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的三巴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后母的三巴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后母的三巴掌范文1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过一期“心灵花园”节目,专家解读说:主人公其实一直生活在儿童时代的心灵阴影中。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我也如此,儿时的恐慌、无助、无奈,那种渴望温暖和爱的感觉,这么多年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我。有些事对你内心的影响,并不因远离那种环境或时光流逝就消失了,或减轻了……

过去,常听母亲说父亲从小一直生活在孤儿院(可能是私生子),8岁时奶奶才将其接回家中,在这个家里父亲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亲兄弟姐妹四个,他排行老大,三个男孩一个女孩,家里所有的家务都由父亲一人承担。奶奶脾气暴躁,常常是话没到巴掌先到,父亲几乎天天挨打,有时还不给饭吃。17岁时父亲偷拿了家里的户口本,瞒着家里报名去了东北“支援边疆”。爷爷奶奶希望他留在上海,但父亲一心只想离开家庭,走得越远越好。

我的父母是在读中文班时认识的,对他们的婚事,外公外婆持否定态度,其原因就是父亲的身世,只是母亲自己坚持认为父亲的身世应该使他更懂得爱。婚后不久,父亲的缺点一点点暴露出来,在他的心里只爱自己,全然不知别人的感受,他很大男子主义,满脑子的封建思想,他认为男人是不应该做家务的,家务应由女人承担,有了孩子就应由孩子承担,饭要等他吃完后母亲才能吃,之后才轮到孩子,就像他小时候一样。父亲的性格很怪异,想法和思维总是与常人不同。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同样倔强、固执、自私的性格,使得父母的矛盾越来越深,争吵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每周能有三天不动武就阿弥陀佛了。

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没有快乐,小时候父母一打架,弟弟就跑到邻居家搬救兵,而我只会抱着母亲的大腿被他们甩来甩去,惊恐万分,魂不附体,犹如世界末日来临。后来,在父母又一次冲突时,好心的邻居劝告父母说:你们不能总这样,多为孩子考虑考虑,这孩子要被吓出精神病,那就一切都毁了。

母亲原本是小学教师,“”期间不幸被“”,当时我才两岁,弟弟一岁。开始父亲想离婚,后经人劝说放弃了这种想法。家庭的不幸加上政治上的遭遇,使母亲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她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毕竟还是父亲给了她支持和帮助,才使得她能渡过那段艰难时期,可能从那时起她的心理严重变态。我记事的时候就发现母亲很没有安全感,总像个贼似地偷偷翻看父亲的东西,几乎是一种习惯,后来发展到撬锁,我读书时多次发现自己的东西被翻动过,这一点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多年来我一直在克服这种不安全感。

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观点是一致的,而方法却是那么的不一致。母亲主张让孩子以学习为主,其余事情由大人承担,孩子毕竟还在生长发育,尽量保障健康成长;而父亲则认为我应该像他小时候一样,要承担起所有的家务并要学好自己的功课。在父亲的脑子里比较重男轻女,有些体力活他更主张由我来干。弟弟从小就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也会讨大人的欢心,性格上他更像父亲,喜静不爱动,很小的时候就爱读书或做手工,像个女孩子,从不在外惹事。我的性格则更像母亲,倔强而固执,他们意见分歧的焦点往往就集中在我身上,我也常常被他们搞得不知应朝哪个方向去,常常挨骂,有时也免不了挨打,为此自己没少感到委屈,因为那不是我的错。

父亲每当听到或看到他认为的坏消息或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往自己或家人身上对号入座。比如,今天他听到某地发生抢劫或凶杀案,回到家里就会将我叫过去批评教育一番,仿佛我就是那罪犯。在母亲的眼里,弟弟永远是优秀的、无可挑剔的好儿子,女儿却是一个浑身上下没有一点优点的不孝子,其原因就是弟弟顺从而我太倔强。在整个青少年期间,每当我打算独立地做一件事,或计划完成一项任务,总是在刚刚开始时,父母就立刻提出反对,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扰,如果我还坚持己见,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像疯子一样的阻止,直到我放弃为止。偶尔有同学到我家来玩,等同学走后,我必须将我和同学的谈话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而且他时常偷听,如果你某句话说错了,他抓住后就没完没了,甚至事过半年或一年,他还是唠叨没完……

父母对我的侮辱和否定,让我彻底丧失了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所必备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了离开家,我选择了早早结婚;为了逃避婚姻和家庭,我选择了离开家逃到上海来……

多年来,我发现自己很难完整而连贯地做好一件事,很难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个计划,这也是让我最痛苦和最痛恨的。

我真的需要帮助……

讲述者:北风雪

【心理专家点评】

生活不是梦魇

有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他的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影响一生。

