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散文范文1
见过无数场大大小小的雪,
每到冬季,
这些雪犹如淘气的小精灵,
转眼就把大地变得洁白一片。
奶奶告诉我,
雪是天上神仙擦多的粉,
一走、一笑就掉下来了,
它们一到人间就化成水、变成冰,
让神仙再也看不见。
爷爷说雪是面、是糖、是棉花,
它是庄稼人的希望,
瑞雪兆丰年,
有了它们确保一年好收成。
长大后,我知道雪是水在空气中冷却而成的,
它净化空气、滋润土地,
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雪散文范文2
关键词: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2.1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
清代书画大师石涛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
活之大端也”[[v]]。这段话强调了艺术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现实生活。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新生儿,作为创作基础的散文诗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的文字集合,而编导在利用散文诗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其主题和结构等艺术表现也是提取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
散文诗作品的产生过程,首先在于作者灵感之虚的产生,在于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社会现象、人情世态。当时间久了,对某个阶段的社会情况有了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脑际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观念。时间愈久,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实践越丰富,所形成的观念就愈加牢固,这一稳固的观念也便似一粒诗的种子埋藏在心田,亦即作品创作灵感的产生。其次在于构思,在于捕捉和提炼意象之虚。意象是什么?它是客观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这一找寻与其思想之虚相对应的形象或场景,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社会事物和生活实践。所以,散文诗的创作实际是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稳固的观念后,以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出发,从其正面或反面去挖掘或探寻,抒情性地写出由这事物引发的感受,从而表达某种情感观点的过程。
编导在散文诗文本基础上进行的电视艺术二度创作时,从创作动机上来说,也同样离不开编导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离不开编导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态的观察与体验。当他通过生活实践在心理上积累的情感观点与文学作品所要描叙与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他就有了创作的动机,而编导也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对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和意境有了新的不同的认识,于是编导就会致力于个性化情感的电视散文诗的创作中。它呈现的画面形象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它呈现的音乐形象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它呈现的音响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客观物理现象,它的解说是朗诵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与对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作品《金海雪山》是编导对改革开放后依靠旅游发展起来的布依族聚居村落音寨的金色风光与民族风情感悟的艺术品,作品《西风胡杨》是编导对历经历史变迁却毅然生长在新疆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斗争的胡杨和中华大地上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的记录与赞美。所以,电视散文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后产生的某一观念艺术表现的虚化品。
2.2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
由于散文诗既有散文细节化的情节呈现,又有诗歌的情绪、意境和想象的语言,是化合了散文的描写性与诗的表现性的独立体裁。所以,编导在以散文诗为基础进行的电视化再创作也必须抓住相应的特性,对于散文式的叙事描写性语言内容用写实的段落来呈现,对于抒情言志等表现性的诗歌语言内容用象征性的段落来表现作者的情绪和主题。
散文诗的描写性语言内容,包括写景状物和叙事的情节故事,编导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时,主要以声画的写实为主来呈现。画面写实包括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影视化的写实,遵循影视语言表达的规律,根据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这一画面或段落与前后画面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独特的角度、景别、色彩的影视化写实画面和现场声响。二是凝练化的写实,电视散文诗作品短小,镜头少,所以,在写实的叙事段落中,特别是画面的选择上必须跨越时空,必须具有代表性,简洁而凝练。声音的写实主要表现在表意的解说、合乎叙事节奏的音乐和表真的音响三部分,写实的画面配以协调节奏的音乐和声响,就构成了电视散文诗写实的段落。作品《金海雪山》第一部分“音寨印象”前几句主要为记实描写性段落,对千年音寨的古树、流水田野与飞云进行了纪实画面展现,配以舒缓的古筝乐曲展现了音寨的静谧与神秘。
散文诗的表现性诗歌语言,包括抒情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编导主要以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来呈现。这种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段落,是通过特定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画面形象、画面环境或音乐、声响来以虚化来构成段落内容。它包括形成内容的审美感受的信息层、形成内在感情的审美感受的暗示层和形成乐思、哲理方面的审美感受的思考、评价层三层艺术表现信息内容。作品《伫望》开头的一句“,未经雕琢的玉石,在粗朴中透出珠光宝气,在平寂中显出神奇风采”就用了日光下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水面飞舞着白鸽的措那湖和古老的佛乐等代表性事物和音乐展现了的性格。
2.3电视散文诗运用了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讲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诗人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是诗人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让实物实境融会着作者的深情奇思。
