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茶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茶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收入差距;EVIEWS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69-02
引言
无论是三十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中国经济再没有哪个时代的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然而,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了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城乡两极分化现象。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身后却是举步维艰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落后的农村教育带来的是落后的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而城里人先进的城市教育加速发展了城市经济和市民的收入,导致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如此循环往复,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大。农村想当初,从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始终是我们国家的基石,说到底,中国是个农业国。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因此,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文献综述
在教育差距引起收入差距的这一问题上,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多种多样。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方式,它的差距无疑是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距对于收入差距甚至是决定性的原因。孙百才(2006)通过分析中国的城乡教育差距和收入差距,构造城乡教育差距指数使用2000年的跨地区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城乡教育差距可很好地解释城乡收入差距,并提出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石绍宾(2008)指出融资制度差异、可及性差异和办学条件的差异三个方面差距使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存在差距,运用类似于内生增长模型形式的收入函数分析得出,城乡基础教育差异对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显著性影响。温娇秀(2007)发现,城乡教育不平等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教育差距每上升1%,城乡收入差距将上升6.4个百分点;并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张海峰(2006)利用26个省的混合横截面数据,发现城乡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收入差距扩大有显著影响,并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此认为,教育的差距是中国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通过代际传递对今后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地产生影响。而林志伟(2006)利用协整理论对中国1990—2004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与教育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当期城乡收入差距与前期教育差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协整关系的偏离需要较长时间予以修正,当期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前期城乡教育差距。张锦华(2007)以农村家庭为基本的研究单位,从内生增长理论出发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表明,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内,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的差异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教育差距既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可能伴随着收入非平衡增长的扩大而扩大,低收入农户有陷入贫困陷阱的危险,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但对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当期和滞后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总之,对城乡教育差距引起收入差距的分析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利用2006—2010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建立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二、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面板数据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可以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又同时选取多个观测值的样本数据集合。也就是说,面板数据可以同时从时间和“空间”对模型和变量加以解释和预测。
(一)数据选择
关于茶的诗句范文2
一、关于家具的流行趋势与风格
从目标市场的高低定位来看:
平民百姓、普通工薪族是是低层次、低价位的主要消费群。这一部分的家具目前还是消费的主流。他们的要求是:简洁实用而又有现代美感;功能较多,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居住空间;希望中高档次的设计及风格,但价位偏于中低价,心理上能感到物有所值。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群体。这一类消费群还是杂牌的天下,因其长于抄袭与模仿,拙于原创与设计研发。因此,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各项成本优势,吸引了广大的中下层次的消费群。
在此之上的是定位于中高层次的消费群的家私生产商。这部分消费者包括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城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他们事业有成,思想独立,个性化追求较为明显。对家私的性价比、设计风格、用材、品牌定位较为看重。这部分生厂家较多,他们各自以自己的原创设计及针对目标消费者的技术研发满足了追求不同风格的消费者的需求;如联邦、红苹果、新维思、傲耐、迪信、皇朝、富运等;
也有定位都市新贵或富豪的高层次家私,这部分人居于消费金字塔的顶端。一般都有别墅。乐从国际家私城的二期四楼以罗浮宫为代表家私品牌主要针对这一类消费群。
从原创的流行风格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动感、活力、阳光、鲜亮的现代主义
一般的家具都希望营造安祥平和的室内环境,利用夸张的造型,还有绚丽的色彩(大面积的原色系)营造了一种动感、活力、阳光、鲜亮的室内环境。许多家具能通过移动、调节、组合,成为各种想要的其他功能家具。大红、橙黄、多彩条纹的运用,让眼睛在瞬间被激活。 如联邦的“加州阳光”系列、香港红苹果, “优越ood”等。
·灵秀、优雅、具明清风格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家具凝聚了江南的灵秀与中式传统家具的儒雅,无论从设计还是文化上来讲,都能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他们在是旧有明清家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追求简约的时尚,删繁就简,添加现代设计元素。将现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在传统上进行创新设计,格调清雅、隽永而又灵性十足。并配之以梅兰竹菊、琴棋书画作为背景或饰品。如 “明清风韵”、联邦家具新明式,紫韵等都继承了传统家具这一风格。
·浸润欧风美雨,彰显个人魅力的西方新古典主义
