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
深入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以及学区关于全面实施教育十大项目工程的通知精神,认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版),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两大重点。
1.加强对我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行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常规。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版)》,实施《温州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常规》,指导我校语文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加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教法与研究师生课堂行为文化并重,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挖掘师生的潜能,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2.继续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教师研究作业,研究习题,提高选题命题能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发挥我校初中学业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做好我校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模拟作用,完善命卷、阅卷、质量分析等环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后20%学生的发展。
3.积极参加“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切入,促进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建设,打造高效课堂。积极参加初中语文课改疑难问题研讨“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引导我校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设计、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学习有深度、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案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4.以我校的“规范提升”行动为抓手,努力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规范,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素质,培养一批我校的语文骨干教师。
5.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加强我校教研组与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参加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切实指导我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6.依照“小文学家”培养计划,继续推进初中文学社联盟建设,实施“初中生阅读推广计划”。
做好小文学家评比各项工作。继续进行初中生读后感评比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7.制定“古诗文诵读”计划,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计划,努力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根据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古诗文诵读”计划,在我校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 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1. 初中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策略与实践
2. 初中古诗文研究
四、 乌牛二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参加对象
预备周
8.27-9.2
始业教育
1
9.3-9.9
正式上课
2
9.10-9.16
省优质课评比
县教研组长会议
校本培训
孤山中学
相关教师
教研组长
语文组教师
3
9.17-9.23
学区初中新教师调研
语文组
4
9.24-9.30
有效教学调研
市公布“精品百课“评比结果
县七年级语文研讨活动
校“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
校本培训
济时中学
枫林中学
七年级教师
语文组教师
校团委、语文组
5
10.1-10.7
中秋节、国庆节放假
6
10.8-10.14
市质量问卷抽测
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
叶仁玉、杨晓慧、杨璐璐七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教师
语文组
7
10.15-10.21
市初中文学社联盟活动
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会(语文)
教学活动周(语文)
乌牛二中
文学社指导师
语文组
8
10.22—10.28
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中学“三小”培养活动
校本培训
市九年级教师代表
语文组教师
9
10.29-11.4
县初中语文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县学科教研基地活动
校“三小”评比
桥头中学
实验中学
九年级教师
相关教师
10
11.5-11.11
县八年级研讨活动
县优质课评比
校本培训
体校
八年级教师
11
11.12-11.18
省优质课评比
期中考
12
11.19-11.25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调研
县读后感评比
刘仁贵、郑浙智、刘晓泼老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
校本培训
语文组
语文组
13
11.26-12.2
农村初中教学规范提升中期展示活动
送教下乡活动
乌牛二中
瓯北学区全体教师
14
12.3-12.9
市读后感评比
有效教学集体调研
校八年级语文质量合格监测
校本培训
朱涂中学
校教导处
15
12.10-12.16
市“疑难问题解决”暨精品百课“展示活动
期末试卷命题、审稿工作
金乐洁老师九年级语文公开课
市语文教师代表
语文组
16
12.17-12.23
县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模拟考试
17
12.24-12.30
县古诗文诵读比赛
学区四科竞赛(语文)
校九年级语文教师
18
12.31-1.6
“迎元旦,教师联欢会”
元旦放假
校团委、综合组
19
1.7-1.13
学区常规检查
各教研组
20
1.14-1.20
市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
县新课改疑难问题解决暨学科基地学校活动
桥头中学
21
1.21-1.27
期末考试
22
1.28-2.3
学期结束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8-02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很多人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思维方式,凡事必谈钱、谈享受。金钱观、物质观正冲击着学生们的头脑,而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在其精神生活中渐行渐远,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严重错位。由于缺乏中华民族沿袭千年的礼仪修养,缺乏本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很多初中生正变得自私自利、重利忘义、空虚浮躁、是非不分。他们任性妄为、虚荣偏激,不知什么是艰苦朴素、正直善良、处事为人没有标杆。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一定要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在教学中开拓创新,科学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和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语文为载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要深度发掘教材资源,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不失时机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者们刻不容缓要立即行动的大事。下面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反思。
