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的自述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的自述散文范文1
拥有四叶草,不一定是幸福的————————————题记
切开那个夏天的缝隙,有着三个人的记忆。
??、秋,还有宇。
空气中再也没了那种下雨过后的泥土清香,被雨水浸透的空气也没了那么的纯净。在浑浊的世界中,三个人的背道而驰,寻找着那虚幻的四叶草的幸福,无视身边靓丽的风景,回过头,发现已经离得好远好远。我们无法再回头,明知道无法相聚,却又忍住内心的痛,倔强地去寻找那四叶草的幸福。
三片叶子。??皱着眉头,蹲下来,用手轻轻地抚着叶片,露珠顺着弯曲的叶子滴落下来,掉进泥土里,无影无踪。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四叶草啊???在院子里找了一个下午,仍旧没有发现四叶草。真的,找不到了吗?我真的找不到幸福吗???的眼前一片模糊,温热的液体被叶片盛在中心。好想去挽回在那个夏天的一切。包括,宇和秋。
什么时候那么远的?自己根本就没发觉。真的,??只剩下你们了,真的要离弃我吗?曾经的快乐,曾经的幸福,你们真的舍得,把??一个人丢下吗???是包袱吗???在心中堆积了太多。小时候,还要快乐些吧。
在一个铺满落日余晖的地方,快乐的笑声充斥着一切。虽然刚刚下雨,但空气中充满着泥土清香,“快来啊,??,看姐姐找到了什么?四叶草呵。”秋高兴地叫着。??跑过去,“这叶子好漂亮,有白色的桃心呢。”“是啊,??,漂亮吧?这是代表幸福的四叶草。”秋得意地说着。“哥,你找到没有?姐姐有幸福了。”??对呆呆坐着的宇说着。宇不屑地摇摇头:“小女生玩的东西,无聊。”??嘟嘟嘴,去找那和姐姐一样的四叶草了。蹲得脚都发麻了,却还是没有发现四叶草。??站起来:“姐,怎么我找不到四叶草啊?全是三叶草,我也好想得到幸福哦。”秋笑笑,“没关系,如果你找不到,我就把我的幸福分你一半。”但??还是有些失望。不过,她看见了宇正专心地蹲着看那一大丛的叶子。??笑笑:“哥就是犟。”没过多久,传来了宇兴奋的声音,“我也找到四叶草了!”??望着宇手中那刺眼的四叶草,心里竟有了许些的伤悲。自己或许永远都找不到四叶草的。她失望地随手摘下一株三叶草。秋和宇都没注意到,??那时脸上的伤悲。??深吸一口气,笑着说:“哥,姐,快回家吧,天要黑了。”秋和宇都很高兴地跨着大步回家,完全没有注意到??。??感觉自己跟秋和宇好远。她不得不小跑才能追上他们,望着他们的背影,??自我鼓励地想:没事,姐和哥高兴自己就高兴了。
渐渐地,都长大了。再次见面,感到好陌生,三个人在一起,都不说话,走时,还是一片的沉静。??哭了,是吧,长大了,总是会感到陌生的。就像那次,怀揣着幸福四叶草的秋和宇的背影那般的陌生。
从那之后,??便疯狂地寻找着四叶草,因为她希望,能挽回他们三个人之间的那一份幸福,哪怕,秋和宇已经放弃。
阳光,透过浑浊的空气降临到世间。显得那般的耀眼,明明无法回到当初的那种感觉的,又何必苦苦追求。??找到了四叶草,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没有了当初的感觉,充斥在院子里的笑声。是呢,大家都长大了,有着自己追求的幸福。甚至不惜于背道而驰。??摘掉一片叶子,丢在冰冷潮湿的泥土上。
四叶草的幸福,也许是虚幻的。??愿意,只有那三叶草。因为,三叶草的幸福是真实的。
只是,找到了四叶草,也没能改变彼此陌生的气味。没能找回以前的那种快乐,独属于三个人的快乐。消失了。
雨的自述散文范文2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钓鱼。我非常开心,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钓鱼,我早早地起了床。
一路上,天空万里无云,小鸟在枝头蹦来蹦去。我和爸爸来到池塘边,我把渔具拿出来,做好准备工作,爸爸则往池塘里撒鱼食。我坐在池塘边,学着别人的样子,抓了一团鱼食,套在鱼钩上。我还怕鱼钩被鱼食包住了,钓不到鱼,特意把鱼钩露了出来。我自以为万事具备了,于是一甩竿,谁知甩的太用力,鱼线缠住了旁边的水草,我使劲了几下,可它缠得更紧了,没办法,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鱼线拿下来.第二次甩鱼竿,我小心翼翼地一甩,总算没发生意外,我看了好半天,可一直没有鱼,我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莫非这鱼食不好吃?这鱼也太挑食了吧.”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如果你是鱼,看到鱼食旁边就是钩子,还敢去吃吗?我听了,恍然大悟,赶忙把钩子藏进食里.我再次甩出鱼竿,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动静了,我一拉鱼竿,岂料扯出的却是一只破塑料袋.
我一次又一次地挥动发酸的手臂,把钓线抛扔出去,但提出水面时却总是空空如也.而一旁的爸爸却钓了好几条大鱼了.这时,爸爸对我说:“钓鱼得有耐心,你这样心不在焉怎么钓得到鱼呢?"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鱼线,我往上一拉,立刻看到一条逗人喜爱的小鱼,我把它放入水桶之中,顿时间心里无比的激动.我再次......
