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店经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店经营范文1
我有个朋友在不同的区域开了两家店,一家是在江苏一个很富裕的镇上,一个是在安徽一个县城的百货大楼内,运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亏了将近好几十万。现在还在不断的增加投入,每月还在亏损。我和他交流的时候,他很疲惫的和我说:没有办法,要是现在就放手,亏得可能就是100多万;撑下去还有希望。我这个朋友以前是做日化线的,主要是以商超为主,对商超的运作相当的了解。做日化销售业也有10多年的时间,经验丰富。按照常理讲,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实际结果却很遗憾,这是个真实的案例。
我个人认为我这个朋友对日化店的运作不是很了解,或者说一知半解,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认为商超自己能运作好,做日化店肯定能成功。日化店的运营是个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找个门面,搞几个形象柜,再进一些产品,招几个营业员,就能做好的。日化店的运营也绝对不是这么简单。从日化店地理位置的选择,周边消费者人群的调查,店面的形象设计,店堂的布置,产品结构的选择、营业员的培训与管理,会员系统的建立与管理,形象宣传工作及对消费者的服务工作,都有很科学的方法。要想将店能运营好,这些问题都要能解决好。
很多朋友并没有开店的经验,一上来就想开一个很大的店,自己在摸索中总结经验,但没有考虑到自己如果经营状况不好,能维持多长时间;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经验的朋友,不要看别人开店赚钱,就认为自己也行,这是个片面的观念。所以我认为对那些没有经验,而想开日化店的朋友,是否先向别人学习开店的经验,再考虑自己开店,或者自己投入资金,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帮助自己进行运营。也许对很多朋友讲,这确实是个挑战,成功与否?就看自己有没有提前准备好。
花店经营范文2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重要支撑。美国电影受到美国政府的强大支持。从1891年5月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开始,美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23年的历史,如今发达的电影工业每年为全球奉献数以百计的影片。其中的优秀影片风靡全球,不仅传播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是每年为美国赚取了数百亿美元的利润。雄厚的电影工业是美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最好的表现形式。1918年8月,电影在美国被宣布为“一门基本工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正是这种认识,才促使美国电影工业的持续发展。可以说,今天美国电影的成就,得益于这种先进的观念。从1926年7月,美国政府在其他国家及国内商业局内部设立电影分部,开如正式支持美国电影向海外扩张。可以说电影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同其他美国产品一样,逐渐开始征服全球观众。从20年代起,在政府的支持下,基本统治了全球电影市场,而且从此以后这种地位再也没有动摇过。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在外国电影市场的收入,就已占到美国电影总利润的1/3到1/2。据美国商业部1939年的年终报告统计,美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影片,占当年世界各国放映影片总数的65%。20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在外国电影市场上更是占据了923%的份额,而外国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足3%。
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艰难谈判过程中,最艰难的谈判之一便是关于电影的谈判。美国向来以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商品准入,作为与任何国家进行“自由贸易”的准则,而且这是一个没有商量余地的准则。美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电影,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已经认识到,电影既是普通商品,又是特殊商品,或者说是普通商品和特殊商品的统一体。时至今日,美国同其他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关于美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因此我们国家必须重视影视产业,为我国电影产业走向世界提供各种政策的支持,把影视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电影的市场化机制
仅仅政府的支持并不能保证电影的繁荣,市场化机制才是确保美国电影成功的内在动力。英国电影理论家约翰?格里尔逊指出:“电影市场(特别是英国电影市场)本来就是在追逐利润中形成的。”早期的电影史充满了各种竞争,而所有竞争的主要目的就是追逐经济利润,正是这些竞争和获得的丰厚利润,奠定了电影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电影产业在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成为美国第二出口大户(仅排在航空和航天工业之后),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为美国带来35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顺差。所以,美国人当然要重视这种产业,而且将之作为对外扩张的经济武器。
中国电影产业必须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机制。政府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自由进入影视产业,在影视公司的注册、监管及影视产品的销售方面做到“法无禁止即可”,少干涉影视公司的正常运营,这样才会真正形成中国影视产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以最小的代价,促进中国电影的繁荣,制作出更有质量的电影,完成电影国家的历史跨越。反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宣传意图,在某个时间对电影生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常见的,但这种做法只会摧残电影创作者的电影观念,扭曲了电影生产的产业属性、电影产品的商品属性,强化了电影的政治或道德属性,强化了国家有关部门在某些方面的审查机制。市场化机制就是重视电影的商品属性,将电影置入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促使电影厂商生产出更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为了实现电影的利润可以说电影厂商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生产出符合商品本性的作品。
三、具有艺术想象力、艺术创意的电影人才
具有想象力,富有创意的人才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第一生产力。为什么我们国家拍摄不出《阿凡达》《泰坦尼克号 》《指环王》系列等国际大片,是因为我们缺乏环保意识吗,是因为我们历史上没出现过海难吗,是我们民族缺乏一颗富有追求光明的内心吗?显然不是这样。电影要求我们更关注产品中融入的想象、故事与情感。人们之所以要看这部电影喜欢的是这部电影所拥有的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因此电影要真正走向世界,必然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带给观众梦幻的电影。相比美国电影,国产电影在产品的创意方面是一个短板。
