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明建设

文明建设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58-02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报告针对这一问题单列一个部分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保护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58-02

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报告中又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在内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扭转的世界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重新选择。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束缚。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6.7%,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提高,耕地已接近18亿亩红线。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部分城市和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1/3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估测,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这意味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的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的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领域,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领域,创造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等。在精神领域,创造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环保意识的生态文化形式。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以及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之中。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文明是其他文明形态的基础和前提。其次,人类本身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把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并将其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换句话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3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从思想意识上必须实现三大转变:①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②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③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一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①科学发展观的首要意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恰好体现了以人为本。②我们的发展必须要走文明发展的道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上,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讲,都必须走这条路。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升华。

4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4.1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只有培养好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自觉的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的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特别是我们要抓好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生态道德意识,帮助在校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环境资源观和环境道德观。

4.2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既节约资源环境,污染又少的经济体系,沿着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道路发展。我们还要尽量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此外,我们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4.3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首先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①加强对城乡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加强对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②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③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④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⑤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⑥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4.4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软约束,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推动。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权威来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制订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过程中,有效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将生态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考虑,以从根本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含论生态文明观[J].企业家天地,2012(3)

[2]王雨辰论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高校理论战线,2011(8)

文明建设范文2

1、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2、以微笑融化陌生,用信任沟通心灵!

3、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素质

4、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5、9月20日—为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

6、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7、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文明素质

8、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

9、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0、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1、服务社会讲奉献,扶贫济困献爱心。

12、道德从点滴积累,文明从你我做起!

13、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14、德育重在坚持,文明贵在行动

15、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甘做人梯,乐于奉献。

16、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17、树立道德楷模,争当文明标兵!

18、举止有礼,语言文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19、多一句文明用语,增一缕人间春风!

20、严以律己知廉耻,自觉远离黄毒赌。

21、知荣辱、树新风、讲文明、促和谐!

22、保护环境,美化校园,善待自然,造福人类。

23、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

24、让城市更加美丽,让文明与你同行!

25、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崇尚科学。

26、人人关心道德建设,人人参与道德实践。

27、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

28、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29、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30、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讲文明,树新风,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抓管理,促教学,培养合格“四有”新人。

32、德法并举,标本兼治,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33、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4、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35、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36、以道德立身,以诚信兴业,做文明公民!

37、讲道德,献爱心,争做文明人

38、人人参与文明建设,养成美德从我做起。

39、认真学习、宣传、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40、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41、人人遵守文明公约,同心同德维护安定。

42、革除社会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43、倡导精神文明,弘扬社会正气

4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5、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46、讲文明礼貌,树道德新风。

47、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8、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道德、讲卫生

49、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50、邻里团结礼貌谦让,尊老爱幼夫妻和睦。

51、倡导精神文明,弘扬社会正气!

52、树立道德楷模,争当文明标兵。

文明建设范文3

关键词:生态危机 物质变换 人化自然 生态文明观念

上个世纪中期,全球性生态危机在西方国家被发现,进入21世纪后,人类面临的是更为严重的,更为突出的危机。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注意,人类也在开始反省危机背后的原因。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在自然观的指导下进行这种哲学的思考,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危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局限在一国的范围,而是成为全球的问题。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近几十年才形成,自从有人类出现,就存在着环境问题。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的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既然是相互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人类破坏自然的活动,这种破坏自然活动的历史同人类自身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神力,到开始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再到大规模的占有自然,尤其是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类本可以沉浸在这种征服的喜悦之中,然而人类却尝到了恶果。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并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与人类发生作用的自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处在正常的轨道中,人类的自然观念出现了问题。美国学者麦茜特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前工业社会阶段;第二,现代性阶段”,【1】481而恰恰是在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

二、关于自然生态的理论及给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启示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第一源泉”【2】298这就是说人的生存是依赖自然的,人通过与自然发生相互作用,才能生存与发展。生态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177人类一方面借助自身的力量从自然中获取自然资源,并将所获取的自然资源转化成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实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这种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必然会向自然界排出各种“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最终也会回到大自然中,参与到大自然循环中。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以劳动为中介的,劳动使人在自然界中得以获取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劳动体现出人的类本质,但是当劳动不是那种自由和自主的活动时,也就出现异化的现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人的异化”带来的是“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存在着破坏的现象。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在人与自然双向作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合理地调节我们的实践活动,做到“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926–927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应有的观念

