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1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二、教学思路:

本学期,我们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毕业;扩大优生面,提高优秀率、平均分”的思想,分层次的进行备课、教学。对学习困难生,我们重点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再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立、自主及竞争意识。对优秀生在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进行强化性训练,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考试技巧,争取明年中考语文优秀率有较大提高。

三、教学措施: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计划从以下方面入手:

1、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田老师一道团结协作,把精力放到教学上,把精力放到学生的管理上。

2、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平时,注意研究考试类型、考试动向,指导日常的教学。积极进行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对于教学内容,我们要共同商量,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写出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共同的简单教案,然后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再进行细化。

3、采取分类、分层次教学,对一般学生,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作文写作;对成绩优秀者,采取强化性训练,训练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考试能力。以抓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为重点。对于字词等基础知识不能放松,要落实到实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继续通过各种活动、措施,在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由兴趣到志趣的转变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

4、教学内容上,对于讲读课文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和技巧。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授课内容,要本着学生先入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先读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反馈正确信息后,老师在有的放矢的讲解课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学习致用。

5、重视作文教学,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改革。作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提高学生作文,作文备课要全面,过程要写明确。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审题、拟题、开头、结尾、布局、语言、选材、立意。为了尽快适应应试,可加大范文仿写的力度,让学生练熟、练活。开始先练习“片段组合式”的模式,提高作文平均分。等到熟练后,对中上游学生提倡“个性”写作,在文采、感情等方面得以较大提高。

为了根本上提高作文成绩,应重点从以下两点解决:一是重视学生的书写,做到规范书写;二是开阔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学写好读书笔记,把作文化整为零,经常练笔,做到水到渠成。

6、针对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期间要对中考个考点一一训练到位。争取提前取得较好的社会氛围。

教学进度和内容:

第1—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3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4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5—7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8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九周:综合训练

第10周:期中考试

第11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12—13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4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5—16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7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2

关键词:细化解读;新课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75-02

一、“新课标”七至九年级阶段性目标对“阅读”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新课标”的具体内涵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体会。在诵读中积累字词,在积累中体会文意,在体会中感受生活、生命,也感受自己的成长。对语文教学的这一定位,就已体现出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连贯性、系统性。

如:课标摘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分解课标:(1)“正确”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2)“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即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即不唱读、不拖音;(3)“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因为“感情”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丰富的概念,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到语气语调的变化,即读准语气。

如空泛型“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感受文章构思之美。(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放在哪个级段都行,放在哪一课都行)。我们在细化分解时,要采取“逐步细化”的原则方法:“课程目标(标准)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并且还要了解教材的特点。

1.七年级古诗文混编在各单元,从八年级上册起,每册单独设两个单元古诗文。八年级:按专题兼顾文体。九年级:按专题兼顾文学体裁。

2.阅读的篇目选取大量名家名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每篇都有精彩导语,名家名篇要反复诵读。

3.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思路。按新观念,设计阅读练习模式,每篇课后一般三个题:第1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形式。第2题:文笔精华(即优美语言)。第3题:延伸拓展,课外实践。

4.课后题目设计特点:(1)把学生从题海里解脱出来,引导少做题,多读书,练习题少而精。(2)注重整体感知,反对烦琐分析。(3)开放性练习,鼓励创新,突出体验、探究和讨论等练习方式。经过这样细化解读的课时教学目标才能保证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三、“新课标”解读的实施步骤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们新郑市实验中学“三五三”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研测”为平台,按照“三原则五环节”的课堂结构,即本着“小梯度、快节奏、大容量”的原则和“自主学习—重点研讨—巩固训练—延伸迁移—达标检测”的环节实施教学。尤其是对“学研测”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提前两周设计出来草稿,提前一周在集体教研会上重点研讨。研讨时就“每一环节的内容设计”充分交流,各抒己见。如“学习目标”结合了“新课标”的哪条内容;怎样解读;在以下的教学各环节中都落实了没有。重点问题研讨部分,真正能体现文本的核心,教材的重点,做到少而精。“研讨”不仅是为了解读课文知识点,更是为了深化文本提高认识培养能力的。这种能力还要在“品读赏析”“延伸迁移”环节中得以强化提升,真正使各环节融为一个整体。所以在“学研测”设计中老师还要给学生指导方法,并提出明确的要达到的要求。

