所有科目的分段考核成绩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综合,即为该名学员的最后考核成绩。

新型考试模式的教学实践

“现场科目考试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考试的抓手作用,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3],实现了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由以理论讲授为主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激发学员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难点由教员重点讲解之外,其他教学环节包括备课、讲课、成绩评定等都由学员自己设计并组织实施。通过“装备进课堂、教鞭进库房”,充分结合现有装备,灵活采用现地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分段综合考试模式”通过将教学训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做到了即训即考、全程全要素评价。把学员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实现了从课终一次性评价向教学全过程评价转变;把教学组、学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实现了从单一评价模式向多元评价模式转变;采用现场讲解、操作、示范及回答问题的无纸化考试形式,实现了从以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为主向以考试促进学习为主转变。

结束语

针对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专业理论课程的“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分段综合考试模式”。现场科目考试模式以在装备现场设备考试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能够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有效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分段综合考试模式将教学训练与考核评价相结合,做到了即训即考、全过程全要素评价,有力地促使了以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为主向以考试促进学习为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选编[M].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2009.

[2]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M].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教育教学参考,2012:16-19.

技能课程范文2

关键词:语言技能;科学学习;交流技能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t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think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s autonomous learn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 It also advocat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which sets new demands on students'language skills. Therefore expl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s science language and daily language ,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kill on science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students’language and science literacy.

Key words:language skill; science learning; communicative ski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学家把语言学习分成四种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语言技能不但是人文类课程关注的重点,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的作用也受到重视。传授式教学强调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全在于教师讲得如何,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说和写的技能,如教师如何引入新课、如何提问、如何讲授等,要求教师既要注意科学语言简练性、严密性、精确性等特点,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言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要善于运用类比、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收集和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都需要语言技能,并且,“语言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学习都与认知活动有关,语言技能和科学都涉及认知过程,如猜想、分类、区分原因和结果、推论和总结等”。[2]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将语言学习和科学学习整合起来,以语言作为科学学习的工具,以科学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交流和写作的动机,可以达到语言技能、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因此,探讨语言技能在新课程学习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和语言技能方面的共同发展,对新科学课程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一、处理好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关系

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面对的世界不同,科学研究面对的世界包括了宏观、中观和微观,日常生活面对的是中观世界,所以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语言,所用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定义和清晰的内涵;科学语言是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界交流使用的语言,超越感性活动,超越经验世界,所用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和清晰的内涵,具有简洁、精确、客观和抽象的特点,不易为学生所理解。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形成了对自然现象的一些理解,这些理解是使用日常语言表达的,这种理解和表达既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也可能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因此,在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要解决好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关系。

首先,注意从日常语言向科学语言的转变。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允许学生用日常语言表达自己对经验的理解,教师不要因为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就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要注意发现日常语言中与科学语言相同的成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联系,在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科学语言。如,力的概念在日常语言中对应着推力、拉力、举力、压力、重力等概念,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这些概念中找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然后讨论怎样给力下定义才能反映这些共同特点,最终形成力的概念。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原有认知向科学认知转变的过程,也是日常语言向科学语言的转变过程。通过在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间建立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也便于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相反,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给出科学概念的定义,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某些重要的概念、规律的掌握程度,而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忽视学生对科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了解,学生就会对这些概念感到生疏,难以达到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其次,注意同一名词在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中的不同含义。有些名词在日常语言中和科学语言中都会用到,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名词在不同情况下其意义的差别,如力、速度、功、能量等,这些词语在科学语言中已经被赋予了相当精确的科学含义,虽然与日常语言有部分相同的含义,但也有所不同,如力和速度在物理学中都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在日常语言中却不考虑方向;功在物理学中专指力对物体做的功,与日常使用的“功劳”“用功”等中的“功”却有不同的含义;在日常语言中物重就是指物体的质量,其单位是千克,而在物理学中物重是指物体所受的重力,其单位是牛顿。因此,要注意日常语言对科学语言的干扰,以免形成对科学概念的误解。如惯性概念,在日常使用时常与速度相联系,如“疾驶的列车以巨大的惯性冲向……”。这种描述使人们形成了惯性与速度有关的理解,而很少看到这样的描述“列车由于具有巨大的惯性而缓慢启动”。日常语言中的惯性与物理学中的动量意义更接近,如果问没有学过物理的人惯性是否与速度有关,几乎都会回答“是”,这里必须区分日常使用的惯性概念与物理学中的惯性概念的区别。

