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荷花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荷花诗词

荷花诗词范文1

互交织,一个全方位融合共同建设的时代已然来临。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自十八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末已基本结束。而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则在当今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一并进入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共同建构的时代。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广义上是指信息化在工业生产领域发挥作用,促进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狭义上是指信息化与工业领域融合,使各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引发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变化与升级。信息化本是工业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亦在工业社会乃至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引发重大变革,促进发展。

当今信息化时代对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节能减排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研发设计的效率和能力,通过与生产制造过程的深入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现实实践方面的精益品质;通过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各方面数据汇聚挖掘、原材料供应链管理、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则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对传统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改造,也显著提升了各类工业设备的利用效率,成为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重要途径,极大推进了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一伟大决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各行业企业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同行业间、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经验交流不足,一些企业对两化融合的概念理解不深、对两化融合的意义认识不够、对两化融合的做法缺乏了解,甚至有很多企业都还处于观望、犹豫的状态。为此,我们特推出“两化融合”专栏,以期通过深入采访,为受众介绍优秀企业在两化融合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实战经验,为各行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荷花诗词范文2

腻滑、光滑、滑润、滑润圆滑、滑腻

平滑的近义词详细信息:

ni hua

1、腻滑

示例:不要留旧标签在利用过的纸箱上运单应贴在箱面上不可掩蔽运单的电脑条纹码(包括用透明胶纸)要保持运单腻滑干净。

guang hua

2、光滑

示例:百万年以来,它们在波浪中来回地翻滚,堆积成巨大的海岸,也许会有人希望用挖掘机的铲子来挖开这些鹅卵石,来看看下面那无疑是很光滑的沙子。

hua run

3、滑润

示例:应用于冰淇淋中,使水、脂肪、蛋白质等形成均匀、分散、稳定的混合物并能避免冰晶的出现,同时口感细腻、滑润形成性好。

hua run yuan hua

4、滑润圆滑

暂无关于滑润圆滑的示例或者释义信息,欢迎您的补充。

hua ni

5、滑腻

示例:源自植物来源的活性成分,无滑腻感,泡沫丰富、香味清新,营养滋润肌肤,浴后可防止皮肤干燥,轻松止痒,倍感滑爽舒适。

平滑拼音和解释:

荷花诗词范文3

关键词:合理;多媒体视频;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14-02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走进课堂,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尤其在诗词教学中许多知识较为抽象,常常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很难理解。而多媒体视频展示恰好能有效地解决,对诗词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改变过去沉闷的现状,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而,审视一下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不难发现在肯定多媒体视频使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多媒体视频“华而不实”的缺憾,特别是在诗词教学中随便使用多媒体视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不能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多媒体视频能否发挥它的作用与魅力,取决于教师能否合理使用,将多媒体视频与诗词教学有机整合。

为此本人结合自己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视频在诗词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多媒体视频展示力求符合教学内容

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能用多媒体来实现的,也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教学内容的特点而定,要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诗词本身就充满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直观教学情境,多媒体视频展示能给诗词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情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案例]:观看《唐诗故事视频——石壕吏》

看出:差役是___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____的,作者对战争___的。

[反思]:我播放《唐诗故事视频——石壕吏》,用视频影片来展示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图,自然而然调动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去体味作者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也让学生再一次深入地理解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对主题的解读异彩纷呈。

所以,我们在诗词教学中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时要考虑该视频符合课文内容,营造出与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做到恰如其分,不堆砌资源,也不浪费课堂时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这是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难以达到和实现的。

二、多媒体视频展示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说:“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学习是要依据“如何运用一个媒体”,而不是依据“要采用一个什么媒体”。这话说明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多媒体视频的使用,要依教教学目标的需要去选择、设计,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我在执教《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在分析九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没有?用“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语句来导入,而是让学生看一段多媒体视频,清楚地看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的场面