在回去的路上,我总结了一下钓鱼的经验:钓鱼是个慢工活,要有耐心才行,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而在学习上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雨的自述散文范文3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 汉字
近几年,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朝着与汉语各语言要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于词汇和文化之间直接密切的联系,与语言要素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论文著作大多集中在词汇教学方面,而汉字教学方面相对较少。本文从词汇、汉字两个方面对语言要素与文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词汇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词汇是一个语言的基础,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极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也极为充分和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接受一套概念和价值”。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少词语负荷了文化意义,缺少该民族的文化体验就会给理解带来障碍,我们称这种词为“文化词语”。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词语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的导入。而这就涉及文化词语的界定和分类问题。
张高翔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一文中从三个方面:相对于词语直观的字面意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意义的附加性出发对文化词语进行了界定,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
“文化词语的分类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①,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对文化词语进行区别和选取,以及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都需要词语分类的支持。孟子敏先生曾根据自己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把文化词语分成三大类,即褒义与贬义词、口语与书面语及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梅立崇先生在《谈文化与词汇教学》②一文中大致将汉文化沉淀丰富,会给留学生的日常交际带来影响的词汇成员分为非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指在不同语言中意义、用法、色彩不完全相同的词)两类,并举例进行了讨论,例如“饺子”、“馒头”、“久仰”、“破釜沉舟”、“看”、“谢谢”等。还指出:“语言中有些词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渗透着文化内容的内涵义;内涵义包括象征义、联想义、补充义、伴随义、情态义等。例如鸳鸯,因为总是成双成对,所以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王国安先生③则把文化词语分为以下五类: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如月饼、旗袍;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禅让、道;反映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上书、举人;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重阳、踏青。不过目前国内文化学者多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将文化词语分为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类。
如何将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呢?这至少涉及文化词语的选择、文化词语的讲练方式和文化词语的测试三个方面。
目前,不少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中都只是通过中英文对译对词语进行解释,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不等值性。不少教师则在课堂上或不谈文化,或根据自己对文化词语的领悟进行区别和教学。这就使得文化词语的教学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徐文静在《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从词语项的缺位、词语的概念分类范畴、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及习惯表达等四方面对教材中词语的英文注释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简单对译的不足,需要将文化因素引入并进行改进。该如何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文化因素一般包括词语的文化成因、观念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和句义预设四个方面。④对于如何将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关系问题,陈光友在《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提出应该注意适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必定还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文化因素的导入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汉语,而不是削弱语言课的教学。事实上“适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词语的选择问题,什么词必须讲,什么词无须多讲。不同的文化词有不同的教学处理方法,我们需要一个详细的标准对它们进行选择和分类。卢华岩从词语文化内涵、句义预设、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对策进行了分别的讨论和研究,但仍缺乏一个量化的分类和分析。我们已经明确文化不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只是辅助语言本体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浩若烟海,如何阶段性地在它们中间进行取舍,并进行分类教学,是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重点。陈树峰提出通过隐喻进行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但我认为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事物经过隐喻可能得出不同的隐含义。在文化词语教学中,我们需要着重讲解的是隐喻的结果,即该词所隐含的文化义,没必要非把隐喻引入词汇教学不可。另外,陈娟还研究讨论了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⑤新词语是社会生活变迁、民族文化发展对语言词汇系统产生影响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然而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来看,新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我们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改进和推进词语甚至整个语言的教学。而对文化词语的测试,大都侧重于语用功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揭示其隐含的文化意义。我们需要将文化词语的文化隐含义提出来并体现在测试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相得益彰”。⑥
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文化义教学的研究朝着类别化的方向发展。称谓词、植物词、身体部位词、颜色词、数字词生肖动物词等是其研究的重点领域,尤其是称谓词。中国重人际伦理关系的思想观念造就了汉语中庞大复杂的称谓词体系,丁夏的《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卷第4期),周悦娜的《本是同根生――浅析汉语称谓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9月),都对称谓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岳长顺在《“同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中更是对“同志”一词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生肖作为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都隐含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例如中国的“龙”,它是无法用英语的“dragon”来诠释的。赵静在《小议中国的“龙”俄语中“Дракон”――从文化不可译现象谈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对龙进行了细致深刻的研究讨论,并强调词汇教学中应当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毛海莹更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生肖语言的文化隐含义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引用。
综上,目前文化词汇教学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文化词汇教学方面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将文化引入词汇教学,但是怎样引入,哪些词在什么阶段引入,怎么引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且尽管专家学者一再强调需要把文化引入到词汇教学,但事实上国内的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生词表上的注释一般都采用对译的方法,而且往往是一对一的翻译,这样会使留学生形成外语和母语的词汇之间一种一对一的错觉”,⑦这对外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汉字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财富。只停留在读音、写法及意义上的汉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汉语的乐趣。我们必须将汉文化的传播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以下三篇关于汉字文化教学的文章都主张汉字教学中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赵宁在《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一文中举例讨论了如何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汉字教学。例如“册”字,“形如一根绳子将几片竹子穿在一起,这就是古代‘书’的形象”。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人使用竹木作为书写材料。文中还提出:“结合文化因素讲解汉字时应该遵循‘适度、适量、适当’的原则。”尽管文中给出了“三适”的定义,但是怎样才算是适度、适量、适当,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哪些字需要结合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哪些文化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都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讨论和分析。哪些文化内容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讨论。
朴兴诛在《对韩汉字文化教学》一文中提出:“从汉字入手教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教汉字,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举“姓”、“氏”、“婚”、“娶”、“墓”、“葬”字说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容。但是文章没有谈及如何将在汉字分析中知道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汉字教学中,这些都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一线老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余志鸿在《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兼评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即汉字的认知功能出发研究讨论了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不仅仅反映汉语言文化,更能动地作用于汉语言文化。汉字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在分类和抽象上。“汉字的部首和偏旁基本上反映了汉人划分世界的几个基本大类”,例如人类(包括人体、动作、情感、心理等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汉字是在认识汉民族的世界。而部首和偏旁本身就是一个“类”,是抽象的结果。例如,“机”字,最早指织布的木质机械,后来抽象排除了“织布”“木质”等义项,开始形成一个范畴,“泛指一切机械而成为了准后缀”。这给解决汉字教学瓶颈问题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文中还分析了安子介先生为解决外国人学汉字难的问题而提出的“部首切除法”,指出:“这个想法固然大胆,但实行起来显然会有问题。”
学者们都认同“必须将汉字教学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这个观点,但对于如何将文化因素导入汉字教学实践、将哪些文化内容导入汉字教学则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研究,以有效地将汉语和汉文化推向世界。
注释:
①⑥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②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③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6.
④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⑤⑦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参考文献:
[1]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1),3.
[2]赵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7,3.
[3]石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文学教育,2007,9.
[4]赵忠江.对外汉语“词的文化义”教学几个基本问题解析.理论界,2010,4.
[5]陈光友.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9,12.
[6]陈娟.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研究,2009,7.
[7]徐文静.词语・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2,6.
[8]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3,1.
[9]卢华岩.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4).
[10]陈树峰.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考试周刊,2007,26.
[11]赵宁.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汉字教学.语言教学研究,2009,9.
