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风险范文1
一、我国国债规模分析
(一)国债规模的统计指标
我国国债规模适度与否,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利用国债负担率、赤字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等4项统计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国债负担率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的国债余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衡量国债规模的最主要指标之一。国外经济学家多数认为,国债负担率应控制在45%以内为好,欧盟成员国根据《马斯特里赫条约》的规定,其成员国国债负担率不得超过6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得出:2000-2004年间,我国国债负担率约为11.10%、12.87%、14.94%、16.07%和16.11%。从这一组统计数值可以看到我国的国债负担并不重,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
国债发行主要以弥补财政赤字为主,财政赤字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国债规模的发行大小。财政赤字较大,必然要求发行较大规模的国债予以弥补。赤字率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国际上该项指标通常以3%为警戒线。同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得出:2000-2004年间,我国赤字率约为2.78%、2.59%、2.98%、2.50%和1.53%。从这一数值看,近5年该项数字波动较大,2002年赤字率接近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为2.98%,而2004年该项数字为1.53%,约为警戒线3%的一半。总体上平均而言,从该项指标数值观察我国国债发行有一定空间,但是空间已经较小。
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国债偿债率是指一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可用公式表述为: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100%。因此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财政收入适当的水平上,一般认为国债偿债率国际公认安全线在8%-10%区间,警戒线为22%。该项指标也可以划分为国家财政国债偿债率和中央财政国债偿债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得出:2000-2004年间,我国国家财政国债偿债率约为11.79%、12.25%、13.56%、13.60%和13.70%,中央财政国债偿债率约为22.60%、23.39%、24.67%、24.88%和25.31%。从该项指标数值来看,我国的国家财政国债偿债率已经超过国际公认安全线,但是离警戒线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中央财政国债偿债率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超过警戒线22%,并且逐年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已经过大,应该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国债依存度即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结合我国国情,按分母不同可以计算两个指标:一种是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国债收入,全国财政支出)×100%;另一种是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国债收入,中央财政支出)×100%。鉴于我国国债是由中央财政来发行和掌握,将来的还本付息也由中央财政负担,所以使用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更具有现实意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得出2000-2004年间,我国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约为75.25%、77.73%、83.58%、81.26%和85.21%。国际上通用的国债依存度的上限是15%-20%,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平均约80%,可以判断我国财政处于脆弱状态,蕴含巨大财政风险。
(二)国债规模统计指标的综合分析
当然,我国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评价,不能只与国际经验数据作简单的比较,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具体分析。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指标、中央财政国债偿债率两项指标数值显示,我国国债规模已经过大,尤其是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指标数值表明我国财政处于非常危险的地步,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国债发行,否则将对国民经济造成危害。但考虑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不大的实际,我国国债发行仍有一定的空间:从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的指标数值看,国债负担率指标数值很小,平均数值低于15%,远远低于国际上数值45%,国债发行空间还非常之大;赤字率5年平均约为2.5%,该项指标数值表明我国国债发行有一定空间,但是空间已经不是很大。国债负担率指标数值是支撑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国家经过50多年的积累才产生今天的债务规模,而我们国家1981年才开始恢复发行国债,到2004年我国国债余额已经达到22050.70亿元,加之我国存在大量的隐性赤字,如银行的呆账、国有企业潜亏等,这些最终将由财政负担,把隐性赤字考虑进去,赤字规模将有大幅度增加。
二、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
(一)国债投资规模风险界定
正是因为近几年国债投资目标定位不当,将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国债投资目标,从而造成了为保经济增长速度而扩大国债投资规模,使国债投资因规模扩大而加大风险。
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表现为因国债投资规模扩大,有可能排挤出民间投资及有可能乱上一些拼凑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降低,损害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国民产出的有效增长。须知,在市场经
济下,资源配置是由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共同完成的。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资源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合理分配的标准就是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投资的边际效益,政府投资的边际成本就是民间使用该资源投资的边际效益,而并不仅仅是政府筹资的资金利率。因此,政府国债投资的最佳规模就是由政府国债投资的边际成本与国债投资产生的边际效益相等决定的。政府国债投资的边际成本随国债投资规模扩大而增加,而政府国债投资的边际收益则随国债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因此国债规模超出了一定值必然使得国债投资的边际成本大于国债投资的边际效益,从而降低全社会投资的效率,损害全体国民福利。
