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象征手法的作文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1

鉴于考纲并无任何变化的特点,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扣紧考纲中的四十个考点,逐一训练到位。但是,又不可以平均使用时间,应针对近两年来学生的测试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复习:

一、古代诗词鉴赏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目前学生备考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将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分解为古代诗词鉴赏中的抒情手法和描法两大类。然后应把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描法分为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动静结合等。这部分的复习备考要做得细致具体才行。

二、文言语句翻译

考纲规定“翻译文中的句子”,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九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5.要懂得一点文化常识;

6.要了解修辞现象;

7.不必翻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专有名词;

8.删去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9.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纲规定“能理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三篇文章,即《植物睡眠之谜》《沙尘暴》《铜奔马正名》,扣紧考点,仔细研究三篇文章及文后所设的试题,会发现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时欠缺的是“形式逻辑”常识,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形式逻辑常识只字未提,致使学生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试题时感到模糊茫然。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形式逻辑角度解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先说清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再说清判断,什么是判断的质,什么是判断的量,什么是判断的模态;最后说清推理要遵守规则,并要合乎情理。做了上述必要的铺垫之后,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散文阅读

考纲规定“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两篇散文,即《报秋》《绵绵土》。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历来是考生答题时深感困难之处,可以说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分值高、判分严,考生丢分多。为此,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四种题型。

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表达技巧)”,研究“表现手法题型”试题;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主旨理解题型”试题。

2.从近几年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是“表现手法题型”。因此,教师要扣紧考点,做具体的解读。

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散文涉及表达方式之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

2.写作方法,如类比、烘托、反衬、抑扬、象征、白描、寓庄于谐等;

3.布局谋篇,可以检测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可以检测文章局部的布局谋篇;

4.修辞方法。考纲的文字表述概括性极强,高三师生备考时必须将每个考点具体化。

五、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共十八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八道,材料作文八道,话题作文两道。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即将谢幕。这一结论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话不妥。考纲“题型示例”共列十一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五道,命题作文三道,材料作文三道。由此看来,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三种作文题型,“话题作文”仍然没有过时,不可忽视。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审题时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的关键性词语。要培养学生对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和句子式标题的审题能力。

材料作文,要在训练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提示学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练习材料作文的类型要全面,既要练习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既要练习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作文。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2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在作品修改上下功夫的。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就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再版时,又作了多次的修饰和删改。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前后经过了六七次重写和修改。但是,快速作文没有那么多时间可用于精心修改的。“吟得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没有平时严格的训练,树立修改的意识,养成修改的习惯,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即使快速成文后,也不会快速修改,结果还是得不到良好的成绩。只有掌握了有效的修改方法和要领,在快速作文时也就能快速修改作文。教学中不断尝试“检查起承转合法”进行快速修改,效果很好。

检查文章的起承转合,是快速作文修改的有效方法。

起,起始,开头;承,过渡,衔接,照应;转,转折,转入另一方面去说,更换一个角度来谈;合,合拢,结尾。快速检查起承转合法,就是通过:“增”(增加)、“删”(删减)、“改”(修改)、“换”(调换)等方法在片刻间使文章开头更明豁妥帖,结尾更警策合拍,使全文层次井然,衔接吻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1.帽子太大或太小

比如《假如我是孙悟空》开头写了自己如齐天大圣再世?,要保卫和平,发展建设,改革教育,消灾灭害。而作文完毕后,实际上只写了其中的三个或两个方面,那么应立即删去其开头的相关词语、句子,使帽子不大不小正好“罩”住全文。有些同学开头说文章旨在议论学习方法,但做完后兼及学习的其他方面,在快速修改中,就要适当扩大开头的论题的范围。

2.篇幅过长

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了一千多字的文章,完成后一看前面,常常会发现开头臃肿冗长,比如些人通过环境荫处,刚开始写把握不住,写多了,可以删减一些文字,使开头与正文、结尾字数相称。

3.基调不明

快速作文构思时,往往先注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行文之时自然流露穿插,而卒章后发现开头没有提及感情态度,应择要补上,以一线贯通。