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1.发掘教材内涵,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都是专家学者们精心选择出来的。选文意境悠远、语言优美,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有体现关爱他人的,如《大道之行也》(八年级);有体现诚实守信的,如《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有宣扬礼义道德的,如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有的作品体现人性美,如《童趣》(七年级);有的作品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如《人琴俱亡》(苏教版八年级);又如李白的诗热情奔放、飘逸潇洒,洋溢着自然美;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体现出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尖锐批判,充满着现实美……当学生捧起经典徜徉在中国文化殿堂门口时,教师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引领他们走向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它提倡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身人格,对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如读《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宋濂翻山越岭,走了很长一段山路才到老师的住处,门外大雪茫茫,而他就那么孤零零地站着,他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渺小,为了请教问题,他恭恭敬敬在那等着……那种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那份执着、那种色恭礼至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又如《鱼我所欲也》(九年级下册)告诉我们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推己及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八年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人民的公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可估量。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传统教育不空洞
第一,猜谜语、讲故事。传统文化藏存于文字和生活中。在学习汉字时,开展猜谜语、讲故事的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对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草丛下面两条狗――“获”;72小时――“晶”;皇帝的衣裳――“袭”;会少离多――“禽”等。汉字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只要你去想象,每个汉字都有一个优美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学生编出这样的故事:两个懒虫挤在一起藏在春天里睡觉,真是蠢――“蠢”。心头上悬着一把刀,刀口向着心脏,你忍得住还是忍不住这样的威胁?――“忍”。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休”。田中长出草,仔细一看,那是――“苗”字。因此,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凭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编谜语、编故事。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猜谜语、讲故事活动,不仅小学生喜欢,中学生也很感兴趣。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再创造,不仅能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记得快,也记得牢,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好处。
第二,诗歌吟唱和经典诵读。历代诗人运用诗歌来表现时代风貌,抒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它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学习古人吟唱,并运用多媒体给古诗词配乐配图,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综合素质。诵读经典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方法。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是本民族最具权威性的著作,是文化瑰宝,民族精神的源头。它们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人文精华。赫钦斯曾经说过,经典著作乃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作品。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是保持文化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在中学可以开展诵读活动,让学生学习“无欲则刚”的人生真谛,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锻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骨,体验“和为贵”、“天人合一”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诵读经典,树人立德,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民族复兴。
第三,成语接龙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好方法,倍受学生喜爱。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字、文化、文明的缩影,是汉语言文字中定型了的一些词组或短语。采用接龙比赛的形式可激发学生积累的动力,让他们自主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徜徉在成语的海洋而乐此不疲。接龙一般为顺接,即后一成语的字头与前一成语的字尾相连,让成语不断延伸形成长龙。比如声色犬马、马龙车水、水到渠成、成家立业、业精于勤。
此外,还可以组织写作兴趣小组。指导学生编诗、填词;把古诗文补写、改写或续写为现代文;学习精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促使学生进一步将知识内化,体会经典所带来的精神力量。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
教师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寻找并发现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影子,传统节日来临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渠道,了解各地的风情民俗,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如春节期间,南方人舞狮子与北方人舞龙的娱乐文化,南北方年夜饭所折射出的饮食文化,家家户户贴的春联等,都是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好契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参观或了解各地的名胜古迹,缅怀古人;引领学生走近诸如琴、棋、书、画,地方戏曲或武术,领略国粹的博大精深;留意婚丧嫁娶的各个流程,分析其设置目的;通过可行的资讯手段,了解并关注待人接物必备的文明用语和传统礼节……总之,教师要创造机会,营造氛围,让学生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年累月,他们就会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二 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既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教育资源,也要积极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要保持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批判地继承,是要拿来主义地继承。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立德树人才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白金声.怎样当老师怎样教语文――语文教学长短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郭瑞林编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3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共有学生42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厌学的学生逐渐多起来,但大多数学生学习还比较努力,有上进心。在教学中,我认真教学、积极钻研、创新思想与方法,现将本期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探索以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成为课改中面临的新的挑战。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自主与探究解放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以阅读教学为教学重点,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1.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加强了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3.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
4.学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间文化。不仅感觉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体会到了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5.在优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了语感。
6.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了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了理解。
五、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对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方法要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生字书写与名篇名句抄写或默写每日一文,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4