国债规模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债务史证明,国债发行和银行信用过度引起的后果是相同的,国债虽然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优方式,但却不完全是财政赤字的原因和结果。国债发行规模应该与偿债能力相适应,归根到底是经济与国债相协调的问题,因为债务融资既弥补财政赤字,又成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甚至预算内安排的投资项目有时也需要建设国债予以支撑。国债作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结合,是调节货币供应量,避免经济剧烈波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确定国债发行规模时还必须与信贷规模相结合,避免出现互相挤占资金、抬高筹资成本的现象。全社会资金总量一定时,用于购买国债的资金多了,信贷资金来源就缺乏保障,就会造成社会资金闲置和浪费,影响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影响生产发展和建设速度。发行国债的实践表明,国债不仅是财政经济的内容。更是信用经济的组成部分。
(二)影响国债规模大小的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一国国债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差额、累积债务余额、预算内投资规模、国债还本付息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一定时期内,国债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承受能力越强,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越大;中央财政收入是国债还本付息的基础,该项数值大小决定能够承担债务能力大小;中央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大,是国债发行规模增大的内在动因;国债的主要目的就是弥补财政赤字,因此赤字数额对国债规模有重要影响;筹集长期建设资金是我国发行国债又一目的。积极财政实施以来,国债资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因此预算内投资规模越大,其对资金的需求越大,当财政收入不足以财政支出时,政府的投资缺口一般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国债规模越大,累积债务余额越多,则还本付息支出越多,当其支出额达到无法以当年财政收入来偿还时,不得不以发新债来还旧债,如果一国国债的还本付息过多,就必须会使国家减缓国债的发行,以减轻还债压力。
这三项影响因素中,债务还本付息额具有惯性,它受以前累积债务余额和相应的还款期限利率等因素影响。债务还本付息额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不是容易控制的因素。随着该项数值的不断增大,根据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可以断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将按照一定的惯性不断膨胀;相对容易控制的是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通过控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数额来控制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使我国国债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防范财政风险发生;影响财政赤字的因素较多,一般较难控制。
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表现为国债投资规模有可能超出最佳规模而降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一方面投资规模扩大,民间投资规模相应降低,民间投资有可能被排挤;另一方面,国债投资规模扩大,存在着为用完投资规模而随意拼凑投资项目的可能。这都表现为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
在研究我国国债适度投资规模的文献中,多从政府财政是否还得起和居民是否买得起即所谓的偿债能力和应债能力两个方面来看的。但由于不管政府是否有偿债能力和居民是否有应债能力,都必须比较增加国债投资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因此本文认为,探讨国债投资适度规模的理论标准应该是投资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比较。当投资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国债投资规模过大,存在着降低了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风险;反之,当国债投资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国债投资规模偏小,增加国债投资能够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风险较小。由于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曲线难以精确化和具体化,因此对近几年国债投资规模扩大是否超出了最佳规模还不能下肯定性结论;但是因国债规模扩大而加大国债投资风险的趋势是明显的。实际上,近两年因国债投资规模突然扩大,地方政府项目储备不足,把本来准备与民间合作投资的项目改为国债投资项目,从而造成了对民间投资的排挤。另外,地方政府也存在着为得到中央政府国债投资而随意拼凑项目,甚至搞“三边工程”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的具体体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两年我国在进行国债投资项目时,除了国债投资外,还要求国有银行“配套”贷款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这实际上是变相扩大了国债投资规模。就是说,如果加上国有银行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则国债年度实际投资规模比我们上面计算的要多得多。因为在我国“国有银行一国有企业一人民政府”三位一体的经济中,国有银行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投资实际上也是国债投资,国有银行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投资如果变成了不良资产——坏债,最终还得靠国家财政解决。所以,把近两年国债投资项目中国有银行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也作为国债投资的判断应该是成立的。基于此,近两年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就更加明显了。
三、国债投资项目选择和管理的风险
(一)国债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存在着各自的职能范围,二者合理分工,才能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国债投资的目标也就是要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选择恰当的国债投资项目,就能够弥补民间投资的缺陷,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反之,如果国债投资项目选择不当,则会降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国债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也就是国债投资项目选择不当,导致国债投资目标失败而带来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国债投资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项目、应该依据什么样的选择标准,这在国内外都还存在着争议。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提出了在经济发展阶段政府投资的不同特点。他认为,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起到对私人投资的补充;而一旦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布坎南(N·B·Buchnum)和波拉克(J·J·Polak)分别在1940年代和1960年代提出了一种稀缺要素标准。他们认为,为了使收入最大化,财
