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的秋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何其芳的秋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何其芳的秋天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1

【关键词】诗歌教学;情感;意象;诵读;感悟;鉴赏

现当代的经典诗歌如同古典诗歌一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诵读优秀的诗歌能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获得真、善、美的启迪,进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歌,无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智慧,彰显着深刻的寓意与哲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见,教材中的经典诗歌承载着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呢?

一、加强吟诵,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吟诵,注重的是涵泳、体悟和意会,这是一种传统的但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至今在课堂教学中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诗歌教学不能离开吟诵。恰到好处的吟诵能够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诗歌的音乐效果上,有助于唤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初步感知。

“诗贵言志”,古今中外的诗人借助了诗歌这一美好形式抒发了世间美好的情绪与思想。情绪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情绪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绪所沾染,也体验到这些情绪。”托尔斯泰这番话告诉我们情绪具有感染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通过自己的激情范读,传达诗歌中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诗情,以情怡情。

教学诗歌倘若只是一节诗、一节诗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生硬而枯燥的讲解,必定会使学生深感厌烦;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则是理解、感悟的一计良策,倍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善于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诗歌诵读指导和训练。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其次,要读得抑扬顿挫,要通过语调及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第三,要善于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读的方式应不拘一格,如可以采取自由读、配乐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含英咀华,让学生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中感知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如教学诗人何其芳的《秋天》,笔者就指导学生用喜悦的语气、舒缓的节奏,去传达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与热爱。读着读着,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独到发现,对这首诗歌的美有了整体上的感知,获得了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二、借助想象,感受意象,鉴赏语言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它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借助形象来思维,反映诗人心目中的世界。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欣赏诗歌需要凭借想象和联想。“茶道在品,诗道在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凭借想象和联想引领学生感知诗歌的美好意境。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或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饱含诗人感情、带有主观色彩的物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最易打动人的东西是情感,而情感是依赖诗歌的“意象”来表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的意象,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笔者就启发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的?街市上的人儿有哪些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想象时空,也点燃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何其芳的《秋天》,语言极具凝练性和跳跃性,其中的每一句诗都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三节诗又巧妙组合成了三幅复合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笔者教学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启发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锁定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先在头脑中构筑画面、放映画面,再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把画面内容和意境描摹出来,以达成视觉再现的效果。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思考,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比较分析,领悟特点,品味理趣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能推进语文改革的深化。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安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把问题尽可能解决在课堂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少学生课后弥补的困难。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认知活动有指导、调节、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顺着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感悟情感。例如我在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何其芳《秋天》一文时,先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教师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补充,创设秋天的情境,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少女思恋”三幅图画,最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所看到秋天和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有何区别。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到秋天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每个学生在智力、能力、个性等方面所受的遗传,环境与教育影响也不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学生的差异随处可见。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基础、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设计灵活多样,层次各异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实施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实现有效地解决学生整体学习的问题,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如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可以把学习目标任务先列出来。如:

目标一:1、识记作者生平和著作2、识记生字生词:酝酿应和黄晕朗润蓑花枝招展呼朋引伴3、诵读下面的句子:(1)吹面不寒杨柳风。(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跳着,走着。(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目标二:领会内容、理清结构、明确中心、探讨写法基本内容:(1)总写(2)春草图(3)春花图(4)春风图(5)春雨图(6)迎春图结构:第一段(总)第二段(分)第三段(总)中心:颂春,赞春手法:(1)借景抒情。(2)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目标三:课外阅读《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散文。在实施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进行完成。基础较差的,可以先选择目标一来完成;基础较好的,直接可以完成到目标二,并且还能仿照本文的结构练习写作;在完成目标一、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完成目标三。通过分层次教学,不会的会了,会了的提高了,最终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教学中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全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独自确定,学生对学习目标是无需关注的,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必须明确学什么,教师除了教什么,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学。新大纲明确要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真正做到大纲所说的“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对于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教学中走出来,给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丰富的创造力思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储备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 导入国; 衔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要求,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百花齐放,成果卓著。我们在教学实践之中,也发现许许多多的教师都十分重视且尽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像每场戏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紧紧扣住观众的心一样。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程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是学生乐学,爱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仅就语文课的导入与衔接,通过一二例,浅谈管窥之见。

