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合作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奶牛合作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奶牛合作社

奶牛合作社范文1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牲畜(禽)资产;会计核算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资产分为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等。牲畜(禽)资产是指合作社农业资产中的动物性资产,主要有幼畜及育肥畜、产畜及役畜等(包括自养水产)。他们既不同于流动资产,也不同于固定资产。

为全面核算和监督合作社牲畜(禽)资产的情况,合作社应设置“牲畜(禽)资产”账户,核算合作社购入或培育的牲畜(禽)的成本。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因自产、购买、接受投资、接受捐赠、财政拨款购入等原因而增加的牲畜(禽)资产的成本,以及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贷方登记因出售、对外投资、死亡毁损、捐赠等原因而减产的牲畜(禽)资产的成本,以及产役畜的成本摊销及幼畜、育肥畜成本的结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合作社幼畜及育肥畜和产役畜的账面余额。本账户应设置“幼畜及育肥畜”、“产役畜”两个二级科目,并按牲畜(禽)的种类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现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奶牛养殖为例举例说明:

一、牲畜(禽)资产增加的核算

(一)购入的牲畜(禽)资产

例1:奶牛养殖合作社2012年1月赊购某养殖场幼牛10头,每头幼牛1000元。

借:牲畜(禽)资产一幼畜及育肥畜一幼畜一奶牛 10000

贷:应付款一某养殖场 10000

(二)投资者入社投入的牲畜(禽)资产的核算

例2:合作社2012年2月接受社员刘某投资投入的奶牛成母牛6头,双方协议确定,每头牛定价为6000元,预计仍可产奶5年。

借:牲畜(禽)资产一产役畜一产畜一奶牛 36000

贷:股金一刘某 36000

(三)接受捐赠的牲畜(禽)资产的核算

例3:合作社2012年3月收到某奶牛企业捐赠成母牛5头,所附发票列明价格为40000元,预计仍可产奶8年。

借:牲畜(禽)资产一产役畜一产畜一奶牛 40000

贷:专项基金一捐赠资金 40000

(四)自产畜(禽)资产的核算

例4:合作社饲养奶牛2012年3月产幼牛10头。其整个生产期间饲养工资500元,饲料费用1000元。新生产幼牛防疫等费用400元,已现金支付。

借:经营支出 1500

贷:产品物资   1000

应付工资  500

借:牲畜(禽)资产一幼畜及育肥畜一奶牛 400

贷:库存现金 400

(五)财政拨款购入畜(禽)资产的核算

例5:合作社2011年8月用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资金20万元购入优质奶牛100头。

收到财政补助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专项应付款---财政补助 200000

按项目用途购入优质奶牛时:

借:牲畜(禽)资产一幼畜及育肥畜一奶牛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同时:

借:专项应付款一财政补助 200000

贷:专项基金一财政补助 200000

二、牲畜(禽)资产饲养费用的核算

牲畜(禽)资产的饲养费用要区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予以资本化,增加牲畜(禽)资产价值,计入“牲畜(禽)资产(幼畜及育肥畜)”科目;二是产役畜的饲养费用作为当期费用,记入“经营支出”科目。

(一)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

例6:奶牛养殖合作社212年1月饲养幼牛费用如下:应付养牛人员工资15000元,喂牛用饲料71000元。

借:牲畜(禽)资产一幼畜及育肥畜一幼畜一奶牛 86000

贷:应付工资 15000

产品物资一饲料(按种类明细) 71000

(二)产役畜的饲养费用

例7:奶牛养殖合作社2012年3月发生产奶奶牛饲养工资16000元,饲料72000元,水电费用8000元,水电费用已用转账支票支付。

借:经营支出 96000

贷:应付工资 16000

产品物资——饲料(按种类明细) 72000

银行存款 8 000

三、牲畜(禽)资产转换的核算

幼畜成龄前,为幼畜及育肥畜;幼畜育成后,转为产役畜,通过“牲畜(禽)资产”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例8:2012年1月31日,奶牛养殖合作社100头幼牛已成龄,转为产畜,预计可产奶8年,幼牛买价200000元,饲养费用300000元。

