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找春天教学设计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计;有效提问;策略

提问是通过教师引导帮助或学生自读自悟等方式来理解文本,体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今多少小学语文教师(包括我)在教学时一厢情愿地按照自身理解的方式,灌输学生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限制了想象力的发展,约束了探究式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课上无效学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提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相应提出课前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研读课题,有效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题都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标题的特点展开提问,导入课堂教学。研读课题有多角度、多层面、多范围的方式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质疑的精神,有兴趣地进入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题,围绕课题自主提问。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的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春天在哪里?”“春天长什么样子?”“谁去找春天呢?”“为什么要找春天呢?”“去哪里找春天呢?”“他们找到春天了吗?”等等。

二、突破重难点,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只要抓住全文重点段中的几个词句提出问题,就能收到牵一而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些重点词句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两句“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根据“幸福”“难忘”两个词语提问,学生提问“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三、利用插图,有效提问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w描述,插图又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插图,围绕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面,你们猜猜谁是总理?你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总理为什么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呢?”“傣族人民是怎么迎接总理的呢?”“他们一起怎么过节呢?”等等,让学生走到傣族人民内心的深处,感受总理的亲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慈祥,体会傣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四、内容留白,有效提问

课文“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提问,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完后,学生纷纷表示:我的小手也能做很多事呢!于是,我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以原文的终点为写话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迸发出创造热情。

五、人文延伸,有效提问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2

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已经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有些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主角,而学生则成为配角和观众,形成了教师怎么画,学生跟着画的“仿造课”。学生的好奇心、自主性、创新实践能力被严重束缚。所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要充分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课堂教学,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新鲜好奇又好玩,从而不断去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通过几年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这些都必须在课前得以明确,而不是含含糊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欣赏课《漫画与生活》一课,其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了解漫画,而是侧重于漫画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整堂课都应紧扣“生活”,无论是选择欣赏的作品还是学生的作业主题都要围绕漫画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教学。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内容和画面最好是来源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并且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教材中有很多漫画作品,不必一一呈现,要有所选择,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找适合学生欣赏的素材。我选择的漫画作品主要有《小猫的玩具》、《音乐家的胡子》、《城市之痒》、《下棋》,因为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容易读懂的,学生欣赏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受,所以学生们欣赏的时候反映都很强烈。此外本课在学生绘画动手体验的设计上,不能仅仅画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无关的动物、植物作为主题进行漫画创作。而应当和学生最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漫画作品。最终从此课的学生作业效果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小脑袋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时经常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比学生丰富才会觉得够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与上课有关的知识。例如《青铜器》一课,我之前虽然了解一些青铜器的基本知识,但是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还真的不是很清楚。这样一知半解地去上课,教学者连信心都没有,又怎么能上好课,对学生负责?有时候光看看教参是不够的,所以在上课之前我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更多关于青铜器的资料,深入了解了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等。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又教给了学生,让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所以,要设计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学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知识点挖掘得越深,对教材的理解才会越透彻,教学实践中运用起来才能灵活贯通、游刃有余。

二、注重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认识和获取知识,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传统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体验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质疑―析疑―解疑”的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通过体验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美术教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学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观察、操作等能力。

体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运用。如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如在教学《下雨了》一课中,选择一个下雨的日子,让学生穿上雨衣、雨鞋、打上雨伞在雨中玩一玩,学生一定会兴奋地在雨中或漫步或飞奔或游戏,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体验,学生一定会比平常更细致的观察,更丰富的想象,从而为进一步表现下雨奠定基础。在春风徐徐的日子里,教学《风筝风筝飞上天》一课时,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筝,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活动结束后再用绘画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开心情景画下来,学生画得毫无拘束,大胆表现,学生的作品上无不体现出他们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今后学习美术的兴趣。

体验最好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景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设计《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里、林荫道上、操场上去寻找春天的事物、景物,去发现属于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亲手的体验小结出的结果,学生更喜欢接受。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对春天的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觉得学习色彩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鲜活的有趣的。接下去学生们都带着激动的心情用色彩来表现春天,课堂作业效果精彩纷呈。

