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者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争者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争者分析

竞争者分析范文1

关键词:经济研究所;SWOT分析;竞争战略;浙江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226-02

一、导论

1.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综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现有14个研究机构,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行政隶属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为专业型研究机构,业务受学校直接管理。研究所宗旨有以下几点:首先,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承担各种纵横向研究项目。其次,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又是一个学术论坛,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就中国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等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再次,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机构,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为依托,承担研究生培养与外向型人才中短期培训。最后,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是一个国际经济咨询机构,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提供有关国际经济与区域经济开放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

2. SWOT分析方法简介。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二、外部机会

(一)时代机遇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经济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的空间。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学生的规模将达到3 0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早在2004年,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校均规模已达14 000人左右,专科学校校均规模8 000人左右。整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均办学规模已经达到10 000余人,师生比为1∶18。高校正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发展模式转变。

2.教育市场化趋势为经济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高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竞争优势,会更加重视高校经济研究所的发展,从而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向研究所倾斜的幅度。

3.十七大提出的创新型国家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浪潮为经济研究所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理念和新力量。按照波特的五力模型,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和价值诉求,除了要保证价值链的连续,还需要创造出和别人产品的差异,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期来临之前进行创新。

(二)发展的必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形势要求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但加快发展又将面临教育经费投入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巨大困难。这是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

(三)各方扶持

经济研究所的发展普遍得到了大学、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三、外部威胁

1.外部院校经济研究所的冲击。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中国大学授予的经济学学士占学士总数14.36%,授予的经济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8.41%,经济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5.33%。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37 078名博士生导师中,有1 304名是经济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3.52%。经济学是发展较快的学科。2006年,开设经济学专业的大学共434所。

2.浙江大学相关研究所的竞争。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系、金融学系(金融学院)、国际经济学系(对外经济贸易学院)、财政学系、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证券期货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所、财政研究所、法与经济研究所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A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B类)“浙江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江万龄国际经济与金融投资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3.资金和设备的不足。教育本身属公益性的事业,是非赢利性的事业,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可以有合理回报,但实际上这种回报将不会是很大的。

四、内部优势

1.经济研究所的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所隶属的经济学院现有教授3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43人,他们中既有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专家、学者,又有成绩显著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有多名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成为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教育部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有4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有5人,2人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

2.重视对外交流。经济研究所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开拓合作伙伴,多次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师生互访。2000年以来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等20余位著名教授为经济学院名誉(客座)教授,举办了42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待了292 批次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同时有147 批次教师出访。

五、内部劣势

1.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经济研究所自身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其和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融合,从而影响了自身资金充足程度和外界的支持力度,同时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2.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方面,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多,且采用的基本是“计件工资制”,教师与研究所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教师归属感差,流动性大。这就很难保证研究所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

六、发展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战略思考

发展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的SWOT矩阵战略模式(见下表)。

根据上述SWOT分析,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借鉴其他研究所的成功经验,取得更多的外界支持,提高资金利用率,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上制定具体的竞争战略:

1.价值诉求上的拾遗补阙+目标集聚战略。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可以施展其独特本领,实施“拾遗补阙+目标集聚”战略组合,即避开众多研究所的锋芒,主攻与企业实际效益相关的科研,集中力量针对中小企业这个特定的市场实行这一战略,而不是只注重理论的实证分析。

2.管理上的创意领先+标新立异战略。成功创意下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针对客户的品牌设计,技术创新、客户服务、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展开业务。经济研究所的创意领先和标新立异战略不但可以为自己节省成本,还可以提高研究所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竞争力。

3.宣传和资金使用上的成本领先战略。低成本地位的研究所在竞争中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其成本优势可使自己在与竞争者的竞争中保护自己,还可以使自己在与相关研究所竞争时所处的地位比其他竞争者更有利。导致低成本地位的因素通常是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更有效率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陈柳钦.环保物流问题研究[J].财贸研究,2003,(2).

[3]陈明.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6).