电影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富有想象力人才的缺乏是目前的现实。现在国内高校招收导演或者编剧的院校有十几所,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大力改革,教学的一切中心务必转移到导演与编剧的想象力与艺术创意方面。导演与编剧的艺术想象力,决定了影片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阿凡达》将一个老生常谈的电影主题讲述得如此生动,如此具有吸引力,它的成功佐证了想象力与艺术创意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泰坦尼克号海难的故事耳熟能详,但通过想象力嫁接到爱情、命运、生死上面一切又是那么令人震撼。
一个高超的导演和编剧必然会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采撷出富有现代人精神价值的艺术瑰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也是一次努力。谨小慎微、思想狭促不能创作出真正的国际化影片。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大胆吸收全人类的文化,发挥艺术想象力与艺术创意创作出适合全人类观看的影片。《木兰》《功夫熊猫》《阿凡达》都是利用全人类的文化元素重新组合,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可见无论从传统文化中采撷,还是融汇全人类的文化拼接,都是一种艺术创新,都能制作出富有梦幻色彩的电影,最终都会受到全球观众的认可。
四、中国电影的精神追求
中国电影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核心内容。电影创作要展示人物的精神追求。相比故事复杂不复杂、情节生动不生动,电影中人物的精神追求是最重要的。尊严、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都是现代人类社会所憧憬、所追求的美好精神。我们为拥有此类美好精神追求的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同情,为他们不幸遭遇所愤慨,为他们的执著反抗的精神所激昂,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所鼓舞,为他们即将遇到的危机所祈福,为他们最终的结局所震撼。
花店经营范文3
[关键词] 陈凯歌;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电影;中国文化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的陈凯歌,是一位有着超乎常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电影人。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层面上,他在创作中一直追寻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探索。他具有持之以恒的创作风格、自觉的文化选择、文化反思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其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一、《黄土地》:历史与文化的反思
陈凯歌的文化选择,与他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他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他是第五代导演中公认的最有文化底蕴的人。正如他所说:“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这样一群有责任感的人……不断地对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责难和改进的办法,执著地提倡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电影界,陈凯歌以“学者型导演”著称,他具有较深的传统文化功底,他的作品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象征与内涵,其作品从多视角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
陈凯歌拍《黄土地》时,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文化寻根”热的方兴未艾之中。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去反思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中国文化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独特道路,从文化发源不久就树立了独特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人格尊严等不仅在过去对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与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即便在今天也有着不容低估的现实意义。建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文化,有赖于人们做出多方面的努力,陈凯歌正是这一目标的践行者。
《黄土地》中的顾青是八路军的文艺兵,他到陕北农村采风,在他身上导演没有让他承载更多的伟大象征,他只是见证了翠巧一家及当地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思想愚昧的现实。是翠巧爹的传统观念与落后的习俗,和他信守“庄稼人的规矩”,顾青恪守“公家人的规矩”,葬送了翠巧年轻鲜活的生命。虽然她的美好愿望没有实现,却对憨憨们年青一代的成长极有意义,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故事看似简单,表现的却是在落后的凝固的生活状态下,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这里的土地就像是历史本身。它是荒凉的,却充满了希望。有多少山坳就可以藏下多少屈辱与不幸,但有多少土地便可以撇下多少种子。直下百丈的土地犹如抗争的痕迹,冰封的泉水定是春天之所在。山峁上的黎明有牧羊人的身影,寂静之中腾起信天游的吟唱,静穆广漠的土层下有不安静的灵魂。”因而,在影片表层故事的下面,隐藏着导演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影片把电影造型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舒缓流动的古老黄河,寄托着导演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的看法。在这片黄土高坡上,既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生发出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精神,却也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成为人追求自由的束缚与羁绊。陈凯歌既以审视的眼光来对黄土地孕育的文明给予反思。也热切地呼唤着现代性的到来。期望这里的人们走出黄土地,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寻求更广阔的未来。顾青就代表着现代性的呼唤与指引,而憨憨代表着未来新的期望。
《黄土地》被认为是达到第五代导演创作高峰的代表作品。虽然影片中没有重现那种惨烈的战争场面。它将战争的描写,只是作为中国历史和人民在战争中饱受苦难的背景来展现的,影片试图上升到文化反思和哲理思考的高度。
由此可见,《黄土地》是陈凯歌集成时代文化意识的由衷之作。影片所体现出的宏大叙事,实践了他的人文思索和现代性理想。陈凯歌认为,《黄土地》是部非常中国的电影,在文化上是以中国的文化作为主要的倾向,这就更能看出《黄土地》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它真正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提供了―个永远不会被颠覆的希望。