中式新古典主义是“古为今用”,很多欧式风格的家具却是“洋为中用”。这一类家私既有现代流行的简约风格,又有西方传统的“巴洛克”元素。从各大家私城所见,这一类家私色调大都以黑、白、原木色为主,显得低调内敛,每一张座椅、餐桌都看似简单,实则是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独树一帜的风格后面是独树一帜的生活态度:沉着、冷静、理智。
·原木、原质、原味的新自然主义
躲避都市的喧哗,亲近自然,置身于山水田园,是人类最朴素,最本质的想法。功成名就之后的“退隐山林,笑傲江湖”,是追求成功与卓越的奋斗者的心愿。因此,与未经修饰、雕琢的植物亲近,享受原始的、粗糙的、自然的美。从而获得“闹里有钱,静处安身”的愉悦。从本人这次考查来看:各式原木、水草、藤编、麻质的,占有较大的比重。有的原木、藤编、水草家具“整新如旧”,素面朝天。如 “艺滕居”。有的略加修饰,淡施粉妆和流行的简约风格结合。显得更现代,更 具有消费群。如联邦的“家家具”系列。
从与终端营业员及部分消费者的沟通来看,实木及木质家具的需求保持较高的上升态势;现代板式家具亦受宠爱;藤制家具因其独特的造型将满足文化艺术修养人士的追捧;金属家具平中有降;铁艺家具有小幅上扬;布艺沙发将比真皮沙发赢得更多垂顾,活布套能拆洗的则会更受欢迎;
·稚嫩、单纯、轻松、梦幻的童趣主义
最稚嫩、最单纯、最轻松应是少年儿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部分家庭也为小孩留出展示个性化的空间。我想,部分童心未泯、追求童趣的都市白领也是这一风格的消费群。色彩上,多使用鲜明的浅色或粉色。色彩较为繁富,但又不显缭乱,是极具童趣的一种搭配。
二、关于家具的原创设计
产品是营销的基石,对于家具行业的竞争现状,更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家具业目前尚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产品力到推销力的阶段。经典的营销理论认为,市场的发展将随着竞争发展主要分生产阶段,产品阶段,推销阶段和市场营销阶段。处于产品阶段至推销阶段的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力。(处于后两阶段的行业不是说产品不重要,但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第二,家居设计是一们商业艺术,这和其它耐用消费品不同。我们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都是有原创风格的,是设计者 灵感与心血的结晶,是创造者个性的体现,具有美感和收藏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珍贵。家具,尤其是自然材质的原创家具更是如此。
那么好的设计是如何产生的呢?好的设计当然要有人(专业化的设计人才,甚至设计大师)与财(研发的资金、成本)支持。还要有好的企业机制。但这里不讨论这些问题,以下我想的多的是设计的原创的思想与灵感来源问题。
任何艺术,包括商业艺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历史越长的国家,文化底蕴也越深厚,值得挖掘的东西也就越多。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风水、五行、八卦,阴阳),民间文化(如民俗民居、民间艺术),地域亚文化等。这是从事商业设计包括家具设计的灵感之源。同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即在我们固有的风格(原创的核心竞争力)中加入西方的设计元素,也是思考的方向之一;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我们灵感与创造的源泉。当我们以主观的感觉感受大自然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化的自然”,因为,我们当时的心情、个人的情趣、素养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自然的时候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当我们把大自然的素材进行创造之后,我们面对的是“自然的人化”。比如联邦家私紫韵系列之“小窗悠记”“香山红叶”等。这些可理解为吸取大自然元素或意象创造的“自然的人化”,“搜尽奇峰打草稿”,我想,这应是家具业进行原创设计的不朽源泉。
流行的元素中,有属于风格、个性层面的东西(如建筑业中的巴洛克、哥特式、洛可可,绘画艺术中的印象派、立体派等),有属于潮流层面的东西(如最近流行的确良简约潮流),也有属于时尚层面的东西。如果把时间作为一个衡量的指标,个性、风格层面的东西没有时间限制,历久弥新。潮流的东西一般五至十年为一个周期轮回,时尚的东西一般一两年就过弃了。因此,从家具设计的角度上分析,属于风格、个性层面的东西要固守。属于潮流的东西要迎合,属于时尚的东西只可拿来点缀了;
三、关于价格与价值
家具行业的竞争尚处于竞争的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过渡时期。从终端的零售利润及该行业云集3万家数量的生产厂家来看。制造商、经销商利润下降是必然的趋势。象其它行业如家电业一样,价格战将不可避免。价格战的结果是行业洗牌,留下一些在成本领先、产品设计领先、技术研发领先、营销模式灵活先进、品牌知名度高,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
目前,家具业终端零售价格悬殊,这主要是由于各品牌的市场定位不同而造成的。单纯的打价格战不可能有企业的生存余地,要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才是最好的生存策略。
实际上,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都有一个心理价位,这种价位的差别是由企业的品牌定位,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服务,以及持久的沟通造成的。企业对品牌的定位并不完全等于消费者心目中的对该品牌的定位。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品牌沟通出现失误。如产品过于陈旧,研发落伍,品牌诉求混乱,服务较差等。k集团的r品牌就是一典型案例,r产品虽有领先的多项技术,但由于片面性的以价格为手段,忽视了对消费者进行品牌的附加值的沟通,因而造成品牌逐渐老化,在消费者心中竟然属于高知名度的低价位产品。因此,对于价格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以降价提升销量,而应明确公司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属于什么心理价位(知道这点有一定的难度,但仍可以通过调研得出),利用各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和长远的品牌战略对品牌进行管理,增加品牌的附加值。
四、关于作品牌
作品牌还是做销售,这是营销人员谈的最多的的问题之一,也是营销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虽然无法得出正确的标准答案,但仍可以去除其中的错误想法。做品牌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销售,这是大家的共同答案。一些人谈到做品牌的时候,跳入脑海的往往是铺天盖地的电视,报纸广告和促销。实际上这是对做品牌极端肤浅的认识。广而告之虽然能解一时之渴,却难以解决一个行业或企业深层次的问题。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品牌的建立依赖于和目标消费者作持之以恒的沟通,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有清楚的品牌定位,即对目标消费者说什么。二是企业所有的沟通要素(产品、价格、包装、渠道、现场布置、促销、公关、广告)持之以恒的和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由此,我们知道,报纸、电视广告只是和消费者沟通的工具之一。对某些耐用消费品(如工业品)甚至不是主要的沟通工具。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对家具行业更是如此,家具业是少有的过于注重设计艺术的耐用消费品。作品牌,要对品牌进行管理,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在进行品牌决策的时候要时时问自己,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哪些?我们对目标消费者的利益承诺点是什么?我们的产品能支持这个承诺点吗?如何在文化上、潮流上发展我们的品牌个性?与消费者的切入点在哪里?(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与他们的接触方式如何?(什么样的诉求风格?传播工具的选择?)
理想东西不可能完全实现它,但可以不停的朝它迈进。先进的传播理论也是这样,我们不可能完全意义上的实现科学的品牌管理,但可以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建立真正的、长久的品牌资本对于企业是不二选择。因此,塑造品牌,同样要与先进的营销观念、深厚的文化底蕴、目标市场的选择,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思想和现代生产技术要素等紧密结合。
五、关于业态的发展与渠道模式变革
家具业的业态,有许多不同于其它行业地方,这些不同之处是属于家具行业本身的特色呢。还是只是一种过渡现象呢?
