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课后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第一本书课后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题范文1

关键词:生本理念 以生为本 教学评价 课堂实效

如何在课堂教学之中落实生本理念和评价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究。

一、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本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评价理念要改变

教学评价确立了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因此,评价要全面,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肯定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成绩与进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新的生本评价理念主张“评价的多元化和互动性”。

例1: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例2: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又如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

(二)评价内容要丰富

七上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提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课堂上,通过各个方面内容的评价,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他们把全心沉浸于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例如评价新课《伤仲永》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握好“导”字关,深入研究自学内容的知识重点是什么,与哪些知识有前后联系,需要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充分思考后,设计一些有价值和思考空间的教学评价提纲,让学生按照教学评价提纲进行学习,并从中学会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

又如评价学生自学《再塑生命》的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1)(4分)你能发现“我”的哪些生活弱点?“我”的生活经历和其他的残疾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2)(16分)请你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设计一个困难来写出你的解决方法。

二、改变评价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4人小组交流

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

我进行评价学生自学《我的第一本书》的阶段:首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评价提纲:(1)(10分)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课文第一段?(2)(12分)如何运用资料来理解课后练习?(3)(15分)你认为怎样归纳课文的大意?(4)(8分)你能从生活中回忆一下你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它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全组学生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大胆的质疑、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都应及时评价、鼓励、强化;学习小组之间可以组内评价,互相评价,组长评价;可以采用评选“最佳学习小组”“积极参与学习小组”等方式;可以评价学生语文日记;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的方式。

评价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时安排一次较大规模的评价活动,这时,教室就成了一个社会的小舞台,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更是评委;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观众,更是评委。

在七上第三单元教学结束后,我安排了一个教学评价活动――“与大自然交朋友”。课前,我带领学生亲自评价自己心目中的“知心朋友”。课堂上,学生按照学号评价十个最佳同学的表现。没有主持人,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井然有序地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朋友”。每个学生既是听众,又是评委,评比出了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五人,三等奖八人,其余的为鼓励奖。这次活动,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上台介绍的多达三十六人,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二)学习方式是真正转变

我认为,评价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例如,教学《绿色蝈蝈》一课,我预先设置了几个方面的评价:每人到野外寻找几只绿色蝈蝈,用有小孔的塑料袋装好,带到学校以便观察。课堂上首先对蝈蝈的形状的大小进行评价;其次评价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寻找的经过,并详细地描述出蝈蝈的外形特征。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学习《黄河颂》,我会经常评价类似这样的问题:评价――某个同学谈谈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并说明理由;评价――小组内进行的合作交流;评价――学生的积极性怎样;评价――学生的自己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

三、开展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评价

(一)用评研代替考试

例如在教学《马说》时,学生先在课前评价出已做好的一份自学学案,就在学案上列出疑难问题,找出不明白之句,熟读课文。课堂上一开始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轮流汇报自己的做法和心得。教师巡视和参与各个小组之间的评价,这时教师又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然后小组轮流评价展示汇报,共同在黑板上写出评价结果。教师抓住一些动态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继续评价探讨“其、之”的用法和规律,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教师素质是重要保证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多奖励,少批评”应贯穿在生本课堂评价过程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题范文2

书里的她,在朋友聚会的晚餐上,当着众人的面骂大女儿索菲娅是“垃圾”,二女儿露露7岁时,她可以用不给吃喝、不给生日礼物,逼她练成一支钢琴曲,她要求女儿每天都要练钢琴和小提琴,从晚饭后开始直到深夜,中间不能喝水,甚至不能去厕所。书外,她会每天跟女儿说“我爱你”,和老公、两个女儿和狗一起躺在床上决定下载哪部影片,她给学生上“契约法”的课程,经常穿着特别漂亮的短裙,戴很好看的大耳环,男生总是挤在前排,课上得很有趣,还为此获得过耶鲁的“最佳教学奖”。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她?是书中那个整天对两个女儿发着雌威的虎妈,还是眼前这个精致优雅自始至终笑着的蔡美儿?

