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文1

[关键词]四六级考试;影响;“短文翻译题”;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51-02

一、引言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较大改革,出现了几个题型上的变动,如听力的听写部分变为了全部考察单词和短语;出现了段落匹配题,翻译变为短文翻译。试卷的总体难度与之前比较,难度加大,部分学生反映备考信心不足。而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与四六级考试息息相关,为了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备考中出现的词汇学习困难,教师要结合真题,给学生灌输词汇学习的方法,同时学生要积极探索,克服词汇难题,以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短文翻译题”的特点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由长句翻译变为了150-200字段落翻译,以往只用翻译五个句子,而改革后的段落翻译则考察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可见,改革后的“短文翻译题”能更好地考察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能力,非常切合新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短文翻译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考察了学生的语法知识,在准备此部分时,学生普遍反映此部分难度加大,需要投入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短文翻译题”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生活和科技等方面,话题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备考中涉猎较多的关于以上领域的知识。此题型考察了学生的词汇量以及单词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需要比以前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单词的记忆,且要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和记忆技巧。除了较大的单词量的储备,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比如动名词、副词以及连词的基本用法;被动语态的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的使用;句型的灵活多变以及简单句、并列句和从句的使用。可见,为了在“短文翻译题”中获得高分,学生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短文翻译题”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为了研究新题型“短文翻译题”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作者对近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整体和梳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访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总结了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的教

1.词语内涵意义的灌输

在四六级考试中,“短文翻译题”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翻译较多,如“丝绸之路”、“中秋节”、“茶文化”、“中国结”、“大熊猫”、“京剧”、“中餐”等。学生需要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给学生教授关于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学生就能找到词汇记忆突破的关键。如2014年6月六级真题涉及到“土豪”和“大妈”等热词,“土豪”和“大妈”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新词,可能会收入到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成为英语语言的一部分,可音译为“Tuhao”和“Dama”,其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针对热点词和新词语给学生做一定的灌输,学生就能够了解土豪指有钱但缺乏品味的人,而大妈则指不久前金价大跌时大量购买黄金的中国妇女。了解了这些词的文化内涵,学生在翻译中就能更好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讲清中英文词汇差异

翻译是通过信息的输入,在人脑中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英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其差异非常大。因此,了解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对于做好“段落翻译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2014年12月6级真题“中秋节”中就谈到“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拜月的节日,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在中秋节“拜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西方没有这种习惯。又如在中国,结婚时新娘和新郎需要拜天地,但西方并没有这样的习俗,也就不存在“Kowtow to the heaven”的说法。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如果涉及到此类中西方词语差异的知识点时,要做重点讲解,以引导学生做课外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的学

1.词汇的积累和学习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发现,改革后的“短文翻译题”较之以前的长句翻译,在词汇的掌握上要求更加严格。学生只有具备较大的词汇,才能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以2014年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翻译题“乡村理想生活”为例,文中涉及的词汇较偏且难词较多,如下棋饮茶(play chess and drink tea);耕耘收割(in the harvest);织布缝衣(weaving),砍柴采药(cutting wood and gathering herbs)和吟诗作画(chatting poetry and painting pictures)。因为题中涉及到的生词较多,部分学生在看到此题时,出现了紧张和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学生能够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多积累相关的词汇知识,会发现此段翻译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又如2014年12月六级考试真题翻译部分“大熊猫”,题中涉及到很多平时很少接触到的难词,如“温顺的”应该译为docile,“独特的”翻译为unique,“濒危物种”是endangered species,“世界自然基金会”为World Wildlife Fund或者缩写为WWF。

可见,词汇是翻译的基础,只有积累较大的词汇量,才能在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除了要学习一般词汇,还要掌握一定的生词和难词。

2.掌握词汇的搭配和用法

学生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还要注意词汇的搭配和用法。词语的搭配包括语法上的可能和语义上的可能,也就是满足索绪尔所提出的横组合和纵聚合的可能,搭配涉及到语音、语法、语用等领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点。词语的搭配有主谓搭配、动宾搭配以及动词和介词的搭配等,其中,主谓搭配、动宾搭配所占的比例最大。2014年6月四级真题翻译题“旅游”就涉及到了动宾搭配,如促进教育公平是promote the justice;加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是enhance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of the countrysid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rural area of mid-west。此外,学生还要掌握词语的用法,并能灵活运用到翻译中,如2014年12月四级真题翻译题“旅游”中还涉及到了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最近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想要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丰富知识、扩展视野(参考译文为The latest survey shows that by traveling.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want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enriching knowledge and broadening the vision.),体验用了动词(experience)表示,后两个用非谓语动词(enriching and broadening),使表达更加多样化。可见,掌握词语的搭配和用法对于四六级备考是非常有用的。对于一些固定搭配和用法,学生需要采取识记的方法,或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不同的搭配所体现的含义,且用于段落翻译中。

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文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旅游英语教学 融合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与石油业和汽车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三大产业,这标志着我国的旅游业已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旅游英语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同时,课程的开设对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如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旅游英语的有机融合,是英语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题展开探讨,希望能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促进高校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融合之道