最后,要把握好科学语言严谨性的“度”,注意在不同情况下的灵活性。在有些场合的科学交流中,可以不用严格的科学语言,如科普宣传中,经常使用比喻、类比等方式。对不同知识基础的人科学语言的严谨程度要求也不同,不能片面追求严谨性,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状况,不过分要求科学概念、科学原理表述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对一些科学概念可采用学生易懂的文字或图形表示。例如,对电压这一概念,过去的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知道电压的概念,这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而现在的课程标准降低了要求,没有要求学生知道电压的概念,像人教版教材就是从学生的经验入手,通过具体电源电压值的实例,让学生感知电压,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电压的形象认识。

二、阅读技能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阅读技能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所需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某些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面对信息资源日益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的现实,新课程的教学空间更加开放,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杂志、报纸或互联网等获取信息,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获取信息,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就多次出现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要求:“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通过查找资料,对比实际弹道的形状与抛物线的差异,尝试作出解释。”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一些知识新、阅读量大的信息题,这类题的特点是所选内容与科技发展及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文字叙述比较长,所需了解的条件并没明显给出,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提炼出所需的信息,这些方面的变化对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课程学习中学生的阅读主要有两种情况:理解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是学生为了理解所学知识,围绕教材或辅导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的精读。科学中的理解性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阅读,一方面因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语言包括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象语言等,在句型结构上语法严谨,逻辑性强,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了解科学文本的结构特点,库克总结出科学教科书组织知识的五种常用结构:(1)枚举结构:包含若干分论题及与每一分论题有关的事实。(2)概括结构:先对观念和原理予以界定,然后列举证据或例子说明一般规则。(3)系列结构:依次描述一些事件。(4)分类结构。(5)比较结构。[3]分清这五种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教科书的不同结构去进行阅读。另一方面,阅读过程并非是被动、机械地吸收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需要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需要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与阅读内容进行交互作用,如果学生缺少理解阅读内容的知识基础,或阅读的内容与已有知识相矛盾,则会面临理解的困难,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但可能难以接受这段话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能够使学生接受这种观点的证据。在阅读科学内容时,还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理解了句子中的文字和结构但不理解其意义,如“当两个彼此接触、挤压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动,但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滑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尽管字面和句子理解上没困难,但对“阻碍相对滑动的趋势”的真正意义可能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什么是“阻碍相对运动的趋势”。因此,在指导学生的科学阅读时,教师要注意区分造成学生科学阅读困难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予以指导。

研究性阅读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或寻找证据进行的阅读。学生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寻找和阅读相关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论证自己观点的证据。这种阅读不是以知识的积累为目的,而是着眼于知识的发现、运用、整合甚至创新,阅读过程不仅涉及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涉及对所阅读内容的价值判断,即判断所阅读的知识对解决问题有无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如学生学习过电磁感应的内容后,让学生从互联网、科技书刊上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John T Guthrie等人进行了概念导向阅读的教学实验(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这种教学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生通过动手做、观察、调查、阅读收集到的资料等进行概念学习,包括四个步骤:(1)观察和个人化;(2)调查和检索;(3)理解和整合;(4)与他人交流。一年后进行表现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概念导向的学习可以将概念学习策略迁移到新知识领域的学习,在获得新概念的能力等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水平。[4]类似的实验证实,概念导向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投入和概念学习方面比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的水平高。