有时候在时间、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有些课程设计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体验。如在设计《出壳了》一课时,可播放蛋类孵化过程的动态录像,了解平时很难亲眼看到的景象。让学生用动作和神态来表演小动物努力破壳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各自不同的感受,懂得要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相比其他学科,学生更愿意在美术活动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的美术作品。因此作为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颖的、独特的美术作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主观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

首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设计时多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感受。学生有了体会后,自热而然会从客观现实世界中得到灵感,加以合理的艺术想象,便会形成一定的创造。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一课中,课前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各种树木的枝干形态、树叶形状颜色,亲自用小手去触摸树干树叶,加深对树木的认识,再结合欣赏不同季节树叶颜色变化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想象各自心中最美丽的树。这样学生的作品自然就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出各种富有创意的树。

其次,可以综合多种艺术活动进行艺术创作。画、说、唱、舞、演等艺术活动都可以进行融合。相比严肃刻板的教学,学生更喜欢轻松、自在、有趣地学,因此教师设计学生学法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乐学爱学的角度出发,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如《画音乐》一课,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蹈,在感受中完成手中的点线面描绘和色彩的运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创作。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何乐而不为?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3

1.1具有创新性。

情景教学主要就是要创设出符合主题的情景,这些情景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能够做出一定的突破、创新,而且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还必须要能够与体育知识进行进行有机的结合。

1.2具有极强的实效性。

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能够让教学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是以儿童为中心,紧扣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手段来将日常生活知识和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个性教学等特点进行结合的综合教学设计。为此,必须要对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注意,一是必须要注意对场地以及器材进行高效的利用;二是使用的语言必须要足够的简练,所涉及的语言或者音乐等能够符合情景氛围,并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2.1把握好实施情景教学的时机

情景教学法在运用时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起不到相应的效果,有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要把握好时机。

2.1.1在准备部分运用。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当他们遇到各种新事物时,就会情不自禁的产生出各种联想,有的甚至会进行模仿。作为体育教师,则可以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小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进行锻炼。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找春天”的情景,教师可进行这样的引导“春天来了,春风吹拂,阳光充足,小树开始随风生长,慢慢长高……”,并指导学生做伸展运动、提踵练习或者半蹲起立等等。

2.1.2在课的基本部分进行运用。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个阶段情景教学法有以下的作用。第一,将情景设置作为一种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手段。第二是作为发展身体活动能力的手段。第三是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如在进行三年级“抛掷实心球”教学时,与学生喜欢的军事题材相结合,从介绍古炮开始,提出让学生争当“优秀小炮兵”这一主题情景,然后依次以“检阅小炮兵”——“初学发射”——互助“实弹演练”——“投弹比赛”——“运弹比赛”——评比“优秀小炮兵”等情景环节,对应开展了队列练习——模仿动作——抛球练习——投远比赛——搬运接力——小结等内容。在学练过程中把实心球命名为“炮弹”,把互助递球说成“装弹”,把抛球说成“发射炮弹”,让学生手脑并用,互助合作,掌握技术的同时享受体育乐趣。

2.1.3在结束课时进行运用。

通常来说在体育课结束后,很多小孩都感到很疲倦,这对他们后面的课程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结课的时候尽快的消除这些运动所造成的疲劳。所以在结课时可以采用一些能够让学生感到身心放松的情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驾驶着一条大船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港湾,没有一丝的风,也没有一点的浪,一切是那么的宁静祥和。

2.2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情景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地方

创设情景必须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在小学体育课上运用情景教学法还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2.2.1设置的情景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能够死搬硬套,强行结合。

所创设的情景必须要能够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紧密的结合,不能单纯为“情景”教学而创设“情境”,避免成为形式主义而弄巧成拙。

2.2.2不能够将情景教学作为目的,它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已,这种手段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激发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帮助师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严格要求课堂常规和课堂组织纪律性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运用情景教学时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团结互助、文明礼让、自觉遵守规则和服从裁判等等。

