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科学的翅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插上科学的翅膀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1

健身之所以成为一种时尚,是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创造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人类也付出了沉重的损害身心健康的代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的死亡人数中,有一半死于心血管疾病,而这些死亡病例中,大部分是缺乏科学的运动锻炼所致。因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已不仅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共识,已经成为全人类的迫切需要和共同行动。

开展健身活动要顺应季节变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季节气候影响着人的生理和心理,催化着不同诱因的病理,所以,人们开展健身活动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且要考虑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什么健身项目最适宜。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人合一,天变人变。当季节更替气候变化之际,健身科学常常要求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有些健身项目虽然四季都能做,但某个季节做可能更为有益。

开展健身活动需要因人而异。体态肥胖者选择的健身项目,应当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的堆积;身体瘦长者,适宜选择增强肌肉力量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健身项目来锻炼;体弱多病者的健身活动应当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以强化和康复为主要目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年人,增强心肺功能的健身项目应当是首选;离退休的老年人,应选择节奏舒缓、情趣浓厚的健身项目。

开展健身活动还应提倡个性化。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跃,浑身充满活力,群体性的健身活动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刺激;紧张型的人虚荣心强,敏感多疑,选择爆发力强或是平静的健身项目,可使他们获得生理负荷的缓解和心理状态的宁静;沉思型的人在独自进行的健身项目中,能从对外界冥思苦想的压力下解脱;竞争型的人更适于投入到对抗激烈的运动中去;腼腆型的人则不妨经常和家人一道健身,以便减轻心理负担。

从低强度、低速度的热身运动开始。人们在健身活动时,只能待心率、血液循环、能量代谢提高和体温上升时,再逐渐增加运动的速度和强度,这样有助于肌肉的活动效率,使关节更加灵活柔韧。而在健身活动之后,应做一些伸展肢体放松肌肉的调整运动,以舒缓肌肉在运动后的紧张和僵硬。

健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为了仍须努力的事业,为了快乐和幸福,更为了祖国与民族的繁荣兴旺,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 (王骅 图)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2

一、思维贯穿始终,静等花开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要遵循“发现一个问题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理念,把知识问题化,让问题贯穿始终,让思维贯穿始终。更重要的是,老师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去分析解决,而我们许多老师也注意把知识问题化,但我们大都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从我们的教学环节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我们大多数学教师第一个课堂环节就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里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提出。学生的思维就局限于对问题的解决,而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好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就不能担心课堂时间、教学任务等问题,学生尽管提,尽管分析,直到学生解决,老师就是耐心等待,静等花开,绝不揠苗助长,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思维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给学生更好的思维空间,学会思考

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沉住气、有耐心,不急于给学生得出结论,而是把思维降至学生的水平,给学生更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思考。而我们大多数老师由于担心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刚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急于讲解或者小组讨论,看似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然而成了“虚假繁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三、略去繁杂教学环节,务求实效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3

关键词:课前活动  方法指导   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前,笔者对任教的四个班共198人作了是否愿意参与课前活动的调查,其中有65人认为科学课不需要开展课前活动,究其原因是认为科学课主要以探究活动为中心,对于每一堂课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若提前开展了活动,似乎失去了对科学课的神秘感,变得很没趣。“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课前活动的指导一般可按不同的课型进行。

一、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课前搜集资料是要求学生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或是上网浏览,询问父母等方式去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孩子们可以了解科技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人体保健、环境与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动植物的繁殖、食物的搭配等多方面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搜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可能得到不同的资料,把这些资料补充进课堂,不仅可以拓展教材,便于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资源,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课,为丰富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有的孩子请医生家长帮忙,搜集到了食物消化的录像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极大的困难,从而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的延伸。再如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可要求学生通读教学内容,在总体上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再去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课堂上的检查反馈表明:课前活动效果非常好,全班大多学生搜集了资料,具体有: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上没有水、生命的存在;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我国对月球的探索中,有神五、神六、神七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着落,其中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6位宇航员上过天等等。有的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图片,特别是几个优等生还将资料做成了幻灯片,图文并茂,方便其他同学读取。在教学《宇宙》这一单元时,还可在课堂中安排5分钟,让孩子们播报课前搜集到的信息,并采取积分制的评价方式,提高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实验材料准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认真准备实验材料外,还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和家长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的材料准备中来。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提前到来的探究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及选择材料的能力。

我们的家长遍布于各行各业,能够为某些材料提供一定的方便。如有的家长任教初、高中科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实验教学仪器,如动植物、岩石的标本等。又如《磁铁》单元中的磁铁,《溶解》单元中的食盐、面粉、白糖、沙子,《电》单元中的电池、导线、小灯泡等这些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可让孩子们提前准备。再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进行沉浮实验时要用到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来研究沉浮的情况,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每一类材料至少要准备2个以上,由于材料品种多,数量多,若在上课前一天准备有点仓促。为此,可让每个班的孩子提前在班内准备一个大箱子用来收集饮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废弃物,这个百宝箱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指导学生课前参与体验