陈凯歌对历史故事的解读,寄寓着对于民族精神的深沉思考和忧患意识。《黄土地》主题具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影片以其成熟的文化反思震撼了国际影坛,是陈凯歌的《黄土地》走出国门后,才引起世界影坛对中国电影的关注。
二、《孩子王》是一部文化电影
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独特优势的基础上,陈凯歌自觉地去发掘中国文化的魅力并努力在电影中表达出来。如《孩子王》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优秀的很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称其为“文化片”,就是以文化问题、文化现象、文化传统的反思为主题的电影,表现人与大自然、人与文化的联系。《孩子王》中的一些场景寓意深刻,如石磙子就出现了三次,石磙子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陈凯歌善于运用意象造型进行文化反思,探讨某种深邃的文化命题。
《孩子王》一开始,就是队长与老杆在谈话,观众始终看不到老杆的身影,但透过画外音,观众明显地感觉到银幕外有一个人。当老杆要离开学校,他拉上窗帘后,镜头长时间地停留在窗帘上。老杆后来离开屋子的情节。也是依靠脚步声音来实现的。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流云飞舞、阳光转换的一系列景物镜头,都喻示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周而复始的哲理。这与观众在其他影片中所看到的蒙太奇表现的时光流逝、变化、更替的感觉大不相同。这不仅是表现导演在把握镜头或蒙太奇技巧意义上的差异,更是人对循环往复的传统生存状态的一种反叛意识,更多地体现出导演在影片思想内涵上有所追求的差异,表达了陈凯歌在创作中一贯寄予的那种对文化思考的深刻含义。
“《孩子王》是一部文化电影,但影片的文化意识并不表现在对一种泛文化现象的描述:其主旨所向,无疑是针对中国的本体文化。影片的变化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揭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的价值取向上是一种伦理文化,在其特定的存在形态上又是一种农业文化。这种文化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传统的东西、对世代相传的东西都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接受心理。因为农业文化本身特别重经验,尤其是在经验上升为一种规范以后,它将影响整个社会生活,而老杆就是作为规范了的特定生活形态的破坏者出现的。影片中有一个老杆到学校报到时刀的特写,刀往桌上一放,明晃晃的,还有一阵阵的颤声,其寓意恰在对老杆行为的一种图解。人与社会的冲突,正是在人与文化的冲突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或是说,在人与社会的冲突后面隐含的更大的是人与文化的冲突,这便是《孩子王》着意所表现的问题。”
《孩子王》基本上不是一部叙事的电影,陈凯歌更多的是运用电影语言表达着一种哲学和文化上的思考。影片在个人与环境的矛盾中,展示了文化与生命的两个侧面,对文化带给人的一切,对一成不变的文化结构能否调整无序的生命过程提出了质疑。这充分显示出陈凯歌在关于历史、文化、生命等方面和电影语言上娴熟的风格化追求。
三、作品贯穿着鲜明的文化主题
陈凯歌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试图寻找一条将艺术探索与观赏性相结合的道路,他注重强化电影造型的视觉冲击力,经常在讲述一个传奇的故事中包含着人性复归的文化意蕴。
《边走边唱》尽管还是一个大哲理电影,但在其中他却糅进了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显示了他将叙事、抒情与哲理联系起来的尝试。影片中的渡口、憨笑的傻子、店老板的神秘表情和内涵丰富的对话都构成了影片的表意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影片中描写的那对年轻人纯真的爱情故事和村民的不和,甚至削弱了寓言的假定性和象征性。陈凯歌说:“在社会生活的表现里,包含着我们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中所有的优点和弊病……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思考,却是我的一种自觉选择。”
《边走边唱》继承了陈凯歌创作中一贯坚持的文化主题:个人和无法触摸的力量的挣扎和无力。被村民们尊重的“神仙”老琴师虽能制止村民的打斗,他的那首吟唱曾让村民折服,但他最终也被这个世界湮没了,这部影片使陈凯歌的创作进入关注个人命运的状态。
导演反思文化、追寻文化之根,是借助作品才能表现出高品位的。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它的文化内涵只能在“电影院”实现,离开了观众,那只是一句空话,“品位、风格”更无法实现。影片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就实现了电影人的期望。
1993年,陈凯歌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拍摄了《霸王别姬》。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生死之交的京剧演员一生中悲欢离合的凄惨故事。影片的时间跨度大,又有着暖昧不清的同性恋情节。看似商业片式的大杂烩,却延续了陈凯歌一贯的对历史和人性思考的创作原则,充分展示了在历史长河中人的渺小与无奈,程蝶衣和段小楼一生都在舞台上度过。导演巧妙地将“戏如人生”和“人生如戏”两个概念不断置换,以此来反思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而片中人物的命运也是历史的命运。因而,尽管《霸王别姬》走的是商业片路线,却隐含了陈凯歌深刻的人文思考。
陈凯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体现在影片《荆轲刺秦王》中。陈凯歌说:“我个人有着浓厚的怀古情绪,那个时候人活的状态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人好像少了那么一股气。而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积极向上的阶段,人民的精神状态很昂扬。《荆轲刺秦王》所表现的那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时期,是最为向上的一个时期。把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艺术的、有一定深度地重现在银幕之上,这对整个民族是一种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对民族、对历史的关注,观众可以感悟到陈凯歌那种挥之不去的文化意识。在翠巧、老杆、老琴师、程蝶衣和段小楼等人物身上,凝聚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命运的特别关注。陈凯歌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责任感使陈凯歌的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厚的人文精神。
陈凯歌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历史文化,将现实中国文化植根于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他从现实社会生活中观察当代中国人的所行所思,将日月伦常上升到世界观、文化观的高度来认识,以时代精神和时代文化来改铸历史文化。一方面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与自强,坚持中国文化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形式;另一方面他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国际影坛流行的前卫的电影语言,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理念。中国传统文化虽系本土文化,然而却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陈凯歌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对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四、《梅兰芳》的文化价值
