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诗歌范文1
画雪流浪
显示着淡淡的忧伤
手牵着一米阳光
流浪在远方
时间撕扯着回忆
我用笔触下的思念
填补那记忆的裂痕
在皑皑的白雪上刻画那记忆的天堂
不知你可曾在那遥远的他乡
想到有人为你画雪
为你淡淡忧伤
也许未名湖上
小船摇曳的你
荡起的不是婆娑的涟漪
是曾经美好的回忆
愿思念化作琉璃风铃
雪诗歌范文2
2009年的吉祥物———牛牛
随手拉动钟塔的钟绳,
就在那一刻,
人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2009年
就在今天2009年1月5日
郧西县的天空飘起了鹅毛似的大雪。
啊!洁白的雪花!
你像一位害羞的仙女,
你躲我藏地飘向人间,
你用那神奇的画笔,
给山林画上了银装,
给河川披上了流苏般的新衣裳。
打雪仗的孩子们的欢声欢天喜地,
欢声笑语迎来了春姐姐的拜访。
瞧!春姐姐正在来着的路上呢!
晶莹的雪花!
你给庄稼披上了雪白的礼服,
给农田换上了新装,
农户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
雪诗歌范文3
打开绿意掩映的五月,扑面而来的是诗意弥漫的新鲜气息,那是安徽上空飘来的漫天新雨,令人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我觉得诗歌是不断破解秘密的产物,在不断破解秘密中升华,一位真正的歌手应该是一位赋予文字以最深厚奥妙的灵魂的大师。
一些经典的诗作,可以鼓舞人心,催人奋发,令人百读不厌,它可以有无数的破解密码,的确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效果,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只有这样的诗才耐人寻味,才可以称得上灵性的诗作,一首别具匠心的诗歌,不仅从其结构形式具有创新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其所焕发的非凡的生命力!
与其说《水的唇语》是白雪的心灵密码,那么,我们干脆说这是现代女性谈唱的一曲曲优美音符。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更深的地方,在这里。晨钟暮鼓/唯心头那点痴/深到无法触及。徐红的《酿泉》整首诗禅意空蒙,深邃辽远,使人遐思悠悠回味无穷。
曹雪芹说过,女人是水做的,因此徐红有太多水的情结,于是有了白雪的名字,继而化为许多水的诗篇。我认为雪与水是两个女人,两种境界,是精神与现实的转换。雪与水若即若离,永远纠缠一起,是一对矛盾的统一的整体,却又是相对独立。雪是水的升华。因此,一个人既有雪的高洁、轻灵、飘逸,又有水的真实一面。一个人同时体验两种生活。
随便翻开扉页,就可以闻到那种水的清冽味道。
……
滋润的感觉源于水
水会巧妙地绕过暗礁
绕过一切险阻
水渴望开阔
水更为贴近
水在低处聚积着无尽的留恋
闻听生命之水从心灵深处流淌而出,那汩汩而出的水声化作一首首曼妙的歌声,那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人生至真的心灵旋律!充盈希望与力量!
水漫过了她的防线。她看不见水下
……
她看不见水下,日子的黄金陷于沼泽
怀孕的母兽在森林里痛苦爬行。
贪痴妄嗔的草木丰盛,恶之果妖艳
她看不见水下,那里是深渊和天堂。
仁慈的上帝要让善破恶而出,
女人顺利分娩。
镜子中的女人正越过栅栏,荆棘、百合花,
去与母亲合二为一。
她的终极黑暗将在良善和慈光里消融。大地乳汁喷涌。
……
在欲望的天堂,她的美妙和哀伤像羽毛一样飞
一曲《欲望天堂》伴随了女人的一生,那种双重的思想一直贯穿在生活之中,透视着矛盾与无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真实的生活中女人的责任心高于理想,自然流露了女人心灵最真实、善良的一面。也流露了女人生活中的艰辛与坚强!
歌唱生命歌唱伟大的母亲。小草从发芽开花到结果成熟,一系列的变化无不渗透着人生的哲理。生理的变化伴随着心理的变化,理想与现实、责任的统一,体现了母性的伟大与美丽!