电视散文诗是一种凝练性的诗化的电视文学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必然要向发展完备、高度艺术化的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必然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指导与影响。它也可分为两层。
2.3.1用虚的手段来表现实物。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用非现实或非本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现事物,或用虚拟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或借助与不在眼前的事物表现眼前的事物,或用主题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来衬托。电视散文诗借用这一表现形式,也形成三种以虚映实的形式。
2.3.1.1.应用比喻、象征、省略、夸张等方式,借助虚拟的形象、环境、动作和音乐、声响和朗诵技巧等去描摹实际,运用道具、细节、场面、灯光、画外音及声响等略去不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冗笔。作品《灵魂朝拜的天堂》开头给我们展现了黑暗中点燃的一蜡烛发出的星光的情境,黑暗象征了现实,划破黑暗的火柴燃烧的动作和声响代表了突破现实的举动和号角,星光代表了通过朝拜探询的希望。作品《梅花》运用重复解说词(王安石诗歌<梅花>)来突出独具傲雪性格的梅花,重复解说词间声音的停顿也给读者留下了构想与思考的空间。
2.3.1.2通过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意识环境来折射现实。作品《小草的歌》中主人公在悲凉的梦境中寻找小草,这种悲凉的意识环境其实就折射出了编导迷茫的、充满挫折的现实生活,而寻找小草也就是编导在努力摆脱现实生活,寻找心中的精神寄托和希望的表现。
2.3.1.3通过对主体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表现来影射主体的形象、气质与心理。作品《七弦的》始终呈现的古琴存在的优雅环境,折射了古琴的淡薄与宁静,通过表现古琴周围凝重的青铜、剔透的玉器、华贵的丝绸等事物来影射古琴的性格。
2.3.2用客观实物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
一是状物移情或托物言志,就是通过表现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中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能承载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或意境来“移情”,来“言志”。二是缘景生情,包括通过寻找一个适合于表达作者情境的客观事物来抒发其感情积淀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外在景物时触发其内心情感的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三是情境相浑,与前两种表现方式不同的是,其刻画之境应该是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景物,其意是物象化的情感,段落中的情与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作品《情迷风花雪月》中通过“绕三灵”节日中感通禅寺下白族老少一起奏响三弦和亲人送行时刻递上的酒这些相似特征的事物与情境来传达作者对好的事物带给自己的感性的呼吸。当置身于大理白族花吹雪、风照月这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中时,作者已分不清哪是风,哪是月了,不由自主地融入了白族风花雪月的世界中去了。
3.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功用
作为以文学艺术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新的电视艺术样式,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有助于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
3.1虚实艺术有助于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
虚实艺术既依赖于生活实践基础,又得力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学艺术修养。生活体验是对电视散文诗意境理解的基础,没有生活基石的创作和欣赏是虚假的、枯萎的艺术,是没有血肉的艺术,无法形成艺术意境,生活的苍白无法激发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文学基础上的欣赏创作。如果没有文学和艺术修养,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就仅仅是生活的复制品,不能形成虚实的艺术结合,无法达到艺术境界,也就不能激发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激情,也就感悟不到电视散文诗的意境与主题,就不能形成电视散文诗艺术的共鸣与情感交流。因此,生活与艺术修养的完美结合,创作者才能在虚实艺术中激发创作出优秀的电视散文诗,从而构造编导的虚实艺术和主题。
3.2虚实艺术能构成电视散文诗的意境、能蕴涵作品的主题
电视散文诗不是“看图识字”的文学作品,而是作者通过特定的经历感触,对生活的评判,升华为有见解的思想,形成虚实结合、有艺术意境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的意境是虚境与实境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新形象,犹如彩虹的形成,能看见,能感受,但摸它不着。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通过状物移情、缘景生情、情景相浑以及结构声律等手段来寓实于虚、以虚统实、借虚拟实,达到神形兼备,虚实得当的艺术境界。同时,通过虚实艺术的运用,也能表现和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气质个性,动植物的生机活力及宇宙造化的奇妙功能、山水神明的微妙变化,从而使蕴涵的主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广的历史内涵。
3.3虚实艺术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美感。
观众在欣赏电视散文诗时,为什么会感觉到这一艺术的美感呢?那是因为编导描绘的事物与景致是编导纯真情感倾诉,高雅心灵语言描绘,心灵净化表白的载体,是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完美载体,是美的呈现。编导独特的声画组合方式特别是声响的合理构建能恰到好处地展示电视散文诗的内在韵律和飘逸美。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就能使美的客体,通过审美过程转化为美感境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创造的美感,一方面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的,大众认同的客观事物的美,一方面在这种美的感召下,编导的情感投入,酝酿升华,形成对实境的感悟,然后以实境为依托,丰富美的内容,超越实境而想象,化为虚境。在虚境与实境的生息中,有了创作的美感,通过这种美感沟通了广大观众的美感认同和形成再创作的美感,从而实现电视散文诗的整体美感。美感作用于电视散文诗,才能真正成为艺术享受,感动观众,达到审美、传达的效果。