《虎妈战歌》是这样诞生的

出身于富裕之家的蔡美儿父亲蔡少棠,颇有数学天分,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在混沌学造诣颇深,被称为“非线性电路理论及细胞式神经网络”之父。

父亲对她们四姐妹从小就有着严苛的家规和教育。父亲每天回家,女儿们都要帮他脱下袜子,递上拖鞋;父亲从不许她拿A以下的成绩,否则就斥其给父母丢脸;在家里只能说闽南话,如果一不留神夹杂着一两个英语单词溜出来,就会被用筷子狠狠地打手板。有一次,父亲出席了她的一个颁奖礼――她的历史考试拿了第二名,典礼结束后,父亲对她说的话居然是“以后千万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

她“遗传”了这种教育方式。

的两个女儿每天都必须练琴至少四小时,即使全家去世界各地旅行,也得天天见缝插针地练。有次到中国西安来,她一大早就把大女儿拉起来,练了两个小时钢琴后,全家才一起去参观兵马俑。她们一家和她父母一起去希腊度假,下午3点到达旅馆后,外公想带外孙女们去看人身牛头像,但蔡美儿坚持要小女儿露露练完小提琴才能去,结果琴是练完了,但露露泪流满面,老公郁闷至极,外公外婆昏昏欲睡,而他们热切想参观的地下迷宫,也关门打烊了。

她的大女儿索菲娅一直是个乖乖女,如她所愿,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门门功课皆A,钢琴7岁获奖,14岁到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出。偶尔的反叛也是偷偷的――索菲娅6岁时,有一天,蔡美儿老公杰德发现在钢琴琴键的木制部分,有一些奇怪的印记,后来知道,这是因为索菲娅一直啃咬钢琴想把它咬坏。

但把这一切如法炮制到小女儿身上时, Copy却走了样。在露露13岁之前,一切都还只是“波折前行”,她和女儿需要斗智斗勇,软硬兼施,才能让露露继续拉小提琴,12岁那年,露露成了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到了13岁那年,露露彻底爆发。

他们在莫斯科红场的一家咖啡馆用餐时,她要露露尝尝鱼子酱,但露露不吃,于是,她挑了一颗放在筷子上递给女儿,露露马上反弹,“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在意我吃不吃鱼子酱?你不能强迫我吃任何东西!”整个咖啡馆的人都盯过来。“我恨你,我真的恨你!你以为你爱我,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你每一秒,都在让我自我感觉一落千丈,你毁了我的生活,我无法忍受继续待在你身边。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而后,她把桌上的玻璃杯狠狠砸在地上。

“这个场景是这本书诞生的原因,我写第一本书时,花了八年时间研究,第二本书,花了五年,这本书,我只花了两个月。”这一幕,促使她反思,她觉得如果再逼下去,“我要失去我女儿了。”最终,她放弃,由露露自己选择她喜欢的网球,她在网上帮露露找全美有名的教练,被露露拒绝,由于网球锻炼时间与她青年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有冲突,露露辞去了首席小提琴手,这一切,她都只能接受,“我觉得爱更重要。”

老公是家里的“平衡器”

在虎妈的生活中,绝对不能少的一个角色是杰德,这个被蔡美儿一直称为在家中起平衡作用的她的老公,和蔡美儿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他妈妈是典型的美国式教育,任由孩子作选。杰德曾在朱莉亚戏剧学院读戏剧,因为喜欢跟老师顶嘴,被踢出了学院。结果,他照样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研究弗洛伊德,而且,他没什么资历,却同样成为耶鲁终身教授。她想当法学院的教授,只是不想在华尔街工作,而杰德对法律充满热情,令她相形见绌。杰德写起论文来乐此不疲,讲起课来才华横溢,而当她被问及感兴趣的法律话题时,却“像个中风病人一样无法思考”,正因如此,她第一次求职耶鲁被拒绝,直到多年以后才成功。

在家里,杰德总是起着平衡器的作用,“我跟孩子说,这个作业一定要做,他会说,这种作业这么蠢,为什么还要做;我会说这是老师说的,他会说,这个老师这么蠢,为什么要听。”但杰德能让蔡美儿施行如是的中国式传统教育,也是因为他一直有个遗憾――小时候他的父母过于宽容,使得他早早放弃了自己的小提琴练习。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如果你现在问我快乐和成功,哪个更重要,我当然说快乐。中文翻译过来的书我不是太喜欢,里边的许多翻译少了很多原文的幽默,我的书原来是写给美国人看的,有很多美国式的幽默。这本书只是一个个人经历,有很多自嘲在里边,是我的家庭在两种文化中经历的故事。书中相当一部分讲的都是我的小女儿露露13岁开始叛逆后,我决定调整和妥协,然后给她更多选择的故事。你会发现开头的那个人和结尾的那个人会是不同的两个人。”

她发现,其实她的家族中始终有着反叛的影子,她的父亲曾经不愿遵从家庭为他安排好的从商之路,跑去美国做了他喜欢的研究。她小时候也像所有的小女孩一样,偷偷爬窗出去到朋友家玩,没有像家里人希望的那样嫁个华人。

