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争者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争者英文范文1
【关键词】 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精神分裂症;信度;效度;心理测量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4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07
病耻感是指疾病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反映了患者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由于社会观念和认知的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可能遭受更多的歧视和偏见,因而大量的研究是针对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进行调查[1-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精神疾病患者自身内心的病耻体验,并探讨患者病耻体验与自尊[3]、自我效能[4]、社会功能[5]及疾病预后[6]等的相关性。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少数的研究仅限于对公众态度的调查[7],这可能与缺少有效的评估工具有关。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Stigma Scale for Mental Illness)是测量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工具之一,由Michael King教授在Dinos的研究基础上编制而成[8-9],在研究中被证实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我们征得原作者同意,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版,并分析其信度和效度,探讨在中国精神疾病患者人群中的适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住院和门诊病人。入组标准:①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0],诊断由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确定;② 年龄≥16岁;③ 有初中以上文化或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④ 无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史或物质滥用史;⑤ 能够配合完成测试。最终入组339例,其中男性180例(53.1%),女性159例(46.9%);年龄16~65岁,平均(28.6±9.9)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22例(35.9%),高中(含中专)121例(35.7%),大专及以上96例(28.3%);婚姻状况:未婚218例(64.3%),已婚101例(29.8%),离婚或丧偶20例(5.9%)。病人来源:门诊病人140例(41.3%),住院病人199例(58.2%);诊断分型:偏执型187例(55.2%),未定型152例(44.8%);病程:1月~38年,中位数为2.5年;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者60例(17.7%)。
1.2工具
1.2.1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tigma Scale for Mental Illness,SSMI-C)
该表为自评量表,共有28个条目,分为3个分量表:分量表I为歧视(discrimination),评估患者因为疾病而受到的歧视的程度,内容集中于患者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歧视以及生活中因为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而失去的一些机会,包括13个条目;分量表II病情掩饰(disclosure),评估患者在他人面前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掩饰程度,包括10个条目;分量表III 积极效应(positive aspects ),评估疾病为患者带来的一些积极的效应,如因为疾病变得更加通情达理等,包括5个条目,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该分量表得分也与量表总分呈正相关。量表总分为3个分量表得分之和,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病耻感水平越高,病耻感体验越强烈。英文版量表由King 教授提供,由2位研究者及1位外语专业者同时翻译成中文版,为了适应中国人群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对个别条目的用词和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改,但原意不变。如第3题直译应为“存有精神问题把我变成了一个更有理解力的人”,根据国人语言习惯改为“曾经有过精神问题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加通情达理的人”。翻译后的量表保留了原量表所有3个维度的2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点式评分,“0”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
1.2.2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面谈提纲(Stigma Interview for Mental Illness,SIMI)
该提纲由本研究组自行设计,内容涉及两个方面,即患者是否因精神疾病曾经遭受过歧视性对待,以及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是否内心感到耻辱。精神科临床医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与患者面谈中对患者总体自我病耻感程度进行评估,分为3个等级,“1”表示无或轻,“2”表示中等,“3”表示强烈。
1.2.3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11]
该表包含10个项目,各项4~1计分,评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被证明在中国人群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
1.2.4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12]
该表由三名精神科医师对患者作评定,得分越高说明该患者相应的精神症状越严重,经培训内部一致性达到0.85以上。
1.3 测量方法
问卷由作者和经心理学专业培训的2名调查员发放,向被调查者作指导语说明后,由被调查者自评。所有问卷均现场收回,随机抽取101名被试者2周后进行SSMI-C再测。PANSS量表及SIMI由3名精神科临床医师作评定。
1.4 统计方法
问卷结果采用SPSS11.0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结 果
2.1量表评分情况
SSMI-C总平均分为(51.11±12.63),分量表I平均分为(22.09±7.99),分量表II平均分为(20.14±5.84),分量表III平均分为(8.90±3.19);PANSS量表总分为(82.64±29.36),阳性症状分为(10.89±5.29),阴性症状分为(13.27±6.86)。
2.2 效度
2.2.1因素效度
英文原版量表的结构效度研究中,经过因素分析后得到3个因子,因此,本文对样本中172名被试的SSMI-C测验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时先设定提取3个公因子,进行结构效度的验证,结果KMO值为0.76,Barlett球形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为1381,P