承上启下、过渡犹如接榫之木,渡河之桥。快速作文时往往伏案疾书,待回头检查时,常会发现有的地方前后脱节,上一段最后少了点什么,下一段开启勉强等毛病。这时可以用过渡段、过渡句和过渡性词语去弥补衔接。如上一段写孩提时代的浪漫遐想,下一段写成人以后的老练稳重,假如加上“随着年岁的渐长,阅历渐丰”,一个过渡句就接上了。有时上下段看似脉络欠通,但只要加上诸如“那么”“此后”“总而言之”之类的关联词语,就承接上了。但是快速作文临场有时不允许逐段去检查过渡关节,这时,可以集中去找其中主要的关节:插叙倒叙补叙时交待清楚吗?论述中由总到分、由分到总处交接分明吗?由叙入议,由议到叙处过渡自然吗?这种修改所费时间只有二三分钟,却能使文章严密紧凑不少。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3

是的,人类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历史著作、文学作品,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新乐府诗、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等,他们虽然模仿前人作品的内容、结构、写法,但模仿并没有降低他们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的确,模仿是符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创新规律的。幼儿开始说话及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也是从模仿成人的语言和动作开始的。学生要写出自己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必须寻找适合于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手法和文体。虽然,这种手法和文体也可以创新,但这种创新是在熟稔了前人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文体模式的基础上才会有的。如果连前人用的多种表现手法和文体模式都无法熟练地加以运用,创新的灵感又怎么肯光顾他呢?何况,对一个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还并没有达到非常丰富的阶段。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写作,尤其是初中的写作,就必须是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求发展。在模仿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主题构思、素材、结构、表现手法上进行模仿,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一是仿其意。意,即文章的主题,立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把课文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统一。因为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是经典之作,若能引导学生从中吸取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这无疑比专门空谈作文该怎么写更有用得多,何况阅读写作教学的相互统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如学了七年级(上)“至爱亲情”这个单元中的《风筝》《散步》《散文诗两首》《羚羊木雕》等课文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长辈,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独立、客观地表达“我爱我家,我爱亲人”的感情,力求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要求。

二是仿其格。格,即文章的思路、结构。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通过学习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文章,学生学会了使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学习《第一次真好》,学生明白了要想突出文章中心,就必须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地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应略写。经过日积月累的仿写训练,学生作文就显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而不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

例如:在学习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学生模仿这首小诗,写了一首《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不要激动,不要兴奋

快乐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

还有同学写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气愤

在愁苦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心儿把希望寄托给未来

眼前的事情虽叫人苦恼

但一切转眼就会过去,

生活又会充满欢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美好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4

一、别出心裁,巧设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最集中、最凝练、最高度概括的文字。好的文题能显示出作者活跃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构思和聪敏的智慧,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巧设文题呢?

1.文题要体现文体。记叙、抒情类的文题一般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主,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而议论类的文题一般以直接或间接表明观点为主,如“张开双臂,拥抱诚信”“捕捉理性的灵光”等。

2.文题宜具体忌空洞。如围绕“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的话题作文,如果拟题为“同行”“信任的天平”等,让人根本不知所云。如果拟题为“信人与信己同行”“‘自信’带上‘信他’回家”等,效果就很好。

3.巧用修辞设文题。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拟题为“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可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如拟题为“选择理智,摈弃感情”;可运用反复的手法,如拟题为“诚信啊,诚信”;可运用巧妙的象征手法,如拟题为“给感情一把尺子”;可运用倒装的手法,如拟题为“闪光吧,理智”;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拟题为“诚信在呼唤”等。

二、多种手法,扮靓开篇

开篇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

1.围绕主题以比喻或排比句开头,可以给人以形象或气势强烈的美感。

2.在记事或写人时,以抒情的语句开头,使情与事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所叙之事所打动,被所抒之情所感染。

3.在开篇前巧设题记可以开宗明意,暗示主旨;可以创设情境;也可以展露才情。恰当的题记往往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增加文章的魅力。要注意题记的语言要简洁,含蓄。

三、格式创新,巧设结构

可采用以下几种结构方式:

1.排比段式。即把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成几个方面来写,每段的开头都使用结构相似的句式,使之构成排比段。如作文《待人和善》一开篇就用了一组意韵优美的排比句:“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语言错落有致,起兴井然有序。

2.小标题式。小标题可以把大的意旨划分成一个个短小精练的意旨,更有利于文章叙事的展开,同时也可以给读者留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好印象。小标题的设置一般以三四个为宜,数量不宜过多或者过少;小标题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最好能体现文章的脉络;格式尽量保持一致,使文章显得整齐美观。

3.电影放映式。即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的形式展现曲折动人的情节,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凸现文章的主旨。如作文《老师来了》写了老师走进教室瞬间的三幅画面:“静的是口”“忙的是手”“乱的是心”,最后出现画外音:“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还是朋友关系?”真可谓构思别致,结构精巧。

4.日记连缀式。就是将若干篇日记连缀起来,既可以迅速勾起我们对精彩生活画面的回忆,又可以避免内容空洞、结构混乱的现象。如《竞选日记》一文,作者选取了“我”竞选语文科代表期间的四篇日记,在“晴”“阴”“雨”“晴”的环境暗示中,“我”经历了虎视眈眈、性格懦弱、竞选失败、坦然面对挫折四个过程,真可谓是一波三折,饶有情趣。

四、自圆其说,巧妙收尾

作文结尾方法千万,不管怎样落笔,都应与正文一线相生,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1.用抒情式点题结尾。如作文《我的老师》的结尾:“老师,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您的视野。感谢您的一路呵护,一路鼓励!”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 反讽;作文教学;真情实感

一、什么是反讽

自反讽一词产生直至今,许多人都试图给反讽下一个简洁而又确切的定义。反讽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它最初源于古希腊喜剧,意思是佯装无知者。晓苏在《论反讽小说的角度与形态》中把反讽看成是现代小说的一种修辞方式。我比较认同晓苏的看法,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但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反讽则是言在此而义在彼的写作方法或修辞。反讽最显著的特征是言非所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不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文字,需要读者透过文字去深掘其中的真正意义。

二、反讽手法在作文中的功能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存在相当一部分运用反讽手法的文章。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几乎不涉及这些体裁的训练,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一般以记叙文、议论文为主,但我们却可以发现运用这些文章运用反讽手法之后的闪光点,把这些闪光点运用到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中。

1、改语言平铺直叙无波澜之状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的直白陈述,没有层次和起伏感。新课标指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反讽语言的应用我们作文教学中的一大缺失。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文章语言叙述过于直白,犹如一杯白开水,品尝索然无味。其实在写作中语言是多义的,尤其是在作文中运用反讽语调,可以使原来平铺直叙的语言更具波澜与跌宕性。

2、改人物的透明扁平为复杂与多面

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叙述的人物没有个性,所塑造的大众形象几乎在所有文章中都可以作为主角出现,没有唯一性。新课标指出:“写作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教教材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教材,让学生掌握触类旁通的能力。像塑造人物复杂多面的典型在教材中就可以找出很多案例,如契科夫的《变色龙》中的探长奥楚蔑洛夫,他对待那条咬了赫留金的狗的前后复杂态度,让人一眼就看出他专横跋扈、欺凌弱小、见风使舵的复杂形象。学生作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借用这种反讽手法来塑造人物,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更鲜明立体。

3、改情节的俗套简单为新颖与跌宕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情节的俗套和简单,写的故事都是沉疴旧事,没有半点新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情节没有创新点。比如说《我的母亲》这个话题作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写过,但还是有人把它写出了自己的味道,道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成为流芳百世的名篇,如的《我的母亲》。其实在情节创新上也可以运用反讽的写作手法,仍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例,《雷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蘩漪与周冲的母子,四凤又与周冲的还怀有身孕,这一切都冲击着读者的视觉与心脏,到最后四凤与周冲的双双毙命,读者的心始终被这悬疑跌宕的情节仅仅牵扣着。这就是反讽手法对情节的改造和创新,让学生多揣摩课文中的案例,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运用。

