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信息化范文1
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0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会上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推进五个领域信息化建设,其中,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中的应用列为首位。目前,“三农”问题是目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阐明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思路,他指出,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衔接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为业内最高规格、最高级别的信息化应用交流的盛会,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中科院石元春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等方面的问题。
五大趋势支撑农业信息化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加速了人类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为导向的各类经济模式优势凸显,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等,都以被无孔不入的信息化所渗透。目前,在我国每一个传统产业都要接受信息化的洗礼和改造,而对农业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就是用信息的理论和技术装备农业的过程。信息化过程要贯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始终。在“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中科院石元春院士指出当前农业信息化的数字化、智能化等五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它主要是针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壤水、养料状态的进行模拟模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从趋势来看,这个模型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而且还能模拟出这样一个生产过程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化。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智能化的技术基本成熟。在发达国家已经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我们国家目前尚处在实验室范围阶段。第二个趋势是走向“傻瓜化”。操作者不用付出太复杂的劳动,所以逐步向“傻瓜化”的方向发展。
从精准化角度来看,以粗放的管理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浪费和污染很严重。但是,发展精准化操作之后就不一样,例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变量施肥设备,它可以根据土壤的变化情况进行变量施肥。所有农事操作不是过去那么粗放,而是精确了。
管理的信息化,从趋势上分析,空间科技和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性和生物性灾害,作物种植和产量的估测进行相当精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报,对农业产前、产后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提供全面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这些都是农业进行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应成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必备基本知识和条件。
在服务网络化发展方面,服务网络化技术已经成熟,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面向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这是一个传输平台,因为农村很分散,所以用卫星双向接受很重要;电话网、因特网、有线电视网和无线通讯的“三网一讯”建设也很重要。
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农业的产业化和信息化有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产业化发达的地区,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导致农民对信息的要求更迫切,利于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地区有一个优势产品,围绕这个产品的市场营销,可以建立一个信息营销平台,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指出,实际上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可以讲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信息化。
目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表现出自身的差距和地域的差距,根据不同的产业以及不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连动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马晓河说:“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也有一个实质的关系,中国农业产业化相对超前,但是农业的信息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相对滞后,所以这样农业产业化需要的信息化不够,造成信息化体制从平台上,政府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包括技术的信息化都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化的要求。”
如何让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呢?农村宽带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信息化大会上的专家发言也强调了这个问题。当前,宽带业务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然而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刚开发状态,因特网知识还未广泛普及。如何有效地开发农村宽带市场有效地展开营销,应是农业信息化十分关注的问题。江苏省兴化市电信在宽带市场向农村区域拓展、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他们着重向群众介绍了电脑科普知识、电信宽带业务、互联网应用对乡镇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与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神奇魅力,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探求农业信息化新“战法”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在农民信息服务体系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并没有成为农民索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计算机、网络服务在获取信息服务方面非常低。数据显示,2004年每百户农民拥有计算机只有1.9台。而且大多数农民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现代信息化离农民很遥远。
马晓河认为,在提升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有五大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是中国涉农的农业网站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们需求,甚至有一些网站远离或者脱离农村,服务对象并不是农民。第二,网络服务特色不明显,千网一面。目前搜索涉农网站有17822个,而针对农民需要的服务内容非常少。第三,目前大部分服务定位不准。第四,网络服务的深度不够,服务增值量太小。第五个问题,针对服务对象的开发不足。农民信息服务大部分来自农业科技人员,但是目前我们国内没有发现一家网站是专门针对农业科技人员服务。
针对马晓河所长提出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与会专家们发表了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院长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与城市是同一个信息系统。他说:“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约束,我们信息制造者和服务者基本上在城里面,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农村,尽管其中有一些人是农村出身的,但未必真的了解农村,所以基本常识对现在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起决定作用的。我们很难用在城市中有效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给农村复制一套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就意味着我国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化信息系统。
农业信息化范文2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农业信息化范文3
农业信息化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并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本文主要论述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过程,继而对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推进我国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效率
1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过程
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如下: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该过程中,要建设信息网络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并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
2)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进行开发和应用。主要包括构建农业信息系统模型、集成信息系统开发以及实现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等;
3)信息农业阶段。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
2.1提高农业市场信息传播范围及速度
可将农业市场信息细化为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对各农产品信息具备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明确市场需求,继而依据潜在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及开发,避免生产销售过程中过于盲目。在该过程中,实现农业产值增加,使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不断提高。对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具备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之后,有助于农户和企业优选性价比高的农资产品,实现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1]。