[4]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竞争者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类,也是在发生重大事件时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一类人群。正常人具有以适应的方式对环境进行感知、体验并恰当反应的能力,而精神病患者的这种"与现实接触"的能力受到了损害,以致其应对效能严重受损。对于慢性精神病患者而言,一旦灾难发生,可能会造成原有的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体系瘫痪,使他们成为直接的受害者。一方面,中断治疗可能导致疾病复发;另一方面,不被理解的行为导致被他人冷落、嘲笑甚至辱骂,因此,他们是需要监护和照顾的特殊人群[1]。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对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对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男21例,女15例,病程3~20年,平均(12.6±5.3)年;年龄22~53岁;平均(35.4±5.3)岁;本次住院时间14~210个月,平均(73.4±15.2)个月。

1.2方法 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在入组时、出院时、出院后 6 个月、出院后 12 个月共 4 次分别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 评定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知力和治疗态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 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P

2 护理方法

2.1应仔细观察、了解患者。护理人员应关心患者的生活,取得患者的信任。要耐心倾听,接纳患者,在病情好转时及时进行治疗性沟通,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自知力。

2.2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常常拒食,对此,应分析患者拒食的原因,用不同的劝食方法,如:集体进食,让患者任选饮食;有时也可让别人先吃一口再让患者吃,以解除患者疑虑;在旁督促,劝导或喂食;对木僵患者不宜强行喂食。完全拒食达1 d以上者,应静脉输液或给予鼻饲以维持营养和提供液体。

2.3对于36例患者全部训练过程6个月的时间,共分成六个阶段,分别是始动训练阶段、饮食兴趣培养阶段、文体工娱活动训练阶段、心理护理识别病态症状阶段、适应环境训练阶段、回归社会尝试训练阶段。每个阶段为1个月。在训练前给患者制订了作息时间表,要求患者按时休息、起床、活动等。以配合每个阶段训练计划的实施。在训练中,我们从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入手,逐渐向提高患者社交能力发展,开展了自理生活的训练,饮食的选择,个人购物练习、歌咏比赛、集体心理治疗、生日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并采取给患者留作业写日记的方法,让患者写下收获和体会。在每个阶段进行之前,明确该阶段的护理目标,确定护理问题范畴,明确护理诊断,找出护理问题,制订出护理措施细则,在训练中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并记录,评分达到标准者发给代币,周末用代币换回所需要的实物进行奖励以期强化其正常行为,巩固训练效果。

3 结果

干预后自身对照,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均有改善(P

4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复杂且多种多样,思想上非常脆弱,自知力不完整,否认有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容易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家庭生活[2]。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针对患者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3]。所以做好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精神分裂症慢性期指的是精神分裂症经历早期、症状充分发展期的缓解-复发-再治疗缓解-再复发的长短不一的病程演变而来[4]。患者表现为:对原有的幻觉、妄想内容不再有积极对抗的态度,而是与残留的幻觉、妄想"和平共处",若交谈中涉及妄想内容,患者也不再有动怒的情感体验,也无与之抗争的举动。精神分裂症慢性期的患者思维内容贫乏,情感极为淡漠,意志明显减退,表现了整个精神活动的低下[5]。患者安于现状,无任何高级意向要求,治疗只能使患者的症状稍好转,而不能使全部症状消失。对精神分裂症慢性期的患者,护理上除督促患者继续采用适量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外,应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启发、诱导,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鼓励他们参加适量的劳动,参加文娱、体育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活跃他们的情绪,安排有规律的作息时间[6]。

实践证明,有计划地让患者参加集体劳动、文娱活动和学习,参加集体及社会生活,增加社会联系,对改善大脑功能、防止衰退起着重要作用。本组资料显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知力和治疗态度,住院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黄丹. 阿立哌唑与氯氮平用于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定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 抗感染药学,2015,06:956-958. [2]刘金秋. 多元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中外医疗,2016,02:167-169.

[3]温紫娴,徐敬文,黄永烽. 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72-173.

[4]再娜甫,努苏来提・艾合买提. 临床护理路径(CNP)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0:228-230.