互联网的快速搜索功能为学生寻找信息提供了方便,但也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分析判断能力,因为互联网上有很多没经编辑的信息,如果仅仅满足于寻找与答案相关的词语,而不对发现的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不进行必要的对比和判断,就会妨碍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首先要判断信息的来源,其信息是来自权威的网站还是个人看法,然后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分析所阅读内容与自己所需的信息是否相符,以便确定是否采用。

三、交流技能

科学交流对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例如,科学家可以通过交流从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中获得启发,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发现自己研究的不足,改进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同样,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由于背景知识的差异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要形成比较一致的科学结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把各自的看法表达出来,在同学中间交流看法。要达到在科学课程中交流技能与科学素养共同发展的目的,就需要学生能够在交流中“说得清,辩得明”。

“说得清”是交流的基本前提,是要求学生能够用科学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只有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了,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按多元智能理论的分类,理解和表达对应不同的智能,理解需要逻辑、数学智能,表达需要言语、语言技能,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又解释不清楚为什么的情况,这可能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造成的。由于性格的不同,有的学生不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愿评价别人的见解,所以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平时教学中应当给每个学生的课堂发言提供机会,尤其是对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应该多加鼓励,不能让一些学生总是扮演听众的角色,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在口头表达表现出的概念的不清晰或逻辑的不严密等问题,要通过启发及时补充、完善,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口语表达出相应的意思。

“辩得明”是交流的目的,要求学生还要学会倾听,这种倾听不是像听故事那样只是接受信息,还要包括对所听内容的理解和辨别,辨别别人观点中的合理成分与不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达到对科学观点的深入理解,科学中的交流不能满足于学生交流过程中表面上的热闹,像被有些专家批评的“有交流没体验”,既不能像辩论赛那样强词夺理、互不相让,也不能为了达成一致而不经论证地放弃自己的观点。美国国家教育研究理事会编写的《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中对交流技能的要求是“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5](1)在其所举的探究案例中也强调:“从他们的观测研究、阅读研究和讨论中,学生们开始懂得科学解释是如何系统地形成、并根据事实证据来评估的;懂得了科学界接受和使用各种解释学说直到这些解说被更好的解说取代为止。学生认识到如果寻找到足够的证据,他们的每一种解释看起来都会是合理的;而且,每当指向相反的方向时,他们也不会再为放弃无效的解释而觉得尴尬。发生这种转变后,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就得到了进步”。[5](2)通过“说”和“辩”既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科学语言的技能,也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技能课程范文3

关键词:教学;客房技能实训;就业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当代最著名的成功范例之一,无论是从它所创造的收入还是从国际旅游者的人数,都取得了高速而稳定的发展。它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明显的韧性,在本世纪,它将继续以接近4%的速度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6亿人次,每年花费超过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每天达50亿美元[1]7。由于旅游在创造外汇和提升经济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对高职旅游教育的需求也空前高涨起来。

旅游教学的目的是适应市场需求,这要求我们用发展观对高职教育需求从根本上重新定位和重组。因为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要求我们有更高的技能与更强的适应能力,学生需要接受更加良好、更加广泛的教育。高职旅游实训课要满足上述教育需求,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肯定不行,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改革

(一)《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特点

1.综合性

旅游实训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它将旅行、休闲、娱乐、旅馆及餐饮等各种课程综合于一体,这种综合性可以让学生具有对经营上的整体正确评级和对管理问题的洞察力,以确保毕业生是旅游业所需要的类型[1]453。旅游实训课是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开始的课程。

《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必须完成《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市场营销》、《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之后才能开设,实训课和这些理论课有着内在的联系,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客房实训课程的创新上,必须以这些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发出多种实训情景,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对技能的掌握。

2.时效性

高职旅游教育者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特别是从事研究,给学生讲授新的观点,同时对旅游现象做出预测。要让学生感受到足够的挑战,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不是强调使用和10年前一样的技巧和工具。旅游实训教学必须保证模拟仿真性,尽可能贴近实际和现实情况,如使用各种真实性的岗位软件、资料、合同、定单、账目等[2]。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必需建立新的教育框架,思考和组织新的学习过程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为更好地保证旅游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可以借助沙盘模式,即通过再现企业惯例的过程,将“企业”搬进课堂[3]。