这名讲述者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童年不幸经历的记忆,并且花了半辈子的时间,到今天还没有解脱。女主人公现今已年过四十,父母都已年近古稀,但是她大学毕业后用婚姻来逃避家庭,后来又逃避小家庭……二三十年过后,心理上对父母的痛苦情绪体验依旧,虽然知道不应该,但是一听到父母的声音或者回到父母的家里,痛苦情绪自动产生。我想这是她今天痛苦的缘由。在同样的家庭里,她的弟弟成长得不错,现在在国外工作。

后母的三巴掌范文2

用原谅洗刷委屈

“她就不信任别人,有被拒绝的恐惧”

南都娱乐:大地震中被母亲放弃,方登内心创伤跟随了半生,包括后来男友杨志(陆毅)劝她打掉孩子,她就决然离开,都与这种心理有关?

张静初:当然,如果换了其他女孩,肯定不会用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不会简单地失踪了,她没有给杨志机会,一次也没有。她就是那种从灾难上过来了,什么问题都是自己消化自己解决,她就不信任别人,有被拒绝的恐惧,因为被妈妈放弃过。只要你告诉她是这样的,她基本上就不会再跟你商量了,都自己扛着,怕被拒绝被伤害。这个人心里太委屈了,一个被妈妈放弃的孩子,太孤独了,自己想想都会难受。我经常觉得这个女儿的命运是没得选的,太有命运感了,这种生离死别是人生别真实的,没有灾难的话也还是一样的。

南都娱乐:32年后母女相见,妈妈(徐帆)跪下那一幕,是你原谅的转折点,这个心理关口怎么过来?

张静初:作为一个演员,我的情感(顺)过来了是在那一幕。在她(方登)刚跨进那一道门时,我觉得她的心是没有进去的。人到一个非常情境时其实自己真的不想太多,当你回到你日思夜想的城市,和印象里小时候70年代的样子、完了、一片废墟,都完全联系不上,这个城市太新了,童年记忆都没了,百货大楼是我们家啊,感觉离得太远了。就像我自己外婆去世时,我去看她的那个小墓穴,我觉得我会哭得很厉害,但去到后我没觉得这个跟我外婆有关系,一下子不能联系到一起,我在那里烧纸烧了一个多小时都没哭,离开时才哇哇大哭,那个时侯才意识到的。

南都娱乐:据说这场戏原来导演让你别哭,但你还是抑制不住泪水。

张静初:导演没有说别哭,就说这个人物在那个时候能不哭的话不一定非得哭,我说没事,我试试看。但我只能演着看,那种情况我觉得不可能不哭,我觉得没有人⋯⋯石头都会动容的。那一瞬间当妈妈向你表达时,人会突然间换一个角度,感觉到妈妈那种痛,会突然间想原来我折磨了妈妈32年,可能我之前一直没想过,觉得我一点错都没有,想原谅想回去但我没办法,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我觉得原谅妈妈在逻辑上怎么过都勉强,我必须在情感上过。

南都娱乐:生孩子一事让方登对母亲感同身受,应该也是原谅的原因之一。你之前在《天水围》、《证人》、《门徒》都演过母亲角色,怎么揣摩个中感受?

张静初:其实方登不当妈妈是不会体会到,没有哪个妈妈愿意放弃自己的孩子,如果说她没有过肚子里怀有生命、失去孩子、感觉这个世界快崩溃的话,她也不会体会当初妈妈的痛。我演过很多母亲角色,能体会对孩子就像对亲人一样,只不过她是你特别弱小的亲人,当妈妈就是你突然间没有理由不坚强,突然间什么都能扛,你看见一个弱小生命就会有这种感觉。

内敛是最大的煽情

“导演希望这个人物克制、少流露”

南都娱乐:这部戏要说煽情但却控制得恰到好处,并不刻意,冯导对演员是怎么要求的?

张静初:比如像汶川地震里我与一个普通母亲那场戏,导演就要求我控制,只用很简单的几个眼神和姿势就完成。这个角色对我最难的,就是有太多情感在里面没有机会真正爆发,老觉得被绑住了手脚,但对观众来说是舒服的。帆姐也是,她很多处理都是举重若轻的,都是反处理。还有妈妈和弟弟烧纸的那场戏,弟弟说老这么念得慌,下面好多人都笑,但妈妈给他一巴掌后全场都安静了。其实生活丰富多彩,不是一个调的,拍悲剧不是所有人都是凄惨的脸,不是让你觉得活得有气无力特悲剧,反而是大家都很有劲的。我花了很多时间跟导演商量方登怎么原谅妈妈,怎么把人物顺过来。这个戏给演员留下很多空间。

南都娱乐:怎么“顺过来”,也意味着演绎方式随之改变?