[反思]: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切教学形式与手段都应为实现“三维”目标服务,多媒体辅助教学效率的优劣,在于多媒体视频与教学目标是否高度吻合。考虑到文字语言描述略显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本案例中,我围绕教学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沦陷区的惨状,适当利用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日本侵略我国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的场面,这些活生生的场面,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体会到戴望舒因风景如画的“家乡”被侵略者强占的忧愤之情。使学生对日本油然而生憎恨之情。

因此,紧扣教学目标地运用视频可以给学生以很强的真实感,那有声有色的画面立刻把学生带入到文中那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三、多媒体视频展示应该抓住合适时机

[案例]: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由于现在学生生活衣食无忧,很难理解处于战争中生活颠沛流离的诗人,所以学生的朗读总是显得平淡。如何让学生读懂作者、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我及时播放杜甫住茅草屋的生活画面。让学生目睹安史之乱带来生灵涂炭的凄惨场面,并听老师动情地范读该文,学生的情绪渐渐受到感染,纷纷举手要求朗读,且读出了诗人的伟大情怀。

[反思]:由于诗歌意象的含蓄,加上创作年代的久远,现在的学生较难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蕴含的丰富情感,故难以有感情地朗读。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借助多媒体视频创设了声情并茂的音画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仅了解杜甫的生活遭遇,更懂得了在动乱的战争年代里杜甫他身在茅屋,心忧天下的大我形象。因而,当学生再次朗读时,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喷涌而出。

由此可见,诗词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再现的,如果教师抓住合适时机播放视频片段则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突破难点,化解疑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多媒体视频展示力求了解学生情况

[案例]:执教《关雎》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课堂的重点“定格”在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情境美,但对没见过“关雎”的学生要让他们想象是很难的,我就有目的的选用一系列相关视频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极大地调动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

[反思]:上述案例中,我在学生整体感知后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体会情境美,适度地给学生提供关雎的视频画面,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想象的平台,从雎鸠鸟的相依相傍联想到男女间的爱情,让学生入境生情,容易领悟男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所以,我们在诗词教学中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诗词的语言凝练、意境深邃,离我们时代又久远,而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在理解和欣赏上会产生许多困难,而合适的视频展示恰好能为学生架设起通畅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去。

五多媒体视频展示力求促进课堂互动

[案例]:由于学生不熟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社会背景、作者思想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情况,鉴赏此词并不容易。在如何使学生快速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这一点上,借助多媒体视频无疑是一条捷径。我先让学生细读诗歌初步体味,然后播放视频朗读进一步体味,学生讨论:我看见了一幅图;我从 中感受到 心情(感情)。之后教师点拨,这些心情在文中怎样体现,引导学生脱离视频从文字上去分析,从而达到深入体会的目的。

在这一节课中,随着视频画面的展开同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呈现电视诗歌的效果,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到诗人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爱国的精神,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有了这种感情互动的基础,教师再略加点拨,学生就能化难为简了。

[反思]:诗歌是需要多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这便使视频朗读有了用武之地。由于采用视频朗读,鲜明地表达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不仅能省去教师由于无法尽情表达而产生的教学困难,而且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全诗的感情变化中掌握诗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当时的爱国情思。这样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互动。因此,要适度地给学生提供视频朗读,但一定要预留师生阅读文本、交流互动的空间。因为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亲深入文本地读、品,才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它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合理地加以使用,扬其长,避其短,就能使多媒体视频给我们的诗词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近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荷花诗词范文4

关键词:杜甫律诗 华兹华斯十四行诗 中西诗歌互译之比较

一.大诗人杜甫所处时代对作品的影响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少时漫游山东江浙一带,35岁到长安,后任唐肃宗的左拾遗。759年在四川成都修建草堂,两年半后四川军阀混战,杜甫流亡一段时间后又辗转回到四川成都,后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8年在湖南湖北一带流浪。770年病死在湘水上,享年59岁。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被后人以“诗圣”相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深知百姓生活之苦。因此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变动,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相结合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春望》一诗写自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安史之乱,杜甫被陷长安时。本文取杜甫这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为例简析其英译特点与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做翻译比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英译文:

Spring View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许渊冲译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处时代及对作品的影响

威廉・华兹华斯,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的科克茅斯。九岁时就读于埃斯特维特河边的一个名叫霍克谢尔德的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由于生长地景色优美,他从小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的热爱与敬畏。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身边不断壮大,在青年期时得到了保持。后在1798年与S・T・柯尔律治共同创作《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开始进入盛开期,并获得了非常稳固的文学地位。后与柯尔律治、骚塞三人同称为“湖畔三诗人”。华兹华斯对语言要求简捷和纯粹,反对十八世纪的传统诗歌形式,对湖泊,江河,草地,森林,天空,云彩等的描写都细微传神。文章取其代表作《西敏斯特桥上赋》为例阐述中西互译的特点。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September 3, 1802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er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r ,valley, rock or hill;

Ne 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中译文:

西敏斯特桥上赋

人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景象,

它是那样庄严,又那样辉煌,

谁能经过它身边而无动于衷?

这城市此刻披着美丽的晨光,

像穿着睡衣袒露又安详,

那船舶、楼阁、剧院、教堂,

直伸向田野,又深入高空;

一切在明朗的空中熠熠闪光。

璀璨的朝阳从未这样美丽地

照耀过大地上的峡谷和山岗;

我从未感到这般沉静!

河水正在欢快地自由流淌。

亲爱的主啊!

万物似在安睡;

那伟大的心灵也停止了跳荡!

三.两首诗歌在文法、句法、行文上的翻译特点比较

1.中国的文字弹性极大,文法变迁极小,一千年前甚或两千年前的一首诗,往往能以原文诉诸今日的读者。这首《春望》在二十一世纪诵之,词句仍然是句句新鲜。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字障”远不如西方文学的文字那样严重,和英国文学相比之下,中国古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中国文字往往可以一字数用,或加上名词不标单复数,例如《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一句和“家书抵万金”一句。动词不标今昔,如“国破山河在”一句,几乎一切动词皆是眼前事,但释为追忆往事亦无不可。中国文法的弹性和韧性是独特的。例如这首诗的第二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主词可以省略,在西方诗歌却是无法省略的,如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上的第四句“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和第十一句“Ne 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2.中国古诗词在隐含的人称不同就决定了读者与一首诗之间的距离,和他对那首诗的态度,动词的时态也影响到这种距离,比如在《春望》一诗里就可以整理出四种距离来。

甲:第三人称,过去式+现在式

乙:第一人称,现在式

丙:第三人称,现在完成式

丁: 第一人称,现在式

从分析当中不难看出第二句和第四句所说的距离较近。而英文诗华兹华斯的《西斯敏斯特桥上赋》却是人称分明,时态判然,例如,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3.在句法上,英国十四行诗也极富张力,而且句法甚为考究。例如华兹华斯的《西斯敏斯特桥上赋》的第十二行: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我们可以将这一句子排列成若干组合: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Glideth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edht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glideth

这句译文中译为“河水正在欢快地自由流淌”是未尝不可的,也没有影响全诗的风格和结构,但因为需要和中古诗做对比我们不妨可以改为唐诗中对等的成分,因此我们在翻译此句的时候可以变相的译为“水流自欣欣”(余光中)这种古诗的形式,由这句可出七中排列组合的形式,如:

水自欣欣流

水流自欣欣

流水自欣欣

欣欣自流水

欣欣水自流

自流欣欣水

自流水欣欣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同样也神奇地富有弹性与张力,使律诗不仅讲究声调和对仗,句法比较严谨,往往不免交错或倒装,而且也会把词的次序安置到最大限度。

