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学;整合;实践;思考
一、传统式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1.很难打破时空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构建与重现
一些教学曲目涉及的是异地异国,或者是历史久远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从语言上进行描述,很难把曲目涉及的一些细节给重现出来,因此学生没有视听的感受,对曲目也就没有丰满的感觉。
2.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手段重理论与技能训练,忽视了人文教育与思想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多是“一架琴”“一块板”“一张嘴”“一台机”的“四个一”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使用一架风琴或者是一架钢琴,用一块黑板写写有关乐理知识,老师一张嘴进行领唱或者范唱,条件好的学校会配上一台录音机放一下范唱。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枯燥的模式,单纯性的技巧技能训练及枯燥的乐理知识产生厌倦。
3.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方式单一,很难融入多种教学方式,机械呆板
传统的音乐课中,因为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只能与老师之间进行互动,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除此之外,很难采用其他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或者是学习,因而使教学方式显得机械与呆板。
1.利用多媒体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外在客观的审美体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学生人格与品质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音乐课中创造良好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情境犹如阳春的初绿,可以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世界中,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配以画面,打破时间的限制,回到古代的空间——皓月当空,微波粼粼的江面上泛一兰舟,文人骚客行吟船头……学生不禁沉浸在民族乐曲展示出的清远舒雅的意境中,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背后的人文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音乐课除了承担审美教育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情操与高贵品格的人。因此,小学音乐课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并且也只有重视体现教育的这一功能,学生才会对音乐课有更大的兴趣。
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一个短片,简介了阿炳的一生——如何从一个浪荡公子成长为一个饱经沧桑、思想沉重的民间艺术家;创作《二泉映月》的社会历史背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却深深地理解了阿炳的情怀,明确了音乐具有传承思想、感怀人生思绪抱负的功能。学生在理解阿炳音乐的基础上,也知道了做人当持重,从艺需刻苦的道理。
3.利用信息整合技术,灵活构建音乐教学活动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惫。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例如,在学习《动物狂欢》时,我会选择到网络教室上课,让学生用电脑自带的画板画出其想象的有关场景。通过想与画,学生发展了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
再如,学习与器乐或声乐有关的内容时,我发现班级当中有很多学生在声乐或者是器乐方面很有天赋。于是我布置他们自己到网上寻找与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材料,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他们有的找到了演奏或者是歌唱的教程,有的找到了表演视频,有的找到了要学习的内容的背景材料……孩子们展示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除了展示的学生积极外,他们还带动了其他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三、对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反思
1.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要很好地整合,要求老师的“外功”要扎实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教师除了音乐专业基本功(这是内功)必须扎实之外,还必须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熟练掌握并使用(这是外功)。如老师应该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会运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会比较熟练地使用Flash,3dmax等软件;除此之外,还应该会熟练地上网下载视频资料,并对视频的播放格式进行处理转换及剪接加工——因为有时我们只使用某个视频的特定片断。
2.不能把音乐课搞成花哨的展示课
部分小学音乐老师在整合过程中,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作用,多媒体展示的比重过多,搞成了花哨的展示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为了课堂热闹,过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渲染,忽略了学生的技能、乐理、审美、德育等方法训练与培养,本末倒置。
3.切忌用多媒体掩盖教师基本功的不足
教学实践中,确实发现部分老师本身基本功不扎实,于是利用多媒体代替范唱,代替范舞,代替钢琴伴奏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把教师看成“绣花枕头”,对其产生疏远感,课堂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老师哪方面的基本功暂时欠缺,应该在刻苦的练习中慢慢提高。这样学生才会基于教师的“德艺双馨”而亲师乐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画图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7-02
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能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好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当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和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实现小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必须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方式
