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1

【摘 要】高一化学是衔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关键,也是高中生接触新的课程标准的开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成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将从几方面来谈谈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关键和一些教学上的建议,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关键词 高一化学;衔接教学;教学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高一化学课程作为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化学教师来说,也是奠定高中化学在学生心中地位的关键点,是教师在学生心中建立形象的第一步。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一化学开始阶段花时间,花心思去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做铺垫。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其更强调学生做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能简单地记住化学现象和结论。但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能做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这就要求学生在弄明白化学“是什么”的前提下,掌握化学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并运用公式计算“是多少”。从思维上来说,初中化学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思维,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化学现象,进一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建立化学模型,理解化学规律和原理。基于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将结合历年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三方面来提出做好高一化学衔接的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改变教学模式,做到新旧融合

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的安排,必修一化学前面大部分是对初中知识的再现和巩固,也就是一开始要上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对于刚刚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化学课程会充满了好奇,却发现要上复习课,情绪上难免有些失落。如果教师依旧是采取列表归纳,概括总结式的复习,学生很快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将新知识和旧内容进行融合,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和脑,激发学习热情,使复习课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有关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参考各地的中考或者高考中涉及初中知识的实验题目,挑选学生易错题目,汇编成一套题。在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练习,让他们相互讨论,有不懂地方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初中实验在高考中一样有涉及,一样要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初中的知识从高中的角度去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知识在高考的应用,教会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考点。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以结合新的高中学习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增加学习兴趣。

二、完善知识结构,向高中延展

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由于学生的思维复杂度还不够高,课程要求上对许多知识进行了简化,这就导致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存在这种局限性,知识结构上往往是有缺陷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教师需要及时地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引入高中的化学课程要求并且用高中的知识来打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局限,从初中知识延展到高中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初中课本中只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作为例子,指出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的铜,就是还原反应。学生容易误以为氧的得失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应明确地指出这种表达的局限性,并通过分析(Mg+2HCl)=MgCl2+H2和Fe+CuSO4=FeSO4+Cu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有氧的得失,而关键在于有化学价的变化。接着继续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揭示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导致化学价的变化。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从初中知识延伸到高中上来,也能认识到初中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化学成绩

在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去迎接高中的学习生活。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知识强调记忆,而高中更侧重逻辑思维。初中阶段的讲一题,学一题,会一题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高中的学习要求了,教师要逐步让学生掌握用化学原理去解题,达到讲一题,学一理,会一片的效果,学会从本质上去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去理解知识点,慢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时,有关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课本例题:

配制500mL 0.1mol/L NaOH 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在课本中也有明确的解题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无需过多地讲解解题过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这道题中思考物质的量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量对化学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同时通过这道题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质量三者的关系。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这道题的解法,而是掌握了这道题对应的考点。只有这样去学习一道题,才能把知识迁移到其他题目中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相同考点的不同考题也能游刃有余,提高化学成绩。

总的来说,高一的衔接教学是高中阶段的“第一课”。教师用心讲好“这一课”,即使是“炒旧饭”的复习,也能让复习课“炒出不一样的味道”,让衔接教学大放异彩,让学生以扎实的基础,以饱满的热情,以充分的自信进入高中化学的真正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慧.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与人教版比较改动比较大,使新教材实验优点明显,但还是存在较多缺点,本文指出了新教材的若干优点和缺点。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转贴于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3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重难点被直观的现象瓦解掉,抽象的知识点较少,需要知记的内容较多,学生如果付出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更倾向于系统化、理论化,还要求能灵活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分析现实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提高,光是死记硬背、机械的做题是学不好的。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要正确对待教材与资料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预习要将理解不透的内容勾画出来,做到听课有目的。有的同学总认为这一环节不重要,其实不然。首先课前预习花费不了很长时间,不像某些同学想象的那样麻烦。其次,它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积极的在课上思考更多的问题。高考题中的任一知识点的考察雏形都来源于课本,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都直接用资料书不使用课本,这样是万万不行的。那么资料书应该怎样利用呢?阅读资料书可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疑惑,而且课本上的习题少且简单,不能满足考试的要求,做些资料书上有价值的习题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但不要搞题海战术,首先知道所学知识的难点与重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做重点题型,对于易错知识点要反复练习并且记录在错题本上。

二、注意做好课后总结

一天的学习完成之后要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合上课本,在脑子里把老师课上讲的内容重复一遍,以免遗忘。将需要理解的内容要整理一下思路,理顺逻辑关系。然后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全面并对应习题看看题目中是怎样考察这些知识点的,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一第一章物质的量这一节,物质的量是桥梁将宏观的量如质量、体积和物质微观的量如粒子数联系起来,可以画出这样的转化图。

