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腾云李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腾云李白范文1
秋天到了,秋雨也急不可耐地来了。雨丝儿经风一飘,都争先涌入湖中,像一头亮丽的长发。一阵阵波浪拍打着岸边,发出巨大的“啪 啪”声,似乎在为秋姑娘的来临鼓掌。
刚走上桥,一块如茵的草坪映入眼帘。那绿而柔软的草,给大地妈妈披上一件嫩绿的毛衣。而那“毛衣”上有许多花儿,紫的、红的、黄的等颜色,给“毛衣”增添了几分引人注目的色彩。这一丛、那一簇,多美呀!
上桥了,眼前景色突变,即刻间从柔美、充满生机的地方,转眼间到了一个雄伟壮观的世界。走在一块块砖头上,才发现它们那样可爱:它们肩挨着肩,手拉着手,多么团结。大慨是雨水给了它们力量,让它们精神涣发,尽情地让雨水冲刷身上的污点。走近栏杆,才看清上面刻着许多美丽的图案。有的是一条龙在天上腾云驾雾,可能在寻找它可口的晚餐吧;有的是双鱼吐珠,大概是想把那颗美丽的“夜明珠”奉献给人类;有的是可爱的水姑娘在着小鱼,想给它们慈母般的温暖。双湖桥上所有的柱子加上桥头堡有48个。在那些柱子上,都统一雕刻着龙的图案。看它那张牙舞爪、目中无人的样子,准是一个骄傲的家伙。
腾云李白范文2
关键词:香;美学;玄远;品格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5-01
众所周知,不论是李白本人还是其诗歌,绮丽飘逸道骨仙风的超脱之感都是受到道家文化和道教美学的浸,这种风格也造就了李白在中国豪放派诗人中不可匹及的地位,就连在婉约派文人那里频频出现的“香”字,在李白这里也使其具有了磅礴大气的感觉,绝不再是“红袖添香”“闺中香暖”的“香”了,而是“纵死侠骨香”,是“了与世事绝”的“天香”。
“香”在中国美学史上和历来的文艺作品中从来没有像同类其他概念一样鲜明、响亮。“香”这个概念的综合性,和它多是形容具体的世俗之物以及更多的用在女性、绫罗、花草这样的阴性感念上,导致了它不可能成为像“妙”一样同样是不确定却在中国哲学、美学、文学上有着不可或缺地位的概念。
但在李白这里,由于诗人自身创作性格的原因,导致本身游走于闺阁与风月之流的“香”华丽却能脱俗,写闺阁但却不艳,写壮士之死的“侠骨香”竟使人内心痉挛悲痛不已,它还成了描写太虚之境众列仙班玄远清雅的芳泽之气。
最使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中的“香”其实本是很简单的指沉香、檀香和普通树皮所制成的香料等,或是由于其插上了神台才使得“香”这种常物沾染了神气。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它似乎也是一下具有了道骨仙风、超脱凡世、清雅出尘等高大的雅士情怀,而被高贵之士追逐,在中国传统中就有在见贵客或者做重要的事情之前讲究焚香沐浴,一是美化自身、养性宜情,一是祈求神明,以示尊重。在《杨叛儿》中“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这样的“香”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文人笔下的通用审美构造,这种意向在李白诗中不是很多,而且也并不是很清楚的仅仅表示这种普通性意向,如《赠宣城赵太守悦》中“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这样意向。关于这种物性的“香”最多的运用就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那样,但具有代表性的应该算是《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这样气势磅礴的想象,“香”的独立性概念已经消失或者不再显现,换之的便是“香炉”这个被仙化了的从具体走向抽象的概念。“香炉”也就成了只属于李白的典型审美形象,而其最多的出现便是在其仙游体得诗中。在这类诗里它不仅具有像《杨判儿》中那种传统的审美意象,更具有李白独特式的超脱意象。以此诗为例,“仆卧香炉顶”,“我”已经不是“我”了,而“香炉”也绝非一般的“香炉”,卧在香炉顶,那分明是仙人在腾云驾雾,而“香炉”就是源源不断散发这种能供仙人把玩的仙境的制造处。也就是说,这样的“香炉”在李白这里早已不是凡间的物什,它同仙人一样存在与一个构造出的仙境里,它是灵气之物。而这里“香”也绝不能成为单个的审美意象,因为“香”和“炉”一旦拆开来解,那么李白这里的这个灵气之物一下就变成人人可及的俗物了。“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中的“天香”,这在李白的诗中也是一个特别的概念,“天香“一词“天香”本指的就是牡丹花的香气。“国色天香”也作“天香国色”,原指色香俱美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貌。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唐文皇好诗,大和中赏牡丹,上谓程修已曰:‘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但在李白这里,只能这样说,一切的的概念都带有超现实主义,所以这“香”还指天上太虚迷境的芳泽之气,能沁人心脾,能涤化万物。
