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学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学试题范文1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从“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入手,详细阐述了“地方财政学”课程的教改方式———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改革;地方财政学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财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财政学”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细化到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向纵深推进,属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会导致授课内容的空洞、抽象而难学。个别初学者甚至认为“地方财政学”的知识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地方财政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潜能现在已经发掘的比较充分了,能够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向学生讲述地方财政学的相关知识。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架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案例的提出、多媒体的制作和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缺陷一目了然。一是这些教学方式只为了知识的授受,把教学当作“教书”,片面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学生无法学会如何主动学习。二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的过程;这种授课过程以教师思维为主,学生只要能跟得上教师思维即可,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改革“地方财政学”的授课方式必要而且紧迫。
(二)“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意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专题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本专业相关专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专题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该专题知识的构建。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为本,整个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依托课程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着重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地方财政学”的优势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流行,尤其像“地方财政学”这样的课程,更应该把该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地方财政在我国并未成体系,现有的教材较为简单与空洞,与以前所学专业课重复内容颇多。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辅之以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深度。专题研究中,学生自我搜索和整理相关专题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则是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交流过程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火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参与,从而深入地自主学习。
(一)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这种方法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课堂地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整理资料、形成看法,他们不再是教师固定思维的接受者。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专题讨论是现场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有效培养。遇到不同观点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驳斥对方的观点,更是一次对思维能力的现场训练。专题讨论也是各种观点汇集交锋的有利时机,这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有利于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财政学”的教改主要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讨论为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专题研究在设计专题时,要系统归纳和整合“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有时甚至打破知识体系的固有结构,力争使每一个专题自成体系,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和方向。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专题时力争囊括该课程目前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自学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首先是小组内成员就所选专题问题,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和体会相互展示、进行交流。其次,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上集中讲课,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地方财政学”课本授课知识较少,所占课时为20个左右,剩余课时都可用来安排进行专题研讨,课本授课与专题研讨穿行。同时考虑研讨花费学生的时间和占用课堂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地方财政学”的专题研讨一学期安排7—8次即可。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研讨专题确定,并将全体学生分成7—8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一次专题大约需要2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教师讲授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并将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由专题小组学生回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二次为讨论课,由教师随机抽取负责该专题的小组代表上台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提问,该小组现场答辩,并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确定专题。专题的确定要在本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全部确定下来,专题选择的具体要求:第一,与“地方财政学”密切相关,研讨问题要具体,主要包括目前地方财政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所选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讨论性。第三,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2.教师辅导。