雨的自述散文范文4
关键词:《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电影;改编策略
2016年年初,央视播出了故宫九十周年献礼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故宫文物修复师为叙事线索,以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技术的历史源流,展示了匠心精神。播出后,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收视群体,成为一部现象级纪录片。12月16日,这部网红剧推出了同名大电影,上映8天票房累计539万,成功实现影视跨屏传播。但是从电视到电影的媒介转换,需要制作组作出相应的改变。导演萧寒说:“电影要通过电影语言叙事,它和剧集版属性截然不同。”电影版抛开剧集版中的叙述性内容,将哲学的沉思和诗的意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诗意的表现。
一、从电视到电影:诗意的视觉化偏向
电影以大银幕作为视觉载体,画面尺寸按米计算,影像清晰,加上封闭的观影环境都要求电影充分利用叙事语言,侧重画面光影色彩的变化以及起伏有序的画面节奏,营造视觉美感,应观众持续注视的需要。而电视屏幕比电影小很多,清晰度和影调稍显逊色,景别多使用中近景或特写,保证观众能够清晰观看。电视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注重镜头“写实”的效果,尽量保持修复师原始生活状态,多采用开放式构图、随意性画面,全景至特写的景别处理上,力求最大限度地完整再现空间事物和人物活动,力求纪录修复师生活的自然流程。
相比较剧集版,电影版追求镜头的“写意”效果。导演将画面视为电影感染力的核心要素。注重强化“视觉的手段”,精心设计色彩、影调、光线等画面元素,用画面本身与镜头间的关系来表达情感与思考,在客观记录的同时,追求升华的意境美。电影中,导演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故宫里神气美妙的生活片段,阳光穿过树叶形成耀眼的光斑、飘动的白云、笼子里的鹦鹉等空镜头反复出现,这些画面色彩构图达到最佳,意境表现极为空远,故宫如诗似画般的生活展现在眼前。电影版相比较电视版,尝试使用延时、虚焦等诗意化的镜头,丰富电影画面形式。如有一处镜头,房檐影子落在斑驳的宫墙上,随着时间变化着轨迹,将红墙笼罩在黑影之中。延时摄影的手法,使得画面中光线、阴影、被摄物体色彩和亮度都有明显变化,时间仿佛流动起来,给人沧海桑田、穿越古今的观影感受。电影版每一个镜头都有选择的含义和意义,并不是镜头的单纯堆砌,要渗透出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片中过半处,有一连串表现暴雨的镜头,大滴大滴的雨珠从阴沉的天空砸落,落在石板上的雨珠、屋檐下形成的雨帘、雨打湿后闪闪发亮的门前石狮。雨在中国传统中就是一个表意符号,通过多角度、多景别的一系列镜头,展现出雨的强度和破坏力,意化成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任这暴雨横流雷霆霹雳也摧不毁故宫修复师身上的坚韧与不屈。
二、从电视到电影:解说的弱化
麦克卢汉在《把握媒体》中所说的:“电视图像不是照片或镜头,即不是像电影和摄影中那样已经成形的、结构完整的东西,因为电视‘画面’是由光束不断地在画出来,因而它是活动的、不稳定的、正在形成中的事物外形。”观众无法长时间接受这股光脉冲,因此电视欣赏是开放式、分散式的模式。电影由于环境的封闭性与选择的受限性,观看更加集中。因此电视需要用声音制动观看,所以电视往往比电影更侧重于声音。电视版《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声音包括:配乐、解说词和同期声。对比发现,新版上映的电影中删除了解说词部分,只保留修复师傅们之间的对话和自述。这也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
剧集版《我在故宫修文物》要在50分钟长度的纪录片内展现书画、木雕等多个修复类别和主要人物,仅仅借助画面是不够的,而解说词能够以最快、最简便的方式传达出画面所不能传达出的信息,把画面中具体细节进行展开描述。如第三集开篇,书画组的杨泽华和工作人员说起了旁边师傅嘴拿钉子却找不见钉子的迨拢诙谐的语言,上扬的语调,观众瞬间被这个幽默的人所吸引,紧接着解说词拓充了上一个画面:”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泽华来到故宫,学徒三年后,分进书画修复组,性格活泼开朗的他乐于接受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将现代科技融入古书画修复。”解说词承上启下,画面转到书画组运用的现代颜料分析工具上,随后,杨泽华面对镜头介绍仪器的用法和意义。画面和解说词相互配合,刻画了一位爱说爱笑、性格活跃、专业性强的书画修复师形象。相对于电视版的”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式风格,电影版本则更偏向于”即兴拍摄加同期声不用解说词”的真实电影风格,利用师傅之间的对话和自述本身具有的逻辑性完成叙事,阐释主题。这种转变带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就像导演说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心去感受,找到能产生化学反应的最终呈现”。
三、从电视到电影:叙事更偏散文化
电影相比较电视剧时长更为有限,往往最多为两个多小时,叙事容量相对较小。《我修》剧组从2015年夏天驻组故宫,四个月的时间里共拍摄了超过100个小时的素材。电视版与电影版面对同样的素材,却因为播出时长的差别,在叙事上产生不同的风格。
电视版时长较长,总共3集,每集大约50分钟,按照修复的文物类别结构:第一集讲述了宫廷钟表、古代铜器、陶瓷珍品等文物的修复过程;第二集集中精力对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等工艺组;第三集主要集中拍摄书画的修复以及临摹和摹印技术。十个工艺组为建馆90周年修复作品,涉及的人物众多,事件复杂。所以电视版运用传统的戏剧发展模式,完整纪录事件过程。一集o录三个科室的修复工作,一个科室为一个板块,按照时空的顺序打碎各板块,再进行交织处理。如第一集,开篇依次介绍钟表组、铜器组和陶瓷组要准备修复的国家文物,简要介绍修复师们的基本情况,同时梳理修复技术的历史由来;利用故宫用水的问题,将线索又转回到铜器组,开始第二部分叙事,深入修复工艺组,记录工作中的点滴,展现师徒之间的关系、并放大修复难题,如陶瓷组三彩马缺失的尾巴,钟表组因为空气又变形的钟表;最后部分是文物修复完成。每一小部分用2--5分钟介绍,叙事节奏快,信息含量大,使得电视剧较之电影更加饱满,脉络清晰,说理透彻。