幼牛的成本=200000+300000=500000(元)

借:牲畜(禽)资产一产役畜一产畜一奶牛 500000

贷:牲畜(禽)资产一幼畜及育肥畜一幼畜一奶牛 500000

幼畜转为产役畜后发生的饲养费用,应作为当期费用,不再计入“牲畜(禽)资产”。

四、产役畜成本摊销的核算

合作社产役畜的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按直线法摊销,预计净残值率按照产役畜成本的5%确定(此标准偏低,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

奶牛合作社范文2

考察期间,中国奶业协会代表团一行与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澳大利亚乳业局、维多利亚州政府、澳大利亚领科集团等单位召开了专题报告会。双方就两国奶业发展情况、澳洲奶业投资环境及相关机构、中国奶业市场需求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报告会间隙,澳大利亚领科集团负责同志和代表团成员就双方较为感兴趣的乳制品贸易和来澳投资建厂等话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同时,代表团一行还参观了吉普斯兰岛地区的牧场,caldermeade奶牛场,考察了澳大利亚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迈高集团下属的jelbart奶牛场。代表团成员与农场主及技术人员就奶牛繁育、饲养管理,草场分栏管理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此次考察活动,在澳大利亚领科集团的精心安排和支持下,代表团全方位地与澳大利亚奶业各方面的官员、专家、企业家就奶牛饲养管理,乳品加工,政府及行业服务,乳制品贸易及乳制品消费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交流,较全面地了解了澳大利亚奶业发展状况,并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达到了预期目的。在考察中与澳大利亚奶业界的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乳业协会等建立了联系,拓宽了沟通的渠道,为今后中澳双方奶业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奶业概况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的澳洲大陆上,总面积776.4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2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0万人。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公顷,其中牧业用地占55%。另外,澳大利亚是世界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草地面积达458万平方公里。奶业是澳大利亚农业中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是仅次于小麦、肉牛的第三大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良的草场,科学的管理,及最新遗传育种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澳大利亚以高效率的方式生产出优质的牛奶,其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一)以放牧为主的奶牛养殖业

20xx/13年度,澳大利亚产奶牛总数约为165万头,牛奶总产量为920万吨。奶牛养殖在澳大利亚各州均有着很长的历史,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以维多利亚州为最主要的奶牛饲养和牛奶生产区,该州的奶牛饲养数量占全国65%,其次为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州,奶牛饲养数量占全国的22%。澳大利亚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十分有利于奶业生产,近80%的奶牛是草地放养,牧草生产依靠天然降雨,有部分内陆地区是依靠灌溉系统。具体来看,目前不补饲,完全依靠天然降雨的牧场占到牧场总数的30%,生产的牛奶占总产量的18%;不补饲或补饲少量饲料,依靠天然降雨加灌溉的牧场占到总数的50%,生产牛奶占52%;在降雨和灌溉的基础上,补饲谷物等饲料的牧场占16%,生产牛奶占25%;还有2%的牧场采用集中饲养的模式,生产的牛奶占4%。在这种灵活多样的生产模式下,澳大利亚的牛奶生产效率高,质量好,而且成本远低于世界上其他主要的牛奶生产国。

(二) 乳制品企业和乳制品品种多元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其开放的市场和多元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这种多元化也体现在奶业生产上。

澳大利亚的牛奶加工企业是多元化的,包括由奶农所拥有的合作社公司、上市公司、私营公司和跨国公司。合作社公司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其加工量占牛奶总量的33%左右。最大的合作社公司(双江mg公司)加工的牛奶约占澳大利亚牛奶总量的30%。其他形式的澳大利亚乳品公司也表现的十分活跃,上市公司有瓦伦堡干酪和奶油公司、必佳干酪公司;私营公司有百乐公司、burra食品公司和longwarry食品公司;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包括恒天然(新西兰)、麒麟(日本)和lactalis公司(法国)等。这些世界乳业中的巨头通过新建或收购的方式争夺澳大利亚乳制品生产消费市场。