竞争者分析范文3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住院综合征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迁延、治愈率低、社会功能缺损等原因,易成为精神科长期住院的患者。长期住院,封闭式管理是产生住院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本文对56例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行为变化(住院综合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住院综合征发生的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有关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且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长期住院(住院6个月以上)病人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为调查对象,进行行为评估分析。

1.2方法以英国精神病学专家巴顿所作七点描述住院综合征的标准作为病人的行为评估标准。七点标准分别是:(1)情感障碍;(2)主动性丧失;(3)兴趣丧失;(4)顺从;(5)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极度的不满及对工作人员不正确命令的看法(以下简称表达障碍);(6)独立性丧失;(7)个人的修饰、习惯和一般生活标准的退化(以下简称退化)。从完全不出现到最严重分为0~7分[1]。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结果表明: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住院综合征评分(3.61±2.87)分。住院综合征以“顺从”发生率为最高30例(54.3%),其次依次为主动性缺乏26例(46.4%),情感性障碍21例(37.5%),兴趣丧失19例(33.9%),退化14例(25%),表达障碍10 例(17.9%);最低是独立性丧失6例(10.7%)。35岁以上者住院综合征程度显著高于35岁以下者,女性高于男性,已婚者显著高于未婚者,病程10年以上者显著重于10年以下者,住院时间越长住院综合征越重。详见表1。表156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综合征有关因素分析

3讨论

调查显示: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女性、高年龄、已婚者住院综合征发生率较高,严重程度与住院时间有关。高年龄、女性和已婚者在社会及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一旦失去这种角色,很容易出现沮丧和失落感。另外,长期住院的患者在目前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中,无法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只能是对管理人员的被动顺从,易出现住院综合征。且由于社会、家庭等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造成患者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易出现退缩现象。

3.1改变管理模式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住院病人的管理也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管理转变。这是国内外精神科的一个热门课题,亦是精神科护理的改革方向[2]。推行开放式管理,为病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家庭和社会接触,促使患者接近正常的社会生活,无论从满足患者身心整体需要出发,还是从康复、巩固疗效、预防复发诸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和建立一系列完整的适应开放管理的制度是实施开放性模式的关键。

3.2建立合理的康复模式依托“国家重型精神疾病治疗管理模式”及家庭,让患者尽早进入康复社区管理。医务人员和社区管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实施有关精神疾病防治、监护及康复知识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制定治疗及康复计划,并督促实施,变被动监护为积极监护。对那些经过治疗病情稳定而又长期住院的患者,督促家属经常探视关心病人,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尽量做到探视时面对面交流;对配偶探望,适当给予单独见面的机会。对那些病情确已恢复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督促他们定期为患者请假出院,参与社会与家庭的工作,改善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康复区按患者的行为特征循序渐进实施各种行为治疗,如运动、音乐[3]、绘画及心理治疗等,以矫正患者适应不良的行为[4]。减少精神残疾与衰退,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3.3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可根据病情采取多次住院法,改变患者周围环境,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病人得到社会化、家庭化的待遇,调节病人的情绪,从而减少住院综合征的发生程度。由此可见,住院综合征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改变管理模式,缩短住院时间是减少住院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预防其发生是住院患者在病情得以缓解后康复工作及社会功能应立即进行。

参考文献

1曹冒红.精神分裂症110例住院综合征分析.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7:32.

2庄美兰.精神急性治疗病房全开放管理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5,30(9):594.

竞争者分析范文4

一、浙江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状况

(一)浙江茶叶的生产状况

2000~2010年,浙江省茶叶生产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生产面积与产量呈正相关。2000~2010年,浙江省茶叶面积从12.89万公顷上升为18.2万公顷 ,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浙江省茶叶产量也是水涨船高,从2000年的11.64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6.60万吨。

(二)浙江茶叶出口贸易状况

首先从横向角度来分析浙江茶叶的出口贸易状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00~2009年浙江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总体上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出口数量由2000年的9.22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16.20万吨,增长0.76倍;出口金额由2000年的1.33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3.82亿美元,增长1.87倍,呈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形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浙江茶叶以往靠低廉价格形成的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小。

全国产茶省、市、自治区有19个,据资料统计1978年茶叶产量前五位是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2001年五大产茶省变为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2004年五大产茶省排列是福建、浙江、云南、四川、湖北;2010年五大产茶省排列是福建、云南、浙江、四川、湖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我们再从纵向角度来分析浙江茶叶的出口贸易状况。2005~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量增长较快,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量31.32万吨,较2005年的28.66万吨净增长了2.66万吨,增长幅度高达9.28%。浙江省茶叶的出口量趋于平缓,基本上保持在16万吨左右,远远高于福建省和云南省,居全国第1位。湖北省的茶叶出口量仅为浙江省的1%左右。福建省的茶叶出口量仅次于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