电影版只有86分钟的叙事时长,因此无法像电视剧版一样有足够篇幅讲述完整的故事,介绍每项修复工艺的历史源流和每个人物的性格,另辟蹊径以一种散文化叙事,依靠情愫联结故事,营造情境,去展示修复师们的一种集体工作状态和修身哲学。养猫、逗鸟、种树、打杏等生活味浓厚的情节结合主人公们富有哲理性的自述镜头,看重展示一种关系与情感,而非情节,平淡到极致,却别有一番诗意。为了适应电影创作规律,电影版《我修》聘请侯孝贤御用剪辑师――廖庆松担任剪辑指导。运用电影化的后期剪辑手法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错位排列,运用蒙太奇,给受众一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独特感受。如电影开篇,故宫朱红色的大门被缓缓推开,踏过白玉阶梯穿过红墙绿瓦湾的宫殿,七道大门,七把锁,大门的全景与故宫人开锁的手部特写相交叉,配上门吱丫的声音,悠远、浑厚,代入感很强,仿佛此时“我”随着故宫人的脚步一步步向故宫深处走去。结尾处,夕阳西下,红漆斑驳的大门又一扇扇阖上。故宫大门的开与合,并不是多余镜头的堆积,而是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契合。厚重的大门在这里是一个临界点,大门之外是喧嚣繁华的都市,大门之内是另一种生活,没有世事纷扰,岁月一派静好。大门在这里也是一个时间线,敲开时光的大门,感受中国历史的悠久,感受中华文物的神韵。一道宫门,两重世界。
四、从电视到电影:情感更加丰盈
电影的主题一般比较单一,电视却可以体现出主题的多义性。电视版《我修》偏向于教育和宣传,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侧重于“如何修”,即现代人如何修复文物的残损部分,才能保持其千年之前的风貌,像是一部故宫文物修复的科普类书籍;而电影版侧重于关注“我”这群故宫修复师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内在的精神生活,捕捉内心情愫,更像是一部人生哲学类的散文。电视版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工匠精神”的传达,电影版延续并放大这个主题,更深层次得探讨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人心。导演萧寒说:“让纪录片走进影院,把它变成电影,其实从我做纪录片的那一天开始,就想做纪录电影,而不是说只在手机上或网络上看”。在导演看来,纪录片更应该在电影院观看,因为电影本身更具情感。
其实每个刚来到故宫修复的人,无论是面对工作环境、还是工作属性,刚开始也会迷茫痛苦。时间流逝,他们学会与文物与文物对话;时间倒流,他们懂得透过文物向古人学习,”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文物与修复师之间需要一种物我相融的关系,彼此之间才能互相成就,才能始终心怀炽热,才能”择一事、终一世”。就如主题曲《当我在这里》中唱到的:”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你已等候我多时,终于知己般相遇。”正是这种精神,一代代师徒关系才能延续,故宫的文物才得以保护。如片子结尾处,运用深焦镜头表现鸟啄食的镜头,就好比这故宫的修复师,走了一批老人,又迎来了一批新人,传承在继续,技艺才没有失传,历史才没有断层,古人的杰作才能被后代子孙瞻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才能孕育每个国人,这便是“大历史、小工匠”。
五、结语
正是作品中修复师的人生态度,这样一种纯粹的精神,这样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感动了《我修》的观众,指点了在多元世界中迷茫的年轻人。但是从电视到电影的改编如果只靠情怀和勇气,是无法满足观的审美体验。改编是一种文化艺术策略,要充分意识到电视和电影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尊重不同的艺术手段,在继承电视版内核的基础上学会改变,学会创新。《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虽然缺乏叙事技巧,剧情略显枯燥无趣、剪辑太过混乱等,遭到一部分网友的质疑。但是纪录片能从电视转向电影,实现跨屏传播,就已是很大的进步。这一步总要有人迈出,为纪录片电影的发展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贺.从“影视有别”看《红高粱》的电视剧改编[J].鸡西大学学报,2013(12).
[2]姚天皎,明光.论电影与电视的差别[J].艺术百家,1996(04):58-63.
[3]孙傲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探究[J].电影评介,2016(14):104-106
雨的自述散文范文5
李扬,男,现年32岁。25岁那年,因病突发,导致左半身偏瘫,行走不便。
李扬短语:只要真正拥抱生活并付出百倍的努力,阳光就依旧灿烂。
事件回放:
7年前,年仅25岁的李扬在上海人民广场换乘地铁的途中突然倒下。
――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让他左半身失去了知觉,同时丧失的是语言功能。
李扬是来自北方的大学高才生,毕业后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曾任职于某报社,后在一家大集团公司任高管秘书。结婚仅两年,购买的商品房刚刚装修好还没来得及住……生活的美好和甜蜜正在这位年轻人面前展开,突然,一切都被改变……
人物自述:
我在病床上清醒之后,发现以前自己所有的理想,所有的付出,所有美好生活的憧憬,都变成了曾经的一枕黄粱梦。幻灭的痛苦让我几乎发疯,不知何去何从。一次次问自己:往后的路怎么走?路又在哪里?
在养病的日子里,我渐渐琢磨明白了一个道理:唯一能击倒我的是我自己。人,可以被厄运击中,但,不应被自己击垮。
我开始挣扎着锻炼了:从左手大拇指第一次动弹,到下床走路,其间过去了整整半年。当我终于从六楼独自下楼后,又为自己安排了一整套的肢体训练计划。在小区的健身区,我每天在上肢牵引器牵引200下,在跑步器上漫步200步,然后在扭腰器、健骑器各做200下;在单杆上抬腿20下,俯撑30下,绑沙袋在鹅卵石路上走30分钟,单腿“罚站”60分钟……与此同时,还进行口才恢复训练:读屏幕字幕、学主持人说话、朗读和背诵唐诗宋词……
风雨无阻,日复一日。
记得有一天雷雨交加,照样要外出锻炼,拗不过我的父亲撑着雨伞继续当我的“陪练”。豆大的急雨打得我浑身湿透,连眼睛都睁不开。但我把这戏称为“风雨的洗礼”,硬是完成了当天所有的训练项目。
我重又学会了跑步,学会了骑自行车,学会了对别人异样的目光毫不在意,学会了与妻子办离婚手续时如何掩饰悲伤情绪……家附近有座小花园,我经常去那里看书,私下里我把它取名为“中思园”,因为它见证了我残疾后精神上的挣扎以及思维方式蜕变的痛苦。我在这里重新思索人生的意义。决定要像龟兔赛跑中那只行走缓慢但毅力十足的小乌龟那样,只要不停地前行,总能达到人生的目标。
我开始寻找工作。在人才市场,在用人单位,坦陈自己的经历。吃过不少闭门羹,也干过很多行业:橱具公司推销员、工厂信息管理员、广告公司文案策划员、商厦办公室主任、台资企业总经理助理……我把每一次工作经历当成一次新的“行走”――我必须一步步向前。