2.2有助于政府政策信息推广
传统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户一般通过村广播或村集体会议,对国家农业政策具备初步认识,信息传播速度慢,甚至出现失真情况。近年来,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可将国家最新农业政策传达到农村,使每个农户都能够对其具备清晰的认知,无论是信息传播速度,还是准确率,都有所提升。而农业生产者依据具体政策,结合区域性因素及市场需求等,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等进行科学调整,使农业生产更加合理,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为区域性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2.3提高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采用现代生产技术,使病虫害防治及灌溉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使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得到根本性提高。传统生产观念的制约,及信息手段落后,增加了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及应用难度。而受制于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农村实现农业技术信息传递,从根本上提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速度,使我国整体农业技术生产效率及水平不断提高。
2.4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背景的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墒情监测系统和遥感系统等数字农业技术,能实时监测农作物和土壤,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病虫害问题、水肥状况及外部环境信息等具备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使信息系统更具动态性和空间性,以有效模拟农业生产现象及过程。在农业生产中,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成本控制,并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为人们供应高质量农产品。数字农业技术有助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朝向集约化方向发展[2]。
2.5提高农业人员科技文化水平
农业工作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直接关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加大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力度,对农民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及农业生产水平。并确保农业工作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3]。采用该种方式,能够使他们对信息和市场进行更好地把握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了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作用受区域因素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据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背景及要求,对其进行合理应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粮食产量,最大程度上保障农业生产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竞争空间。
参考文献:
[1]何锋,李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8):5-11.
[2]王维新.发挥信息化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J].吉林农业,2015(10):37-38.
农业信息化范文4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基本特征是信息服务与社会人文服务在“三农”上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运用。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7个县(市、区)、78个乡镇(区)、987个行政村、5880个自然屯,农户31万户,农业人口120万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全市已基本完成市、县(市、区)国家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并相继进入基础改造、技术提升、城乡融合、整体推进的历史新阶段。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已基本普及;计算机网络及其信息服务已全面覆盖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所在地,并向周边一线的集中性屯落持续延伸;乡镇机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与网络已初具规模,建制镇、城中(郊)村的电子商(政)务已与中心城市和外埠市场紧密相联;信息技术和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和农民家庭,其服务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劳务、商贸、流通、生活各领域;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全市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国家专(兼)职人员1315人,平均每万户农民拥有42.4人;广大基层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农村专业大户和城乡大中型农贸企业已开始运用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运营工具,用信息流调控生产经营活动,全市各地涉农信息年采集量1825万条,通过城乡电子商务网上年交易农(林、畜、禽、水)产品11万笔,年交易额3.86亿元。信息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目标乃至全国现阶段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基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边远贫困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极低,许多偏远散居户落仍然“空白”;网络管理及服务人员信息化知识相对贫乏[2],资深专业人才不足;基层各部门信息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还不十分健全,信息共享程度低,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必须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之路。如何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根本性问题。从未来发展预测看,伴随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全面信息化时代必将随之而来,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将成为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社会生产必然会形成智能化与网络化结合、脑力与体力结合、生产与用户结合、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化生产结合的完美劳动组合,产业经济结构将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物质和劳务为辅。知识化、网络化的需求与应用将更加空前,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时展之必然。基本思路应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策略是扩展示范应用、加强公共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2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2.1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深度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强城乡网络信息平台和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建设和改造,完善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向村落和农户延伸,着力更新改造并建起完整可靠的农村信息网群和商务、政务平台,装备电脑服务机、信息机、SIM卡等信息服务终端,使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的工作全面进入常态化。进一步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全覆盖工程,加强宽带网络、无线通讯、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和农村光缆升级改造,消灭“死角”、“死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三农”综合信息系统和农村公众信息“双信”平台,推进惠农短信系统和强农微信系统建设,促进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三网融合”,鼓励农村发展通过一个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个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跨网业务与内容融合,实现农村“三电”合一和“三网”全覆盖。大力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农村提供电话、电视、互联网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推动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2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
统筹整合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邮政、电信、广电等信息资源,集成完善纵贯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横联省内外各地各相关平台的“三农”信息网络绿色通道;按照市场化运行模式,将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程控操作系统尽快装备到农村种养生产领域,提高作业机械和电气设备运行效率;在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各领域普及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田园生产、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实现农业资源、农田环境和农业灾害的远程实时监控与分析预测预报[3],发展精准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田园、物流和商务供需上的应用,全面开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追溯、“三资”管理等网络业务系统,按照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立区域信息网群,促进信息化与农村商务、政务、法制、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家政方面的广泛深度融合,形成完整高效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2.3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在岗人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充电”,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托高校、科研、园区和大中型企业等人才培养高地,加快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建立青年人发展基金、培训基地和就业平台等青年人成长机制,完善目标考核、薪酬绩效、思想交流和后勤保障,提高青年人的归属感、忠诚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尽职尽责地报效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进步成长。树立人才兴业观念,因才适用,不拘一格地选拔重用各类潜在人才。经济型人才才思敏捷、市场活跃,应充分利用其人脉优势,为其创造社交环境,鼓励其投身于农业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领域;技能型人才聪颖慧质、技艺娴熟,应充分利用其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聪明的智慧才华和忘我钻研的精神,置身于农业信息化创新领域;服务型人才仁厚兼备、勤奋扎实,应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为其安置做内(公)务性的工作;高端型人才知识渊博、才智过人,应鼓励其研发新一代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领军农业信息化建设。