三、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讲解了化学实验基础及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其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粗盐提纯实验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及知识的衔作用,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高考化学试卷中压轴题即为实验题,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个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并且分析实验原理、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的异常现象等。高考实验题都是课本实验引申出来的,来源于课本。必修一中的实验基础主要讲解了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分离装置,难度不大。后面的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重要实验有氯气的制取、铜与浓硫酸反应、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室制氨气、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三种制法,铁及其氧化物,铁盐性质实验等等,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分析。

必修一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这部分内容原理性强,要着重于理解,活学活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先要熟记基本概念“升失氧,降得还”,然后会利用化合价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掌握其配平。掌握基本方法后还要多练习。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化学 教学 衔接

一、高、初中课程难衔接的原因分析

1、教材自身原因

初中化学教材涉及大多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其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特点日趋明显,知识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涉及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2、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 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 新生往往按照初中的学法学习,因而出现了完成作业有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无法做到预习、复习和总结等现象,还有一些不熟悉初中教材的老师怪罪学生不自觉、不灵活, 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使学生觉得学习更困难。另外,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校,初中校老师补充的内容不同,高中需要的一些知识、方法在初中新教材中被删除等等,也使学生更难适应高中的学习。

3、课时的变化。

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 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只有三节,加上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 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 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未考取了重点高中,只考取一所普通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泄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难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很难学,高中化学课一开始也有些难理解的问题,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二、新课改下做好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衔接的策略

1、做好高初中教材的衔接

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讲授和衔接等,找到必修一化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生长点,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状况只是停留在初中阶段对化学的初步认识上:已经具备电子得失、化合价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知识,但并不系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通过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初中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这对高中学生重新接受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利,更能从化合价及转移电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初中学过的得失氧的观点与方法,从分析熟悉的化学反应引入,从而发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情况,进而建立新的化合价升降的概念,直至电子得失的本质。

2、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通览教材、新课标。

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新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教学内容及订出教学计划,使得所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志向。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仔细观察学生行为,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第三,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对脑子灵、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其难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学科体系和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等,既要与高中课程整体改革合拍,又要考虑化学的发展和高中化学的特点。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化学兴趣教学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及其重要,十分必要[1]。

1化学兴趣教学的必要性

1.1传授知识。这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开展兴趣教学,可以寓教于乐。

1.2发展能力。这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医药、卫生、健康、信息、航空航天等,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严密细致的科学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展兴趣教学,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激发潜能[2]。

1.3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刻苦、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德。开展兴趣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力[3]。

2化学兴趣培养的实施原则

2.1因人而异原则—不同学生区别对待

新高一的学生,中考录取分数大多数只有几十分的差距。可以说同学之间没有很大的差距,同学之间也不会相互承认与他人有很大差距。高考模式的不同,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态度,第一类是把化学作为高考选修科目的,第二类是把化学学科当作高考必修科目的。这就要求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设计教学时分层次要求。往往通过个别交谈初步明确班级中哪些同学是第一类,从而在作业方面加选修作业,鼓励学生提高一个层次要求自己。且在面批作业的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越学越有劲,越学越好,越好越要学。

2.2主动引导原则—教师善于寻找引导

如果说成长需要品味滋味,那么在百味中,成功的滋味是最振奋人心,最愉悦人心的,教师心中有这一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会想到,主动引导学生去设立一定的目标,在达到目标后得到心中的愉悦,从而激发热情,提高兴趣。例如在课堂检测中,可以预先告知检测内容,针对不同层次同学,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将达标结果做好统计工作。及时与学生沟通,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肯定表扬,让学生有满足感和收获感。再比如在课堂上设定提问绩效奖,在新授课课堂小结时,让学生自己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学生的提问给出恰当的评价。

2.3坚持不懈原则—堂堂有激发,环环想着激发

课堂环节一般分以下几步:课堂导入、新课传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教师可以研究在不同课时中的这些环节如何设计有利于激发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与很多因素紧密相关,其中做事有没有毅力,笔者认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方面,教师要坚持不懈,不放过一堂课,尽可能关注到课堂的每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不小的难度,但教师哪怕在一堂课一个环节做到了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效果就可以慢慢形成了。

3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3.1在新授课教学的实践中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物质的量”是高一化学中一个关键的理论部分,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桥梁,理解这一概念对衔接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至关重要。它当仁不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有效的教材处理,进行难点分解和兴趣教学,让学生快速理解概念,运用好概念,从而突破该教学难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可以说这部分的教学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如何,对学生来说关系到高考选科中愿不愿意选择化学这一学科。