总之,我们一定要端正思想,真正重视关乎学生成长的课标解读工作,落实好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

四、“三五三”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

1.自学感知。学生自主解决课本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的结构、人物等浅显内容。这个环节可提前布置让学生预习,也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当堂解决。老师要做到堂堂清,逐一过关。可以课堂默写,或者课下把关。

2.重点研讨。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范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读、挑战朗读等,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有代表性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研讨的内容可以包括课文段落内容的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作品的思想感情,人物的精神品质等,问题来源可以借助课后练习题。这一环节学生先自主形成见解,然后教师视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辅导学生。鼓励表扬组内发言积极活跃的学生,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这时教师要了解情况并指导他们。在班内交流时,教师要分层次提问程度有差异的学生,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答案要明确化,固定起来。

3.巩固训练。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段落、语言品味、句子含义理解等。也可以设计能力专题训练,如朗读训练、人物描写训练。这一环节通过个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并用恰当的语言激励学生。这样的训练教师要以指导方法为主,授学生以“渔”。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3

未来社会将会更大地张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虽然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方面独具优势,但由于当前语文教育依然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传统学习方式,如规矩过多、强调读与背等,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因此,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的发现、探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这样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更多地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而多媒体教学方式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1.多媒体教学方式及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1.1 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方式就是指将图(包括一切视觉图像)、音(包括一切音响搭配)与文(包括所有形式的语言文字)进行整合一体,并融入艺术以及其它传播媒体的一种艺术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图、音与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通过图和文这两种信息来源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想法并激起学生的兴趣。图、音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更好地理解文字信息,同时文字信息又可以深化对图的欣赏。

投影和电脑课件得到了“图文并茂”效果,起到了从新来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在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事物中,其实“图文并茂”的形式是很常见的。比如在电视中尤其是广告。往往广告商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会在精美的图画旁边写上自己的招牌名、商标等。可见,“图文并茂”创作方式确实能够更好地引起大家的兴趣。那么同样,为了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通过多媒体达到“图文并茂”这种方式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是,这种方式究竟对学生的兴趣、个性、技能、创作等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2 初级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初级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有:第一,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偏重于感性,第二,在知识技能学习与欣赏表现活动的统一中偏重于欣赏表现,在规范与自由中偏重于自由,在严肃与愉悦的统一中偏重于愉悦。中学的孩子已不同于小学的孩子对教师及教学方法的要求了。他们比较而言思路更灵活,标准更高,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再是单一的形式,而是更注重眼 、耳 、口、 鼻的通感共同起作用。甚至有时候还要调动手和大脑齐上阵,做综合调配和汇总,才能很好的掌握要学的知识。

2.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

2.1 多媒体教学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兴趣是引起、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寓知识传授于趣味之中,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投影和电脑课件都能达到“图文并茂”效果,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将视觉感受与视觉现象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兴趣。视觉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惟有语文教育在训练的感知、想象能力方面效果独彰,是其他任何教育科目或方式渴望而不可及的。它使学生闭上眼在大脑中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在文字、板书、图片的刺激下,视觉激活灵敏、快捷,有效注意的时间延长,分辨层次变得丰富,从形式中获取对应感情的能力增强。而无论是投影、电脑课件所达到的“图文并茂”学习方式就是使学生对“图”这种视觉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兴趣的方式之一。这是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媒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视觉意识是指人对视觉现象的敏感和兴趣程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通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读、 看、 写联合意识可增强人对通感现象的敏感和兴趣程度,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的通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2.2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

