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培训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培训课程范文1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管理是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
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原理、工业经济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经济法、财务会计、公共关系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管理培训课程范文2
关键词:开发 基层管理人员 培训课程体系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未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培训计划都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按照基层单位申报、人力资源部门汇总的方式进行。并未深入到基层做充分的培训需求调研、访谈、缺口分析等,造成培训需求信息并非企业真正需要培训的信息,从而导致培训频频,效果却不好。
2.培训计划的针对性不强。由于基层管理人员分布在不同的管理专业岗位,而目前培训计划的制定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这部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只是罗列一些与岗位相关的知识进行培训,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同时也缺乏系统性。
3.未考虑到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除应考虑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外,更要将这部分人员的培训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设计部分提升类培训,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也为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条件。
4.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若使用的是灌输式或简单的现场演练式培训,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5.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很多企业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是缺乏方向性的,培训的主题不明确,无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或培训课程体系不完善。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构建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企业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设计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岗位为基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其设计思路和方法是:
1.设计的思路。根据基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发展中的定位和职责,将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层管理人员必备的通用管理课程模块,二是基层管理人员必备的专业管理知识模块,三是基层管理人员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模块。每个模块按照管理分类和专业的分类再进行细化。
2.设计的方法。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有调查法、访谈法、资料收集法、工作问题分析法、专家讨论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及以上各种方法的运用确定培训课程的主题,根据主题培训意向对其内容充实。通用管理类及技术类课程运用外部资料引用法,先进管理及技术类课程运用外部考察法与内部开发结合的方法,本企业特有或保密类的技术课程运用内部开发法,主要依靠本企业内部技术专家、技术骨干进行开发。
三、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
1.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弄清基层管理人员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计划、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是使培训工作准确、及时和有效的重要保证。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重在培训需求调查,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所涉及的人员应包括基层管理人员、直属上级、下级、专家,将各类人员的意见、建议、培训需求进行汇总、分类。
2.培训课题的确立。培训需求分析完后,就要确定培训课题。基层管理人员培训课题的确立可分为通用管理、专业管理、专业技术三大类,在确定培训课题时最重要的是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结合起来。
3.培训内容的确立。培训课题确定后,关键的步骤是确定培训内容,按照外部资料充实与内部开发结合的方式进行确立。通用管理、专业管理可参考外部培训资料、咨询公司课程大纲等外部资源进行填充;内部管理、技术类课程由本企业内部专家进行分析、讨论,最终通过审核后确定。
4.培训师资及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主题和内容确立后,就要考虑培训的方式和师资了。主要考虑内训还是外训,在外训方面考虑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培训的方式无外乎讲课式、互动式、训练式、操作式等类型的选择。考虑到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年龄差异特点,在培训时尽可能选择灵活多样、气氛轻松、有针对性的形式。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和师资的选择应以培训课程体系中的类别来进行区分,通用管理类课程采取外部聘请专家法、专业管理类采用参加外部专业学习法、专业技术类采用外部考察法、内部专家讨论法。培训师资方面可建立外部培训机构库、内部培训师库,根据不同的类别和专业选择不用的培训师资。
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是一个系统且动态的工作,各培训类别中的培训模块及具体课题随着各企业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状况应及时修订,使其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及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管理培训课程范文3
关键词:创业管理课程 创业型人才 课程设置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46-02
创业管理课程是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家积极鼓励通过自主创业以促进就业政策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该课程能够让大学生们了解与掌握在实施自主创业前应做的各类准备,尤其是要培养大学生们运用正确的自我评价与创业环境评价所进行的准备,从而指导大学生们准确地分析当前的政策、分析市场行情、识别创业风险、实施科学决策,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认真思考与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更好。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应用,也给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体现时展的要求,更要创造性地充分利用各院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如信息技术资源、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实验设备资源、教学环境资源、专业项目资源等等。尤其是信息技术资源是当今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这些资源为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院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创业教育服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1 设置创业管理课程体系