教师运用一次课时间,讲授该专题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下次讨论课的讨论问题,并指定该专题的研讨小组。并提出该研讨专题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该专题资料。3.课堂讨论。小组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随机抽取2名小组代表当堂陈述其观点和结论,每人5分钟陈述时间。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相关知识或观点,此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提问答辩时间为25分钟,由教师和其他非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讲解成员和组内同学可以共同答辩、相互补充,争取将目前地方财政学课程中存在争议、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答辩清楚、形成定论。最后留5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并指出该次研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4.形成结论(成果)。每个研讨小组要就研讨问题上交一份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讨问题,所查找的资料,小组观点的形成过程及最后的观点陈述。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提炼,形成最终成果,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以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理解。
四、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思考
“地方财政学”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上一轮制订教学计划时新增这门课程,并且确定为考试课。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体现。第一,本学期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授课,组织的课堂讨论较多,差不多每节课都有一到两个小型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该课程最终成绩应当反映出学生上课质量的差别。第二,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学未成体系,相关教材非常少且讲授的内容也较浅显,并且内容多与现有课程重复。这学期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教材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以专题的形式深化教学内容,而专题授课方式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来考核。第三,上学期的“地方财政学”课程也是采用的考查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虑到课程的延续性,本学期特此申请变更考试方式;并且下一轮教学计划已经将该课程修订为考察课了。新的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得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得分+最终论文得分。这样更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财政学试题范文2
一、充分了解学生,合理运用教育机智
从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最初,当成人想让儿童传递他们的经验、技能、以及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时,是一个有正规的过程,而后来当学校和教师出现时,像中国旧时的私塾,并没有强求一律之说。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不仅认识到人有差别,而且也在实践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都了如指掌,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常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记得我曾教过的一个六年级,班上有一个学生的父母长年打工在外,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操持他的饮食起居,无人在品德和行为方面对他作出要求和约束。长此以往,此学生养成了散漫习惯,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流氓习气严重,在班上有持无恐。一次,他欺负班上一个女同学,被报告上来,我冷静分析了他的情况:如果像对待一般学生那样进行批评教育,则效果甚微。思虑再三,我最后决定由集体讨论"裁决"。此举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因为尽管他胆大妄为,但还不想离开这个集体而饱受被孤立之苦。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确立不同目标,挖掘学生潜能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的能力、学习方式的差异更是如此。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大脑反应快,在多数时候能随着老师的思路而进行思维的流转,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安排较难的问题或作业,对其要求更高,让其时刻处于“饥饿”状态,使大脑这部机器不停运转;而对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可按预想中的平均水平教学,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对于能力稍差、处于下游的学生,教师可放宽要求,如:不要求作业太工整,只要完成就可。在教学中,可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创新提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任务,且以创新提高为主;中游学生完成前两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并尝试创新提高部分;下游学生必须完成好基础知识部分,基本完成能力训练。以此不同要求约束、管理学生,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科学编组排位,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进行组织和处理教材,就有个排座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
1.个性互补排位里,矫正个不良习惯
有的学生活泼好动,编排时和少言寡语内向的学生编在一起,这样话多的少了,内向的活泼了,使不良的习惯得以矫正。
2.优差搭配,共同进步
在成绩好的学生身边安插一个学困生,当学困生遇到疑难问题而又羞于请教老师时,同位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再学习、巩固的过程。
3.能力相当编组,增强凝聚力
在每组中按能力大小平均分配,使每组的学习力量基本均衡。在教学中,教师们很多时候都是采用竞赛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如果此时以组为单位积分的话,每个组势必全力以赴,同心协力,劲往一处使,这样就把组上各个成员无形地凝聚在一起。
总之,在编排座位时 要考虑使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效。
四、从不同角度发现闪光点,激发学习动机
一般说来,表扬和鼓励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能力。著名教育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对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练习难度相同的加法,共5天,每天15分钟,但收到的反馈却不同。他把被试分为四个等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练习,不给予任何评价。而其他三组为实验组,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宣布受表扬的学生名字;第二组为受训斥组,也宣布名字,严加斥责;第三组则为忽视组,只是听其他两组表扬和斥责。结果,在5天练习的平均成绩中,受表扬组上升最快。此实验证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记得我曾教过的五年级中有一个学生,属智困生,成绩不值一提,他本人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他的画儿画得哦不错,于是我在班上大力表扬了他,并说:“别人不能办成的事(画画)你能办得很好,说明你是好样的。”以后他作业认真了,书写也规范了,渐渐地,作业正确率也有了一定提高,我们都为他的进步高兴。在拔河比赛中,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的他表现突出,我照样不吝表扬,从而树立他学习的信心。