与一般英语课程教学不同,高校旅游英语教学属于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训练,促使学生了解各地方的文化知识,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导游基本业务的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文化的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英语教学变得更有趣味。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文化知识

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以英语为载体,介绍导游相关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在导入传统文化知识时,要与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相吻合,从他们熟悉的话题入手。比如讨论“Women and Children”这一话题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背景,联想我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她们的生活习惯如何?缠足这个陋习又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一定接触,所以用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创设更合适的语言情境,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导游”角色,另两个学生扮演“游客”角色,就问题展开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词汇,比如三从(the three obedience);四德(the four virtues);妇德(morality);妇言(proper speech);男尊女卑(Men are superior)等。再以景点讲解――故宫为例,在介绍完景点讲解的方法之后,首先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用英语,结合PPT做一个8―10分钟的景点介绍。教师在学生做完讲解之后,可以针对其中讲到的内容作进一步文化知识的补充。比如为什么故宫又被称作紫禁城?“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而紫禁城内却是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这两种色彩在中国被赋予怎样的内涵?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不仅能给学生教授一些常见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还能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景点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如此一来,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2.利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迁移作用实现有机融合

语言学家Rod Ellis指出:“所谓语言迁移,是指学生将他们掌握的关于母语的知识应用于另一种语言学习的一种过程。”在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强调语际间的消极影响,避免母语的迁移作用,即认为母语思维只会阻碍学生掌握第二种语言。其实,英汉两种语言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利用正迁移作用开展教学。比如“三思而后行”(think it twice before you act);“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两种语言表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从字面意思就可理解其内涵。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为学生适时添加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知识,比如“八仙”(the Eight Immortals)、“齐天大圣”(the 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孔子”(Confucius),等等。在对孔子作具体介绍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几则论语,让他们尝试用英语将这些论语表达出来,最后教师补充一些翻译得较好的译本供学生参考。用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汉译英的能力,培养了语用能力,还让旅游英语教学更生动、丰富。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对比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将外国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进行对比;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西方文化加深理解,而且能让他们体悟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彩纷呈。

3.以文化旅游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高校旅游英语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常见的与旅游有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还要促使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与他人进行流利的英语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这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有效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为学生安排调研任务,让他们以一定的旅游主题为线索,就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调研。比如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调研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要求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英语短语和句子,将这些节日的渊源、风俗等内容流利地表达出来。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个特定的城市进行介绍,规定他们在景点讲解过程中,不能仅仅将讲解停留在对景点的外在描述上,还应努力挖掘景点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景点讲解才是鲜活的,吸引游客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提高了自我学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气氛得以调动,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同时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夯实了基础。

三、结语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深厚,意蕴深。旅游英语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大有裨益,理应得到高校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组织教学,从而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出去,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旅游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宏彬.旅游文化渗透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探析[J].高职就业,2010(10):164-165.

[2]王爱支,陶修宁.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鄂州大学学报,2011(11):70-71.

[3]吕海涛.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6):102-103.

关于中秋节的句子范文3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1.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当中依然存在着中西方文化融入严重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所选用的教材上最直接地表现出来。在我国中小学所选用的英文教材绝大部分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材料,还有一些则直接选用原版纯正英美的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教材则很少。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材料中由于过多考虑英语教材的原本面貌,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标准英语》等,在课文选择上体现出了纯正的英美味,在语言的表达中处处渗透出英美文化气息,这样带有浓郁目的语文化色彩的篇章安排,只能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西方文化。在所选用的教材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涉及很少。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英语与之取得相互的联系和交流,不但要会利用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更重要的是怎么通过英语来准确传达我们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这也是很多外国人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所需。诚然,如果我们的中小学生所学习的英语教材中与自己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处于缺失状态,那又谈何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语言文化承载能力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他们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必须与中国文化的学习相结合,使英语也可以承载中国文化。唯有如此,借助于英语这一外在形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才可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这应该引起我们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和实力的欠缺

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亦是如此。因此,其自身应该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实力和较高的本土文化意识和修养,进而能够通过英语来表达甚至更深入地论及中国文化渊源和嬗变,从而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素养。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加以表达的能力尚显不足,尚需继续提高。此外,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英美文化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书本所学到的间接(indirectknowledge)知识,从认知学的层面上看有一定的缺陷。教师的文化意识淡薄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文化感知能力的弱化,从而将英语教学演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3]。这样一来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内容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显得十分欠缺。另外,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能力层面)上存在着诸多不足。由于教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英语教学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无不聚焦于语言形式教学上,在教学上过多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法、词汇、语音及句子成分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在这些英语元素背后最为重要的文化感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的养成却被人为地忽视,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教学渐渐迷失于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之中。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于英语教师培养体制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加以弥补。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中国文化意识欠缺