4、改主题的明朗肤浅为多意与深刻

现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主题的单一与明确,直白的表露作文的主题和指向,在老师看来犹如喝了一杯几经稀释的浓茶,是茶但没有了茶的味道。虽说主题明确也只是隔靴搔痒,没有深度。我们一般认为鲁迅的文章笔法犀利,思想深刻,纵观鲁迅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文章都用了反讽的手法,如《药》、《祝福》、《狂人日记》等等。又比如当代作家苏童的《神女峰》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尾采用反讽的手法,文章讲述一对情侣为了见证自己的爱情去神女峰旅游,结果还未到目的地,女友与自己的朋友跑了,自己却还不知情,在船路过神女峰时,他一句“,这就是神女峰。”全文戛然而止,各种反讽意味蕴含其中,突破了爱情背叛与破碎的浅显主题,让人去思索神女峰的蕴含的深意与现实的浅薄和脆弱。

三、反讽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自由有个性,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有创意写的不雷同,固然考验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但是学会用常人不经常用的修辞或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独到的创新,反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这种写作修辞的运用。

1、留心观察生活,笔露真情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写作也是一门艺术,它的素材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发掘,只有贴近生活的才是我们亲近有温情的。新课标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并不一定忠实于生活,写作是一个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只有经过提炼和塞选过的才可能成为我们需要的素材。当然我们可以根据某个现象或事件进行恰当的虚构,但是文中的现象和人物心理活动与现实之间的感情枢纽必须是真实的,这样读者才会联系自己的体验甚至产生共鸣。古有蒲松龄的《聊斋》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贫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所写的鬼妖狐媚都是虚幻的,却能拨动人的心弦,其原因之一就是文章体现了人之常情。文章感情的真实是反讽写作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多种修辞手法并用,增强文章厚度

写作不是一项简单的文字游戏,它需要作者用心去构思与抒写。“反讽是一种综合性的修辞艺术,在具体运用中往往离不开其他修辞术的支持与配合如比喻、 夸张、象征和对比等,其中搭配最多的就是对比。”如《项链》一文中把马蒂尔德借项链前的虚荣、失项链后的穷贱和知晓项链真假的原因后的怨悔和百无聊赖进行对比,更让人觉得马蒂尔德参加宴会后所过生活的戏谑的反讽意味。《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把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后的神情态度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讽刺了亲情在金钱面前的无力与苍白。所以,在学生作文中,反讽手法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它需要其它写作手法或修辞的相互糅合。

3、写作中正确把握反讽手法的度

在运用反讽手法中教师最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让学生学会把握反讽的度。我们鼓励学生善于我们鼓励学发现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真善美与假恶丑,对于假恶丑的批判也需要掌握度。凡是过犹不及,在中高考写作中更是如此。怎样把握反讽写作的度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导写作。新课标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丑恶现象,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和对待,不能单一或极端化去思考问题。其次,注意反讽言语的贴切。言语犀利,剖析深刻固然是好事,但犀利跟过度直白是两码事,在作文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含蓄不等于含糊不定,而是使你的作文有了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语言的过度直白会让反讽变了味,连珠炮式的直白批判犹如泼妇骂街,毫无文学美感而言,挖掘思想性的同时注意文章的审美性,含蓄内敛会让文章更有深度和韵味。

结语

反讽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推开现在一片赞扬真善美的一扇窗,开启另类深刻反思剖析的门,让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所学的反讽手法去正确抒写社会的百事窗,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思考。别再让假大空绑架了学生丰富的情感,还学生独立思考作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江漪:《论反讽的语用功能》,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报2010年第27期。

[2]肖莉:《论反讽》,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晓苏:《论反讽小说的角度与形态》,《江汉论坛》,2013年第2期。

象征手法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传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21-01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1 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2 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荔枝蜜》、《白杨礼赞》,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3 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结构)。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以《一件(张、个、只……)珍贵的××》为题,练习写作。

三是仿其法(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学了《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课后,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学了《春》这课,仿其情景交融的写法,完成以《夏》、《秋》、《冬》为题的写景作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