2.4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各级国家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并延伸到村“两委”、农村合作组织、农业公司和专业大户,形成基础完备、功能齐全、分区合理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面向“三农”,搞好信息采集、分析、处理、[4],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5];由农业部门牵头,教育、科技、广电、电信、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整合物资资源、情报资源与人力资源,完善服务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域内外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加盟、并购、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扶持创业人员在农村创建信息服务产业中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对接,扩大区域领域和效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网、农网的数据集成和门户作用,推进政务公开和公共事务网上快捷交流、沟通与传递[6];开辟远程教育平台,解决偏远落后地区在教育和培训时空上的限制和困难;继续办好农村电子商务,拓展“云计算”在农村商务领域的应用,构建起新一代多功能多用途的综合性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链。
3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3.1扩展示范应用
以村镇及其产业集聚区为主,创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生产机械化、经营服务信息化;从装备各类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种养加销大户入手,加快智能化机械在农田作业、水利建设、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为重点,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
3.2强化公共支持
以市场经济理念和方式指导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等手段组织实施各类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壮大农业信息化规模,增强实力,拓宽应用范围和领域;利用公共媒体,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城乡公众参与意识;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应用市场,吸纳地方、城市和外埠商家前来投资兴业,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使信息化建设及其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真正给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带来切实的经济实惠。
3.3协调资金投入
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设立国家基础建设专项,重点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村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及其各类涉农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设立财政专项补助,加大对贫困薄弱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及其技术和产品应用普及的支持;采取股份制形式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引进资金和设备,开发新一代信息化产品和技术,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金融信贷、集资入股、合资经营的投资机制。
3.4完善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网络 数据库 建设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1农业信息化概论
第一,农业信息化的定义;农业信息化一般指的是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包括对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农民信息化意识的提升。第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作业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科技活动信息化、农业基础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农业环境资源信息化、农业产品市场信息化四方面的内容。第三,农业信息化依赖的关键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第四,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地域广散性、内容复杂性、发展长期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特点。我们之所以要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因为农业信息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很重要作用。
2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信息化可以优化生产结构;农业生产一旦使用了互联网络,农民就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产品需求变化信息,并且依据专业的农业生产软件决定生产哪一类产品,某类产品应该生产多少,预期的生产价格多少,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同时,网络软件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现代农业生产主要由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要素有机整合构成,而信息的加入将会高度整合三大要素,让农业生产达到最佳效率。农业信息网络可以让农民通过网络数据同步动态监控市场信息,并且依据农业市场决策软件系统决定到底是扩大土地生产面积、投入劳动力和加大资本投入,还是减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通过对信息的利用,增加农产品的市场效率。第三,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生产可以通过网络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扩大国内乃至于国际的销售渠道,甚至农产品可以进行通过电子商务来展开交易和结算,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第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信息化可以通过网络将农业部、各个地方的农业署、农业生产企业、个体农户的计算机终端相连从而建构成一个庞大的农业网络,国家最新的农业生产信息、生产技术和农业政策可以通过网络同步传达,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第五,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民素质;最新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可以通过网络最快地普及到各个农户计算机终端,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效率,并且通过农业科技的进步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知识素养。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可以将信息直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大要素,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3.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应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第一,完善农业数据库和网络建设,实现对农业信息的同步采集和处理加工。第二,加快农作物生产估算软件的研发,实现农业决策系统对农作物产量、生长面积、长势和病虫害等参数的分析评估和决策。第三,加快农业仿真生产模型软件的研发,能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气温、湿度、雨量和土壤性质等参数逼真模拟农业生产环境并提供农业生产参考。第四,加快农业生产信息控制系统的研发,实现对农业生产参数的有效监控,如对实现温室温度、天气变化的监控。第五,加快农业生产精准系统的研发。
3.2推动数据资源和网络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要有丰富的网络数据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数据资源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工作。政府必须主导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网站、科研信息网站和农业生产机构网站,地方各部门和涉农企业依据自己需要和实际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或农业信息网,满足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数据资源的需求。截止到2013年我国涉农网站依据达到了389210个,发展迅猛,并且农村网民已经从2006年的50余万人发展到2013年约2亿人,这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市场基础。最后,农业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目前的网络建设还处于只能满足城镇需求的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满足从中央到村镇的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促进信息的流通,让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化服务。
4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将信息纳入农业生产要素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条件,以数据资源为基础,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硬件支撑。我国需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研发,丰富农业信息数据,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从而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丽娜.世界农业信息化进程及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界,2007(1):85-91.