一是关于创业意识培养方面内容的构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指其在创业实践当中对创业者发挥动力作用的个性化意识,主要包括了创业的动机、兴趣、理想以及信念等各类要素。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上,不但要培养其自我创业意识,而且还应当注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大学生们能够形成义务感、道德感以及责任感,主要内容有:大学生的择业预测及指导、创业实践等。设置《创业管理》课程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们全面了解创业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从而让其做好创业前的各种准备,了解到当前高校毕业生所处的创业环境,激发毕业生们的创业热情,培养其创业的积极性。除此而外,还应当运用第二课堂以营设出更加浓厚的高等院校校园创业氛围,传递给大学生们以创业文化方面的教育。
二是关于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方面内容的构建。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心理品质,这不只是理论,还应当得到实践层面上的磨炼,这样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成效。主要内容有:逆商和创业、压力管理技能、模拟创业实践任务、团队训练以及拓展训练等。通过以上内容,能够启发大学生们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心理素质。
三是关于创业知识结构与技能方面内容的构建。创业知识结构主要是指创业实践中应当具备工具与手段意义的个体化知识系统和结构,包括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科技人文知识等,比如,小微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商务交谈判、市场营销、创业型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法等。与此同时,还可借助于高等院校的团委或者社团组织开展企业家论坛、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等方面的活动,从而全面调动起大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更为合理的创业知识技能。
2 信息技术软件 丰富创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采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拟。该系统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营销环境,模拟不同的产业环境,多个企业生产不同的商品相互竞争。学生可分成小组,扮演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负责人,为企业营销部门制定相应的营销决策,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及利润最大化。通过系统自动计算出的结果,每组学生将看到自己的营销决策给企业及整个市场带来的后果,并可在以后的决策中不断地进行营销策略调整,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小组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分析,巩固了所学理论,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3 电子商务信息技术 强化创业管理课程实践环节
要把创业教育活动结合到大学生第二课堂教学之中,依据不同的年级,分层、分类实施有关教学活动。大学一年级学生应当侧重于开展专业调查与尝试进行社会实践类活动;大学二年级学生应当侧重于实施企业调查、开展企业实践、实施校内模拟企业活动、进行专业阅读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应当侧重于提高在市场调查基础上独立撰写商业计划书的能力,积极鼓励在校内进行小规模创业和参与各类社会化的商业活动等多方面内容,并且开展系统化的创业和就业指导实践活动。
对于新创办的企业,电子商务能给它们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Internet 的到来可以为这些企业开辟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它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信息的竞争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了电子商务,尽管是创办的小企业在信息方面就能够与大企业竞争。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引入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拟,为学生创业开辟广阔市场,现在在校学生中有的已经在淘宝网或阿里巴巴网开办了自己的网上商店, 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收益还很可观。
创建创业学习中心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中心的创建与人才队伍的成立,能够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打造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三方面的人才所构成的:其一是高校一线的专业教师人才,其二是邀请国内外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任本校客座教授,其三是聘请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具备创业实践经历的成功企业家任本校兼职创业指导教师。
4 加强和建设创业管理课程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经费支持保障。高等院校要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让创业教育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让各类活动能够全面开展起来。在条件许可的状况下,高校还可成立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对于富有发展潜力的创业计划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比如,可以提供一定期限的无息贷款或者开展风险投资。
二是要加强考核评价机制保障。例如,学籍管理要更为灵活和方便,可实施弹性学分制,由大学生们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或者在完成学业之后再进行创业,或者先进行创业再回校完成学业,甚至还可一边进行学业一边开展创业,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提供不同的方案,以确保大学生们能够做到学业和创业两不误。考核的方式应当切实打破单一考核制度,对创业的内容进行替换,例如,考核学生所实施的创业项目计划书的质量等。
三是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对于创业教育来说,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均应当尽量为大学生们提供开展实践与模拟训练的良机。高等院校应当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如与大学生创业息息相关的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商谈,希望这些部门能运用自身与企业进行联系的便利性,引导企业更多地为大学生们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假如直接对于愿意提供创业实践等机会的相关企业适当地减少一些税收或者手续费,那就会有更加多的企业心甘情愿地支持,并对愿意接受这些锻炼机会的大学生们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收取合理的税收,从而在一定的程度弥补对企业实施优惠政策而未上缴的部分费用,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创业者们的纳税意识。
5 结语
总之,《创业管理》课程毕竟是近年来高等院校新开设的课程,而且缺少成功的经验可言,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所以,高校创业教育应当运用教学目标框架之下的各种课堂教学手段,让大学生们置身于创业的动态过程之中,真正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参考文献:
[1]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2]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彭迎春.试论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
管理培训课程范文4
关键词:农村偏远地区 历史 新课程培训 解决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己经提到了议事日程。2004年暑期,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委托江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连续主办了首届武汉市农村偏远地区初级中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培训不仅涵盖了所有学科,而且总人数达到两千余人。整个培训过程井然有序,获得了圆满成功,当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笔者全程参与并主持了历史学科的培训和后期调研工作,本文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就现阶段农村地区新课程培训工作展开讨论。
一、概况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此不必赘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其所负载的人文传承功能的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不断呈现。这几年很多学者在高校所掀起的加强人文知识学习的浪潮,实质上就是试图对这一命题的亡羊补牢。它进一步促使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而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刻不容缓的国本问题,本人认为新课程改革便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新课程改革所创建的教学新观念随着新教材的普遍使用而得以全面铺开,它正有效地改变着历史传统教学的面貌。从这次对两届市偏远地区教师培训班调研活动的反馈情况来看,就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教学实效。虽然距离培训班结束到切实的教学实践只有短短的不到两个月,但学员们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环节中,都积极地着眼于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主动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努力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以相当的展现,并取得了相应的丰硕成果。在那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下,这种尝试确实难能可贵。当然他们也就教学实际提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表达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困惑。
二、农村偏远地区历史教学的现状
历史学科本来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而且人类对自身本源问题的探究更是由来已久。多项对初一新生的调查显示,在多门学科教材的自由选读的排行当中,历史教材一直均是数一数二的;但同样,调查也显示,在最厌烦的课程排行中,历史也是高居不下的。这两组数据粗略看来似乎是一种悖论,但实质上反映出我们历史教学失败的现状,而这一点在我国农村教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当然农村教育的弱势现象,已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而在农村人口达80%以上的中国,这一教育状况更是令人堪忧。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博士甚而做了如下表述:“农村教育已经到了只能用‘危机’二字来鉴定的阶段。”
而历史教学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不仅有相当的农村中学在初一和初二阶段历史学科只开一个课时甚至于不开课,而且教学人员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极其落后。仅以这次培训人员的实际情况为例,概述如下。
(一)专业素质低下
就两次培训班学员来说,与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相比,历史专业出身率出奇得低;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首次全班67名学员,仅有不到10人是专业学历,而且这当中还包括了原来政史合系的情况,总比率不到15%;第二次比率虽略有提高,但仍堪忧。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是所在学校初三历史学科的所谓“把关教师”。
那么初一和初二历史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到底怎样呢?那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什么都不会,工资很高”的校工,就毫无疑问地被安排到教学地位薄弱的低年级历史教学当中。特别是初一的历史教学,由于它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不在中考之列,所以它的教学人员的情况更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
而我们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起步阶段的农村教育工作,希图由这批比之其它重点学科,专业素质更为低下的教学人员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相比,这次课程改革无疑是纵深度最大的一次,它要求的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根本性乃至结构性的变化,因此对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的标准。就历史学科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如何理解和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来充分把握新教材的实质;其次便是在此基础上所进行历史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最后才能有效地完成全方位的课程设计。这一基本步骤实施的前提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仅就两次培训的后期调研活动来看,即使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颇有热情,主观上也愿意积极投身其中,但具体到实践中就很快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甚至于无从下手。而各区推举的优质课代表的实际授课情况虽也有可喜的表现,但同样暴露出学科知识总体把握能力的不够,以及在授课内容上不能充分体现较好的专业敏感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依据学生的各项具体情况,从而适时地调整自己专业知识的教学含量。
(二)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在专业素质欠缺的前提下,就无法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调配以及在知识水平上进一步的深度和广度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便是综合教学能力的不足,这也是这次调研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重要问题。经各区选拔派出的培训教师示范教学过程中,都在语言表达、课堂调动和组织能力等等教学基本功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差距。例如有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小组分配就极不合理,竟简单的以纵列为组,严重影响了小组讨论的效果;还有仅笔者听评的三位教师当中,就有两个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完全不评价或评价不到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由此可以看出其他从业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如何了。如此应有的“匠气”都先天不足,那又何必奢谈教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外化乃至升华呢?