通过家私业的交易会(还包括互联网等其它手段)寻找加盟商或区域商,利用加盟商或商的卖场或家具城销售产品是较为普遍的做法。也是现阶段业态较为流行的方式。这一做法优点是在市场空白点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企业的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快速开拓市场;缺点是厂家对经销商的控制力较差,相应的支持也较少,管理较为粗放。同时,商家容易“见风使舵”“见利忘义”,忠诚度不高。第二种方式是设立分公司,在区域家具大卖场自租场地销售。这种经营方式的优点是卖场由于是直营,因此便于控制及精耕细作;缺点是市场中的各种问题要自己处理,过少的直接网点缺少有效的市场覆盖率,过多的网点又要增加厂家人财物等管理成本。
目前,国内家具的渠道大部分都是通过家具卖场进行销售,这种大卖场仅为招商的功能,不参与厂家或商家的经营;如吉盛伟邦、东方家园、好美家等;
随着业态的发展,也出现了部分区域销售家私的经销商,它通过品牌的方式,直接进行家具产品的营销和服务,既为的品牌提高营销效率,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如欧亚、金海马等;
家电业的生产厂家的联盟或厂商之间的联盟或可为家私业提供启示,如科龙与小天鹅结成战略联盟,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科龙与济南三联的联合,使双方互惠互利,科龙利用了三联家电在山东乃至全国的渠道优势;三联利用了科龙的品牌优势进行b2b,独家经销。因此,一部分家具生产企业或销售商家就可组建销售集团,结成销售或采购联盟,其组织模式可以是紧密或松散型的。
值得注意的是宜家现象,虽然宜家目前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形成气候,但它也许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宜家是典型的“哑铃型”结构的企业模式,两头大,中间小;即依靠产品设计的优势和渠道优势进行扩张。生产、采购、销售、推广则全球化(成本优势)。宜家的定位很难分清他是厂家还是商家,但先进的营销模式造成的核心竞争力使它将来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中国城镇化步子加快,家具业不可避免的要营销重心下移,以及对渠道的精耕细作,这种趋势六年前在家电业内己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从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工与合作来讲,一个企业不可能通吃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因此,理论上,专门从事新产品设计、开发工作的设计公司;专门从事半成品的加工、配套工作的加工厂;专门从事家具产品的最终装配成品和树立品牌的家具制造企业;专门从事区域家具推广营销、物流配送的总或总经销;专门从事家具售前、售中、售后等销售服务工作的零售商等都易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都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通过竞争胜出的企业将在产业链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形成竞争优势,但不可能通吃所有的环节。
六、关于零售终端(自营或加盟)的精耕细作
近些年来,国内开始流行整合传播理论,广告人、营销人言必称整合营销,某些高度市场化、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的行业,如家电业,首先成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甚至是最初的实践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具生产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资金实力的滞后,不具有实施和运作“整合营销沟通”策略的能力。因此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可以吸收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的一般原理同家具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基础就是以消费者为导向,注重沟通。在沟通工具的选择上注重“众口一辞”。家具行业的消费者有三个特点,一是家具属于不易耗的耐用消费品,一般消费者只有在有购买需求时,才会关注这个行业及产品;二是购买、决策的周期较长,属于理智型购买,口碑效应比较明显。三是终端(家具大卖场、家具超市)成为厂(商)家与消费者沟通的主要场所。终端工作的好坏是消费者购买的主要诱因。因此,终端工作就成为家具企业与目标消费者沟通(逛家具市场的一般都是想买家具的,也有部分以休闲为主的顾客)、反馈市场信息、研究竞争对手、塑造品牌形象、提升销售量的关键。
那么,如何对终端进行精耕细作呢?结合本人过去的经验及这段时间的市场考查,以下方法以资借鉴:
第一,卖场的个性化设计,进行持续的维护和提升。好的陈列和差的陈列,对销售额的影响具有决定影响力。对家具业以终端为导向的行业更是如此。店面形象不一定要靠钱来堆,关键是以商品组合为核心,好的布置来源于细节之美,把吸引顾客和维系顾客忠诚度的五大因素:价格、品牌、服务、方便、价值突现出来。做好持之以恒的店面门头形象维护、店内装修维护、家具商品自身维护、卫生清洁维护、饰品的维护等;卖场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卖场个性化的设计与装饰应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属于产品定位与风格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冷冰冰的摆设;
第二,不断进行现场以及细分市场的各类促销。现场促销是终端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的家具店也可以效仿快速消费品的模式,做到天天有促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长期坚持各种形式的促销,我们的商品就会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促销不仅是指让利性质的促销,还包括各种新颖的传播手段的运用。例如宜家公司就利用每年的秋季发行产品目录作为他的最为重要的市场宣传手段。
针对各个细分市场的促销也是应当考虑的方向。如与房地产市场、家装设计公司的联合促销,中国房地产活跃,必然带动家具的销售。与房地产开发商或家装公司合作可以直接接触目标消费者,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
针对新婚家具消费市场也是考虑促销的方向, 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对以上的男女青年进入婚期,新婚家庭的平均家具消费额在5000到10000万之间。
某些企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长青树,积累的老顾客数量应不在少数。如果能对这些庞大的用户群进行关系营销,应当对企业的销量提升、品牌输出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是量极为庞大的群体,精明的企业都已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我国家具企业,不论是工业,还是商业,可以考虑借助互联网尝试销售,开展促销活动;
此外,以旧换新的消费者亦不在少数,如何与他们接触并开展促销应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对营业代表进行专业化的持之以恒的专业化培训与考核。营业代表直接面对消费者,从某种角度来说,她们在推销产品的同时也在推销自己。营业代表的自身形象直接影响销售,所以营业代表不仅要有较好的气质与修养,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知晓产品的卖点、工艺流程、工厂的历史背景、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家具行业的发展概况,还要具备沟通、引导、议价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那么如何保障企业能产生优秀的现场营业员呢?优秀的营业员应具备何种素质呢?我们的结论是:保障营业代表队伍高素质的有效机制是压力、动力的有机结合。所谓压力,乃是指企业针对营业代表管理而设计的竞争机制,包括业绩评估、未位淘汰、情感管理、考试制度、临时营业代表制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思路。所谓动力,乃是指企业针对营业代表管理而设计的激励机制包括星级评定、职业规划、具竞争力薪酬、情感交流、培训制度等。优秀的营业代表应具备的良好素质是沟通力、反应力、执行力、创造力。所谓沟通力,主要指营业代表说服消费者、经销商、公司内部人员的能力;所谓执行力,主要指营业代表将总部经民主集中后的政策、方案、思路不折不扣的执行到市场一线的能力;所谓反应力,主要指营业代表现场把握机会及将市场一线竞争对手、消费者等的情报或信息快速反馈至直属部门的能力;所谓创造力,是指营业代表对导购技巧、方案、策略等业内“游戏规则”创新性运用或提出的能力。(详见本网站拙文:《家电业导购管理的六力合一论》)