蔡美儿始终想表达的是中国的价值观很好,她想让它延续下去,而她要的更是平衡,“如果我在中国当妈妈,我听说这儿的孩子每天要做功课到晚上10点钟,我肯定会用另一种方式,去宠她们,陪她们玩。”

有趣的是她的两个孩子都认为自己将来也会做个虎妈,只是会给孩子更多交友空间。

“当孩子还很小时(10岁以内),以‘个人自由’的名义,给孩子太多选择,这听起来似乎很棒。但事实上,你问孩子要看电视还是拉小提琴,他肯定会选择看电视。任由孩子去选择,他们肯定会选择玩电子游戏、看多少电视。我认为10岁之内的孩子,很难去作出聪明、成熟的选择。事实上,正是因为我的父母在我年幼的时候严格限制我的选择,这样才使得我成年之后有了更多选择和能力去追求我喜欢的。我很爱我的父母,我们一家都很团结,我的女儿也都很支持我,这就是最快乐的!”

虎妈的魅力,在于知道严苛应该在爱的名义下,快乐是将来不后悔。

蔡美儿的《虎妈战歌》,最后一段话颇令人深思:

虎妈:“西方人相信(给孩子)选择,而中国人不相信。我常常说当初让Popo(虎妈婆婆)给你老爸选择是否要学小提琴,你老爸当然不愿意。但是现在,露露,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不强迫你每天练那么多时间,不逼着你去应试朱利亚音乐学院,或许你现在还会喜欢小提琴。或者如果我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甚至你不选乐器。当然,你老爸都说没问题。”

露露:“别这样胡说了。当然,我很高兴你强迫我练小提琴。”

虎妈:“啊,对,原来的你怎么不见了?”

露露:“不,我是认真的。我会一直喜欢小提琴。我很高兴你甚至你强迫我背诵平方数,每天学两个小时的中文。”。

虎妈:“真的?”

露露:“真的。”

对话蔡美儿:

Q:如果你有的是两个儿子,会不会给他们同样选择钢琴、小提琴,还是会让他们去运动?

A: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问过我。因为我只有两个女儿,我家里也是四个女孩,没有男孩,所以我不知道会怎样。我在书里写给孩子弹钢琴和拉小提琴,其实有点自嘲,很多在美国的中国人就是给孩子选择拉小提琴、弹钢琴,实际上我并不同意。在书后,我说了我会给孩子选择,但是不会像美国父母给那么多选择。如果我生的是男孩,有些人说我不会是个虎妈,另一些人说我会,我不知道。

Q:教育可以遗传吗?

A:遗传不是从基因带下来的,而是从逻辑上带下来的,因为我爸妈这么把我养大,我很成功,成功不是说我上了哈佛,而是在说我非常爱我父母,非常欣赏他们,非常感谢他们,所以我想这么教育我的孩子。

Q:你现在只给孩子一个选择,如果回到以前,会不会给她们更多选择?

A:这部分是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西方社会,孩子有太多选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如果给他选择,他会整天选择玩游戏、看电视。我丈夫就希望父母对他更严格,他6岁时他母亲问他是要和朋友玩还是拉小提琴,他选择和朋友玩。现在他觉得非常遗憾,不会拉小提琴。我知道孩子大了,你要给她们更多选择,露露可以选择大提琴,还有运动,我想如果她更早去打网球,可能她就是李娜了(笑)。美国的孩子都在学吉他、鼓,他们想成为摇滚明星。

Q:听说你跟你丈夫为了教育孩子还签了一个协议,请问这个协议什么时候到期?

A:我丈夫其实没和我签一个协议,这是说笑而已,他其实起了一个平衡作用,我们既不是一个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方式,也不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教育方式,而是结合了中西方特色,是一半一半的教育。我丈夫也同意我用这种严格的方式教育孩子,他也会用另一种方式,比如说周末我们去放松,去看棒球赛、去湖边玩,他总是在平衡。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题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感恩心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52