(三)历史教学一线教师负担沉重
这一话题也是我们培训学员反映较多的课改制约因素之一。客观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农村教师缺额和老龄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村历史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很多学员作为较有实力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大多还兼任其他重点学科繁重的教学任务,从而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改第一线的实际教学中,无法达到“术业有专攻”的实效。且多科和多头教学的课时重负在我们历史这种所谓小学科教师中体现得较为突出。
当然还有较大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忽略,而这些问题对教师教学和课改积极性的调动都有不可小视的影响,直接制约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开展。
(四)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
对于现阶段教学评价方式的担忧,是众多农村教师提出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因其主要着眼于应试教育,所以很多教师还是依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就教材而言教材,且依然比照应试教育的原则拟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因此很难让他们真正贯彻新课程教学的宗旨,更毋庸要求其毫无顾忌地付诸实施了。
(五)班额设置不合理
基于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现阶段我市农村偏远地区的班额设置不合理现象改善不少,但问题依然显现。很多班级超编严重,初中班级规模都多达60人以上,高中就更不好说了。这种班额现状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冲击很大,因为较为适当的小班设置才能更好地展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谋求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等教学理念以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三、解决方式的探索
上述几个主要问题是这次新课程培训带给我们的思考,而武汉作为省会城市,其周边郊区的教育窘境应是我国广大农村教育皆有的共性问题,且从某种程度上看,其他贫困地区实施的困难也只会更甚之而无不及。
国务院已经把农村教育确立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上述列举的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今后的努力和协调得以逐步解决,武汉市连续对偏远农村教师的免费培训便是实例;再如历史市中考内容的微调,其目的相当明确,可以说是重建评价体系迈出的可喜的一步。
而教师培训计划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动态系统,政策导向毫不讳言是制约培训效果和评估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注意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故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培训策略,把握以下培训原则。
(一)培训前的课程资源配置适当
这次培训我们在资金紧张、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为农村学员们准备了相应的最新培训资料,效果良好。但由于当时学员们还没有真正进入课改,信息又相对闭塞;结果他们既没有新课标又没有新教材,再加上长期不从事初一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完全不熟悉,使得相当的培训内容无法深入,严重地影响培训实效。
因此培训前的课程资源配置应充分考虑到相关情况,达到适时和适量。
(二)培训对象的确定
鉴于我市市郊地区新课程改革在去年才正式启动,主要集中在初一年级。就历史学科来说,两届农村偏远地区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学员很少是从事该年级的实际教学工作,“学而无以致用”,实质上也是对培训资源很大的浪费。且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更有其特殊性,作为一种普及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同时在初中阶段始开设的新学科,如何培养其学科兴趣,至关重要。
再则就农村教育现状而言,高中升学率偏低,因而对很多农村青少年来说,历史教学也是他们接受正规历史教育的主渠道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因此我们在确定培训对象时,应关照他们的教学背景,以期求得学科教学最佳的实用性。
(三)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亟待解决的便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问题──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前者才是根本,也是我们在偏远地区培训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难题。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难以逾越。而通常培训内容有三大模块:“课程的通识性模块”、“学科课程标准模块”、“实践性教学改革模块”,三者均不可偏废,并相互渗透和转化。
但基于我们学员的客观实际,在完善“通识教育模块”注重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应加强“学科教育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内容的重构,以农村地区历史教学现状为蓝本,以“小专题”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的方式达到历史基础知识的强化和实际教学操作能力的指导。
基础知识的强化方面还要注重结合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的补充、史学前沿新成果的借鉴和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的能力(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知识)。
而实际教学操作能力的指导应进一步细化,以具有更强的示范性。比如由于各种教学条件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在尝试组织探究式学习讨论时,可以考虑事先配合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讨论小组,先由一组学生上讲台探究,其余同学则观摩、评判、出主意甚或"场外指导",下次课时再换另一组同学上台等等方面。
(四)培训方式的调整
变封闭式、固定式培训模式为开放性、互动式培训,寻求形式多样化,是时下培训工作的主导方向。往期的培训多采用讲座式(专题讲座、主题报告等),侧重的是讲和听的结果。虽然这种方式在信息量较大的“通识教育”方面还是比较适宜的;而结合我们偏远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的重点则应放在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转化为学科课堂的教学设计与运作上,因而培训方式中的实践和互动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理论讲解与教学实例详析融为一体;