二、浙江茶叶竞争力分析

在国内竞争力方面,主要采用市场占有率法进行研究,即通过计算中国各主要产茶省茶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来分析浙江省及其他主要产茶省的茶叶竞争力变化趋势,并做相应比较。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主要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法(Possession Rat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简称PRIM)进行研究,来分析浙江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并与其他4个主要的产茶省份进行比较。

(一)国内竞争力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05-2010年浙江省与其他4个主要产茶省的茶叶产量及其各自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2005~2010年中国茶叶产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国茶叶产量达到了132.31万吨,较2005年的93.5万吨增长幅度高达41.51%。并且浙江省茶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竞争优势明显,仅次于福建省和云南省,居全国的第三位。

(二)国际竞争力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所占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RCA指数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水平的常用指标。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RCAi=(Xi/Xit )/(Xw /Xwt )

其中:RCAi表示i国茶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表示i国茶叶的出口额;Xit 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Xw表示世界上茶叶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上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如果RCAi指数大于2.5,则说明i国茶叶出口具有极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i指数介于1.25和2.5之间,则说明i国茶叶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i指数介于0.8和1.25之间,则说明i国茶叶具有中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i指数小于0.8,说明i国茶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较弱。总之,一国的RCA指数越大,说明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越明显。

计算结果表明,2000-2009年浙江省茶叶的RCA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涨幅平缓,RCA值介于0.8-1.25之间,说明浙江茶叶出口具有中度的显性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强。

国际市场占有率,具体是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包括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某种国产品销售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某种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通过计算浙江省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2000-2009年,浙江茶叶的PRIM值一路攀升,涨幅较大。从2000年的4.93%增长到2009年的16%,几乎翻了四番,可见浙江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在逐年递增,生产商市场经营策略灵活,竞争优势明显。

三、制约浙江茶叶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浙江省土地的机会成本偏高

浙江省土地的机会成本要比福建和云南两省的土地机会成本高很多,而且浙江省农用土地总面积还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浙江土地机会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和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导致的,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机会成本较高的浙江土地自然会以生产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为主导。由此可见,土地机会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浙江茶叶竞争力的提升。

(二)浙江劳动力成本较高,且素质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在采茶和制茶环节,投入的工作量占整个茶叶生产工作量的80%。就目前情况而言,浙江省绝大多数的茶叶采摘都是依靠手工作业,只有10%的大宗茶采摘和25%的名优茶采摘不是依靠手工。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较高,影响了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调查,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在全国产茶省份中是最高的,并且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量也是最大的。另一方面,随着浙江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浙江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也随之上升,很多浙江当地居民弃农从商,导致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在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中,很多家庭主要是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为主,有些家庭甚至是由60岁以上的老人负责经营。茶叶产业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素质不高,制约了科学的生产、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影响了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品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品牌是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对提升产业经济整体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大力发展工业、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品牌过多很容易引起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难以形成核心品牌和主打产品,阻碍品牌经营规模效益的发挥,不利于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种植分散,技术含量不高

浙江省茶叶种植经营的主体是农户,农户经营的特点是种植分散、经营规模较小、技术含量水平低,这就导致了茶叶经营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生产和管理成本较高、标准化的实施较为困难,也就注定了茶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却只能获得少量的盈利空间。此外,浙江省茶叶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不高,导致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大多数的茶叶加工企业与茶农之间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还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产销合作社上,影响了茶叶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进一步提升浙江省茶叶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第一,实施名优茶出口与开发新产品并驾齐驱战略。与其他产茶大省区相比,浙江省在茶叶的生产资源上并不占优势,但是浙江省茶叶的出口值却表现出增长趋势。以浙江省名优茶为例:2010年浙江省名优茶产量为13.2万吨,比2005年的4.6万吨增长了将近3倍;名优茶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4.8%上升到了2010年的46.9%;名优茶的总产值在2010年超过了50亿元,比2005年多了将近10亿元;名优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3.7%,比2005年的83.7%高出了整整10个百分点。因此,推动名优茶出口和品牌的构建对浙江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茶叶新品,扩大茶叶在食品、保健、医药、化工软饮料方面的应用,使茶叶从传统的单纯料领域走向广阔的综合利用领域,成为浙江茶叶强省的支柱产业。