澳大利亚乳制品品种的多元化表现在产品的丰富多样,有奶酪、饮用奶(包括鲜奶和uht奶)、脱脂奶粉、黄油、全脂奶粉及其他产品(包括酸奶、奶饼干、奶油冻等,见表1)。奶酪是最重要的乳制品,其产量占到了乳制品产量的33%,饮用奶和脱脂奶粉是其他两个产量最高的乳制品,分别占到乳制品产量的27%和28%,全脂奶粉占到9%,其他占3%。)

(三)旺盛而趋于稳定的乳制品消费

澳大利亚主要消费的乳制品是牛奶、奶粉、奶酪、黄油、黄油混合物及酸奶(见表2)。澳大利亚奶业的发展,源于旺盛的消费需求。据澳大利亚乳业局的数据,20xx/13年度,澳大利亚人均消费牛奶107千克,奶酪13.5千克,黄油3.7千克,酸奶7.2千克,将以上折合成液体奶,年人均消费达到惊人的323.2千克,而发达国家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238千克,世界平均为107千克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为72千克,我国仅为32千克,由此可见,乳制品在澳大利亚餐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澳大利亚乳制品消费趋于稳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饮用奶消费从全脂牛奶转变到特制的牛奶品种,如减脂和低脂牛奶,同时风味牛奶的市场份额也在增加;干酪消费中非切达干酪的消费不断增加;奶油的消费量一直在减少,这是因为消费者寻求降低饱和脂肪的摄入量。酸奶的消费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因为它既方便又健康,所以倍受时间紧迫的消费者青睐。

(四)乳制品贸易具有较强竞争力

澳大利亚是重要的乳品出口国,在国际乳制品贸易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其牛奶产量仅占全世界产量的2%,出口量占到全球总量的7%,在全球乳品贸易中排名第4,仅次于新西兰(37%)、欧盟(31%)和美国(11%)(见图2)。近十年来,澳大利亚牛奶总产量中约40-45%用于出口,与本世纪初50-60%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几年中一系列的干旱使澳大利亚的牛奶总产量出现下降。

20xx/13年度澳大利亚乳制品出口总值超过27.6亿澳元。澳大利亚的出口集中在亚洲地区—占出口总量的74%。日本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占出口总值的19%,其次是中国大陆,占出口总值的14%。20xx/13年度澳大利亚最大的五个出口市场是日本、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新西兰。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仍然是中国(见图3)。

二、澳大利亚奶业经验及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一)奶牛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在过去30年间,澳大利亚的奶牛场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从1980年的22,000家减少到20xx年中的不到6,770家。与奶牛场数量减少形成对比的是,澳大利亚牛奶的总产量却稳步增加,1980年的总产奶量为556.5万吨,到20xx年总产奶量增长为920万吨。这是因为奶牛场规模的扩大和奶牛单产水平的提高。1980年,平均畜群规模是每个奶牛养殖场85头奶牛,平均单产为2848升,20xx年平均畜群规模增长到240头奶牛,平均单产达到5926升。澳大利亚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其奶业发展并未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单产,选择与其国情相适应的适度规模。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小规模养殖在一定时期内仍是未来奶业发展的主体,因此我国奶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通过改善饲料、改良品种和提高管理水平来增加牛奶的单产,从而实现更少的奶牛场、更适度的规模、更高的牛奶生产率。