对剩余167名被试,采用LISREL8.7对三因子构想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指数GFI=0.89,NNFI=0.92,CFI=0.94,χ2/df=1.81,REMEA=0.07,各条目对其因子的负荷系数在0.25~0.99之间。
2.2.2 效标效度
由两名精神科医师采用SIMI对患者病耻感水平作评估,结果与SSMI-C总分呈正相关(r=0.78,P
2.3信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信度: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歧视分量表为0.82,病情掩饰分量表为0.76,积极效应分量表为0.65。量表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8~0.83之间,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12~0.34之间。
重测信度:2周后对其中101名被试者再次进行了测评,SSMI-C重测信度为0.75(P
3 讨 论
探索性因素分析大部分结果与英文原版相似,而第4,6,17,24题与原版结果存在差别,其中第4题(虽然自己曾经有过精神问题,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糟糕)、第24题(我没有因为精神问题而感到尴尬)从内容上来看似乎归于积极效应因子更加合适;第17题(别人对精神问题的态度让我只能把秘密放在心底)从题意上来看表达的也是病情掩饰,第6题(有些有精神问题的人是危险的)在3个因子上的载荷均较小,因素分析过程中公因子方差比结果显示对该条目被提取的信息量也较低,仅为0.082,因此考虑将第6条目从量表中移除,同时将第4,24项移入分量表III并将第17项移入分量表II可能会更加适宜。社会文化对病耻感体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这4个条目的调整可能也反映了文化差异导致被试对题意理解上的差别。
本研究显示,SSMI-C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比原作者在英国样本中的研究结果[8]略低,但总的来说达到可接受水平。中文版量表两周的重测信度与英文原版量表[8]相仿,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量表各因子之间以及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表明了3个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地反映了病耻感量表的3个维度,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根据以上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匹配指数均符合测量学标准,说明SSMI-C的因子模型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SSMI-C总分与SIMI评分呈统计学意义相关,说明通过该量表得出的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与临床医师通过经验得出的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基本一致,总体上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耻感水平。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这是国外多项研究得出的结论[3,13],已被广泛认可,因此评分与SES也可以看作是SSMI-C的效标效度指标, SSMI-C评分与SE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40(P
综上所述,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在中国精神分裂患者样本中的信度和效度均尚可,部分条目的内容可能存在着东西方文化差异,调整后可以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和调查,并需要在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样本中进一步施测和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Corrigan PW,Edwards AB,Green A,et al.Prejudice,social distance,and familiarity with mental illness[J].Schizophr Bull,2001,27(2):219-225.
[2]Mehta N,Kassam A,Leese M,et al.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in England and Scotland,1994-2003[J].Br J Psychiatry,2009,194(3):278-284.
[3]Link BG,Struening EL,Neese-Todd S,et al.Stigma as a Barrier to Recovery:The consequences of stigma for the self-esteem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es[J].Psychiatr Serv,2001,52:1621-1626.
[4]Vauth R,Kleim B,Wirtz M,et al.Self-efficacy and empowerment as outcomes of self-stigmatizing and coping in schizophrenia[J].Psychiatry 2007,150(1):71-80.
[5]Lysaker PH,Roe D,Yanos PT.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insight paradox:internalized stigma moder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ight and social functioning,hope,and self-esteem among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J].Schizophr Bull,2007,33(1):192-199.
[6]Yanos PT,Roe D,Markus K,et al.Pathways between internalized stigma and outcomes related to recovery in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J].Psychiatr Serv,2008,59(12):1437-1442.
[7]高士元,费立鹏.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107-109.
[8]King M,Dinos S,Shaw J,et al.The Stigma Scale: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zed measure of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J].Br J Psychiatry,2007,190:248-254.
[9]Dinos S,Stevens S,Serfaty M,et al .Stigma: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f 46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J].Br J Psychiatry,2004,184,176 -181.
[10]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 781.
[11]季益富.Rosenberg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
[12]何燕玲,张明圆.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及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8,7:353.
