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课程设计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18902
作者简介:张帆(1981-),男,吉林长春人,中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与Web智能。
1JSP网络课程
1.1JSP语言的特点
JSP全名Java Server Page,是Sun公司的网站开发语言。JSP可以在Serverlet和JavaBean的支持下,完成功能强大的网站程序。
JSP的设计目的是使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更加简易和便捷,而这些应用程序能够与各种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浏览器和开发工具共同工作。Web服务器在遇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执行其中的程序片段,然后将执行结果以HTML格式返回给客户。程序片段可以操作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以及发送Email等等,这就是建立动态网站所需要的功能。所有程序操作都在服务器端执行,网络上传送给客户端的仅是得到的结果,对客户浏览器的要求很低,可以实现无Plugin、无ActiveX、无JavaApplet、甚至无Frame。
1.2JSP的未来发展前景
JSP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动态网页编段,并且增强网页程序的简便性和有效性、独立性、兼容性和可重用性。
目前,JSP已经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网站开发语言,尤其是电子商务类的网站,多采用JSP。JSP可以通过Sun Java的Java Class和EJB获得规模支持,通过EJB/CORBA以及众多厂商的Application Server获得结构支持,JSP可以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JSP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具有独立性、协作性、交互性和反馈性等特点,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
2.1教学目标设计
网络课程的目标分为总体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知识点学习目标3个层次。单元学习目标是对于一个单元,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每个单元具体的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给学生;知识点学习目标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呈现;而总体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JSP的基本语义、语法并熟练应用JSP,理解JSP面向对象的思想,熟练操作数据库,进而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发设计小型的网站。
2.2内容选取和组织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JSP最新的版本为准,依据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选择安排教学内容。JSP作为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其最适合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是基本语法知识、文件操作、数据库操作和案例分析。学习内容以知识点讲解和案例展示的方式呈现。每一单元配备相应的测试题、参考资料、建议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等。
2.3资源的选择与设计
对于网络课程而言,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十分重要,加之JSP课程本身的开源性、实践性等特点,这个环节更是不容小视。开源提倡资源共享,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课程资源的建设不应该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应该是师生共建共享。资源不仅仅包括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包含案例等。课程开设之处,教师应提供一定的资源,随着课程的开展,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针对每个资源,都应配备讨论模块,师生均可对资源进行评论,并展开讨论。
2.4系统的结构设计
系统划分为四大基本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和交互模块。各模块的基本关系如图1所示。
4个模块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同时又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体。图1中箭头的方向表示各个模块之间数据交互的方向。其中:
管理员模块:主要负责教师和学生的注册管理和身份验证,对已注册教师和学生资料的管理、日常的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工作。
教师模块: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完成诸如在线生成试卷、在线答疑、在线阅卷、在线留言和资料上传等功能。
学生模块:主要使学生通过验证后可以进入操作界面,执行网上作业、在线考试、成绩查询、在线提问和留言等功能。
交互模块:应实现教师在线实时答疑、脱机答疑、上传学习资料,师生之间交流、学生之间讨论和学生下载资料等基本功能。
2.4系统的功能
网络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所以系统必须能满足教师的日常工作需求,例如:试题库的增删改查、出试卷、改试卷、答疑和上传学习资料等。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作业、预习复习、考试、查询成绩、解决疑难和下载学习资料等。系统必须能满足学生上述的基本功能,并能够发挥新的技术优势,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结语
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相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需要。从学校教学工作角度考虑,网络教学系统实现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功能,降低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对学生而言,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了计算机和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重新调整学习计划,为促进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JSP网络课程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建刚.JSP网络编程技术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网络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34-01\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1 教学设计
对于任何一门网络课程,首先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即依据前端分析及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者分析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教学内容分析主要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除此还应完成教学内容的编排,通过上述学习者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选择教学内容绝对不是单单照搬照抄书本上的内容,而是通过进行一定的删减、增加和重新组织,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习者。
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包括两部分。
1)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本网络课程学习策略设计主要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网络课程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呈现出各章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和本章的知识地图,让学生根据目标和指导,有目的地去学习。设计的相关资源栏目,主要进行与本网络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站链接,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学习内容,扩大知识面。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遵循“确立学习目标——提供学习资源——学生自学——评价——总结——联系巩固”的过程。
2)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协作”“会话”是学习环节四大要素中的两大要素,协作学习环境创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本网络课程主要采用留言本的形式体现出协作学习的设计,使学习者通过交互来完成协作学习。
2 系统设计