4.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四个重点
电视散文诗虚实结合艺术的运用,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帮助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在构建这一艺术形式时,应抓住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二是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三是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四是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制作的宣传片《情迷风花雪月》可谓是一部较好的电视散文诗范本。
4.1应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任何一门艺术样式的创作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特别对于电视散文诗来说,它的散文化的细节的表现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它凝练化的诗体语言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环境及其事物运动的特殊感触,化生活为艺术的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表现内容也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则有赖于编导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影视综合艺术,它的创作与表现必须要求编导能博采众多艺术之精华,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审美素质。这种审美素质首先是大众化的、其次还要是饱含编导独特艺术个性的审美意识。所以,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是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构建的基础。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成功,是编导看尽名城大理美到极致的风景、领略笑傲江湖的豪情、体味爱乱情痴的美妙、从而感悟到终极生命的追求-迷而不乱的深刻体悟,也离不开编导深厚的诗化功底与影视表现能力。
4.2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结合艺术和电视散文、电视诗歌有共通之处,其区别就在于电视散文是运用诗歌虚化表现手法表现实体散文内容的虚实结合艺术。电视诗歌是
表现手法与表现内容都为纯粹虚化了的虚实结合艺术,而电视散文诗则应该是散文化叙实为辅、主要表现内容与手法皆以虚为主的虚实结合艺术。不但情节体、寓言体、讽刺体电视散文诗应该以虚为主,叙事体、报告体电视散文诗也应该是饱含内在韵律的以虚为主的作品。
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解说词几乎没有叙事的情节故事,而以抒情化的语言为主;它的画面表现也是选择苍山、崇圣寺三塔等标志性的事物与白族迎接客人最讲究的礼仪—“三道茶”等情节剖面来呈现,整个作品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都是已虚为主的。
当前很多政府宣传部门委托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所谓的电视散文诗宣传片,由于商业化的驱动过分地追求画面的写实,导致其内容和散文诗诗体主题与意境格格不入,拍成了缺少“灵魂”的风光片。鉴于此,我们在电视散文诗的虚实创作中,要明白创作的主题,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标志性的事物意象和环境来虚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
4.3要像重视画面一样重视声响创作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对于电视文学等艺术类别,声响在其中的作用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与发挥。
由于影视艺术中的声响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声响在表情方面的能力和画面一样有力,声响的表情性有时有特定的对象,有时又能表现画面无法表现的模糊的,虚化的,无方向的主体的矛盾心态。电视散文诗的音乐能根据诗的意境,渲染烘托气氛,为观众营造一个广阔而自由的思维想象空间;电视散文诗的朗诵(解说)是朗诵者对文学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含义与作者的心意;电视散文诗的音响能再现作品的意境和气氛。电视散文诗音乐、朗诵与音响的组合更能展现作品的飘逸美和内在节奏韵律。电视散文诗的声响有时与画面同步,承接、配合画面的情感表达;有时与画面对位,达到与画面相反相成、殊途同归,产生新的含义和内容。通过声画的组合来达到作品真与假、动与静、藏与露的统一。
所以,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时,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大力运用声响表虚的优势。
4.4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视散文诗也不例外。当前一些电视散文诗特别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的作品,整个作品全部运用该事物或与其相关的事物和环境的空镜头,只有关于事物形态或环境的描述,没有人物的任何迹象。须知,人类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一切事物的艺术化就是事物的人化,不管是艺术直接表现人的精神形态还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都是以人的精神形态为标准,都是人的精神形态的间接反映。所以,不管是讴歌事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还是直接展现人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人物都应该是作品绝对的主角。
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中的人物,有时是沟通人与事物精神状态的桥梁,有时又直接跳出来,通过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反应来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利用人物在作品中的桥梁作用和直观表现作用,为更好地表现人类精神形态这一最终目的服好务。
作品《西风胡杨》通过商人在沙漠中的艰难行进来表现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作品《伫望》通过藏族佛教徒虔诚的朝拜映射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与伟大,也更能反映人类对正义与纯洁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当然,电视散文诗是一门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它还没有真正地将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完美地融合,它的表现手法还比较单调,其艺术表现技巧还有待提高与创新。而这些,就有赖大众的关心与艺术家的用心了。让我们期待着更多优秀电视散文诗的诞生吧!