科学地制作课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目标与内容适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科学地制作课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适时地运用动画展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接着再显示一组车轮同是圆形但车轴位置不同的对比画面,认识车轴正确位置,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画图板讲电子课本 首先,先从教材的出版社网站上下载电子课本,比如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打开北师大出版社基础教材网,点击“小学数学”,再点击“电子课本”,按照下载图片的步骤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为查找方便,可以对图片进行重命名。上课时,只需打开相应的文件夹,把图片在画图板中打开,就可以指导学生上课了。为使笔迹清晰、醒目,最好用刷子写字,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时更换颜色。如“小蚂蚁搬家”“送信”等游戏活动,就可以先用“选中”工具选中,再进行拖动,这样就把静态的教材图片变成了动态的游戏活动。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成课件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利用画图板就非常方便快捷,很适合平时的教学。
画图板辅导同步作业 在辅导学生同步作业时利用画图板更为方便。低年级学生的作业,图形多,学生不会读题,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观察图形,认识钟表,看图写算式等。于是先把同步作业在扫描仪中扫描成图片,上课时在画图板中打开,教师再辅导讲解,就很形象直观。如果将这些图画在黑板上,不但画不像,还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利用选中工具,按住Ctrl键进行复制就可以了。讲完题后切记关闭时不要保存,下一次复习还可以用。
画图板评讲试题 在复习迎考阶段可以从网上下载试题让学生做。如果在Word中做,题目排版容易混乱,特别是高年级数学出现分数,更不好打上去。可以把试题复制到画图板中去做,只需在Word中选中题目进行复制,然后粘贴到画图板中;如果版面较小,就点击“放大镜”进行放大,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评讲试卷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随时画一张笑脸或打上100分以示奖励。
2 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策略
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创新地创,更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设计。当然,课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以生活问题为素材,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然而,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不同于普遍现象的生活问题,具有学科规则、逻辑性、规范性、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取用生活素材,又要高于生活素材。应该善于“凭空想象”“一切都有可能”地进行创造、自我设计。当然,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学习规律的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当前的热门话题引入数学课,降低自身姿态,以童真的眼光、心态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课堂情境创设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或引入卡通人物以引起共鸣,或有明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或展示学生急迫求知的过程,用信息技术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降低他们在新知认识理解中的抽象逻辑能力要求。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整合运用,以目的单一要求为上,以直观感觉为佳,以简洁易于操作为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多维立体的感官同时综合调动是难以做到的,也是很疲劳的。对于小学数学知识而言,也没必要深挖,更不讲究曲径通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教学过程演绎成纯粹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展现,更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追求的是在急需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的环节,应该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比如情境创设、动态过程展示、白板讲演的操作、矛盾冲突、形象画面的呈现等。而且,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信息化教学推进的目的、过程、效果都要单一性、直观性、针对性强。一般说来,一节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宜于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有效化解。
3 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反思
把握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方向、程度、价值很重要。时下,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整合课堂的尝试很多,如展示课、亮相课、比赛课,都极尽信息化技术展示之能事。然而,热度过后冷思,是否有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是不知轻重之虞呢?还是那句话,智慧性、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就是为了辅助学科教学。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单是对于教师有要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认知心理、成长规律的尊重。所以,要从备课角度出发,从把握学生学情角度出发,正确地理解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不能逢课便使用信息技术,不论学生年龄、不分阶段地照搬他人课件,这样实现不了信息化教学技术推进“主动有效”课堂建设。
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的积极有效,这对于教师也提出巨大的挑战。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获得新的教学辅助技术。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本身来辅助教学,教师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孩子般的纯真心发现并欣赏学生对生活的一切并感知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卡通人物形象、热门流行话题、童真的俚语等,虽然不必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本身,却关乎能否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促进“主动有效”课堂的生成。
总之,当前这个信息时代,无论是政策还是社会力量,都是外部因素,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外因,学校自身努力才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在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者的信息意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自主创新精神才是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3
夜色
【教材分析】
怕黑的天性使孩子看不到夜的美丽,阻挡了孩子们探索的视野。夜晚的星空是怎样的璀璨?夜晚的花草是怎样的微笑?夜晚的大地又是怎样的唱着无声的歌?柯岩的《夜色》正是捕捉到了孩子们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呼唤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小朋友从害怕夜晚到不害怕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增强识字兴趣,让识字、写字、读课文变得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胆、敢、往”等12个生字和厂字头1个偏旁;会写“色、外、看”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读懂句子的意思。
