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1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2
关键词:城市文化;高校;襄阳;湖北文理学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地域的差异和不同,每个城市和地方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高校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城市文化是高校人文教育生命力的现实直接立足点,[1]本文将以以襄阳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来说明城市文化对于高校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一、襄阳的城市文化特色
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于汉江中游,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襄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以“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文化”而突出。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中,襄阳的地位曾格外引人注目,也留下了众多的“三国文化”。
襄阳遗存下来的“三国文化”十分丰富,这些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刘备、诸葛亮、庞统、刘表、徐庶等三国重要历史人物都曾活动于此,在这里推进了三国历史的演变;“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这些三国历史故事都发生于襄阳,对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文化”在襄阳处处可见,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隆中对”“三顾茅庐”等为代表的诸葛亮文化。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大约十三公里,诸葛亮早年曾在此躬耕苦读,后刘备三顾于此。古隆中现在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草庐亭、三顾堂、武侯祠、梁父岩等众多景点。在襄阳市中心,为了弘扬三国文化,建有诸葛亮广场,中间矗立着巨大的诸葛亮铜像,这些是三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在襄阳火车站外墙浮雕上,诸葛亮组浮雕占有重要地位,他羽扇纶巾,背后是隆中山。此外,民间有三国菜、孔明灯、孔明菜等,在地名称谓上有隆中文化广场、檀溪路、隆中路、卧龙大桥等等,[2]凡此种种,均展现了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文化在襄阳城市中的地位。
二、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文化
学校尤其是高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是继承、发展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文化的重要集散地,是一个文化辐射源。湖北文理学院原名襄樊学院,地处三国文化的重要所在地古隆中风景名胜风景区,是襄阳市唯一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湖北文理学院作为襄阳市的重要文化中心和场所,自然受到襄阳城市文化的浸染。
从学校建筑和校园文化景观上来看,学校建筑的整体风格取法三国建筑样式,大气恢弘,让人有种回到三国时代的感觉;正对学校大门的是“卧龙出山”大型雕塑,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人物构成,雕塑形象给人以一种意气奋发、催人上进的精神状态。此外,散落校园的还有以三国人物故事为主题的三国谋略和三顾茅庐等雕像,有着和古人相遇的感觉;“淡泊湖”是学校内的一泓人工池塘,取自于诸葛亮著名的“淡泊明志”,这里的朗朗读书声和学子门休闲治学的场景无疑的“淡泊”二字的最好注解;图书馆前面是开阔大气的卧龙广场;学校的楼宇或路名有诸如致远楼、明志路、凤雏园等更是对三国文化的传扬。
从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软环境来看,湖北文理学院的校训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学校提出的战略是“在隆中,谋天下”。在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里,到处都散发着浓厚的三国文化气息,这是对襄阳这座三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承,也是对襄阳城市文化精髓的弘扬,是城市文化底蕴在现时代的文化展现。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受到襄阳城市文化的浸润,展现着浓厚的三国文化氛围。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文化、校园景观和学校建筑,无一不透露着浓郁的三国文化气息和诸葛亮精神情怀,传承着襄阳的优秀历史文化。
三、襄阳城市文化对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温暖。文化能浸染身处其中的人和事物,让其散发出文化的味道;高校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更大更深。湖北文理学院位于襄阳古隆中――诸葛亮出山前躬耕读书的地方,学校修建于此,本身就是在效仿先贤,让广大学子在清幽而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场所学有所成,成长成才。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深受襄阳城市文化和诸葛亮文化的影响。湖北文理学院作为襄阳市的一个重要文化辐射源和文化中心,很好地传承和发扬着襄阳的城市文化,也深受襄阳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校训,“在隆中,谋天下”的人才培养战略,这些体现着对诸葛亮文化的继承弘扬。良好的校园文化必将孕育出优秀人才,必将为国家和社会造就一批又一批人才。
其次,襄阳的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襄阳曾经是三国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代人杰诸葛亮在此成长成才。湖北文理学院坐落于襄阳这座襄阳历史文化古城,承接着优秀历史文化,校园中处处弥漫着诸葛亮文化,这些可以让广大学子以先贤为榜样,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去汲取智慧,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培养家国天下的精神情怀,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襄阳城市文化对于广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助力作用。校训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湖北文理学院的校训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学校以诸葛亮的名言来作为校训,无疑是希望培养出具有这样精神情怀和道德品质的学生。同学们在隆中山下仿效先贤,励志勤读,学习诸葛孔明先生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情怀,这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提供精神助力。
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如果把它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所处的城市文化就是这棵大树赖以生长的土壤,只有从生长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和养分才能真切体会到现实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得到浸润。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深受襄阳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同时又在很好地传承和弘扬着三国文化和诸葛亮精神,把这种优秀的文化倾注于学校人才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朱国佳.城市文化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渗透和影响[J].文教资料,2011(20):57―59.
