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器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器总结范文1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写好教案,利用网络查找各种书本上没有的实例和素材供学生练习,上课时认真讲课,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注意课堂管理,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
二、网站、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平台的管理和维护
1、网站方面:从05年以来,我一直负责学校网站的搭建和管理工作,本学期我校的网站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改版,网站改版是一个很费心费神的过程,在设计方制作好后,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后台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经过多次和设计方联系讨论、修改,有时甚至电话一沟通就是2、3个小时,最后问题才得到解决。由于网站是新改版的,里面还确少大量的内容,本学期收集各部体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内容上传,平时也能及时维护和更新。
2、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
我校新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也在本学期开始运行,开始将管理系统安装调试好后,上传了学校系统里的基础数据,进行了用户管理、角色权限划分等,协助开发方培训师对我校各部门、专业系进行了4-5次的集中和上门培训,并解决了平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现在网上办公基本正确使用。
三、个人学习方面: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利用网络多学习,这样才能把最新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四、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学习,课堂上做到计算机教学工作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做到及时更新和维护学校网站和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五、建议和意见
由于我们系承担着学校的好多信息化建设工作,除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其余工作也比较多,比较烦杂,处室的有些同志要负责好多个项目,有些老师又带课又兼处室还要带班主任,而且自到新校区以来,信息工程系处室的工作量也是相当的大,而有些老师只带课,也没有什么杂事,没课了还可以休息,安排一下自己的事情,任务量大的人从早到晚,甚至有时还要加班,所以我们组上工作量的安排上还是不合理。
建议:
1、处室的工作能够合理分配,把学校的几个系统的维护等能平均分配到每个人,每人都负责一项,现在一个人负责好几个,再加上其它的事,工作任务量比较大。
2、只带课的老师也相应分配一些其它的事。
计算器总结范文2
本学期,我担任19级高考(2)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现就这个学期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
1、坚持在课余时间自己主动学习,学习研究计算机方面的教学问题,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
2、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人格和观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学期我担任19级高考(2)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坚持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的同时,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面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专学生的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给学生多些实际操作的机会。
3、坚持听取有经验老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把握力。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多次听公开课,使自己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计算机专业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尽力使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明确知道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后进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这个学期以来,我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总之,一学期以来,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计算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振动一阶周期;双质点模型;柔度法;能量原理
中D分类号:U4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974(2017)03-0028-07DOI:10.16339/ki.hdxbzkb.2017.03.004
Abstract:The simplified calculation of the first-order longitudinal vibration period for a cable-stayed bridg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mparison of design plans and the evaluation of seismic performance.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longitudinal seismic inertia force transmission of cable-stayed bridges, the double-mass model derived by flexibility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of the first-order longitudinal vibration. Based on significant coupling between the longitudinal modes and vertical modes, the simplified calculation of the first-order longitudinal vibration period was then investigated by energy principle in fixed hinge cable-stayed bridges. Finally, the two formulas were evaluated by the tests on ten built-up bridg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se two simplified formula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predicat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proposed double-mass model has higher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Key words:fixed hinge system; cable stayed bridges; the first-order longitudinal vibration period; double-mass model; flexibility method; energy principles
大跨度斜拉桥具有较长的自振周期,其抗震性能备受关注[1].斜拉桥的自振频率和模态是分析结构抗震、抗风、车桥耦合振动的基础[2-3].斜拉桥自振频率的简化计算,既可用于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反应谱对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估算,又可用于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快速校核[4-5].因此,建立一套有一定精度的斜拉桥基频计算公式是非常必要的.