业余时间,我开始写作。多少个不眠之夜,默默地坐在电脑前,梳理着自己的思绪。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好不容易写了9万字自传体作品《明天依旧阳光灿烂》。那天突然电脑硬件损坏,所有的文字瞬间丢失贻尽……真是不堪回首的那一瞬间!我甚至哭都哭不出来。然后又重新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打,终于有了几十万字的作品《单飞》。2004 年,我的《一个普通残疾打工者的自述》被推荐到上海市团委,参加首届全国“鲲鹏文学奖”评选,获优秀奖。接着,《中思园》获《散文选刊》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天黑时,别闭上眼》获首届“千重山杯”中华当代精美短文大赛优秀奖……
2004年,我获得了上海市新突击手称号。
我终于迈出了第二次生命的第一步,与此同时爱情也眷顾了我。在参加区图书馆文学沙龙活动中,我结识了一位名叫刘敬的姑娘。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彼此性格志趣的投缘,我们相爱了。今年年初,我们踏上了婚礼的红地毯。
陈玉萍:把生命的力量发挥到极限
陈玉萍:女,51岁。32岁时因车祸致残,拄双拐。
陈玉萍自认为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是2004年第12届雅典残奥会上,中国队以3:1击败来自坐排发源地的荷兰队,获女子坐式排球冠军。而陈玉萍,是中国残疾人女子坐式排球队主力二传手。
陈玉萍短语:“打排球后,人变得坚强,遇到挑战不再会轻易退缩。”
事件回放:
1988年,32岁的陈玉萍是上海汽轮机厂工人,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喜欢打篮球。一天中午,当她走在去食堂的路上,一辆铲车在她后面转弯而来。有人给了司机一支香烟,司机的视线偏离了前方,拐弯的时候一下子铲倒了陈玉萍,车轮从她右腿上轧了过去……有人惊叫起来,对司机说你轧到人了。司机慌忙倒车,车轮第二次轧过陈玉萍的右腿……
人物自述:
我开始了残疾后艰难坎坷的漫长岁月。作为一个天生爱美、追求完美的女性面对残缺的肢体,我很长时间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卑而痛苦。命运的转折始于1994年,中国残疾人坐式女排在上海组队,组队领导找上了我。但那时我没有走出那次意外的阴影,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还是年幼儿子的一句话说得我心动了:“这是国家队,你想进还不一定能进呢。”就这样,在儿子的激将下,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了坐排女队――那年我已经47岁。
也许是因为有过打篮球的经历,自己在运动方面有那么一点点经验,进队后不久就当上了队长。赛场上,作为二传手,比赛时要组织进攻,所以,我不仅要自己技术过硬,还要时刻观察,对对方的战术迅速判断做出回应,因此训练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很大。记得一次训练,教练对我的接球动作不满意,训练结束后,教练把我留下来,罚接100个球。球一个个砸过来时,我靠双臂撑地和剩余腿部的力量在地板上蹭来蹭去;快速移动、转身,做出各种击球和救球的动作……一次次侧身倒地救球时,截肢处伤口总是重重地碰在地板上,疼痛刺骨。我终于撑不住,累趴下了,泪珠还不争气地一个劲儿往下掉……这时,只听见队友们在场外大声叫喊:“萍萍加油!萍萍加油!” 我咬住嘴唇,竭力撑起身体,又开始一次次的倒地接球,倒地接球……如今想起来,当时如果没有队里姑娘们的鼓励,那一刻我真的想放弃了。
克服身体上的缺陷,战胜心理上的自卑,向生命和意志的极限挑战――不知不觉,训练场和赛场已成为我挑战命运、战胜自我的人生舞台。
2004年9月25日,雅典残奥会女子坐式排球决赛拉开帷幕。
面对上届世界冠军荷兰队人高马大的队员,中国队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第一局25比15,中国队赢了,第二局却以2分之差输了。第三局是关键,进入相持阶段后,我与队友默契配合,当对方集中力量对付主攻手时,我虚晃一枪,避开对方拦网手,快速将球传给副攻手,以几个短平快球连夺几分,又是赢了个25比15!当拿下致胜的第四局后,我和全队姑娘们激动地相拥在一起,泪水滴在彼此的肩头。要知道,这是中国残疾人女子坐式排球队第一次出征残奥会,也是中国残疾人运动队该届残奥会集体项目上夺取的唯一一块金牌啊!
石庆刚:彩虹就在风雨后
石庆刚,男, 36岁。山东人。1993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在校期间一直是学生干部,还担任大学生艺术团舞蹈队队长。 24岁那年,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
石庆刚短语:人活着,不该被命运压倒,只能靠自己,
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事件回放:
1994年7月的一天,一位喝醉酒的司机,驾车冲上了人行道,从背后将正走路的石庆刚撞倒在地,并飞速从他身上轧了过去。石庆刚只觉得猛然一震,然后是天旋地转……
人物自述:
我被送进医院。手术后,结果出来了――高位截瘫!听到这个消息后,父母一晚上似乎老了十岁,而大学同学四载的女友眼睛哭得又红又肿……
如果我垮了,家人会崩溃――深知这一点的我心里经历着天崩地陷,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甚至还努力微笑着……我必须如此,在此之前我一直是家中的栋梁,精神支柱,是家人的骄傲,所以我必须撑住,我只能撑住!
父母丢下工作在医院照顾我;女友工作之余来医院陪我做治疗。而专家的话语比病情还要冰冷:终身高位截瘫,如果运气好,能坐上轮椅;不好,只能躺一辈子;另外,终生不能结婚!我不知这样的话语,对一个热恋中的姑娘意味着什么?所有的人都在看着我的女友,但她什么都没说,平静得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
就这样开始了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康复治疗。病房、治疗室、康复室……三点一线的日子似乎是平淡地过着,其实我心里在暗暗使着劲儿:我不信命,也不相信自己的命运真会像医学专家的结论那样!
铁腿,支架,木板,三角架,双杠,轮椅,双拐……这些东西陪了我一年又一年,奇迹终于一点点发生:先是腿能动,然后能慢慢坐着,再后来自己能坐上轮椅,最后,慢慢地扶着东西能站立了……为了这些,我在医院整整度过了三年!
我身体有些好转后,女友不管别人的闲话,与我结了婚,我们建立起一个充满温馨与希望的家。
然而此刻,生活的艰辛才真正显现。一个丈夫,再怎么不能动,也是一家之主,应该挣钱养家的男人!可坐着轮椅的我,根本就下不了五层楼梯,也不可能出去工作。父母去上班,妻子到学校教书,家中每天就剩下我和一台电视为伴。一个堂堂男人,总不能一辈子让妻子养活着吧?那不是我石庆刚的性格!
我请电脑公司的同学帮忙,买了台电脑,买了书,开始自己学习。这台崭新的电脑,没过多久,我就把它拆散了,再重新组装起来。就这样,拆了装,装了拆……终于弄明白了它。
接下来要解决下楼问题。我用三居室的住房,换了套两居室的房子,虽然还是四楼,但楼梯有扶手,我能自己摸索着下楼了!