农业信息化范文6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中国农业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通过网络传播推动农业信息服务,无论是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还是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相对比,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表现出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冲击力。具体表现在:
1.强时效性
网络是一个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世界,这决定了其获得信息的敏感性和广泛性,这也恰恰是网络信息时效性的基础。网络信息源的广泛性与开放性,保证了网络传播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速度获得信息素材,并将之迅速、即时地传播给社会公众。
2.海量信息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网络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1)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2)由于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3)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总之,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互动性
电脑提供的交互式人机交流界面、超文本提供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手段以及“个人化”传播方式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与传统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位置不同,网络媒体对于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所有上网者都是平等的,对于网络传播的信息每个人可以自由的选择接受,而且还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其进行否定或修改。与此同时,不同的受众之间、不同的网络媒体之间、受众与媒体之间也可以平等的交流对话,从而实现了多向互动。
二、农业信息化环境中的网络传播发展概况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业信息化具有高科技投入性、开放性、规模经营高效性及挑战性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各国市场连成了一个整体。在网络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现代经济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掌握了网络,谁就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全、最重要的信息,谁就能掌控生产和交换的主动权。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网络传播也应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农业信息化工程是国家最早投入的工程之一。1994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农业信息化的序幕。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有关项目业已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十五”期间,科技部又把农业信息技术和精确农业列入了重大攻关项目。如今,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我国已建立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库100多个,约占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平台已基本建立,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也正逐步建立。许多省份的农业信息网都延伸到了乡镇,网上信息资源也已比较客观。有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现在已经提出了光纤入村入户的口号。
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无论是我国农民与发达国家农民之间,我国城乡农民之间还是我国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都存在极大的不平衡。例如,在美国约三分之二的农民至少每户拥有一台电脑,而在我国农民上网还只是极少数,农村家庭中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的只占0.8%。总的来说,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水平低、农业信息使用成本高、信息人才相对缺乏、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够完善等都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实现农业信息化必然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构建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在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制定总体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资金支持。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而政府应是最大的投资主体。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网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网站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衡,数据库总量不足等,政府应在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改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的现状。另外,政府应在网络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推动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农业网络信息人才,逐步培养一支适用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信息人才队伍。
2.提高农民的网络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让网络信息为农民服务,进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的网络信息意识。一直以来,农民的信息意识都相对淡薄,但是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力军要想溶入到当今信息化的大潮中来,就必须增强信息意识。首先是在农村广泛宣传网络信息的作用,把网络信息传播的优点以及可以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客观的告诉他们;其次针对农民群体趋利性的特点,发展“网络信息示范户”,让信息意识强的农民以网络信息为导向,应用先进技术取得良好效益,让典型带路,以点带面激发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引导农民学习、应用网络信息。
农民网络信息意识的提高必然要求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对此应加大对农民本身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业网络资源,协助农民解决各种因利用信息而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素养,提高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程度,让他们具有网络信息收集、应用和反馈的能力,使网络信息为农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3.培养农业网络信息人才
农业网络信息人才至少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精湛的网络技术、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对农业网络信息人才的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首先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化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其次是提高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网络信息资源
详实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在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要。针对涉农产品信息时效性强的特性,对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要做到及时的更新维护,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网上信息资源的含金量。此外,还应该充分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事实上我国农业网站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7月23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目前日均点击数达240万次,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这些网上资源如此丰富,但在实际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利用,所以我们应继续挖掘农业网络资源,扩大现有的农业数据库数量,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提高信息的实用性,使农业数据库真正成为涉农部门的共享信息资源。
在人类社会迈进信息化社会之际,网络传播带来了传播界的革命性的变革。就农业而言,网络传播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信息社会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促使我们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培养一支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带动广大农民充分享用网络资源,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景辉刘善文: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3
[2]白茹莉:网络环境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和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3
[3]王海波毛 羽:农业信息网络化与农业科技发展[J].科技与管理,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