在设计《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时分为5个模块:卫生、服务、安全、设备用品、人力资源。其中卫生实训项目包括:铺床、开床、客房清洁、公共区域清洁、查房。服务实训项目包括:不同类型客人的接待、客房系列服务。安全实训项目包括:火灾、地震、盗窃、其他事故处理。设备实训项目包括:客房设备用品消耗定额的计算等。人力资源实训项目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人事调动等。这五个模块基本含盖了客房部的全部工作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客房部的工作有系统认识,便于理解记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实训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整个课程的过程就是企业运做的过程。为使实训的效果更好,一般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模拟客房部经营。小组每个成员分别担任总经理、部门经理、领班、服务员。各小组分别模拟出自己的酒店,其他小组的模拟酒店是自己的竞争对手。通过完成相同的实训项目比较各小组的优劣。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模拟的真实性。

3.规范性

实训课主要训练服务技能,而训练的内容必须符合行业规范,达到行业标准。实训课程必须重视程序和规范,否则达不到任何正面效果。在使用ERP沙盘模拟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时,应该注重对岗位责任的规范性、职业性训练[4]。《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对客服务模块中有“班前会”情景模拟,要求进行模拟的小组必须仪容仪表职业化、礼节礼貌职业化,领班或经理能合理分配任务,适当进行奖惩。

一个较为简单的技能训练,学生一般一次就能掌握,如果技能训练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行业规范化标准,就必须进行反复训练,这时如果掌握不好,学生就会出现厌学、应付了事等不良情绪。所以也要考虑专业技能训练的难度,设计好阶段性的技能训练目标,制定训练的模式及措施。《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对客服务模块中的“铺床”情景模拟,在课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学习铺床动作技能时,先将西式铺床(或中式铺床)的整体技能动作进行细分,分成若干动作技能安排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在各阶段的示范演示、讲解和分析要领,便于学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对动作技能的细分,既可强化感知的效果,又可方便学生进行局部模仿训练,而且还能加快动作技能合成体系操作过程的形成。

此外,还应加强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的训练。《客房服务技能实训》服务模块中有“对客服务”情景模拟,在被客人冤枉、辱骂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安全模块中有“突发”情景模拟,在地震火灾等突况下如何保证客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等等。

总之,通过实际操作和技能考核,强调客房服务的真实性,建立学生规范操作意识。通过强调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及团队意识。

(二)《客房服务技能实训》教学过程设计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和实践考察,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市场,难点是如何组织课堂才能有利于学生顺利转变为职场佼佼者。所谓以学生为重点即是在组织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例如,我们的学生都很有朝气,有竞争意识,所以在课堂中要设计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赛,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也可以是个人之间的,这些竞赛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设计一些场景,例如开班组会,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职业意识等素质。

所谓以市场为重点就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紧跟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的酒店市场最急需的就是高素质的服务员及优秀的管理人才。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英语口语、当地方言等多种语言会话能力,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等等。

《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尤为重要,是整个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1.根据高职生学习特点设计合理教学过程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学习特点:活泼爱动、表现欲强、忍耐力差、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动力、支持课堂教学无用论等等[5]。设计客房实训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

高职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自学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调控下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施教的目的,始终都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诸方面获得进步,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我们有一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正确的定位,学习态度端正。但大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对,不能合理支配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有高的参与度,才能促进学习的进行。所以,上第一节课时笔者都会让学生制定本门课的学期目标及计划,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按计划完成任务,给学生压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根据工作情景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情境有“硬”和“软”两个方面。在“硬”情境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的布置与设计,利用大教室或实操室进行现场布置,或使用多功能教室进行专业教学实践,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参与动作技能的操作训练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6]。《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根据工作情景预定受理设计四个工作任务:工前准备、预定受理、预定确认、客人抵店前准备。在“软”情境方面,应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行模仿创新,自己动手设计内容,进行角色分配。