·课堂模拟教学的临床诊断与适时指导同步进行;
·学习小组内试讲与相互评析达到教学技能训练与评定检测的目的;
·开展小型讲座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员的积极参与;
·实行培训者和学员对话式专题探究的活动方式;
·在专业知识和教学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质疑辩论。
通过上述培训方式的拓展,扩大“参与”的概念,并在互动中关照了培训者和学员的合作关系,从而充分发挥了学员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获得了新的学科知识,而且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有了更切实的感悟;同时学员们面对同等的知识、教学背景和相差无几的课程资源状态,相互切磋、探讨,也极大地丰富了培训资源。
(五)后期研修工作的加强
后期研修工作的深入,是进一步加强培训实效的有利措施。因此除小论文的撰写、读书笔记以及组织探索课、研究课、尝试课的观摩与交流等以外,我们还应尝试更多的后续调研方式,比如展开实践中的“个案”剖析与思考活动、举办学员专题经验汇报等方式。
以上仅是笔者就这次农村偏远地区历史教师培训工作的回顾和反思,旨在今后培训工作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新华社.2003-09-20.
管理培训课程范文5
课程标准实训考评方式实训基地一、开发课程实训教学标准
为了更好的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课程实训教学标准,可以是实训教材、指导书或者实训方案(最好公开出版或经审核批准),同时要确保其充分、适宜,必要时对其进行评审和更新。课程实训教学标准,主要应该包括实训课程基本信息、实训目和意义、实训方法、实训内容(实训原理、主要过程及课时安排情况)、组织设计及设备、实训考核与结果分析等。而《环境管理》课程,目前在教学上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缺少实践指导书。因此,开发课程实训教学标准势在必行。如针对《环境管理》第一章节(环境与环境问题),可设计一个实训方案――环境问题调查,使学生在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网络调查、文献调查等多种训练方法,学会勘察现场并收集、整理现场资料;能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会进行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撰写环境问题调查报告。项目的实训内容及组织设计如下表1。
二、改革实训教学的考评方式
实训教学的考评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实训项目有效性、合理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避免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我们推荐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考核方式,便于考核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考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程度、过程表现、创新能力及提交的实训成果;在考核主体上,强调多元性,做到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形式;在考核方式上,强调多样性,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训报告、汇报文稿等形式完成。不同的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各方面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给出实训成绩。而实训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则是实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改革考核方式的重点就是解决实训成绩和课程成绩脱节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增加实训考核的比例来实现。例如,总成绩=理论成绩(50%)+实训成绩(50%),两部分都以百分制计算,按同等比例折合成最终成绩。
三、建设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环境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科类课程,重点学习环境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工程治理等),培养学生运用环保理论及技术方法分析、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能力,并撰写相关文件。目前,就课程或专业本身而言,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缺乏能够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实训室,更没有适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因此,我们应先从专业实训室出发,建设一个可容纳一个班(50人)的“环境规划与管理”实训室,配套设备:1套多媒体设备、50台电脑,50套座椅等;再慢慢发展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那就需要与技术服务型企业联系,引入企业的一些项目进行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具体任务,如编写环境调查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实现环保理论及环保技术方法等知识的有效整合,从而真正做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认知型实训基地、专业型实训基地及顶岗实习型实训基地。就课程本身而言,主要有认知型实训基地和专业型实训基地两种。认知型实训基地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认知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一模式主要以参观考察的方式完成,如在讲授垃圾处理问题时,可以通过参观垃圾中转站或者垃圾填埋场等企事业单位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专业型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事业单位,每年选派学生进入企业,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实训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导向,根据项目的工作周期,每个小组可在企业实践1~2周的时间。通过实习,实现理论及实践的对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对于专业型实训基地,可以优先考虑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如环境监察部门、环境监测部门、环评机构、环保公司、工矿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等。为此,任课教师或专业教师都要在学期开学之前根据课程实训教学需要,尽量联系好学生专业实训的基地,保障实训任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博,雷静.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1):126-128.
