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语文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语文总结

对语文总结范文1

一、语文教学目标即高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

所以说,高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唯考试是重,而无暇顾及其它。

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它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

三、语文教学即文学教学

具体表现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文学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课,忽视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因学生的文学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而显得肤浅甚至可笑,课堂上的笑声往往虚假而空洞),但课后却觉得不真实,抓不住什么实质的东西。

因而语文改革进行得很热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以我们现在高一的学生为例,他们的作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别说议论文写得不成样子,就是记叙文也写得四不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职。

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应被弱化,而是应该与审美和探究方面协调发展,不能强化一方,偏废一方。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全国就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有人提出: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就在于科学主义泛滥,人文主义消遁。福建师大的孙绍振认为:语文课上科学理性的解剖越深入就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次大讨论之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全面启动时期。

在改革过程中针对以前过度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的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性质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四、语文教法就是课堂热闹

现在的语文课堂很热闹。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以改变语文课枯燥难上的现象。但这种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空洞和肤浅,形体上的热闹决不等于思维上的活跃。这是把课改的要求庸俗化。

例如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些地方就把桌椅的位置变化一下,让学生围一个圈,讨论几句,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再比如自主学习,有的语文课堂就规定教师只能讲15分钟,剩下半小时让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纠正;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脱离知识与技能,机械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能够想起的只是这堂课有歌声、有美术欣赏、有音乐欣赏、有电影片段,而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分析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却在语文课堂严重缺失了。课堂的热闹是有了,而语文却没了,这就导致了语文课堂内容没有深度,知识性、科学性不够,语文教学收效甚微。

对语文总结范文2

一、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1、建立德育领导机构,完善和健全德育网络,制订了德育工作考核制度。首先能抓好德育领导小组队伍,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每月进行一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交流学习体会,探讨工作方法,研究工作策略,落实工作计划,汇报工作情况。

2、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等,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学习困难的学生,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加强宣传,利用集体晨会课、黑板报、升旗仪式等宣传先进班级的事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4、加大检查力度,改变以前值日老师与值日学生各行其政的局面,使值日工作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值日教师和值日学生互相协调,步调一致,政令畅通。把每天检查的情况在全校进行公示,并作好记录,结果与班队考核直接挂钩。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和管理艺术,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有条件积极组织班主任参观学习,经验介绍,取长补短。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推进教育创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通过交流、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性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

5、大队部培养一批以身作则、乐于奉献、精干得力的小干部队伍,加强队干部的能力,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意识。为了真正把学校办成富有活力特色的农村小学,我校聘请了9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督导员,再在9个班级的学生中开展集体竞选,选出9名学生督导员,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及管理工作是否规范、到位;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正常有序进行。学生有被管理者的角色转化为“管理者”,这些督导员每天活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使校风、教风和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这一举措受到的武进日报和常州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和报道。

二、抓好德育阵地建设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认识到学校是育人场所,文明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加强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寸花草、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

对语文总结范文3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 学科性 实践性 个体性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此,我仔细研读新课标,认真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新特点,积极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个全新的概念,具有如下特征:

(一)综合性

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的全面性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两个方面。在学习目标上,改变过去只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更加注重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单一方式,而是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目的。

(二)学科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很广,除了语文课本确定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学习的内容向音乐、美术、自然等学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跨学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必须以语文学科为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调查、探究、表达、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个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创造的空间。也许每一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会不一样,因为它是一种充满个性化创造的学习活动,“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均是由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解决,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题、探索、活动、创造和表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花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收获。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他们能够自觉、自主地开展活动奠定基础。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活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小心翼翼地、像保护幼芽一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一页纸,一张画,一幅照片……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这对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可谓是大有裨益。

(二)活用教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单元为主线,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基本跟单元内容一致。为了体现教材的循序渐进原则,中年级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不多,如第五册课本中仅有“快乐的课余生活”、“中华传统文化”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第七册课本中也只有“中外童话”、“成长的故事”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师可结合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时间,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增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生对课本中的古诗词产生兴趣时,我们可以开展“诵读唐诗宋词”活动;在学生被古代神话深深吸引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契机,组织学生拜读名著经典,演一演“我喜欢的神话故事”;当学生沉醉在优美的游记中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撰写游记,或者从优秀的作品中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

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或推迟课本中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安排。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学中我将这次活动提前布置,组织学生利用“五一”长假开展活动。不少学生都利用假期回乡探亲或外出旅游,真正走进田园的学生不在少数。活动展示、汇报中,学生的照片、日记、小报、图画等成果十分丰富,证明我的安排完全是科学、合理的。

(三)关注差异,灵活采用各种学习方式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策划、合作探究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搜集信息的意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都是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因此,活动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落实人人参与。有的同学充满自信,有的同学胆小怕事;有的同学善于组织、协调,有的同学喜欢单独行动;有的同学善于口语交际,有的同学却不善言辞;有的同学善于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善于思考问题;有的同学善于动手实践,有的同学喜欢展示表演。教师要善于发挥每一位同学的长处,也要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克服自己的短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应有的发展。