注释:
[1]人民网:《漫谈电视诗歌散文》,2004-12-6。
[2]韩林德《境生象外》第40页,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3]石涛《话语录》第3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8月版。《
[4]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历代诗话读编》第427页,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参考文献]
[1]邹红《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何丹《电视文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6]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7]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9]耿林莽等《散文诗写作与鉴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10]汪文斌等《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1]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雪散文范文3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请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的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和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1爱国主义;(2)远大理想;(3)传统美德;(4j奉献精神;(5)弘扬正气;(6)见义勇为;(7)艰苦奋斗;(8)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9)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10)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11)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12)环保意识的增强;(13)做人与处世;(14)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在付出艰辛努力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定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习素养和训练扎实的初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1 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
2 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
联想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妩媚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雪散文范文4
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优秀的散文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新隽永,恬淡自然;有的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有的粗犷豪放,铿锵有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语言,如《春》写万物苏醒时:“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教学中就应反复启发学生去认识正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万物灵性和情感,让文章一下子充满了喜悦的快乐和灵动的氛围。又如《海滨仲夏夜》中写霞光:“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我明确告诉学生运用比喻写出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感受到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对于文中的优美的语言,除了引导学生去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外,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评文中一些用得精当的字词。
如《巴东三峡》中写道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得慢慢地从门中转折过去。其中“横”“转折”对于表现形势险峻有什么作用?
又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写湖中鱼多“那成群结队的鱼儿便飞快地涌来”的“涌”字,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涌”字可否换为“游”,为什么?
再如《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吃力的“攀”“缩”“微倾”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品读,培养语感。
我对同学们品味散文的语言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要品出细腻、品出深刻、品出美来。
1.品出细腻。就是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散文中的美点段落进行多角度品读。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就对以下段落进行了多角度品读: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而白,一道而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花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也可以对这段文字多角度品味:
为了让行文优美,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哪些动词用得好?
文中的哪些色彩词用得好?
请从段中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带着感情反复诵读。
这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品味,然后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爱的情感。
2.品出深刻。如《海燕》中的两段话: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对这段话的品析要让学生知道海燕动作迅疾,文中两个“一会儿”写出了海燕飞翔的雄姿,写出了海燕的英雄气概。
我们还要让学生懂得文中多次写“叫喊”、“叫喊着”,表现出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箭一般”、“勇敢”、“愤怒”、“热情”这一系列的词语表现了海燕搏击风雨无所畏惧的性格。
总之,学生对这两段文字的品读,要感受到海燕的迅疾与高昂,要感受到作者对其进行的歌颂和赞美。
3.品出奇美。不少优秀的散文包括一些政论性的散文本身就是一个“聚宝盆”,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开掘,从而发现美的宝藏。例如《马说》这篇议论散文其美随处可见:
美在以喻为论,言此而意彼;
美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综合运用;
美在11个“不”字表达出的不同语气;
美在5个“也”字的不同的意义;
美在句式的不同运用;
美在各段最后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美在全文七次点及千里马。
这三个层次的品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文学语言的积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读细节,品味情感
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散文创作中,常常撷取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就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因此,散文中常常含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深刻的主题。教学中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品读,领悟文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
如《小巷深处》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去品味。
1.现在母亲给你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2.先前的母亲又是什么样子?
3.是什么让母亲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4.面对现在的母亲“我”有着怎样的情感?