2.2.3情景的创设需要教师本身拥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同时要需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言语、动作等都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3.结语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课堂 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00-0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孩子们总是“金口难开”。不少同学在课堂之外还相当活泼,但一到口语交际课,立马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紧张、局促,说话吞吞吐吐,或者就是一个劲地在那里发笑。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宜“谐”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课堂主体的失落是造成学生紧张、沉默的主要原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因此,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精心设计环节,组织语言,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要对学生的观点予以充分尊重,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要理解学生的不足,注意采用积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多褒扬,少批评,以听众、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对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于永正老师在《于老师印象记》中,在课堂导言环节中就像老朋友一样和学生拉起家常,谈起自己的姓名、年龄,语言风趣幽默,还不失时机地鼓励表扬学生,短短几句话,切切实实地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了学生的心里障碍,为学生的大胆“说”创造了条件。当然,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亦是生生互动的过程,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也不能忽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怕被同学嘲笑也是学生们不肯开口说话的一大原因,而嘲笑他们也反应了学生人际交往上的欠缺,矫正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才能使学生真正完全地卸下心理包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 宜“境”

人际交往,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情境。课标也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主要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依托情境,学生才能激发思维,言之有物;依托情境,学生才能有感而发,吐露真言。口语交际的课堂情境包括谈话情境、表演情境、演说情境、游戏情境、辩论情境等等。口语交际的课堂,其实就是一个个情境创设的过程,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创设情境,也要积极拓展,引入生活情境;既要善于借助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场景布置、角色表演、播放音乐、图片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等等各种手段,为学生模拟、呈现一个个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交际氛围,为学生参加口语交际做好了内容和情绪上的准备,达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的境界。如教学《爱吃的水果》,可以围绕交际主题,设计营业员或果农推销水果、顾客购买水果、小记者采访等情境,通过不同的角色刺激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交际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交流欲望,想说、会说,争着说。

3 宜“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趣味盎然的口语交际课, 才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才能使交际成为有主题的思想交流活动,才能在积极的交流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口语交际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如教学《奇妙的图形》,可以制作动画课件: 首先在音乐背景中出现阳光明媚、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吸引学生的目光,然后出现六个小图形,最后再点鼠标,让六个小图形消失,同时重新出现前面的春景图,这时候,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上都用哪些图形添画了什么。这有趣的课件展示极大地激起学生观察的热情和交流的欲望,争先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活跃起来。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新奇、兴奋的积极状态,教师还要在教法和学法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吃透教材,研究学情,因课择法,因地制宜,通过玩一玩,猜一猜,演一演,辩一辩等等多种方式,使口语交际的课堂成为一个自由、开放、充满魅力的交流平台。

4 宜“实”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美术活动 游戏化 回归童趣 有效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带给幼儿的乐趣是任何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非常注意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一、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美术活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如何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而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把绘画寓于游戏之中,是我们主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美术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常常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在感受美术活动乐趣的同时,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二、以多种形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除注重整体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我们还十分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根据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设计时,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

1.帮助小动物的形式。如《小老鼠找春天》,我向幼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住在沙漠里的小老鼠一年四季都看不到绿色的植物,于是它告别了妈妈,乘着气球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美丽的春天。为了让小老鼠能看到最美丽的花,孩子们都认真地为花儿涂上漂亮的色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故事中人物的遭遇总能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激发起幼儿帮助它们的欲望。

2.“玩”的形式。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活动导入的形式中,我常常采用先玩后画的形式。如《我为洋娃娃串项链》,幼儿在玩时发现木珠穿入绳子后,木珠在绳子的中间,这样很好地突破了活动的难点。在绘画过程中,虽然教师没有做任何示范,小朋友仍然完成得很好。这样的方式能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过程中,了解所要表现的对象,较好地突破活动重难点,为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指导过程中体现游戏化