根据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特点,其网络课程首页呈现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间休息、交流讨论、在线测试、相关资源、使用帮助等相关版块。学习导航采取列表导航,即在教学内容栏目中,将各个章节列举出来,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交互设计采用留言本的交互方式,为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学习者可以就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留言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出解答,进行学习双向反馈。界面设计简单明了,功能模块易于操作,引导学习者参与学习。
3 技术实现
采用ASP+ACCESS数据库进行网站的设计。前台设计采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和Dreamweaver结合,通过主页上的链接点击进入相应的功能模块,通过前台设计,确定后台设计和实现功能,进而对数据库进行设计。后台与数据库的设计是通过前台要实现的功能来确定的,主要有管理登录界面、管理首页、常规设置、文章管理、用户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在线调查与留言管理。本设计中用到多个数据表,对后台设计中所用到的数据表主要有admin后台管理员信息表、bigclass大类信息表、info网站配置信息表、jasys系统日志表、news上传内容信息表、smallclass小类信息表。最后进行数据库的连接,并添加数据库连接出错的提示功能。
4 几点思考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教学的一般规律,特别要强化教学设计;丰富自主学习资源,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学习者就非常需要相关知识的电子图书馆式的资源库;重视反馈,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使学习者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关注教师的负担,网络课程学习中的师生教学交互给教师带来的负担较传统教学要大许多,有时甚至会使教师力不从心、难以应付。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EB/OL].教育技术通讯,202.112.88.32/show/ysq/net_course.htm.
网络课程设计范文3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2]网络课程设计是教学信息如何传播的一种思想体系,包括教学信息传播的施教者与学习者的互动。网络课程设计必须既遵循教育学原理,又遵循信息传播技术原理,体现出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原理。
1.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网络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学到自己所需专业知识,因此,教学目标要具体,便于学生实践,教学对象要多样,便于覆盖各个层次,教学内容要生动,便于学生有兴趣掌握。
2.能体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协商情境、会话情境,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学生“学”,强调他们的中心地位,体现“网络学习”方式。[2]
3.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教学内容设计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不但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学会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制作应该包括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要素,通过这些要素集合传递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网络课程设计
教育部教育信息十年规划(2011—2020年)战略中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网络课程建设就是对这种模式的探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明确课程目标后,创设多元化网络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内容,沟通学生协作会话,最后通过评价来检验学生的意义建构。
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设计要遵循“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一内在逻辑关系。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正确运用理论和方针政策来分析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问题,为做好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是围绕着大纲确定的每一章节的具体目标。因此,围绕内在逻辑关系出发,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原理,阐述清楚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会分析我国外贸体制及其改革等内容。
2.教学情境设计。网络课程教学情境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不同来展开。基于《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课程目标,教学情境可以多角度设计。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基础知识的角度来讲,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以及动画制作工具等方式制作成课件或文稿来进行;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国际间外贸往来现象并进行思考、协商的角度来讲,可以利用NetMeeing或BBS等作为发表意见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从学生对外贸模拟软件进行操作实践角度来讲,可以利用流媒体播放演示功能,展示学习情境。总之,信息技术与该门课程结合形成特定的教学情境,将粉笔和黑板的作用逐渐淡化,教师和学生角色重新被定位,构成了课程设计的创新点。有鉴于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表现,教师也可以通过面对面谈话、电邮、小组专题讨论等方式来强化。
3.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在内容组织上,设计出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授课录像以及工学结合五大模块。明确界定五个模块之间的轻重关系,以教学大纲为主导,以电子教材为脚本,据以设计出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同时,录制团队成员的授课录像,构成课程资源最形象、最直观的内容。在内容设计上,结合实际提出概念,介绍内涵,引出外延,再从基本方法入手推导出基本理论,构建学习所需的系统知识。同时,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对外贸易方面最新成果与动态,通过课程资源建设网展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进学习质量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特点。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引入外贸实验软件,每个实验都包含实验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思考题,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4.课程教学评价设计。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两部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包括学习目标与任务、每一章节练习题、自测题等。这些评价指标都是通过提炼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内容编写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挂在网络上,学生通过自己完成这些题目来检测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内容等,为此设计每一个检验目标的具体指标,进行检验。教师指导活动评价也构成其评价内容之一,包括教学活动组织、学习资源提供、学习过程指导等。这些子模块的设计为完善课程设计体系做了补充,使学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掌握自己的学习活动。
三、结语
网络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无线网络技术;新课程;课程设计;仿真实践
1引言
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已发展到一个全民普及的高度。作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种创新性应用更是层出不穷,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着整个社会和产业经济高速发展。根据第8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7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总人数的92.5%。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熟悉并掌握相关技术和技能对现代工程技术人员非常重要[1]。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顺应时代要求,高等学校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为培养适应行业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有必要适当调整、完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无线网络技术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之一。据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计算机专业在各高校的覆盖面达到7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无线网络技术课程在各高校的课程开设率只有15%~20%,即便开设,也只是作为选修课[2]。这说明无线网络技术课程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无线网络的课程设计,为无线网络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2课程设置方案