在同学们自主思考品评后,让学生明白此处通过对母亲巷老无助形象的细致刻画,和前文母亲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我”的疏远对母亲的打击和伤害,进而表现出作者深深的懊悔和自责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就描写母亲形象的两部分进行对比朗读,感受前文作者的骄傲自豪之情,体会后文作者的感动之情和深深的自责悔恨。
这样,这篇散文中母亲的高大形象就自然地突在了同学们的眼前,高尚无私的母爱这一主题也就在同学们脑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总之,品读,尤其是对细节的品读,可以实现人与人(读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声情并茂的品读,更易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既是一个体会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表达情感的过程,学生在品读中实现心扉的开启,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描绘的具体形象中,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通过对物的刻画描写来创造意境,如《白杨礼赞》作者就是通过对白杨的外形描写来赞扬北方农民力争上游的精神,文章是这样写的:“那是力争上游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树。它所有的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去真正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深刻的内涵。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画面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展现画面。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就着力引导学生概括出描绘春景的画面,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其次赏析画面。即师生在教学中通过品读分析重点语句来欣赏画面。如通过赏析“花下成千成埋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就能引导学生欣赏到春花繁多热闹的景象。最后是再现画面,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散文内容和情感后,在自我品读或听读中再现画面,重现情境从而理解文中蕴藏的意境。
雪散文范文5
一、追求一个“实”宇
1.夯实基础
课上可以不搭花架,不拘形式,不究章法,哪里有“美景”,就让学生在哪里欣赏一番,品味一番,从不打住话头,让学生把能“够得到”的东西全部收入囊中。例如,对每一课易错易混淆的字音、字形、名句默写、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让学生着手分门别类,辨错析因。
2.指导阅读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会学生会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信心。阅读方法的指导,一般按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课文,整体感悟,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第二步,带问寻读,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筛选答案信息,如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整合与概括。第三步,质疑问难,品味赏析,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我们只要长时间对学生进行这样严而有“格”的训练。直到化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达到“会学”的境界。
3.寻找答题技巧
数学、物理有公式、定理可循,学语文,只要善于总结,也能找到一些答题的规律。例如,记叙文体中,议论的语句往往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位置一般处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这些“法则”,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就能逐步领悟,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从而可以轻便地摘到“果子”。
二、营造一个“动”字
去年,我任教的两个毕业班,课堂表现差异极大:一个热气腾腾,争抢回答;―个死气沉沉,启而不发。一声不吭的,你越是焦急,越是发火,越是处境难堪。为了赶上另一个班的教学进度,我就拼命地讲,讲得细,讲得深,讲得透,讲得很辛苦,而学生则拼命地听,拼命地记,记得详细,记得全面,记得很让人感动。结果如何呢?两个班的语文中考成绩让^咋舌,越俎代庖的班级均分竟低于另一个班近8分。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痛定思痛:初三学生每天接受的东西太多,如果仅仅把他们当作容器硬往里面塞灌,那么塞得越多遗忘得就越快,所以教者要善于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知的过程。
三、解决一个“疑”字
雪散文范文6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于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见,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为我们形象地揭示了美的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是指教育影响的美及教育活动的美,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愉悦的教学机制,能加强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
从美的视角看,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艺术创造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中要表现出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即谐趣、情趣、意趣。
一、谐趣
谐趣,是指教师授课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娱乐性因素,有“悦耳悦目”的审美直观效应。如讲读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先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有音响的艺术氛围中一遍一遍地朗读课文。当逐渐掌握了感情基调后,要求学生再拿出笔和纸,凭借形象思维中再造想象的广阔空间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最后由他们自己来讲解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这样开展课堂教学艺术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寓教于乐。谐趣的产生,必然带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直观效应。审美直观效应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认识,如语言、声音、色彩、线条、形体等直观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凡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不直接感知美的外部特征,不直接感知美的形象,是不能得到美的体验,是不能产生美感效应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导语、提问、板书等教学环节中,应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以强化学生的审美趣味。江苏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通过图画、照片、音乐、文学语言、电化教具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或以生活尽显情境,或以画片再现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或以语言描述情境,或以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正产生了审美直观效应。
二、情趣
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感情,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感染性因素,有“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效应。以《沁园春・雪》为例,在学生具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概述道:“读了的《沁园春・雪》,我仿佛看到我们的一代先人站在雪域高原,意气奋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祖国锦绣河山构画美好蓝图。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真实体现。面对这种用文字表达的爱国激情,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怎能不感到一种豪情壮志之美?”诗一般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营造出浓浓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实现审美愉悦,强化特定的审美情感,从而产生一种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心心相印”的审美效应。从客观上讲,接受对象应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主观上讲,接受主体必须含有与接受对象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当接受主观客体相碰撞时,就产生了感应关系,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诱导学生感情与作品感情产生共振效应,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