1.体验观察研究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课堂内受时间、器材的限制,若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品种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制定好研究计划,再根据计划去寻找观察对象并进行独立观察或小组观察,课内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学生可以收获更丰富的知识。

如教学土壤这部分内容时,可布置学生课前到田野中去实地观察土壤。学生通过看、闻、摸,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土壤的气息,像科学家那样记录着自己一个个的“伟大发现”之后,组织学生在课内讨论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怎样减少对土壤的侵蚀等活动。这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土壤的情感体验,将保护土壤的意识转变为自己的行为。又如教学放大镜这块内容时,可指导学生课前去观察花花世界中的任意物品,相信可以收获更多的信息。

   2.体验现场活动

    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组织孩子们在课前参与现场体验活动,能激起孩子们最大的兴趣。

如教学《斜面的作用》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去体验登山活动,孩子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课中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大家都认为走坡度大的斜坡明显比走平缓的斜坡吃力,从而自然地引出山坡路面可看作是斜面,斜面越平缓越省力的原理。这样,孩子们亲历了登山的过程,促使本课的难点化难为易,同时也遵循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由此得到提升。

   3.体验动手操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制作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之一,鼓励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在一堂课中,如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制作活动中,真正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会变得十分有限。为此,一些动手制作的课,可适当安排在课前让孩子们先动起手来。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4

【关键词】小学科学 德育 科学素养

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缺失品德的人,他就没有做人的准则,有如人们常说的“行尸走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品德优秀的学生。《小学德育纲要》提出:“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应每时每刻地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中。”科学教学也不例外。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学生身心的特点。教育规律与终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同时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并善待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学生。本人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教材入手,激发爱国情感

爱祖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是一种纯洁崇高强烈的情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因此,必须对学生从小就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科学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阅读”等相关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发明之伟大,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以及我国最早使用煤和石油,还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国家,所有的这些都使学生深受鼓舞,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通过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既为祖国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而骄傲,又促使他们自觉爱护这些稀有物种,进而培养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自信心。再从中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以情导学,激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充分感染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发奋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探究入手,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受到万般宠爱,在家中没有机会与人交流,滋生了他们个性强,娇纵任性自私,做事总喜欢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加强合作学习:实验中的合作、探究中的合作、调查中的合作、竞争中合作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了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了相互接纳、宽容、争辩、互助,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从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我们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并不是单靠老师的传授和灌输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完成。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教育学生实验前要摆放好器材和书本;教育学生实验时要尽可能安静些,不影响他人,更要耐心细致,要边观察边记录,规范操作方法和程序以保证自身安全;教育学生实验后要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好,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各类器材,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及时感谢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共同参与分享学习成果。当然还要特别教育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上不能太浪费,尽量选择废旧的物品,变废为宝,前后联系,能相互通用的别急于丢弃,多多回收使用,做到节约资源;教育学生耐心倾听同伴的发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来说将会是受益终身的。可是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严格要求,正确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贯穿科学课堂的始终。

四、从点滴入手,树立环保意识

周围的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但农村的孩子还缺乏生态知识,更无环保意识,他们可能会折花辱草,甚至会随意砍伐树木,这已严重破坏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也破坏了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不仅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在教学《植物的叶》时,课前就和学生一起去捡落叶来为上课作准备,这又是很好的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教师是学生模仿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道德形象。

五、从爱心入手,学会珍爱并善待生命

教育是神圣的,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只一次,是

来之不易的。在学《寻访小动物》时,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刨根问底,为了研究动物的一些特性,常想出各种方法来观察:为了找蚂蚁会把它们的巢翻个底朝天,还会把它们放入水中看看是否会游泳,会折断蜻蜓的翅膀看还能不能飞,去把蚯蚓切成两段看能否再生……

总之,作为科学课的实施者,在科学课上渗透思想教育,不是要我们用思想品德代替科学课,而是要真正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学习科学资源的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源。因此,科学教师要有高度的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教学中理清德育思路、抓住德育点、找准机会,通过环境的创设、自我表率及强化训练的方法,老师有的放矢,学生无心插柳,水到渠成,顺乎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品行。使科学教学与德育双赢。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从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中,我感悟到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皮亚杰指出:“一切直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机会,获得比较广泛的活动空间,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灵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的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比如,在教倒数的概念时,首先设计这样一组题:6/7×( )=8×( )=3/4×( )=1,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纷纷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之后,教师又补充说:“谁会出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随时填完。”学生争着出题,全班学生达到了参与:“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呢?”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这时,小组讨论、观察计算,最后终于得出:每组数的乘积都等于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以及倒数的求法。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结论,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表象形成过程、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单位观念的建立过程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意识,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思考的最佳时空

当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

(1)倍积变形;(2)等积变形;(3)分割已知图形。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6

一、为人师表――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二、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给学生创造德育学习的阵地

(一)让情境图活起来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新教材增加了更多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巧妙利用情境图,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资源,将是新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亮点。如:在复习“时、分、秒”的教学,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又如六年级在复习 “读数、写数”的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着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二)让数学内容散发德育的光芒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另外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德育教育与数学内容相结合,是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出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思品教育素材。

(三)在生活中汲取养分,丰富学生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