……
白雪诗集《水的唇语》,从表面看来,没有六月的狂热,没有台海的风暴,犹如一潭幽雅恬静的流水,缓缓地歌唱着生命,歌唱生活,也歌唱爱情…… 但是许多诗篇可以让人看到深处的忧愁与渴望。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赞扬诗歌的美丽,当然,我们可以肯定一些优美而耐人寻味的作品给人的感召力――那种足以激发精神的动力,或者,让你自然而然融入诗歌意境的状态中去,感受它的美好,同时,一次次地享受那种诗雨的冲洗。
许多人对诗歌作出这样那样的定义,但对于白雪来说,水展示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水孕育了诗歌的无限魅力。无须细说,水包容了所有的诗意的概念,水是白雪诗歌命脉的延伸!
我从未写过诗评,今天兴致特发,随意肤浅地谈上几句,是对白雪平易近人的认可,是有感于白雪诗意的天空的蔚蓝,有感于她赏心悦目的字句。欣赏她对生活的诗意展现,欣赏她作品充盈水一样的纯洁、灵性。
小诗三首
俞杭委
十 月
在郊外 我把十月编成书
红色的秋叶 金黄的
……
还有你粉红的思绪
在温暖的阳光下排成诗行
我要把她汇成诗集献给你
献给你一个魅力的十月
献给你一个充满阳光的秋天
献给你我所有的诗意
我情愿是一团燃烧的烈火
把整个秋季燃烧成你的笑脸
把十月提炼成一个美丽的梦
轻轻装进你一生的希望
江南小调
是谁定的音
竟然有这么优美的旋律
青山延绵,绿水悠悠
你来了,就是我的知音
终于明白
走不出江南是因为根在江南
风雨涤荡的日子
涤荡不尽的是江南情节
下一个季节
不知能在何处相逢
但你说过 高山流水
就习惯了一个音律
孤月当空的夜晚
那些飘荡的流云
就是那美妙的音符
江 南
江南 在许多时是一条飘摇的小船
在你来时却是一种花开的声音
船的前面没有尽头 但花开的声音
比摇撸还要委婉比你的思念更缠绵
下雨时 你总是特别美丽 好象你
最适宜 开放在江南的 雨季
没有来得及想起以前 便来到秋天
所有的思念都似乎遗忘在山那边
或许 待久了更容易想念 想念
还有一树芬芳 在游船的前面
其实 你的绽放一直在季节里边
就象花儿一定要在春天 娇艳
江南 是你避不开的季节
雪诗歌范文4
关键词:诗意;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28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诗歌的教学,无疑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提高、人格形成的绝佳载体。
一、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延展特性
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说:“诗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跳跃延展特性。
高度凝练的诗歌具有时代内涵。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具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意义。正如高尔基所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凝练的诗歌具有深沉的感情内涵。其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郭沫若表示:“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而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语言凝练的诗歌具有跳跃延展性。诗歌需要联想和想象,做到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而诗歌的节奏音韵汇就语言的音乐美,可以增强诗歌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诗歌教学方法具有诗意化特征
师生共同面对诗歌作品时,理应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诗意化教学方法,真正达到与诗人灵魂的对话与交流。
1. 诗意氛围营造法
诗歌的内涵美欲得以张显,诗歌的情韵要得到传扬,教学设计理当注重情境的创设。师生置身课堂,感受与诗人情感格调相匹配的情境,在诗歌的教与学中呼吸诗的气息,承受来自诗人心灵的抚摸。
(1)课堂引入聚情绪。登山尚须情满山,观海难离意溢海,诗歌教学中诗意化的引入对情绪的调动和融入尤其重要。《夜雨寄北》的引入,笔者设计:当星星月亮相会时,星星说,我很珍惜这世界的馈赠,我比太阳更有机会与月亮一起进入人们的梦里;当牛郎织女相会时,织女说,我不会忘记那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比海誓山盟者更会让人们随着鹊桥留下永恒的记忆;当走进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又有什么会进入我们的梦里?又有什么会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2)结尾收束诗意显。或愉悦,或感伤,或高昂,或低沉,或显情,或哲思,教学结束时,应该着力实现诗意尽显而思意不尽的教学效果。如在安排李煜的《相见欢》结尾时注重愁绪的绾结:李清照在经受国破夫亡流寓江南的痛楚后,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了结!“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怎能不缠绕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3)吟咏之间重感悟。反复诵读揣摩也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继承的基本途径。一枝一叶总关情,引导诵读,审视一枝一叶,方可整体感知对象之美;多种形式的吟咏,正好助推诗歌内涵的流泻外显;音韵节奏的合理表现,可以迸溅出诗歌的情感火花。美在吟咏间升华。面对曹操的《观沧海》,吟咏山水,吟咏草木,吟咏秋风,吟咏洪波,从而感受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感受到诗人胸襟和抱负的独绝!其诗歌的美在品味中徜徉,美在探究下显现!