竞争者英文范文2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老年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类型,发病初期患者多表现为明显的多疑敏感,后期逐渐发展为妄想症,并逐渐呈现程度加深的发展趋势。患者患病后妄想的内容逐渐与现实脱离,甚至有幻听、视觉障碍等现象,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阻碍。故此本院针对选取的8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析人文关怀在其应用的效果,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于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8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20,年龄为60-70岁,平均年龄(65±3.47)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2.8)年;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24,年龄为60-75岁,平均年龄(67.5±3.24)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5±3.1)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年龄、性别、病程对比无显著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具体工作内容为下:第一,创造人文关怀的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配合性,为患者的恢复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二,护理环节的科学人文化,进一步完善细化各护理工作,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给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就诊指导。将就诊程序尽量简化,对科室的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确保服务人员数量的充足,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诊服务;第三,生活护理人文化,应与患者积极沟通,从语言、表情等方面密切关注患者,了解其心理变化,对其不良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患者的家属较长时间未看望患者,护理人员应与其家属联系,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自备的食物或者生活用品,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关怀。第四,对患者退缩性行为的护理,部分患者在生活自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减退,存在拒绝服药、无法保持个人清洁等现象,护理人员对其应制定自我管理的教育方法,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第五,冲动行为护理,一些患者极易出现严重的兴奋和躁动现象,有时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必要时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来保证周边人员的人身安全,应积极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并配合良好的心理干预护理,进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1]。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精神症状测评情况,其中精神症状测评有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PANESS(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评分、NOSIE(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BPRS评分,PANESS评分,NOSIE评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采用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
2.结果
2.1比较精神症状测评情况
观察组的BPRS评分、PANESS评分均比对照组的低,NOSI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
2.2比较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3%远高于对照组的65.1%,差异显著(
3.讨论
竞争者英文范文3
第一招:模仿
模仿,就是不管商品内容、空间大小、空间设计、空间内容价格、商圈位置等都模仿竞争对手。
模仿策略看起来简单、有效,但是使用起来优缺点也比较明显。
先说优点。跟随竞争者学习成功模式可以减少市场风险,而且也可以减少摸索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创业者本身的经验缺乏得很厉害,有人说创业开店的失败率高达90%。所以贸然开一个“新店”风险度很高,驾驭能力也不够。如果能模拟出竞争者成功的基本模式,那也就避免了许多最初阶段很难逃过的风险。
再说缺点。中国人做生意一窝蜂,这和模仿分不开。当看到一个成功赚钱的生意,不到一年,市场上绝对会有一批新的竞争者争相进入。所以说,简单的模仿可以积累经验,但是能否有长远的发展却很难说。
在一个既定的市场中,“竞争者已建立了”,招求不败“第一”的印象,后进者只会被认为“第二”或“模仿者”。这些后进者如果迟迟不能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就不但不能打击或抢走“第一”的市场与生意,反而更增强竞争者“第一”和“老大”的地位。自己的处境可能就会很尴尬。
第二招:攻击
商业竞争,守是守不住的。只要看准机会,就一定要敢于出招,攻击对方。
攻击策略之运用,就在于正面向敌人攻击。既然正面,就要打击敌人的致命弱点,强调自己的优点。
如果你开一家儿童英语补习班,市场中竞争者林立,那么你如何攻击对手呢?每个英语补习班都强调外籍人士教英文,但是却没有几家的外籍人士接受过正式及完整的儿童英文教学训练,如果你的儿童英语补习班的优点强调的正是有完整的教学训练,你就可以大胆的攻击你的竞争对手。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的25元吃到饱的麻辣火锅店,因为要节省成本,用的火锅科质量都不太好,如果你拥有高品质低成本的优势,当然就可以大声宣传“20元吃到饱,绝对不用下等火锅科”等等。
一般美发店都希望客人的剪发率高,如此才能提高价格,然而同行想利用便宜的、较差的烫发液赚高的利润。如果你不想和同行一样用低品质的烫发液,你可以强调只用有品牌高品质的烫发液,让客人头发又漂亮、又安全。
第三招:躲开
对手强弱不同,能战则战,不战则退。要避免和较强的竞争对手相抗衡,这就是“区隔”的策略。
市场区隔,就是选择不同区市场,不和主要竞争对手抗衡。例如竞争对手在市区,你就选择在郊区,竞争对手在上海,你可选择在南京。
对象区隔,在运作中区分不同的竞争对手。如:儿童英语补习班,一般的竞争对手是对一般广泛的儿童,而你针对的是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当然你所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教学,在费用上相对提高。
竞争者英文范文4
USP是英文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缩写,意思是独特的销售主张,通俗的说法叫卖点。美国达彼思广告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率先提出,后普遍用于营销和广告界。
根据达彼思董事长罗瑟先生的阐述,USP须具有如下特点:
――每个广告都必须向消费者陈述一个主张:“购买此产品你会得到这种具体好处。”
――这种主张必须是独特的,是竞争者不会或者不能提出的,既可以是品牌的独特性,也可以是在这一特定的广告领域一般不会有的主张。
――这一主张一定要强有力地打动千百万人,也就是吸引新的顾客使用你的产品。
现在市场竞争的特点呈现两个明显特征:同质化和差异性。所谓同质化是指市场上提供的能够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同类竞争者有很多家,而且这些产品从内在技术到外形包装非常趋同。企业要想在产品本身寻求卖点似乎有些难。差异性是指每个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都有自己的差别与个性。企业想要用一种商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难。对于企业来说,你不可能由于竞争者多你就不卖商品了,同样你也不可能由于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差异大你就放弃你的顾客。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想让自己的产品迅速脱颖而出,在营销推进的过程中,产品的定位成为关键。一想到定位,今天的营销人不是用情感,还是用情感。在他们的思维里,好像只有情感才能真正的打动消费者(我并不是否认情感定位在营销中的作用),可我们不要忘记,情感用多了同样会溢出,每一个企业都在打情感牌,产生的效果很快就抵消掉了。当你走进超市,面对黎明的乐百氏和王力宏的娃哈哈,你该做何选择?