李白诗词中“香”的概念集中在“香风”“香阁”“香炉”“天香”这些李白式的用法上和一般意义上的用法,例如“焚香”之“香”和酒气香之“香”。其用法可分为三类:其一,用来说明风俗和人的品格素养美好的,这类概念一般出现在写实的诗中,应是李白在游历名山大川从大城到小郡的过程中对现实世事的感叹、赞美和反讽之情的发泄;其二,也是最精彩的部分,那便是对高高在上超脱人间的天宫的描写,在李白极具道家意蕴又色彩斑斓式的狂想曲中,“香“这种综合性的具有充分主观想象空间的概念是在适合不过的,它不仅能从形式上表现出玄远飘逸的那种色彩,更能从内容上使读者自我解意,不觉进入这个脱离人间疾苦的天宫;其三,任何概念新意义的赋予和超越都没能完全丢弃概念本身,即其原始意义,“香”的本来意义也在李白的诗句中频繁出现,它一般出现在写实诗中具体的描写形象,如对花、酒这样实物的形容。
李白诗词中对“香”的运用使得这个本来弱小而简单概念赋予了非凡的审美意象,使“香”成为了新的美学和文学范畴,因为它从李白这里吸取的道家的玄学意蕴,再加上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学色彩,其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内涵饱满内容丰富的新兴概念。
腾云李白范文3
近日,浏览新浪博客时,看到一位博友拍摄的一组峨眉山风景照,实在太美了。欣赏之余,勾起了我9年前攀登峨眉山时的难忘情景。
2002年8月30日上午,我和出席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颁奖大会的同行们一起,从成都出发,驱车去向往巳久的峨眉山游览。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势巍峨雄伟,隘谷深不可测,瀑布飞流直泻,峰峦云雾飘浮,满山林木葱郁,寺庙古老神奇。它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风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闻名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素有“峨嵋天下秀”之美誉,成为人们探奇揽胜的旅游胜地。唐代诗人李白赞叹:“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气象万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游客如有兴趣,有体力,有时间,可一鼓作气,登临金顶,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绝景。若登上绝壁凌空、高插云霄的极顶,俯瞰万里云海,令人飘然欲仙,腾云驾雾,超凡脱俗,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的奇妙仙境。可惜时间仓促,没有机会登上顶峰,一饱眼福,不免有点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有较多的时间,从容不迫地从山脚攀登至山腰,尽兴游览沿途风景。一路上,层峦迭嶂,古木参天;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瀑,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彩蝶飞舞;灵猴嬉戏,百兽游走;一步一景,别有洞天。还有各具特色的古刹寺庙,香烟弥漫,佛音缭绕。慕名朝拜的信徒川流不息,鱼贯而入。真不愧为天下名山,普贤道场,令人心旷神怡,游兴倍增,流连忘返。
传说从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里、高入云霄、寸草不长的灰白巨石。为了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美好家园,一位聪明能干的石匠和妻子绣花女,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将巨石打凿成一座风景秀丽的青山。他们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深深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在神仙的热情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妻子把精心绣制的彩帕和布帕抛向天空,彩帕变成山顶上艳丽的七彩光环,布帕变成满山遍沟郁郁葱葱的树林,五彩缤纷的山花,潺潺流淌的泉水。因为这座青山两个相对的山峰象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美好的传说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充分表达了人们自古以来热爱大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心声。勤劳、勇敢、节俭的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家园。