1999年对我来说,是个大喜之年,一是搬了新家,自己能下楼了,最重要的是,这年,我的儿子出世了!我可是被很多医学专家宣布不能结婚的,更不可能生育!当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悄然来到我的生活中,给我极大的惊喜之余,也让我有了做父亲的使命感!
我要从最原始、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不管干什么,哪怕只挣到一分钱,也是我挣钱养家的开始。我天天跑科技市场,寻找商机。不久,我发现住家所在的大学区,学生对游戏软件及电子读物有需求!于是我向妻子要了100元钱,批发来游戏软件及电子读物,用三轮车驮到学校去卖。
第一次进大学卖东西,感觉像做贼一样: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一个本科大学生的身份,摆地摊卖软件,总有些难为情!在学生宿舍楼下,摆开了车子。看着来来往往的学弟学妹,我怎么都张不开嘴。最后,我只好写了个“游戏软件”的牌子,插到了车把上。渐渐的,一些学生开始过来翻看软件,最后居然卖出去了三张!那一整天,虽然只挣到了四元钱,但这是我残疾后自己劳动挣来的第一笔钱!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只要努力,只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从那天开始,我往返于科技市场和大学校园,风雨无阻。经年的风吹日晒,改变了我的肤色,也使我变得更坚韧!即使冬天的风雪冻烂我一双没有知觉的腿脚,留下了一块块永久的疤痕,我也没想过退缩。
卖了一年多软件,能够自食其力了。但这不是我最终的目标。我发现,网上有着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而这里没有残疾歧视!想做泰山顶上的一颗小石头,站到巨人肩膀上,发挥一点力量,网名取做“泰山石头”。
不到一年时间,“泰山石头”就成了山东的网上名人,还当上了一个大型IT网站的班主!也从中发现了很大的商机。我开始从南方购入便宜的二手硬件,然后卖出。我的交易原则是,一不卖假货,二不恶意加价,三是出了问题最快解决!就这样,我打出了自己的信誉,客户遍布大江南北。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齐鲁DIY在线网站,不久网站成了IT界小有名气的交易网站。接着在科技市场开了家“DIY装机”店。网名叫“泰山石头”,店名就叫“泰山石”!
由于我的知名度与信誉度,生意也越来越好。我考取了中介资格证书,成立了济南泰山石经纪事务所,以我的网站为依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正式的网络中介网站――齐鲁在线省略。
我的事业在慢慢发展,我成立了正式的公司――济南泰山石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下设DIY事业部与网络软件事业部两个部门,拥有一家专业网站:齐鲁在线省略。拥有自己的商城: 齐鲁商城 省略。是一家专门从事网络技术服务、IT产品与销售、DIY装机、网站设计、网络推广等业务的科技服务型企业。
几年过去了,我实践了结婚当初对妻子的承诺:虽然残疾了,但是正常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正常人不能做到的,我也要努力做到!现在,儿子有了,公司有了,房子也有了,我实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目标!
也许是老天爷存心考验我的意志,又一个不幸降临了。我可爱的儿子,被确诊得了孤独症,也就是自闭症。知道病情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我和妻子疯狂地在网上搜寻治疗方案,到处求助。终于得到青岛一家儿童自闭症康复学校的帮助,同意儿子进入该学校学习、康复!现在,儿子在青岛,我和妻子在济南,一家人聚少离多,花费也很高,但看到儿子在一点点进步,我和妻子由衷地高兴!更坚定了我继续奋斗的决心!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2004年我被评为青岛历下区自强模范, 2006年被评为首届“感动济南十佳人物”,2006年,又被评为“第十四届泉城十大杰出青年”。目前,我的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回到家乡章丘明水,开办了第二个公司:济南金泰山电脑有限公司。
华煜忠:网络让我新生
华煜忠,男,37 岁,浙江人。32岁那年,从浙江大学MBA研究生毕业的他,作为省级某大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刚刚被任命为公司投资发展部负责人……这个事业顺遂,家庭幸福的年轻男人正意气风发,准备大展人生宏图,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这一切。
华煜忠短语:“只要精神不垮,坐在轮椅上照样能创造一番新天地!”
事件回放:
2002年9月7日,华煜忠在赴浙江千岛湖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所乘丰田面包车因撞上电线杆翻车,车上其他3人只有轻微受伤,而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他因腰椎爆裂性、粉碎性骨折,造成截瘫。
人物自述:
2002年9月7日,我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发生的一场意外车祸,使我从此与轮椅为伴。虽然4年过去,回忆起来心还在隐隐作痛。在此之前,我在别人眼里是一名职场成功人士,拥有不菲的年薪、甜蜜的家庭、5个月大的可爱女儿……一切似乎都很顺遂,一切那么令人羡慕。谁曾想命运在瞬间让这一切面目全非。
在我事业刚刚起步,人生有所起色的关键时刻,突然遭受身体截瘫,失去行动自由,真是仿佛从天堂到地狱,万念俱灰。在人生的道路上,曾经预想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但绝对没想到会遭遇残疾―― 一点翻本的机会也不给!