五、科学组建、管理班委会,发挥其能动作用
财政学试题范文3
【关键词】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中国高校和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办学实践以及合作过程中,对高校、企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部分高校和企业不断探索合作教育的途径,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大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深厚的行业背景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具有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条件。它们在近年来的政产学研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成为高校政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服务地方安全发展是政产学研合作的立足点
人民群众关心安全生产,党和政府关注安全生产,因为安全生产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改革发展以及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正处于急速的转型期和发展期,但伴随着飞速发展,重庆地区安全事故频发。一方面是由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与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科技人员队伍严重不足、安全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而人才是一切事业兴旺之本,要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建设“平安重庆”、“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加大安全生产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是必由之路。
二、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能否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以及充分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而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需要平台支撑。学院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平台,主要以市安监局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组织、决策、主导功能为核心,以重庆科技学院为基础,整合教育和科研资源,实施开放式“安全教育、安全科技”联盟,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全力打造安全生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安全科技研究及中介服务基地、安全科技产业基地,用人才和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为建设“平安重庆”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平台。
1.政学结合是学校充分利用政府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与政府部门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2006年5月,以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冶金为主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为基础,经市教委批准,由重庆科技学院和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同组建了安全工程学院(亦称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在此基础上,经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准,在重庆安全工程学院的基础上,成立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依托重庆科技学院的优良教学资源,开展安全工程本专科学历教育、安全生产培训,面向全国,为社会培养安全生产应用型人才,从而初步搭建了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2.学校以工为主,以石油、冶金、机电为特色,充分利用学校既有的油气井、机械、冶金、化工、建筑等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设施与资源的新途经和新方法,结合安全工程学院实践教学平台硬软件建设规划和学科建设实际需求,共同形成资源共享、组合优化的安全工程学科资源。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坚持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为主的基本定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全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
3.学院学科建设和硬件建设方面:今年来,学院引进安全专业方面博士5人,在册教师有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者水平;经国家发改委审批,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和重庆市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正式落户我院。2009年3月,国家安监总局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备忘录,明确支持“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落户重庆。“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依托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建设,为学院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提供高起点、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技术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学校和政府加大对政产学研一体化安全工程学科平台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风险模拟实验室等安全工程相关专业方向实验室建设,为科学研究、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安全评价以及安全培训等提供硬件保障。