张静初:比如说墓地那场戏,导演要求我一看到书马上哭出来,我觉得人物心理根本过不来,所以我可能会走开。导演对调度有点犹豫,然后他说那你走走看。我看完那些书后就走开了,然后往那一蹲。导演说行,就这样拍吧,看你一蹲心里就很酸。如果你个人情感上过不来,不是一个舒服的点,哭不出来时要你哭,爆发不出来时要你爆发,这时就要跟导演商量,这样比较舒服。(你是一个很主动的演员吗?)我觉得演员跟导演的沟通是必须的吧。有时候你不明白这个戏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最好事先沟通,别等到现场。就像之前许鞍华导演,她会把所有机位画给我们,告诉我们会发生什么,你要觉得不顺的地方就问她,她马上调整。当然前提是我基本上都非常信任导演,导演判断都是最准的,有个监视器在那呢。

南都娱乐:方登这个角色似乎还能展开更多,应该还有更多的东西?

张静初:对。这个角色可能内心东西少了一些,我配音时一开始还挺伤心的,很多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戏没在里面。后来看到全片觉得其实挺好的,可能就是给观众很多想象空间。本来导演就希望这个人物克制克制少流露嘛,所以也还挺好的,是另外一种方向。我看完以后都激动地拥抱导演,因为我还是很爱这个人物。(本刊记者宋寻对此文亦有贡献)

震后余生里的痛与爱

《唐山大地震》全国巡回宣传中,北京到上海,广州到香港到武汉,几乎每到一处首映,结束后观众交流都语带哭腔、难掩激动。主演张静初说:“无距离地交流,你就觉得真是打动了他们的心,这是直接打开了人的情感的闸门,大家都有表达的欲望。”而被王中磊新近封为“国民导演”的冯小刚,即使在中国式灾难片外壳里,依然坚持人性为基调,永远有一脉温情,丝丝缕缕重归于日常生活的情感肌理中,熨帖着国人心灵。看似是一次意外大灾难劫后余生的心灵疗伤,其实也是普遍性宿命,尤具当下意义。本刊专访“幸存”的女儿张静初、儿子李晨、母亲徐帆,听他们言说在“震后余生”的心路历程、拍摄细节,并独家揭秘影片因篇幅过长而未能足本呈献的故事。

“方登”对两位“母亲”的评价

我觉得她们整个调调其实很不一样的,她俩都太棒了,要当就当这样的演员。

生母

帆姐其实身上特别有幽默感,真是没人能学到的。可能跟她演话剧啊唱戏有关,就是悲喜交加的感觉,你看她笑完又哭,太逗了。这样一个角色,如果真的往特别悲的演就太顺了,正因为她有这个戏剧的在里面,你就觉得她生活还是很有劲的,是个很有力量的母亲,不是一个受苦受难的、传统意义上的母亲。

养母

陈瑾老师是一个有魔力的演员,就是觉得只要你一碰她电流就不得了。她真实得让你觉得会起鸡皮疙瘩,太真了。她跟你说话的语气感觉,就觉得她太脚踏实地了。我演那么长时间戏,从没有一个演员她一说台词我就起鸡皮疙瘩,太真了。

独家揭秘

方登被剪掉的故事

看完全片,有人觉得2小时10分钟的戏并无想象中长,张静初也说影片的心理时间特别短,进去就像看90、100分钟的电影。虽然冯小刚竭力保留各人精彩戏份,但始终篇幅所限,本来有些感人戏份只能割爱,而张静初饰演的方登,也有不少戏份未能呈献银幕上――

姐弟相认本该更早

养母病重,养父从北京到杭州学校找方登,途中遇到蹬三轮车拉客的方达。方登与养父一起回家,在火车上接过他递来的方达名片时,当即哭了,后来却扔到窗外让它随风而逝。

曾对养母敞开心扉

养母在病榻上说:“别恨我。”方登说:“我心里其实特别感激你。”作为一个不信任人、难与人沟通的女孩,多年来首次敞开心扉表达感情,拉近了与养父母的心理距离。

不靠谱男友也有苦衷

得知女友方登怀孕以后,杨志极力说服她打掉孩子,原来中间还有一些戏份展现他的为难之处,他也并非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小青年。

因点点失踪结识洋丈夫

方登生下女儿点点独自抚养,她当家教时,有一次拜托女主人照看点点,结果点点被主人孩子冤枉说打碎了盘子。倔强的点点坚决不跟方登去工作,方登只好把她留在两人租住的地下室里。不料停电了,点点自己跑出去,方登一通疯找,从而认识了后来的老外丈夫。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