政投资决策应当选择低资本一产出比率的项目,即选择单位资本产出最大的那些投资项目。卡恩(A·E·Kam)提出了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该标准认为在决定财政投资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到边际单位对国民产出的所有净贡献;当财政投资资金可以导致国民产出最大化时,这种资金配置就是高效率的配置。
我国学者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分歧。陈共教授提出了财政投资决策增加就业标准,即财政投资项目的选择应当是那些每单位投资能够动员最大数量的劳动力的项目。林毅夫教授认为当前财政投资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运动正是我国当前形势下最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地方。中国国债协会《中国国债投资方向》课题组认为,国债投资除了非竞争性经济建设项目投资外,也应该用于营利性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尤其是用于重点竞争性行业的投资。
理论研究上本就存在着巨大分歧,实际操作中更是莫衷一是。国债投资项目的选择很多时候只能是“跟着感觉走,紧拉住项目审批部门的手”。国债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由此而增大。在我国。因为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尤其是投资权限的划分很不清楚,国债投资项目还存在着在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之间选择的风险,这就导致了近两年发生的国债资金转贷地方使用,即国债为地方性公共产品筹资的不规范现象产生了很大风险。国外地方政府投资地方公共产品都是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进行的,这样风险就由地方政府承担而不在中央政府。而我国地方政府由于《预算法》限制无权发行地方公债,从而就发生了国债资金转贷地方政府的情况。因为在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划分不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得到国债投资转贷资金,什么项目都敢上,特别是在中央强调地方政府承担偿还义务时,地方政府更是会“逆向选择”,即一些高风险项目争相申请,这样地方政府投资风险就转嫁到了中央政府,无疑加大了国债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范文2
回避投资风险是当投资风险潜在的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投资项目或改变投资项目的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投资风险的一种策略。
回避投资风险策略是一种有意识的不让投资面临特定风险的行为,它是投资风险应对策略中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是较为消极的方式。回避投资风险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完全拒绝承担投资风险和放弃原先承担的投资风险。
1.完全拒绝承担投资风险。完全拒绝承担投资风险的特点在于风险管理者预见到了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风险事故未发生之前就完全放弃了投资活动。完全拒绝承担投资风险是最彻底的回避风险的办法,但放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发展机遇。
2.放弃原先承担的投资风险。放弃原先承担的投资风险的特点在于风险因素已经存在,被风险管理者发现,及时进行了处理。例如,某药厂发现其生产的药品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由此,药厂决定停止投资生产该药品,这样,该药厂就放弃了原来承担的责任风险,控制了由于药品不合格可能产生的责任风险。采用放弃原先承担的投资风险一般需要改变或放弃正在进行的投资项目,往往都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回避投资风险策略可以避免损失的发生,是一种较为彻底的、完全的投资风险应对策略。但是,回避投资风险策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投资收益的机会;同时,回避投资风险策略还存在着不适用的情形,对于那些无法规避的风险以及正在实施的投资活动,该策略就无能为力;最后,回避投资风险策略很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投资风险,在风险管理者改变投资方案以规避某一种投资风险时,就有可能面临另外一种新的风险。
投资风险范文3
以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约为60万亿元来计算,此次上调将冻结的资金规模达到3000亿人民币。准备金上调之后的第一个A股交易日,上证综指以大跌3%来迎接此消息。
目前国内经济中的两个主要风险,应是促使央行选择在此时点“提前”准备金率的理由。其一,国内的通胀风险已经愈加显化,通胀预期也较为强烈。如果央行再不出手加大紧缩货币政策的力度,恐将为时过晚。机构广泛预期,去年12月的同比CPI很可能将超过1.5%,表明通胀水平的明显跃升。
其二,货币流动性的泛滥,也在迫使央行加码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反映经济活跃度的狭义货币M1增速已超过34%,这一增速为近16年来新高。近期,无论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净回笼货币,还是提升准备金率以锁定机构资金,央行都是在通过数量型的紧缩手段,直接将调控之手对准了市场上充裕的流动性。
此次央行出其不意地提升准备金率,其实是流动性环境由去年的“极度宽松”转向为今年“适度宽松”的明显拐点,也是货币政策不断收紧进程开启的明显标志。
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行都在不断强调中国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即中国货币政策将始终坚持盯准四个目标: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就业和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虽然是多目标制,但这些目标并不是同等地位的。
这其中,经济增长(其往往意味着高就业)显然是压倒一切的目标――这种重要性从2008年9月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为保增长而大“放水”的情况便可知,虽然资产价格上涨的趋势在去年已明显显现,而只有在经济增长得以明确保证的时候,控制通胀才会成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
这也正是中国货币政策目前面临的情况。现实经济情况显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去年12月份中国进口创造了月度历史新高就是一例),“保增长”不再是最紧迫的任务,而通胀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压力却在不断升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明两年货币政策不断紧缩的大趋势已经确立,变数只是在于紧缩政策出台的时点选择。
在这种货币政策开始不断收紧的年度里,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实体经济的企业家来说,进行投资经营的宏观政策环境都已经发生明显转变,而投资的风险也在相应增加。从社会的货币流动性方面来说,虽然比不上去年的“极度宽松”,但真正“适度宽松”的流动性状况,仍将为今年的投资提供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
从经济增长角度说,中国经济很可能将继续去年快速复苏的步伐,在今年实现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和外贸出口的继续回暖,将带动相关企业盈利状况的不断改善。不过在今年上半年,投资者将不得不面对因货币政策紧缩不断升级,而带来的一次次信心打击。股票市场新业务的推出和融资规模的扩大,也需要投资者在操作实践中的逐步适应。
投资风险范文4
摘 要 高校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教育质量风险。高校投资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防范高校投资风险,需要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建立投资制度,引入风险管理、设立投资运行机构、建立投资集体决策制和责任追究制。