1.丰富画面,提高表现力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幼儿一样先想好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有时主要的形象画好了,却不知该添画些什么,使画面显得比较单调。于是我们教师就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或借助教具对幼儿进行提示、指导和鼓励。如在美术活动《小青虫找朋友》中,我利用教具小青虫进行指导:“如果我能和其他小青虫一起在草地上玩该多好啊!”“如果森林里有花有树,我会更喜欢。”……由于教师使用小青虫的口吻进行指导,使幼儿倍感亲切,非常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同时还为幼儿介绍作品提供了素材。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幼儿的最大乐趣也在于幻想。因此我们常常通过游戏化的情节,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在《我为洋娃娃设计冰淇淋》的活动中,我们利用洋娃娃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呀!我找到了一个蛋筒上有雪娃娃的冰淇淋。” “我喜欢可可设计的冰淇淋,是一只可爱的小狗。小朋友,快动动小脑筋,帮我设计一些更漂亮的冰淇淋。”在鼓励肯定某些幼儿创意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幼儿的想象力。他们很快设计出了皮球冰淇淋、灯笼冰淇淋、七彩冰淇淋等。又如在《圆形宝宝变魔术》的活动中,孩子们纷纷展开想象,变出了苹果、不倒翁、太阳、眼睛、眼镜等等,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四、活动评价游戏化

活动评价是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态度、标准、方法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对美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呢?

1.利用小动物评价幼儿作品

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评价幼儿作品时,我们利用小动物开展生动有趣的评价活动。如泥工《七彩太阳》,我们请来了小猴子挑选它梦中的太阳。在《小老鼠找春天》中,我们请小老鼠来找最美的花等等。在肯定幼儿进步的同时提出努力的方向。因此美术活动成了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常常会问:“老师今天有美术活动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孩子们都会高兴地跳起来。

2.以帮助小动物的形式鼓励幼儿互评

我们还常常采用帮小动物的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评价同伴的作品。如在《帮兔姐姐设计新衣》的活动中,我们请小朋友帮兔姐姐选衣服,要求幼儿在众多的绘画作品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最漂亮的美术作品,并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在互评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根据教学内容,评价有所侧重

不同的美术内容,有不同的评价特点。如《小青虫找朋友》、《甜甜的糖葫芦》等作品应侧重于构图和色彩,而《圆形宝宝变魔术》、《我为洋娃娃设计冰淇淋》等则侧重于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根据不同的绘画内容,在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方面都有所侧重。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分析作品应选取的不同角度,另一方面注意每次活动评价的不同联系。让幼儿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一次次经验迁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实现美术活动的教育目标。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趣的评价方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绘画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幼教中心)

【参考文献】

[1]刘亚明.儿童绘画成功施教策略[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

[2]马媛、寻舒珊.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误区与有效性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年07期

[3]王琴.E-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11期

找春天教学设计范文6

其一、游戏精神的缺失

案例:教师的高控制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我表扬……,他很安静。”“我喜欢……,她已经按老师的要求做好了。”“……在干什么呢?还想不想玩了?”“我看谁不听话!”

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语,这些呆板的语言模式与权威的态度,只能唤起幼儿被动的行动,不可能引发幼儿如何选择行动的思考。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听话”的常规要求,其实是悄然压抑了幼儿萌发自主性的忌语。

其二、认知遮蔽情感体验

案例:小班第一学期手工活动“玩报纸”。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

幼:报纸。

师:我们可以怎么玩?

幼:团、撕。

师:对,现在我们先来团成纸球。(活动一)

师:现在老师在干什么呀?

幼:撕纸。

师:撕下来的纸像什么呀?

幼:面条。

师:好,现在我们来撕面条。(活动二)

幼儿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唤醒幼儿的游戏精神,使他们在富有意义的学习中体验愉悦,发展自主、乐观、积极、创造的品质。作为一个小班美术领域的手工活动,从活动目标的设计到实际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中看不到任何对情感w验的关注。在认知目标的主导下,学习过程由两个割裂的手工活动简单组成,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这原本可以是一个充满趣味的手工游戏,可以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把幼儿鲜活的感受与体验纳入考虑范围,使教育过程游戏化、情景化。老师可以以娃娃家妈妈这种游戏者的身份出现,创设充满游戏魅力的教育情境:“我是娃娃家的妈妈,我家大宝想要吃面条,可是小宝现在在哭,小班小朋友们愿意帮助我,送一些彩色面条到我家吗?”当幼儿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报纸颜色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否会令幼儿更加满足呢?