对语文总结范文4

当我们走进每间很小但却明亮的房间,无论是健康的还是病危危的老人,都非常和蔼的、热情的招呼我们,好象见到亲人一般。当我们把带来的小礼物送给每位老人时,老人们一个个都乐开了怀。 

看到他们满心欢喜的笑颜,我体会到并懂得了,老人们太需要得到关爱了,我们应该多多关心老人。在节假日里,我还会组织我们的“天使”小队队员,多去给这些老人送去温暖,让他们多点欢笑,安度晚年。让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身上继续发扬。 

这次的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爱的责任感,懂得了奉献爱心,也增强了同学们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并且锻炼了我对活动的组织能力。积累了不少经验,当然还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比如,在组织下一次的活动之前,就需要将问题考虑周全,预计一切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采取措施,让活动按计划、顺利、圆满的进行。 

总体来说,我对这次活动的评价:很优秀。

对语文总结范文5

Abstract: The paper extends Williamson(1991)conceptual framework to develop a new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to study the

impact IT on firm vertical boundaries. This framework anticipates that, firm who make IT investment will make the reduction of its internal coordination costs mainly; and as the developing of IT environment, firm external coordination costs will mainly reduce. Thus, firm's IT

investment and its IT environment have contrary influence on firm vertical boundaries.

关键词: 信息技术(IT);企业纵向边界;协调成本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Firm Vertical Boundaries;Coordination Cos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198-03

0 引言

IT通过为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契约的谈判、监督和执行提供更好的手段,既降低了外部协调成本,也降低了内部协调成本[1-3]。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市场协调成本(外部协调成本)相对来说比内部协调成本高,因此,IT降低市场协调成本比降低内部协调成本多,进而减少了市场协调的劣势[1,4,5],导致企业纵向边界的变小。

但是,IT应用于内部系统和组织际信息系统是有区别的,这一点Shin(1997)也承认。IT应用于内部系统,则主要降低内部协调成本;IT应用于组织际协调系统,则主要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只不过,Shin认为,由于现在组织际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此IT使用的增加将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幅度超过内部协调成本,所以IT投资的增加使得企业更多使用外包或者市场来协调经济活动,进而导致纵向一体化较少发生。

从上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IT对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协调成本都有影响,并且企业边界由内部协调成本和外部协调成本来决定的;其二是应用于企业内部的IT和企业外部(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组织际信息系统)的IT对协调成本(内部或外部)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把IT分为企业内部IT投资和企业外部IT环境,来分别考察它们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

1 企业外部IT环境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

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交易成本的变化被假定影响了企业的纵向边界,通过纵向整合,一个单一的企业控制了价值链中各个活动的决策点,并以这种协调结构来取代市场机制。

企业的治理模式可以看作是交易维度的一个函数。Williamson(1991)认为这一函数的自变量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6]。从现有的关于企业纵向边界的文献来看,他们一般都把研究焦点放在这些维度的重要程度之上,并且资产专用性成为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7]。

一种交易的制度安排对于企业纵向边界的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类型的交易环境中所发生的任何交易,都会影响最佳治理模式的选择,因此,交易治理也是关于交易环境的一个函数。Williamson(1991)给出了一个概念框架,Bender(2002)对其进行了扩展,用来研究环境变化的影响[6,8]。

企业外部IT环境的变化在模型用一个参数θ1的变化来表示。θ1的不同是由于企业运作的制度环境不同引起的。因此,一个交易的治理成本可以表示为:

C=f(k,θ1)

其中:k=资产专用性,θ1企业外部IT环境。

θ1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交易的制度设置,它影响了治理的比较成本。Williamson(1991)考察了四种类型的这种参数变化,即产权、合约、声誉影响和不确定性等四种变化,并假设交易环境,也就是θ1的值,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本文延伸Williamson的这一分析范式,把企业外部IT环境的变化理解为参数θ1的变化。企业外部IT环境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降低协调经济活动的固定成本,也降低了它的变动成本[9]。衡量企业外部IT环境水平的参数θ1,它变化增加了资产专用性的临界值,使得层级制治理在总治理成本方面(也就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总和)相对于市场治理来说没有优势。我们可以把市场和层级制两者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在图形上表示成一个向下倾斜的曲线。当然,这只降低了总治理成本,但并没有改变层级制优于以市场为基础的协调机制的资产专用性的临界值。然而,若追加考虑IT引起变动成本的降低,那么市场治理的交易部分就增加了。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化表示为曲线斜率的变小。在这个治理模型中,企业外部IT环境参数θ1的影响可以用图表示①(见图1)。图1表明了,市场在治理k值较低的交易方面有比较优势,但表现出来的是随着k值的提高而交易成本急剧增加;相反,层级制在治理k值较高的交易方面有比较优势,但表现出来的是随着k值的提高而交易成本缓慢增加。在达到临界性的k值之后,市场机制的成本优势变成一种劣势。若把生产成本考虑在内,在最下面那个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治理交易的部分增加了。随着k值的增大,市场相对于层级制的成本优势减弱。对于k值较低的情况来说,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总和与层级制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总和的差是正的,但是,在达到临界资产专用性值k′之后变为负的。

