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范文1

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显学。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

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以经历而言,他们一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的少年时代,同在1898年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又相继在1901和1902年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而有益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我无意填补什么学术空白,也无法了解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何种程度,只是觉得最近读书论坛高手如云、佳作迭出,许多话题越来越深,以至我时常有无从插嘴的感觉,可是又实在不甘心自绝于论坛和网友,加之此文又早对绿茶作过承诺,因此还是斗胆写它一写,权作无休无止的日常工作之外的自我娱乐也。为了不让水手兄感到头痛,我决定汲取《范宽》一文的教训,一概不加注释。是为引言。

这部分比较枯燥。

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

在英语文献中,“悲观主义”(Pessimis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暨诗人和评论家柯尔雪基(S.T.Coleridge)1795年的一封信中。而“悲观主义”作为哲学概念被广泛使用是19世纪才出现的事。在此之前,所谓“悲观”和“乐观”更多的只是单纯个体的体验和态度。与“悲观主义”相比,“悲观主义的”态度和理论的历史要源远流长得多,它甚至可以一直上溯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参见Pessimism and Optimism,The Encyclopedia of phylosophy,New York,1972,P114----121)

人生哲学范文2

1、活着需要的就是一种平衡的心态,要接受所有的不公平。不要去羡慕别人的名利。你羡慕别人的名利,或许他人还羡慕你的清闲自在呢。别去羡慕他人的财富,也许他还会羡慕你的幸福呢。不要去羡慕人家的地位,或者人家还羡慕你的健康呢。人生无完美,红尘皆遗憾。也许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经济欠缺,或者我们面临的是疾病缠绕。无论遇见什么事。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大于一切。我们拥有了一个好的心态,就等于拥有了财富,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价值。也许做起来有些困难,可我们必须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一切的悲痛。学会饶恕,学会宽容。

2、接受与否,有时并无选择。活着,总是有代价的。年少时执着于承诺,到最后才发现很多的承诺只是漂亮的花朵,总是会凋零的。爱因为不能拥有而深刻,梦因不能圆而美丽,人生,总是带着残缺的美,因缺而凄美。

3、你可以缺钱,但一定不能缺德;你可以失言,但一定不能失信;你可以倒下,但一定不能跪下;你可以求名,但一定不能盗名;你可以低落,但一定不能堕落;你可以放松,但一定不能放纵;你可以浪漫,但一定不能浪荡;你可以存欲,但一定不能;你可以虚荣,但一定不能虚伪;你可以平凡,但一定不能平庸。

4、关于未来。我觉得是挑战亦是机遇。我喜欢未知的刺激,喜欢默默坚持一个信念的淡定。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巨浪寒潮。都挡不住我前进的步伐。人生,可以被摧毁,但只要活着,就别倒下!

5、对自己过高的要求,为苛求。对他人过多的要求,也属苛求。对社会过多的要求,同样也是苛求。不苛求,多一点体己之心,多一点容人之量,多一点理解之情。

6、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让你喘息的空间就越少;日子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在有些事中,无须把自己摆得太低,属于你的要积极地争取;在有些人前,不必一再的容忍,不能让别人践踏你的底线。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给你的回馈才会多点。

7、生活是个实实在在争奇斗艳的聚宝盆,面对通往成功之门的生活秘诀,总有许多是我们的金钥匙,我们更需学会珍藏。珍藏了奋斗的激情,你就会拥有辉煌灿烂的明天;珍藏了失败的教训,你就会拥有绝处逢生的锦囊妙计;珍藏了含辛茹苦的教诲,你就会用一帆风顺的诺亚方舟……挑选出值得珍藏的东西放入你的人生行囊,任狂风怒吼也能微笑坦然。珍藏勇气、珍藏汗水、珍藏自信、珍藏欢乐。

8、年轻人难免带着几分傲气,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所向披靡,其实不然,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个“婴儿”,正处在从爬到走的成长阶段。在毕业这几年里,一定要让自己逐步培养起学徒思维、海绵思维、空杯思维,具有这样思维的人心灵总是敞开的,能随时接受启示和一切能激发灵感的东西,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成功女神的召唤。

9、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实在很微妙,当以善意相待时,和谐、喜悦的感觉会在彼此心中氲开;若怀着疏离、怒意相向时,彼此的关系也将日趋紧张。于是,心因欢喜而能自在,心因芥蒂而需紧绷;欢喜自在的心,正如那缭绕在空中的野姜花清香,虽淡而怡人,使人陶醉、欣赏。

10、人活一世,其实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垒,是一种困扰与解脱的抗衡。()别把人生当作一段物欲的盛宴,当你大肆咀嚼的时候,空耗的只是时光的流逝,其它什么也无法留下;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

