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细节 思品课堂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65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节教学设计亮眼的课,如果教师在细节处再考虑得周到一些,则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则会留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遗憾。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下面我简单谈谈如何关注课堂细节,打造高效的思品课堂。
一、一个教具的魅力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小时候的物品发现自己长大了。课堂中,学生在观看各自的小物品时,兴趣十分浓厚,大家互相交流讨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尽管教师给出的时间比预设的多了一倍,嗓门也已提到最大声,多次想让教室安静下来,但学生的声音盖过教师的声音,课堂里乱哄哄的,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策略:课堂上出现“乱”的情况,是教师忽视了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的年龄特点所致。课后,我建议这位教师做一幅精美的“大拇指”卡图。第二次教学时,当学生异常兴奋,教师的语音很薄弱时,这位教师举起一张精美的“大拇指”卡图,说:“哪一组的小朋友都坐好了,我就把这个大拇指奖给这个组。”随即,教师把“大拇指”卡图往黑板上一贴。这一举一动,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思考:一个教具的准备虽然微不足道,却能让乱哄哄的课堂即刻安静下来。教师在备课中千万别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心中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好教学准备。
二、一份作业的精彩
案例:还是以《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为例。一位教师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了什么事。这样的话题内容是学生正在经历的,应该是学生言之不尽的。然而,上课情境却是这样的:问题一出,三位学生举起小手,分别说了:“爸爸妈妈送我上学。”“妈妈帮我洗衣服。”“爸爸妈妈做饭给我吃。”然后,就再也看不到有小手举起来了。课堂教学陷入了沉默的状态。
策略:该节课陷入沉默的状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对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已经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我上这一课时,布置了一份作业:请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每天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并把它记下来,观察一个星期后,比比看谁的记录多。学生有了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发言内容自然丰富多了,他们说:“爸爸妈妈的关爱在一支削好的铅笔上。”“爸爸妈妈的关爱在一件件干净、整洁的衣服上。”“爸爸妈妈的关爱在冲好板蓝根的杯子里。” “爸爸妈妈的关爱留在肯德基、超市里。” “爸爸妈妈的关爱在教会我的一道道题目里。”学生精彩的发言为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思考:教师精心布置一份作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备课中,需要静态地分析教材内容,真真切切走进学生的生活,或是观察,或是聊天,或是调查访问……另外,教师还要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生活情况。关注作业的细节,为学生布置一份前置或后续作业,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
三、一个追问的价值
案例:一名教师教学《巧手剪秋天》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带来的树叶和种子,合作完成一幅拼图画,比比哪一组拼出的图画最漂亮、最有创意。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任务。接着,教师把各小组的画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一起评选出最佳作品,并授予该小组“巧手组”的称号。该环节到此结束了。在一旁听课的我认为,该环节戛然而止实在遗憾。因为这不是美术课,也不是手工制作课,此时学生的兴趣正浓厚,正是培养学生对秋天情感的最佳点,然而教师没能抓住这个关键点,没有落实品德课程的任务。活动缺乏品德教育过程,无法体现活动价值。
策略: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时就差教师的一个追问。比如上述的“拼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前,添加一个总结,追问一句:“同学们,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样的追问便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欣赏图画转向欣赏秋天,促使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提升,体现了“拼画”活动的德育价值。
思考:一句追问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却能清楚地揭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活动的德育价值。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追问的细节,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范文2
语文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绘画技巧,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语言课堂教学融合进绘画,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通过绘画激发学生的热情
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从兴趣开始激发。没有兴趣而强迫学习,是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通过教育学家的研究和教师的实践,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在教学中倍加关注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枯燥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更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来,绘画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通过绘画,将小鸡的脚印用竹叶画出来,小狗的脚印用梅花画出来,小鸭子的脚印用枫叶画出来,小马的脚印用月牙画出来。这样,学生们首先会非常有兴趣地投入到教学中,先画画,然后,通过绘画来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通过绘画,语文教学被引入到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同学们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彩色的小鸡等小动物的脚印。
教师问:这都是哪些小动物的脚印啊?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上。
教师问:谁来说,这些小脚印都像什么?
学生们有的回答说象梅花,有的回答说象月牙,有的回答说象竹叶,等等。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问:哪位同学想画竹叶、梅花、月牙呢?
