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一、美国教育硕士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19世纪20年代,哈佛学院为取得学士学位并愿意继续学习的毕业生开设了一些高层次的课程,被认为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于20世纪初被纳入硕士学位教育系统。1908年,哈佛大学授予全美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首开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之先河。此后,各种专业硕士相继出现,丰富发展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20世纪初,许多大学都开始授予教育硕士学位,主要是为培养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攻读该学位的人数也不少,但仍然缺乏严格的标准,以及对培养质量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二战以后,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提出将硕士学位分为文硕士、理硕士、教育文硕士和教育硕士。前两者是研究型学位,后两者为专业性学位。美国大学协会还提出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入学要求,课程学分要求,强调实践性学习等等。这些要求和标准为当今美国教育硕士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
在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指与学术性相对应的应用性取向研究生教育,以主要培养各个专门领域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人才为教育目的,毕业生通常可授予相应专业定向和学科领域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在相应层级的学位之前,通常要冠以特定学科名称,如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具体说来,美国教育硕士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即具有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领域的教学专家为目标,与学术性硕士相比,它强调掌握更多的直接应用性知识,而不去追求一些原创性研究,这一目标明确指出了本层次专业学位的培养导向,对培养对象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都作出了一定的要求。由于教育硕士是以应用性为取向,毕业后主要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因此,它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清楚明确,各具特色,而且都切实结合专业学位人才的特点,培养目标归结于造就科学研究和应用型的人才,着重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2.2 培养过程
2.2.1 招生入学的标准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发展比较完善,专业学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且享有较高的声望,其毕业生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社会待遇。大部分专业学位每年都有两次以上的入学考试机会,而入学要求也相应较为严格。虽然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方式较为灵活,各专业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出决定,但是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相应的学位。具体又分为具有相应的学科专业背景的学位和非学科专业背景的学位;其次是相应的推荐信,有些院校对推荐人都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教育硕士的推荐信除了一份由教师写的,还要求参加工作后所在企业或公司老板写一份;最后是GRE成绩单,对母语是非英语的申请者还需要提供雅思考试成绩或托福考试成绩,且对雅思或托福的考试成绩都有相应的要求。美国教育硕士的招生标准往往都要求申请者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有利于整个培养计划的开展和进行。可以说美国高校对申请者提出各种高要求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其他材料的审查,提倡对细节的考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
2.2.2培养方式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以保证教育质量为目的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方案,专业学位培养年限的制定依据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呈现多元化格局。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一般为1-3年,不同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差别较大、同一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也存在着较大的弹性空间。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通常为1-2年不等,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大部分全日制学生都能在1年或1年半内完成学业,非全日制学生需要2-3年时间。在学习时间上,考虑到学生需要兼顾学习和工作,学院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相当灵活,除了开设全日制(full-time)课程外,还开设业余制(part-time)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晚上或周末的时间进行学习。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美国专业院校有权适当缩短原计划的培养年限,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以使学生提前毕业、进入工作岗位。
2.2.3课程和教学实施的选择
美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强调实效性,突出实践环节,教育学等方面的原理、规律、技术和方法也均被有机地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学生有一定的自,可以根据各自基础和知识结构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在研究生院对课程设置提出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具体课程由研究生在导师或顾问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因此,即使同一专业方向、相同培养计划的学生,由于兴趣和目的的不同,也会在具体课程选择上有所差别。教育硕士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20-26个学分的主修科目,包括所有硕士学位申请者必修的核心科目、教学方法的科目以及中小学教师感兴趣的专业理论科目;二是6-12个学分的辅修科目,集中在学生以后所任教的科目领域。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尤其注重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采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研讨与交流。
2.2.4学位授予
美国教育专业学位的获得,首先要求学生修完规定的所有课程,
包括完成一定的实践环节,并取得学分。大部分的教育硕士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还需要参加综合水平测试,综合水平测试的成绩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只有25%左右的大学要求必须有学位论文。测试分为笔试和能力测试,主要考察申请者对所学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通过测试由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评议。没有通过者,可以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美国教育硕士毕业要求参与科研项目,但对毕业论文不作过多的要求,但是教育博士学位的获得要求与哲学博士一样,对课程作业和学位论文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和评估标准,但是,教育硕士要灵活得多。
2.3培养条件
2.3.1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和前提。美国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数量充足,而且遴选严格、管理规范,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来源多样,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校外导师的聘任一样有严格的条件和要求。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密切合作,组成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组,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美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名学习者可能有多名导师共同指导,导师团队的人员构成实践性很明显,导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有相关设计和开发经验及实践经验。美国教育硕士培养采取的是“院―系”纵向培养结构和导师集体指导制。学生入学后选择不同的系,由主要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际问题的研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2.3.2图书馆与实验室资源
图书馆藏书资源丰富是一所实力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从美国各高校的图书馆的网站可以发现,各高校及学院都有大量的馆藏资料和丰富的专业资料,并配备了高端的网络检索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备等,此外,优良的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这些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良好的支撑条件和保障。在校学生和老师可以尽情享用这些条件进行交流和学习。
2.3.3外部协作
加强外部协作也是美国教育硕士培养的一大特点。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期间,往往会要求学生参与实地调研考察,这就要求高校与中小学之间,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美国有许多大学和社会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些机构与学校之间对许多资源进行共享,进行资源整合,同时也为学校学生提供个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部分学校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来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也有一些学校会提供一些国际课程或实践,以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2.4 培养评价