11、人生不要被别人所控制,决定你命运的是自己,人生不要被金钱所控制,决定你幸福的是知足。人生不要被仇恨所控制,决定你快乐的是豁达,人生不要被表象所控制,决定你成熟的是看透。

12、在林荫下的一泓清泉边支一张竹椅,放弃世俗的压抑,珍藏山风的婀娜;在幽静的竹簧里撑一把古琴,放弃名利的羁绊,珍藏露珠的淘气;在小径的野菊丛中捧一轴长卷,放弃金钱的诱惑,珍藏小草的执着。

13、工作中,活干得比别人多,你觉得吃亏;钱拿得比别人少,你觉得吃亏;经常加班加点,你觉得吃亏……其实,没必要这样计较,吃亏不是灾难,不是失败,吃亏也是一种生活哲学。现在吃点儿小亏,为成功铺就道路,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的大福突然就来了。

14、让放弃犹如一股和风,吹落人生的每一处瑕疵。令珍藏酝酿成一坛美酒,沉淀生活的每一份光辉。

人生哲学范文3

某一个黄昏,我信步走进乡村一所庙宇。

这是一所新建的庙宇,庙内有一尊新塑的神像。

神像下,崭新的香案上摆放着新设的香炉,香炉里已经插满了香,香烟袅绕,供品也摆放了不少。我并不知道这座庙宇敬奉的是何方神仙,但我知道眼前这尊塑像是神。见到神就得拱手相拜,这似乎是由来已久的习性。

我拱手的时候,看了一眼神,神在冲着我乐呵呵地笑。

我拜完后,看了看神还在乐呵呵地笑。

在庙宇里,塑神像的工匠还没有离去。他是一位民间雕塑者,农忙务农,农闲四处游走塑像。我对工匠道:

“这神很富态,也很慈祥,总是乐呵呵地笑。”

谁知,工匠听了哈哈大笑道:

“神?我塑造了半辈子神,神就是我手里的泥巴。我多一点泥巴神就富态,我少一点泥巴神就清瘦,我让神怒神就怒,我让神笑神就笑。”

我愕然。

有人说,我们的太多烦恼是听来的,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但不听是最难的,因为我们长着耳朵,耳朵的功能就是倾听,这是上帝的安排。

其实,是非的关键不是听与不听的问题,而是在听的同时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因为我们还长着脑袋,这也是上帝的安排。

我曾经对一个扛着锄头的农夫说:“你看,他们都在笑话你呢!”因为他在旁若无人地唱着比吼还难听的歌。谁知他不但不恼,反而哈哈大笑说:

“光看别人的脸色,我还活不活?”

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的是深刻的哲理,人活着就是让人指着脊梁骨去说,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都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只有自我。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贪欲之为狂。”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懂得知足,才能快乐;懂得取舍,方可轻松;懂得珍惜,得以幸福。也就是所谓的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

简单人生,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解放。就如一幅简洁明快的中国画,黑白相间,看似简单,色彩自在其中。

大道至简。简单的生活是一种美丽;简单的人生是一种清新淡泊。一个人,若真能做到一生简简单单,其实就是最不简单。

生存者,何为简单?同样在乡下,我问一位活了103岁,至今依然很硬朗的乡村老人,他告诉我,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我不解。

人生哲学范文4

在我的心目中,一个文明学生的标准应该是这样的:热爱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不开小差,积极举手发言,勤于思考,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尊敬老师和长辈,团结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够互帮互助;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说脏话;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和个人仪表,衣装整洁,不穿奇装异服;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的作风和勇气,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自己。

在公共场所,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看见老爷爷老奶奶要过马路,应主动过去帮忙,安全地扶过;看见有人随地吐痰,应尽自己所能去劝告,并且要礼貌待人;看见有人打架骂脏话,应开动自己的智慧巧妙的使打架的握手言和,使骂脏话的懂得骂脏话的不对之处;尤其是看到有人摔倒时,更不应该在一旁洋笑,嘲笑他人,应主动上前扶起,安慰被摔倒的人。有时,你这样一个简单地举动,哪怕是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扶起他的动作,别人可能都会感激你一辈子!

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做一个爱国人士。每次升国旗时,应戴好红领巾并按时来到教室作准备,不然就是不爱国的表现。当国旗缓缓升起时,应抬头挺胸,目不转睛地瞻仰着,要有自豪骄傲的心情。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有社会荣辱观。要“知荣辱,树新风”,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时刻牢记着“八荣八耻”!要提倡“节约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来为地球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吧!