[2]叶植,靳进.独特的三国文化,难忘的襄阳故事――关于襄阳三国历史文化问题的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13.
本文章获湖北省2016年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以荆楚文化为例”资助。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3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着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4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5
一、精于传统受教大家――李贵镇新古典风格瓷画的形成
建国以后,古典主义风格的瓷画艺术被视为封建糟粕而被迅速边缘化,而在当代民族传统文化被重新定位并崛起的大背景下,古典瓷画艺术悄然升温。但新时代的瓷画物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盘照搬古典形式与内容,于是其中有一批古典瓷画艺术家走得更远、更高,在深厚古典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因其与时俱进,以古典之面貌而蕴深邃时代新意,故冠之以“新”而谓之“新古典”。
出身寒门、学历不高的国家级技能大师李贵镇与其他艺术家相比似乎并不具有任何优势,然而对艺术的挚爱和坚守却使其在坎坷逆境中义无反顾地走上瓷画发展道路,“百折不挠、逆流勇进”是其多年研习探索瓷画艺术的人生格言。天资聪颖、笃实好学的李大师,其早期从艺生涯最大的幸运是能够直接受教于深具传统古典艺术修养的几位瓷画艺术大师,在景德镇陶瓷壁画厂从艺期间,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张松茂等给予其悉心教导和无私帮助,在德艺双馨的大师教导下,使其在做艺和做人两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也使其在言传身教中积累了深厚的古典瓷画艺术修养,为其腾飞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古典瓷画艺术积淀日渐深厚的基础上,李大师开始在作品中更多地融入自身多年来对艺术真谛的思考,尽量将艺术新境与创意融入其中,而形成既具浓郁的古典意味,又紧合时代新韵的新古典瓷画艺术作品。李大师的新古典风格瓷画艺术作品已日益为艺界和商家所认可,其艺品、人品之杰出使其已跃然而成为景德镇几乎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二、古史新韵雅俗共赏――李贵镇新古典风格瓷画艺术内涵
国家级技能大师李贵镇瓷画艺术类型丰富,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涉,无不彰显其新古典艺术风格。其历史人物故事类型的瓷画无疑是最能体现其新古典风格的题材,因为这类题材作品最富古典韵味,亦最能体现作者创新功力,内涵深邃、引人深思。
粉彩作品《三顾茅庐》是李大师新古典风格瓷画的经典作品之一。这一传统题材为无数古今艺术家们加以表现,多以雪景为环境,而李大师则衬之以春景,表现刘关张三人三请诸葛亮之典故。但见在云雾缭绕之中,小河之畔小桥之末,一座小院三间草屋,卧龙先生活脱脱的一位旷世奇人。我们忽略了的是,三顾茅庐为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确为冬季,然第三次真正请出诸葛亮的季节却正好是春天。正如收藏家所说:“这不仅是一幅艺术佳作,更是给我们大家上了重要的一课。”正因其对艺术的负责,对历史的负责,才有寄寓,有担当,或诚而明,或明而诚,正其心以养笔墨,空灵坦荡。
粉彩作品《低头思故乡》为例,整体形式上具有超现实的美感,精神上又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性。画家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心中的意象赋以诗的情致。粉彩表现所独具的氤氲生动之美,温雅清新;天际间雾霭环绕的飘渺,古藤老树的沧桑,溪水涧流的灵动,互衬互应、相融相汇;时值春之盎然景象以及几家团聚的欢乐场景更反衬出老人孑然一身的孤独,视角从老人出发,老人佝偻的身躯和惆怅的心情,让观者不禁为之伤感。
三、以意设境错落有度――李贵镇新古典风格瓷画艺术形式
对形式感的追求亦是国家级技能大师李贵镇新古典风格瓷画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特色。李大师长于构图章法、书画结合瓷画艺术所具有的古典形式之美既有文人画的悠远,又有院体画的工细,同时又体现新时代气息,展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如其粉彩作品《桃园三结义》,构思方面强调意境,表现方面又具独创性,桃花烂漫作为故事的背景,渲染了气氛的同时让背景成功地“虚”到了主题的背后而成为其背景。地毯的花卉图案不仅具备中国传统装饰特征且具有设计的韵味,画面右方作一影壁,飞檐上点缀以椭圆灯笼的放置与正圆月亮互应生辉,留白处题字,丰富了画面内容,又使画面达到结构上的平衡,纵观整个画面,所到之处皆恰到好处。
再如其粉彩作品《仙境》,对每一细微处的细细洗染,令纯白的花朵点缀其间,清丽典雅,又与背景晕染出一片迷离恍惚的奇丽情景。有岁月的积淀,有青春的昂扬,情感的微妙,对生命的敬畏和礼赞。以意境的“幻”和笔致的“生”,展现终极的意向图示和境韵,抽象与具象互生,幻化与美化互补,既显生动又得意蕴。令人扼腕叫绝。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飞跃,超入美境。把“此景只应天上有”的仙境之景表达到极致。
四、结语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6
摘要:目标内容的确定,需在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言语生成的环境,提供听说读写等思维与表达的实践机会。遵循在模仿中习得语言、在对话中运用言语、在审辩中升华言语的步骤,引导学生真正知其人,发其声。
关键词:言语生成 模仿 对话 审辩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的视角确定课文的目标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目标内容的确定,需在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言语生成的环境,提供思维与表达的实践机会。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祁黄羊》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言语生成的三个步骤。