3.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客房服务技能实训》课程内容设计时要注重经典、真实案例的注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客房工作也有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敏的应变能力。从最简单的入手,例如:房间客人正在会客,如何进行客房清洁整理。稍微复杂的情况,例如:客房被盗、深夜醉汉。到极为少见的情况,例如:客人突发重病等等。给学生定一个角色,例如,客房服务员、客房部经理、大堂副理等,让学生用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部分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最好的答案。

案例,学生一般都喜欢听,但一到回答问题,大多数学生都默不做声,所以必须要激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特别是文静胆小的学生,教师必须有耐心去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一开始可以点名让不爱发言的学生讲,能说出一点就要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慢慢提高要求,最终让学生产生满足感,体验成功感。教学实践表明,人具有整体生命,必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育。人的整体性,突出地表现在人不仅有智慧,还有情感。知识的教学不能离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隔阂,使感觉枯燥无味的专业实操训练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堂外教学,通过工学交替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学生在学校学的好不好,只有进入社会,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知道。工学交替,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优劣的最好方法。

目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先后与多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建立了实习基地。包括许昌福港大酒店、许昌桃园大酒店等等。学生们在“顶岗实习”后对于本专业的规范操作技能能够完全熟练掌握,实践的效果非常好。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同。学生边上课边实践,激发了学习兴趣,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三)教师能力提高的途径

通过“挂职”等形式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思维能力、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了解当前市场的总体需求,并且能对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克服教学中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使实训课与时俱进。另外还有继续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同等院校学习等等。

三、结 语

无论是已毕业就业的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很明确地认为目前高职教育的弊病主要集中体现在“缺乏职业技能实践”,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说得上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因此,当前职教课程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教学,应该围绕实践教学来进行当前职教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瑟扼波德.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汪治.经管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34).

[3] 兰亦青.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科学教研),2007,(18).

[4] 周琪琪.“90”后高职生的思想特点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版),2008,(11).

技能课程范文4

关键词:现状措施反思

一、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能训练占比较低

专业理论学习占比较高(约80%),专业技能训练占比较低(约20%),造成专业课中理论讲授过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不足等情况,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缺乏有效的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缺乏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的了解,传统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使得专业教学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求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注重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四)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内容以理论考核为主,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过程以及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

在进行专业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原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PPT、电子教案、试题库等)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模拟仿真、视频、动画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溃乏,导致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

二、课程改革措施与实践

(一)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基于对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相应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即根据用户要求采购元器件,进行来料检验和发放,对单元电路和整机结合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然后按照工艺文件组装产品,最后对整机或成品进行检验和调试。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和检测各类元器件,能正确使用各类常用仪器仪表,能完成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并具备制定工作计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合作等职业能力和素养。经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学习情境:制作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制作无线调频话筒,制作呼吸灯电路,制作音频功放器,制作调光台灯电路,制作三人表决器,制作四人抢答器,制作变音警笛。其中,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子情境,将技能训练在课程中的比例提高了一倍多,大大增强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编写基于行动导向的校本教材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开发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的基础上,编写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项目式的校本教材及课程标准,从课程定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描述、学习目标、蕴含理论知识、教学条件(场所、设备、材料、工具等)、教学法及教学流程设计、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载体,将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相对接。

(三)课程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教学内容为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学习情境,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阶段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实现“做中学”和“做中教”。其中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四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即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

(四)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推进《电子技术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利用校企合作设计开发配套的电子模块教具、学具;与信息中心协作建立精品课网站,完善相应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库、电子教案、flas、教学录像、三维互动仿真等信息化教学资料;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部门组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将优质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基本满足了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需要,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五)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课程建设

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全方位提升课程建设: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校本教材编写;合作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合作开发专业精品课程,丰富专业素材库,提高专业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课堂实效;共同开发电子电路实训模块教具与学具,为相关课程的课堂动手实践提供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开发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挂图,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优化专业文化建设等等,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完成课程实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反思