陈凯歌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化工作者。他说:“与其说我是一个电影导演,我宁愿说自己是一个文化工作者。我所做的工作,是以自己非常小的力量,去叙说一些自己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现在谈对中国文化的忧虑,是徒唤奈何,不一定引起大面积的呼应。但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思考,却是我的一种自觉选择。”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国学界一般用“人本主义”或“人本意识”来指称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人本主义或人本意识无非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乃是主体道德践履和社会实践,即立德与立功的统一。理想人格不仅应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同时还应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体现了儒家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发奋进取的精神。中国文化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使它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扮演它应有的角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黄土地》《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等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展映后,是这些电影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使中国电影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艺术家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引进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现实环境。中国的导演只有拍出更多具有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影片,扩大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在西方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从陈凯歌的电影中,可以看出他具备了与众不同的文化担当意识。正是这种创作上的文化自觉,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表达出了独特的反思传统的历史意识,对生命和历史冷静客观的认识,使陈凯歌树立了鲜明的人文思想,自觉地承担起思索人类问题的使命。他尤为重视人在历史文化中的处境,探求历史环境对人命运的影响,追寻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他将强烈的历史意识、生命意识和人文意识在他的精神建构中提升为哲理性的文化思考。如《梅兰芳》,陈凯歌从历史文化和人的命运思考,以博大的人文意识关注着人的命运,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思考。正是通过关注梅兰芳个人的命运、内心世界的阐释表现了梅兰芳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可以看出陈凯歌在影片中寄予了太多的文化思考,他是把整体性的文化精神融会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故事在他的作品里已不重要,仅作为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他更多的是为了叙述方便的需要。而感怀历史,营造出一个浓郁的历史环境,再现对民族命运和人生的关注,才是陈凯歌的本意所在。即便是对影片中沉寂无语的道具和剧场里的观众他都给予了深深的眷恋和关注,实现了电影对文化的解读。《梅兰芳》凝聚着更多的文化含量,从梅兰芳身上观众可以看出导演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影片不仅让观众领略了中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更能感悟到梅兰芳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感悟到他为捍卫个人尊严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
陈凯歌每部影片的创作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是那种不捉摸透彻不拍片的导演。《梅兰芳》就是他想明白了才接拍的。2006年年初,他开始进入剧本的筹备工作,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就遇到了许多困难,拍摄中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拍摄一部高质量的人物传记影片是非常困难的。梅兰芳是中国文化史中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人物的塑造有许多环节需要把握得当。陈凯歌拍摄《梅兰芳》承 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曾有人开玩笑地说陈凯歌是带着枷锁创作的。正是陈凯歌这种勇于担当的文化意识,使他在这条崎岖不平的创作之路上勇于创新,陈凯歌的《梅兰芳》实现了中国传记影片的突破性发展。
陈凯歌通过大量鲜明生动的影像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描写了梅兰芳先生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中的跌宕起落、悲欢离合的人生之路。陈凯歌的艺术处理细腻流畅,影片精心截取了梅兰芳人生中重要的三个阶段,演员的表演真切感人,塑造了具有伟人胸怀与凡人情感的梅兰芳。陈凯歌善于在人物的遭遇中追寻中国文化的痕迹。“《梅兰芳》是中国电影史上特别是当代电影中非常成功的一个文化传播案例,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自以来,中国文化和全球文化的激烈冲突,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的激烈冲突,还可以看到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三种冲突充分渗透和体现在影片当中,凝结到一点,就是民族性和人类性的价值图景,最终影片通过一个人性的尊严、人的精神成长来反映和体现这种价值,张扬其中更符合现代、更符合先进的、更符合时代需要的一种新的价值。这正是《梅兰芳》的文化意义所在。梅兰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沁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大师,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敬守,对于京剧艺术的弘扬是用生命去践行的。陈凯歌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境遇中成长起来的第五代电影导演,他对于梅兰芳内心世界的阐释无疑表现了对于梅兰芳所敬守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承传。”
纵观陈凯歌的电影,大多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如翠巧、老琴师、老杆、程蝶衣、段小楼、梅兰芳等都是在伤感、悲壮、孤独中书写人生之路。陈凯歌把剧中人物放在特定的无法逃避的“困境”中苦苦挣扎,在这种无法解脱的挣扎中,陈凯歌释放着他对祖国、民族、历史、人性、文化的荡气回肠的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人格尊严、爱国主义传统的博大情怀,都是陈凯歌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 罗雪莹.银幕上的寻梦人――陈凯歌访谈录[N].文化电影时报,1993-06-05.