(二)利益合理分配的合作社模式保证奶业生产安全高效

澳大利亚奶业生产有两种模式,一是农民拥有的合作社和股份公司进行奶制品的生产与加工,另外一种是奶牛场和独立的乳品企业(包括私营、上市及跨国公司)通过合同收购的方式进行合作。其中奶牛场参股的合作制模式占有重要地位。奶农通过自愿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奶农是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则直接创办加工企业。加入合作社后奶农所生产的牛奶必须全部交给合作社乳品加工厂,合作社的乳品加工厂也有义务收购社员生产的牛奶,这样既可以解除奶农销售牛奶的后顾之忧,又可以使奶农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奶牛养殖,进而提高牛奶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合作社的乳品厂可以获得数量稳定和质量较好的原料奶,协调牛奶的生产加工和乳品销售。奶农合作社使奶农和乳品厂之间的整体利益一致,关系易于协调,为促进奶业生产的优质高效,保证乳品质量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奶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这为生鲜乳质量安全带来隐患,可借鉴国外的经验,有序提高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环节的依存度,通过建立奶农合作社、奶牛场入股加工企业及自建乳品企业等方式推进一体化经营,推进利益合理分配的同时保证牛奶生产的优质高效。

(三)种养结合模式推进奶业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草原和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高质量的牧草,适宜的气候和茂盛的牧草使得全年放牧成为可能。以放牧为主或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既保证奶牛饲草饲料、特别是青贮饲料和牧草的供应,发挥奶牛的遗传潜力,又保证合理利用奶牛粪便还田,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形成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平衡的生态农业系统,可谓一举多得。在美国、欧洲等一些奶业发达国家,奶牛生产必须配套饲草饲料地,种养结合的奶牛生产方式十分普遍,即使在土地资源稀缺的荷兰、日本等国家,种草养畜也被十分重视,只不过不同国家根据资源禀赋不同,配套的饲草料地比例不同。我国奶业目前进入到转型时期,特别是当前,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迅速推进,奶牛粪污处理和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发展现代奶牛养殖业的过程中必须实行农牧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规划,如在大城市郊区,土地资源紧缺,可考虑发展集约化规模养殖;在农区和牧区,可利用草地、山地和耕地,发展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模式,提高奶牛生产的质量效益。

奶牛合作社范文3

【关键词】奶牛养殖,奶业生产,产业模式,奶联社

一、国内奶业发展现状

奶业作为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以及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中国奶业经济研究报告》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奶牛的存栏量已达120万头,原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平均单产仅4.6吨,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人口众多,现有的奶制品无法满足需求,供给仍需大量进口保证。虽然我国有众多千头养殖场,但是更多的奶牛分散在散养户,规模超过100头牛的牧场仅占20%。

在中国的广袤内陆地区,奶牛养殖业仍主要集中在农村,规模化程度低,奶农闲散养殖程度高。落后的庭院式养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当地的奶牛养殖产业,使当地的优势资源缺乏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产业管理相对混乱,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已显现出很多的问题,并且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奶联社模式简介

奶联社模式以已有的奶农奶牛为基础,组建生产合作社,搭建技术管理平台,采用现代化设施设备,将牛奶生产、加工、销售连接起来(刘玉满,姚梅,闵贞,2010)。奶联社从生产模式上入手改变原有简单的奶农+公司结构,实现生产最大化,保证产品安全。奶联社严格实行人畜分离的养殖模式,保证防疫措施规避个体养殖面临的高疫病风险。

(一)国外成功经验。在欧洲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与完善,奶农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的章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润分成(Boyke,Debra Wendorf,2010)。欧盟主要奶业生产国90%以上的奶农都是各类奶业合作社的成员。据欧盟农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欧盟目前有4万多个农业合作社组织,在营业额最大的15个中,奶业合作社占10个(Stephanie Schlecht, Achim Spiller,2012)。印度“阿南德模式”,将牛奶的生产、加工以及奶农利益充分结合优化。社员平等入股,实行民主管理共同负责合作社。同时政府大力支持奶联社,提供资金支持并放宽政策(Stocks, Caroline,2011)。

(二)内蒙古新探索。我国内蒙古地区在2004年开始尝试“奶联社”新模式,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地域特色的情况下,上联奶农,集奶牛、饲料地、劳动力资源为一体,保障农户现有资源的增值;下联乳制品企业,力争达到欧盟产品质量,实现与乳品企业一体化经营(李兆林、李正洪,2011)。慢慢吸收奶农成为奶制品生产的参与者,使农户转型为投资者。

