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90-02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本文在于逐步的实行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技能为主向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和终生体育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上好体育课我们采用了五步教学法。

1 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的导入犹如"戏剧序幕、乐曲前奏。"导入的效果对整节课教学起着"定调"的作用。教师生动的语言与富有情趣化的问题将是吸引学生的关键。

目的是唤起学生的认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情感题、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也为课的内容进一步推进,埋下伏笔。

2 育情境,掌握运动技能

过往体育教学中,教师都是直接示范,学生被动学习。为此我们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孕育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仍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课始,师生同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动物动作,这时老师边做动作,边向一些动作有创意的学生竖起大拇指,在孕育的情境中学生表现欲更强。老师适时地中断学生的活动,并带着惊奇的神情说:“太精彩了,不过有一位同学,我觉得他了不起,他的动作好像与别的同学不一样,想看一看吗?“老师请出早已观察好的一位同学做示范(“学习青蛙跳”两手触地,两脚蹬地,边做边叫,形象逼真可爱。)老师带头鼓掌,学生连声叫好!师:欣赏了这位同学的表演,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老师,他学的虽然像,但这样很不卫生。”“青蛙跳起时,前腿是抬起的,像这样根本跳不远。”……..“同学们,真了不起,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怎样才能跳得远呢?大家先分组讨论一下,再向老师汇报。”(每一组学生讨论都十分热烈,有的还不断做示范。“……..师:小结。补充”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建议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或提升,学生练习。 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1)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已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2)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3)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4)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5)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为引发学生讨论抛砖引玉。变先教后学位先学后教。形成: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求异求新;教师:创设情境——积极参与——探寻点拨——评价鼓励的教学模式。

3 体验运动乐趣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设计的练习都与新授内容密切相关,旨在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加以解决。有的还以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其效果相当不错。虽然体育教学内容与游戏或比赛等内容的选配上也应该注重衔接,让学习新技巧和游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游戏固然是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放松、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值得强调的是,游戏也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延续和教学方式。案例中安排的“狼和小羊”活动,但游戏内容的安排紧紧围绕新学内容开展活动。复习巩固着动作技巧,既是身心的愉悦又是对技能的实践,真正达到了“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效果。

4 自我评价及思考与练习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情感上的触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行生动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5 让技能在实践中保持

在小结中设计相关问题或留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家课“,让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延伸和保持。如在教学“生理与保健”一课后,学生学习了几种简单的按摩手法和保健常识。课堂小结时,老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特殊的“家课”。

结束语:做为一位好的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他既为“游人”领出一条最快捷的路径,又能抓住每一处胜景予以指点评价。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要精深,业务要熟练,同时,要求教法要灵活而新颖,科学而实用;既要把学生导入知识的新境地,放手让他们探幽揽胜,又要做一名合格的“解说员”,从而达到导与讲、教与练、放与收和谐的统一引导启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新唤回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使我们体育教学更富于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温总理指出“没有快乐的体育就没有快乐的童年”给我们以警醒,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的体育教学能够以“快乐学习”为基点出发,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花更多的时间去设计能够让学生有兴趣,有快乐体验的练习方法与手段。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寓教于乐”,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有笑声、有汗水、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吴志诚、曲宗湖、刘绍曾著《现代教学论现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2] 肖萍《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与途径》中国学校体育1998年第四期。

[3] 韩志刚、吕伯东《导教合一、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学杂志1999年第五期。

[4] 胡聪《互动教学法初探》体育教学杂志1999第五期。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范文2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2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泰州市海陵区也是如此。但是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之初就表现出了对英语学习的反感和倦怠,这令我感到十分困惑。

而顺利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对后面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呢?在个别访谈、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运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海陵区的部分学校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经分析发现,这个问题主要由中小学英语课程地位不同;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不同;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不紧;中小学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不同;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中小学英语评价体系不同等原因造成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七条解决对策。

一、提高家长对英语的重视度

由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对课外学习时间的分配多数依赖于家长的安排,教师可以在家长身上下工夫:可以定期举行家长学习班或与家长个别交流,一来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从他们自身的角度重视起外语课堂教学,二来解决一些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难——对外语知识的陌生感。我们也可以通过短信联系的方式将每天的学习要求告之家长,请他们配合督促,从而为保证学生在家里学习外语的时间,形成外语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对比中小学教材找出差异