(一)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深化行动导向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订单培养、教师下企业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吸收企业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评价、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力度。今后将进一步引企入校,尝试开办校办生产实体,将真正的校企合作反馈于课程改革实践,开发出更具实际意义的企业工作任务。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技能课程范文5

关键词:体育课程 应急避险技能 教育

由于我国学生人群缺乏应急避险技能,我们不仅要担心面对突发应急状况,学生人群能否能够正确的自救、互救吗?能否有效的沉着应对突发紧急情况?因此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加强应急避险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能够沉着有效地进行解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好自己和别人的安全,为自己的人生增设一道“防线”。本文就围绕“体育课程加强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研究。

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有关应急避险技能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我国一些学校中理论课程非常少,这样缺少老师向学生教导有关应急避险技能的时间,因此一些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课时。其次针对一些学校的学生所掌握的的应急避险知识少,且不系统完善,老师们应充分利用理论课时间向学生们传授有关应急避险技能的培训。这样在面对突发状况能够使学生快速的,有效的反应过来去解决这些问题,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新的体育课程,例如实践课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师们可以通过实践演习中加以理论辅导,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应急避险技能。例如在教学生练习引体向上的同时,我们有意识将爬竿、爬绳、爬墙和爬树等内容一并纳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锻炼上肢力量的同时来提高他们的攀爬能力,使他们能很好的掌握多种攀爬逃生自救技巧;在耐力训练中,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路线并设置了各种障碍,使学生通过跑、跳、爬等越过障碍物,通过教学,不但强健了学生的体魄,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帮助他们学会和掌握了许多在火灾、水灾、震灾等应急逃生的技巧。综上所述,我们应加强在体育课程中有关应急避险技能的教育,这样面对突发应急状况才能使得学生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好自己,免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在体育课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体育实践课程中,如短跑长跑,篮球足球运动等,受伤是在所难免的。而面对这些应急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做?盲目的做肯定是不行的,在这一方面,老师多教导学生一些此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针对在体育剧烈运动中所发生的一些意外进行总结。(1)如何能够看出其是否骨折?它的专有表现类型有畸形,活动异常骨擦音或骨擦感,即骨折断端相互磨擦时,可感到骨擦音或骨擦感。以上是骨折的三个专有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一种,即可判断骨折。(2)对骨折伤员如何救助?应及时将断骨跨关节固定,固定时应注意松紧适当,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以不影响血液流通为宜。对开放性骨折伤口,最好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若现场无无菌敷料,可用认为最清洁的布类包扎。骨折断端外露者,现场不要复位。对大血管损伤包扎不能止血者,可用血管钳钳夹止血及结扎,或用止血带,上止血带肢体远端血运几乎完全被阻断,必须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3)有异物刺入伤员头部或胸部时,怎么办?应用毛巾等物将异物固定住,不要马上拔出止血,不要让伤员乱动,要保护受伤部位不受碰触。快速送往医院救治,送医院急救途中尽量减少震动。头部发生创伤的人员,在接受医生检查前,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运送途中应把伤者的头转向一侧,便于清除呕吐物。这些专业常识我们都应该知道,无论是在平常体育活动中的意外还是在突发地质灾害等都会用得上。这也是提高应急避险技能的必要要求。除了这些专业知识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作文征稿,让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进来,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认识。

三、体育课程应加强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学生人身安全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也就是社会的损失。加强应急避险技能,保护自身安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对社会的负责。在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的应急避险技能,不仅可以在突况下快速的有效的采取措施来帮助自己,也可以来帮助别人,这就是人格的体现。所以说体育课程中加强应急避险技能教育是很有必要性的。