管理培训课程范文6
关键词:管理培训 效果评估 关键指标
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培训效果评估。关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概念,雷蒙德·a·诺伊教授认为,就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而英国的管理服务委员会(msc)将其定义为“用来判断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组成的系统,如果说前三个环节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的话,培训效果评估却远远落后于培训的脚步。长期以来,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后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不重视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效果评估是对各评估指标的信息综合,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准确,首先依赖于被综合的对象——各评估指标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和有代表性,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估的结论。因而,选取什么指标来刻画管理培训的效果,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取的指标选择方法是文献资料的提炼和专家访谈。
一、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和指标的初建
(一)关于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
目前,我国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是一些一般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研究。如周勇、张燃(2001)提出培训效果评价的几个方面:培训力度,技术适用度,效益增长度。晏秋阳、曹亚克(2002)提出员工培训评估指标分为两大类,硬指标和软指标。王鲁捷、钟磊、孙启霞(2002)认为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成本—效益评估指标和顾客满意度指标两大类。陈卫(2006)提出了包含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对培训教师的评价……受训者的工作态度总体表现、人力资源绩效指标、运行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熊敏鹏、杨小东(2007)根据kirkpatrick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设计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反应指标(如培训对象的满意度等)、学习指标(如推销知识、辅导技能、选材技巧等)、行为指标、结果指标(如培训成本、组织发展的状况等)。肖娟(2007)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分解为:反应类(对培训感兴趣、培训内容对工作帮助程度等)、学习类(知识学到程度等)、收益类(培训对企业的货币价值贡献率)、战略支持类(人员流动率等)。
但管理培训,由于其培训的特点,效果评估都有不同于一般员工之处,因此,效果评估的指标也有其独特之处。虽然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指标设计的依据。
1.william h.clegg的观点?譹?訛。美国学者william h.clegg(1987)对639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应该是:工作绩效的改善、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学员知识的增长、学员技能的提高、学员态度的改变、企业运作绩效的提升、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对课程讲授的评价、对后续课程的需求程度、对培训活动组织情况的评价、企业经理对课程的推荐程度、学员的激励程度、学员的参与程度、培训项目成本等。
2.国内学者的观点。萧鸣政(2004)教授提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表现为过程评估与成果评估两个方面。
管理开发的过程评估指标包括完善的管理开发规划、相关的配合措施和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完善的hrd规划包括:确定hrd需求、建立管理开发的客体与对象、课程设计、教育培训技术的选择与确定。相关的配合措施包括:师资的选择、对被开发者的了解、时间场地的安排、管理开发前后的相关措施。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包括:成果导向的评估内容指标、评估规划内容。成果评估指标包括内部成果与外部成果两个方面。内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的意见与满意度、学习成就评估。外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在岗位工作中的变化、对组织整体的影响与效益。
陶祁、王重鸣(2006)在管理培训的背景下,提出了在培训效果评估中可使用适应性绩效作为培训效果的效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开发出了包含压力和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岗位持续学习、人际和文化适应四个因素,共25个项目的适应性绩效问卷。
曹如玲(2009)提出了培训课程的启发性、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学员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的感染力与课堂气氛、教师讲解的逻辑性与清晰度、学员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学员的人际和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增强、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提升等22个评估指标。
(二)基于文献研究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初建
在整理总结了大量有关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培训过程理论、综合性培训模型和层次培训模型为依据,从管理培训的目的、需要出发,结合管理培训的特点,本文预选出符合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和原则的三大类、七种、29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其指标定义、来源和理论基础如表1所示。
二、基于专家访谈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完善
结合研究内容,本次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目的、需求,管理人员培训的特点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并通过访谈对已汇总出的评估指标进行修订,使得评估指标更加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专家访谈的对象共7人,由三部分组成:(1)企业管理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2)管理培训领域的培训师和组织者;(3)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部分对象的数量不必很多,但要求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并对培训评估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或实践经验。