[2] 陈凯歌.我怎样拍《黄土地》[A].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 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贾磊磊.形式感与哲理性[J].电影艺术,1988(02).
[5] 顺子“荆轲”开始刺“秦王”[N].北京青年报,1997-08-15:8.
[6] 银幕上的寻梦人――陈凯歌访谈录[A].90年代的第五代[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花店经营范文4
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出区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畜牧业完成情况
区畜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克服了金融危机影响、养殖比较效益下滑、甲型H1N1流感突袭等困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高产、高效、生态、优质、平安畜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坚持了全区畜牧业继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形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全区牛存栏6.5万头,截至到2010年末。其中奶牛存栏3.77万头,生猪存栏37.2万头,出栏66万头,羊存栏19.2万只,出栏21万只,家禽存栏360万只,出栏1020万只;肉类总产6.5万吨,禽蛋总产7.8万吨,奶类总产13万吨;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超额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畜牧业生产继续发展,畜产品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二、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环境分析
区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十一五”期间,全区畜牧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逐渐步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资源与环境状况的都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轨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而且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皮革、毛纺、生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民就业。
有效地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2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各项政策性资金投入增强。
良种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3科技支撑能力不时提高。市场机制作用下。畜牧科技得到广泛应用,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推进了13个基层化验室建设。有家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分别通过了兽药GMPGSP验收,4畜产品平安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并完善了区级化验室。畜产品平安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动物疫病监测和控制手段明显提高,5动物维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初见效果。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防检疫体系及畜产品质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有效监控和快速处置反应机制初步建立。
(二)十二五”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为畜牧业发展发明了公平有序、健康稳定的环境。1各项法律、法规公布实施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平安法》等法律法规的公布实施。
补贴力度不时加大。国家近年连续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生产、科技应用等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2政策扶持稳步推进。有力拉动了畜牧业发展;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落实了养殖用地、土地流转政策。这些都为推动现代畜牧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省城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3资源基础雄厚。一是区位优势。区最大的市辖区。更是城区东拓的主体空间和开发开放的黄金地带。二是科技优势。大学、省农科院、奥克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坐落在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三是良好的生产基础。全区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拥有各类养殖小区(场)1292个,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夯实了根基。
各类畜牧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5个,4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8个。发展社员6000余人,80%养殖基地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之中。基本形成了以基地为载体,以畜牧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保障的新型畜牧业发展格局。
(三)十二五”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畜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1畜牧业抗风险能力亟待加强。严重制约了区现代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2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畜牧业规范化覆盖水平较低;滥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仍然不同水平的存在畜禽产品加工、流通环节自我检测能力较弱;养殖户和经营者质量平安意识还比较淡薄。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机制、体制建设还较薄弱。3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治污能力需进一步增强。4养殖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成为制约“十二五”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不能适应全社会对于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平安以及生态环境平安的要求。
三、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以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为总抓手,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畜牧业为核心,以提高畜牧业发展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为基准,以促进农民继续稳定增收为目的不时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畜牧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增加、畜产品质量平安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的综合目标。
全区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总体目标: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82万吨、9.54万吨、27万吨,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40%15%100%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畜牧业规范化比重达到75%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完成对全区牛、猪、羊的良种登记管理,加大各类畜禽良种推广力度。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畜牧业生产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发展优质畜产品品牌基地。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体系。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国家级无规定疫病区。
推动畜牧生产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基本任务:以优化布局、升级改造为着力点。提升畜牧产业集中度,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装备和管理水平,提升畜产品质量平安保证能力,提升畜牧业技术支撑和疫病防控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对畜禽养殖的规模化、规范化带动能力,提升畜牧执法队伍管理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实现“三大”转变
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我区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生产方式转变。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肯定要求。规划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畜牧园区和规范化养殖基地,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的集聚效应。
统筹畜产品结构与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平衡,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产销有机衔接。着眼消费水平提高,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种质量,不时培育名优新产品,加大畜牧业“三品”认证力度,不时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品牌畜产品的消费需求,靠品牌和特色推动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思路进行规划、组织和推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管理方式转变。用数字化理念来管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展理念引领畜牧业。