人生哲学范文5

[关键词]《春来冬去》,人生;哲学

如今,电影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家庭。以一种更具有艺术特色的方式,向人们述说着不同的人生哲学。

《春来冬去》,是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主要展现了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小和尚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步入老年,这一平凡的人生轨迹被导演描绘得不再平凡,娓娓动人,虽像画卷一样真实客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却又得观众自己去思考。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事按照四季交替的顺序开展:发生在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夏天里的欲望与放纵,秋天中蕴含的爱与恨,冬季里的哲学与反思,再到春的延续,生生不息。在这部展现人生思考与意义的影片中,不仅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更展现了丰富的人生哲学。

一、春之心――成长与改变

“春”这个片段主要讲述:小和尚八九岁模样,与师父一同上山采药。无趣之时,小和尚抓来了鱼、蛇和青蛙并绑上小石子,很是开心,这一切被师傅看在眼里。于是师傅在小和尚熟睡之时,在其腰间绑上重石。小和尚醒来告知师傅;“难受”。师傅反问:“那些动物不是和你一样么?如果有一个动物死了,你以后心里就会背上沉重的石头。”小和尚连忙去解救那些动物,可是鱼早已死去。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因此也有人说孩子就是原始社会的缩影,是残忍的,更把这一点作为。人之初,性本恶”的根据。人初之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我们在这里不做讨论,但是笔者更相信“人之初,性向乐”的观点。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是非善恶,他们行事的标准就只是自己快乐不快乐。老和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与《论语・为政》所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不谋而合,如出一辙,这对于小和尚的教育效果也是最好的。

“春”这个片段还向我们传达了“慎独”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慎独”是一种自我修身的方法,具有浓烈的中华民族特色。“慎独”一词出自《札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通俗点说,“慎独”就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平日的信念,谨慎自己的行为。“慎独”一词历史悠久,而令仍积极宣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瑰宝,是我国大力提倡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保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影片中将“勿施于人”变为。勿施于物”,是一次道德的升华。“你走不动,你又怎么觉得鱼,蛇和青蛙背着石头就能走动呢?”老和尚对小和尚的反问,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的“和”的思想传递出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即使是自然界的动物也应如此。人与自然应该是共生、共赢、共荣的关系,而不会只是裸的破坏、改造和索取。如今,我国正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离不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物”,“勿施于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万事兴”的理想状态。

二、夏之欲――情爱与戒律

“夏”主要讲述:数年后,小和尚已经长大成人,与一个来寺庙疗养的年轻姑娘在朝夕相处之中,发生恋情,并破了色戒。当老和尚将姑娘逐出寺庙之后,小和尚终不忍朝思暮想之苦,也离开寺庙。

片段以小和尚看见两条蛇如胶般缠在一起开始,暗示着对其“色戒”的考验即将来临。蛇在东方文学中,向来有着多重的象征,“将蛇视为邪恶的象征和将蛇视为邪恶的象征”导演在此以蛇为喻,告诫人们邪恶的就像蛇一样的危险,控制不住,就会冲破道德的底线,做出不可原谅的事情。虽然“”是人之本能,《礼记》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即生存问题,男女,即问题。”可见,对于这一问题,古人就已觉得是正常的,不必遮遮掩掩。可是,这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孔子就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说“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这实际是孔子对人性本能的一个批判。他认为,我们在追求原始欲望的同时,不能以丢弃道德为代价,更要摆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如果沉迷其中,久而久之麻木了心志、丢失了本性,心灵就成了杂草丛生的荒芜。孔子还曾告诫我们:。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老和尚说:“欲唤醒占有欲,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这与佛教从人生解脱角度宣扬的禁欲主义如出一辙。方立天教授提到过:“佛教认为人是由物质、感受、理性活动、意志活动和对外界的认识分别能力而构成的,并没有恒常的实体,但人对人生自体都有炽热的爱和执著的欲望,……人对外界也有强烈的追求和占有欲望。这种欲望和希求就使人的身、口、意都活动起来,产生各种各样的恶业形成生死轮回的痛苦。……因而佛教主张通过修持来消除欲望……”依照佛理,人只要做到无欲无求,便不会产生恶业。而叔本华在《禁欲论》中说:“其实,美德就是帮助否定自身,因此也就是帮助否定生存意欲的一种手段。……谁要是无条件地、发自内心地信奉这一美德,就得为此做出牺牲,就得失去使生活变得有声有色的甜美享受……”

人类来自动物。因此无法彻底摆脱兽性。像影片那样以为在五官贴上“闭”字,就可以无欲无求,只能说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理想状态。作为人性的基石――欲望,又何尝不是一种发展的动力呢?没有进取之心,又何来进步之举?只是,我们要加强对自我素质修养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控制这把始于人性的双刃剑。