斜拉桥的纵向一阶振型对其地震响应的贡献率占绝对优势,因而对纵向一阶周期的简化计算具有重要的意义[6],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斜拉桥基频简化计算方法,张杨永等[7]将大量有限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规范规定的主梁竖弯频率估算公式进一步简化,给出了普遍适用且精度更高的主梁竖弯频率的简化计算公式;项海帆等[3]基于漂浮体系斜拉桥“纵飘”振型具有主梁刚移与塔顶纵向位移相等的特点,建立了漂浮体系斜拉桥单质点模型,采用刚度法推导了“纵飘”基频的简化计算公式,但该公式精度较差;袁万城等[8]在漂浮体系斜拉桥单质点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质点简化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弥补了单质点模型的不足,得到了精度更高的“纵飘”基频简化计算公式;Camara等[9]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到考虑与不考虑桥塔纵向刚度的斜拉桥基频简化计算公式,研究发现桥塔的刚度对斜拉桥基频有着重要的影响.斜拉桥结构体系包括漂浮体系、半漂浮体系、塔梁固结体系和刚构体系[10],目前关于漂浮体系斜拉桥基频的简化计算已有大量研究,但对纵向固定铰接体系(以下简称为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基频简化计算的研究还很少.
为此,本文在分析地震惯性力传递路径的基础上[11],建立了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的双质点模型,基于柔度法推导了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的简化计算公式.其次考虑到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振型呈现出纵向振动与竖向振动相互耦合的特点,基于Rayleigh能量法推导了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的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简化计算公式.并与国内10座已建斜拉桥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1 地震惯性力传递路径
地震作用下斜拉桥主梁、桥面系的水平地震惯性力传递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H为主塔高度,h1为塔顶到主梁重心的高度,h2为主梁重心到塔底的高度.
主梁、桥面系的水平地震惯性力分别通过斜拉索传递分量P1和塔梁间连接装置传递分量P2给桥塔.对于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主梁、桥面系的水平地震惯性力主要通过塔梁间连接装置传至主塔.
2 柔度法
基于图1所示的斜拉桥水平地震惯性力传递路径,将上塔柱等效质量mp堆聚在上塔柱重心处,主梁质量和下塔柱等效质量之和md堆聚在下塔柱重心处,塔柱等效质量取塔柱质量乘以0.16[12],则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可简化成双质点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h1g=12h1;h2g=h2;up和ud分别为mp和md的纵向位移.
将单位水平力分别单独作用在2质点处时质点的水平挠度用柔度影响系数δij(i=p,d;j= p,d)表示,则柔度矩阵为:
假O该双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是简谐振动,忽略拉索的弹性变形和结构的阻尼效应,基于结构动力学方法可知简化结构的频率方程为:
式中:结构质量矩阵Mg=mp00md;ωg为基于柔度法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频率;I为单位矩阵.
将式(1)代入式(2),可解得:
因此,基于柔度法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的纵向一阶自振周期为:
3 Rayleigh能量法
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的一阶振型以主塔的纵弯为主,并伴有主梁竖弯.
根据斜拉桥结构特点,引入以下假设:1)所有的材料符合虎克定律;2)将主梁和主塔均视为欧拉梁,仅考虑其弯曲变形,不考虑主塔的扭转变形、横向变形和轴向变形,且梁的各横截面的中心主惯性轴在同一平面内;3)成桥状态下,恒载沿跨度均匀分布,斜拉索为直线状,仅考虑其轴向变形.
3.1 Rayleigh能量法基本原理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系统进行固有振动时,没有能量的输入和损耗,则机械能保持为一恒量,即:
式中:Q和W分别代表体系某一时刻的动能和势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及变形能);Π为一常数.
当振动体系幅值达到最大值时,动能为零,而势能最大;当体系经过静平衡位置的瞬时,动能为最大值,而势能为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这2个特定的时刻,有:
利用式(6)即可求得系统的频率.