――健全“四大”体系
并按顺序组织生产的过程。围绕重点环节,一是畜牧业规范化生产体系。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置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着力于标准的实施与推广,达到十化”即:选址合理化、畜禽良种化,生产规模适度化、设施现代化,生产规范化,防疫顺序化,日常管理制度化、粪污处置无害化、养殖记录档案化和产品质量优质化。建立健全畜禽规范化生产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快相关规范的推广应用步伐,着力提升畜禽规范化生产水平。以规模化带动规范化,以规范化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畜禽规范化规模养殖发展新格局。
健全完善区、街镇、片区、示范场四级科技推广体系。二是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紧紧依托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
三是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
大力推进畜牧业规范化体系建设,建设生产源头监管机制。从生产源头确保畜产品质量平安。
规范畜牧投入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建设畜产品质量监督监管机制,以规模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牛奶收购站等为重点整治对象,建设投入品监管机制。以生鲜肉、蛋、奶等为重点整治品种,开展畜产品质量平安专项整治活动。
以区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中心为依托,建设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测机制。
完善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建设质量平安预警监管机制。实现了区、街镇、管区、村四级畜牧生产、动物疫情、产品质量平安信息常态化和网络化传输,建立起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预测预警机制。
围绕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四是畜牧业疫病防控体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契机,重点健全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疫情监测诊断、动物防疫屏障等体系。
――抓好“七大”产业
大力发展奶牛规范化饲养,奶牛产业。通过现代奶业项目的带动、辐射作用。抓好奶牛小区建设;大力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推广TMR饲喂技术、推广高产奶牛繁育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高产奶牛配套饲养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加快乳品加工企业的联合和技术改造,创建绿色奶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抓好维维、兴牛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以产业化带动奶业的发展。
推广三元杂交,生猪产业。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推行自然养猪法,发展优质瘦肉型猪;扩大规模饲养比重,实施规范化生产。
调整生产结构,禽蛋产业。要在提高产蛋率的同时。增加鸭蛋生产和鹅蛋生产,实现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推进规模饲养,实行规范化生产,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发展禽蛋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
走“龙头+基地+农户”发展路子,肉牛肉羊产业。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尽快形成肉牛肉羊产业化生产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对接加工龙头企业,搞好深层次加工增值;推广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肉牛肉羊生产。
培育我区种畜禽场建设,种畜禽产业。依托省农科院。不时提升优良种畜禽生产水平,为现代畜牧业继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种源基础。饲料和兽药产业。不时完善饲料、兽药企业机构人员、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建设,逐步纳入“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轨道。
抓好国家级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建设,牧草产业。实施优质牧草养畜工程。促进我区牧草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发展优质牧草6万亩,确保一头奶牛一亩优质牧草。
――实施“七大”工程
积极支持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一是畜牧业产业化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引进和壮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快饲料兽药工业发展,使我区饲料兽药工业在总量、质量和品种上不断提高;加强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推行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现代畜产品交易方式和物流体系。
大力推行清洁健康养殖,二是畜牧业规范化建设提升工程。积极开展畜禽养殖规范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快建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今后五年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导、示范带动,依照每年建设改造20家规范化养殖场的速度,完成100家畜禽规模化示范饲养场的改扩建任务。发挥规范化示范场在规范化生产、动物防疫管理、畜禽粪污处置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畜禽规范化规模养殖进程,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
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三是畜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畜产品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我区畜产品的质量平安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鼓励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畜产品知名品牌,争创著名商标,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围绕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四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工程。继续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抓手,健全完善动物防疫、监测、检疫监督、防疫屏障体系,建立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机制。
突出抓好机场周边和济青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的优质饲料作物示范带建设。大面积推广全株玉米青贮,五是生态循环畜牧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优质饲草养畜。进一步提高秸秆青贮的质量和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2015年,秸秆养畜对全区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60%左右。积极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对南部山区和饮用水源地区域的养殖小区污染治理,使其尽快实现达标排放。2015年,使全区95%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实现废弃物达标排放。
推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六是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工程。坚持“引、选、繁、推”一体化。培育畜牧经济新的增长点,使科技效果和先进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快区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监测设备的更新升级,七是畜产品质量平安提升工程。以提升畜产品质量为重点。加强街镇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快速监测能力;搞好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改造提升,确保乳品质量平安。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网络,及时消除各种平安隐患。严格投入品监管,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平安追溯、质量平安认证、责任追究和问题畜产品召回等制度,全力打造“畜产品质量平安放心城区”品牌。
四、保证措施
(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秸秆养畜、饲养场面源污染防治等投资。认真实施国家生猪、奶牛、蛋鸡等畜禽规范化养殖场区建设项目。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检疫基础设施、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屏障体系等投入。根据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检验监测任务。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正常的检验监测活动。
(二)强化对畜牧业的财税扶持。进一步落实强制免疫疫苗经费。积极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补贴政策。
(三)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财政、畜牧部门要加强联络协调。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畜禽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通过畜牧企业、畜牧合作社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总结能繁母猪、奶牛安全的经验,逐步扩大畜牧业平安覆盖范围,完善实施方法。
(四)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鼓励发展不破坏土地耕作层的新型框架式畜舍建筑材料,逐步实现养殖场和农田的轮作使用。积极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针对畜禽规模养殖的不同兴办主体和建筑性质,依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省国土资源厅、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畜禽养殖用地管理的意见》鲁国土资发【)等文件规定,及时料理养殖用地手续。国土资源、畜牧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掌握畜禽养殖用地情况,及时化解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花店经营范文5