然而,当今时代,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世道艰险,从善如登。一些目光短浅、利欲熏心的害人虫,为了谋取私利发横财,丧心病狂地拼命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排放有毒废气、污水,随意丢弃有害废物、残渣,严重污染周围环境,致使原本山青水秀的美好家园变得千疮百孔,当地百姓难以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集体上访,讨还公道。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腾云李白范文4
我曾赤足踏访过江南水乡的低矮丘陵,觉得山丘朴实无奇;我也曾在湘之衡山留下过一排排屐迹,觉得南岳雄浑高大。她们以或渺小或伟大的身躯向我洞开着,让我感受到自然的博爱。但当我再次将足迹印刻于某座山时,我被她的优雅明秀、风姿卓绝,所撼动,所征服。甚至在踏入的一瞬间,感触到她的肌肤是暖暖的,嗅触到她的身体散发着幽幽花香,眼见到她的周围弥散着腾腾热气。一切只因遇到庐山,才让我愈清晰而强烈的发现自然的鬼斧神工,伟大与神奇。
“一山飞峙大江边”的庐山凸破顽固的束缚,拔地而起,傲然峙立于长江南岸,山势独耸,似乎她在向南方的群峰展示什么。当我行走碧龙潭;当我仰望三叠泉;当我参观白鹿洞书院,才明白庐山向我们明示的是什么:是一种内涵,一种智慧,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喜欢庐山,并不是仅仅因为她神奇的美,更在乎的是这种美冲破了平凡的极限,将智慧融入其中,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令人叹服的、震惊的美。
古人云:“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有一于此,方足著称。”然而庐山无一不有,无一不佳。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怪石百态,泉水叮咚,绿树葱茏,野花散缀,这景,这山,这水……,使每一个游庐之客的心府孕育着,涌动着诗情画意。她美得让你并不想奢求什么,因为山在,水在,树在,花在,你还会感觉到空洞乏味禁锢吗?
碧龙潭恰似她的眼眸,一泓碧水,清澈深邃……
当我踏着清晨的露水,叶尖还滴着点点“晶莹”,一切等待第一曲鸟鸣去唤醒,湿漉漉的石板路,贴着些许青苔,一阶一阶,走起来格外有精神。一路上山、水、树、石搭配的淋漓尽致,薄薄的云雾,更是让游客看不到丝毫破绽。怀揣着如海似浪般澎湃的心,行走25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遗迹——碧龙潭。潭水似碧绿的和田玉,没有杂质的困扰。潭中似二龙戏珠,双瀑如蛟龙出岫。拾级而上,环顾四周,群峰峥嵘,峭壁悬崖,云雾飘渺,轻飘虚无,一种登仙羽化之感;水清甘甜,天风浩荡,山绿诱人,怪石耸立,一种奇伟非常之观。当池中的琉璃被几缕阳光,碧水折射出五彩虹,惟妙惟肖的折扇峰,挺立峻峭的石门峰,自然天成的聚仙亭……,自然的馈赠,让你饱览美景,真可谓秀色可餐。霎时响声似“巨龙”腾云穿谷驾浪而来,其势强不可挡;其声如惊雷鸣,不绝于耳。叮当的泉水,欢快跳跃,在涧中嬉戏。不一会工夫,赫然见到陈立三先生亲笔题写的“碧龙潭”三字,疾流争先恐后的滑向潭中,于是万粒珠玑起舞于潭面。难怪碧龙潭有庐山“第一潭”的称号。
三叠泉恰似她的发丝,灵动有型,如绸如练……
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题庐山瀑布》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而三叠泉瀑布更是第一奇观。虽然她没有黄河壶口瀑布那般咆哮惊鸿,却风华绮媚。三叠泉整个瀑布是从五老峰、大月山峰汇集而来,经过山川石阶的塑造,折成三叠,从高高的山头凌空而下,宛如水帘悬挂苍穹;抛珠溅玉,宛若白鹤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副冰绡,抖腾长空。瀑布周围水汽弥漫,当它撞到肌肤上,冰冰凉。每一个毛孔可以享受它的滋润,可以感受到细胞在痛快呼吸,此地可谓极佳的避暑胜地。难怪三叠泉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当时间将我从碧龙潭带至三叠泉,从三叠泉送至白鹿洞书院,便开始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礼,领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白鹿洞书院恰似她的文化学识,底蕴丰厚,博大精深……
金桂银桂在此茁壮,清香四溢;理学朱子在此授业,学子四方。白鹿洞书院在后屏山之阳,于群山绿树中,给学子谆谆教诲,传递着儒学文化,让山秀,水秀的庐山多了份沉稳厚重,显得内外兼优,“底气”十足。
庐山的美与宁静,曾吸引了采菊东篱的陶潜,也曾吸引过谢灵运在此留迹。云蒸霞蔚的庐山,当我凝视着她的眼眸,触摸过她的发丝,聆听了她的传道,怎叫人不爱杀匡庐呢?