3.2 变形能
1)拉索的变形能: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振型下单根拉索的变形如图3所示.图中:UG为纵向一阶振型下主塔塔顶纵向位移的幅值,VG为纵向一阶振型下斜拉索与主梁交点处主梁竖向位移的幅值,d为最外侧拉索与主梁锚固点到主梁与主塔连接点的距离,Δl为单根拉索伸长量,α为斜拉索与主梁夹角,由几何关系可知:
对于整个斜拉桥,斜拉索的总变形能为
式中:ΔSi为单根拉索的索力增量;EcAc为拉索的轴向刚度,计算时取所有拉索轴向刚度的平均值;N为拉索总根数;l为所有拉索长度的平均值;计算时取α为最外侧拉索与主梁夹角.
4 实例分析
为验证以上推导的简化计算公式的可靠性,选取了10座典型斜拉桥,其中:济南三桥、松花江大桥、松原大桥、南叶公路桥、海河大桥为单塔斜拉桥;飞云江大桥、金塘大桥、七都大桥、台州湾主桥、苏通大桥为双塔斜拉桥.它们的基本计算参数列于表1.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分别建立这10座斜拉桥固定铰接体系有限元模型,进行纵向一阶模态分析,所得纵向一阶振型如图4所示;纵向一阶自振周期见表2.为对比辅助墩对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的影响,将考虑辅助墩的有限元模型周期计算结果记为T1eg,忽略辅助墩的有限元模型周期结果记为T2eg,均与式(4)和式(21)计算得到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进行对比,由此可知:
1)考虑辅助墩时,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双质点简化模型计算10座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振动一阶自振周期的最大相对误差为-5.22%,平均相对误差只有0.05%;忽略辅助墩时,采用本文提出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双质点简化模型计算10座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振动一阶自振周期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93%,平均相对误差为3.47%.说明无论有无辅助墩,采用本文提出的双质点简化模型来估算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均是合理的.
2)考虑辅助墩时,采用能量法计算10座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的最小相对误差为2.50%,最大相对误差为15.60%,平均相对误差为6.33%;忽略辅助墩时,采用能量法计算10座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的最小相对误差为2.44%,最大相对误差为16.78%,平均相对误差为9.62%.说明无论有无辅助墩,采用能量法给出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周期简化计算公式均能满足工程要求,本文假定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主塔一阶纵向振动方程是合理的.由于主梁竖向振动和主塔纵向振动的初始相位角不同,主梁和主塔不一定同时达到动能最大或势能最大的状态,本文并未考虑此因素,故误差略大.
3)通过10座已建斜拉桥实例验证可知,辅助墩对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影响较小,本文提出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简化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符合较好,可用于斜拉桥初步设计和抗震评估.
4)双质点模型与能量法相比,不仅精度高,且离散性小,故推荐采用双质点模型来估算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周期.
5 结 论
分别采用柔度法、Rayleigh能量法,推演了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的简化计算公式.并与国内10座已建斜拉桥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
1)建立了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双质点简化分析模型,并基于该模型采用柔度法推导了纵向一阶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2)基于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振型呈现纵向振动与主梁竖向振动相互耦合的特点,采用Rayleigh能量法推导了纵向一阶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3)通过与是否考虑辅助墩的有限元模型周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辅助墩对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影响较小,2种公式均可同时适用于有、无辅助墩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的简化计算.
4)虽然采用柔度法和Rayleigh能量法均能较准确地计算出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的纵向一阶自振周期,但基于双质点模型采用柔度法求解的精度和可靠性都比Rayleigh能量法好很多.因此,在进行斜拉桥的初步设计和方案比选时,推荐采用柔度法进行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纵向一阶自振周期估算.
5)本文所提出的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的纵向一阶自振周期简化计算公式适用于对称结构的斜拉桥,对于非对称固定铰接体系斜拉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清军,张婷,陈志海,等.长周期随机地震作用下超大跨斜拉桥的行波效应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4): 1-9.
CHEN Qingjun, ZHANG Ting, CHEN Zhihai, et al. Traveling wave effect analysis of super-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under long-period stochastic seismic excitation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4,41(4):1-9.(In Chinese)
[2] 范立础,胡世德,叶爱君.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23-142.