关键词 高校 投资风险 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
一、引言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为了扩大办学规模,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高校办学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文章分析了高校投资风险的来源及原因,并就高校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高校投资风险的来源
高校投资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体现在校产归属问题上面,包括投资办学形成的校产以及办学过程中积累的校产。相关规定并没有对校产的归属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无疑就增加了高校投资办学的风险。此外,政策性风险还体现在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上面。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高校生源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高层次的教育。而一些高校由于办学质量较差,在校人数在减少,生源困难,这给高校投资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财务风险。一些高校为了谋求发展。通过银行贷款来改善办学条件,贷款和利息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财务负担, 而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学杂费,但是高校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学杂费,这样一来,财务风险也就体现出来了。
4.教育质量风险。很多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需要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这样很容易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此外,招生规模扩大后,相应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没有跟上来,这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投资面临着教育质量方面的风险。
三、高校投资风险的原因分析
高校投资风险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高校投资风险的承担者。高等教育事业是公益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实践中,政府是责任的最终承担着。高校贷款的最终风险转嫁到了国家财政,正是由于这种贷款风险的转嫁,使得银行也大量贷款给高校,高校也敢进行大量贷款、扩建。
2.高校规模扩张的盲目性。高校扩建中出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对未来贷款的偿还、规模扩大的收益等问题缺乏缺乏科学的预测和论证,高校规模的扩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学校扩大规模的同时,教学与管理却不能跟上步伐,规模扩大中的债务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事实上,很多高校已经亏本运行,一些学校就连偿还利息也变得比较困难,高校投资的风险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3.高校债务风险意识淡薄。首先,高校缺乏筹集资金的风险意识。高校债务偿还的费用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教育经费和所收的学杂费以及科研产业创收。但是这些收入几乎除了维持学校日常运行的之处,没有多少剩余。因此,偿还贷款只能依靠学费的增加,但在现有的条件下,高校学杂费上涨的空间很小,因此,高校贷款的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其次、高校缺乏贷款的效益性思考。一些高校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存在着攀比和浪费,缺乏长远的规划,没有考虑资金的长远效益。最后,高校没有做出整体归还贷款的计划,导致很多的贷款得不到按时的归还。
四、高校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了防范高校投资风险,结合高校投资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组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等教育资源,实现高校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这是防范高校投资风险的有效策略之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系统规划高校的地理布局、发展规划、扩建规模等,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高校未来的发展做科学的分析;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科研互动、优势互补,这样可以避免高校盲目扩张,防范高校投资风险。
2.建立投资制度,引入风险管理。为了防范高校投资风险,有必要建立投资制度,引入风险管理。比如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投资咨询专家组,建立高校投资决策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为防范高校投资风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设立投资运行机构。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对于资产较多的高校,需要设立投资运行机构,以保证资产的安全,降低风险,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国外的实践表明,对于资产较多的高校,设立投资运行机构,可以降低高校投资风险,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对于还没有设立投资运行机构的高校,可以对投资问题进行集体领导与决策,通过恰当的途径,将投资转让给安全可靠的机构运行。
4.建立投资集体决策制和责任追究制。在高校投资问题上,个人负责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给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建立投资集体决策制,这样既可以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又可以防止损公肥私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将投资决策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个人,这样可以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高校投资风险,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五、结束语
总之,文章分析了高校投资风险的来源及原因,并就高校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高校投资风险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刍议高校投资与筹资的风险及其防范..最后访问日期2012.6.15.
[2]方宗川,刘翰林,叶望,金德灿.高校投资风险的理性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
投资风险范文5
摘 要 风险管理在企业项目投资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风险管理将整体风险概念原则以及全过程管理原则作为指导,其应用已经超出了集中在建设阶段的传统范围,企业项目投资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在其框架内进行的,分析项目投资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的关系,构建项目投资管理框架内的有效风险管理模型。