3.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读好长句的停顿;正确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我”的转变过程,从小就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夜晚星空的景象,引导学生交流。
师导入:夜晚的星空多么美呀,可是有个小朋友却害怕夜晚,不敢往外瞧。他是谁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夜色。
3.学写“色”。(结构、偏旁、笔顺;下面的“巴”要舒展)
4.齐读课题。说一说你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
二、读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向同学请教,读准拼音,重点强调“胆、敢、往、勇”都是第三声,“窗”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散”为平舌音。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1)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用字组词说话。看谁说的句子更精彩。
4.自己再读课文,数一数课文共分为几个小节。(2小节)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认真读课文,找出从前的“我”和后来的“我”分别是怎样的。
2.出示课文插图及第1小节。
(1)指导朗读第1小节,提出“词语连读”的要求,引导学生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准确停顿。
如,“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2)那时候的“我”胆子很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看图片,结合第1小节内容说一说图中描绘了什么。
(4)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分享“勇敢”的故事)
(5)带感情读第1小节,教师指导节奏。
四、学写生字“外”“看”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外”的“卜”部要长而宽)
2.教师讲解,范写生字。
3.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4.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字词认读比赛。二、朗读课文,学习第2小节
1.指导朗读第2节,重点指导长句子的停顿。如,“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2.想想“偏要”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偏要”说一句话?(指名说)
3.“我”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4.后来的“我”还胆小吗?为什么?
5.体会“我”由“害怕”到“不害怕”的过程及变化。4.你晚上会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吗?你看到过哪些景色呢?说一说。
三、带感情朗读课文
1.体会害怕时是怎样的,来朗读第1小节。
2.看到夜色下的美景,不再害怕的感受,来朗读第2小节。
3.小组比赛读。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课文中的生字你都会认了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2.课件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动画。
3.教师指导“再、晚”的结构笔顺。
再:笔顺是。注意第四笔是竖。
晚:“日”字旁,共十一画,第十画为竖撇。
五、领悟“夜色”
1.教师播放歌曲《小星星》,引导学生通过听儿歌,感悟“夜色”的美。
2.你觉得夜色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来板书,如“美丽、迷人”等,相机出示课文第二幅图。)
3.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谁能带领大家来读一读呢?
[教学板书]
9夜色
“我”从前
胆小散步亲自看现在
勇敢不怕黑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成性资源;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动态生成课堂,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如今时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也即将被淘汰在教学的历史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动态生成课堂模式。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所以从小就应加强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这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使命。
一、教学中的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以教师、学生两者互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几率大大增加,教师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生成性课堂资源,无疑会在整个教学中留下遗憾,同时也错失了与学生更加深层次的交流机会。不过错失挖掘那些在教学中诞生的生成性资源,并不表明我们将毫无作为,因为教学后的反思将会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跳板,通过教师自己深层次的思考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使教师能在下一次教学中快速有效地抓住和运用那些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我们除了要反思总结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外,还要反思总结这其中的成功点。一堂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经常会出现“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的精彩,甚至在课堂的某个时间段,会生成一些极其自然且成功的地方――生成性课堂资源,成为整堂课的亮点。若我们将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分析,就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加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后的记录以及方法
无论一堂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否存在亮点或者有无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形成,都要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承载的信息量和操作手法都是极为宽广和复杂的,对于小学生这一特殊时期的学习者是很有难度的,若是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一现象,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后果,严重时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
教学之后,教师需要记录和反思的是:教学内容是如何导入的,目标又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响又如何,教学方法又是如何抓住生成性内容并使其层层向教学重点及内容推进的,重点、难点又是如何简单化、趣味化呈现的,那些自然的生成性资源又是在哪种状况下诞生的,有没有被重现或复制的可能,生成性教学又是如何得到有效引导以及控制的,学生在整堂课中积极性又如何,等等。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导入: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昨天有没有看过电视,或者看过动画片?”