2. 结构巧妙设置法
作品结构与教学结构有机结合,方能相得益彰,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诗歌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与思路的设计环节不可或缺。
(1)从诗歌的情感汇聚点入手理清教学思路。曹操《短歌行》的情感汇聚点是什么? 是诗中的“忧”。忧思程度如何?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为何生出如此深沉的忧思?是 “君”、 “嘉宾”。君和嘉宾何以能让他“鼓瑟吹笙”?能让他“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往后一看,原来诗人为的是能让“天下归心”的贤达。至此明白:诗人生发的情感自然就是在短暂的人生中渴求贤才的忧思。
(2)从诗歌情感的触发物入手理清教学思路。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雪”,抓住诗中四处提到的雪:边塞风狂飞雪早,暮雪辕门饮归客,雪满天山送君去,君别雪上留马迹。生动展示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因朋友返京而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3)从诗歌的结局、诗词空白等方面入手理清诗歌教学思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倾情理解,展开想象,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舒展自己的心灵,在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3. 以诗解诗信息增量法
(1)以诗解诗,可以解疑析难,准确阐释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互相生发,拓展诗词意境的时空天地;可以比较阅读,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以诗解,增加知识容量,可浇灌诗意缺失的心田,可增强深沉而丰厚的文化积淀,可潜移默化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2)以诗解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杜甫的《蜀相》时,抓住“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结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等诗句中的“自”字,品味诗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凄苦与遗憾,可触摸到文化传承的脉动。
(3)以诗解诗,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欲理解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蕴藉的情感美,可结合柳永《八声甘州》“相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句,真切感受:生命总在不断的错过中开始有了流逝感,不尽的思念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4)以诗解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面对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可借助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理解意象叠加而成的意境美。《天净沙・秋思》以十种意象组合,展示出了萧瑟凄清的意境,羁旅客中人置身其中,怎能不肠断天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景物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
(5)以诗解诗,显示诗歌的风格美。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误入”、“争渡”、“惊起”等动态描绘,写出了少女泛舟游玩找到的刹那间感受,反映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开朗真纯的胸怀,展示了其早期清丽俊逸的风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上片写落红满地,物是人非,心境凄惶;下片词人虚拟泛舟的愿望,“只恐”则以舟轻衬愁重;全词基调低沉,显示了凄婉沉郁的风格。两相对照,清丽与凄婉中自有美的天地。
三、诗歌教学方法的丰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诗歌教学,尤其是中学诗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可开阔学习者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致,让诗意流动在民族的血液里,也应让诗韵充盈在被数字化填充的现实生活中。找一块空间,安置诗意的灵魂,让诗意栖息于诗歌教学的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者责无旁贷。当然须记住:站在诗意化的角度绝不能让贫乏来诠释丰富,诗歌的内蕴丰富绝不需教条说教来限制思维。
参考文献:
雪诗歌范文5
【关键词】古典诗歌节奏;韵律意境
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教学生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教学生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三、教学生体会意境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
2.创设意境法
古典诗歌有优美的意境。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四、教学生感受画面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雪诗歌范文6
近年来,文学教育似乎在升温。1959年报刊上开展“怎样教好语文课”讨论,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现在看来,前者很中肯,后者虽有针对性,但有负面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教育受到削弱,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例如,常常把小说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来教;教诗歌,却不注重朗读、品味,而多作繁琐讲解,弄得索然无味。直到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况才有所好转。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也强调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教育更加引起重视。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可以说,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矗本文拟就诗歌教学策略谈一点个人意见。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便是叙事诗或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矗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五四”以来的新诗成绩斐然。中学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诗、新诗,而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教学效果一直不怎么理想。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点评、朗读、背诵。通过点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并且作为一种素养积淀下来既经济又受用不荆。