三、构建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连接高校和社会的一种方式,将高校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也必须树立“市场导向,合作共赢”的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要紧紧围绕政府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整合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资源,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是有效利用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多渠道为科技兴安、人才兴安做政策保障。①多渠道服务学生,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重庆市安监局通过政策支持、统筹协调政府与学校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对完善人才培养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帮助学校联系全国安全生产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客座教授,每年定期来校讲学,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根据国家有关奖助学金管理规定,为激励我市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含所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的安全工程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特设立重庆市安全奖助学金,每年奖励金额人均500-1200元不等;安监局协调地方安监部门及相关企业,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及就业基地。充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力宣传“平安重庆”建设的同时也解决了人才培养的最终出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最初建立安全工程学院的立足面向问题。
②为建设“平安重庆”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平台。重庆市安监局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以项目的方式探索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方式,双方人员交流频繁。例如学院选派青年教师到重庆市安监局各处室挂职,促使学院青年教师熟悉专业领域动态,了解政府和企业的需求;此外,教师可直接参与安监局项目申报;为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素质,组织企业安全技术骨干参与安全培训;安全领域专家作为学校安全培训的兼职教师等,加强了人员和信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为建设“平安重庆”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平台。
2.以在企业建立实践和就业基地为载体,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品牌。企业与学校合作打造实践与就业基地是企业参与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式。合作企业可接纳学生进行实习等,此外,学院可从企业聘请相关专家定期为师生开展新技术方面的讲座,有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学术前沿。例如:河南油田每年接纳我院石油方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已成为我院较为成熟的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此外,该企业每年均接纳我校毕业生人数到该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此外,企业可为学院专业设置、教学大纲修改等方面提供社会需求方面的参考。这是目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计划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方案,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3.学校发挥主体作用,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学校成立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校友和校内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学校理事会,作为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平台。理事尤其是校外理事眼界开阔、资历深厚、资源富集,是有效促进大学功能与企业需要有机结合的纽带,是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动力。二是组织来自行业企业高层和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成立我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作为推动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常设机构。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们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对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十分清楚,可以此为平台与行业企业和政府开展长期的、深入的、个性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以上机构的成立有利于学校进一步发挥合作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政产学研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从而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学校为学院搭建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便利和条件。为进一步调动学院安全评价所外聘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学校党委特批准成立安全评价所党支部;为学院的安全评价提供场地,积极支持面向社会安全技术人员的培训。学院服务地方安全生产,共完成企业安全技术人员培训约33260人次;在安全评价方面,对外服务约3000次。
政产学研合作涉及合作办学、就业、服务社会和企业等多方面,推动了相关学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形象,对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财政学试题范文4
关键词:用典诗词;教学策略;事象
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诗词的鉴赏,要穿越语言层面,深入感知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这是最基本的诗词解读思路。由“意象”“意境”的分析开始,抽丝剥茧,最后达于情感的感知与共鸣,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读策略,却难为圭臬,至少不能含混地将之奉为圭臬。
诗词解读策略的有效性依托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形式,即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情感直白外露,情绪指向清晰,易于感知把握。间接抒情是借外物来含蓄婉转地表达内心情绪。所借是景,便为借景抒情;所借为物,则为借物抒情,亦可称为托物言志;所借为他人之事之言,则是借事抒情,亦称用典、用事。借景、借物抒情较为类似,都是借外在物象来使内在情绪含蓄婉转地流露,达到既宣泄又不露骨的文学效果。相对而言,借事抒情的用典诗词则有所不同,在其情感的抒发机制上有其独特之处。
意象与物象有着天然的关联。意象与作者同场存在,接受作者的感性观照,也就是或“观”或“窥”或“所见、所闻、所感”后的情感灌注。意象是经过作者加工、完成情感蕴藉的外在物象。无论是借景抒情中的“景”还是借物抒情中的“物”都是经过所见、所闻、所感的主体观照,是决然的意象。对此二类,意象可谓是“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有效突破口,“意象―意境―情感”更不失为一种绝妙的诗词解读策略。
借事抒情,如《文心雕龙》“用典”之“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所言,它是借前人的事或言,依托于事件整体来进行类比寓意,表达用事者当下的情感心态。这里,用典和引用(化用、套用)还是有区别的。引用所用均是前人词句,是借对前人词句及其中情绪的直用或改造来抒发自身情感。用典则侧重的是前人之事或前人言后之事来“据事以类义”。它们之间存在着引用借“情”言情和用典借事抒情的不同。用典之典,在前人事与言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关系事件展开的事物,如《锦瑟》“庄周晓梦迷蝴蝶”之蝴蝶与“望帝春心托杜鹃”之春心、杜鹃等。无疑它们都具有物象的特征,属于象的范畴。不过它们又只在其历史事件中存在,脱离事件后它们的自身意义急速衰减,难复事件中的意义之丰富。它们对于所借事件的呈F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囿于历时性因素影响,借事者难以穿越时光对其进行当下在场的感性观照,将其列入意象的范畴则有不妥之处。如果这类诗词包含的物象难入意象范畴,却依然从“意象―意境―情感”角度进行解读,进而展开诗词的教学,教学策略很难说做到“量体”“对症”,教学思路自然有些南辕北辙,所呈现的教学结果更有点缘木求鱼。
