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1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q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q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q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尽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q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2

本课选自“外研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语文教材的拓展模块古典诗文诵读 “诗词四首”的第四首。拓展模块中的两首宋词虽都抒发伤感之情,却风格迥异。《一剪梅》深情缠绵,《念奴娇・赤壁怀古》恢弘雄放,两词分别代表宋词婉约与豪放的较高成就,学生可在对比中加深对宋词的感性认识。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见、所闻、所感,词人怀古伤己,并不消极悲观,凸显身处逆境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尤其值得自信心不强、有畏难情绪的职高生借鉴。

“外研版”教材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共有七首宋词,呈层进式编排,“古典诗文诵读”单元强调诵读,学生学习本课,要反复诵读感悟,与《一剪梅》比较不同,领悟苏轼这首词的风格特点,提升阅读赏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国际商务专业二年级2班学生。

学生特点:活力四射、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际能力强。

专业学情:国际商务专业的学习以英语和HND课程为主,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组内合作、组间交互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

学科学情:学生在“外研版”基础模块中学习了12首古诗词,具备了诗词知识和诵读基础,阅读赏析能力有所提高,但拓展模块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帮助学生在诵读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意象,通过分析语言、意象、人物、情境,走入诗人感情世界,获得精神的感染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意象内涵,鉴赏用词精妙,通过对比归纳豪放词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词意象、语言特色,把握词人内心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学习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点:理解意象内涵,鉴赏用词精妙,理解词人怀古时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比归纳豪放词一些特点。

5.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词意象、语言特色,把握词人内心情感。

四、教法、学法、教具准备

教法:指导阅读法、情境教学法、悬念法。

学法:诵读品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PPT,MP3,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可联网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一课时,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定朗读评价标准和小组学习评价表,布置、检查个人预习作业,把学生异质分为4组,布置小组预习任务,检查并指导各组整合资料。

学生准备有三:上传个人预习作业;各组完成录音评价任务;各组按要求搜集整理资料,做PPT,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

预习为课堂小组探究性学习准备资料,锻炼合作能力、搜集整合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

环节一:情境导入(3分钟)

播放全班最优朗读录音,展示小组学习评价表。学生听录音,感受韵律,进入课堂学习;了解各组预习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感知设疑(3分钟)

首先,学生回忆并列出《一剪梅》的意象。之后,学生默读并找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象,描述其画面。老师提出悬念:相比《一剪梅》意象的婉约,《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意象的背后会是怎样的感情?

对比两词意象不同,关注意象背后隐藏的感情,实现由“文”到“情”的过渡;设疑贯穿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环节三:品读解疑(25分钟)

1.赤壁之景

首先,小组朗读上阙,体会赤壁之景。之后,分析意象和语言,主要提出四个问题。其一,江水是什么样子?词人为什么写江水?其二,可否将“人道是”改为“曾经是”?其三,可否改为“乱石向空,惊涛击岸,堆起千堆雪”?为什么?其四,上阙中的意象共同体现出赤壁什么特点?最后,男生朗读,读出赤壁气势。

分析上阕,体会意象特点,理解作者用词的豪放大气与准确生动。明确豪放词意象的整体特点,提高学生的对豪放词的感性认识。

2.怀古之情

首先,齐读下阙,感受词人情感。之后,分析豪放意象背后词人复杂的情感,主要提出五个问题。问题一,周瑜是谁?问题二,词中周瑜是什么样子?问题三,作者实际情况如何?问题四, “笑”词人什么?问题五,寄托词人哪些情感?最后,全班齐读下阙,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

品读下阕,走入词人内心世界;对比周瑜和苏轼的人生际遇,理解苏轼当时处境和复杂心态,从而培养学生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对比朗读

请课前全班朗读最优者配乐朗读,其他组各派一名代表配乐朗读。得分记入小组成绩。各组按朗读标准评价,并进行点评。

通过再次诵读,学生更好地表达出对本词的理解;同学的点评,可以检测学生对本文的理解程度。

环节四:归纳破疑(5分钟)

比较《一剪梅》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情感、题材等方面比较,归纳填表。通过比较两词不同,初步了解两词派的一些特点。

环节五:拓展阅读(4分钟)

同学展示整合资料:苏轼豪放词作品《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拓展阅读,深入理解苏轼豪放词题材广的特点。

环节六:课后作业(1分钟)

比较学习:秦观的《鹊桥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中的内涵,感受其中的婉约之美和豪放之气。以小组作业形式上交。进一步理解两个词派的风格特点。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追慕赤壁之景 怀古之情 伤己