4.两首诗在英汉、汉英互译的时候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综合处理,即把原文中表示不同意义而又连接在一起的几个字词归纳成一个总体的意思,在英文中尽量用一两个词来来表达,比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本句的翻译中,许渊冲先生并没有采用一一对应的形式,而是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从意义的角度进行重新的组合。他用“thin”来表示“短”字,从而表示了“愁白了头发,越愁越去抓挠,越抓挠越稀少,简直都插不住发簪了”的含义。

四.结束语

荷花诗词范文5

2、在“运行”栏中输入命令“cmd”,然后点击“确定”。

3、在DOS窗口中输入“format f: “ ,其中,format 为格式化命令,f: 为需要格式化的分区。

4、回车后,在弹出的选择项中选择“Y”即可进行格式化。

荷花诗词范文6

一、古诗词的天性决定了解读之道在于诵读和想象

从诗的语言的模糊性到诗的意境的清晰性,中间有个转化过程。那就是接受诗之语言的暗示,用画面去偷换文字,用情绪去揣摩诗意。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直觉和直感,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的诵读,这样,诗的言外之意,诗的感兴寄托,诗的象征隐射,诗的境外之境,就这样乘虚而入;诗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也就随之不露声色地走进了诗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诵读的理解,不能只单单理解为“读正确读流利”,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和不被肢解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

二、意象和情趣的有机融合有赖于诵读和想象

(一)想象,让古诗词的意象不断圆足

课堂上,如果应用好了想象这一手段,就可以使诗词的意象不断得到拓展与圆足。想象既是对诗词整体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词中的空白的主动回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想象的运用对诗词意象的唤醒和激活。

1. 表现想象。

【现场】

师: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回味】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的。优美的音乐打开了想象大门,学生尽情徜徉在纳兰性德的故园,春暖花开,温馨融融。在画面的想象写话中,学生心随情动,在意象的拓展中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家乡,体会那份温馨和幸福,在诗意的空间中又一次深入地走进了词。而这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故园无此声”,只有无尽的长相思啊!将诗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立体灵动的意象,学生不知不觉中入了境。老师顺机营造出学生情感的落差,在此基础上的复沓式朗读,学生是情动发声。

2. 角色想象。

【现场】

师:人未还,人未还!将士们,你们可知家乡的亲人是怎么的期盼和等待啊?

(点击课件)

日复一日,白发苍苍的父母这样念叨:

年复一年,孤身一人的妻子这样盼着:

冬去春来,长大成人的儿女这样呼唤:

亲人们是怎样念叨,怎样盼着,怎样呼唤?请大家选择其中一句,练说一下。

(学生练习说话)

师:谁来说说第一句?

生1:日复一日,白发苍苍的父母这样念叨:儿啊,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父母苦苦的等啊。

生2:年复一年,孤身一人的妻子这样盼着,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妻子深情的盼啊!

生3:冬去春来,长大成人的儿女这样呼唤,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儿女们急切的呼唤啊!你们看,亲人们苦苦地等,等了一年又一年,可等到头的却是——

男生读:万里人未还。

师:亲人苦苦地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可盼到头的却是——

女生读:万里人未还。

师:亲人苦苦地望啊,望了一年又一年,可望到头的却是——

全班读:万里人未还。

【回味】

角色想象的妙处在于,读诗词的人由原来抽身在外的读者,一下子转换成诗词中的某个角色,某个人物,从而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程度,使诗言如出己之言,使诗情如出己之情,达到情与情的共振,心与心的交流。每一次角色想象,便是一次情感的储备和生发,随着意象的不断圆足,情感也随之生发、丰盈。

(二)诵读,让古诗词的情感不断漫溢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感受、感悟,做到——

1. 读出感觉。

【现场】

师: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一学生站起来)好,你来。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同学们,看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2: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因思念家乡而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使得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

【回味】

诗词意象和情感的领会要靠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词整齐的韵律,体会声与韵组成的和谐的音乐,念熟了,念顺了,念悦耳了,诗词的情趣也就出来了。“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这个环节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词的味道和感觉,正是契合了诗词本身的特点。

2. 读出意蕴。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学生再读)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