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本兮的奇妙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本兮的奇妙屋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什么是传统文化?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和“传统”的解释,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什么是语文?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相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了一个新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很有研究的必要。下面,我谈几点浅见:
一、传统文化的缺失
有人感慨:“传统文化的载体正面临着灾难性的毁灭,满文不见了,蒙文没几个人会写了,那悠扬的蒙古长调成绝唱了,‘泥人张’的泥塑无人会捏了,东北大鼓没人会敲了,西北的木偶成老人的回忆了,天津的杨柳青版画只能残喘后继无人了。”
北京大学经管学院有意委员长在飞机上看到杭州市的全景曾愤慨地说:“这哪里是美丽天堂般的苏杭?简直是一座人间地狱,到处都是水泥房子和高架桥,传统文化的遗迹荡然无存了!”
随着商业气息在丽江的蔓延,民间音乐大师金科先生感慨万千地说:“丽江完了。”
一位演艺圈著名人士在主持一个节目时问学生:“《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坡。”主持人以坚定的语气反驳道:“不对,应该是苏轼。”
一位老外对一位中国官员说:“你们中国的李时珍很有名,他写了《本草纲目》。”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官员急忙吩咐身边的人:“李时珍来了吗?没来,赶快把他接来。”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人翻译道:“《尽信书》这本书不如《无书》这本书好。”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有人理解为:“苛政这个人比老虎还凶猛。”
不用再举例了,这足以说明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在不同的领域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重视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不同角度说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时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讲课程的目标时要求:“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讲必修课程时专门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在讲选修课程时特别重视文化论著研读:“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种种认识和理解,真可谓高屋建瓴,意味深长。
2、《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广泛触及传统文化。
诗歌有富有写实精神和浪漫气息的《诗经》和《离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高峰上两颗耀眼的明珠李白和杜甫;散文有长于论辩、通俗流畅的儒家经典《孟子》,文笔生动、感情浓厚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小说有内容异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
“综合性学习”涉及居民文化,诸如北京的四合院、客家的土楼、傣家的竹楼、草原的蒙古包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涉及异彩纷呈的书法文化和“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涉及“山水与文化”,包括让人浅吟低唱的的塞外风光、江南风景和使人魂牵梦绕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还涉及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有人预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会带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新思路。
3、《普通高中语文读本》作为《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补充和拓展,从更加宽泛的层面进一步关注传统文化。
首先突出了诗歌的地位,从诗骚流韵到汉魏诗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真可谓星光灿烂。其次加重了散文的比例,既有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也有诸子散文《礼记》《墨子》《韩非子》;既有《晏子春秋》,也有《孙子兵法》;既有“秦汉文章”,也有“魏晋风度”;既有魅力庄子,也有风采孟子;既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也有古色古香的桐城古文和儒林遗风。真是百花齐放,五彩斑斓。其三适当地选了一些经典的小说,比如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写尽魏晋风流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又如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四大名著;还有极尽讽刺之能事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刺贪刺虐”“写人写妖”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特别是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作为一个重点加以突出,既有一组选文,又有一组研究文章。其四还选了一些直接研究文化的文章,诸如“文化论衡”版块选了金开诚的《漫话清高》、李欧梵的《美国的中国城》和罗素的《东西方幸福观》;“科学文化”板块选了杨振宁的《关于怎样学科学的一些意见》、卡西尔的《科学》、托夫勒的《科学和变化》和赵鑫珊的《从庄子到海森伯》;“科学探索”版块选了克莱因的《数学与文化―是与非的观念》、柯文尼和海菲尔德的《时间的形象》;“语言与文化”版块选了金开诚的《语言与文化》、杨德峰的《饮食与汉语》。
4、语文高考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共16套)第六大题作出了历史性的突破,出现了一个闪耀的亮点――恢复高考27年以后第一次考对联。这让整个文化圈为之震惊,中华传统文化将以此为契机焕发出勃勃生机。
(2)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2002年高考考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问诗中“折柳”寓意是什么,这直接涉及中国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没有这个文化积淀,很难应对。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分析一下近几年的考题,诗歌所抒之情大致有:①忧国伤时,如2004年江苏卷考柳中庸的《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考王昌龄的《从军行》(诗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句)。②建功报国,如2005年北京卷考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诗有“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句)。③思乡怀人,如2004年琼桂陕藏蒙卷考晏几道的《鹧鸪天》(诗有“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句),2005年北京卷考范仲淹的《苏幕遮》(诗有“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④生活杂感,如2003年北京卷考赵嘏的《江楼旧感》(诗有“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句)2004年甘青卷考五代•欧阳炯的《江城子》(诗有“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句)。⑤长亭送别,如2001年全国卷考韦应物的《赋得暮鱼送李胄》(诗有“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句)。
(3)高考文言文语段也特别注重选择“忠”、“孝”、“严”、“俭”“宽”“智”“勇”等传统文化的内容。2002年(春)考的是孙登平等待人、孝敬母亲、关心国事的故事;2002年(全国卷)考李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事迹;2003年(全国卷)考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故事;2004年(北京卷)考辛公义勤政爱民的故事;2005年(广东卷)考朱晖不惧权势,见义勇为的故事;2005年(全国卷Ι)考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的故事;2006年(全国卷Ι)考何远生性耿介,为官正直的故事;2006年(北京卷)考晏子爱国爱民的故事。这些高考试题传达出两个信息:一是中学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读经、读史;二是呼唤道德回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
(4)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应用。2001年的“诚信”,触及了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中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则要求学生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切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评价性心理的痼疾,引发考生乃至全社会的深入思考。2004年(北京卷)的“包容”,则更为直接地考查考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可以说要写好这类主题的作文,如果缺少丰富历史素材的积累、缺乏人文精神,学生很难写出理想的文章。2004年(冀鲁豫皖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2005年(重庆卷)的“筷子”,看似简单之题,却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2006年(浙江卷)的“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更是直面中华民族强烈的生命意识。
三、语文教学应弘扬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承载着一种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义不容辞应渗透和传承这种精神。
1、生命感
“生命诚可贵”,中华民族历来尊重生命,重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生命是奇妙的,当弟子向老师请教生死的问题时,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所以,要珍惜时光,孔子对着川流不息的流水语重心长地教育弟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为人生短暂,因此要努力探求未知,庄子认为:“吾生有涯,而知亦无涯。”因为生命宝贵,所以要追求真理,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因为生命短暂而宝贵,所以要重视生死,太史公曰:“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要舍身报国,陆游有诗曰:“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林则徐也有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要努力探索事理,陆游写诗明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宽容情
宽容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中华民族历来胸襟坦荡,光明磊落。俗话说:“将军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佛教也强调:“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物;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人们处世强调:“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道有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鸿儒则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没有宽容,人与人不可能和谐相处;没有宽容,国与国不可能和平共处。
3、责任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战士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学生的责任是求知成才,官员的责任是造福百姓。各负其责,人尽其才,方能国富民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将士的责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的责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有志者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探索者的责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知心朋友的责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长太息以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忧国忧民者的责任。正因为各人能负起各人的责任,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够源远流长,繁荣富强,日新月异。
4、超越性
中华民族历来无拘无束,洒脱不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天上云卷云舒”,这是待人接物的超越。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应成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座右铭。刘禹锡身居陋室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一种洁身自爱的超越。孔子夸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超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悠闲恬静的超越。韦应物“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是一种孤高真洁的超越。李世民“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是一种豪气盈天的超越。玄览“大海凭鱼跃,长空任鸟飞”更是一种潇洒旷达的超越。高适“到处尽逢欢恰事,相看总是太平人”是一种襟怀坦荡的超越。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