为了实现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教师可以对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进行梳理、小结,避免过多的机械重复,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应防止学生由于有些知识已经学过而产生懈怠、放松的情绪,影响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具体操作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整理出中小学教材的异同。先整理出小学英语教材中已出现过的词汇、语言现象,在初中阶段进行精练概括,节省时间选学补充教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二步是制定初一新课前的复习计划。小学英语教学内容通常为简单的日常情景功能会话,语法知识不多。所以,学生步入初一之后,我们应当将小学英语的重难点,特别是涉及与新课程英语内容相关的语言项目系统地复习一遍,包括单词拼读、句子朗读、句型转换、会话交际、语法运用等,达到巩固、记忆、活用的目的,为过渡到初一新语言项目作好充分准备。

第三步是在同一班级中实行多层次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同一班级中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反馈可以适当增减部分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要不断加深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理解与认识,转变旧观念,适应新形势,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教学对策,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教师要时刻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工作;在日常教学中应时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关注学法的指导,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将思想品德教育等寓于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间的渗透,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具体来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科学文化知识、专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首先,作为英语教师,教授的是语言。而语言从来就没有离开文化,离开文化的语言教学往往既不深入也没有效率。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时时向学生渗透这种意识。其次,英语师要具备完善的专科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处于衔接教学阶段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所教教材,掌握其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层次和结构,而且要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或中学阶段所用的教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他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应具备流利的英汉语言表达能力、高超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这样才能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外,英语教师还得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如何才能让学生爱学、会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得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3.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学会教学,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反思,可以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反思,可以让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加强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由于处于中小学衔接阶段的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应比其他年级教师更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不断总结得失,修正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顺利走过衔接阶段。

四、实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不能适应的现状,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就应当考虑对小学英语的教法有选择地继承:保持小学英语“听、说、读、写、唱、玩、演”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设置情景,将机械性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去交流等。

另外,由于初一新生在基础、方法、习惯以及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层次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既能符合初中目标的要求,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相结合来解决。

这种分层,首先应该潜藏在对合作小组的分配里。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比例分配在同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既分工又协作,通过集体协作共同来完成学习的总目标。比起严肃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容易产生愉,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其次,酝酿在对各类学生的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勇气抬起头来,充满自信和骄傲地接受不同层次的课外学习任务,并且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会到符合自身能力的成功,在获得自信的同时,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最后,暗含在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外辅导中。在海陵区乃至全国的许多城市,在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大班额教学所带来的实践量小的弊病。而衔接教学阶段的学生恰恰比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将实践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课外辅导对于初一新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的放矢的课外辅导会加速他们学习的进程,同时也能加快衔接教学的脚步。

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1.学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的学习科目少、内容浅,学生易于掌握所学知识;而中学科目增多、内容加深,初一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因此,教师要及时指导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1)注重预习,学会自学。(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3)及时巩固,温故知新。(4)利用现代技术,增加信息输入。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并逐步做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学习习惯的培养

许多学生怕学英语或英语学不好的原因就是怕记怕背。实际上,死记硬背绝不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而且即使你把所有的单词、短语、课文都背熟了,也不一定就能学好英语。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只是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去运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运用与实践中,使方法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学习之路才可能走得顺利。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科学的学习方法自然而然地得到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要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注意克服已有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不去除掉,学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接受就有困难。

六、关注学生心理与情感沟通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情感、自我意识、道德观念都有很大变化。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同处在少年期,好奇心强,善于形象思维,乐于表现自己。衔接阶段的教师可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喜欢英语、激发动机、引起注意、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另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成就感”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因性格内向、学习基础较差等原因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和胆怯心理,不敢开口说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视不同学生的情况做到难易相宜,各得其所,并能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用激励的目光和言辞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师对学生这种心灵上的激励及期望,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成就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这对学生将终生有益。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谓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用强制手段迫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达到师生人格上的完全平等。二、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师生的情感联系的基础,也就是教师要爱护学生,倾注满腔热情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它是学习学习的强劲动力。三、互动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四、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不仅仅是交与学的活动,同时也是师生思想的交流过程。让我们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和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有持续有效的评估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是新课标的一条重要评价原则。比如,在正常的定期测试以外,还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小竞赛,鼓励竞争;可以建立学生日常学习档案,把学生平时的各类情况记载入册,定期总结,及时反馈,促其调整;可以利用课堂观察,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交谈、使用教材或运用语言的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进行问卷调查,给学生发放问卷,通过问卷,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评价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可以和学生面谈,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受和看法,以评价学生的进展和问题;可以利用家校联系册,了解家长对学习情况的反馈意见。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范文4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1.1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不紧