我们知道,电视这一信息传递手段早已经飞入每个家庭之中,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电视看动画,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样就能很有效地导入信息技术课堂所要教导的内容,同时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动态互动氛围,同时也为后面的课程内容埋下一个良好的铺垫。
其实,无论学生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信息的概念以及模式就已经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甚至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也为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以及运用开了一个好头。正如我所料,在以生活为实例的问题中,学生的积极性几乎都是自主调动的,而为了引入其他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采用如下问法:
“同学们,既然电视中的动画片都是信息,那么其他的如广告、报纸、图画等,它们又是不是信息呢?”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信息是怎样被获取,又是怎样被传递的呢?”
只有记录不同问题带来的不同反响以及问题中所能形成的生成性资源的几率和运用手段,才能在以后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引导,这样才能体现教师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课堂中所教导的教学内容。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学反思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在教学后经常性地记录和反思,才能加快教师自我实践智慧的形成,提高自己以后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实践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中及时抓住、判断、分解课堂教学中从小学生那里涌出的各种生成性课程资源,再用到课堂之中,形成新的教育生长点和教育契机,从而推动教学过程中实际情形中的动态生成,才能将一个没有希望的、没有成效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化为一个积极健康的教学事件。
参考文献:
[1]董自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0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教育课程设计;高师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036-05
知识的性质制约和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筛选、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法的选择。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首先应该清楚教师知识的性质,明确教师知识发展的目标。那么,究竟教师知识的本质特性是什么?从国际教师知识的研究取向上来看,教师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关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知识。从教师教学的工作性质来看,教师的教学也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实践情境中。因此,教师的知识“以特定的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特征,是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默会性。教师“会教书”的条件是,不仅要有武装其头脑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促使其有效行动的实践性知识。在自然教育生态环境中,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时,实践性知识也许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有鉴于此,从教师知识性质的视角来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要发展职前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重点是实践性知识的培养上。一 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低年级学习教育学理论,中高年级学习教学法课程,组织一两次教育见习,毕业前再集中6-8周进行一次教育实习,几乎成为各高师院校同一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很难将大学课堂中的理论与中小学自然环境中的实践链接起来,师范生往往难以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真实的教学问题。至于诸多学校提出的“培养优质教师”的目标,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如何变革教师教育课程,重新构建教学法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评价方式等问题,还要回到教师知识生成机制的问题上来。
陈向明指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需要四个基本要素: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和信念。简单而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主体是教师自身,教师需要在实践中“遭遇问题”,形成意识上的困惑和冲突,然后通过行动、对话、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螺旋上升过程,形成教师的教育信念。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在课程建设中营造一种“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将师范生置于“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下,让师范生与真实的教育问题完成“亲密接触”,通过师范生与理论文本、教师教育者(包括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对话,在解决问题的行动、反思中,形成正确、坚定的教育信念。在此理念之上,我们所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至少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要素,其构成如图1:
1“真实的”问题
许多师范生“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却仍然不适合做教师”,显然,教师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还应该让师范生体验那些不能被直接传授的东西。那种只提供“信息”、抽象概念、理论解释和分类的书本尽管可以部分替代由生活提供的直接经验,它也只是拙劣的替代品。教师教育需要将师范生置于“真实的”、“自然的”、充满未知的教育问题环境中,因为问题解决是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学习与思维活动。
2“可操作的”项目
真实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真实的教育问题既有复杂性,又有劣构性。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劣构性,有时即便是经验再为丰富的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新型教学设计模式时也需要相应的设计支撑手段,从而加速他们对该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解与掌握。显然,对于从未有过学校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当他们直接面对复杂的、劣构的教育问题时,往往会更加显得束手无策。因此,一个“真实的”问题必须转换为若干个“可操作的”项目,所谓可操作即是任务具体、过程详细、资料丰富、量规先行。问题学习支架的设计与提供必不可少。
3“协作的”环境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生成过程可视为一个合作性参与的实践过程。师范生需要有机会获得来自教师教育者、同伴、中小学一线教师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需要有机会在平等地对话、协作地完成项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共同体,进而促进师范生个体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应冲破大学高墙的藩篱,走向“大学一中小学合作”模式,营造宽松、包容的“平等、对话、合作、共享”的学习氛围。
4“反思的”行动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和行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动态关系中,“知行相依不离”。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应该体现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中,师范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带有反思性的实践行动。他们在完成特定问题情境中的项目时,既需要行动中反思,也需要对行动本身进行反思、提升,行动与反思是互为补充的。因此,课程设计中,“小论文”、“学习日志”等反思性任务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以上述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重新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其基本思路即是围绕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育的“真实问题”,设计“可操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的项目,创建“大学——中小学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师范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和项目实施的“反思性行动”中来。二 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内容的选择