腾云李白范文5
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因为有雾,城市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
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原来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我的前后左右才不到一米远的清楚。原来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一般的艰辛。
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去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夜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走;走他一个秧歌步:嘴里得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衫,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一个迎面而来的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肩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若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还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腾云李白范文6
[关键词]山陕会馆 雕塑 典故 商业文化
被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吕济民题为“艺术辉煌,绝无仅有”的社旗山陕会馆,它的雕刻艺术在创作手法上融合了写意、夸张、装饰、变形与表现的多种因素,配以中国古典的戏台、殿堂、大厅、神台等与其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建筑群,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民间古建筑群的经典之作,而且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涵,宛如镶嵌在古建筑群上的雕刻艺术的一颗明珠,闪烁着古朴典雅的光芒。
社旗山陕会馆建造始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主要建筑有琉璃照壁、东西辕门、戏楼、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石牌坊、大拜殿、座殿、药王殿、马王店和道房院等,是晋秦商贾聚散货物、议商事、谈戒律、论行规的地方。其功能是“接上迎下”、“商议行规”、“通报行情”、“联络乡情”。这里面敬的神灵是三国的关羽,因为关羽是山西人,重义气,对人忠诚,所以成为山西、陕西商人崇拜的偶像。当时这里舟来车往、商贾云集、交易频繁,为联络通商和树立本籍商业形象,商贾们“运巨材于楚北,访明匠于天下”,集各地能工巧匠以展“绝活”,其中琉璃照壁、悬鉴楼、大拜殿、药王殿和马王殿等建筑雕塑品种无不造型生动、寓意深涵;从用材上分,有琉璃雕、石雕、木雕和砖雕;从雕刻技法上分,有圆雕、浮雕、透雕、平雕、线雕;让人更为神往的是雕塑的题材选取非常讲究,各个建筑雕塑选取的故事都有独立的考虑,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各领,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石雕艺术之最”。
一、用“鲤鱼跳龙门”寓示“百折不挠的商战理念”
琉璃照壁是社旗山陕会馆最前边的建筑,壁面由476块彩色琉璃雕件组合而成,正面图案有“凤穿牡丹”、“五龙捧圣”、“鹤立青莲”,北壁图案有“四狮斗宝”、“鲤鱼跳龙门”、“雄狮斗麒麟”。其中,画幅最大的是“鲤鱼跳龙门”图,象征“富贵连绵”的连枝牡丹图案作边框,框内为“鲤鱼跳龙门”彩色琉璃浮雕,龙门设计成阁楼形状,楼左边是鲤鱼的尾巴,右边呈现龙的身躯,以示鲤鱼跳过龙门后化身成龙体,于是阁楼上边雕有三条龙腾云驾雾,翻转起舞,活灵活现地戏一蜘蛛,蜘蛛的“蛛”与宝珠的“珠”谐音,寓为龙戏宝珠。不难看出,当时艺术家们的良苦用心。