专家访谈主要问题:
(1)能描述一下贵公司的的发展战略吗?如何将该战略应用到管理人员的培训上呢?(2)近年来,企业开展了哪些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您觉得效果如何?您觉得效果不错或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3)您所了解的企业在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时通常会使用哪些评估指标?您觉得有效吗?(4)我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评估指标(如上所述),您认为它们是否重要?(5)您认为是否有其他的评估指标需要加入?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评估指标提炼。
最后,汇总访谈结果,结合评估指标筛选原则,对已总结出的指标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具体结果是:增加了“体现管理人员学习特征”的指标“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将原来的“培训需求与战略”指标细化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四项;增加了“培训手段先进性”、“企业员工积极性”、“企业员工流动率”、“企业市场份额”等指标。
三、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关键指标的描述
总结上述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研究结果,本文得出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18个四级指标。如表2所示。
(一)培训准备类评估指标——培训需求与战略
在企业实践中,每个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的定位来评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培训的预期效果和培训重点的确定来源于对企业目标的正确认识。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了培训能否瞄准正确的目标,进而影响到能否设计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因此对培训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中培训准备阶段的指标的设计就确定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与战略的联系进行论述。包括: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相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
(二)培训过程类评估指标
1.课程内容。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和被培训者的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本文中,课程内容类评估指标涵盖了对课程的启发性、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三个方面的评估,主要通过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感受来进行评估。
2.手段和方法。该类评估指标设计为:培训方法的多样性、培训手段的先进性,主要用于评估管理人员开发培训中培训方法能否与内容相符合。如对知识类培训时,可采用讲授法、专题讲座、研讨法;对提高和开发综合性能力的培训时,可采用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模仿法、拓展训练法。同时,还要重视手段的现代化。
3.师资的选择.教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引导者。培训教师的组成可以内外结合,既包括高校从事企业管理的学者、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应有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者,甚至企业自身的成功的管理人员。教师的感染力、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管理人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这三个指标成为评估师资选择是否恰当的依据。
4.培训的保障。这一类指标用于评估培训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教材与相关资料的准备情况、教学环境与设备情况这两项会对培训效果的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培训组织工作是否到位,则会影响到被培训者、甚至是所在企业对培训的满意度。
5.管理人员的特点.本文提出的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是基于战略绩效和学的,因此在评估指标设计别设计了“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这一指标,目的在于考察管理人员培训能否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训结果类评估指标
1.个人学习效果。在效果评估系统中,个人学习效果分为知识的效果和技能效果两种。知识效果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获得的智力上的进步;技能的效果指的是管理人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产生绩效和最佳效能的行为。由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和素质要求,对管理人员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就侧重在是否达到决策能力的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的提高等。
2.组织绩效效果。组织绩效的提升是几乎所有培训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主最关心的目标,但管理培训对组织绩效方面的影响往往不会那么直接、快速地从这些指标中体现出来。因为管理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个人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本文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绩效管理工具,设计了管理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组织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类,内部流程类,客户指标类,财务指标类。
参考文献:
1.richard a.swanson,elwood f.holton ⅲ,founda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isbn:1-57675-075-2,copyright 2001 by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inc
2.[美]赖尔·约克斯著,胡英坤,孙宁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