“感恩教育”在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诗经・抑》有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我们现在常说的这句感恩之词“投桃报李”就是来源于此。“投桃报李”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在人们的情感当中普遍存在着施恩与受恩的现象,也就是情谊者双方在情感、精神、物质以及能量上的相互酬谢,而这种互酬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报恩”或者是“报答”。这种关系对维护和促进亲人、朋友之间的友好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这种“施恩”与“感恩”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那亲人、朋友间的情感就会出现隔阂,或中断直至分裂。记得在洪兰的书《理直气平》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和一所私立高中的学生一起去山地服务,体验当地生活。当时校长说了一句话:“越是富裕人家的孩子,越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只有通过服务他人,才会拥有‘感恩之心’,才会懂得珍惜。”对她震撼很深,所以十分赞同校长的理念与勇气,她觉得这个社会很需要感恩的,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倡导感恩理念,这样,社会会进步得更快。西方学者但丁也说过:“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失,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在《东郭先生与狼》中,我们不要学习狼的“忘恩负义”,而更多的是要学习“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在学生中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

何为感恩心理?在笔者看来,“感恩”就是受了他人帮助之后想给予报答的一种欲望,它表现了一个人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人格。也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才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思想文化道德才得以传承与发扬,漫漫的人生旅途才得以丰富和绚烂。当前社会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倡导和弘扬这种正能量的好时候。但是,在当前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品质却出现了畸形或缺失,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这些九零后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的宠爱,他们衣食无忧,没有了忧患意识;性格的孤傲不善与人交往,致使他们生出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我与自闭心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严格管教,又让他们孤独脆弱而又叛逆;不良的思想文化的干扰,又使他们好奇恒生从而迷失了自己等。所有的这一切导致了社会道德的下滑。我们教师常常感觉到:一些学生表面很礼貌地和你打招呼,但事后细细品味,却好像在完成任务,而缺少了那种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也正是社会中正在缺失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作为一个育人树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道德情操的传播者,我们不能不感到责任之重大,心情之焦急了!因此,我们应当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不仅要形式多样、求真务实,而且还要常抓不懈、勇往直前,一直走下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地将感恩教育传播到学生当中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浅要谈谈: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语文课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知恩图报的动人事例。例如:“《出师表》和《陈情表》”,这两表诉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间感恩的传奇。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七出祁山,巧破敌军,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诸葛亮写下的赞歌,为报当年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他用一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李密自幼失去父母,很是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全部的爱让这个可怜的孩子成,且扬名立万。为官是古代读书人一生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正是为了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降临到李密身上的时候,他却不能抛下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当官的这个机会,因为他说“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做官与报恩之间他选择了感恩,向世人演绎了感恩的传奇。这些名人事例都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感恩。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该对学生在做人这方面进行思想和精神的启发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和思想都得到提高,那才是真正的教学。其实,在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到处可以体会到感恩之心。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充满了深深的母爱之情和儿女强烈的感恩之心,这也体现了现代以人为本的亲情关怀和人文关怀理念。又如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如王勃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这些千古名句,都向后人传递了朋友之间的感恩之心。所以,语文中处处有感恩,感恩在语文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糅合、相互渗透

在语文课本中,感恩题材很多。如孟郊的《游子吟》感恩父母,鲁迅的《藤野先生》感恩教师,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感恩父亲朋友,海伦・凯乐《再塑生命》感恩教师等中学语文课文到处都有感恩。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课文讲解中渗透感恩思想,二者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选好感恩题材的课文并加强感恩教育建设,在建设当中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其中的时代内涵,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接受感恩并产生积极的心灵共鸣。

2. 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中树立感恩之心

(1)我们在讲解这些感恩题材的作品时,一定要深钻教材,好好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教材讲解当中适当穿插感恩事例,可以是名人事例,也可以是学生生活当中的事例,这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亲自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比如给父母洗脚,帮父母做家务,记得父母的生日等,这些日常的小事也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让他们从小事中学会感恩。这样,既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对学生有了很好的教育和培养。

(2)很好地利用课文中本真、良好和朴质的感恩之心进行教育。首先,教师们必须讲解清楚课文中感恩的因果关系;其次,重在分析文中主人公那种无私、本真、朴质的感恩之情;然后再结合课外事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帮与被帮,都要出于真心与实意,都要处于内心的本真,绝不仅仅是任务,而是要真正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善、美。

3. 引导学生多读优秀感恩题材的文学作品

教师对感恩题材作品的讲解很重要,但要真正将感恩传递给学生,并且让这种感恩理念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共鸣,那对优秀感恩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感恩思想情感表现得较含蓄的作品,教师必须从旁引导,也可以提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言和见解,让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吃透作品,使学生慢慢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层次地懂得那种质朴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报恩心理,并且让他们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树立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

4. 让学生的感恩之花开在生活中、实践中

课后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报恩见诸于实践中。如:为父母的生日准备一份小惊喜,为父母洗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等。这些为以后写作也能积累鲜活的素材。感恩是真诚的、无私的。只有把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一篇个人修养

下一篇未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