《叶嘉莹说诗讲稿》中指出象应有自然界的物象,亦兼有人事界的事象 。此论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借事抒情中典事涉及的物象,并非意象,而只是关涉人事界事件丰富呈现的事象,是事件叙述的关键点。这里所讲的事象涵盖杜甫《悲陈陶》中“孟冬十郡”(地点)“良家子”(人物)等;同时,典事中自然物象,如《锦瑟》中的蝴蝶、春心、杜鹃等也归之于列。这些自然事象更多的构成了事件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激发用事者的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对事象的重新定位,在为用典诗词解开意象束缚之外,也展示出了这类诗词教学解读新的策略维度。
诗人之所以借用典事抒情,关键是今人所遇之事于前人典事的相似性,包括宏观层面的家国命运的相同,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微观层面的个人遭际的相似,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种相似性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前人之事与今日之事类似;前人之言对今日之人富有启发;前事中的事象被诗人重新寄寓个人化的感受等。总之,诗人借用典事抒情,目的是将自己的微妙心思隐于典事,含而不露又不至晦涩不闻。用典诗词教学解读策略由此应运而生。作者既然要借典故来表达心思,那这个典故以及典故中重要言论如“尚能饭否”,重要事象如蝴蝶、春心等,必然与作者境况遭遇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这种古之典事与今之作者的相似性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境遇的同向相似,跨越时间的相遇催生一种同病相怜之感,并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婉转情绪,如李商隐与庄周都执迷于某种东西而无法超脱;另一种是异向相似,二者的宏观境遇相似,比如都胸怀抱负,求取功名,但微观境遇却天壤之别,并借这种差异抒写心中委曲,比如《登幽州台歌》中古之燕昭王求贤与今之陈子昂不遇的鲜明对比。无论那种情况,都是“援古以证今”,古为今用,事为我用,借前人事迹写个人心曲。在表现技巧方面,往往会用到“比”的手法。对于同向相似的典事,作者往往以类比之法予以勾连,借他人之不幸抒己身之悲情。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句,正是借南朝宋将檀道济被冤杀时“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的遗事,抒发自己不遇之愤。对于异向相似的典事,作者则往往用对比之法处理,比如燕昭王与陈子昂同登幽州台,但一者求贤若渴,一者怀才不遇,故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对比鲜明而情感寄寓展露无遗。
明确这些之后,用典诗词的教学解读策略也便逐渐清晰起来。既然典事与作者的关系如此紧密,引导学生明确典事是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含义便成为理解诗词的前提。比如欲理解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必须知晓“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这段《史记》公案,否则教学的后续展开无从谈起。既然能以别人事迹述自己心曲,这二者之间一定有关联处、契合点。寻找契合点是关系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的节点。课堂重心进一步清晰,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背景介绍、诗作诵读、个体感知、集体讨论等,与学生一起找到前人之事与作者心曲的契合点。找到这个点,只是找到了进入诗词的门径。接下来应着重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契合的,用了什么词、什么句、什么样的手法技巧。以《锦瑟》颈联首句为例,诗人之所以选择庄周的故事,或者说二人的切合就在一个字“迷”:庄周迷的是蝴蝶,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那李商隐“迷”的是什么?这是解诗的关键,也是建构课堂、调动学生的关键点。当然,由于“蝴蝶”之于李商隐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其中的空间丰富而深邃,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李商隐“迷”于“蝴蝶”,这“蝴蝶”不是庄周的,而是借自庄周而经过了自己的独特的加工,此时只是李商隐的。而他蕴藉其中的隐喻情感一定与“蝴蝶”这一物象本身的轻盈、美丽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结合李商隐的仕途、爱情遭遇,“蝴蝶”之于李商隐的生命指向,比如理想、爱情、青春,还是可以锚定的。而李商隐对于这些轻盈美好的已逝之物的眷恋、怅惘更是变得自然而然。
用典诗词教学解读策略的尝试,意在由典事意义起始,由此观照诗义,并在此基础上进入文字层面,突破诗作的技术壁垒,进而追索到作品的情感内容。借此打通古与今、人与我、典事与情感的阻隔,将诗作的整体意脉清晰地投射于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典诗词的教学解读策略是问题,而且存在问题,而对它的思考,希望这仅是个开始。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财政学试题范文5
【案例一】
一堂三年级《时分》的公开课:上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图片化,课文的题目、正文内容及课堂提问都与图片一起显示在屏幕上。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读着屏幕上的文字。整节课共播放了20多张图片,其中关于钟面的就有十多张。一节课下来,学生竟没有看过书上的内容,也没有动笔写一个字,40分钟都在观看一张张“精彩”的图片。
【案例二】
这是一堂二年级新课程《统计》的公开教学课。
教学时,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伴随着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电脑提出了本该由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相当高,课堂上显得非常热闹。突然,不知是教师操作错误还是其他原因,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于是,专职计算机教师赶紧跑上去摆弄,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了好几次。每次我都下意识地看了看表,第一次停顿了两分钟,第二次停顿了五六分钟……下课铃响了,教师却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只好草草收场。
【案例三】
这是一位数学教师的《连加,连减》课。
该教师用课件演示来创设情境:在操场上,一位小朋友手里拿着9个气球。突然吹来了一阵风,小朋友手中的5个气球一起在天空中消失了。课件演示后,教师让学生说说根据此情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回答:“可以提出‘还剩气球多少个?’的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9-5=4(个)。”由于学生列出的算式没有用到“连减”,接下去难以用已制作好的课件教学,教师就引导学生:“还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学生一片茫然。无奈之下,教师只得给学生以明示:可以用9-2-3的算法。到最后,教师问学生是否同意这一想法,学生却不约而同地大声说:“不同意!”顿时,教师十分尴尬……
有了多媒体,要能充分开发利用,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谓充分开发,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要用什么媒体、什么课件,教师都要精心的设计。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不管选用什么媒体、使用什么课件,都只能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用它完全取代教师、教材和教学互动过程。比如案例一,学生整节课都是在观看图片,没翻过一页书,没动过一枝笔。这样的一节课结束后,只能在学生大脑里留下一幅幅的“精彩”的图片以及图片设计的艺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我认为,这就跟大脑有毛病的人和无所作为的人看风景一样。看的目的还是看,看了就算了。老师的作用就是点一点鼠标吗?