第二,打破品牌的地域限制,实施区域性品牌战略。一般而言,区域性品牌是与特定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涵着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实施区域性品牌战略不仅可以降低品牌塑造的成本,还可以迅速扩大品牌的覆盖面和认知度。浙江茶叶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采取区域性品牌战略,以现有的名茶为基础,打破地域限制,重点扶持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我们可以采取以茶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浙江茶叶的历史背景、悠久的人文等条件,加大对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同时为了保证品牌信誉,还要加强对品牌的监管,成立省级名茶监管机构,对茶叶的区域性品牌进行监管和保护。

第三,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当前,浙江茶叶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最严重问题就是 “绿色壁垒”问题,“绿色壁垒”成为制约浙江茶叶出口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也导致了浙江茶叶出口成本的增加,包括新技术投资成本、获取信息技术成本等,削弱了浙江茶叶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国际“绿色壁垒”,一方面加强茶叶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机构和检测项目;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茶叶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并积极与欧美等茶叶进口国协商。

竞争者分析范文5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断流术 分流术

[中图分类号] R657.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b)-156-02

Analysis 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ZHOU Jiansheng, ZHANG Huiq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q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Yangquan 04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peration indication, the best time and the most effective of operation way of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Methods: The author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60 cases of portal hypertens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7 to July 2010. Results:46 cases were operated selective operation, 14 cases were operated emergency operation, 9 cases were operated combine with disconnection, 10 cases were operated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40 cases were operated disconnection and by-pass technique, 40 cases were operated lienectomy simultaneously. One case was operated liver cancer exairesis,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wo cases were dead. Conclusion: Handle proper operation opportunity and select reasonable operation style can efficiently increas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 and reduce mortality rate of port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who has non-operation treatment in the failure.

[Key words] Portal hypertension; Disconnection; By-pass technique

正常门静脉的压力一般为1.27~2.35 kPa(13~24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的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引起门静脉系压力的增高。临床上表现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2.9~4.9 kPa(30~50 cm H2O)。门静脉高压症一般为肝硬化的主要合并症。肝硬化时,交通支开放,压力高的肝动脉血液流入压力低的门静脉,从而使门静脉压增高。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之间的四个交通支中,最主要的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门静脉高压症常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易导致破裂出血,且来势迅猛、出血量大、病死率高。笔者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7月外科住院手术的6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0 年7月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60 例患者,年龄26~69 岁,平均(42.36±5.07)岁;其中,男37例,女23例。肝炎后肝硬化48 例,酒精性肝硬化9 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1例,原因不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2例。肝功能分级采用Child分级标准[1]:A级24例,B级32例,C级4例。54例患者进行过药物和内镜一线治疗。择期手术46例,其中,包括预防性手术5例;急诊手术14例;行断流术14 例,其中,9例为急诊手术,5例为预防性手术;行断流术加分流术45 例,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1例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1.2 方法

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主要是预防和控制食管和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14例,行联合断流术9例,包括4例Child C级患者,余5例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择期手术46例,41例行断流术加分流术,5例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4例合并胆囊结石,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择期手术中有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余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2 结果

对6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死亡2例。其中,1例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膈下脓肿;另1例择期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2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亡病例均为

肝炎后肝硬化Child C级患者。1例患者行联合断流术后3个月并发肠系膜血栓形成再次手术。余患者均出院。

3 讨论

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仍然是重要手段,主要适用于曾有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尤其是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对于没有黄疸、没有明显腹水的患者(Child A、B级),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经过复苏期处理和严格的内科治疗控制出血后,应争取及早或经短时间准备后即行手术。

3.1 预防性手术

对于预防性手术治疗,多数学者倾向于不做。因为对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来说,任何一种手术都会加重肝功能损害。本研究中5例为预防性手术,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患者均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镜下见曲张静脉表面有“红色征”,术后恢复良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除了能确切地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保持肝脏门静脉的血液灌流外,还由于手术损伤较小,对患者的负担小,因此,手术死亡率也较低。相对于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本能彻底离断所有的穿支静脉,同时完全阻断了胃底、贲门、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的血流来源,断流彻底;因自发性分流侧支完整,改善了术后门静脉系统的高压状态,故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由此而造成的在贲门周围重新形成侧支循环和曲张静脉,降低了术后再出血的发病率[2]。因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临床应用日益增多[3]。