今天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以为指导,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我们观念。

(1) 要有整体的观念。自然并不是独立于我们人类之外被动的存在,相反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脱离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

 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有整体的观念,同样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也要有整体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文明系统。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的问题,既然是发展,就不能单单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注重经济发展与其他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我们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只有在保持人与自然生态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我们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 (2)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马克思早就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是“物质变换”,由于“物质变换”的存在,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保证这种“物质变换”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使这种“物质变换”持续健康的进行下去,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做的也很多,但是我们首先要树立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只有这种观念才可能像马克思所说的,“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传给后代”。

(3)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个“人”指的是人类,并不是个体的人或某个集团。这和人类中心主义有质的区别,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往往是以具体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不能为了某个人、某个集团的利益而着眼于局部利益、眼前的利益。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尤其是在观念的树立过程中,要以自然观为指导,分辨出各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学说的真伪,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吸取有益的理论成果,以正确的理论观念指导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文明建设范文4

会议指出,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就建设绿色江苏、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全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生态环保投入大幅增加,各级财政生态环保支出比重上升。二是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三是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全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80%以上,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四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生态市6个,占全国的1/2;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9个,占全国的1/4。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全省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有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还要有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要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作为造福全省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战略举措,坚持不懈抓好抓紧抓实。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决不能再走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能再发生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防治污染与生态建设一起抓,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到“十二五”末,实现“六个明显”:全社会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明显提高;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奠定坚实基础,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会议对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力推进绿色增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积极推进绿色增长,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一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我省现有基础和优势看,要在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扶持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推动传统农业生态化,为消费者提供无公害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更好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优质旅游产品。节能环保产业是我省六大新兴产业之一,要进一步壮大规模、优化升级、增强实力,为环境保护提业支撑。二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认真总结循环经济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大力开发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三要加快建设生态园区。各级各类开发园区都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努力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促进转型升级,使园区不仅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而且成为环境保护的高地、生态建设的高地。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是生态建设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重大合作项目,要认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着力推进高端人才与科技项目对接、高新产业与国际资本集聚、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为全省生态园区发展提供示范。

――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我省资源能源消耗还将继续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确保完成新的约束性指标。一要注重源头控制。制定并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标准和环保标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节地、节约资源导向,严把项目审核关,没有通过环评、能评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二要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抓好“三个一批”:围绕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突破一批节能减排技术瓶颈;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适应节能减排的市场需求,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环保型骨干企业。三要严格监控管理。目前我省工业企业“耗能大户”能耗占全省的80%以上,“排污大户”排放总量占全省的65%以上。要以这些行业、企业为重点,加强节能减排的监测、监督和检查,实行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资源价格、环境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环境监测监控水平,增强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江苏,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人手,深入实施“清水蓝天”工程,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切实加强以太湖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继续把太湖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太、铁腕治污”,实行结构调整、综合整治、应急防控、严格执法多策并举,确保太湖治理综合规划顺利实施、水质根本好转,努力让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加快推进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和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建设“清水走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更加重视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现在有些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城市形象。据环保部门分析,城市的大气污染,40%来自汽车尾气,40%是建筑扬尘,20%是工业排放。要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紧迫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整治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

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对建筑扬尘实行专项治理,继续治理工业废气排放,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使大气质量有一个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农业面源污染仍然是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占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0%以上。要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扩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推广生态养殖,改善土壤条件,有效遏制并逐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村镇面貌和自然环境同步提升、良性互动。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走进企业,走进村镇,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深入开展群众性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公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利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把生态文明有关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行政学院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国内外生态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继续实施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建设一批环境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基地,创作一批表现生态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

――不断深化良好生态创建活动。良好生态创建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工程。要认真总结推广近年来各地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继续强化“创建为民”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作为创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生态市、县创建取得新成效。扩大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生态农业县、生态旅游示范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各个层面的创建活动,不断推动生态省建设向纵深发展。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对健康有益、与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是社会消费的新趋势,是我省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各级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带头做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企业是建设生态省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生态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直接参与者。要把注重生态环保、厉行勤俭节约作为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加大综合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构,形成省市县分级负责、各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围绕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工作的指导。各成员单位要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把生态省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综合决策咨询机制,土地规划、城市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等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估价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坚决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根据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和保护要求,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认真编制“十二五”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方案,把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评价、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和事实施责任追究。