现阶段,小学教材使用不规范,往往一个地区内采用基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难度不一致,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有的教材中,语音、语法、生词等在小学不作为教学重点的内容在升入初中都是中考考试的重点内容;一些内容在教材中重复出现,难度系数却改变;教材中阅读量和生词数量增加比较快。很多地区为了弥补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刚刚升入初中时为学生提供了一本预备教材,旨在为使学生对小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复习。但是很多学校和学生并没有对此重视起来,而是直接学习初中英语知识。所以一些在小学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而言,初中英语知识的学习内容比较难,而初中教学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教学速度比较快,知识量较大,基础条件差的学生感觉到吃力在所难免。

1.2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不同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简单、易学易懂,学生在课堂学习比较轻松。教师经常采用唱歌、做游戏、模仿、比赛等形式教授英语。这样教学形式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表现以及善于模仿心理特点。所以,学生往往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性非常强。

但是当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由趣味性转为能力型,课堂教学模式更倾向于教师对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学生更多的是听、学、记。英语的学习也不再是一种“好玩的事情。”而随着知识的难度的加深,英语的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教师点名才会回答问题,大大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英语成绩直线下滑。

2 新课程标准下解决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的措施

2.1教材对比,找出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切实的把小学英语教学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异同之处,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为此,初中教师应该对小学阶段以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小结,避免过多的机械重复,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也应该防止学生由于个别知识已经学过而产生的懈怠的情绪,影响严谨学风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体的做法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对中小学教材的异同进行整理。初中教师先整理出小学英语教材中已经出现过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在初中教学中进行概括,节省时间,有选择性的进行补充,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初一新课前的复习计划,特别是涉及和新课程的英语内容标准相关联的语言知识。包括单词、句子、句型转换、语法运用等,达到巩固,活学活用的目的。最后,在年级中实行分层次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增减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中小学的衔接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中对知识的积累。因为在小学时,很多的学生养成了比较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习惯,所以在升入初中以后,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初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预习和自学;督促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对新知识及时巩固,温故知新;此外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信息输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学到什么,以至于最后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死记硬背不是学习好英语的关键,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习方法自然而然地得到有效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3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沟通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身体处于转折期。这时的学生逐渐过渡到青春期。情感,一生一世,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少年期,好奇心强,善于表现自己,所以在衔接阶段,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多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起对英语的关注,培养并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言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成绩感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总结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因此从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情感教育上加大对学生英语知识的衔接,对于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范文5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分析教育评价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借鉴美国、日本等体育教育相对发达国家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校新的课程目标,从教学评价理论角度,提出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发展的新趋向。

1.关于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评价是评定价值的意思。学校体育评价就是对学校体育中的人或事物作出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评价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核心,包括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对教师任课的评价,我们理应把对学生的评价置于中心地位。因为学习评价不仅仅反映了课程的最终结果,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程评价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站在素质教育的新起点,探索评价的新思路。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学者桑代克提出了学习能力的客观测定,即标准化学力。其特点是评定学生的成绩用统一标准,把对学生横向优劣的比较置于重要地位;其缺点是忽略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评价的多种目标。

20世纪70年代后,欧美和日本普通接受布鲁纳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一个单元的结束和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结束都要进行评价,其评价方式也灵活得多。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很大区别。终结性评价重视的是客观测定与定量分析,强调对学生的最终评分。而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客观测定与定量分析,同时又重视主观判断(不仅是教师评价,而且包含学生评价)和定性分析,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