从对教师知识性质和信息技术教育本质两个视角出发,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建构。我们期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职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形成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充分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熟悉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探析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正确地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行)》(信息技术部分)在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恰当地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合作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独立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集体备课 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10-02
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各项电教设施配备比较齐全,但由于教师观念较陈旧,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导致电教器材的使用率也不是很高,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更是无从谈起。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已形成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如何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何让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巧妙结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认为以下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让QQ群为集体备课搭建平台
如今,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大部分时间都需在教室上课。面对面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过于频繁就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便于集体备课的研讨,除了必要的集中外,我们建立了QQ集体备课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了集体备课。
为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我们要求备课要做到“一课三备”,具体要求如下:
一备: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究,备课组长分单元或章节把备课任务落实给各个任课老师。每位教师按照备课组长分配的课时数,利用网络搜集一定的资源,并结合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保质保量备好导学稿,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完成任务后把所备内容放在集体备课群中,供大家交流、研讨,备课组成员要根据一备教师的备课情况,在备课群中发表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二备:备课组长根据大家所发表的建议,对每位教师所备的导学稿、课件进行整理、修改,必要时候还可以再次在群中进行研讨,集思广益,使得格式正确,模式统一,环环相扣,便于印刷与操作。
三备:任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情,利用集体备课的“导学稿”及课件进行三次备课,在导学稿用纸上用红笔作出修改,或增或删或调整,对重点教学环节要充分“预设”,形成适合任教班级的最佳导学稿,修改的部分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告知学生。
集体备课小组充分利用QQ群,将这“三备”落到实处,为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二、让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学生课前简单的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提前熟悉课堂教学内容,给课堂教学扫清一些简单的字词障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字典已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可引导学生在课下借助网络解决一些字词问题,或查找课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等,从而切实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但教师要重视学生上网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高效。(1)预习检测:首先教师要通过课件,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导入情境,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的过程。然后进入预习检测,在课前学生通过读书、网络查资料等预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预习检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预习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认字解词,能把课文读通都顺,部分课文则需课下了解作者或时代背景等。在上课初的3―5分钟时间内,让学生在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稿上做预习检测试题,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作者资料或时代背景。对于书写较难的生字,教师可通过课件向学生示范其笔画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而对于文章的作者及时代背景,教师也可制作课件和学生共同交流有关文章的信息,从而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为提高课堂学生自主阅读奠定基础。(2)自合探究: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及自学方法指导、合作交流方法指导;把学生合作交流中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问题收集整理,存放于资源库中。在此,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是需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3)展示提升:此环节也是学生自合探究成果的小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提倡各小组成员人人参与,让学生尝试“学后能说”的体验,且说要有针对性,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课件出示重点段落或句子,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感情朗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针对自合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重点、难点知识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借助课件及网络资源进行重点点拨、引导,引导后让小组代表再次进行展示,展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由小组同学补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质疑、纠错、拓展、延伸、联想,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敢说、愿说、能说、会说、勤思、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4)小结强调: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此时,教师也要充分借助课件,对本科所学内容通过课件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5)检测反馈: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检测试题也呈现在导学稿上,并当堂反馈,对于个性的检测试题教师要借助展台在全班进行展示,从而落实学生当堂知识当堂完成的有效性。(6)拓展延伸: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课下,根据当堂课所学内容,可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练笔、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进行资料搜集等,总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目的。
三、让博客助推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