FAN Lichu, HU Shide, YE Aijun. Seismic design of long-span bridge [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 Press, 2001:123-142. (In Chinese)
[3] 项海帆,李瑞霖,杨昌众. 悬浮体系斜张桥的近似抗震计算[J]. 结构工程师,1985(1):64-69.
[4] 赵跃宇,周海兵,金波,等.弯曲刚度对斜拉索非线性固有频率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8,25(1): 196-202.
ZHAO Yueyu, ZHOU Haibing, JIN Bo, et al. Influence of bending rigidity on nonlinear natural frequency of inclined cable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8,25(1):196-202.(In Chinese)
[5] 余报楚,邱文亮,张哲,等.广东金马大桥空间耦合自由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7, 31(5): 898-901.
YU Baochu, QIU Wenliang, ZHANG Zhe, et al. Theoretical study on space coupling free vibration analysis of Jinma Bridge [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 2007,31(5):898-901.(In Chinese)
[6] STRAUPE V, PAGELITIS A. Analysis of geome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ble-stayed bridge [J].Procedia Engineering, 2013,57(1):1086-1093.
[7] 张杨永,肖汝诚.双塔斜拉桥自振频率的近似计算[J].公路工程, 2009,34(1): 72-76.
ZHANG Yangyong, XIAO Rucheng. Approximate calculation of natural frequency of 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double pylons [J]. Highway Engineering, 2009,34(1):72-76.(In Chinese)
[8] 袁f城,闫冬.斜拉桥纵飘频率简化计算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1): 1423-1427.
YUAN Wancheng, YAN Dong. Simplified calculational method of floating frequency for cable-stayed bridges [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5,33(11):1423-1427.(In Chinese)
[9] CAMARA A, ASTIZ M A, YE A J. Fundamental mode estimation for modern cable-stayed bridges considering the tower flexibility[J].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2014,19(6):213-226.
[10]戴公连,粟淼,刘文硕,等.槽型断面梁斜拉桥塔梁固结区受力特性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1): 27-32.
DAI Gonglian, SU Miao, LIU Wenshuo, et al. Stress analysis of pier-tower-girder fixed region of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trough girder[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4, 41(1): 27-32.(In Chinese)
[11]黄小国,李建中,郭磊.地震作用下独塔斜拉桥合理约束体系[J]. 结构工程师,2008,24(6): 29-35.
HUANG Xiaoguo, LI Jianzhong, GUO Lei. Appropriate constraint systems for simple-tower cable-stayed bridges under earthquake [J]. Structural Engineers, 2008,24(6):29-35.(In Chinese)
[12]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28-29.
JTG/T B02-01―2008 Guidelines for seismic design of highway bridges[S].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08:28-29. (In Chinese)
[13]彭旺虎,邵旭东.无背索斜拉桥稳定分析的能量法[J].工程力学, 2009,26(2): 158-162.