三、因地制宜新型奶联社模式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对中国奶业中长期的建议其中之一是优化奶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原料奶规模化生产。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因此在学习的同时需要更多符合自身实际的调查与研究。

国内现行的生产模式主要有个体农户自养和奶牛+公司的奶牛小区。其中奶牛小区已基本有生产、销售一体化意识,但规模小,联系程度较低。适合中国内陆地区的新型奶联社应在政府引导下,公司农户相结合分担和化解鲜奶生产者的市场风险;通过产业化服务,促进奶牛饲养者提高饲养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政府应鼓励合作社和相关服务站的发展,牵头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使奶联社统一配置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奶农可以选择将牛卖断给企业,也可以选择作为股东以牛作股份入股企业,同时还可以自愿进入企业成为员工或管理者。

四、奶联社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日益富裕,市场对奶制品的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更新生产模式才能使奶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扭转奶农守旧观念,促进与企业真诚合作。内陆地区奶农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接受过奶联社相关知识普及,对合作社存在不信任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应以企业为主导,深入基层,对新型的养殖与合作化模式进行深入的宣传讲解。改变奶农守旧观念,借助国家的保护政策,更新观念,促进农户与企业诚信合作,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的奶牛养殖技术来实现现代化生产,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加快产业整合,提高企业素质。政府应科学设置乳品加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准入制度,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奶源半径和经济规模,防止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重视地区乳制品产业整合,优胜劣汰,精挑细选出合适的企业进行奶联社建设。这就要求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遵守行业规范。与奶农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避免奶源哄抢。

奶联社这一创新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正是顺应了奶业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这种先进的奶牛养殖与奶业生产模式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养健康牛、产优质奶,让“中国人每天喝一杯好奶”是奶联社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奶业向“节粮型和生态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Boyke, Debra Wendorf, 2010, A Global Voice for the U.S. Dairy Industry, Dairy foods, V.111 (9), pp82

[2]Stephanie Schlecht, Achim Spiller, 2012, A Latent Class Cluster Analysis of Farmers’ Attitudes Towards Contract Design in the Dairy Industry, Agribusiness, V28(2), pp121-134

[3]国家奶牛业技术体系奶业经济研究室.中国奶业经济研究报告【R】.2009

[4]李兆林,李正洪.奶联社模式创新发展的经济学思考【A】2011,(08)

奶牛合作社范文4

如何让奶农不再重蹈覆辙?我们最先做的不应是盲目施策,而是要探究事件的根源所在,惟有“病根”找准了,才能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倒奶风波的持续发酵,有以下原因:

一是部分乳企常常采用“霸王条款”压价收奶,而与之对应的是,个别养殖户为获得眼前利益掺杂掺假,让乳企甚是头疼。本应是利益共同体的乳企和奶农,现实中却往往成为对峙者。二是乳制品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和消费等环节衔接不畅,造成奶农“卖奶难”、乳企加工利润低以及消费者不信任国产奶,疯抢洋奶粉等怪象并存。

就在业界为下一步该如何走举棋不定时,青海省已掀起了一场风起云涌的改革,并在近日出台了促进奶业稳定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奶牛“出户入园”行动列入了2015年度重点工作的时间表。何谓“出户入园”?“出户入园”就是通过把奶牛集中到“托牛所”或其他养殖基地中,实现奶牛养殖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奶牛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养殖水平,其做法亦被认为是当前解决“倒奶杀牛”的一剂良方。

首先,传统的奶牛养殖大多以“乳企+奶农”模式为主,在不少地方,“奶贩子”乘机成为中间商,一方面压低奶价,一方面抬高收购成本,使奶牛和乳企的利益得不到合理保障。“出户入园”可以减去中间环节,鼓励奶农把散养的奶牛集中起来,方便乳企对原奶进行统一收购。