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各国在体育课程的评价方面,几乎沿着一个方向在发展,这就是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学校体育发达国家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2.1美国学生学习评价工具和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了最佳体适能计划。体适能是指从事那些需要耐力、力量和柔韧性的身体活动的能力。最佳体适能的学习评价是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和成绩的关键信息,也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学习动力。其评价工具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走向社会制定锻炼计划,自我评价锻炼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力求评价真正反映学生进步的实际情况,这就使评价工具呈现多样化特征。其评价工具有教师观察、日记、日志条目、笔试、讨论、投票表决、角色扮演和健康测试等,这些工具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进行评价。评价工具中以角色扮演和健康测验最有特点。角色扮演是对学生的情感方面的评价,展现了学生认识、理解的程度。如:怎样说服一位朋友戒烟、怎样帮助家人制定锻炼计划。健康测试的原则是:一是不把结果作为等级评价的唯一依据;二是不把结果作为衡量计划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三是不张贴测试成绩;四是根据进步与否而不是成绩高低进行奖励。评价方法有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学习档案评价等。

2.2日本学生学习评价的非成绩评定

日本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包含体育课的学生成绩评定和体育课的非学生成绩评定两部分。日本对学生体育课学习的非成绩评定采用了四方面三等级标准评定。四方面包括:一是关心、意欲和态度;二是思考和判断;三是技能和表现;四是知识和理解等,并将关心、意欲和态度放在评价内容的首要位置。三等级标准是指:充分满足;大致满足;经过努力可以满足。学生评价包括“评价”和“所见”两大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分,取消小学低年级的评分;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采用三级评定,高校对选择必修项目的单元测定采用三级评定。“所见”是指学生的闪光点和关注。总之,提倡对逐个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积极评价。

3.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及其与学习评价的关系

2002年8月6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实行。新课程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和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区别,不仅要求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期望学生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这就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

高校新课程目标突破了原来只注重“生物性”健康这一单维度健康标准的局限,给学校体育带来观念上的转变。它力求突破传统体育课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提出了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新课程标准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高校体育学习评价发展趋向分析

4.1体育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的指标作为评分标准

有人说,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就应当把提高体能作为主要目标。其实,体育课的评价应当是体能与技能并重。体育学习过程能提高体能,同时也能提高技能。但是,提高体能与学习过程的相关程度低,而提高技能与学习过程的相关程度高。一个人的体能与提高和遗传、营养、休息、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而运动仅是其中变量之一。有的学生尽管认真学习,但体能提高幅度很慢;有的学生先天条件好,不用练习也能评优,其原因就是因为体能发展与学习过程相关程度小之故。所以体育课考核,应当技能类优于体能类。

4.2成绩评定标准的可操作性与多样化

体育在学年、学期和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其目标往往是抽象的、一般的,其具体的要求往往不明确。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把学习目标具体化,增强评定标准的切实可操作性。同时因各地区和各学校间的差别,也会出现考核的多样化局面,这种多样化有利于结束力和灵活性的结合,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能力及创造性的发展。

4.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全面的评价需要各种评价工具。测验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工具。但是,仅有测验远不足以评价学生学习的全部结果。观察、访谈、日志等调查技术在学生评价中也应收到重视。此外,在测验中,客观式测验与论文式测验也各有作用,偏爱一种方法而忽视第一种方法是不完善的。

4.4体质测试单列

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非同步性,把体质测试内容作为学生成绩评定指标之一,不公平且不合理,应当单独列出,作为学生非成绩测定内容之一。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均反映体育过程中人的身体发展,是一项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其评价方式应当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和同龄人的平均数比较。当然要先算出各项的标准百分数,这样比较就可知道哪项发展快,哪项发展慢,便于不断调节自己的锻炼方法。

4.5学生测定与教师测定相结合

高校在评价的过程中,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阶段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只求评分的最终结果,忽视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笞。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然后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

4.6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我国未来的体育课程将会十分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可能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运动的行为,运动习惯等;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等;交往能力、合作精神。

5.结语

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体育课评价的区分、区别、选拔的目的是次要的。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强调的是重视体育课程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评价不是最终目的,仅是手段。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和反馈,通过过程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双方了解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激励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努力,不断完善,使评价更好地为体育课程和学生的未来服务。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2]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3]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4]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结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5]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6]体育课程标准研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范文6