PENG Wanghu, SHAO Xudong. Energy method for stability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 without back-stays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9,26(2):158-162.(In Chinese)
计算器总结范文4
课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规律的发现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以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重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运用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发现规律后,设计了一组反馈练习,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是如何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运用规律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究简单的计算规律。
2.能应用探究出的规律进行计算。
3.体会到计算器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能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学习难点
能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计算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的课堂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学生带着好奇心与老师共同进入新知的探究。
1.按规律填数。
(1)6.25
2.5
1
(0.4)(0.16)
0.064
(2)7
3.5
1.75
(0.875)(0.4375)
0.21875
二、用计算器自主探究规律
1.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规律。
(1)组织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35页例9,汇报结果,老师板书。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商。
(3)总结规律。
A.除数都是11,商的整数部分都是0的循环小数。
1.(1)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互相订正。
(2)观察算式,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算式和商的规律,然后代表发言。
(3)学生认真倾听,猜想并验证。
2.(1)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完成。
(2)学生汇报结果,并叙述思考过程。
(3)用计算器验证,发现规律正确。
3.学生回忆、交流、总结并汇报。
2.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6×0.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6.666×666.7=4444.2222
3.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99.99×1=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99.99×5=499.95
B.被除数是几,循环节就是9的几倍。
2.运用规律。
(1)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
7÷11
8÷11
9÷11
(2)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规律。
3.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并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写商。
99.99×6=599.94
99.99×7=699.93
99.99×8=799.92
99.99×9=899.91
4.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并看看有什么规律。
4×9=36
5×9=45
44×99=4356
55×99=5445
444×999=443556
555×999=55444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5页“做一做”。
2.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道题,试着写出后两道题的积。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四道题,小组交流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写出后两道题的结果。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9: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规律:商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被除数的9倍。
六、教学反思
1.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商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计算器总结范文5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基本的教学目标如下:(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会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2)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会灵活使用计算器,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以及简单推理的能力。(3)经历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丰富学习体验,感受人类的智慧,培养学习兴趣。
为此,笔者尝试在电子白板的功能支撑下,使40分钟的课堂跨越数千年的历史,让学生经历计算工具的演变历程,感受从算筹、算盘到计算器、计算机等的纵横跌宕;使数学史的介绍不再是数学课堂的“时尚外衣”,而变成数学课堂的“思想线索”,让学生体会人类是如何不断思考、不断超越的,认识人类智慧的伟大,产生对未来学习的憧憬和豪情。
同时,笔者尝试在电子白板的功能支撑下,使“认识与使用计算器”的学习过程成为由不断深入的问题驱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与丰富的素材中唤醒知识和经验,激活双手与大脑,打通联系,获得通透感,并且在不断深入的操作与思考以及更为自由的呈现与表达中获得解放,提升创新力。
由此,具体的教学设计与思考如下:
一、追寻历史,感悟智慧
(一)课堂引入
揭题:孩子们,今天我们研究“用计算器计算”。
引入:计算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计算工具。说起计算工具,它的发展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看看古人是用什么来进行计算的。
(二)认识算筹
出示算筹: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介绍。
播放:这叫算筹,是咱们的祖先在周朝时发明的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它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小棒。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口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停地重新布棒。
提问:听清楚了吗?这就是古人用来计算的算筹。如果用算筹计算213+121,该怎么算呢?一起来看。
演示:(如图1)先在上位用算筹摆出213;同样的方法,在下位摆出121;最后将上位的213和下位的121都移到中位,合起来,能读出这个结果吗?——334。
(三)认识算盘
谈话:用算筹计算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不过,遇到大数目计算,会怎么样?是啊!经过研究,人们发明了比算筹更加简便的计算工具。
出示算盘:认识吗?
提问:你了解算盘吗?用算盘怎样进行计算呢?我们就一起来用算盘计算746+837等于多少。
演示:(如图2)确定个位后,先拨746,再加837,可以从高位加起。加的时候还有一些口诀呢!八去二进一,三下五去二,七上二去五进一。结果是多少?
谈话:看了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感受?是呀!到现在还有人用算盘来计算呢。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对计算器已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初步使用,然而对计算工具是如何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并不了解并且充满好奇。引领学生穿越时光隧道,看看古人是用什么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算筹和算盘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从算筹到算盘则是人类计算工具演变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于算筹和算盘知之甚少。利用多媒体白板,还原真实的历史,再现摆放、拨动的生动画面(以及音效),带领学生认识算筹、算盘,了解如何利用算筹、算盘进行计算,简便快捷、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欣赏、参与中经历计算工具的改进过程,追寻前人的足迹,了解古人的智慧,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触动了学生的心灵,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尝试实践,积累经验
(一)认识计算器
提问:同学们,计算时你会选用什么计算工具?
出示计算器:计算器是现代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同学们都带了计算器,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都有些什么?