――拓宽多元投入渠道。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生态环保投入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要强化政府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投入,确保财政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确保环保资金足额拨付到位。大幅度增加省级环保引导资金,支持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项目建设。各市、县(市、区)也要不断增加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金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环境资本运作,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不断增值的资本,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文明建设范文5

关键词:社区经济;社区精神文明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区经济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与社区建设相适应,逐步把我国的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提共安全可靠、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2.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劳动就业渠道,这是社区稳定的重要保证。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它的发展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为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和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就业,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可以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热情,增强其劳动自立意识。这样,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可以在经济上解决一些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迳。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因为,发展社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依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5.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拉动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表现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的这些需求满足主要是在社区内部解决的。所以,社区经济最能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点滴变化,可以为整个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区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公开透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二、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者“合则双赢,分则两败”。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并以社区经济的建设成果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然而,由于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兴起,进而在全国城乡社区广泛开展起来,因此,许多基层社区在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都缺乏经验。根据近年来专家们对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等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国社区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就依托杭州丝绸经济的优势,与浙江省丝绸公司联合投资改造社区小厂,使之一跃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区重点骨干企业,并带动一大批社区企业的发展。

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开展高效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作基础,但又决不能抱着“等、要、靠”的思想,指望上级部门拿钱或向群众摊派费用来发展。这不符合社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实质,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区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区经济只是“角落经济”、“夹缝经济”、“路边经济”。这种偏见不仅阻碍了社区经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严重影响和动摇了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全面发展观的深入,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以说,如果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浪潮,那么,社区经济将很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浪潮,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所以,社区经济将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3.适应市场经济,实现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大转换。长期以来,我国社区经济的基础差、底子薄,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必须转换社区经济的经营机制。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直接抓生产经营转变为政策指导、监督服务等间接管理上来,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扩大社区经营企业的自。三是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变,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全方位放开,让各经济实体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四是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政府及基层社区只管一个法人、一个合同、一个监督机制、一个服务体系,各经济主体可以自主招聘、调动、使用和解聘人员。

文明建设范文6

2015年,凯里市生态环保建设成绩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城市绿地总面积达 1577.24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36.68%,绿化覆盖面积达40.71%,人均公园绿地13.98平方米;治理石漠化面积达13.58平方公里;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环境空气优良率为100%……

生态环境保护见成效的同时,经济数据亮眼:2015年上半年,凯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0.12亿元,同比增长16.6%,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占黔东南州总值的28%;财政总收入完成31.58亿元,占黔东南州财政总收入的42.9%,凯里市在黔东南州的首位度凸显,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底线要守住,经济要前行。凯里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着重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修复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2014年以来,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615人次,检查污染防治设施720台(套)次,检查排污单位623户、涉及水污染源54个、气污染源64个、噪声污染源36个,检查在建和已建项目468个。将5个污染企业列为州级关闭企业,38个单位列为市级限期治理单位。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共立案查处53家、现场处罚55家,共处罚金72万元。

近年来,凯里市坚持“退二进三”,坚决关停亚华锰联、明鑫冶金、瑞邦硅业、凯丰矿业4家高载能企业。推动“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凯里市一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手淘汰落后产能,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凯里市谋划启动了凯里民族医药产业园和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建设。目前,凯里民族医药产业园已入驻有碧生源、章光101等医药企业18家。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已建成5万平方米全智能培育房,培育中草药100余种,年产3500吨中药饮片、2000吨中药提取物生产线即将全面建成投产,药材种植基地覆盖黔东南州16个县市,辐射带动就业10000余人,成为黔东南州“接二连三”协调发展的典范。

2015年以来,凯里市以开展“生态建设年”为契机,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公园广场建设、滨江景观打造、通道风貌整治、山体绿化、主次干道“敞亮”、环保科技利用等七大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天蓝、地绿、水清、气净、景美、路畅”的美丽新凯里。

凯里市通过政府和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投入资金15亿元,全面启动苹果山城市公园、开怀民族文化主题公园二期等一系列公园广场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