学习无线网络技术时需要有前期预备知识,要求学生先修一些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四年级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面向的专业有网络工程、物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安全和软件工程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学时安排为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验学时。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理论内容包括无线通信基础、网络仿真基础。按照覆盖区域划分的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无线个域网和无线体域网。按照应用划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车载自组织网络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实验项目包括面向各种不同无线网络进行的物理测量、室外组网、网络管理、介质访问控制/路由/传输协议仿真、室内定位以及智能穿戴等,由仿真和实测两种手段进行。课外学习以深入阅读前沿技术文献为主,习题为辅。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为辅。
3课程教学设计
3.1课堂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主流的无线网络技术和发展趋势。无线网络技术课程首先讲述无线通信技术基础知识,包括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参考模型,重点学习硬件基础——天线、无线信号传播的损伤与衰退特性、适合无线传输的信号编码方案与扩频技术以及在无线传输过程中的差错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从纵横两条线学习各类无线网络。纵向按照覆盖范围划分的六类无线网络:无线体域网WBAN、无线个域网WP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广域网WWAN和无线地域网WRAN。重点学习以上各种网络的概念、特点、应用、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栈和主要技术。横向按照应用划分的3类无线网络:移动Ad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S和车载自组织网络。重点学习这三种网络的概念、应用领域、主要难题、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与技术,了解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旨在将学生所掌握的互联网概念和原理拓展到无线领域[3]。
3.2实验设计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环节,旨在让学生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以加深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为了紧跟最新学术前沿,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性和前瞻性,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此外,考虑到无线网络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无线网络技术的前沿动态,搜集了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领域内最新高水平的原始文献,如ACM、IEEE权威学术期刊。开学初将学生分组,每组10人,为其分配20~30页的英文文献,并要求翻译阅读。期末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和演讲,对研读的相关技术内容进行介绍、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开阔视野,又可以锻炼英文阅读、翻译、理解和演讲等能力.
网络课程设计范文5
(一)学习环境设计
乔纳森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由六个部分组成:问题、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或协作工具和社会或情境支持。ESP课程教学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在目标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ESP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该首先考虑特定情境下目标问题的设定,这是教学环境设计的核心教师应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设计学习环境确保在学习环境中创设的模拟情境必须与问题相关,以便学生以此为目标搜集的各类相关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科学习软件、任课教师自己制作的PTP课件、互联网上与学科相关的资料、相关专业的网络课程以及其他各种多媒体素材等帮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最终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完成个人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多维互动协作学习
“多维互动协作学习”就是在开放的教育系统中使和教学有关的各种要素和资源在教学过程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的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和途径,基于交互式、开放式的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ESP维互动协作学习应运而生。首先,计算机网络拥有海量的信息河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EPS真实文本、音频和视频语料、多媒体课件、模拟目标情境当中的真实任务。其次掌生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相互协作和互动学习通过多媒体网络设计的ESP课程情境,与教师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开展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在线交流等教学策略,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提升自身的认识结构加深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三)动态教学效果评价
对ESP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建立“电子档案袋”来实现。建立一段时间的电子档案袋资料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记录下来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作用引导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观察、访谈、日记、学习笔记等并以教师评价岸生互评和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进行激励性评价。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学设计案例—海警执勤英语教学
海警执勤英语是学院为满足学生工作后职业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性质英语课程授课对象是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三年级学生采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行业英语系列统编教材《海警英语》。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海警执勤英语教学的目标性笔者按照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设计原则,针对学习者就“海警英语”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其的需求性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调查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笔者发现学生对在实际情景中使用英语执行海警现实业务很感兴趣加:海上维权、执法、处突、执勤与服务中行业英语的运用能力并且格外关注如何以英语为工具就海警理论与思想、海警指挥与执法、海警科学与技术等与其他国家从事海警业务的人士进行交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设计了一套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海警执勤英语课程设计模式,并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这个教学硬件保证的条件下,主要采取以提供真实语料、模拟真实情境的抛锚式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岸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在科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海警执勤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组织学生按照真实的以小组为单位,创设各种虚拟的涉外海上执勤执法活动。