2.4.1 评价主体
在美国,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评价,既有严格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也有来自外部政府、专业团体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评价标准。内部评估主要是指专业院校对本校学生的评估,美国专业学院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即通过政府办学资格审查的专业院校在具有办学资格的同时就具有了专业学位授予权,专业院校以对学生的质量评估结果为依据决定是否授予其学位。此外,美国社会性评估力量强大,民间性质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享有较高权威。如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专业资格认证协会是被美国公众普遍认可的独立的民间评估机构。
2.4.2评价程序
美国教育硕士评价标准主要参考以学分制、考试制度及学位论文三种为主,各专业院校的质量评价方法多样,一般包括课程评估、实践评估和综合评估。为了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其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审核、自我评估、综合评估和认证结论等四个阶段。关于学分制,各高校一般都要求教育硕士必须达到本专业所规定的学期学分,有的还要求做有一定学分规定的设计作业和调研报告等。相比重视测试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学术型学位,教育硕士则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考核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一般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内部质量评价与外部质量认证共同构成了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为保障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启示
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美国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学实践型人才,它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共同促进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从严格招生入学标准到规范的培养评价机制和认证制度都彰显其特色,针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澄清观念,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重,同时明确其培养目标,合理规划专业学位结构与规模;其次,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形式,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再次,打造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扩大高校办学自,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企事业和科研部门的合作,为教育硕士培养提供坚强的支撑条件;最后,发展社会性评估机构,健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森,王振华.中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2]傅松涛,王俊景,郑丽君等.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
[3]徐今雅,美国教育硕士培养变革的经验及启示――从基于课程到基于标准[J].比较教育研究,2008(5).
[4]田莉,李颖,美国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中国研究生,2007(8):50
[5]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7):106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2
1993年樊兰君从渭南师范学院毕业,“侥幸”地成为了一名物理教师,只有大专毕业文凭的她,面对着个头比她都高的学生、大嗓门的家长,既自卑又胆怯。
刚参加工作,她满脑袋都是班级的工作和教学问题,可每周15节课,平时的补差、加上周六补课和日常班主任工作,开始让她感觉力不从心。于是,她开始了第一次的教育科研的尝试,她向自己提出了一个简单又淳朴的命题:如何让自己的工作不再辛苦?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容且有广度和深度?怎样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管理自己?现在看来,那时的想法,就是一个真实的教学研究,是最朴素的教育科研活动。
“模仿”是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她坚持天天听不同年级物理老师的课,对他们的教学语言、表情、教态和板书加以批判性地吸收和模仿,在比较中她有了针对性的听课和借鉴。为了检验模仿的实效,她就趁别人没课的时候请别的老师来听自己的课,并恳请他们只说缺点不谈优点。慢慢地她发现仅仅模仿是不够的,怎样才能逃离模仿他人的现状,实现异于他人的超越?于是她一头钻进学校的阅览室,决心要用广泛的专业阅读滋养自己的课堂。应该说,学校的阅览室打开了她的阅读之门。
2002年她考上了教育T士,这一年她开始接触新课改理念。虽然带高三课程还兼任班主任,工作量非常满,她除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外,还担任物理竞赛辅导工作,但她还是坚持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和自己订阅的专业期刊进行教学研究。在完成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她对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这一切,大大提高了她的教学水平。
进入西安中学后,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她深感西中文化底蕴的深厚,全体教师整体的高素质,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这里她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她完善了自己推创的“逆向思维式教学”及“让学生当老师”教学模式。她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敢言能言多言,教学成绩一直处于年级前列。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思想,使得她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她的学生李占元某次参加赛教获奖后,给她发了一条短信:“老师我还很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您的课,您那种开放式的课堂,让我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才会使我今天站在人大附中的讲台上。”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就业难
随着硕士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其就业问题也不断凸现出来。研究生就业问题不但关系到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下迫切的事情,本文对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旨在为问题的解决提出适切的建议。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1.人才相对过剩
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从2003年全国高校招收研究生26万人,到201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58.4万人,10年间招生人数翻了一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表明,从就业率看,高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已经显现。从2005年开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首次出现低于本科生就业率的情况。以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例,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而在研究生中,硕士生就业率明显低于博士生,即硕士生就业率是最低的。另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有约160万研究生在校等待就业,每年毕业季就会新增50万硕士毕业生,而市场上并没有足够多的对口岗位容纳新增毕业生。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过剩是存在一定的时空当中的,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对硕士生还是有很大的需求量。以重庆为例,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领域的缺口约为40万人。
2.人才供需失衡
高等教育机构不少专业培养的硕士生并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来源的高校,长期偏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造就了白领、管理者居多的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但人才资源市场并不能容纳这么多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是劳动力过剩。而社会上急需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临床医学、护理学、环境工程、生物制药、市场营销、建筑类、工业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制造、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的人员。
3.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硕士研究生相对本科生、专科生而言,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首先,体现在毕业生对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据调查,毕业生对工作地点的期望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而中西部贫困地区则问津者少。毕业生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加剧了竞争性,增加了就业难度。其次,体现在毕业生对薪酬上的期望值上。据调查,42%的硕士对薪水的期望是3000-5000元,40%的人期望值为5000-8000元。而据中华英才网的薪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最近几年内硕士的平均月薪是3668元。可见,毕业生的薪资期望值跟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二、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