[关键词]精细化 管理 电力营销
精细化管理以先进的理念、细化的管理、明确的目标,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益,对电力营销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供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精细化管理是一道必须要迈过的坎。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就是企业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的过程,以实现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员工职业化。
二、供电企业推行精细化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作为供电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精”是精确,是高水平的工作标准要求;“细”是细节,是管理的过程和措施。其实质是在“精”字上提要求,在“细”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人人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时时都管理。
(一)推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供电企业持续和谐发展
从我们地方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看,员工总量有余,而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安全生产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安全意识达不到安全生产状况的需要,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而陈旧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则是影响供电企业深化管理、加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客观上就要求供电企业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全员管理意识,想得周到,做得细致,才能不断地推动供电企业持续和谐向前发展。
(二)推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整体执行能力
要做强企业,推进企业节约和谐发展,必须做到规范企业运作、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管理高效到位,提升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效益。离开企业团队的协作配合,没有较强的执行力,精细化管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精细化管理必须强化执行力建设,必然要提高企业整体的执行能力。
(三)推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市场竞争力
目前全国电力市场正在逐步建立,电力体制改革将不断深化,对供电企业来说,在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面前,需要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堵塞管理漏洞,从生产和营销各环节的细微之处入手,通过全过程、全员、全部要素的控制,建设资源节约型供电企业,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供电企业开展精细化营销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企业形象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供电企业要在能源市场上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要树立以形象开拓市场的观念,与客户建立并保持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努力饯行“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
(1)提高电能质量。如果商品没有好的质量,供电企业实现优质服务及树立企业形象更无从谈起。所以,电能质量的好坏是对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前提条件。
(2)追求优质服务。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不仅包括直接面对客户的营业窗口,还包括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故障抢修等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关系到服务质量。
(3)提升企业形象。引导广大电力职工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完善各项便民措施,给客户发自内心的真诚服务,多渠道地提高客户对电能的认识和对供电企业的了解,不断提升供电企业服务形象。
(二)精细化管理要重点抓好班组管理
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班组精细化管理是供电企业管理的重点。首先减负增责,一是优化班组的工作流程,二是精简工作内容,突出主要责任。其次,供电企业主要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班组,详细了解班组的实际工作情况,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代替手工报表、台账、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班组作业流程进行跟踪研究,优化作业流程,提高班组工作效率。再次,供电企业还要制定长期的职工培训计划,对班组长进行以提高沟通能力、班组管理能力和业务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同时,对生产岗位一线员工,按照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中等职业技术水平考试和岗位综合能力评价。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三)开拓用电市场
(1)通过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终端客户用电效率,提高电力系统设备利用率,落实电力节能减排等,做到节约用电、合理用电、经济用电,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抓住重点建设项目,实现新的用电增长点,实施可替代能源竞争,加大对电能安全、洁净、便利、经济等优势的宣传。
(3)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是平衡电力供需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优化电网运行方式,转移用电负荷,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是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加强电网建设
电能质量是电力营销的基础保证。要以用电需求为基础,适度超前发展电网,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充分利用市政建设、电网建设和业扩工程等契机,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做好配电网络和设备治理的整体规划,例如,近年城网改造和户表轮换,改善了电网结构,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五)利用价格政策
(1)加强用电业务管理,正确划分用电性质。以业扩工作为营业工作的龙头,保证电价分类准确、电量收费正确无误,做好各专业之间基础资料的衔接工作,严格执行电价政策。
(2)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实行分时电价移峰填谷,鼓励督促大工业用户利用分时电价的优惠政策发展生产。
(3)采用有效手段,保证电费回收。加大电力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依靠各级政府、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回收电费。
(六)提高营销管理
(1)以利润为中心,推进企业管理进程。在营销工作中量化经济指标,提高供售电量、降低线损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一年上一个台阶。
(2)加强绩效考核,完善并推广考核机制,推进管理创新。通过实施分级管理,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完善考核体系的同时,要使各专业与之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公司各层次考核机制的完善。
(七)引进高新技术
在营销系统推广新技术、新概念,提高营销管理现代化水平。在推广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以先进实用为准则。要充分利用当前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设和完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做到决策科学化、缴费银行化、管理集中化和考核制度化。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推进营销管理现代化进程。
花店经营范文6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电视文化
1.电视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广义解释就是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狭义的文化是指一个部落或者一个人群,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生产方式,包括伦理原则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和物质的风貌。当下学界将文化格局分为四部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俗文化,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两部分,即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般来讲,大众文化就是大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精英文化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和欣赏的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高级文化”。
电视文化是电视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说,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电视成为改造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力量。