步骤一:在模仿中习得言语
通过阅读教学增加语言积累,进行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训练,是贯穿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课文往往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些细节都可以作为言语生成的范例。需紧扣此情此境,关注人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关注文中留白,随文入境,想象体悟,在模仿中逐步习得言语。教学《祁黄羊》一课,笔者引导学生细悟文本“言意”,进而在模仿中逐步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
【片段1】
师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历史人物。比如提到越王勾践,你会想到——
生 “卧薪尝胆”的故事。
师 提到林则徐,你会想到——
生 “”的故事。
师 提到祁黄羊,自然会想到——
生 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品质。
师 (板书: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是历史对祁黄羊的高度评价。观察这组短语,在形式上你有什么发现?
生 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还有两对反义词,“外”对“内”,“仇”对“亲”。
师 这句话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 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 举荐人才对外不避开仇人,对内不避开自己的亲人。
师 “外举不避仇”对应的是课文哪几个自然段?
生 第3~7自然段。
师 细心地读一读,看看这几段文字有什么特点?平时我们只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很少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 这几段文字主要是对话描写。
师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既然是对话描写,请同桌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 从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 我从悼公的话中感觉中军尉人选关系重大,悼公非常信任祁黄羊。
生 从“想了想”“郑重”等词句中,我觉得祁黄羊举荐解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 你的感悟很深刻!瞧,要读好对话,我们还要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也就是要注意提示语。
不同地方的提示语,会告诉我们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当时的心情等。(将提示语注红)比如第4自然段中,祁黄羊说话时是“想了想”“郑重”。读的时候要——
生 严肃认真。而且“想了想”表示要留出思考的空间,读的时候
要稍有延长。
师 是的。再来看晋悼公,他“深感意外”,那就要读出疑惑的语气。没有提示语的地方,需要我们自己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内心,自己读读试试!
(学生读第3~7自然段。)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祁黄羊,你会怎样向主公请求辞职?老师想采访你一下。
生 我会说:“主公,我跟随您征战沙场多年,腿脚落下了残疾,生怕影响国家的安危,请您准许我告老
还乡吧!”
师 你是祁黄羊的知音,称呼和说话的内容很得体,读得好,理解也准确。那这句话前面可以加什么样的提示语呢?
生 可以加“祁黄羊长叹了一口气说”。
生 可以加“祁黄羊深感内疚地说”。
生 可以加“祁黄羊咳嗽了好一阵说”。
这一片段的教学抓住人物言语的描写,关注人物心理的变化,巧妙使用了一些提示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没把祁黄羊请求辞职的原因说清楚、言语不够简洁等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他们一次次地进行阅读尝试,逐渐明确了说好人物言语要用词准确、恰当,言语简练,把意思表达完整等要求,明白了表达需符合人物身份,会用恰当的称呼等关键要素。之后,教师又让学生将提示语融入句子进行复述,旨在让他们再次体会模仿人物言语时的细节,以使品读领会更有效。此环节中,教师着眼于方法的引领,有助于学生的表达产生正迁移。
步骤二:在对话中运用言语
课文中“言语生成”的点有很多,选取时,务必要定位精准,符合学生年段特点。阅读教学中,情感容易“得”,但言语形式、言语技巧的妙处不易“得”。在最适合处开展言语实践,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尝试运用,能够“言意兼得”。
从单元整体的特点来看,《祁黄羊》一课与《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都是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是剧本,是为表演服务的作品,自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呈现方式,《祁黄羊》和《三顾茅庐》都是围绕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对话格式在前面也有
过接触,可以作为言语生成点进行引导。
【片段2】
师 现在,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请问祁大人,常言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您举荐仇人担任要职,到底是为什么呢?