七、也谈企业执行力问题
做为新入职的员工,很有必要留心公司的一些内部刊物,以便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让自己尽快的融入团队,成为l公司管理人员之后。我公司就执行力问题进行了全员上下的大讨论。我想,这应是家具业的普遍现象。因此,自己也把一些不甚成熟想法和大家沟通。
现在大家都谈执行力,那是因为执行力于企业及个人都很重要。好的执行力是“言必行,行必果”。计划的预期效果在执行当中没有打折,实际的结果达到甚至于超过预期计划当中效果;这是执行力强的表现;
问题的出现应追本溯源,挖掘并分析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也就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执行力不到位,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的发展己不适应市场,某些企业,甚至于是较为成功的企业,在业态发生变化的时候,仍执着于或者陶醉于过去的成功经验,按过去成功的经验办事,所谓“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一些成功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市场的变化已经不是狭隘的经验所能解决的。越成功的企业超越过去的阻力也越大。k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原来市场发展的初期,k公司凭借三大法宝(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敢为天下先的广告+刺激商拼命压货的销售政策)取得了连续多年产销量全国第一的殊荣。20xx年以后,市场己完全透支。这时的市场要求以零售为导向,营销重心下移,并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k公司虽然意识到了这种变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好的想法得不到执行。因为任何的改革都需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何况是企业的组织机构及营销观念的大变革呢?由于营销观念及营销模式的落伍,执行力不到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行业第一的位置拱手相让,甚至于以后一蹶不振。
二是计划的制定缺乏严密的、科学的、民主的、从实际出发的论证过程。很多企业流行三拍观念: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事后拍屁股;完全的以主观感觉,以旧有的经验、以个人的喜好进行市场决策。因此,这样的决策很难保证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扣;
三是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分工与合作,责权利不清析,没有织保障系统。,责权利规定该岗位向谁汇报工作、具体工作职责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由谁去监督。责权利的明确分工才能明确一个人岗位说明,才不至于推卸责任,逃避困难。
关于茶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高管内部薪酬差距 盈余管理 回归分析
一、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各阶层薪酬差距不断扩大,企业内部高管团队之间日益拉大的薪酬差距引起了社会公众、媒体和政府部门对薪酬公平性问题的广泛关注与激烈探讨。盈余管理的一个动机是报酬契约,高管会为了当期或长期报酬对盈余进行调整。设定不同的薪酬结构,可能对高管有激励的效果,也有可能会导致高管产生为自身谋利的盈余管理行为。薪酬差距是薪酬结构设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差距作为一种报酬契约结构是否导致或抑制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为自身谋求利益,这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 文献综述
Rosen(1986)提出向高层管理者支付超过规定的数量或范围的奖励薪酬可以起到激励管理者保持尽力工作、降低盈余管理等行为的作用。Adams(1963)提出了公平理论,认为取得薪酬以后,组织成员会对分配的最终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组织成员会将其他参与者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的相比较,若薪酬的差距很大,就会有不公平的感觉,从而产生怠工甚至罢工等负面行为。为了在怠工的同时得到与努力工作时水平相当的薪酬,高管会倾向于以盈余管理的方式提高相关业绩指标。在可能被免职的压力下,高管在不尽力工作的同时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国内开始研究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时间比较晚,俞震和冯巧根(2010)基于组织公平理论,选取2005年A股市场的企业为对象,研究内部薪酬差距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随着高管内部薪酬差距的扩大,高管为了盈余管理而进行的串通合谋行为也随之减少,从而对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杨志强、王华(2014)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以我国2002年至2011年上市的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了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线性回归结果得出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本文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引入了公司的股权性质、公司是否处于高管行权前一年分别与高管薪酬差距相乘的交叉项,探讨企业在不同股权性质及特定事件期间时,高管薪酬差距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薪酬契约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动因。薪酬差距作为一种报酬契约结构,是否会抑制或诱发以报酬契约为动机的盈余管理。根据社会比较理论,高管人员会通过与相似的人进行对比进而产生对薪酬是否公平的认识,这种认知会直接影响高管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高管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及最终行动。如果高管之间薪酬差距制定不合理,高管就可能产生不公平的认知。高管的薪酬大多是建立在会计盈余基础上的,在不公平的感知下,高管不想通过辛苦的努力提高企业盈余进而提高薪酬,而是选择付出较少努力的盈余管理手段提高各项业绩指标,最终达到提高自己薪酬的目的。
不同位置的高管负责不同的经营活动,高管间的技能和特长并不相同,他们对每项经营活动信息的掌握程度是有差距的,所以任何在本文界定范围内的高管都有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和专业特长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高管的内部薪酬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2.不同股权性质对内部薪酬差距影响盈余管理的作用。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在高管人员管理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国有企业领导的聘任和管理大部分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政府部门对国企高管的薪酬一直存在管制,传统国有企业中有论资排辈、平均化等文化,国企高管的薪酬差距一直没有拉开。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薪酬公平与否对高管人员影响较大,高管们对薪酬是否公平比较敏感。在国企中社会比较理论的特点更容易显现。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更加趋于以企业的会计盈余作为制定高管薪酬的依据,这就为薪酬处于相对不公平位置的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改变薪酬提供了条件。所以,在薪酬相差越大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国企,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管内部薪酬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