关键词 企业 项目 投资风险
项目投资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经济单位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获取将来预期的综合效益的一种投资活动。无论哪一种投资都必然带有一定风险,项日投资也不例外。虽然其拥有确切的地域范围,具有确定的起点以及终点,但是在整个项日的投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仍然大量存在。随着投资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项目的投资已经不局限于扩大再生产这一方面,而是跨出了行业的界限,走向了社会化,投向了许多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领域。这一切都在给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企业项目投资面临的风险及成因
(一)投资项目的选择带来的风险
每个企业由于其条件的局限性,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差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忽视宏观政策的影响。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我国的企业管理者的宏观政策的预测观念普遍比较薄弱,在项目投资的选择中,倾向于低估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或者把宏观政策作为常量。这样必然会导致对各项目的分析失真,从而产生错误的项目选择,最终使得项目投资失败。
2.缺乏科学的投资预测方法。许多企业由于没有专业的投资决策团队以及高素质的投资预测人才,甚至没有投资预测这个环节。不科学的投资预测方法必然会导致项目的选择上偏重于企业的短期利益,项目产品的底端化发展,而忽视长期利益,不重视项目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最终会导致投资项目的风险加大。
3.不能获得充足的项目信息资料。项目信息资料的收集对项日投资风险的防范是非常重要的。综观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为了获取信息资料而大量动用资金以及人力的企业为数不少。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缺乏一定的资金和人员,它们在此种条件的限制下就不可能做到这点。
(二)项目的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1.资金缺少的风险。资金的有限性是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最特点。而这种有限性又从以下两个方面决定了它筹资能力的有限性:第一,注册资本较少,缺乏一定的信用保证,很难取得银行的大额贷款支持;第二,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很多企业很难直接向社会的公众发行股票以及债券吸引直接投资。因此,在项目投资过程中,现代企业很可能会由于资金紧张而暂停甚至终止投资。
2.财务制度的不完善。许多企业由于规模不大,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财务活动只是一些简单的现金支付行为。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不愿意在财务制度的建立上和财务人员的培养上加大投入,使得企业在项目投资中缺乏风险意识,难以应用先进科学的投资风险管理理论,最终加大了项目投资的风险。
3.管理混乱产生的风险。由于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在项目投资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因此,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管理差错,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
二、应对企业项目投资风险的基本对策
1.梳理业务流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内部的控制为基础,而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是梳理业务流程进行风险管理。其本质就是要梳理流程、完善流程管理。就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而言需要建立和完善可行性研究流程、项目决策流程等。企业还应当逐渐地实现流程的信息化、IT化、程序化以及固定化。
2.优化项目设计,规避环境风险。在企业项目投资的不同阶段,风险程度是不同的。项目最大的风险发生于项目投资的初始阶段,其早期的决策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企业的项目投资还会时候到诸如受工现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影响,企业应当及时地与设计部门沟通,根据施工条件,不断优化项目设计方案,控制项目投资成本。项目投资的某些风险是预测不了的,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损失,针对项目投资存在的安全事故风险,企业有必要在项目运行中建立一种文化、流程以及组织结构,通过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全员参与的结合,形成可持续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多渠道筹资,分散融资风险。在项目投资金额较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企业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进行项目投资,财务上难以承受,还会错过分散投资风险的机会。融资机制为企业提供了分散项目风险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借入银行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与股票投资者共同分担投资风险。
4.优化项目组织形式,规避管理风险。在项目整个周期中,会涉及到技术、资金、施工、监理等多个业务部门,就需要对它们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项目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取决于资源的配置规则,人们会在不同的配置规则下有不同的行为。项目法人制把项目的前期调研、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企业运营全过程的所有权利以及义务全部由一个人承担,有利于明确责任,避免推诿责任现象发生。
三、结束语
现代企业面对严重的投资风险,不是积极地采取风险分散策略,而是消极的采取风险承担或者不合理的风险转移方法,使企业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失去了许多良好的投资机会。所以现代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态度,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这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放生.投资风险控制的八个重点.经济观察报.2009:74.
[2]刘泉军.风险投资项目运行中的投资风险控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4).
投资风险范文6
关键词债券投资风险防范
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它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债券按其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与债券投资相关的所有风险称为总风险,总风险可分为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
1债券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1.1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政策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1.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政府关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1.2税收风险