3.2 急诊手术

本研究中行急诊手术14例,9例行断流术,其中,4例Child C级患者,1例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膈下脓肿死亡。余5例行断流术加分流术,5例患者均为Child A、B级。Child C级患者不适合做分流术。肝功能分级及手术时机是决定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4]。对门静脉高压症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患者,有学者主张如肝功能尚好,应争取24 h内行急诊手术,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5]。积极的护肝治疗,改善肝功能,掌握手术时机,尽量控制急诊手术则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3.3 择期手术

择期手术46例中,行联合断流术或断流术加分流术45例,4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40例同时行脾切除术。对肝功能分级ChildA、B 级患者笔者采用保留胃左动脉,吻合器横断食道的联合断流术。该术式完全阻断门奇静脉间相联系的头向侧支反常血流,即阻断胃左静脉主干及其属支:胃后静脉、胃短静脉及左膈下静脉,同时还阻断了食道下段肌层和黏膜下的曲张静脉,并且在贲门上3 cm处切除了部分曲张静脉的好发部位,使断流更彻底,同时又保留了胃左动脉,可防止断流术后的胃底坏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与传统的断流术相比,该术式不用开胸,简化了手术步骤,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断流术加分流术即在同一术野中同时作断流术和分流术。断流术多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流术采用肠腔静脉侧分流术,肠腔桥式分流术或脾肾分流术。此术式能适当降低部分门静脉压力,但又维持了门静脉的血供,以抵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不利之处。有研究表明行断流术后虽然门静脉压力有所降低,但是对于肝脏门静脉的血供影响远远较分流术小,断流术能维持肝功能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肝脏门静脉血液的供应,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功能的改善,使得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降低[6]。因此,有学者认为“断流术加分流术”是有互补作用的[7]。本研究中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1例,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术后2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

应该认识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一旦破裂出血,就有反复出血的可能,而每次出血必将损害已经受损的肝脏,死亡率将明显增加。药物和内镜治疗仍为一线治疗,经过严格的内科治疗控制出血后,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如因非手术疗法无效而导致时间拖延变长,患者一般状况和肝功能情况会急剧恶化,到最后手术时,则手术死亡率极高。故如果经24~48 h非手术治疗出血未被控制,应根据患者情况施行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总之,手术治疗应强调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还应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吴孟超,等.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2-1829.

[2]杨镇.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发展与手术技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5):450.

[3]Garcia-Tsao G, Lim J K.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hepatitis C resource center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hepatitis C program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stroenterology,2009,104(7):1802-1829.

[4]张同琳,陈守经,宋世兵,等.门脉高压症术后近期死亡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1998,21(3):138-140.

[5]黄永南,冷希圣.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27-29.

[6]Koconis KG, Singh H, Soares G.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a review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J]. J Vasc Interv Radiol,2007,18(4):463-481.

竞争者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外贸竞争力;TC指数;RCA指数;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绿色外贸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149-04

引言

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可供贸易的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都对外贸竞争力进行了论述。我国对外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中既有对产品、企业、产业等不同层面的外贸竞争力研究,也有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外贸竞争力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无论是外贸规模还是外贸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外贸大省。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全面发展,浙江省外贸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浙江省要从外贸大省发展成为外贸强省还需一定的距离。本文主要从区域层面出发,对浙江省外贸竞争力进行测度,并与全国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寻浙江省外贸水平升级的突破口,以促使浙江外贸持续、健康发展。

一、浙江省外贸发展状况分析

(一)外贸增长速度快、规模大、顺差大

近年来,浙江省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1年浙江外贸总额为327.99亿美元,2011年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093.78亿美元,入世10年,外贸总额增长了8.4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31.58%,高于同期我国外贸年均增长速度8.95个百分点。另外,贸易顺差大是浙江外贸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2001年,浙江省贸易顺差占全国顺差的比重为58.33%,2002年为55.42%,2003年为85.52%,2004年达到96.85%,基本上相当于全国全年的贸易顺差。此后,贸易顺差占比虽有下降,但仍占1/3多。2011年浙江省贸易顺差1233.21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79.51%。