投影和电脑课件得到了“图文并茂”效果可以通过图与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绘画、想象造型等相互通感的能力。如再配以主要的对白语言、时间、地点及简练的叙事语言等,就是图文并茂。这样可以使每一课更生动和富有色彩,同时也有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多媒体教学的参与也同其他教学法一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课文、课件、网络等所进行的通感链接教学实践的了解,运用其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技能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使眼、手、口、脑得到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观察分析事情的良好习惯,增强其洞察力、分析力、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中学每个年级,语文老师都应让学生每天看着有效课件学习,使学生养成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但很多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够或多媒体器材不足或技能不强,教成读读背背写写的老套且马虎、粗浅。这样就会使学生难以坚持有意注意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就要利用语文课和电教科、美术课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兴趣。具体做法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语言文字和图画相组合的形式来理解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读读写写还要画画想想,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兴趣和习惯。另外,既可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又能于绘画技能和审美认识上得到共同进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主要通过“看出来---说出来――写出来――读出来--想出来---画出来---理出来”这个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展开。首先是“看出来”:学生特别喜欢讲故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看成故事(按故事的要素);把课文看成故事后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再把梗概写出来;读一读(可以分角色);想象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情节;动手画画一画,把课文看成故事才能将写出来的内容变为一幅画,并使这幅画给人的感受比文字记录的更加深刻;画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明白。这些程序结束了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课文。

通过这样一个程序,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了,虽然刚开始效果不是很理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之后,我们就可以将“说”和“写”与教师课件、学生作画、分角色游戏等通感随时随地的调动起来。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并且这样坚持下去,多媒体教学方式自然就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它记载学生的学习点滴,伴随他们一起成长。由于每天所学的内容和感受都不同,教师做课件、学生画文章的兴趣会逐渐培养起来。

3 结论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事事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语文成为他们抒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我相信多媒体教学方式应该会对学生的兴趣、个性、技能、想象、创作等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九年级上册课本《语文》.

[2] http:///datalib/2004/kilopoetry/DL/DL-169887.

[3] 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九年级语文》 任志鸿主编新课标人教版.

[4] 《论语・雍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4

关键词:“农远工程”资源;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指在授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农远工程”(全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它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教育设备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教师在教学时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可见、化静止为运动,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因此运用“农远工程”资源进行教学导入,必然能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远程教育网上的“同步课堂、示范课、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教育动态、课程改革、优质教案”等资源极其丰富、新颖。而且教育资源涵盖了初中和小学的各个学科,采用完全与教材相同的结构,按年级、学科、章节组织资源。内容安排上尽可能的考虑教师备课的需要,包括:教案示例、典型例题、媒体展示(图片、课件、视频)、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教师可从媒体展示中选择合适的视频、图片等素材,直接应用于教学导入;可选择资源中的课件或通过对其加工处理,形成具有自己教学特点的助教课件,用于教学导入环节;也可参考示例的教案,看其中是如何进行教学导入的,为自己进行导入设计提供思路;还可通过扩展资料,了解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使自己的导入设计更加新颖和丰富。

一、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模型、图表、看影视片段或幻灯片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

曹瑞霞老师在进行八年级语文课《桥之美》的教学设计时,认为语文离不开美,《桥之美》更是句句携美,段段示美。因此她在讲授的开始,便用优美的音乐,配以各种名桥的图片,再配上简洁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天地,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下面是她的具体导入过程:

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我要说:一水一情韵,一桥一风景。小河上赵州桥的端庄,康河上康桥的妩媚,永定河上卢沟桥的自然,西湖上断桥的忧郁。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一句句优美的诗,一座座动人的桥。下面就请我们一起欣赏一些桥的图片,感知桥之美吧。

播放图片――认知“桥之美”(播放轻音乐,老师介绍图片2号…20号桥的内容)

卢沟桥:(2号)闻名世界的卢沟桥。(3号)桥头上每个柱子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4号)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宝带桥:(5号)现存最早的也是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江苏苏州宝带桥。(6号)环境的配合使它如诗如画。

由此可见,直观导入把不易观察的事物变成变成学生眼前形象的画面,把抽象的内容学生脑中具体的思维图式,体现了教学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加强学生对将学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以进入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吕琼在《让世界充满爱》一课的教学中,利用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中找到的故事《天堂与地狱》(背景音乐《祈祷》)进行导入,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同样的物质条件,同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团结协作就是天堂,彼此争斗就是地狱,只有在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互帮互助中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我们的世界也才会更加美好;……这样做既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放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又能够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故事导入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其中的故事可以是典故寓言、史学资料或人物传记等。 引用时教师除了要注意故事的生动趣味性和丰富翔实性,还要把故事表面现象所蕴含的内在本质剖析明白。