(气势宏大、险奇壮阔) 旷达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课前组内分工整合信息,课上组间展示分享信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构了知识。

2.根据职高生自信心不强和畏难情绪,指导学生借鉴和学习本词人文信息――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和朗读基础,反复品读文本,感悟用词之精妙和词人复杂情感,比较两首词的不同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 创新 教学设计

在多年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职高语文教学信息化教学要想顺利有效的开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更新教学观念――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唯一决定的因素是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只有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才得以见到。即使有的语文教师平时上课有用到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室,也只是简单地播放一些声音、画面,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实践操作,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少数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受到语文学科特点及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本身的局限,认为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详细传授,计算机没有这种能力。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技术,也不在经济,而在于陈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束傅。”因此,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首要的是现代教育观念。

二、优化校园信息环境――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基础

要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学信息化,就需要必备的基础设施与基本设备。如数量足够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以及制作课件需要的一系列设备设施等。让教师与学生有条件利用这个设备收集资料进行学习、传播信息进行交流、设计产品进行展示。如录制模拟招聘现场会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与指瑕;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传入网络进行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制作课件进行展示等。

三、提高师生信息素养――语文教学信息化的保障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它主要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和运用信息、融入信息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是顺利实施语文教学信息化的重要保证。不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文盲。为此,我们要加大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力度。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职高生必备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的能力。因为,一旦学生们踏入社会,他就成为了信息社会中的一份子。语文教学信息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反之同理,只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从而提高职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建立资源信息素材库――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宝藏

建立丰富的语文学科资源库,包括教师课件制作积件库和学生自学资源库就像是为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建立一个语文能源加油站。资料库的素材不丰富,素材内容不与语文学科内容相衔接,使用不方便,那么师生也就不可能随机利用网上资源和信息,多媒体网络教学就不能顺畅开展。何况,语文外延几乎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职高的语文教学又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因此,必须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教学素材,为广大师生提供完善、丰富、不断更新的素材资源。在这样的“素材库”中,有着各种适合语文学科的课件和网络资源,每一种“元素材”都可以单独调用,师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和自学需要,进行任意调用,“以不变(共享素材库)应万变(教学实际)”。

任何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的主体总是教材中课文的教学。那么如何使语文课文教学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更有效呢?在对我学校信息化资源进行了解的前提下,我尝试了这样设计一节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尝试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知词意境的能力;阅读鉴赏词的能力;搜索资源和整理、加工、分析所得信息的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诵本词,体会苏轼的情感矛盾。

2.学生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可以要求他们从网络上或其他途径上查找资料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教学策略

以教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为主线,开展课外的探究性学习,课内演示、讲解、交流相结合。

4.教学媒体

1)Power-Point课件:

展现与课文所写之景意境相似的图片,帮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展现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2)因特网、诗词主题网站和相关资料库。

5.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课前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进行组内分工,通过各种资源库和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讨论,将讨论结果用所要求的媒体工具记录下来并存放在指定位置,各小组准备课程学习内容的一个方面,并整理出比较必要的为其他同学讲解的内容,将它们制用成小课件,准备上课之需。

[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①苏轼写首词的时代背景。

②对赤壁景色描写的特色。

③为什么对周瑜这个人物重点描写?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④作者通过这首词反映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⑤对“千古风流人物”是如何理解的?

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大家讲授这首词的基本含义。

2)开始课程

教师以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为提纲,指导学生对每个问题进行讲解,并做实进提问、点评与补充。

[学生小组学习成果摘录]

为什么对周瑜这个人物重点描写?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学生讲解]: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教师提问: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作者通过这首诗反映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教师补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5

2、《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范文6

关键词: 苏轼 黄州赤壁 复杂情感 心路历程

苏轼吟咏黄州赤壁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人们对它们的欣赏、解读不外以下几种:一是认为苏轼在作品中抒写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对比周瑜、曹操等,自己年华老大、一事无成,发出慨叹;二是认为这些作品虽有豪放之意,但更多的是表露旷达之情,反映了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矛盾挣扎之后寄情山水,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三是过分强调苏轼悲观、消沉的一面,等等。我认为要想真正理解苏轼彼时彼境的心路历程,应该把这三篇名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清楚地探寻到苏轼在经历了政治风雨后百般挣扎、反复曲折的复杂情感。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个重要之地。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丧命,次年春被贬黄州,这对怀抱用世报国之心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重大打击。在黄州,他的政治处境仍很险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就流露出忧谗畏讥的心情;经济上也十分拮据,每月要精打细算才能不至于挨饿。