刚受伤躺在医院时,以为受点皮肉之苦,总能重新站起来。我还说,要跟女儿一起学习走路,可如今女儿已快上小学了,我还是整天坐在轮椅上。
看着毫无知觉、不听使唤的双腿,我将如何度过余生?痛定思痛,想到不能整天生活在沮丧之中,我还有沉甸甸的责任,我必须对得起关爱我的家人、朋友,还必须给我年幼的女儿做出样子……
记得有句话,“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一扇窗。”截瘫后行动不便,但我有健全的大脑和双手,互联网让我看到了希望,借助网络我可以遨游世界。在医院,我开始用电脑与各地病友进行沟通,相互启发,逐渐逐渐,我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同时,利用我的文字功底和经济研究能力,在互联网查找资料,为原工作单位和其他企业撰写一些专题报告、做项目策划……
受身体的限制,截瘫后正常上班已不可能。我就一直琢磨,怎样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同时,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我和杭州市6位同样因意外截瘫的兄弟姐妹一起制作、创建了为广大残疾人服务的公益性网站――“站起来网站”(省略),于2004年12月1日开业。
网站成立后,我在活动策划、文字组织、宣传报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家齐心协力,组织开展了残疾人网上就业、网上救助贫病残疾人等各种活动。“站起来网站”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新华社、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浙江卫视、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众多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
我深深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重度残疾人来说,网络让我们新生,点燃了我们新的梦想。网络传送,可以解决我们残疾人行动不便的问题,在网络面前残疾人是可以实现与健全人真正平等的。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来说,完全能够在文字写作、网页制作、网站维护、图纸制作、动漫制作、信息处理等领域发挥作用,还可以通过开网店等途径在家中通过网络实现就业、创业。故此,我写了文章“发展残疾人网上就业大有可为”在当地杂志上发表。
2006年里,我撰写了不少财经类的文章,为两家企业分别制定了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还在淘宝上开出了网店,并准备通过自己的摸索,带动更多的残疾人通过网络创业、就业。
我做的事情也许微不足道,我目前的经济收入虽然比受伤前少得多,但我看到了希望――在网络时代,残疾人 “SOHO”(在家中上班),真的完全可能。
心理访谈
伤残青年的心理调适
刘松怀
对于许多残疾人来说,残疾后承受的精神痛苦往往比躯体残疾本身所造成的痛苦更大。特别对于那些刚刚步入人生或正处在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的青年人,一场突如其来的不幸事故致使躯体可能终身残疾,他们需要面对的自身、家庭和社会的问题会更多,困扰着他们的心理问题也会更严重。这种因伤残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不及时调整和消除,不但追求不到生活中的快乐,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因此,伤残青年要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和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战胜心理上的病态,而不要害怕和回避。
直面躯体伤残,接受残疾现实,必然带来内心的苦痛。为了减轻心理上这种痛苦,一些人伤残后,总是有意或无意回避谈及与残疾有关的问题,不愿接触与残疾人有关的人和事情,拒绝讨论回归家庭和社会的有关问题。他们这种心理和行为上的表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治疗期已结束,他们仍不愿面对和接受残疾事实,心理上就需要调整了,否则,这种害怕接受残疾的心理,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痛苦。面对残疾,接受残疾现实是一个痛苦选择的过程,但当你经过这种痛苦的选择后,你会感到特别轻松。要知道,面对和接受残疾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放弃对病情治疗的任何希望,而是选择了我们对今后残疾生活的态度。
面对残疾后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属于个体在遇到重大挫折时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件。当我们的心理上出现愤怒、焦虑、压抑、悲观、抑郁、委屈等负面情绪时,或者当我们对生活绝望,丧失了生存的勇气时,请不要回避,不要惊慌,应积极向家人、朋友寻求帮助,及时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担忧,合理宣泄压抑的情绪,甚至大哭一场。条件允许时,也可请心理专家帮助。只要及时、合理、积极地对待自己出现的负性情绪,我们的心里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并可再次感受到生活乐趣,从而度过这段心理上的难关。
伤残后,我们的性格和行为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在一些人对周围人的态度变得敏感了,害怕见到熟人,与人交往或联系明显减少了,对待身边发事的事件总喜欢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性格变得内向,脾气变得古怪急躁,喜欢自我为中心,生活上过分依赖家人,做事没有动力,干事缺乏耐力等等。这些性格和行为上的变化,有时我们自己是很难觉察到的,即使意识到了也很难去客观地对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性格和行为的变化,是个体在经受挫折或心理打击后,性格和行为的退化,心理上从原先成人的行为方式,退化到了不成熟的儿童行为方式。这种性格上和行为上的变化,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并积极地、有意识地进行调整,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残疾朋友们,健康的心态是我们享受生活的基础,健康的心态是我们家庭生活的剂,健康的心态是我们回归社会再次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前和保证。我们曾经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病魔和死神,我们更能以振奋的精神去战胜残疾后心理上的苦痛。相信自己,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并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绝不会被这内心的苦痛所压倒,更不会被这种内心的苦痛湮没了生存的欢乐。
(本文作者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康复科主任)
雨的自述散文范文6
关键词新生代小说 情节 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Go Back to the Daily Life
――Shallow Analyse on the Plot of Neozoic Novels
KUANG Yi
(Yi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3)
AbstractThe neozoic novels, starting from everyday lif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narrate stories with the strategies closer to reality.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new realistic novels which are in simple, natural and thoughtful narration. They are loosely organized and weak in plots. This art form is clearly easier to present everyday life and everyday trivial disorder. Weakness of plots and attention to details of redefine the art position of the neozoic novels and also show a new trend of novel aesthetics development.
Key wordsneozoic novels; plot; daily life
新生代作家脱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体话语,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语汇去表现主流话语之外的现实事象,传达自身独特的个人化的感觉。就文学背景来讲,新生代作家对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并不陌生。但他们倾向于一种本真直白、不事雕琢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与作家的个人情感和艺术直觉相结合,确立了一种个人的话语方式。新生代用这种“个人化”的书写方式为文坛提供了一种富有特质的小说样式和美感形态。正像论者所言说:“有如要把新生代的写作与其它写作区别开来。和以往那种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不同,也和一些依靠某种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直接获取思想资源不同,更区别于一批先锋作家的形式迷恋和文本实验,新生代作家的写作一开始就是小叙事的、面对当下的。”①