生 中军尉职责重大,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晋国的生死存亡,需要一个既能带兵打仗又足智多谋的将军。解狐在军中多年,有作战的经验,能胜任中军尉。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师 宰相肚里能撑船,好一个心胸宽广的祁黄羊!解狐在听到祁黄羊举荐他的消息时,与晋悼公的使者也有一番对话。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什么呢?先写一写,我们再交流。
(学生练写对话,配合讲述故事。)
生 (扮“使者”)奉天承运,主公诏曰:祁黄羊年迈多病,腿有残疾,行动多有不便。现告老还乡,特举荐解狐担任中军尉。请解狐接旨,即刻进殿面见主公。钦此!
生 (扮“解狐”)我与祁黄羊有杀父之仇,没想到他会举荐我。真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啊!
生 (扮“使者”)既如此,请与我速速进殿面见主公,担任中军尉一职,为国出力。
生 (扮“解狐”)感谢主公和祁黄羊的信任,可是我大病在身,卧床多日,实在不能担此重任。请转告主公另选他人吧!
语言表达训练不仅要追求理解的正确,更要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本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对话句式的基础上分别扮演使者和解狐。个性化的对话开展,加深了对“外举不避仇”的理解。最后的交流和师生评点,也采用“角色扮演”和“导演指导”的方式推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对话环节的设计,既有示范引领的作用,又促成了言语的创造性运用。
步骤三:在审辩中升华言语
审辩是深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通过理性思考得出合理结论的过程,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某种特定技能的必备思维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发展学生语言的意识,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让学生在审辩式实践中习得言语表达的策略,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片段3】
师 哪几段写的是“内举不避亲”的事?
生 第9~12自然段。
师 用心读一读祁黄羊举荐自己儿子的语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 我发现祁黄羊举荐自己儿子前也是经过郑重考虑的。他的举荐让悼公十分惊讶。
师 悼公惊讶的是——
生 祁黄羊竟然会举荐自己的亲生儿子。
师 祁黄羊举荐自己儿子担任中军尉的消息传出来,引起了朝中大臣、晋国百姓、解狐家人、祁府家丁的诸多议论。他们会怎么说呢?
生 (扮“朝中大臣”)真没想到祁大人会举荐自己的儿子来担任中军尉,这会毁了他一世英名啊!
生 (扮“晋国百姓”)祁黄羊举荐自己的儿子担任中军尉,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生 (扮“解狐家人”)祁黄羊明知道我家大人卧病在床,先举荐我家大人,再举荐自己的儿子,真是欺世盗名之徒。
生 (扮“祁府家丁”)放眼当今晋国上下,也只有我家公子能担当此任了。我家大人身正不怕影子斜,才不怕小人说短道长。
师 这些议论祁黄羊当然都想过。但是,他有自己的举荐理由。
生 祁黄羊只考虑谁更适合中军尉这个职位,根本就不怕别人说自己有私心。
师 既然祁黄羊一心为国,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为什么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呢?
生 我从“只有”一词体会到祁黄羊是在先举荐解狐,解狐去世后无人可举荐的情况下才举荐祁午的。他的态度是慎重的,又是无可奈何的。
师 祁黄羊说的第一句话里的“不能不”换成“一定会”好不好,为什么?
生 不好,“不能不”强调了国家的安危是最重要的,祁黄羊心中没有其他的想法,一心只想着国家的利益。
师 祁黄羊如此审慎地推荐中军尉的标准是什么呢?请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 “所以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师 我觉得这部分后面还有内容可以续写。可以写对话。写谁与谁之间的对话较为恰当呢?
生 可以写晋悼公与祁午的对话。
生 可以写祁黄羊和他儿子的对话。
生 还可以祁午与反对他的人的对话。
师 好的,那现在你就是祁午,此时你
已被父亲举荐为中军尉,你想说点什么?
生 我真怕自己不能胜任中军尉,辜负了父亲对我的信任。
生 我会奋勇杀敌,给父亲争光。
生 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让那些不服气的人最终心服口服。
师 事实证明,祁黄羊的举荐是完全正确的。祁午担任中军尉以后,秉承父志,不断壮大晋国的军事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军无秕政,为诸侯之选。”你能读懂这句话吗?
生 管理军务没有过错,是做诸侯的最佳人选。
师 如此看来,无论是祁黄羊“外举”杀父仇人解狐,还是“内举”亲生儿子祁午,都和四个字紧密相连“出以公心”。当时的晋国市井妇孺也用童谣赞美他。我们来读一读——
生 正人君子祁黄羊,心中有数识贤良。量才录用仇人举,人尽其才荐其郞。各得其所多善政,治国安民百姓康。德高望重人人仰,大公无私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