“鲤鱼跳龙门”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相传在晋陕之地的壶口瀑布以南有一个大峡谷,峡谷的南边就是龙门,黄河水自龙门向南流出便是辽阔的关中平原,河水经过龙门时,河道变窄,束缚着水流,水流喘急,骤然雍高,飞流而下,曾有“龙门三跌水”之说,过了龙门,河水变缓,水位骤然降低。在平缓而又优雅的黄河水域环境中,小鲤鱼就生活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随着一天一天的长大,低浅的水面几乎不能覆盖着小鲤鱼的脊背,他们必须离开这里,在妈妈和父辈们的教导下,小鲤鱼来到了龙门,尝试着跳越龙门,一次、两次、三次,小鲤鱼总是失败,浑身是伤,还流出了鲜血,最严重的一回昏过去三天三夜。小鲤鱼醒来后没有灰心,他暗下决心,只要跳不死,就往死里跳,拼命也要跳过龙门,在练习中掌握了跳跃的方法技巧,增强了身体机能,最终,小鲤鱼鼓足勇气,顺势翻转,跳上了一个台阶,接着纵身异流而上,双翼奋力划桨,加大摆尾力度,又是一个跳跃,旋转而且升腾飞舞,成功跳越龙门,就在这一瞬间,天空一道闪电雷鸣,小鲤鱼变成了能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小蛟龙,它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在成龙的道路上,为世人做出了榜样, “小鲤鱼跳龙门”浮雕作品,本是鼓励读书人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功名的典故,秦晋商人把这个典故放在这照壁的中心位置,表达了秦、晋商人内心对文化的向往和崇尚奋发图强,激流勇进的经商理念。
二、用“张良巧遇高人“寓示“心诚就会带来生意的兴旺”
悬鉴楼是门楼、戏楼为一体的建筑,建筑雕塑繁多,内容丰富,题材有三国故事、历史文人典故,神话传说及吉祥植物花卉、动物图案等。未入大门,便有先声夺人的感觉,在山门两侧的墙裙位置,有四幅让人叹为观止,的浮雕作品――《屺桥纳履》、《杯羹之让》、《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刘备马跃檀溪》,作品出自汉朝和三国的典故,以“剔地突起”的高浮雕方法处理,山水人物活灵活现,场景生动,纵深感和立体感极强。
《屺桥纳履》讲的是汉代张良童年遇见高人的故事,少时张良在屺桥上玩耍,有个衣着破烂不堪的老人,挨着张良坐下,并把自己的一只鞋子脱掉扔到坡下,叫张良去捡回。张良气得想揍他,但抬眼一看,是一位老人,便到坡下捡回了鞋子,老人让张良帮他穿上,张良就跪在地上给老人穿鞋。老人面带笑容,起身走了,张良感到很稀奇,跟出很远。一会儿,老人又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日后天亮,来和我相约。”张良感到老人一定是个奇人,便跪拜答应了。五天后,张良按照约定,天明赶到,老人早已在那里等候。见张良来晚,怒喝他对老人不恭敬,让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鸡叫一遍,张良起床赶到,但还是来晚了,老人已在那里等候。老人再次让他五天后再来。从此张良不敢怠慢,五天后张良半夜起床,见月亮升起便早早赶到,不一会老人也来了,老人送他一本秘籍,张良苦心阅读,成年后,为刘邦打天下,安邦治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靠的是诚心的行为,打动了老人的心,把秘籍传给他放心,能助他将来能为国效力,救助百姓。如果老人不经过三番五次的考验张良,就轻易传书于后人,万一秘籍落入品行不端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张良在受到老人多次指责的情况下,张良没有灰心,诚心可鉴,这些雕刻典故,与商业文化不谋而合,寓是示心诚则灵,诚心就会带来事业的发达。
三、用“舜耕历山”寓示“诚信为本、财源广进”