财政学试题范文6
一、“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的特征及学生写作常出现的问题
这种作文题型的特征如下:
1.选材接地气,注重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
前两年,“穿越”题材小说及电视剧倍受国人欢迎。此风潮背后隐含着个人独特的价值追求及其对现实生活境遇的思考,2012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的选材与此暗合。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危机,陈光标高调行善引发社会争议。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慈善”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富者该以何种方式行善,贫者又应以怎样心态受助,牵涉到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学生理应对此有自己的见解。这或许正是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人的考察意旨。由上可见,相比较“梯子怎样摆放”等玄而又玄的作文题目,广东高考作文选材无疑更接地气。但是接地气并不等于容易写,因为这两道题目与学生常写的主题距离较远,要求学生对材料须有独特的思考。若学生还想套作的话,就可能离材万里。譬如,2013年有很多考生写作时抛开“捐助与受助”这个主要话题,泛谈“感恩”、“回报”及“选择”等常写话题。结果,十年苦读化作悲梦。
2.“新”中有“话”,写作范围相对明确
近年高考考场上,新材料作文有席卷天下之势。不可否认,这类作文给考生营造了较为宽阔的写作空间。但也有一定缺陷,有些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含意过于隐晦,让考生不知从何处入手;还有些作文题可写的角度过多,考查不了考生的思维水平,亦不利于阅卷工作的开展。“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的问世有效填补了这两个缺陷。这种作文题型融合了“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两种题型的优长之处,其材料含义多围绕一个“主话题”展开,并且这些话题与生活贴得较近。如此一来,既便于考生入手写作,又对考生的写作范围作了较为明确的限定。以今年的广州市调研测试作文题为例,题目如下:
某校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
有学生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有学生说,社会实践很有必要,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才能尽早融入社会。
有学生说,我的精力有限,学习时间很紧张,对我有帮助的社会实践我才参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该题目的主话题是“学生与社会实践”,在广州中学生群体中,在假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做兼职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该主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东西可写。同时,由于这个主话题的限定,考生的写作就必须与其紧密相关。若抛开“学生”谈“学习”或“实践”就会偏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明确了“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后,我们可能会觉得,对于考生来说,这类作文应该并不难写。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近两年全省高考作文平均分均在38分左右,只是一个刚过及格线的数字。基于2013年高考作文阅卷经验,笔者结合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简要谈谈考生在写“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时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材料的主要话题,导致立意偏出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
很多考生不能从材料中准确提炼出“捐助与受助”这一主话题,而只是抓住材料的细枝末叶泛论“回报”、“自力更生”等话题,以至于立意偏出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
2.立意角度不够明确,导致作文中心观点不够集中
譬如有些考生写作时结合接受捐助的三个家庭的不同心态,每种心态论述一段,且无轻重肯否之分,以至立意角度不明,进而导致文章的中心观点不够集中、明确。
3.选材不当,导致写作内容局部偏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
以标杆卷的四号文为例,该文作者举了鞋管家李朝杰接受朋友的物质帮助及雷蒙德接受对手精神帮助两个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前一个例子与高考试卷所提供的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贴近,是一种物质性帮助,符合题意。然而后一例子与作文材料所说的捐助区别很大,就偏离了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4.独立思辨能力不足,导致写作内容浮于表象,过于肤浅
很多考生虽然立意及选材切题,但是议论分析抓不住深层原因,缺乏个人见解,多是空话套话。甚至有考生只是扩写题目提供的材料,写作内容非常肤浅。这些问题多是考生缺乏独立思辨能力所致。
二、“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
由上可见,虽然相比其他类型新材料作文,“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写作范围相对明确,但是考生在写作时呈现的问题依然很多。基于“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的特征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写作教学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提炼材料主要话题的能力