三、复习导入

教师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出先前知识做铺垫,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以降低学习新知和理解问题的难度,为新的学习与认知结构的建立创设条件。复习导入的特点是以旧导新,温故知新。

邵艳丽老师在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Let’s act》一课的教学导入环节,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单词,老师说汉语,学生说英语,练习用升降调“doctor,worker…”,在全面进行新课前扫除学生在单词音形义方面的障碍,为下一步的听说练习打下基础。然后用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教学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复习了本节课要遇到的几个小动物,学生们情绪高涨,看到多媒体屏幕上可爱的小动物们,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为下一步课文内容的学习打下伏笔。

四、设疑、悬念导入

教师在教学之始,编排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渗透本课学习目标和研究的主题。

焦敬伟老师在讲授九年级数学(上)《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中搜集材料,如埃及著名胡夫金字塔的图片,河流的图片,旗杆的图片,从百度网上下载声音,创设了实际的问题探究情境: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埃及著名的考古专家决定重新测量胡夫金字塔的高度。在一个烈日高照的上午,他和儿子小来到了金字塔脚下,他想考一考年仅14岁的小。

教师:借太阳的光线帮我们解题,你想到了吗?(学生纷纷回答)

五、猜谜导入

猜谜导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谜面,并给以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猜出谜底的一种导入方式。宫敬老师在小学三年级美术课《风凉的扇子》的教学中,利用农远资源库里的媒体资源,制做了符合本课教学导入所需的课件。课堂上她先鼓励学生:同学们,听说我们班个个都是猜谜高手,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看看吗?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谜语(一件东西生的怪,轻薄像片小云彩;烈日炎炎不用愁,摇来清风人人爱。―――打一生活用品)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被调动起来,“多频道”的运作以此调动学生情趣转入新课。在猜谜导入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又在学生强烈的探求欲中导出了新课的教学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六、事例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课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韩学杰老师在小学四年级数学《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画,(课件出示图片,伴音乐。)并加以解说:

第一幅图画:城市的夜空如此美丽,是由霓虹灯发射的无数条彩色光线构成的。

第二幅图画:手电筒发射的光线,照亮了夜行的道路。

第三幅图画:电线杆、电线杆之间的一条条电线,由它输送而来的电源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第四幅图画:笔直的公路像一条直线向远方无限延伸,给我们出行带来方便。

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都是由线条构成,正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五彩缤纷、美丽多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线的世界,来共同学习有关线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韩老师利用远教多媒体资源及学生学过的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素材,初步认识数学的客观存在性。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导入,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解读教材、把把教学重点,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尤其能使教师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相信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实践、训练,将课程资源中所体现的新的课改精神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人民教师和管理者。

参考文献: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5

一、课例样本: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现象扫描

笔者以某位教师执教九年级上册《祖国》一课的现场听课活动为课例观察样本,从教学内容的视角考察教师“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否趋于一致的现象。根据现场听课笔记以及教者课后反思、交流,整理如下: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2.能够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环节一:检查学生预习完成“字词注音”情况;齐读诗歌。(11分钟)

环节二:出示问题讨论,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5分钟)

环节三:学生展示讨论成果。(11分钟)

环节四:学生读课文(分角色、试读、齐读、自由读)。(5分钟)

环节五:当堂检测。(5分钟)

课后,执教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的成败。他指出:“诗歌教学,要注重朗读,以朗读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在朗读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议课活动中,绝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小组评价激励等角度展开研讨。有人予以这样的评价:“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得到高度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高度释放。”的确,从课堂现场气氛来看,课堂学习的氛围相当浓厚,课前有齐呼口号的,课中有呐喊助威、争先恐后展示的,对小组评价一会儿是加分,一会儿是奖励,不一而足。