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幼儿愉悦的情感体验,把具体的游戏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实践,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教学导入时的游戏组织

1.激趣,为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美术“美丽的春天”教学设计中,我这样设计游戏情境导入教学:

师:春天来了,春天里有什么呢?

幼:有花、草、小鸟、大树。

师:春天的树林里好热闹,我们来玩一个春天的游戏,愿意扮演大树的小朋友请到前面去,仔细想想,你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是高的还是矮的,是粗的还是细的。想扮演小草的小朋友想一想,怎样造型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小草。想扮演花儿的小朋友要怎么造型让人一看就知道花儿开放了。还有,想扮演小鸟的小朋友们准备在树林里干什么呢?

对游戏角色的自主选择,让幼儿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幼儿感受到春天小树林里的热闹和快乐,为后面幼儿自主选择给大树涂色、折纸小鸟、剪花还是剪草的角色分配做好了铺垫,这种游戏体验所带来的深刻认知是纯粹说教无法比拟的。

2.巧妙分解重难点

美术教学设计“大家来锻炼”活动中,我的技能目标是让幼儿用扭扭棒来进行各种运动造型,那么,幼儿就需要观察各种运动动态。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以下游戏分解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师:冬天什么办法可以不怕冷?

幼:运动、开空调、穿很多衣服、躲在家里不出来。

师:运动是最好的防冷方法。我们来玩一个运动游戏,我先做一种运动,你们数到3,我就停,你们看我的动作造型猜一猜我做的是什么运动。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眼中的老师现在是什么样子?我的手臂是什么样子的,腿是什么样子的?

当师幼互换角色玩游戏时,幼儿学习兴趣浓厚,非常专注地观察运动者的各种不同的运动状态,“跳绳”“举重”“拍球”。幼儿不但非常准确地说出各种运动,而且准确地说出运动定格时的身体状态,“手臂是弯的”“手臂在身体的两边”“头发飞起来了”“膝盖弯曲了”。观察各种不同的运动状态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活动的重点难点,为后面的扭扭棒造型运动小人做了较好的经验铺垫。

3.教学重点前置

我园余老师在执教大班歌唱活动“我是小鼓手”这首歌曲时,一反常规的教学模式,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随意敲鼓玩,师幼间展开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小鼓,谁愿意来跟它玩一玩?(1~2名幼儿)

幼1:主动跑过去兴奋地自由敲鼓。

师:谁愿意将他敲鼓的节奏型拍出来?

师:他敲鼓的节奏很好听,我们一起来学着拍一拍。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更好听的节奏型,敢不敢挑战自己来试一试?

幼2:顺利地敲出节奏。

师:大家听我来唱一唱这个节奏型。

余老师将歌曲中最后的节奏放到教学一开始,鼓励大家随便敲鼓玩,并说说自己敲的节奏。幼儿无意识地敲鼓得到老师的赏识之后,拥有了强烈的成就感,学习兴趣得到了强化,到后面有意识地敲击歌曲中越来越难的几种节奏型,均以“玩”为手段教学无痕地解决了重点。当老师唱出歌曲最后部分的节奏时,我们感觉,游戏和重点前置优化了常规教学,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大班额状态下的游戏组织

1.摸到谁的头谁发言

常态下大班额的教学中,运用游戏手段组织教学,会让课堂变得鲜活、有魅力,即使学习时间一再延长,幼儿也不会觉得无趣。比如在大班各科教学提问中多次运用到“瞎子摸头”的游戏,让“中奖”的幼儿发言,有效地解决了公平公正的问题,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大班绕口令“扁担和板凳”复习部分。

师:谁敢来挑战自己,试试自己有没有学会看图念绕口令?

大部分幼儿都表现出不自信的样子,一名幼儿转过头去不看老师,一名幼儿躲在前面幼儿的后面。

师:失败了也不要紧!谁也不会笑他,大家说对不对?