一、思想要“动”起来。
1 改变陈旧传统教学思想,树立新课程教育理念。语文是独具魅力的学科,语文学习是最充满人性关怀的思维碰撞,语文教学应始终为提升学生的发展性语文学力铺设多向思维路径。本人认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应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个性情感思维力。“综合性学习”的出现,为我们推开一扇语文之窗,只要我们遵循语文活动中的相关元素,就能演绎出更丰富的活动课型,使之真正拱破传统阅读的“茧缚”而在“文学殿堂”中自由徜徉、诗意挥洒,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提供可循之路。
2 要真正树立大语文观。从“大语文”的角度而言,语文资源是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要能用心捕捉,用心体会,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在农村具有独特风俗的地方文化,同样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愫的魅力,假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机的延伸迁移,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阅读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家长的综合素质日益提高,致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多,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在日益丰厚。语文教师惟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平台,善于开发、善于整合,充分利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贴近生活,为师生所乐教乐学。
3 学生思想也要“动”起来。农村大多数学生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没出路,或是反正我不是学习这块料,毕业就去打工,对于搞个活动,做个调查,反思个现象,培养个能力,积极性不高。所以老师既要主动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存、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学习的斗志一旦被激活,学生的参与面就广,积极性高,思维就会活跃,有深度,就会改变以往被动、机械、沉闷的学习状态,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内容要“动”起来
1 梳理单元,提炼活动内容。
学期初应对整册内容各单元的中心主题进行梳理,进而结合本班学情有选择的事先做好心理计划。可以高屋建瓴式地将课文整合、单元整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是:“我爱文学”,“可将巴金、冰心、等文人的作品聚之一堂并广泛拓展,开展“我与好书有个约会”的活动;如八年级下册“人生体验”单元,就可以提炼“这就是我”的主题。
2 走出课堂,扩充活动内容
体验性学习活动不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是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接触和了解社会,走进现实生活情境,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文化积累和情感体验为目标。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须让学生“全面参与”,并“深度实践”。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对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生活,丰富语文内容。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主题,就可以组织“认养绿色”这样一个活动,可以参观蔬菜大棚等,还可以开展“来自家乡的汇报”等活动,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
3 整合学科 融汇活动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综合性,语文学科与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向来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我们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整合。例如,我们可与数学学科开展“数学与身份证号码编排的研究”,与历史和社会学科开展“来自家乡的报告”、“桥梁絮语研究”、“仰望月亮――探索月球奥秘研究”等体现跨学科大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性课程并驾齐驱的大好局面。
4 链接校本,开挖活动资源
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治。动案例,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此,语文综合学习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必能相得益彰。
三、形式要“动”起来。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5
一.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初中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十分有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太强,对比较深奥和心灵感悟的知识的理解则更加困难。直观教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往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借用多媒体导入,引人入胜。
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导入部分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神州十号成功发射,表明了我国航天事业有了新的突破。航天员主讲的太空课堂吸引了全国的中小学生,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和喝彩。那么,茫茫宇宙里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然后,播放介绍银河系的记录片。学生被记录片深深吸引,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二)创设情境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容易造成教学点与学生兴趣点的脱节。借助多媒体,将两者和谐地衔接起来。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但学习这一课时,如今的那些衣食无忧、娱乐生活十分丰富的孩子怎能体会到“偷罗汉豆、煮罗汉豆”的乐趣,怎能理解看社戏是多么的令人盼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表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的图片和有关鲁迅童年生活的影片。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一)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图片动化处理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时,学生对微雕技术不太熟悉。核舟上雕刻着五个人,还有茶炉,船桨,佛珠,手卷等物品。人和物雕刻十分精巧,细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况且这些都建立在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的。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核舟的体积,观赏核舟雕刻的艺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实现自主学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随时可轻松地调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果你不选择学习,没有人会将知识灌输给你,如果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很可能什么新知识都学不到。常此以往,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交流方式。学生交流不再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展到学生与任何在网上交流的陌生人之间。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学生情感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是情感丰富的作品,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无法体验作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播放音乐是一种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笔者一边范读课文,一边播放班德瑞的轻音乐,让那潺潺流水和清脆悦耳的鸟鸣来松弛学生的身心,给他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受紫藤萝瀑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展示画面是另一种渲染情感的手段。如通过展示茫茫草地、皑皑白雪、湍急大渡河、摇摇晃晃的泸定铁索等画面,学生知道了的艰难,再读《七律・》,就能体会到“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背后蕴含的真实情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我们有时也会通过播放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四.教育现代化设备要合理使用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监控策略 反思意识 《背影》