在教学中,借鉴我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笔者引进了“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以物质的量为中心,以与质量,数量,体积的转化三条路线为基本出发点,其中与体积转化的路线是“具有中国国情”的。我教育我的学生手中要有点金术,即看到题目,第一步寻求已知粒子与未知粒子的关系,依托关系式让问题迎刃而解。第二步抓住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这种比喻学生印象深刻,在笑声中愉悦地接受了新的知识。

3.2在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复习课一般是对一个专题或是一种典型物质的性质等的归纳总结,在这种课上如果老师仅局限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学生往往容易走神,所以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设计好师生互动。我认为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应该是典型的互动吧。化学学科兼具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既要有理科的观察、辨析和逻辑推测等能力,也要有文科的分析、记忆和表达等能力。复习课上,如果遵循辨析—理解—总结—记忆的步骤,很多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可以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剖析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理解后记忆”。

4结论

总之,新授课中重视课堂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化学;习题课上重视化学习题的解题方法指导,便于在成功中激励学生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复习课上侧重于介绍如何记忆化学知识,在有趣易懂收获中增强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8.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6

1.1由初中直观教学法到高中较深、较难的化学原理教学法过渡。高中化学知识逻辑性和抽象性相对较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高中化学的一些化学原理。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标准时,列举生活中的火柴、小米等;在感知粒子数即阿伏伽德罗常数有多大时,可以列举若将阿伏伽德罗常数个麦粒分给全世界的人口,每个人应分得多少。通过这些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

1.2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从学科教育目标出发,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尽管高中课改尚未完全实施,但为了不使初高中化学教学脱节,在教学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的实验教学方式,依托化学实验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把握好从慢到快的过渡节奏。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其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高中化学课程难度深度大大增加,知识密度加大,这就面临在短期内要容纳更多、更难的知识,但可用于课堂上练习消化的时间较少。因此,教师要重视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转好轨。

2.多方设疑,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演示实验,以便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加深印象,强化教学效果。但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能拘泥于原教材,应根据实验中遇到的异常现象进行多方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学习乙烯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发现烧瓶内液体变黑,应立即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提问学生:液体为什么会变黑?所得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是否可证明该气体一定为乙烯?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可知浓硫酸把乙醇碳化变黑,生成的碳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因此使溴水褪色的气体也可能为二氧化硫。沿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提问如何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如何检验气体中一定有乙烯呢?有的学生设计让混合气体进入石灰水后通入溴水;有的设计出让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溴水;有的让混合气体通过两次品红溶液,两次澄清石灰水,再通入溴水等多种方案。依学生思路进行设疑,由学生回答、学生评判,使学生在讨论中求新知,在教师启发下把知识提炼、升华,以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简单到复杂、由书本直接发展到求新创新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利用社会新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通过电视、报纸等关注与化学相关联的社会新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产生问题、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得出结论等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手机生产车间的“中毒”事件,中毒物为烷烃家族中的“正己烷”,让学生感知物质的毒性,树立绿色化学概念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关注每年11月份评选出来的物理、化学等诺贝尔奖事件。2010年物理诺贝尔奖颁给了石墨烯发现者,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石墨烯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运用化学方法对石墨烯这种材料进行改造,如石墨烯和氢气进行部分加成反应,使之成为半导体,氟化石墨烯使之失去导电性等,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电厂核泄漏事件,在处理核危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硼酸物质吸收快中子,以阻止核裂变;在核污染通过大气层扩散后,人们因怕辐射伤害而引起恐慌,出现购买大量含碘食盐的现象,一度造成缺盐局面,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科学上讲,吸收一定浓度的碘元素可以阻止I一131的核辐射危害,但含碘食盐中碘元素含量少,无法满足摄入的碘元素处于饱和状态,若过量摄入碘元素则会引起不良反应,伤害身体,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科学指导性的重要性。

4.用投影演示实验以增强观察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配备了很多演示实验,但由于现在的班容量一般比较大,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所演示的现象,这个时候,可用实物投影仪将所演示的实验进行投影,如:钠与水的反应,将其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能清楚地看到反应的多种现象,还可以通过投影观察分析钠和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反应原理。

5.实验要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实验是教师用来验证理论知识的,学生只能在台下看、被动地听,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教师把知识“验证”了、工作完成了,但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动手渴望和现象疑问没有得到满足,时间久了便会对实验失望,失去学习积极性。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尽量把实验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时做出补充和调整。

上一篇网站营销培训

下一篇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