其次,奶牛散养的卫生条件差、喂养不科学等因素易导致奶源质量参差不齐,给乳制品加工带来严重隐患。“出户入园”将依据饲养规模,启动挤奶车或挤奶站,减少手工挤奶“二次污染”,此外它还有利于加大良种引进、建立健全检测机制、引进科技人才等,可最大限度确保安全生产。

奶牛合作社范文5

荷兰小伙科斯蒂安・布洛克兰特,与他的家人共同经营着一个奶牛牧场。这个占地48公顷的牧场,位于荷兰西部城市鹿特丹邻近的一个小镇上,是个典型的家庭牧场。

“从我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我们家就经营牧场了。”科斯蒂安说,“虽然我们刚刚卖掉旧的牧场,搬到这个新地方来,但是牧场除了变得更大外,其他的经营变化都不大。”

整个牧场可容纳大约200头奶牛以及140头小牛犊,在荷兰算是中等偏小的牧场。

“目前,我们加入了两家农业合作社,其中一家是帮助奶牛配种的,另一家弗里斯兰・坎皮纳合作社则负责帮助销售牛奶,尤其后一家是我们经营牧场收入的保证。”科斯蒂安说。

在荷兰,农户都像科斯蒂安一家那样,加入至少一家农业合作社。行走在城乡之间,随处可见一片片绿草如茵的牧场和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现代化温室,这些星罗棋布的农场或者牧场背后,隐含着强而有力的生产组织机构,这就是历经百年发展的荷兰农业合作社模式。

所有产品都卖给合作社

弗里斯兰・坎皮纳合作社目前是荷兰最大的农业合作社,拥有近1.5万名社员,经历了几场较大的兼并后达到现在的规模。

“我们可以算是合作社最底层的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并相信合作社主要是因为收入有保障,同时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民主原则以及透明操作给人信任感。”科斯蒂安如是说。

“加入合作社后,我们就能确定牛奶可以卖出去。”科斯蒂安继续解释道,“在荷兰也有一些商业组织,如果不加入合作社的话,你也可以将牛奶卖给他们,但那样的话,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该生产多少,能卖掉多少。而加入合作社,根据规定,合作社必须购买你的所有产品,农民的收入是有保障的。当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那些商业组织就不会要你的牛奶了,而合作社将依然如故。”

实际上,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好处不仅如此。笔者调查得知,例如对科斯蒂安家的农场而言,加入合作社获得销售保障除了赚到一笔主要收入外,年终还有可能根据与合作社经济交易的份额参加额外的第二次利润分配。这二次利润分配的总额中的30%会被合作社收取,作为合作社运营与抵御风险的资金,35%会进入合作社的权益性集体股份,还剩下的35%会以现金的形式,像红利一样返还给农民。

“更重要的是,农民们都知道,如果与合作社合作,那一定是长期的合作。”科斯蒂安说,“而如果与商家合作,虽有一时的利益,但不能确定明年是否还能续合同。”

不以盈利为目的

荷兰由于地势低洼且毗邻北海,境内水道纵横,自古以来就不得不长期与水抗争,并且在修建水利设施的过程中形成了所有项目都会吸纳各方意见、平衡各方利益最终达成一致的“圩田模式”。

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也具有这样鲜明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荷兰历史上第一家农业合作社就取名为“利己利人”。

19世纪70年代,荷兰遭遇了一次重大的农业经济危机。当时,有大量来自美国和俄国的廉价农产品涌入,而荷兰的农民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不熟悉市场信息,也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在此背景下,团结小户农民以在市场上形成合力的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据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农业经济学教授约斯・拜曼介绍,荷兰农业合作社是指“社员所有、社员控制、社员受益”的企业。

这其中,“社员所有”指社员既是合作社的服务对象,也就是使用者,又是合作社权益性资本的主要提供者;“社员控制”指社员也是合作社的决策者,社员通过民主投票,统一决定合作社的发展策略与组织方式;“社员受益”指的是合作社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也就是说,合作社的所有收益,除了扣除一部分(一般为30%)作为机构运行资金和抵御风险资金之外,其余都将分配给社员。