早在十多年前,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倪文锦先生就指出:从技能训练到策略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倪文锦先生还提出了六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学习策略,“监控理解策略”,则是其中的一种(见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版)。
目前一般把学习策略分成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两大类。所谓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有意识地运用元认知知识去计划、监控、调节以及评估自己的学习活动。理论界普遍认为,元认知高于一般认知策略之上,对认知策略起到统摄作用,是认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达到认知目标和方向的自我调节和监控的内在机制。元认知策略,主要有计划策略、调控策略、评估策略三个方面组成,其中,调控策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活动作出及时的评价、反馈,并据此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一种策略,是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参见刘电芝、田良臣《高效率学习策略指南》2011年版)。
本文所说的“监控理解策略”,是调控策略在阅读理解活动中的应用。所谓监控理解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自身的阅读策略的监控和调节,包括:对阅读方向的调控,对阅读材料的自我提问,对阅读速度和时间的监控,检查对阅读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所运用的阅读策略的选择是否有效,使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并根据实际学习的效果及时调整阅读方法等等。
倪先生指出:好的读者比差的读者读得更好,不仅在于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而且在于对阅读策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实践证明,初中生目前监控理解策略的能力还很不够,而这种现象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导致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的质量不高。请看案例: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片段
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问:“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几次详写,几次略写?”学生有的回答写到三次背影,有的回答写到四次背影,说详写背影的,有回答两次的,也有回答一次的。于是课堂上几种答案一时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像这种场面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常可见到。像案例中这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产生不同答案,这是十分正常的,问题在于,不管回答得正确与否,很少会有学生听了同学的不同回答后,通过再次阅读验证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问题出在哪里。学习策略理论告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要不断对自己的阅读理解作出监控,要不断追问,自己的阅读理解是否正确,自己的阅读方法是否有效,以随时修正自己的阅读方向,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确保阅读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案例中的学生,就是缺乏这种追问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缺乏运用监控理解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阅读理解的监控策略上存在问题,与教师平时缺乏有效的指导不无关系。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面对类似案例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少引导他们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少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方式,很少引导他们通过改进阅读策略来修正阅读理解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
倪先生还指出:监控理解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意识到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以及当发现理解失败时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同前)。这就离不开阅读过程中和阅读结束后的及时反思,可以说,反思,是运用监控理解策略最重要的环节。而目前,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以及阅读结束以后,恰恰缺乏反思意识,包括对阅读质量(如我是否记住了主要内容;我是否理解了课文主旨;我是否理清了课文结构等)、阅读方法进行反思。如案例中的学生,当别人提出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时,就不懂得好好反思一下:别人的答案为什么与自己不一样,主要分歧点在哪里?自己的回答正确吗?如果不正确,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吸纳别人的意见,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答案?而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实践证明,缺乏反思意识,就不可能随时监控自己的阅读质量,就不可能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方式,更不可能随时修正自己对阅读文本理解上出现的偏差和错误。
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监控理解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质量和水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增强阅读理解中的反思意识,指导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学会反思,这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监控理解策略不可或缺的工作。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学习知识点的反思。可引导学生采用自我发问的策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例如“这篇文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哪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我都理解了吗?”
(2)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反思。这是反思的核心。反思时,着重对阅读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进行反思,学生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相互评价,看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还有没有其他有效的阅读方法,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学习的规律等等。
(3)对学习中情感体验的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对阅读效果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及时调控自我体验,努力让自己沉浸在文本中,排除外界的干扰,克服阅读的障碍,促进阅读的效果。
反思,离不开比较,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学生与同伴相比。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认真比较自己与同伴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差异,从中找出自己阅读理解和阅读方法上的不足,以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修正自己的阅读理解。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发生分歧时,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要求其他同学耐心倾听他的发言是否有道理,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这样,不但能很快统一答案,而且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监控理解水平。纵向比较,是指自己与自己比,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是否逐步深入,自己的阅读策略调整得是否有效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随时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是否促进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搞懂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搞懂,哪些理解与阅读要求是有差距的,甚至是错误的,形成差距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以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思路、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