3.公司是否处于高管持有股票行权期对内部薪酬差距影响盈余管理的作用。证监会提供的股权激励机制过分依赖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净资产收益率等业绩审核标准。行权绩效审核标准一般会将股权激励方案披露或行权前一年的业绩指标作为标准,一年以前的业绩指标越低,就越容易实现可以行权的标准增长率。股权激励的形式可以给高管创造非常可观的报酬,这使得高管有通过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等盈余管理行为达到行权条件的动机。因此,如果公司处于高管股票期权行权的前一年,那么高管很可能对基准年度的盈余进行向下的操纵,内部薪酬差距与盈余管理间将呈现更加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 假设其他前提不变,公司是否处于高管的股票期权行权期,对内部薪酬差距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对原始样本的筛选依据:剔除ST 企业及金融保险行业的数据样本,原因是金融保险行业薪酬差距过大,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样本,剔除高管薪酬差距为负或者零的样本,剔除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存在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筛选之后,得到剩余 2 032个样本。本文的所有样本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分析处理采用Excel和SPSS来完成。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1.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DA),为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出来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绝对值。
模型如下:
TAt/At-1=a1/At-1+a2(REVt-RECt)/At-1+a3PPEt/At-1+ξt (1)
NDAt/At-1=a1/At-1+a2(REVt-RECt)/At-1+a3PPEt/At-1
(2)
DAt=TAt/At-1-NDAt/At-1 (3)
其中,TAt为第t年的应计利润总额即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差,REVt为第t年的营业收入变动额,RECt为第t年的应收账款的变动金额,PPEt为第t年末固定资产原值,ξt为回归方程残差项,表示第t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
2.解释变量。高管内部薪酬差距(GAP),计算公式:GAP=Ln(核心高管平均薪酬-非核心高管平均薪酬)。其中,核心高管平均薪酬=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3;非核心高管平均薪酬=(董事监事及高管报酬总额-董事监事及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董事监事及高管总人数-3)
3.控制变量。公司成长性(GROWTH)是一个盈余管理的动因。规模(SIZE)较大的公司受到证监会及社会大众的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较高,高管实施盈余管理的难度较大。资产负债率(LEV)、公司偿债能力越低,监管机构对其的监管力度越会加大,因此盈余管理行为会减少。总资产收益率(ROA)越大盈利能力也就越强,高管越容易进行盈余操纵。
4.模型设计。为了验证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建立方程(4)、(5)、(6)分别检验假设1、假设2、假设3。
|DA|=β0+β1GAP+β2ROA+β3SIZE+β4LEV+β5GROWTH
(4)
|DA|=β0+β1GAP+β2SOE+β3GAP×SOE+β4ROA+β5SIZE+β6LEV+β7GROWTH (5)
|DA|=β0+β1GAP+β3EXE+β4GAP×EXE+β5ROA+β6SIZE+β7LEV+β8GROWTH(6)
其中,β0常数项,βi为回归系数(i=1,2,3)。
四、 实证过程及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上页表2可以看出,解释变量GAP平均值是12.77,标准差0.60,表明不同公司薪酬差距有较大差异。被解释变量|DA|平均值0.23,标准差0.25,表明不同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较大差异。SOE均值约为0.4,说明国企和非国企数目较为均衡。AOS和EXE的均值分别为0.016和0.014,说明当年处于配股或高管行权期间的公司数目较少。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平均值21.95,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0.43,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0.04,成长性均值为0.17。
(二)回归结果分析
1.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与盈余管理。由上页表3中模型1可知GAP的系数为0.06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结论验证了假设1。
2.不同股权性质对内部薪酬差距影响盈余管理的作用。由表3中模型2可知GAP的系数为0.051,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SOE的系数为-0.447,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小。SOE×GAP的系数为0.034,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高管内部薪酬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结论验证了假设2。
3.是否在高管的股票行权期对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影响盈余管理的作用。由表3中模型3可知EXE的系数为-1.693,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EXE×GAP的系数为0.129,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司处于高管股票行权期间对内部薪酬差距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起到了加强的作用。假设3得到证实。
五、 结论
本文对2013年在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社会比较理论可以解释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即高层管团队内薪酬相差的越大,盈余管理程度也就越高。并进一步分不同情况研究了是否为国有企业以及公司处在特定事件期间对高管薪酬差距与盈余管理关系的作用。与非国有企业对比来说,国有企业高管内部薪酬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公司是否处在高管股票期权的行使期间,对内部薪酬差距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的调节效应。J
参考文献:
[1]Lazeare,Rosen S. 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5):841-864.
[2]Adams.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3,(5):325-376.
[3]俞震,冯巧根.薪酬差距:对公司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的影响[J].学海,2010,(1):118-123.
[4]杨志强,王华.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行为――基于高管团队内和高管与员工之间薪酬的比较分析[J].会计研究,2014,(6): 57-65.
[5]戴云.基于高管薪酬契约视角的盈余管理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1,(12):65-66.