先说古诗教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一般都比较浅显。当然也还有个语言障碍的问题,但只要引导学生参照注解,必要时讲一下背景作为辅助,就不难疏通内容大意,领会思想感情。但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不宜铺排讲解,一首小诗分析一两节课,占去大量教学时间。诗的意境可以不涉及,因为很难说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诗的风格也难讲难懂,如陶渊明的朴厚,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也不易理解,深入品味可以留待将来揣摩。炼字用词倒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但最终还要集中精力朗读、背诵。朗读要处理好句中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抑扬顿挫不作为硬性要求。一般不用借助手势动作。朗读流利后就可背诵,最好能在课堂完成;理解便于背诵,暂时不很理解也可以背诵。有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吟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至于体裁、格律知识,很有用,要讲一讲,但要讲得通俗易懂。鉴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语文教学发展不平衡,许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这里着重介绍一些,供教学参考。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近体诗的对仗,又称对偶,主要有两层要求:一、声音要平仄相对,即仄声对平声,平声对仄声;二、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对实,虚对虚,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甚至再近,名的鸟对鸟,兽对兽,等等,总之是类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汉字单音节,而且有四个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指其中的平声,声调悠长;“仄”指其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声调险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是“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仄”。普通话没有入声。粤方言、湘方言等却保留入声。上面《绝句》的标调,是按古四声标的,因此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白”标为“仄”,而不标为“平”,因为它是入声字。这点知道一下就是了,不必指导学生去深究。又,其中“西”、“门”二字是平声。这里本应用仄声字的,但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当然也还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这点下面再讲。至于这首诗意义相对,且同类相对对得很好,很容易看得出来。
近体诗要求对句和出句平仄相对之外,还要求在一句诗里平仄相间,以便形成均匀而多变的节奏,从而加强音乐性。所谓平仄相间,就是诗句中逢双的字平仄必须交替。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该句的第二字为平声,第四字就要仄声,第六字又要平声;反之,如果该句的第二字为仄声,第四字就要平声,第六字又要仄声。还以杜甫《绝句》为例:
两个(仄)黄鹂(平)鸣翠(仄)柳
一行(平)白鹭(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岭(仄)千秋(平)雪
门泊(仄)东吴(平)万里(仄)船
总之,平仄是句与句之间声调相对的关系,又是本句内部的声调关系,以两字为一节奏点,平仄交替。这里讲的是常体。古人作诗有变通、拗救之说,是例外,非常体,这不必向学生细讲。以上介绍的有关古诗的知识,给学生讲多少,讲哪些,或集中教,或分散点拨,教师可灵活掌握。
再说新诗教学。新诗教学与古诗教学的基本点相同,都要着重于朗读、背诵。阅读欣赏新诗,没有时代的隔膜,没有语言障碍,知识也比古诗简单,这是方便的一面。但是,新诗受外来诗歌的影响,表现手法比古诗复杂了许多,给理解诗意带来一定的困难。况且现代人读新诗,理应要求高一些,深入一些。
首先,要求真正领悟诗中的感情内涵,区别这种感情是否积极向上,是否给人美的享受。然而,要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有的诗命意鲜明、直抒胸臆,比较好懂;有的诗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就得费力揣摩了。读后一类诗,要注意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释,也许倒会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怎么领悟呢?下面介绍几种切入角度,也可看作方法,供教学参考。
第一,从诗的意象(诗人意中之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例如,读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从总体氛围看,这首诗揭示了一代海员的情怀。而千百万海员豪迈而丰富的性格,不正是亿万人民精神风貌的诗意的概括吗?
第二,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一味追求实指。就《盼望》的“出发”“到达”而论,说的是通常意义的出发、到达吗?不是。这是比喻,又是象征,诗中通过对这两种盼望的具象(具体形象)的描绘,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因此,我们阅读欣赏时需要了解,诗人往往表面说的是这个,所指的却是那一个。试看郭沫若“五四”时期写的《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烧到这般模样!
这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中国的象征。“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又是形象的比喻,这两个比喻充分传达出诗人怀念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
第三,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以艾青的《鱼化石》为例: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