该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3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及存在的问题,为天津市各高校体教专业改革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体育课程标准;高校;体育教育

中小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两大主线,前者主导着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培养方向,后者与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强能力的人才相关,因此,任何一项教育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所涉及的调查对象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两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相关领导和教师,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体院大三、大四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借助中国期刊数据网和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等多种途径,笔者查阅了有关该研究课题的论文和专著,重点收集关于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全国各地区的实施现状。

1.2.2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针对3类调查对象制定,分别对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体教专业的部分相关领导和老师发放问卷,对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有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以及统计分析,做出明细的表格,便于最后结果的分析,为该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依据。

2结果分析

2.1天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和态度调查

(1)高校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体育教师中,对新课程标准基本了解的比例最大,占了46.5%;比较了解的人数占了25.3%;而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人数比例比较小,但其总和占了总数的为26.8%。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还需要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这样才能将这种教学思想带入课堂,从而提起学生对此的重视。在接受调查的三、四年级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反映的数据来看,不太了解的人数占了最大的比例,为48.3%;不了解的人数比例为5%;基本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数分别为25.5%和13.2%;对新课程标准非常了解的人数只有8%。由此可以看出,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甚微,而这些专业人才是输入中学教学的主要力量来源,这也是造成毕业生不能立即适应中学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校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态度。统计数据所示,高校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态度主要有4点,认同,但是没有实施过的比例最大,占到61.3%;持有很赞同其理念,正在学习进步的教师占有23.2%的比例;不赞同,无法实施,以及抱有听上级安排,无看法态度的教师分别占了11.6%和3.9%的人数比例。通过对体教学生就有关新课程标准内容开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反映的问题是,有40.5%的同学课表当中没有开设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内容;59.5%的学生课表中开设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受调查的学生为天津体育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三四年级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学院学生人数较多,比例分配为18∶3。

2.2天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

统计过程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对本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持基本满意态度的人数最多,是52.3%;比较满意比例为36.5%;持反对方向意见比例很小,为8.2%;相对而言,非常满意的比例也很小,为3%。因此,高校体教专业教师对学校课程设置的反对意见很小,在课程中学科与术科的分配比例上,75%的老师认为课程比例分配的很合理,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来一些问题。学科课时少,术科课时多,是集中反映程度最高的一个问题,集中率达到43.7%,这也是专业倾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专项课相关课程偏多,教学类太少,是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集中率达到39.5%。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理论课、实践课中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失调,这两个问题反映的集中率同等,这也说明学科和术科老师在培养学生上所持的意见不同。

2.3天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查

(1)理论课专业教学内容的教师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在接受调查的天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老师反映的结果来看,78.5%的教师主要的授课方式是按照教学大纲,严格要求教风、教纪;55.6%的教师能够以课本的框架为主,结合一些现实例子进行讲解。向学生介绍比较新颖的和书本内容不是完全—致的教师并不是很多。以此可以看出,理论课教师多以传统的课本教学为主,课堂拓展的东西不多,那么,新鲜元素引入的机会也会比较少。学生理想的理论课内容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是:“课本作为学习的辅助教材,掌握基础之上,联系实际”,比例为68.8%;支持率位于第二位的是:“对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在掌握自己专业基础上,进行拓展”,比例为59.5%。这两个内容表示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喜欢增加一些课外的新鲜知识来补充。由数据可知,喜欢“书本是最好的学习内容,严格执行”学习的只有47.5%的学生比例,这说明学生不喜欢按照课本的内容生拉硬套的硬式学习。

(2)技术课教学内容和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程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技术课教师目前仍然是把技术动作、教学方法放在首要位置,比例分别为88.2%和70.6%。在天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里,组织和裁判,技术课老师重视的也很多,占据将近半数的比例。

3结论

(1)新课标对天津市高校教师的影响不大,高校教师和学生对新课标并不很了解。

(2)天津市高校体教教师所教授的东西,重心还是放在内容上,对教学的探究太少,一带而过,与中小学相关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

(3)天津市高校体教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虽自身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但在学习中也已经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高校学生应自我调整,课下进行自我补充,扩大视野,不在条条框框中继续学习。

作者:乔盛章 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