电视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面的,既有传播和普及作用,又有电视本质具有的大众化带来的庸俗化。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指出了收视率、销售量等市场营销术语引入“电视文化生产”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异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下,消费文化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巨大冲击,因此电视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尤其是大众文化以其强势媒体和广泛、快捷、大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强制性占有,所造成的对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霸权和精神控制力量,如不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与引导,很容易造成社会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并在客观上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诱使人们审美情趣的畸化。这是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和极大关注的。
2.电视文化大众化和精英化
2.1电视文化大众化原因
2.1.1大众文化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这是由中国现阶段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据统计,我国60多个城市电视观众文化水平情况为:未受过正规文化教育和小学文化水平的观众占25%,初中文化水平的观众占34.5%,两项合计就占到了59.5%。这就决定了大众文化必定占主导地位,在更多观众对电视文化的求乐心理支配下,缺乏广泛性的精英文化自然只有向大众文化让步。电视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媒介,通过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众文化,不经过大众传播,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而实际上,电视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电视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仿效的。大众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中通过电视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刻。
2.1.2人们需要在大众文化节目中缓解紧张,释放压力。现代生活中的人们一面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面要承受各种压力和挑战,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现阶段制作的精英文化节目过于严肃、单调甚至呆板。而电视的大众化特点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可以缓解紧张,释放压力,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轻松愉快的休闲方式,这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2.1.3电视是用画面来表现的,要它去解决一些复杂的哲学问题是不可能的,当然可以将人性的真诚、美好用最通俗的方式来表现,不宜用复杂的哲学问题来表现。电视最不擅长的就是表现一些理论和思想,这是它本身的表现方式所具有的局限。所以,电视本身的表现方式常常是通俗的,因此也更具有大众化。
2.1.4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马克思说:“生产物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完成。”艺术生产决定着电视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制约着艺术欣赏,而艺术欣赏又反过来影响着艺术生产。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生产依据节目收视率,大众文化节目收视率高,广告时段收入也高。电视节目要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的娱乐要求,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就要迎合观众口味,不具有广泛性的精英文化,自然只能向大众文化让步。市场经济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有形、无形的经济力量的操控使文化从范世走向阿世、媚世。如何利用电视这门艺术提高、培养民族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喜欢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电视应当以高品位的电视文化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这也是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2电视文化大众化和精英化的契合点: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致化。
随着时代的要求,“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致化”将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结合的方式。
一直以来,精英文化“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而大众文化却拥有众多观众。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文化对立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节目没有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方式,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人们看惯了精英文化一贯高高在上而又单一的节目形式,更倾向于大众文化节目的平民化色彩。但前几年热播的拥有唯美的画面、莎士比亚戏剧式的对白的《大明宫词》,却是一部两种文化融合的典范。这证明精英文化也可以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根据中国国情,电视媒体应提倡寻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更多结合点。
现代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完整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电视观众是电视节目价值的最终实现者。电视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悦众、走向娱乐是基本趋向,这可能是媒体生存所决定的,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所决定的,批判也好,漠视也罢,不太可能改变它的走向,积极的做法是倡导有品位的电视文化,有艺术感染力的电视作品,有精神升华价值的电视节目或栏目。观众固然有选择看节目的自由,但是对于观众中确实存在的庸俗文化的欣赏需求,我们也应该加以引导,毕竟通俗不等于庸俗,通俗的东西也有含金量,而庸俗更多地等同于低级,缺乏文化的含量。
提高大众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品位,既不能对它横加干涉,又要防止对它疏于引导。电视要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走雅俗结合的路子。一方面高雅文化在保持高品位文化追求的同时,也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增加可接受性,向大众靠近,这样才有更光辉的前景。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在保留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娱乐性、大众性的同时,也要借鉴高雅文化的优点,强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对高尚审美情趣的追求,不断提高品位,推出一批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电视文艺工作者要挖掘电视文艺的引导功能,陶冶观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就要寻找这样的一个契合点,既要使我们的节目符合艺术的规律,体现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有较高的艺术意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要大众化、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使广大观众的趣味在潜移默化的欣赏中得到提高。在具体的表现方式,视、听表现手段,时空节奏处理等方面,努力求新求变,做到开放与多样,抓住主要目标观众,尽量做到雅俗共赏,努力寻找和扩大自己的知音,使电视文艺的审美功能能得到加强。
2.3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相互转化。
无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别,二者都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这不仅因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本身存在于不同的层次,更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所谓的精英文化不断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成为大众文化,从而二者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所以,广大电视观众应该避免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化,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样的对立物。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大众”和“精英”的含义也随之改变。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中国,报刊杂志和其他大众传播工具属于精英文化,然在今天却属于大众文化;意大利歌剧在如今美国和中国都属于精英文化,然后在意大利却属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也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角色,并大有“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互结合的演变趋势。
电视节目的创作理念需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用多样化和深刻性丰富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审美和欣赏水平。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起来,走一条以浅显通俗的样式传达深刻内涵的娱乐方式,应是当今新形势下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苗棣,范种离.电视文化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刘连喜.电视批判.北京:中华书局,2003.
[3]程晋.新形势下电视文艺的文化定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
[4]郭一曲.浅谈现代传媒的文化自觉意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