设疑导课法。学贵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道:“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教师,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生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课时激疑启发,在“无疑处生疑”。如有位同仁在教授《孔乙己》时,这样导入:“鲁迅先生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的小说,而对《孔乙己》却情有独钟,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不妨先学课文,我相信学完课文之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情景导课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不仅使人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之态,而且已产生共鸣,加深印象,增强理解,进入新课。一位老师在上何其芳的《秋天》时,先板书一“秋”字,然后向同学们问道:“看到这个‘秋’字,你能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课堂霎时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举手抢答,并由此引起探讨,论辩。既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又调动了同学们思维的兴趣,锻炼了观察力、想象力。这时教师适时点拨:“以上是同学们对秋的感受,有见解,很深刻,这很好。那么何其芳先生对秋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首诗歌,根据你的理解回答,并从文中找出作者这么说的依据。”这样做既使课堂活跃的气氛得以延续,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究状态,为深入学习课文的意境美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还有释题导入法、悬念导入法、背景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激情语言导入法等不胜枚举。虽然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是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无不起到良好之效。可是在教学实践之中,我们遗憾的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仍有一些教师在导课之后,未能按导入内容延续,而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向他处。使得导课之后被激活的学生兴趣被搁浅,思维被打断,内容不连贯……

我们不妨仍以上述设疑导课法为例,按照人们的正常思维,既然导课时说“为什么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的小说,而对《孔乙己》却情有独钟,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不妨先学课文,我相信学完课文之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可是有的教师却是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有的教师却是夸夸其谈介绍时代背景……我们不妨再以上述情景导课法为例既然导课时已经提到“那么何其芳先生对秋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作答,并从文中找出作者这么说的依据。”接下来引导学生读文探究就顺理成章,可是有的教师却是大讲特讲何其芳先生创作这首诗创作过程,有的教师却听解字词,检查预习……我们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该讲,应该讲,只是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乏缜密性,没有注意细节,内容不连贯,出现断层,缺乏科学性,以致使学生的兴趣被抑制,思维被打断,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许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它却反映出我们一些教师教学基本功欠扎实,业务钻研不深,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教学预设不够精当,应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切不可得过且过,大而化之。因为它不仅关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开发,潜能的开掘,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切不可小视之。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细节决定成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修养,深入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仅在导课上下功夫,而且在导入与衔接上更要下功夫,要因时因文而定,切忌套用模式,应灵活多变,使得课堂导入与衔接更规范、更科学。为此笔者认为,如要以介绍作者或时代背景为切入点,不妨采用背景导入法为妙,如能结合作者生平或所处背景,进行思考写成故事,采用故事导入法更好;如已导入到课文内容相关之处,不妨先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文本,然后巧妙穿插介绍作者或写作背景;如要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如抓某一扣人心弦的情节,可采用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如以某一位或几位人物对作品进行评价,不妨采用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如以文题为突破口,不妨采用释题导入法为妙,如以文章揭示的主题为突破口,不妨采用名言导入法等,当然关于语文课的导入与衔接,所采用的方法与形式远不止这些,笔者略陈管窥,目的是引起同仁的重视,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教学设计更规范、更科学,使得教学这缺憾的艺术更加趋于完美,以利于教师的成长,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4

诗歌(现当代诗歌)是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与其他三种文体相比,诗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句一行,分行书写(散文诗除外)。此外诗歌还有自己的文体特点:

一、抒情性。强烈的感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诗,感情更是诗的灵魂,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阅读、学习中,必须正确体会、领悟充溢在诗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写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眷恋祖国、感怀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过丰富的联想、瑰奇的想象、多种写作手法等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歌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从中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练性。所谓精练,一要精当,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词的妙处;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辈子工/想都没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全诗没有叙述老工人收徒弟的过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内心的感触,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三要隽永,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字字深刻隽永,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练性。