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和变革,如今的农业合作社已经遍及荷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通常一个农户都会加入一家以上的农业合作社,分别处理农业生产前、中、后期的各项事宜。但上百年没有改变的是,农业合作社一头连接着农户,一头连接着市场,成为“田间到柜台”之间不为自身谋利而设置的合作机构。

合作社种类多样

荷兰国土面积还不到4.2万平方公里,包括农业与畜牧业在内的整体农业用地也只有2万平方公里。正是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小国荷兰成为世界上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净产值多年来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多种多样,规模也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独立性、自愿性、民主性、紧密性、非资本获利性,它们共同维护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利益,也为合作社的长期运转提供了动力。

“合作社能够团结农民的力量,让农民在生产链上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荷兰国家农业合作社理事会官员辛提亚・格里菲恩告诉笔者。

时至如今,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荷兰最主要的生产组织模式。从农资供应看,60%的化肥、55%的精饲料是合作社提供的;从生产销售看,人们食用的82%的牛奶、70%的蔬菜、95%的花卉、63%的甜菜以及100%的马铃薯是合作社提供的;90%的农民贷款来自于信贷合作社拉博银行。

奶牛合作社范文6

蚯蚓的用途很广,干蚯蚓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用牛粪养殖“太平二号”大红蚯蚓,生长期2~3个月,667平方米(1亩)可产鲜蚯蚓2000千克左右,干蚯蚓(药品名称为地龙)市价达到每千克80~170元,鲜蚯蚓每千克15~30元,蚯蚓粪每吨200~400元,每667平方米收入可超过3万元。

蚯蚓繁殖能力极强,每两个月即可产一次卵,一次引种可循环繁殖使用。一条蚯蚓45天成熟,能活4年,养得好,一年生出20万条蚯蚓。目前鲜蚯蚓的价格大约在每吨4500元。

新鲜蚯蚓主要用于渔业及畜禽业饲料、农副产品加工、动物原药材等方面,蚯蚓供不应求,销路从来不愁。

蚯蚓排出的粪便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和两种拮抗微生物,除解析土壤中各种营养外,还可改善土壤结构,彻底解决土壤板结问题。

那么,养蚯蚓赚钱吗?

笔者来到绿家园蚯蚓养殖农民合作社的蚯蚓种苗基地,一走进大棚就看到四条由牛粪筑起的泥垄,这就是繁育蚯蚓的温床,一个温床宽1.2米,高25厘米,长25米。

翻开温床表层,里边的蚯蚓密密麻麻,“这些小蚯蚓,他们可都是软黄金呢。你看才13天,就长得这么好。”合作社社长郭怀宝满脸笑容地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怀宝发现了蚯蚓养殖这个商机,于是同德康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成为该公司的蚯蚓种苗基地,2014年10月成立了绿家园蚯蚓养殖农民合作社。

“这些种苗床是由公司提供的,我们负责繁育。”郭怀宝介绍,“蚯蚓的养殖特别简单,一个是保持20%的湿度,也就是100千克粪要有20千克水这样一个比例,再就是温度,温度在10℃它是可以正常生长,达到20℃它可以正常繁殖,而且繁殖率特别高。”

蚯蚓是利用发酵好的牛粪进行繁育养殖的,农户每月按照公司的配方调制、添加一次新发酵的牛粪,作为成长的食料,而湿度则是利用泥垄上的黑色微喷水管来保持的,水分不够就加水。

据了解,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公司回收后把蚯蚓和粪用来做有机肥,经过蚯蚓吃过以后原本污染环境的牛粪变成了有机肥,比如说在大棚里面种花、种无公害蔬菜、育苗等,都是最好的有机肥。蚯蚓本身可用来做药材,还可以碾成粉末添加到动物饲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