幼:对。

师:谁第一个站起来,我们就为他的勇敢拍拍手!

(仍然没有幼儿敢挑战一下。)

师:这样,我们来玩一个“瞎子摸头”的游戏,大家都闭上眼睛,你们从1开始数数,我也闭上眼睛任意摸小朋友的头,你们喊停的时候,我摸到谁的头谁就站起来挑战自己,看图示念绕口令,这样大家同意吗?

幼:同意!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就必须人人遵守游戏规则,被点到的人要看图示念绕口令。

幼:好,同意。

于是游戏开始了,大家兴奋地期待着。

刚开始谁都不愿意站起来尝试看图示念绕口令,当老师提出新的游戏规则来公平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家便克服畏惧心理爽快地同意了。由此可见,自主性、开放性、体验性是好的教学所具有的本质,教学中一旦具有了自由开放的游戏精神,便能改善传统教与被教的权威型师幼关系,改变幼儿的畏难心理,有助于规则状态下新型师幼关系的建立。

2.用唱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绘本教学活动“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故事大意讲的是很有爱心的巨人乔治将自己刚买来的新领带、新衬衫、新皮鞋等物品送给了有困难的长颈鹿、山羊、老鼠、小狗等动物。可是故事情节简单反复,于是老师在组织过程中老歌新唱,将幼儿熟悉的《逛公园》节奏移植到本次活动中,使教学充满魅力和乐趣。

师:乔治将围巾送给了长颈鹿,他很开心地哼起了歌,他唱歌时是什么样子的?站的还是坐的?或是其他样子的?

幼:靠在大树上唱歌。

师:很有可能!我们可以2人一组合作表现乔治唱歌时的样子,大家商量一下谁做大树谁做乔治。

幼(靠在各具形态的“树”上开心地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我把领带送给长颈鹿,可是你们瞧瞧我,可是你们瞧瞧我,我还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师:巨人乔治将新衬衫送给山羊,这次他唱歌时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他躺在草地上休息时唱的。

师:好,我们来学学可爱的乔治躺在草地上唱歌,体会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本来是一个循环式的爱心童话故事,被老师创新地加进去一段幼儿熟悉的旋律歌唱,并且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状态来表现乔治唱歌时的样子,让幼儿感受到轻松、写意、自由等特别的感觉。这种温馨师幼关系的建构以游戏精神为前提,在遵循尊重、对话、理解、合作、共享的原则下,超越教育的功利性,建立本真的师幼关系,使教育充满终极关怀。

三、教学结束时的游戏组织

1.作品呈现的需要

在“纸条造型”活动中,幼儿装饰完各种模型的面具后,教师便组织幼儿游戏化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现在我们装饰的面具都已经完成了,想不想像模特一样来走秀你的作品?

幼:想。

师:大家分两组进行,一组做模特走秀展示美术作品,一M做评委点评模特的作品。展示组拿着自己的面具站在一起,我说“1人”,那么最左边的第一个人就往前走,造型亮相3秒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眼前给台下的评委看一看;我说“2人”,那么左边2个靠在一起的小朋友就一起往前走,合作造型展示作品,以此类推。评委可以及时点评看到的作品,也可以表演结束后再点评。

幼:耶!

常态下的作品展示一般都是静态的,本次作品展示崇尚教学自由,以动态的角色游戏式的模式进行,将美术活动推向了。幼儿在美妙的音乐中同时还体验感受到作为模特那种受人关注的美好感觉,提升幼儿美育的同时,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2.巩固知识的需要

小班数学绘本中的《吹泡泡》,这是一个体现综合知识的数学绘本,比大小比多少比颜色,最后活动以玩吹泡泡的游戏进行,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并得以持久。

师:吹泡泡,吹泡泡,吹了一个小泡泡。你能将自己变成一个小泡泡吗?

幼:迅速将自己抱起来。

师:吹泡泡,吹泡泡,2人合作变成一个泡泡。

幼:赶紧找同伴,有的抱着,有的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