作者简介:
关于茶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边际税率;平均税率;综合超额累进个税制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2-0050-08
一、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2014年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百分比从2.57升至2.97。遏制收入差距的常见措施之一是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个税”)累进制。中国的个税累进制包括:工薪7级超额累进税制、个体工商户等5级超额累进税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全国个体就业人员是10 584.6万人,占全国各类就业人员的比重是13.70%。因此,个税的收入调节功能主要依靠工薪7级超额累进税制实现。但其月免征额是3 500元,年免征额是42 000元,2014年只有收入最高10%的城镇家庭年人均收入超过42 000元,这造成个税的收入调节功能较弱。除免征额外,个税的其他要素也会影响个税收入调节功能,包括:最低边际税率、最高边际税率、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收入最低限额、边际税率级次、平均税率、最高最低边际税率之比等。
有关个税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很多,有两类研究影响很大。第一类是MT或K指数模型化研究,此类研究围绕基尼系数展开,分析影响收入差距的个税要素。第二类是个税与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研究,主张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中国个税制度。上述两类研究已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利用各国个税制度,构建“个税要素特征与基尼系数”数据库,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个税各要素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基于跨国截面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本文首次研究了各经济体的税前收入差距对其个税要素选择的影响,以及个税要素对税后收入差距的影响。税前收入差距与个税要素的计量研究结果显示,税前收入差距较大的发展中经济体通常采用较高的个税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税前收入差距较大的发达经济体倾向于采用较低的个税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但“最高、最低边际税率之比”较大。个税要素与税后收入差距的计量研究结果显示,发达经济体的个税收入调节功能强于发展中经济体的个税收入调节功能;发达、发展中经济体缩小收入差距的最有效措施也是不同的,发达经济体应提高个税的最高边际税率、最低边际税率、平均税率,降低“最高、最低边际税率之比”;发展中经济体应降低免征额。基于上述计量研究,比较各经济体与中国的个税要素差异,发现中国要缩小收入差距,应采用边际税率自10%~35%不等的年度综合5级超额累进税率。
二、文献回顾
现代意义的个税起源于英国。为筹集军费应对英法战争,1798年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决定开征“三部合成捐”,后更名为“所得税”,只对高收入者征收。针对超过60英镑的所得,采用1/120的税率;后改为“针对超过200英镑的所得,采用10%的税率”。现在个税已被引进到很多国家和地区,1980年我国施行9级超额累进个税制,自此个税被给予调节收入分配的厚望。
个税与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中,有两类研究影响很大。第一类是MT或K指数模型化研究。此类研究围绕基尼系数展开,分析影响收入差距的个税要素。Musgrave & Thin(1949)分别计算征收个税前、征收个税后的基尼系数,构建MT指数(又称“M指数”),计算公式是:MT指数=税前基尼系数-税后基尼系数。MT指数越大,说明个税平抑收入差距的功能越强。Kakwani(1977)构建了K指数,计算公式是:K指数=按税前收入排序的纳税额集中度-税前收入基尼系数。当K指数大于或小于0时,个税具有缩小或放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当K指数为0,个税对收入差距无影响。Kakwani(1984)提出MT与K指数的关系式:MT=(CY-GY)+(K×t)/(1-t),其中MT、K分别代表MT、K指数,CY、GY分别代表“按税前收入排序的税后收入集中度”、“税后收入的基尼系数”,t代表个税平均税率;(CY-GY)、(K×t)/(1-t)分别是横向、纵向公平效应指数,横向公平要求相同收入纳税人缴纳等量个税,纵向公平要求高收入者所缴个税占收入的比重高于低收入者的相应值。后续研究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分解MT或K指数,Pf?]hler(1987、1990)将K指数分解两部分――税率、税基对个税累进性的贡献,Adam & Eddy(2001)将K指数分解四部分――税率、津贴、免征额、税收抵免对个税累进性的贡献;二是运用实际数据,计算MT指数、K指数或各分解指数,如刘小川与汪冲(2008)、岳树民等(2011)、岳希明等(2012)、陈建东等(2013)、徐建炜等(2013)的研究。
第二类是个税与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研究。一般以中外各国个税制度比较、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个税制度比较最为常见。如Zolt & Bird(2005)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个税制度一般不能缩小收入差距;Bird & Zolt(2011)对比发达、发展中国家税制特点,提出发展中国家适宜采用“劳动所得累进制、资本所得比例制”的二元所得税模式;刘尚希(2012)分析美国、俄罗斯的个税差异,提出中国适宜采用“单一税制”;贾康与梁季(2010)分析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的个税制度,薛钢与刘军(2013)研究加拿大等8国的个税指数化制度,王红晓等(2015)比较中国、新加坡个税制度差异,提出中国个税制度的改革建议。
随着时间推移,上述两类研究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如胡华(2015)的研究。其特点如下:第一,以基尼系数为核心,将个税制度分解成为若干要素,如“免征额”、“最低边际税率”等,研究基尼系数与个税各构成要素的关系,此研究思路来自第一类研究;第二,以中国居民的收入数据为基础,选取大量国家的个税制度,假设对中国居民征收个税,计算税前、税后基尼系数,并运用各国个税制度的分解要素值,如“免征额”、“最低边际税率”等,构建“个税要素特征与基尼系数”数据库,以此为基础进行计量研究,此研究思路明显受到第二类研究启发。本文将继续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研究,与胡华(2015)的不同之处在于:增添了更多的个税要素,如“边际税率级次”、“平均税率”、“最高、最低边际税率之比”;分析了发达、发展中国家选择个税制度上的差异;发现发达、发展中国家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存在差异;最后提出了缩小中国收入差距的八项政策建议,制作了新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三、变量与数据
(一)变量
1.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包括税前收入基尼系数(GBT)c税后收入基尼系数(GAT),税前收入基尼系数是征收个税前某国或地区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此数据可通过世界银行网站等查询,如2010年美国的税前收入基尼系数是0.375。无法获得各国税后收入基尼系数,且各国收入差距程度差异,会导致计量模型发生偏差。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假设在中国大陆推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个税制度,基于2011年中国城乡家庭收入的分组数据,①计算各国或地区个税模式下我国税后收入基尼系数。
第一,选择适当的超额累进税制。一些国家只有一种个税税率,无需选择,如法国。在其他国家,纳税人收入来源不同、婚姻状况或种族等不同,所适用的个税超额累进税制有所区别。而我们采用的数据是“中国城乡家庭收入的分组数据”,没有记载纳税人的收入来源种类、婚姻状况或种族,因此需要在一国的多种个税税率中进行选择。
一些国家采用分类个税制,不同类别所得适用不同税率。英国个税应税所得分为三种――股息、储蓄所得、其他所得。三种所得适用不同的超额累进税制,由于其他所得适用范围较广,选取“其他所得超额累进税制”作为代表。越南对“居民雇用和经营所得”采用超额累进税制,对“居民非雇佣所得、非居民所得”采用比例税制,选择前者。丹麦将应税所得分为四类,选择“普通所得超额累进税制”。中国将应税所得分为十一类,选择“工资薪金所得超额累进税制”。