现在,我们在模型中考察技术交易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降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者曲线的斜率变小。这使得交易成本曲线的交点向右移动。结果,新的临界资产专用性的值k″向右移动。相对于层级制来讲,市场治理的交易部分增加了。“朝市场移动”是以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者都降低为基础的。

因此,本文预期,在企业外部IT环境支持的外部或市场协调机制高度有效的制度设置中,交易较少是层级制的。

基于以上的讨论,本文提出了第一个研究假设:

H1:在企业外部IT环境发展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企业的纵向边界一般较小;随着企业外部IT环境的发展,企业纵向边界变小。

2 企业内部IT投资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

与企业外部IT环境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相反,企业内部IT投资主要是降低组织的内部协调成本,因此将对组织边界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包括成本和决策信息成本[2]。根据委托-理论,企业可以看成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由于委托和双方目标差异而产生的成本,就是成本,它具体表现为监控成本、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10]。监控成本是指委托人为了确保人如预期般工作而需要付出的成本,保证成本是人为了使委托人确信他如预期般工作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剩余损失则是指企业完全由委托人经营时的收益与交由人经营时的收益的差额。显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内部监控机制具有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节约了委托-过程中的监控成本和保证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相关过程的效率,使委托和双方更易于协调,也使剩余损失趋于下降。

决策信息成本是构成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包含信息处理成本和因信息质量低下引致的机会成本[2]。信息处理成本指的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因各种沟通需要而产生的成本,以及大量经营资料的记录和存储成本。至于信息质量低下引致的机会成本,指的是这样的情况:利用较低质量的信息去决策的企业往往不能取得较佳信息时的决策效果,由此产生了机会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处理能力的提高和英特网应用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对提高企业信息处理效率、降低信息处理成本的作用也更加显著。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面对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的信息空间,而且拥有日益强大的信息处理手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决策时信息质量低下的困扰,从而降低了相应的机会成本。

曾楚宏和林丹明(2004)也认为,企业(内部)应用信息技术后,有效地节约了内部生产成本(内部协调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外部协调成本),造成其边界变动有缩小的趋势。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多于市场协调成本时,其边界最终将向扩大的方向发生变动;而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少于市场协调成本时,其边界最终将向缩小的方向发生变动[11]。

企业内部IT投资会导致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降低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剩下的问题是:内部协调成本的降低如何扩大了企业的纵向边界?对此,本文再一次扩展了Williamson(1991)的分析范式,通过下面这个简化的图形(图2)直观地予以表示出来。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内部IT投资会使得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大,而不是以往大多数研究所普遍认为的企业内部IT投资会一定会增加企业交易的市场治理部分,为此,本文提出了第二个研究假设:

H2:企业内部IT投资主要是降低了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从而扩大了企业的纵向边界。

3 结论

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IT的使用既降低了企业的外部协调成本和内部协调的成本。但是,目前在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使用IT,会使得企业纵向边界变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会朝市场治理“一边倒”的态势发展。为此,本文把企业面临的IT环境分为企业外部IT环境和企业内部IT投资来综合考虑IT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企业外部IT环境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的外部协调成本,企业的内部IT投资主要影响的是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本文扩展了Williamson的分析范式,探讨这两种IT类型对企业协调成本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纵向边界。

通过这个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IT与企业纵向边界之间的关系,企业外部IT环境的发展通过降低企业的外部协调成本,进而使得企业的纵向边界变小;企业内部IT投资通过降低内部协调成本,进而扩大了企业的纵向边界。

注释:

①参见Williamson(1991),Picot(1996)和Bender(2002).

参考文献:

[1]Malone, T.W., J. Yates, and R.I. Benjamin,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7. 30(6):484-497.

[2]Gurbaxani, V. and S. Whang,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on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1. 34(1):59-73.

[3]Clemons, E.K., S.P. Reddi, and M.C. Row,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Move to the Midd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3. 10(2):9-35.

[4]Shin, 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hechnology and Coordination Costs: Implications for Vertical Integration, 199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5]Shin, 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3(1):54-67.

[6]Williamson, O.E.,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 36: p. 269-296.

[7]Lieberman, M.B.,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1. 39(5): p. 451-466.

[8]Bender, C., The theory of the Firm Revisited: Changing Firm Boundaries in a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n participants of the Third Workshop o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2002,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uenster.

[9]Picot, A., T. Ripperger, and B. Wolff, The Fading Boundaries of the Firm: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96. 152(1): p. 65-79.

对语文总结范文6

一、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及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点宣传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收藏观,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物资源、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为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开展模拟交易、广告推销等文物商业经营活动。

三、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要坚持正确导向,科学展示文物鉴定的复杂过程,明确提示投资文物收藏的风险,文物估价要提供市场依据。

四、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专家必须是省级文物部门审核通过的专家库成员。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建立适应文物类电视节目需求的专家库,节目中出现的文物需提前由专家审核,对文物的鉴定须由专家作出,提高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确保节目中出现的文物合法合规、文物鉴定程序严谨科学。

五、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日要内容真实。不得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在节目中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节目制作机构要提前对节目中出现的文物持有者、嘉宾的身份信息进行审核,确保节目中所展示相关信息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