这就出现了新生代小说叙事结构的自然化和解构化倾向。作为一种叙事性虚构文体,故事和情节一直是小说的重要特征。新时期之初的小说无论是叙述伤痕,反思历史和传统,还是畅言和鼓吹改革,都能把一个个故事讲述的圆满生动。先锋小说缺乏圆满动人的故事,它对故事进行了切割和改装,追求一种变形的效果,但故事仍然是作家关注的中心。在同样以日常生活为书写对象的新写实作家那里,故事是他们用来展示世俗愿望和卑微人生的载体,故而都能围绕一个中心把作品处理的圆融完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以主人公小林的性格发展为线索连接细小生活插曲来组织结构;池莉的《烦恼人生》以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内容为顺序来结构全篇,处处表现出作家们对结构和情节的重视。
这一传统在新生代的创作中出现了显著变化。新生代小说仍然不乏故事的影子,不少篇章甚至还能耐心地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是这已经不是新生代小说的主流。新生代作家普遍表现出对于结构和情节的淡化意识。他们强调小说艺术的返璞归真,个人化的理解就是把小说看成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作家的刻意营造。大部分新生代小说的情节是松散的和淡化的,作家的笔触所追逐的是生活流或者是意识流。他们的作品特别注意在一种贴近于生活存在或内心存在的状态下来形成小说的叙事情景,不特意为小说建构一种外在的结构模式。现代文学中,情节淡化的小说并不鲜见。以早期的郁达夫、废名为开端,经沈从文、萧红,一直到孙犁、汪曾祺等人,散文化的、淡化情节的小说作为现代小说体式的重要一脉在创作中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但这些散文化小说显然不同于新生代小说的情节淡化。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化小说虽然在情节结构上不具有完整性,但它们往往以某个主题或某种情绪为中心来统摄作品,从而使整篇作品具有了情节之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像郁达夫早期以《沉沦》为代表的“自述传”抒情小说,一般都较少外部世界的描写,而侧重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勾画出一个“零余者”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苦闷的心灵世界。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则通过对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朴质人文环境的勾勒和点染,描绘并讴歌了一种理想的充溢着人性美的世界。新生代小说的情节淡化显然与此不同,从根本上讲,它来自统一的意识形态整合解体之后生活本身的复杂和涣散。
在韩东的许多小说,如《新版黄山游》、《三人行》、《去年夏天》等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什么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集中的故事情节,一切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呈现出平常性和日常性。“尽管他的小说有着故事的一般品性,却没有很强的故事性;韩东小说的叙事冲淡了、抑制了这种故事性,使我们刚进入故事时可能怀有的对故事性的期待扑空。”②《去年夏天》一共七章的篇幅,零零碎碎地讲述了去年夏天发生的事情,送朋友常义去机场,寻找通信的朋友郁红,女友小惠前来遇到大雨等。作者只是希望通过这些平常事物的呈现向我们展示某种不平常的东西。《三人行》写了几个文学上的朋友在一起共同过春节的生活片段。一个朋友从外地赶来与文友们一起过年,大家就逛街、游戏、聊天、吃饭、搞恶作剧……,整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和中心,一切就像生活本身那样随意地呈现着。唯一牵动读者的是作品克制、精确又充满兴味的叙述。
朱文小说也常常取消故事情节的逻辑关系,生活事件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充斥着小说。他的《到大厂的路有多远》、《小羊皮纽扣》就是身为城市人的一次出门游逛,在游逛中展示了一段混乱无序的心理活动和碎片化的生活。《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以一个小酒店为中心连缀起周围的若干个生活场景,准确地勾画出一幅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作者对其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没有做任何评价,一切就像是流水帐般的日常生活的忠实记录。这就像张均评价的那样:“有的只是平淡、无聊、随波逐流、鸡毛蒜皮……写作上像记流水帐一样,事无巨细,琐琐碎碎,都记下来……整个小说叙事信马由缰,好象作者事先没有一点预设的东西,起了一个标题,然后就写,写到哪算到哪儿,遛大街一样”。③作者放弃了进一步提炼和超越的企图,日常化的细小琐碎的心理、感触、事件构成作品叙述的中心。“这种自传方式和纪实笔法让叙事本身成为事件,成为小说连续向前推动的动力,如果有故事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排也并不是为了一个寓言的空间而进行的建构,而是听从作家状态特别是叙事状态的自由支配。”④面对这些的作品,读者仿佛置身于生活之流中,看到的是生活细节的浪花,但抓到手里的却不过是一堆生活的碎片。
与这种淡化情节结构的倾向相联系的是小说对日常性生活细节的重视。在结构解体之后,细节构成了这些小说叙事内容的最主要的元素。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心理细节,他们的描述都达到了几乎是不厌其烦的程度。丰富的生活细节,经由叙述人讲述出来,变得相当实在,仿佛就是日常生活的实录。新生代小说不再保留强烈的戏剧化情节,也不注重对故事或性格的理性把握与欣赏,而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感性接纳。葛红兵认为:“晚生代作家对文本的实验热情不高,他们的写作在技术上的难度没有先锋作家高,他们的写作不是出于一种技术上的热情,甚至不是为了抽象的文学兴趣,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晚生代这里生活高于写作。”⑤基于这样的艺术观,新生代作家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并不是用一个中心把它们统摄起来,而是按照生活的随意性来组织的。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自由地发展,不是由一个预设的目标指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生活的惯常状态。因为现实生活是杂乱无章的,生活事件不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不同的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事件与事件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新生代作家进行创作时不是理念先行的,而是像刁斗说的:“我的写作是跟着感觉往前走的,比如我写小说往往只是有一个题目,或者一句话,我感觉这个题目这句话很有意思就认为它应该是个小说,就是坐在那里往下写。我的写作是一个比较感性化的写作,推着往前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⑥
也正因此,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理性的把握往往比较困难。比如对于鲁羊的作品,有批评家就这样说:“即使把他的作品归于某种类型加以分析,仍然可能发觉,他的作品具有天然的不可言说的特征,就是说,他的作品给我们混杂一团的感觉,是复杂而清晰,清晰而混杂的。”“鲁羊从不在作品中宣扬或者贬斥什么,他只是在呈现和叙述,因此他的意志、观念、欲望都是假定的,自由、爱情、幸福、死亡、危险、痛苦等等也是假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否定外在本质并抽去了内在本质的基础,让我们绞尽脑汁而得不出明确的结论。”⑦情节结构的淡化和对细节的重视表现了新生代对小说艺术的重新定位,也显示出小说美学的一种发展流向。王鸿生认为李洱的《悬铃木上的爱情》:“虽然均衡、沉稳,但什么都记不住,一如日常生活本身,它既没有情绪标志,也没有时间刻度,它是一种没有框架的存在,一种漫无边际的拉拉扯扯。”⑧
情节的散文化与心理化有助于作品对烦琐庸常的日常生活内容的容纳,有助于作品把私秘的个人生活和隐秘的个人心理纳入自己的创作。新生代小说也因此呈现出新的美学特征。有论者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提出:“或许在一个文化、价值失范的时代,对于那些对公共性、集体性的文学想象关系不再抱任何幻想的人来说,自我是一个人停泊的最后港湾,个人经验成为他们唯一可以信赖,能够把握的东西。然而,当经验也指向一种生命的生存状态的时候,对个人经验的偏执与坚守也就有了对个体生命的警觉与关注,对自我存在进行确证的意蕴。在这里,某种界限正在消失,小说的方式和生活的方式被混同在一起,在那些作家看来,这并不是一种矛盾的情状,反而是寻到了文学真正介入生活的切实途径。”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生代作家显然过分看重了那些个人性的生活感觉,这也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叙述的琐碎与粗疏造成了小说艺术美感的缺失,对宏大意义的排斥和历史深度的拒绝又导致作品气度和格局的狭窄,这些倾向显然影响了新生代的创作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注释
①刘晖.世纪的过渡――解读邱华栋的一种方式.《哭泣游戏》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380-381.
②林舟.论韩东小说的叙事策略.小说评论,1996(4).
③张均.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④王干.游走的一代――序“新状态小说文库”.我爱美元.作家出版社,1995:3.
⑤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2000:31.
⑥张均.面对心灵的小说游戏者――刁斗访谈录.作家,2000(6).
⑦李小山.为鲁羊说.《黄金夜色》跋.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