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杂糅,但其思想的主体是儒家的孔孟之道,崇尚人格气节,比较重视现实人生。儒家特别重视善处穷通之际的一种自持的修养,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苏轼被贬黄州后,虽形同囚犯,但其报国、济民、建功立业之心并未减退,曾多次表示“虽废弃,未忘为国虑也”。思想和现实的矛盾必然会导致精神上极大的痛苦,这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求得心理平衡的工具。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而在遭遇挫折时,佛老思想又成为他的主要处世哲学。这种逆境中的痛苦、不甘、自我挣扎、自我安慰,终至达观自解但终究有些茫然若失的情感历程,在他三咏赤壁的名作中有着或明或隐的体现。

苏轼被贬黄州后,似乎对黄州赤壁情有独钟,据说苏轼在黄州经常来赤壁游览。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更是三咏赤壁,先后创作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三篇传诵千古的名作,在缅怀三国英雄、激赏山水美景中,披露自己复杂的情感,显示在困境中艰难挣扎的心路历程。

苏轼为什么这么钟情于黄州赤壁呢?一是因为赤壁在长江边,自然界波涛汹涌、不停流逝的大江,峭拔高峻的江岸,不同时间、季节不断变化的山水景物,更符合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也更适合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因为这处地名更易使人产生联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三国时代是豪杰并起、乱世出英雄之际,来到黄州赤壁,就自然会联想起那一场对鼎足三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大战;三是苏轼自己的处境使然,在正是建功立业的壮年却遭此沉重打击、前途未卜,和历史上在赤壁鏖战过的豪杰相比,自然会生出无限感慨,个中滋味“剪不断、理还乱”。

古典诗文中,咏史、怀古、写景一类的作品,大都是借对史事、古迹、美景的评论、观赏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感,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不例外。

综观苏轼的《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其抒感有着相近的模式轨迹。三咏中都有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想沉浸在自然山水中忘却现实,结果却勾起心事,经自我宽慰调适、想法摆脱,以达到遗世独立的境界而终究有着深藏心灵的孤独迷茫。

《前赤壁赋》中,苏轼采用赋家的“主客之辩、抑客伸主”的手法,借主客对话表达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先写令人陶醉的美景:清风、明月、江水,产生“羽化登仙”的,但如此美景却勾起作者的联想慨叹。借客人之口,感叹丰功伟业终归虚幻,宣泄备受压抑的苦闷和人生短促渺小的忧患;接着用庄子的齐物思想宽慰自己,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忘怀现实,借主之口传达出从江水、明月中感悟的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从而在回归自然之乐中求得心灵的安宁与超脱;最后在杯盘狼藉中一觉到天明,“不知东方之既白”,超脱中有一丝落寞。

《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头就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体,隐含的急迫和焦虑之情扑面而来,篇中壮阔的景物既是写实更是作者内心汹涌情感的体现。联想到历史长河中的“风流人物”、“三国周郎”,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的无限向往与钦羡;对比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篇末“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有对人生短暂的悲哀和无奈,而更多的是慨叹,是由周瑜联想到自己年华老大却壮志未酬的遭遇,感伤和悲愤油然而生。本词情感起伏跌宕,多姿多彩。先是作者面对时间长河的焦虑、急迫,到对历史人物的羡慕、神往,接着是对比历史人物而感到的不甘、悲慨,再至神游后的自嘲、无奈,最后是寄情山水、邀月同醉的放达。情感起伏变化,由前面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后面俯察一切的清醒,在由热到冷的情感变化中,作者内心挣扎,以放达掩饰痛苦、矛盾的心路轨迹就伏隐在字里行间。

《后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作者在江岸上的活动,情景交融。先写“月白风清”下,有良朋、佳肴、美酒,似乎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接下来的景物却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岸上更是峭壁巉岩,奇异惊险,景物清幽、寒寂,令人产生忧惧、恐怖之情;最后以孤鹤、道士自比,三位一体,寄托了作者失意后的超脱、旷达;而篇尾却写梦醒后“不见其处”一笔双关,意味深长,表露出本想从山水自然中寻求超脱,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新的哀痛,不得不回到令人压抑的现实。

前面已经分析了苏轼三咏黄州赤壁的情感轨迹,那么在这三篇名作中,作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方法来披露自己内心隐秘而复杂的思想情感的呢?