但是,教师“想教的”与在课堂中“实际所教的”是否趋于一致?“实际所教的”是否能够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在“实际所教的”的引领下,学生实际学到什么?教师想教的是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要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三是理解诗歌的情感。那么,针对这几个想教的内容,执教者实际所教的与想教的趋于一致吗?先看第一环节,实际所教的主要教了字词注音与朗读,而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字词注音的展示与点评之上。问题是实际所教的能否有效地达成目标呢?或者说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笔者想,学生在大约11分钟的教学活动中,实际学到的最大可能也就是能够注音、识记难字。环节二与环节五的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活动包括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其教学意图是什么?应该说执教者考虑到诗歌这种体式的文章,需要注重朗读,应该是合宜、合适的。朗读活动的教学指向,亦是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想达到什么结果呢?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是感知诗意?抑或是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似乎变得扑朔迷离,在课后从执教者的反思可以看出,当问及“以这样的形式来朗读,每一次朗读形式的要求或目的是什么”时,执教者无从回答,看来很可能是未经过深思熟虑。从课堂现场来看,不论是环节二的齐读,还是环节五的分角色读、自由读,都无法达到教师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读”目标,学生也只是为读而读。环节三出示两个问题后,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其教学指向是要理解诗歌的情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趋于一致的。在这种基本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课后,笔者访谈了6名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或者说能否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回答道:“认识了生字词、知道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当笔者又追问:“作者的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或者说你是怎么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学生则不知所云,反过来问我“什么是诗歌的艺术形象”。显然,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实际学到的只是识记字词与理解情感。那么,要想达成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诗歌的艺术形象的目标很显然是“踩空”的。

二、消解策略:目标贯通教学环节的可能路径

如果想教的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所教的出现了明显的背离乃至冲突,这就像想达到“罗马”,可在去“罗马”的旅途中,却做了些与达到“罗马”风牛马不相及、毫无关联的事。或譬如想教的是学会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实际所教的却是不遗余力的字词注音,情节梳理,你能说这是一种正常、合理的现象?那么,如何消解“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二者的背离、矛盾与冲突呢?可能的路径是:以教学目标贯通环节,分步实施想教什么。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2]。它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结果。以找准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为基点,将想教的分步安排在各教学环节中,以教学目标照应、贯通整个教学环节,从而使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相关联。

以笔者所执教的《望海潮》某一片段为例,简述此种策略的路径。首先,通过研读文本与分析学情,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学会从虚实的角度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其次,以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的落点)为发端开始“逆推”。所谓“逆推”,就是“从落点出发,不断往前寻找可以引领学生到达这个落点的‘前提条件’,直至找到一个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吻合的最基本的条件”[3]。逆推的过程为:要让学生能够学会从虚实的角度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就须先让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并概括写实与写虚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并概括写实写虚的内容,就须先让学生知道诗词中何谓写实与写虚。所以,逆推出的可以作为最基本条件的教学内容是:能够知道诗词中写实写虚的概念知识。想教的包括三个要素:1.以出示诗句,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虚实的知识,为下一步学习课文铺垫。2.以朗读课文感知词意,能动笔勾画出虚实的语句,为下一步概括张本。3.以概括虚实内容为过渡,为讨论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为旨归。最后,确立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三个环节:1.出示几句诗,要求学生判断写实与写虚的诗句,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虚实的相关概念。2.朗读课文,请你勾画出《雨霖铃》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3.请你分别概括写实写虚的内容,并讨论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何艺术作用。

从设计文本来看,三个实际所教的教学环节设计所走的路线则与“逆推”相反,它是从最基本的条件内容(学习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走向终点,指向目标的达成。“想教的”的几个内容是指向、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三个“实际所教的”的环节的内容也是指向、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趋于一致的。“实际所教的”的三个环节,活动的内容相对集中,活动的着力点、指向性明确,呈现一个逐步递进的课堂结构。当学生完成三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后,大体就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至于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会生成什么以及如何评估生成的效度,以审视所生成的内容能有效地指向、达成教学目标即可。

教学虽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但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反思自己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之间的关联,审视自己所教的与学生实际所学的之间的关联,考察与反思自己想教、所教、学生实际所学的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应该走近也必须走进教师的视野。

注释: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医药信息化

下一篇出借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