对于投资免税的政府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税率下调的风险,税率越高,免税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税率下调,免税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减少,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对于投资于免税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所购买的债券被有关税收征管当局取消免税优惠,则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损失。
1.1.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市场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1.1.4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债券价格也会上涨,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会使他们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错觉。其实,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也会下降,当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时,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过债券利率水平,则债券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到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
1.2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叫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单个债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回收风险、再投资风险、转让风险和可转换风险。
1.2.1信用风险
当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债券中,公司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支付本金和利息,则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就算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约定偿还本息,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1.2.2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1.2.3再投资风险
由于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
1.2.4转让风险
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1.2.5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价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
2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2.1合理估计风险的程度
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分析投资对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从宏观方面,必须准确分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动情况;了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动以及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2)从微观方面,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对影响国债或公司债券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公司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级状况可由专业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完成,其余的各种因素必须依靠投资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的结果。
2.2全面确定债券投资成本
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也需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开展,债券投资的成本大致有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三部分。
(1)债券不是免费的,我们要获得债券还须等价交换,它的购买成本在数量上就等于债券的本金,即购买债券的数量与债券发行价格的乘积,若是中途的转让交易就乘以转让价格。对附息债券来说,它的发行价格是发行人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即购买价格=票面金额的现值+利息的现值。对贴息债券,其购买成本的计算方法为:购买价格=票面金额×(1-年贴现率)。
(2)债券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转让,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还得交付自己的经纪人一笔佣金,不过,投资人通过证券商认购交易所挂牌分销的国债可以免收佣金,其他情况下的佣金收费标准是:每一手债券(10股为一手)在价格每升降0.01元时收取的佣金起价为5元,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经纪人在为投资人办理一些具体的手续时,又会收取成交手续费、签证手续费和过户手续费。
(3)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税收成本,虽然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是免税的,债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但我们投资公司债券时要交纳占投资收益额20%的个人收益调节税,这笔税款是由证券交易所在每笔交易最终完成后替我们清算资金账户时代为扣除的。
2.3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价差和利息再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这仅仅只是其名义收益,即投资债券的名义收益=面值×持有年数×债券年利率+价差+利息,这里的价差在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该是负值。但实际上,收益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必须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成通货膨胀因素,所以,当我们来计算实际收益时,还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指数,即实际收益=名义收益/价格指数,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2.4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2.5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假定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资金,他分别用4万元去购买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种债券,这样,他每年都有2万元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5年期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