第一,对比的运用,表达作者内心的焦虑、痛苦、无奈、悲哀等情感。三篇作品或明或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露作者的思想情感。《前赤壁赋》中含有几个对比。第一处是古今对比而且比中有比:一是拿三国时的曹操和现在贬谪一隅的作者比较,想当年曹操建功立业、叱咤风云,而自己却遭谗下狱、政治失意;二是就曹操本身,当年的辉煌功业和如今的“灰飞烟灭”做对比,轻重如此悬殊,给人一种消极虚幻感;三是从结果做对比,曹操称雄一时,结果是“而今安在”,那政治失意的自己未来又是何情形?不由油然而生心灰意冷的情绪。第二处用明月、长江的无穷无尽和自身的生命短促做对比,想共明月、长江长存却只徒增无奈与悲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运用了古今对比。首先用周郎和自己做对比,赤壁之战时的周郎年轻有为、意气风发,而自己却失意遭贬“早生华发”。其次是风流人物的生前身后对比,历史上类似周瑜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在自然的山水面前都是匆匆过客。前面的描写越是豪壮,人物越是意气风发,慨叹越显得深沉厚重,动人心魄。

《后赤壁赋》中首先暗含景物对比,即文中所写之景与《前赤壁赋》所写之景的对比。三个月前还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个月后就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山不可复识矣”,寄托了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其次是主客相欢的场景和只身登山的处境相比。在赋的开头作者和朋友在明月下携美酒、佳肴本自快乐,而来到江岸边却只有孤身一人登山,写出了作者被贬黄州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和孤苦无告的精神状态。

第二,时空的运用,表达作者悲慨、无奈、放旷的情绪。苏轼在其作品里很擅长借助时空的描写表现他复杂多变的情绪。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置小入大,描写了苍茫天地间的一个蜉蝣,辽阔浩渺的水域中的一叶小舟、一粒粟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者用差异很大的空间对比,烘托一种超逸脱俗、出神入化的境界;后两者以之喻指自己命运的孤独、无奈,个人的渺小、茫然。

《念奴娇·赤壁怀古》用无限的时空暗指自己汹涌起伏的情感。起头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滚滚东去的大江象征时间的一维不可逆性,这大江既是自然界奔流不息的大江,又是绵渺不停流逝的时间长河。境界阔大,情感急促而迫切。“故垒”、“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公瑾当年”思接千古,将无限时空纳入胸中,正是心中变幻不定的情绪反映。

《后赤壁赋》则以动态的空间表现情感。“断岸千尺,山高月小”,体现人的压迫感;“攀栖鶻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以上下悬殊的空间对比写出了景物的险恶,表现处境的险恶,内心的惊惧;“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则表现了内心的翻腾、挣扎、悲恐。

第三,借景抒情,以多变之景表现多变之情。古典诗文中的写景大都是借景抒情,所写景物都是作者情绪的投射。《前赤壁赋》中作者就是借景抒情、借景言理,借江水、明月、清风这三个自然景物的描写,描绘了如诗如画、清新明丽、悠闲舒适的夜游环境,也寄寓了作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快乐;借洞箫声音的描摹表现了悲哀、伤痛的情感;以水之流逝与月之盈虚阐述变和不变的哲理,并以此表明自己超脱世俗的牵累之情;最终的“杯盘狼藉”也透露出一丝不甘、落寞。

《念奴娇·赤壁怀古》先以壮阔的“大江东去”形容内心的波澜;“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翻卷的“千堆雪”更是不断翻涌、矛盾挣扎的内心的写照;被酹的“江月”也含有哀怨、消沉的况味。

《后赤壁赋》中,开始的“人影”、“明月”、“月白风清”等景物表现了踏月之乐,轻松愉快;接下来的冬景描绘就给人清寒、惊惧之感,“危巢”、“幽宫”等阴森惊险的景物是作者现实处境的真实再现,也是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的象征;而只身登山、风起水涌更是自己被贬黄州之后的孤寂、险恶环境的再现,情感也悲哀得无法抑制;至于孤鹤、道士是他孤独苦闷、超凡脱俗、弃世幽情的象征。

总之,苏轼三咏赤壁的名篇在写景、叙事、抒情、说理中,潜隐着他心灵深处的焦虑、无奈、哀怨、悲慨、自嘲、放旷、忧惧等情感,真实地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痛苦挣扎、自我宽慰、不断调适自己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沈祖芬著.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