提问:你的计算器上哪里是显示器、键盘?哪里是功能键、数字键、符号键?找一找。
小结:计算器功能键所包含的功能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只研究一些基本的功能,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研究。
(二)使用计算器
出示范例:154×76=;896+1123=。
提问: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谁愿意到前面来算一算?
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感觉怎样?
出示练习:2800-1798=;3363÷57=;126×7÷18=;6848—579+386=。
交流:使用计算器,有哪些注意点?你能给同伴一些建议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计算器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因此,让学生自己介绍、相互补充对计算器的认识,促使模糊、肤浅、零散的认识清晰、深刻、结构化。通过一组较大数目的一步、两步计算,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并作出评价、进行交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使用计算器解决较大数目计算的优越性(快捷、方便、准确),并扎实地总结出使用计算器的注意点。这里,多媒体白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子白板的演示,不仅清楚地呈现出计算器的按键步骤,而且充分体现出计算器的使用技巧;同时,能将学生思维中内隐的规则外显化,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点拨和指导。]
三、解决问题,提升思维
(一)一定最快吗?
出示竞赛题:560÷70=;9876-9870=;976×56×0=;25×83×4=。
谈话:看大家算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算,行吗?
交流:我已经算好了,一起来看看我算得对不对?刚才我看到也有同学很快就算好的,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
小结:看来,计算器只是帮助我们计算的一种工具,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需要使用它。
出示练习:810÷9=;10902-3887=;9756×1=;3888÷108×156=。
提问:都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吗?为什么?
小结:计算时,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会灵活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二)键坏了怎么办?
出示情境:周昊使用计算器时,突然发现数字键“8”坏了,他能用这个计算器算出“456×18”的积吗?
探究: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再用你的想法算出结果,然后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厉害!虽然大家想的办法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回避了数字键“8”。看来,计算器只是一个计算工具,当它出现问题时,还要依靠我们的聪明才智来解决。
(三)只能计算吗?
出示游戏: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在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只要告诉我商是多少,我就能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活动:根据学生说出的结果,猜测他们喜欢的数字。
提问:我算的商是81,你知道我喜欢的数字是多少吗?为什么你能一下子猜得很准?有什么诀窍吗?
小结:其实,将喜欢的数字乘以9,就能得到上述除法计算的商;反之,用上述除法计算的商除以9,就能得到喜欢的数字。看来,计算器的用途真大,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出规律。
(四)无所不能吗?
出示挑战题:11111111×11111111=。
谈话:8个1乘8个1,会算吗?
提问:答案为什么会不一样?
小结: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器显示的位数不一样。当结果较大,超过显示器显示的位数时,就显示不下了。看来,使用计算器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提问: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介绍: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可以从最简单的方面入手。8个1乘8个1有困难,我们可以从1个1乘1个1开始算起。
提问:找到规律了吗?
小结:使用计算器难以计算时,解决问题更多地要依赖我们的智慧。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人的智慧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追问:如果是9个1乘9个1,结果是多少呢?如果是10个1乘10个1呢?
提示:老师告诉你,10个1乘10个1时,规律变化了。变成什么新的规律呢?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追问:是不是所有的计算器都不能计算这道题呢?用这个计算器来试试?
小结:计算器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计算,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器。比如,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可以用这种计算器;计算个人所得税,可以用个税计算器;贷款买房,可以用房贷计算器。在网络上可以查到许许多多不同功能的计算器,它们大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活用计算器环节共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一些可以直接口算或巧妙口算的计算,以师生竞赛、人机PK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并分享、感悟老师、同伴的智慧,使学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需要使用计算器,并学会灵活合理地使用计算器。其次,创设按键坏了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白计算器只是一个计算工具,解决问题更多地依赖人类的智慧。第三,设计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趣味性,并体会计算器对于探究计算规律的作用。第四,设计大数的挑战,让学生在矛盾中感受计算器的局限性,然后引领学生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自主、自然地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巧妙地渗透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力量。以上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波澜起伏,结合电子白板的标注、拖拽功能,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帮助学生灵活使用计算器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且,“计算器是快捷的,可是人脑有时能够战胜它”“计算器是方便的,可是按键有时会坏掉”“计算器是准确的,可是数目过大时也会失去准确性”等正反两面的辩证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系统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算器。]
四、续写历史,激发热情
(一)了解计算机
谈话:进行一般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但是要进行一些复杂计算,计算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人们又发明了计算机。
播放:计算机操作简便,且计算速度快,能达到每秒钟几百万次。过去人工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只要短短几秒钟就能完成。
提问:听了介绍,感觉怎么样?