四、结语

自我保护能力是学生们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广大的学生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为了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老师应该及早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综上所述在体育课程中加强应急避险技能的教育,可以使我国广大学生能够更加提升自我保护力,面对突发应急事件,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损失。因此体育课程中加强应急避险技能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技能课程范文6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85-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人群必备的基本技能。随着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培养数以亿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些21世纪劳动者必备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将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关注和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专门人员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该课程的发展方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先后出版了供全国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使用的多个版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受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广泛好评,并积累了许多有关计算机应用类教材建设的经验。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育部新颁布的文件中被定性为公共基础课,而研究和开发公共基础课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全身心投入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教社还与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和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和掌握大量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这为修订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一本能够体现大纲精髓,符合高职学校学生的生理特点、学习方法、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能够在该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据此,我们组织一批长期工作于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人教出版社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教材开发编写班子,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修订工作。

教材研究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应体现以下原则。

1.教材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方针

“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在新编的教材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实用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该教材要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体现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的原则,书中的内容要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式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学生,因此在编写时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已有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和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考虑高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力,实现不同学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

3.教材要能反映当前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

计算机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教材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全面、翔实地介绍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成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还要将已成熟的最新成果纳入到教材中来,反映当代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

教材编写的思路

根据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际,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研究制订的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如下。

任务引领:即在教材中要以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结果驱动:即在教材中可以通过完成典型作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突出能力:即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内容适用:即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任务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做学一体:即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任务的设计中,尽可能选择与职业能够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任务内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教材开发的特色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结构

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均衡,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如果严格按照大纲给出的教学单元顺序组织教材结构,一开始就是理论和概念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没有兴趣,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按照大纲“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对“内容进行融合后统一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精神,按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过程和顺序组织教材。

2.任务引领的教材体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入手的,每一个任务都包括“任务描述”、“制作(或操作)步骤”、“知识解析”、“举一反三”四部分,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际需要,有些任务还包括“知识拓展与训练”部分。

任务描述:即首先给出了一个在实际职业活动中或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工作(或问题)场景,然后给出分析、完成该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并根据需要给出了该任务的“成果展示”。

操作步骤:给出了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思路和较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可以依照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任务的制作。

知识解析:较系统地介绍了本任务所用到以及所相关的知识、概念和操作。

举一反三:在每个任务的操作和所涉及的知识讲完以后,都附有与所介绍的任务类似的一个或多个练习,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这种编写方式,将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不仅通过完成任务所需操作步骤的介绍,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3.根据工作和生活实际设计任务案例

本教材所有内容的介绍都是从一个工作或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任务)入手的,选择任务案例的原则有四个:一是要从实际职业中抽取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公司的人事招聘、产品宣传等;二是与学生所熟悉和了解的生活相联系,如校园文化周活动等;三是选择与当前国内外大事有关的人和事,如索马里海盗问题等;四是对学生要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如环保问题等。学生通过对这些任务案例的理解和制作,不仅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而且从中悟到各种职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要,切实感受到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能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了解一定的国内外大事,关注民计民生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符合关于“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教学任务。

4.注重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

本教材不仅包含了计算机应用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内容和操作技能,还收入了一些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如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的介绍和较新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对教材涉及的操作系统、Office组件的版本更新等,使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5.精心设计总结、综合实训和习题,满足教学测评要求

在每一章的后面,设计了“总结与思考”、“综合实训”和“习题”。“总结与思考”将对本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延展性思考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综合实训”是一个相对来说大一些、能够概括本章内容的综合训练,也是以任务的方式展现,但仅给出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以及必要的操作提示,这是提供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章的教学内容。“习题”部分由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判断题组成,主要内容是本章所涉及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习题部分是非常传统的教材内容,编写组经过讨论还是认为有必要给出,以便教师在归纳总结本章知识、测评学生时选用。

6.以“电脑故事”为课外阅读材料

在每一章的最后,我们设计了“电脑故事”小栏目,该故事是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其中不少是计算机界精英的创业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电脑故事”的阅读,了解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还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7.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本书要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尽量避免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并在学习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注上“提示”信息,容易出错的的地方注上“注意”信息。

8 .丰富的配套电子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