三、秋之凉――生命的救赎

“秋”主要讲述当年离开寺庙的小和尚,因为妻子的背叛,而将其杀死,为了躲避警察追捕而潜回寺庙。在压力下欲寻短见,被老和尚及时发现。随后警察将小和尚抓走。而老和尚则在小船中自焚圆寂。

影片中,当老和尚发现小和尚有轻生之念,便立即乱棍怒斥:“蠢家伙!”这展现了生命之贵,人无论身处何境,身受何苦,都不应该有轻生之举。孔子和孟子都十分重视生命。《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 通俗地说,就是人活在世上,要先将 活着的人考虑周到了,再去考虑死亡。从生死顺序,看出孔子的生命观。因此,当孔子说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不觉得奇怪了。

孟子则是发扬了孔子的关爱生命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政”的思想上面。“从孟子所言‘仁政’的具体内容来看,无一不是关注人民的生计冷暖,力图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充分享受人生的天伦之乐与生命的欢悦。孟子如此关注民之养,其目的是使人民摆脱‘饥色’‘饿殍’的非人状态,而其关注所依凭的价值观念,正是应‘善待生命’”

片段结尾,老和尚自焚虽也属于自残生命,却与小和尚有着本质的不同。老和尚的行为是对生命的彻底参透,是对死亡的一种超越。佛教将“对死亡的超越”分为三个层次“人天乘、净土、涅”而在通往涅实践当中就有。燃身供养”一说。可以说,涅是“对死亡的终极超越。已经超过生存论意义的死亡,代表佛教修正的最高境界,具有绝对性质。”“佛教对死亡的超越必然是对生命的超越,内涵是对生命之中所有苦难的超越。”

片段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镜头:当警察抓住小和尚,准备划船离去时,奈何怎样划桨,船却纹丝不动。而当小和尚回头与师傅望别,船也开始前行。笔者认为,导演是在告之观众:“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的人生哲理。当人做错了事,无论什么样的惩罚,如果并没有来自内心的反省,那还是在“苦海”里挣扎,心也只是停留在原地,无法摆脱痛苦。作恶之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还是可以变成一个行善之人的。

四、冬之悟一生命的感悟与轮回

“冬”主要讲述若干年后,小和尚出狱后再次回到破旧的寺庙继续修行。一日,一位蒙面妇女来此寄养孩子,当夜晚离去之时,却不慎掉入小和尚早些日子在湖中凿开用以取水的冰洞。这次,小和尚主动将重石缠身,手拿佛像,爬上山顶,合十而坐,祈祷涤罪……

片段中,小和尚身负重石,步履蹒跚地爬上山顶,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执著,一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小和尚为了涤罪,即使双脚磨破,也要将佛像至于心目中的最高地,这就是一种势如破竹的精神力量,也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意念。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就将“锲而不舍,终身以之”作为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他认为,一旦一件事他觉得是有意义的时候,他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它,不管中途会遇见什么样的困难。

小和尚在寒冷的冬天,赤膊执意将佛像搬至山顶,让人想起《庄子》的一句话:“外化内不化。”于丹老师曾经说过:“外化,就是最大限度的顺应……内不化,就是有生命的执守,自己用全部的精神世界九死未悔坚持的一个信念”。小和尚做到了外化,最大限度的顺应着自然,与其和谐相处,也做到了内不化,一心向佛,心灵变得坚强。这才是真正的“内外合一”,也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人生哲学范文6

永远把碗装满再还

房东老先生前两年身体垮了,现在住在养老院,家里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想到老人一个人不方便,我做了好吃的东西,都要送一碗给老太太。老太太总是乐呵呵地收下,过两天后上门还碗道谢,那只碗从来都是满的。有时装的是自己收获的蓝莓,有时是给孩子们的巧克力,有时是两块点心,总之她从来不还空碗。老太太从未讲过她的人生哲学,但是用行动告诉我: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光用嘴道谢还不够,一定要用实物来还,哪怕是不贵重的小东西。

今天的事决不拖到明天

自从我认识房东老太太,就觉得她很忙。每天有多少人来找她,就有多少事情要做,所以每当家里有东西坏了需要修理的时候,我都很为难。但是只要我鼓起勇气开口一讲,老太太马上放下手里的事情,当即联系人给我修理。无论多麻烦,无论花多少钱,老太太从不拖延。也许她知道,心疼目前的这点小钱,或者把问题暂且放一放,只会使事情朝更坏的方向发展。让人不愉快的事情都要立刻解决,越拖延越难办。

上一篇财政学试题

下一篇新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