目前,在中国有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并不了解或并不欣赏。如他们喜欢过圣诞节和万圣节,喜欢吃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对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却没有兴趣,也不喜欢吃饺子和月饼,这种社会现象随着外来文化不断融入日益明显。当然,我们要“让中国走向世界”,接触和了解外来文化是要大力提倡的,但一味盲目跟从和崇拜却是要不得的。我们在大量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我国中小学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相关事物的能力低下,不能顺利传达中国的文化信息。从实质上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课程,它不单纯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一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科。作为英语教师来说,应该具有双重的角色即语言的讲解者和文化的引导者,他们应该在重视语言讲解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英语教育的价值趋向,在提倡文化平等交流的同时应该注重大力加强本土意识的素质培养和本土文化的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的伟大复兴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意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英语教育,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4.中小学传统英语测试中中国文化导向的缺乏

目前,在国内的各种英语测试中的测试内容都是以语法、词汇、文章结构分析及听力和语音为主,至于对相关文化能力的测试项目,则是缺失的,而且当前的测试也是以最后的分数高低来断定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这样造成的结果无疑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会把通过测试获得高分作为自己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毫不掩饰地说,无论学生、老师、家长及社会都会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定他们的英语水平,甚至会直接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的前途。可是在事实面前,学生面对的往往是这种无形的压力和指挥棒,抑制了自己对于英语的兴趣。当然现在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大量的英语教学中多以讲解词汇和语法为主,学生以被动的接受来学习,很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主动学习,也大大妨碍了学生对英语之外的文化学习。因此,这不仅会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还使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利用其交际变为不可能,势必也会造成对于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成为泡影。

总之,目前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和输出,使得学生在现在及将来的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困境,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的方法和路径

1.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合理地融入中国文化

教材是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载体和导向作用。首先,应该在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人员上注重全面性,既要有语言和翻译学方面的大师也要有文学和文化学领域的大家;既要有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也要有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从而通力协作、集思广益、共同商榷以尽量科学合理地方式编撰好教材。这方面,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中大量使用双语教学,很多对外汉语教材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注释,这一点值得借鉴。其次,在编写的内容上有必要在教材中增设表达优秀中国文化的文章和译文,其内容要体现发展性和深刻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中国文化,比如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等,使学生在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从而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起到提高中小学学生语言能力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最后,更需要专家学者们倾注心血去建设高质量的适合中小学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中国文化系列英语教材。

2.提高中小学教师本土文化素养

优秀的教师是创造优质英语人才的根本条件,教师的知识储备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首先,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最后形成自己坚定的文化信仰和立场。同时中小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地理、中医中药、电影戏剧、琴棋书画、传统习俗等等。可以通过出外进修、听讲座或者请对中国文化熟知相关学科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当然,汉语语言学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如汉语构词规则,并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字理解和语用能力等。教师如果想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那么自己必须要首先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本土文化。其次,在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上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国外文化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所在,以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平等的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应进行异同对比,或者通过研讨会、专题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合理地分析出文化立场的相通之处,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优越的思想意识,超越本民族和英语文化的狭隘界限,合理解决文化冲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3.正确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首先我们应该把树立正确本土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自身要加强文化认同感,丰富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建立独立的文化人格及语言和文化平等的观念。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的融入,不要盲目地崇拜和追求。要树立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识和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通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来不断促进自己的自身完善和全面的发展,只有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断积累和挖掘,才能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并汲取异域先进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其次,我国有着丰富而又悠久的传统文化,它们与西方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一面,应该说是我们独特的文化,那么在对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教育中应该形成我们独特而先进的中国特征。这种独特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在进行有关问题探讨时,重视将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融入在英语教学中,还应注重民族特点,使学生从而养成自觉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

4.在中小学英语测试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

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在这一问题上英语考试难辞其咎[4]。然而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就必须改革目前的中小学英语考试,在英语课程考试中应该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本土文化知识的考查力度;其次,要在教材改革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再次,要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的素养和能力。以此来引导中小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重视和最终会表达。比如在听力部分和口语考试中可以增加中国文化常识的考题,阅读理解部分或者作文试题也适当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还使学生如何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考试的压力也势必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激励和动力。此外,在正常的考试或者平时练习中,也同样要有意识地融入有关中国文化的写作或练习。这样,有了上述的教材改革和教师、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提高,加之考试和平时练习的引导,相信会逐渐形成一套合理而又完整的英语学习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小学生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使学生既能汲取国外先进和优秀的文化又不失自身文化的传承,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兼容并蓄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5.课堂内外开辟多种渠道以实现中国文化的融入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之外,我们还应该集思广益开辟多种渠道以期实现中国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融入,如我们可以采取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即指同一门课程有一名本土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两名教师共同担任合作教学的模式,这样,既利于中外教师的优势互补,也利于学生的学习。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借助外籍教师和本土教师的合力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更直观、全面地去体现灿烂的中国文化,增加中小学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为中小学学生开设中国文化选修课,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等办法来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些都是实现本土文化融入和延伸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在中小学英语教材和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使我们的中小学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本土文化,这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外文化交际的需要,更利于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当然把我们的本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去,也符合全球化和本土化英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我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人才的教学初衷。

参考文献

[1] 张维维.初中英语教科书设计的文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李文中.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