我们来看一下七匹狼是如何对他的双面夹克进行定位的。
先来看一下央视正在热播的七匹狼双面夹克广告:七匹狼双面夹克男人要两面篇,画面是男人在家里的温柔面和在商场上的英雄面,广告词是这样写的:
面对强手
是更强的对手
面对亲人
是最亲的人
男人要两面
七匹狼双面夹克
竞争者英文范文5
但百度也是一个例子――中国的技术公司如何通过模仿别人的技术在快速成长和变化的市场战胜国外竞争者。尽管没有得到全球创新者那样的尊荣,但他们对中国用户的了解让他们有在全世界最多互联网用户的中国市场打败更强大国外竞争者的机会。
百度在第二季度占有中国搜索市场总收入61%的份额,相比之下它最大的竞争对手谷歌只有29%。
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不健全的版权保护,这使得百度可以提供没有授权的音乐下载,同时还有页面上细微的但是影响很大的区别,还有流行工具,比如,使得用户可以发表讨论主题的在线公告板百度贴吧。
“长期以来百度的搜索框比谷歌的要长要宽。”北京BDA中国有限公司的分析师刘宁说,“这对中国用户的区别很大,因为汉字比英文字母要复杂,这让用户看得更清楚。”
贴吧也是这样。这款百度早期获得认可的产品,这个在线论坛吸引了很多中国用户。不像类似的在线论坛,在那里管理员决定讨论的分类。贴吧允许用户很方便地创建自己的分类作为热门主题,并能通过关键字搜索发现相关帖子,这个功能在中国很流行。
中国人的习惯
百度不是唯一一家采用别人的技术创意、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加以改造的公司。
总部在深圳的腾讯公司在中国推动了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现在在香港挂牌上市的腾讯公司已经成为强大的在线游戏和音乐平台、一个用户最多的社交网络站点,而它的市值有350亿美元,已经超过雅虎公司的250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站点淘宝网,同样使用了一种eBay公司的在线拍卖模式。它添加了允许买家和卖家讨价还价的类似于中国网下交易的即时信息服务。淘宝网现在是在线购物的人最主要常去的地方,今年上半年交易额大约为120亿美元。
就是一种感觉
百度提供MP3搜索服务,它允许用户搜索歌曲和下载,或直接从百度的站点下载――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分析人士称百度是第一个提供这种服务的站点,它带来流量的同时也遭致了唱片业的批评――百度给盗版者提供没有授权的歌曲链接。
百度说“我们没干坏事”。公司发言人说:“百度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并将继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去年,谷歌开始提供同样的指向授权的音乐搜索服务。发言人称,它是谷歌带给中国用户的有许多独特创新的产品,她还补充说:“谷歌将继续提供给用户更好的用户体验。”
即便百度的功能不总是原创,大多数中国人却不以为意。北京一家照明公司的总经理周参军说:“我也说不出百度在哪里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就是一种感觉而已。”
作者:LORETTA CHAO
竞争者英文范文6
什么叫定位理论?要想做定位,就要有一个参照系,有参照系才能找到位置,找到这个位置,就叫定位。这个位置是什么?两个坐标,一个坐标是消费者,另一个坐标是竞争者。所以,这就是本质的东西。
我关于营销本质的重新思考,是营销回归ABC。有两层意思:一来它是最常识的东西,二来它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A是利益(Advantage),B是信任(Belief),C是沟通(Communication) 。
第一是利益,我们无非是干了三件事:
价值的创造,就是所谓的产品(或服务),价值创造的战车有三个轮子:科技、文化和劳动组织,如果光凭劳动组织,那就只有价格战;
价值的塑造,就是心理感受的性价比;
价值的分享,就是营销价值链。目前建渠道正在演变为挖“地道”,因为渠道被各路列强霸占了:大型连锁、商业地产、互联网巨头,因为这些渠道太贵了,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办法:把传统的渠道挖瘫,直至雪崩。于是,目前正在兴起圈子营销、会议营销、直销……
实际上,上面这三件事,就是营销的全部,所谓营销管理只是确保以上行为效率化的组织手段,是伴随销售规模化而产生的附加物。
第二是信任。没有信任保障的交换是无法进行的。
信任保障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机制:合同、支付保障等;二是利益:客户来源、监督与惩罚;三是声誉:品牌与一致性。
第三就是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沟通是营销最本质的东西。因为营销就是通过影响力促使交易的达成。
沟通的关键在哪里?
1. 我们要塑造一种价值,让消费者觉得我们的性价比是优的。
2. 需要和欲望是两回事,市场驱动与驱动市场都有成功的可能。
3. 商业模式决定沟通模式,沟通模式决定沟通方式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