根据纳税人婚姻状况、国籍、种族、年龄的不同,一些国家设置了不同的税制。美国个税制度包括四种模式――夫妻联合、夫妻单独、未婚单身、户主个税模式,选取“未婚单身超额累进税制”。爱尔兰个税制度包括四种模式――单身、单身抚养子女、夫妻一方取得收入、夫妻双方取得收入模式,瑞士个税制度包括两种模式――单身、已婚模式,都选取“单身超额累进税制”。印度个税制度分为四种模式――普通个人、女性个人、60~80岁老人、80岁以上老人模式,选择“普通个人超额累进税制”。在乌干达、加纳、坦桑尼亚、埃及,居民、非居民所得适用不同税率,选择“居民所得超额累进税制”。
第二,调整各国的超额累进税制。对各国超额累进税制的边际税率不作任何调整,如2011―2012财年中,英国对其他所得采用三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分别是20%、40%、50%,对此不作调整。需对各国的个税免征额与各边际税率对应的税级距进行调整,如2011―2012财年中,英国个税免征额是7 475英镑,在其他所得三级超额累进税率中,未扣除免征额的税级距分别是10 035、42 475、157 475英镑;2011年英国人均GDP是24 317英镑,计算可知,免征额与人均GDP之比是0.307 4,三个税级距与人均GDP之比分别是0.412 7、1.746 7、6.475 9;2011年中国人均GDP是35 162元人民币,将此值与上述四个比值相乘,可得调整后免征额是10 809元人民币,调整后的三个税级距分别是14 510、61 418、227 705元人民币。
第三,计算税后收入基尼系数。运用调整后各国的超额累进税制,基于2011年中国城乡家庭收入的分组数据,分别计算城镇、农村家庭税后收入的分组数据,再计算城镇、农村税后收入基尼系数。据Sundrum(1990)研究,城乡居民税后收入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是G=P2C GC+P2R GR+PCPR ,其中G、GC、GR依次代表城乡、城镇、农村的税后收入基尼系数,μ、μC、μR依次代表城乡、城镇、农村的人均税后收入,PC、PR分别代表城镇、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Sundrum(1990)要求城镇居民收入全部超过农村居民收入,但我们的数据不满足此要求,这是一个缺陷,但Sundrum公式适于大量计算。
2. 其他变量。以英国模式为例,说明下列变量的算法。第一,最高边际税率(TH)与最低边际税率(TL),英国对其他所得采用三级超额累进税制,税率分别是20%、40%、50%,则TH是50%、TL是20%。第二,免征额与人均GDP之比(DA),英国个税免征额是7 475英镑,人均GDP是24 317英镑,则DA是0.307 4。第三,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收入最低限额与人均GDP之比(MA),英国模式下,最高边际税率是50%,对应的收入最低限额是157 475英镑,人均GDP是24 317英镑,则MA是6.475 9。第四,边际税率级次(N),英国个税有三级边际税率,则N是3。第五,平均税率(Ping),等于所有边际税率的算术平均值,英国个税三级边际税率的算数平均值是36.67%。第六,最高、最低边际税率之比(Lei),此变量用于衡量个税的累进性,英国模式下,此值等于2.5。
表1包括了各变量的定义、观察值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数据来自47个经济体,分别是:阿根廷、阿塞拜疆、埃及、爱尔兰、奥地利、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巴西、秘鲁、冰岛、波兰、丹麦、法国、菲律宾、芬兰、加拿大、加纳、柬埔寨、卢森堡、马来西亚、美国、摩洛哥、墨西哥、纳米比亚、南非、葡萄牙、瑞典、瑞士、泰国、坦桑尼亚、乌干达、西班牙、希腊、新加坡、新西兰、以色列、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越南、赞比亚、智利、中国澳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上述国家或地区的个税制度实行时间多为2011年。②
(二)推行年度个税制
年度个税制是按年度征缴个税,此举有利于降低单月收入岐高的纳税人税负担,使得年度内应税所得相同的纳税人缴纳相同个税。本文采用的47个经济体中,只有巴西、柬埔寨、秘鲁、坦桑尼亚、中国大陆采用月度个税制,其他经济体都采用年度个税制。推行年度个税制有利于贯彻个税的横向公平原则。
(三)降低免征额
免征额是对低收入者的保护,使其免于缴纳个税。但发展经济体的免征额普遍较高,本文掌握的24个发展中经济体的“免征额与人均GDP之比”的均值是14.77,远高于23个发达经济体的相应值(0.17)。过高的免征额使得部分中高收入者免缴个税,削弱了个税的收入调节功能,表3的模型10显示,发展中经济体中,“免征额与人均GDP之比”与收入差距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工资薪金个税的年免征额是42 000元,介于2011年收入最高10%的城镇家庭年人均收入(64 461元)、收入次高10%的城镇家庭年人均收入(39 216元)之间;收入最高20%、次高20%的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6 783、8 894元,低于年免征额。③因此若将现行工资薪金个税推广为综合所得个税,符合条件的纳税人过少。可将年免征额降至15 000元,此举可使几乎全部的城镇就业人口、农村高收入者成为纳税人,将有效加强个税的收入调节功能。
(四)提高最低边际税率
中国现行工薪所得7级累进税的最低边际税率是3%,而24个发展中经济体的最低边际税率均值是10%,所有国家的最低边际税率均值是11%。中国工薪所得7级累进税的最低边际税率可提高至10%。此举与“降低免征额”共同作用下,将大幅提高个税的规模,加强个税的收入调节功能。
(五)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中国现行工薪所得7级累进税的最高边际税率是45%,发展中、发达经济体的最高边际税率均值分别是31%、33%。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的目的并非减轻高收入者税负担,而是废除45%的最高边际税率,此档税率对应的月收入最低限额是83 500元,而2011年和2012年,收入最高10%的城镇家庭年人均收入分别是64 461、69 877元。45%的边际税率仅适用于人数极少的超高收入者,起不到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六)降低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收入最低限额
取消最高边际税率45%后,中国工薪个税的最高边际税率将降至35%,其适用的年收入最低限额是702 000元,2011年中国人均GDP是35 162元,两者之比是19.96。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收入最低限额过高,导致最高边际税率的适用人数过少,削弱个税的收入调节功能。“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收入最低限额过高”是发展中经济体的共同特征,24个发展中经济体的“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收入最低限额与人均GDP之比”的均值是551.53,而23个发达经济体的相应值是3.57。按照发达经济体的标准,中国的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年收入最低限额可降至125 528(=2011年中国人均GDP×3.57=35 162×3.57),以增强最高边际税率的收入调节作用。
(七)减少边际税率级次
表3的模型5、12、19显示,边际税率的级次与收入差距无显著关系。发达、发展中经济体的边际率级次的均值都是5。较低的边际税率级次有利于简化个税的计算,降低纳税人的遵从成本。为此,中国的边际税率级次可调整为5级。
(八)建议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综上所述,中国应采用5级年度综合超额累进个税制,5级边际税率分别是10%、20%、25%、30%、35%,年免征额降至15 000元,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年收入最低限额降至125 528元。据此可设计中国个税超额累进税率表,如表4所示。在最高边际税率适用的年收入最低限额中,扣除年免征额,可得110 528元,此值除以4(=边际税率级次-1),可得税级距差值27 632元。据此可知,扣除免征额后的各税级距分别是0、27 632、55 264、82 896、110 528元。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的平均每人纯收入”。
②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外国税制概览》,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年版。
③数据来源:统计部官网http:///workspace/index?m=hgnd
参考文献:
[1]Adam W., Eddy V. D. What Makes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Progressiv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 Fifteen OECD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1(8):299-315.