1.宏观层面
(1)国家整体就业环境及就业市场机制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就业环境是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背景,决定着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水平。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尤其是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影响,经济不景气,企业纷纷倒闭,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此外,我国的就业市场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我国的人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能实现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
(2)我国现实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粗放型的,其追求的是一个量的增长,以致毕业生规模过于庞大。另外,各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不同,一些国家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学术研究教育,而一些国家则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职业进修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过去定义为学术研究教育,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于学术研究类型的课程,毕业生多面向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由于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人已饱和。学术型的研究生偏多,应用型的研究生偏少,结构性矛盾突出。
2.中观层面
(1)在培养方式上,仍以大班集中授课为主,上课模式跟本科阶段基本一致,还停留在上课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应试教育阶段,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也有限。在实践方面,缺乏实践平台、实验基地,大学与产业及研究所缺乏联系,产学研的链条断裂。在管理方式上,学生基本上处于“放养”的状态。教师带的学生多,加上教学、研究任务、行政领导职务,导师对学生疏于管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甚微,以致培养的质量下降。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毕业生在能力与知识结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高校存在只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或自身的发展来开设专业的情况,而没考虑市场的需求,以致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大量招收专业趋同的学生,培养出的人才无特色。甚至部分院校在师资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盲目扩招。加上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导致最终培养出的研究生无明显优势、就业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3.微观层面
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与错误的择业观也是影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科研能力及知识而言,硕士生与博士生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而部分硕士生为了文凭而文凭,对科研毫无兴趣可言,当面对高校或科研单位招聘时,竞争往往处于劣势。在实践能力上,由于硕士大多是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目的,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致硕士生跟本科生竞争时,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于后者。再则,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局限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意向上倾向于东部沿海大城市,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而对有很大需求量的小城镇、民营企业,大多数毕业生表示对此不予考虑。甚至有报道,某毕业生放话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也代表了部分毕业生畸形的就业心态。因此,研究生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1.国家及政府层面
(1)研究生招生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应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减少学术型的研究生数量,加大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
(2)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要加强正确的政策导向,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针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歧视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用人单位进行规范和制约。其次,对研究生就业要进行合理引导和扶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去中西部的小城市或城镇工作,鼓励研究生到民营企业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研究生进行创业。[1]
(3)对未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保障或者提供进一步相关技能培训的机会。硕士生是政府、社会和家庭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并对研究生本人和家庭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社会和谐。为此,政府在促进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责无旁贷。
2.高等教育机构
(1)高校现阶段应严格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局面,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高校应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应强化过程管理,追求教育质量。严格学习过程管理,首先,及早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重视写作能力尤其是毕业论文。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国际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等。理论学习的同时,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更多的研究生深入企业、单位和基层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达到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的目的。
(2)强化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种规定,而是真正的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对学生的招生、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质量真正负责。建立对导师合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一个考核项目,对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带学生的资格。同时,加强对导师的培训,通过岗前和在岗培训,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以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3)根据学校实际,做出调整。研究型教育机构应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培养学术型硕士,在目标上,应追求质的提升而非量的增大。对于那些非研究型教育机构来说,则应该考虑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专业学位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减少学术性研究生,扩招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硕士生,能较好地应对当前就业问题。
(4)学校做好就业服务工作。首先,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从研究生处到职业指导中心,从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到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到导师,再到校外资源,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体系。[2]其次,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诸如,礼仪培训、言语培训、面试课程等。再次,学校应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建立一个就业数据库,及时提供给学生,举办就业招聘会、宣传会等。
3.硕士研究生自身
首先,硕士研究生应正视当前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合理地规划职业,调整职业期待值。其次,毕业生应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沟通交往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为人处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锻炼,修炼职业习惯、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树立竞争意识。[3]再次,积累工作和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一边实践一边结合理论,不断地提升自己。复次,毕业生平时也要多注意搜集各个渠道的信息,听取导师的建议,多与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们沟通。最后,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破除专业对口观念、身份地位等级观念,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恩,杨元哗.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思考[J].教育
与职业,2007,(15).
[2] 宋智.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