谈话:而今由大型计算机组,人们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云计算。
播放: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甚至可以实现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提问:听了这段介绍,有什么感受?
(二)畅想新工具
提问:孩子们,未来的计算工具会是怎样的呢?后面的书本上又会怎样续写呢?
谈话:这些,有待于大家去研究,去发明,去创造。老师期待着!
(三)课堂小结
提问: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计算器总结范文6
本人于2012年5月11 -13日带队参加了2012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测绘竞赛。在竞赛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赛后总结,感慨颇多,一点心得,希望能对今后的测量教学实践和相关竞赛训练有所帮助。
一.概况描述
本次竞赛为2012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测绘竞赛。3月初通知有三项测量测绘竞赛,只是知道三个标题,没有技术文件,只能开始前期准备工作,组建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学生报名,收集相关测量规范,填写竞赛项目申请表。
4月6日参加第一次竞赛技术文件研讨会,确认本次竞赛共五项,确定仪器种类。原本比赛只有二等水准,测量计算器编程,数字测图等3项,但专业性太强,一般院校很难参加,故又增加一级导线和全站仪放样两项。每校可组3队,每项只能报2队。
4月10日,我校建工学院经过集训,测试选拔,正试确定由建工和道桥专业8位同学组建两支队伍参赛,每队5项全报。由于电子水准仪及卡西欧9750-GⅡ仍在采购中,只能开展数字测图,全站仪放样和一级导线测量的准备工作。4月12日, 竞赛技术文件颁布。研读文件,训练全面展开。参赛学生每天下午集训,周六周日全天集训。比赛时间定为5月11-13。
4月24日,新购的2台莱卡电子水准仪及6部卡西欧FX9750-GⅡ计算器到位,但离比赛时间很近了,训练难度很大。完善仪器使用、软件使用、数据传输、报表生成等科目。
4月底, 竞赛补充通知,就细节及个别项目时间,路线进行调整。训练也相应调整。
5月1日-10日学生全天集训,完善比赛各环节。5月11-13参加竞赛。
二.竞赛分析
1.参赛院校实力分析
本次竞赛共有18所高职高专院校参赛,其中4所学校有测绘专业,这4所学校应该实力较强,其他学校只是把测量作为一门课程而开设的,但各参赛院校积极性很高,希望借此练兵和提高。
2.竞赛项目分析
本次竞赛设二等水准测量、测绘计算器编程、数字测图、一级导线、全站仪坐标放样5个单项,其中前三项也作为团体项目,而后两项是在4月初才增加的,主要面向一般院校。5个项目中二等水准测量和测绘计算器编程一般院校均未开设,仪器设备等不具备,参赛中发现很多院校都是为了参赛紧急购买的电子水准仪和CASIO FX-9750GⅡ计算器; 数字测图、一级导线、全站仪坐标放样这三项一般院校均可参与,其中数字测图难度较大。5个项目中,只有数字测图项目我校2011年下半年开始加入实训教学; 二等水准测量和测绘计算器编程项目未开展,而且也只能紧急采够仪器设备; 一级导线项目开展较少,但相对容易,介入方便。测绘计算器编程项目成本低(CASIO FX-9750GⅡ计算器单价600),但比较费时,短时间内很难出成绩,应该在平时加强。
3.我校竞赛条件及获奖项目分析
我校2011上半年完成了校园测量控制点成果测设,2011年下半年完成了测量仪器的采购,拥有新的TOPCON全站仪23台,针对全站仪相关的项目均能进行模拟训练。4月底电子水准仪到位后开展强化训练。
获奖项目基本反映了我们的准备情况和实力, 我校参赛队伍在本次竞赛的二等水准测量、测绘计算器编程、数字测图中均获奖,其中数字测图项目成绩相对较好,但在一级导线、全站仪坐标放样两个项目中没有收获,确实是参赛项目太多,队员精力分散,这两个项目投入时间少。