学生迅速拿出画笔,画起画来。很多同学在绘画中感受到了文章中语文描绘的美感。
2.绘画能够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通过绘画,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始终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绘画,识字教学的难度被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被提高了。
以低年级在识字中遇到的太阳、眼睛、牛、车等字的学习为例,通过讲解,教师利用绘画加以辅助,通过形象的图形呈现,同时教给学生笔顺和笔画,字的主要特征被快速地记忆,而且印象深刻。
3.绘画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相对于回话来说,是抽象的。直观的画面是形象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书面语言比起学习形象的绘画来说,难度要大。学生必须提升感悟和想象能力才能逐渐适应这种学习要求。低年级学生一开始是难以达到迅速接受和认知知识的。借助绘画,不仅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适应语文知识点的掌握,也能快速适应语文课堂教学。
我要求学生在画画的时候,同时感悟课文内容,而且在动手操作或在黑板上画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可以评论。通过手脑并用,既锻炼了脑部神经,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
4.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如大海一样,拥有丰富的内涵,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语文学习能力中十分宝贵,只有具有发散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对精美的文字包含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知识素材,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绘画的教学设计对于训练的能力拓展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最后一片树叶》一文的学习,讲述的是一片树叶因为害怕秋天到来后要烂掉,不愿意离开,但是听到小鸟说,飘落下来以后会回到妈妈的怀抱,就高兴地飘了下来。但是,树叶落下去,真的能回到妈妈的怀抱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画出来,图画中,大树的脚下有很多小树叶躺在地上,有的学生画的是绿油油的,学生说他们在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树叶的对话,故事的后来发展等等,各种想象力会被激发出来,可见绘画的魅力多么强大。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法注重形象生动的场景教学环境,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引入有趣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自新课标改革后,情境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教师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机制,通过还原真实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其独有的时代教学特征,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创新应用举措[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利用情境教学法,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大力推广与引荐。
一、引入形象情境,彰显教学效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目标受众主要是小学生群体(性格差异较大、表现特征较为突出),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可偏向于趣味性教学内容的灌输,创设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更便捷地理解课程内容。以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第一册《冬天是个魔术师》教学设计为例,明确本章节重难点内容――识记生字、通读课文、了解冬天,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具等辅助条件。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课件播放相关影视视频、图片,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开展“听录音、画图画”活动及其他小游戏,让学生就录音内容勾画自己联想中的冬天场景,并鼓励学生上台演讲作图内涵(也可通过手势勾画的形式来完成演讲),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冬天的变化特点。在完成画图活动后,引入图片教学情景,向学生传授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等知识点,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问题情境,完善教学体系
问题情境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教学流程,让学生快速明确教学难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2]。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麻雀》课堂教学为例,在备课准备过程中,标注课文知识点内容(生词、文章阐述概念),准备课时环节、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谈话活动为基本依据,提出问题情景:麻雀作为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既没有漂亮的外衣,又没有动听的歌喉,受欢迎程度偏向一般化;通过朗读课文内容,了解到它身上具有一种令人敬佩、感动执著的精神,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精神,你们认为麻雀的这种精神是否具有可取之处?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种精神的?(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检查预习、开展自学活动,并结合自我感悟达到理清文章层次的目的,也可让学生自主创新文章末尾内容,自我编制新的应对结局,促进学生的空间联想、实践操作效益,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社会实践,明确教学目标
社会实践注重课本内容与课外教学的整合、统一,在明确教学内容及实时目标的基础上,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满足学生集体生活的实际需求。在某次教学公开课中,以《我要的是葫芦》课文为教学重点内容,教师结合文章所阐述的系统知识点,布置课外实践探索活动,安排两至三人为一组,调查葫芦真正的结果周期、防护措施,并简单记录实践活动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形成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记录心得。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形成统一战略联盟,秉着认真、负责的探究原则,明确葫芦及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施肥灭虫等具体应对举措,联合课外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次如果按照正确的杀毒、灭菌、施肥等操作步骤,那么是否还会像第一年那样颗粒无收?或者通过小话剧演示情境,分工、协作文章角色,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所保障。
四、激发空间想象,改进教学机制
针对小学生群体的猎奇心理特征,利用探究式教学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案第三册第一单元《秋天》课堂教学中,以“秋天到”、“山行”、“火红的枫叶”、“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为单元重点内容,教师结合学生对秋天季节的感官体验(掌握秋天的特点),利用秋天的对应词语(如:“寒秋”、“萧瑟”、“秋高气爽”),收集有关于秋天变化特点的资料,编写一段有关秋天的个人语句(字数不限、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便于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也可结合考试讲解情况,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模板(选择合适的图片,插入合理的词语、段落),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效益。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形象情境、问题情景、社会实践内容、空间联想条件,创建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机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龙启.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84-85.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学校把多媒体技术引入了课堂教学,和各科进行整合。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从优化训练内容出发,运用多媒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能够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加上计算机所特有的功能,使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收到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的效果,调动起学生学写作的积极性,并扩大训练容量,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巩固写作能力的效果。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写作兴趣,提供情感交流平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没有激情,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运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学生耳闻目睹这些“真实情境”,很容易产生兴趣,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成了学生情感交际的需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2.1 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