(二)出口商品结构日益优化,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2011年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2074.3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5.88%,比2001年提升4.29个百分点;初级产品出口153.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2%,比2001年下降4.29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出口924.2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42.72%,比2001年提升11.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3.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7.09%,比2001年提升2.96个百分点。显然,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日益优化。但是,浙江省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主要以轻纺、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出口虽有较大增长,但仍未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也不高。

(三)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

浙江省一般贸易的发展远远超过加工贸易,这是浙江外贸的一大特色。2011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为1764.84亿美元,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为81.57%;一般贸易进口额为653.43亿美元,在进口中所占比重为70.24%。同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亿美元,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为48.31%;一般贸易进口额为10075亿美元,在进口中所占比重为57.79%。近年来。一般贸易在浙江省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80%左右,在进口中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60%左右。显然,浙江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

(四)民营企业地位日益上升,国营企业地位下降,外资企业基本不变

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在外贸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国营企业的地位日益下降,外资企业地位基本不变。2001年至2011年,浙江民营企业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4.01%上升到60.05%,在进口所占比重从15.04%上升到43.02%;而国有企业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45.09%锐减到9.77%,在进口中所占比重从36.38%锐减到11.15%。外资企业在进、出口中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不变,2001年外资企业出口占比30.89%,2011年为30.18%;外资企业在进口中的占比2001年为48.59%,2011年为45.83%。民营企业在外贸中表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从外贸生力军发展成为外贸主力军,占据了浙江外贸的半壁江山。

(五)贸易市场趋于多元化,但集中度仍偏高

浙江省贸易市场集中度偏高,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东盟,进口主要来源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盟。2011年浙江省对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四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为1187.7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90%;来源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盟四大进口市场的进口额为424.5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5.64%。但近年来,主要贸易伙伴国在浙江省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说明浙江省与非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有了较大发展,贸易市场趋于多元化。

二、浙江省外贸竞争力测度

(一)指标构建

1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arative Index,简称TC指数),反映一国(或地区)特定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TC=(Xi-Mi)÷(Xi+Mi),其中,TC为贸易竞争力指数,Xi为一国(或地区)i种商品的出口额,Mi为一国(或地区)i种商品的进口额。其值在-1至1之间,越接近于1,则表示该商品的贸易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反映一国(或地区)哪类商品的出口相对较多。其计算公式为:RCA=(Xi/Xt)÷(Yi/Yt),其中,Xi表示某地区i种商品的出口额,Xt表示某地区总出口额;Yi表示全国i种商品的出口额,Yt表示全国总出口额。该指数大于1,表示该地区该类商品在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的出口优势;小于1表示该地区该类商品在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的出口劣势:等于1表示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Export Commodities Structure Convemion Ratio),是用来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发展趋势的指标。该指标可以用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或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来表示。该指标值越高表示商品出口竞争力发展趋势越强。

(二)测度与分析

1 不同贸易商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对2001-2008年浙江省和全国全部商品、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不同类别商品贸易竞争力(TC)指数进行测度,结果为:2001-2008年,浙江省全部商品TC指数在0.35~0.46间,初级产品TC指数分别为-0.03、-0.05、-0.13、-0.23、-0.22、-0.28、-0.36、-0.45,工业制成品TC指数在0.4~0.56间:而全国全部商品TC指数在0.03~0.12,初级产品TC指数分别为-0.27、-0.27、-0.35、-0.49、-0.50、-0.56、-0.60、-0.65,工业制成品TC指数在0.09~0.27间。可见,浙江省全部商品和工业制成品的TC指数都为正且高于全国,说明浙江省的整体外贸竞争力、工业制成品外贸竞争力强于全国。而初级产品无论对全国还是浙江省来说,TC指数都为负,说明我国和浙江省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劣势明显。