[2]Bird R.M., Zolt E.M. Dual Income Taxation:a Promising Path to Tax Reform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 World Development, 2011(10):1691-1703.
[3]Kakwani N. C. Measurement of Tax Progressiv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77(345):71-80.
[4]Kakwani N.C. On the Measurement of Tax Progressivity and Redistributive Effect of Taxes with Applications to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Equity[J]. Advances in Econometrics, 1984(3):149-168.
[5]Musgrave R. A., Thin T. Income Tax Progression 1929-48[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9(56):498-514.
[6]Pf?]hler W. Reditributive Effect of Income Taxation:Decomposing Tax Base and Tax Rates Effects [J].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0(2):121-129.
[7]Pf?]hler W. Reditributive Effects of Tax Progressivity:Evaluating a General Class of Aggregate Measures [J]. Public Finance, 1987(32):1-31.
[8]Sundrum R.M. Income Distribu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
[9]Zolt E.M., Bird R.M. Redistribution via Taxation:The Limited Role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 Research Paper No. 05-22, 2005.
[10]建东,罗涛,赵艾凤.试析个人所得税对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J].税务研究,2013,(9).
[11]胡华.个人所得税四要素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8).
[12]贾康,梁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3).
[13]刘尚希.按家庭征个人所得税会更公平吗――兼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J].涉外税务,2012,(10).
[14]刘小川,汪冲.个人所得税公平功能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8,(1).
[15]王红晓,李顺明,于洪喜.新加坡和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变化比较[J].税务研究,2015,(10).
[16]徐建炜,马光荣,李实.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3,(6).
[17]薛钢,刘军.我国个人所得税指数化问题探究[J].税务研究,2013,(9).
关于茶的诗句范文5
县纪委监察局:
按照长纪发《关于在全县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和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我们统筹安排,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于12月13日下午在县新农合服务大厅集中观看了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月警示教育片《没有规划好的人生》和《“正风肃纪、创优环境”警示教育资料片》。观后,单位党支部召开了由全体党员参加的以“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会议首先传达了省、市、县纪律作风会议精神,重申了严肃工作纪律的“五个不准”;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的三个不良风气以及李兆前书记的讲话,警示教育片观后,参加组织生活会的每位同志结合观看警示教育片谈了观后感,对照省纪委“五个不准”规定进行检查,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围绕“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主题,积极进行建言献策。在学兆前书记讲话和观看警示教育片后大家感触颇深,纷纷表示,一是要充分认识当前省市纪委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真落实省纪委、市纪委有关文件,严格遵守 “五个不准”规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我做起,从每件具体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二是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切实加强纪律作风教育整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一流的精神风貌、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水平,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为促进全县新农合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关于茶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居民消费率;泰尔指数
一、问题描述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保持经济增长的意义凸现。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的居民消费率偏低现象仍未得到改善,居民消费需求不振制约着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在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最为突出。而大多学者认为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重要原因。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居民消费率(CS)作为代表居民消费需求的变量,本文选取泰尔指数(TL)作为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量,因为泰尔指数对两端(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变动比较敏感,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主要体现两端的变化。泰尔指标表达式为:
其中,i=1,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地区, 表示城镇(i=1)或农村(i=2)人口数量, 表示总人口, 表示城镇(i=1)或农村(i=2)的总收入, 表示总收入。
本文所使用的2009年数据均来自中经专网统计数据库,CPI数据来自《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生活消费支出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建立模型
本文选取1985-2009年作为样本期间,本文所选变量为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防止伪回归出现,需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若各变量平稳可以直接进行模型估计,若不平稳,且是同阶单整,则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若存在协整关系,就可以建立协整方程,估计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检验,居民消费率和泰尔指数都是平稳的。
收入对消费影响具有滞后性,本文将模型实行设定如下:
CSt=a0+a1×TLt+a1×TLt-1+μt
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由方程可知,用泰尔指数表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增长产生负影响, 的系数比 的系数小,说明滞后1期的收入分配结构对当前消费影响较大,进而表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滞后效应,所以应注重收入分配调整的长远战略。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我国居民消费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现状进行了分析,表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和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有朝着相反方向发展态势,并且时间上大致一致。实证分析也表明,用泰尔指数表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率有负的影响,估计模型表明滞后1期的泰尔指数产生的负影响强于当期泰尔指数产生的负影响,也就是说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对居民消费有滞后效应,我国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要注意消费增长的长远战略。所以,我国政府应积极采用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效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这样才能保障经济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彭晓莲.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2).
[3]张艳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定量研究[J].农村经济,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