确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海警职业需求,海警执勤英语课程共设计了海上治安、海上刑事案件的调查处理、港口出入境检查、打击海上走私、抓捕海上偷渡、反海盗、海上缉毒;海上防恐情境话题。
自主学习—根据创设的情境和已定的话题发动学生在互联网上查询各类相关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发现的主动性;同时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提供给学生与海警执勤执法相关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教材的PTP、任务设计、课后作业等,以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做好自我反馈补充和完善自身认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协作学习—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和辩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海警执勤英语的意义建构虚拟执勤执法小组应通过英语交流完成预设案例的沟通、分析、处理与解决,活动过程由各组组长做好电子记录以便后期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网络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网络课程 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与课程任务
这门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网络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为后续的网络工程调试以及相关的课程做前期的引导和铺垫。课程任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有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认识过程,培养学生作为网络管理员所具备的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等相关的综合性质。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多种教学方法互补
(一)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理实一体化实施项目教学
课程由最基本的计算机双机互联对等网组建、星型网络的组建等项目组成,同学们在网络组建的过程中学到了计算机网络的组建技术,实现了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讲解基本网络的组建过程和一般网络知识,教师讲解结束,用演示法把网络的组建过程呈现给同学,学生经过听、看知道网络的组建程序。利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方式进行项目制作,学生在项目组建的过程中,实现职业技能的积累。
(二)课堂教学以引导法、演示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引导法:从实际问题入手,导入课程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由学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
演示法:计算机网络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易懂和信息量大的效果。通过演示如CSMA/CD的原理、令牌环和FDDI的工作过程与不同、以太网交换机MAC的学习过程等FLASH,90%以上的学生反映: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变得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对于实践性操作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先向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由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小型网络的组建,把学生在组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集中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现场教学法
通过参观校园网和网络机房,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首先有个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原理从身边实际的网络开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室,业余时间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辅导班,举办各种网络技能竞赛,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学生通过各种网络认证证书率接近95%以上。
(五)以赛促学法
本课程组每年都组织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有关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撰写学习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初步掌握组建局域网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操作方法。 课程的实验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为后续课程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课程结构项目化,理论实践一体化 本课程由多个项目组成,由浅入深,紧扣网络组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展开。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讲解、演示后进行实际网络的组建,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学生在学会网络搭建的同时,逐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项目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教学实际情况可以灵活组合、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根据网络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过程展示学生的实习成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知识和基本组网技能,到达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考试等改革举措
(一)作业的改革举措
作业形式中,不仅有传统的书面的回答问题式的作业,也有课题式的作业。课题式作业有些是教师指定的课题,有些是学生自行选择的课题;有些是需要学生单独完成的,有些是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完成的;有些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的,有些是以作品形式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和处世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
(二)考试的改革举措
摒弃传统的基于理论教学的全笔试考试模式,确立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和期末每人一题的开卷操作结合。具体的措施有:
实践与理论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为主的知识考试,又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
仿真与现场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例如我们将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成绩也计入考核范围。
结果与过程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正常的工作过程的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为目的的考试,重视过程的完整性。
老师与学生结合。也就是说实训考核和平时作业的成绩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评价结合进行,变传统的教师主导为师生共评。例如在实训和平时作业中有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的项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工作,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这就一改传统教育中学生听课、实验、考试几乎都是独立完成,缺乏合作精神的培养的弊端。在项目结束后小组内的学生进行互评,然后老师也进行相应的评定,最终两项结合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更为客观地测量出学生能力的实际水平和完成实际任务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