2.2 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朗读;教学;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始终把“读”放在首位,教学设计以“读”贯穿,教学过程以“读”来体现,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促思,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要搞好朗读,就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朗读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1、教师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是阅读教学中落实、渗透思想教育、传授美感的关键环节,深清并茂的示范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与美的熏陶,有时还可以代替精讲解疑。因为,许多语言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反复的导读示范使学生获得语感去“破译”。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范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品位、体验、模仿,故而教师必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和情感,让学生受到熏陶,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的转化为学生的自身能力。如教学《秋天的图画》时,我先范读,读出秋天到来时的兴奋、喜悦,学生也觉得这篇文章特别美,激发了学生想读的欲望,学习中通过感悟、模仿继而读得有声有色。当然,教师范读只是引路,学生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情感和体验。
2、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带着不同的人物情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走进角色,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努力做到文本情景再现。如教学《去年的树》时,可以五人一组,分别演鸟儿、树、树根、门、小女孩,先让他们进入角色,反复练习,在上台表演,既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中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情境体验。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如《难忘的一天》一文中邓爷爷两次和“我”握手的情景。第一次是高兴得紧紧握手,第二次是赞许的握手。为了加深理解,我让两个同学一组,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加深感悟、理解,特别是对“赞许”一词的理解。
3、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我就利用课外的时间开朗读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内容不限,可以是古诗、童话、景物描写等,并让全班学生当评委打分,评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这种朗读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时进行,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请愿意读的学生站起来读,如果有人挑战就再站起来读,最后没人站起来挑战剩下的一个就是优胜者。
二、边朗读边想象,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想象和朗读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能让课文内容与学生想象的意象达成一致,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在含义。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朗读中激起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里映过,并产生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对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更加深刻,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更加明白。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读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想象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样子。读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时想象榕树周围千鸟竟飞,百鸟齐鸣,穿梭嬉戏于林间的景象,让学生不但感受到南国的美丽风光,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祖国山河的的秀美,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起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学生的想象与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正是这种情感的认同,在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学得很投入,读得很有趣。他们的情感世界随着文本逐渐丰富,而良好的语感也在学生的一次次感情朗读中逐步形成。
三、点拨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然而,语文教学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如何活跃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导,成为学习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安排、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如此这般,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具有关键作用。同时情境教学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由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借助实物、利用图画、播放音乐、运用多媒体等,不断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角色定位,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不能古板,要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活跃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教师充当的是导演角色,而戏中的主要演员则是学生。教师在备课中就要设定好讲解内容、表达形式、主要程序、最终目的。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师要用一只无形的手,运作好整堂课,牵动学生的思维主线,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之中。而学生自然而然地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整个语文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只有教师独具匠心地巧妙设计,整个语文堂课才不会“死水一潭”。学生在这样一个精彩的大舞台上,才不会畏首畏尾,而敢于展现自我,始终以一颗好奇、新颖、幻想的童心主动接受知识,增长智慧。
三、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堂生动、活跃的语文课,不仅仅体现在形式的表达上,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分解读。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探究问题。
例如,在讲解人体的“体”与休息的“休”如何区别时,在讲解完字面意思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天,一个行人走了很长很长一段路,他有些累了,想休息下,走着走着,忽然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于是,他靠在大树下休息了一会儿。那么,谁能告诉我,休息的休和什么有关呀?什么意思呢?”很快,一些学生纷纷发言,“是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这种问难的方式,立刻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加深了记忆。
又如,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明明是诸葛亮骗了曹操,还用一个‘借’字,这是有借无还,应该用‘草船骗箭’”。但也有学生说应该是“借”。于是,我组织学生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赛,正方、反方各执一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力量。
四、朗读训练,为课堂教学添“声”增“色”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同样是活跃课堂教学的一大元素。作为朗读示范者的教师,要用自身的情感投入读出整篇文章的韵律,打动学生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教会学生把握快慢节奏、轻重缓急,指点学生抑扬顿挫的读法,引导他们如何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对文章产生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