戏楼舞台台口四柱及台前石栏上,各种雕塑很多,除了天马、神牛、缠枝牡丹等,主要是戏曲故事,正面石栏主要位置雕有《朱买臣砍柴》《六国封相》《舜耕历山》、《赵匡胤卖华山》。这四幅图是相传的‘渔樵耕读’图,讲述的是贤才、圣人成才前的经历---《朱买臣砍柴》描写的是朱买臣少时砍柴,依然不忘念书,他肩挑柴担,行走在小桥上,一边走一边读书,他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的学习上,累了也不停止,整个画面,神情依然;《六国封相》刻画的是苏秦学有所成,荣归故里的场面;《舜耕历山》来自《尧王访贤》画面描绘了舜扶犁耕地的场景,舜在耕地,周围有三人席地而坐,有一农妇送饭而来,还有一个孩子在与狗玩耍,主次分明。舜是一个孝子,父亲老实,继母不喜欢舜,时常虐待他,弟弟也欺负他,舜不但不忌恨,还孝敬继母,关心弟弟,终于感化了他们。舜在历山务农时,曾经感化了动物们,大象为他耕地,小鸟为他除草。尧知道舜是贤才后,立舜为丞相,后来又让位与他;《赵匡胤输华山》雕刻的画面生动,表情传神,这个故事是民间传说,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少时避难来到华山,见两位老和尚在下棋,向前观看,其中眼看一位要输,就去指点,快要赢棋的陈抟老祖指责道,“观棋不语真君子”,赵匡胤回应说:“见死不救非人也”, 陈抟老祖抬头看看赵匡胤,见赵匡胤有九五之尊,将来必成大业,便对赵匡胤说,“你如果不服,咱两人赌上一把,我如果输了寺院的东西随你拿,你要是输了把华山给我”。赵匡胤少时嗜赌成性,下棋赌博是他的擅长的项目,便答应了,并立下字据。棋下完后,赵匡胤输了,愿赌服输,诚信为人,到后来终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宋朝开国皇帝,便下令华山永不纳皇粮国税。这五幅石雕包含着秦、晋富商的心声和意向,前四幅雕刻是铺垫,最后一幅《赵匡胤卖华山》,中心就是一个“信”字,告诫商人们,无论是为了上进,还是为了发财,首先要恪守诚信,皇帝也不例外,只有“诚信为本”,才能祈求发达。
四、用“十八学士登瀛洲”寓示“尊儒崇文、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理念”
山陕会馆是容纳三教九流口味,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但总体看来,中国儒学的氛围更浓一些,忠、孝、礼、义、信等传统的文化在山陕会馆的建筑雕塑中显现较多。除大拜殿前石牌坊上文人的“八爱图”、“李白骑鲸”和“杜甫夜读”彰显文人浪漫之气之外,最为有代表性的雕塑是大拜殿门前两侧墙体石雕,呈八字形展开,高190公分,宽110公分,下为莲花须弥座,上为巨幅青石高浮雕作品,西边是“渔樵耕读图”:画面上一条小溪从山间激流而下,到了平缓处水面变宽,有一渔夫架着一叶小舟捕鱼,小溪上面有一小桥,桥上有一樵夫行走,草地上有个牧童骑着一头老牛在歌唱,山上奇石密布,山下树木丛生,林间老虎,山羊,豹子出没,远处有一个书屋,一位少年在读书,一片旷野田园的祥和景象;东边作品是“十八学士登瀛洲”:描写的是唐朝李世民招贤纳士建立文学馆,选用文人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学士为国效力的典故,十八学士沿着山间崎岖的小道,骑着马,背着书,不畏劳苦,努力上进,路上溪水潺潺,小桥座座,奇石纳翠,宝塔、亭阁相间,画面的上方刻一城墙,城墙入口上刻有“瀛洲”,是十八学士要去的地方。纵观两幅石雕,写意之风,工笔之情皆浓,渔樵耕读图把读书画面放到最上方,这与十八学士登瀛洲的内容遥相呼应,图意相连,构成了尊儒崇文、读书方能登入仙境的“学而优则仕”理念。
五、结论与建议
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塑作品精致而独特,它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承的缩影,是商业文化与儒学文化巧妙的结合的典范,也正是这种兼容,才使得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品味十足,尽情的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雕刻、书法等文化的光芒,达到登峰造极的状态。并通过多种艺术语言形式,传播着儒家仁义道德,对于弘扬秦、晋商贾儒家和商业文化思想,以及商业的繁荣发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芳菊、石米集.摇篮细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