四、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较多体现在节奏与押韵上,表达出丰富的流动的情感,产生一咏三叹、多变而和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因此这些诗必须多读,甚至要熟读成诵。

模拟训练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c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选自《红烛・死水》)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用 B.弄 吹 打

C.拨 刷 撑 D.射 掠 举

2.这首诗是诗人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深感内疚而衷心祈祷。

D.表达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与其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来象征类比、托物言志。

B.通过具体形象来烘托意境、营造氛围。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5

1975年,我上高二的时候,老师讲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觉得索然无味。于是我偷着看巴金的《春》,结果被老师当场没收。我跟老师说:你没收巴金的《春》可以,但不能没收我的春天。老师说:你以后不许再看这种资产阶级的“大毒草”!被老师这一吓唬,从此以后我还真没读过巴金的小说。后来上文科提高班时,学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一点儿也学不进去,因为我当时正看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李尔王》。中国人把巴金当大师,英国人把莎士比亚当大师,你就会发现中国文学,离大气远点儿。

其实,在文学长河中,你可以忽略很多人,虽然有些人是大师,是巨匠,但跟你无关。你要见个作家就拜,见本书就看,还没等你写出字儿来,你就没了。我经常劝那些80后女文青,读他妈那么多书干嘛呀?从宋玉一把干到温瑞安,剩下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只读宋玉的《高唐赋》、温瑞安的《天下有敌》这两部就够了,语言基本能南北通透,你也绝对能写出来。在 80后写作群中,韩寒第一,春树第二,你稳居第三。

关于三十年代文学或者现代文学,我经常绕着走,这里面的是非恩怨实在扯不清楚。在诗歌上,我喜欢李金发的怪异、徐志摩的绮丽、闻一多的严律和冯至的圆熟。小说我喜欢施蛰存、穆时英、张恨水、秦瘦鸥,当然,郁达夫的状态一直都很眩目。何其芳去延安之前是个天才,去延安之后一把退步成中学生写作,他青春期写下的《画梦录》,飘得让你感觉无病都能出一股力量。

何其芳的秋天范文6

关键词:诗歌阅读;艺术特征;指导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形式与散文、小说有很大差别。它有鲜明的形象及意境。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称为意(主观情感)象(客观事物),但形象凝聚在简练的诗句里;意境是指诗歌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来的情境,也可以说是意象的叠加创设出意境。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往往是几个诗句就构成一连串的形象,引起读者广泛的想象和联想;它的语言有节奏和韵律,声调上富于音乐美。

一、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即通过诗中的“意象”“意境”的分析,想象诗人描述的情境,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诗歌的主题以及蕴含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人生启迪。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在讲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时,指导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培养语感进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劝告人们对生活的欺骗不要悲伤,要善于忍耐,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挺过一切艰难困苦,再度回首时,记忆竟然是美好的。再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成诵,然后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诗中对生活失败者的同情、支持和鼓励,努力读出诗中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感情。学生在朗诵中得到了共鸣,情绪昂扬。通过多读才能感受到诗人创作的艺术境界,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的诗意氛围,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鱼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对“飘”“饱食”“肥硕”“栖息”等秋天特有的意象,想象到肥硕、还滴着雨珠的瓜果,进一步联想到农家丰收的喜悦场景。在朗读中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的境界,感受作者所创作的这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

诗歌的想象入境,就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诗中的字词或意象去体会作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进一步启发读者的联想。我们在学习中跟着诗人去联想,把想象思维融入诗人的情感之中,才能准确领会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作者头脑里的联想和想象,是以现实生活的土壤为基础的,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那则是胡思乱想,是无源之水,是无根之木,写出来的诗也就缺乏生活气息,从而失去了真实性。伟大诗人郭沫若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

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

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可谓是联想和想象的典范之作,作者超越了空间的限制,由人间的街灯,以跳跃的思维,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星星,想象到天上珍奇的物品和隔河的牛郎织女……这一连串联想和想象,貌似写虚无缥缈的天空闹市,实质诗人的旨意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还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比喻、象征、反复、拟人、借景抒情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上一篇一任群芳妒

下一篇狗狗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