由“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的特征可以察知:写此类作文,准确提炼材料的主要话题,是明确作文写作范围的基石。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要理清材料内部结构,全面理解材料,切不可只抓材料的细枝末节。以广州市调研测试题目为例,其内在结构是总分结构,第一句话为第一部分,是材料的总领,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生活的场景:某校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接着的三句话,表明了不同的学生对社会实践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由此易推断,材料的“主话题”是“学生与社会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关注高频词等关键词也有助于学生准确提取材料的关键词。譬如今年的江门一模作文题,题目如下:
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
亲爱的世界:
我的儿子今天就要开始上学了。
世界,我希望你能稍微握住他的小手,教给他必须知道的事情。教他——但要温柔,如果可能的话,[1]教他知道有敌人,就有朋友。
②教他书本的奇迹。
③给他安静的时间去思考天空中的飞鸟、阳光里的蜜蜂和青山上的鲜花这样永恒的奥秘。
④教他知道,失败远比欺骗光荣。
⑤教他对自己的想法要有信心。
⑥教他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卖给最高价竞标人,但决不能出卖自己的良心和灵魂。
⑦教他要对乌合之众的嚎叫听而不闻,并对正确的事挺身而战。
温柔地教他,世界,但不要溺爱他,因为只有烈火的锻造才能炼出好钢。
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世界,但请尽你所能。
他是一个这样可爱的孩子。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教”在题目材料中多次出现,毫无疑问是材料最关键的词。而其涉及的内容又包括两个方面,即世界教孩子的内容:加标注的七句话;世界教孩子的方式:温柔但不溺爱。由此可以推出材料的“主话题”是“世界教孩子的内容及方式”。
(二)指导学生选择立意角度要稳中求新,力达单一
这里的“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立意角度要在“主话题”统摄的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以内,二是指学生选择的立意角度要让自己有话可说。要注意的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需提醒学生决不可为了有话可说而将立意延伸到与主话题无关的地方。
这里的“求新”是指在“稳”这个前提下,选择一个相对新颖、更有价值的立意角度。虽然陈妙云老师曾讲,写作角度无优劣之分,但是不容否认的是,选择某些角度可能更便于学生写出彩来。譬如上文中的广州市调研测试作文题。该题有四个立意角度:一是学校提供社会实践的角度,二是学生不同意参加社会实践的角度,三是学生同意参加社会实践的角度,四是学生选择性地参加社会实践的角度。不难看出,相比第二及第三个角度,第四个角度富有辩证色彩,更易考生表现自己的思维深度。
这里的“力达单一”是说,指导学生在立意时尽量选择单一角度来写,这样做便于文章论点更加集中,主题更加深入,结构更加紧密。
(三)引导学生构建因果分析思维模型,深化文章内容
为了解决学生写作内容肤浅,写作思路混乱等问题,教师可以借鉴马正平先生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建构因果分析思维模型,启发学生扣住自己的立意角度作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快速理清写作思路,深化文章内容。以广州市调研测试作文为例试析:
立意角度:学生选择性的参加社会实践角度
背景原因分析:
社会环境——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企业招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群体特征——许多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大多数学生学习紧,可以用来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少。
个体因素——每个学生的天赋特长及个人职业理想不同。
功能分析:
正面影响——便于在实际中运用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便于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负面影响——选择社会实践行业或时机不当,可能得不偿失。
措施分析:
个体利益——根据学习时间安排灵活参与社会实践;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未来的职业理想选择社会实践行业。
社会利益——根据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选择性的参与社会实践。
(四)指导学生选材一定要与“主话题”紧密相关
在去年的高考中,许多考生在写作时将“捐助”泛化为“帮助”,但因其选择的素材与“捐助”暗合,依然得到不错的分数。由此可见,在写“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时,学生所选素材一定要和“主话题”紧密相关,最好能和题目材料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譬如去年高考场中,许多考生举的陈光标捐款给受灾群众及哈默以劳动回报他人捐助二例极其切合题意。它们和主话题“捐助与受助”紧密相关,同时,前者与题目材料中富人的行为、后者与题目材料中第二个家庭的表现都极其相似。
“主话题”式新材料作文是一种崭新的作文题型。想要寻出一种与之对应的成熟的备考策略,目前是不大可能的。在这里,笔者不过抛砖引玉,以粗陋之语,引方家妙言而已。文中有不妥之处,还望诸位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