4.参赛院校获奖分析
共18所院校参赛,获一等奖的学校有3所,获二等奖的学校有10所,获三等奖的学校有11所,5所学校未获奖。各项目获奖比例是一样的,因此获奖项目总数基本反映了各校在测量测绘项目上的整体水平。我校队伍获奖项目总数靠前,但强势项目较少。
三. 测量竞赛的训练总结及竞赛对测量教学的作用
1. 关于精神状态
集训之初,我校参赛队伍就确定了每队五项全参加(一支队伍五项全参加的很少)的信念,与其他院校交流,借此检验我们的实力,找到我们的差距。持续一个多月的训练确实辛苦,但队员们都坚持了下来。比赛过程中,我们是最辛苦的参赛队伍,第一个开始(早上8点),最后一个结束(晚上7点),但我们的参赛队伍表现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全程积极的完成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展现了金职院的风采。
在本次竞赛中,个别院校即使借仪器(主要是二等水准测量中)也要参加竞赛(虽然效果不明显),这也反映了一种参与的精神,值得尊敬和学习。
2. 关于参赛队伍组建
集训队伍组建应提早, 集训期间应从多方面测试集训队员,需考虑的因素包括身体条件(体力、身高、敏捷性) 、计算能力、CAD绘图能力、书写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主动性、团结协作能力、专业搭配。本次集训及队员确定已尽可能从各方面考虑,但经验及心理的历练只能在大赛中完成。有几所院校均派出了三支队伍,以减轻单支队伍的压力,我校也可以考虑组建队伍时将单个队伍的参赛项目分散,但不应放弃,这样可以集中精力获得更好成绩。
3.关于竞赛集训对学生课程的影响
竞赛集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受天气影响,想取得进展必需进行大量训练,对学生课程有影响,虽办理了请假手续,但持续的高强度训练确实辛苦。本次竞赛有的学校直接给学生请了一个月的假,集中训练,效果明显。因此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4.关于项目模拟训练
集训中,针对各项目进行了模拟训练,如场地条件、路线、可能出现的状况,经过大赛验证,我校在二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全站仪坐标放样项目中模拟训练较好,但一级导线项目中边长设置不够长, 全站仪坐标放样项目训练时间太短。
5. 关于女生参赛
本次竞赛有几所学校派出了女生组队。女生的优势在于细心、计算能力强,但本次我校只组建了两支队伍,每支队伍参加全部五项比赛,对体力消耗很大,因此未派女生组队,如果3支队伍,则可以考虑女生组队。本次项目一级导线测量,我校两支队伍未在规定时间完成坐标计算,值得反思。
6.竞赛对测量教学的作用
竞赛中发现,限于各校的教学条件和重视程度,很多院校都只能开展一级导线和全站仪放样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已拥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如我校已购有莱卡电子水准仪, FX-9750GⅡ计算器,TOPCONRTK GPS)值得我们思考, 应该将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增加到实验实训中,相信这也是对测量教学质量一个大的提升。
竞赛技术文件和裁判均由浙江省测绘局质检站制订和担任,比较严谨和科学,各院校参加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交流。
应该加强院校测量协会等社团与专业教师的联系,将一些有难度或教学中未开展的测量项目(如二等水准测量、测绘计算器编程)在测量协会中开展,并通过学院测量竞赛储备后续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