2 不同贸易方式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对2001-2008年浙江省和全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不同贸易方式贸易竞争力(TC)指数进行测度,结果为:2001-2008年,浙江省一般贸易TC指数分别为0.48、0.48、0.43、0.47、0.53、0.57、0.55、0.56,加工贸易TC指数分别为0.10、0.02、0.03、0.05、0.16、0.17、0.2、0.19;而全国一般贸易TC指数分别为-0.007、0.03、-0.02、-0.01、0.06、0.11、0.12、0.07,加工贸易TC指数分别为0.22、0.19、0.2、0.19、0.21、0.23、0.25、0.28。可见,浙江省一般贸易的TC指数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而加工贸易的TC指数低于全国水平。这意味浙江省一般贸易整体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加工贸易整体比较优势不明显,远远低于一般贸易。

3 不同贸易主体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对2001-2008年浙江省和全国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不同贸易主体贸易竞争力(TC)指数进行测度,结果为:2001-2008年,浙江省国有企业TC指数在0.36~0.48间,外资企业TC指数在0.19~0.33间,集体企业TC指数在0.43~0.53间,私营企业TC指数在0.58~0.75间;而全国国有企业TC指数在-0.18~0.05间,外资企业TC指数在0.02~0.12间,集体企业TC指数在0.28~0.35间,私营企业TC指数在0.18~0.42间。可见,不论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浙江省TC指数都明显高于全国。浙江省和全国的国有企业出口优势在减弱,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优势在增强。浙江私营企业的TC指数远远高于其他贸易主体,说明浙江私营企业出口优势明显。

4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对2001-2008年浙江省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不同类别商品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进行测度,结果为:2001-2008年,浙江省初级产品RCA指数在0.66~0.85间,工业制成品RCA指数在1.01~1.02间,机电产品RCA指数在0.66~0.77间,高新技术产品RCA指数在0.18~0.30间。可见,浙江省工业制成品的RCA指数大于1,而初级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RCA指数小于1,说明浙江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与全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初级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与全国相比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5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分析

对2001-2008年浙江省和全国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进行测度,分别用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R1)比重、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R2)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R3)比重表示,结果为:2001-2008年,浙江省R1比重在0.92~0.96间,R2比重在0.34~0.46间,R3比重分别为0.04~0.1间:而全国R1比重在0.9~0.95间,R2比重在0.5~0.61间,R3比重在0.19~0.31。可以发现,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低于全国。说明浙江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流通和研发环节处于劣势,在资本、技术和品牌方面与贸易强国差距较大。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与全国比较,浙江省整体外贸竞争力较强:一般贸易是浙江省外贸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来源;民营企业是浙江省外贸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但初级产品出口劣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强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三、提升浙江省外贸竞争力建议

(一)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浙江省大量的贸易顺差不仅使浙江省面临来自伙伴国尤其是顺差来源国的种种为难,增加了贸易摩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外贸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浙江省是资源小省,随着浙江省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企业更需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其他物品。因此,有关部门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充分发挥进、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总的来说,浙江省出口结构日益合理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浙江省出口中所占比重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代表技术发展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浙江省出口中所占比重也在上升。但是,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档次低,附加值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国际竞争和较快地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应加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加大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扶植力度,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打造具有特色的外贸产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增长转变。

(三)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浙江省一般贸易位居全国第一,这与浙江经济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自身资源条件的“内源式”发展模式有关。但是,在过分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条件下,企业规模难以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缓慢,这些都制约了浙江省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巩固浙江省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应稳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以及转型升级,利用加工贸易突破贸易壁垒、促进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外贸竞争力。

(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

浙江省是民营经济活跃的省份。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民营经济依靠其先发优势和体制优势,通过专业化产业区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为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外贸中的作用,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应多方位采取措施为民营企业及其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另外,民营企业自身应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与协调来促进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

(五)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

浙江省贸易市场日益趋于多元化,但集中度仍然偏高,仍以欧美市场为主。由于市场高度集中,大量产品在较短时期内对进口国的出口数量迅速增加,极易引发进口国的限制或制裁,从而引发贸易摩擦。另外,欧美的制造业复兴计划,都会对浙江省的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基础上,应积极开拓亚、非、拉新兴市场:选择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产品,有重点地开拓国际市场;大力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展销会,加大企业参展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努力增加出口订单。提高市场开拓的针对性;积极培育出口新主体,引导一批省内以内销为主的企业抢占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