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课后的婚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放课后的婚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放课后的婚礼

放课后的婚礼范文1

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情境教学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的。初中是学习外语知识的基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初学者来说只学习语言的发音、单词以及语法、结构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没有对其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那么他对语言的学习永远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上文化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就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强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点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文化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交际中消除各种障碍。

二、问题的提出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回答,但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肯定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然而,从我国有外语教学以来,文化知识的教学都处于次要的地位甚至直接被很多教育者所忽略,这就导致老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外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应试,而无法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国学生在美国开车时出了交通事故,坠入了一个山崖,警察赶到后问他:“How are you?”该学生脱口而出:“Fine,thank you!”听完这话,警察真的以为他没事就走了,留下这个受了重伤的学生。这个故事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真实性我们也无从考证,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笑话来看,可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看到就觉得特别讽刺,多年来的英语学习竟然使学生在生死关头都有着强烈的思维定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另外,耗费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会使其失去学习兴趣,而兴趣原本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应该是文化教学。

三、反思及对策

深思和反省之余,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从每一节课出发,对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文化意识的教育。

1.结合所学教材,逐步渗透文化意识

地域上的差异,使得中西方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等都大相径庭。初中英语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因此涉及了一些此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提取出来,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牛津7A第三单元是关于“Halloween”的,万圣节在西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却是一个相当陌生和充满好奇的话题。如果只是把生词和句型反复讲解和操练,学生对这一文化依然没有任何深入或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万圣节的由来和西方人过节的习俗,甚至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这肯定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学习的同时得到了文化的渗透。

2.创设情境,在文化氛围中激发学习潜能

情境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可并应用,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这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

情境创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另一种是课后的情境创设。课堂情境创设一般都是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教师根据今天所教内容,联系一定的情境所创设的。例如,牛津8B第五单元是关于各种国际慈善机构和组织的,教师可以从我们身边熟悉和平常的一些机构,如红十字会、希望工程、壹基金等等导入,联系近些年国内外出现的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展开,然后从国内转向世界,介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慈善机构和组织,并了解各个组织创设的目的和作用。这样既联系了身边熟悉的事情,又拓展了学生对世界慈善机构的认识。而课外情境创设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课后的时间如果能利用起来,会产生巨大的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指导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活动。例如,观看《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电影,让学生选取片段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并要求他们尽量去体会和感受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某一情境,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性地表演和展示等,老师可以在排演过程中贯穿语法、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解。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学生会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3.比较归纳所学知识,总结分析文化的异同

不同的文化有其各自的风俗习惯,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汉两种文化异同点的比较,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避免语用失误。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文化间的异同,而牛津课本里也提供很多这方面的素材供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和利用。

例如,牛津9A第四单元中谈到Hepburn去世时,用了“pass away”这个词,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比较中西方文化中对“死”这个词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都有euphemism(委婉语)的应用,因此表达时一般不会直接用“死”(die),而是会委婉地表达成“去世”(pass away),一个简单的词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的共同点。而不同点也随处可见。例如,9A第二单元学习colors时,对白色的理解在中西方文化中就是有差别的,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表示“purity”,因此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白色的婚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对,是一个禁忌词,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而婚礼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自然是不能穿白色的服饰的。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比较归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放课后的婚礼范文2

1989年对笔者来说,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那是动乱的一年,也是笔者成为天之骄子的一年。笔者“稀里糊涂”地就走上了营销这条“不归路”。笔者更愿意用自己营销生涯中的30宗“最”来诠释和演绎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

第一宗“最”: 逃课最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笔者已正好过本科线的成绩被山东最著名的学府录取。当录取通知书发到的时候,笔者对市场营销专业还一无所知。是命运的阴差阳错让自己选择了营销这个专业。对那时的学生来讲,能有个专业上就不错了,那还有挑肥拣瘦的功夫。据老师信誓旦旦地说,这是全国大学里开的第一个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当时对大多说人来说,市场营销还是个非常陌生的词汇。那时大学的老师教授市场营销类的课程也多是照本宣科,没有多大意思。每次考试死记硬背最多的就是这个“意义”那个“作用”,不胜其烦。笔者从大三就开始学会了逃课,而且逃课的次数越来越多。笔者当时实在不能容忍老师的滥竽充数和空洞说教,简直是在浪费生命!笔者经常光顾的就是学校的图书馆,在校图书馆里笔者第一次大快朵颐般的阅读了飞利浦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懂了什么是4P,什么是PUSH和PULL战略。

第二宗“最”:最艰苦的魔鬼销售训练。能为枯燥乏味的大学生活带来光彩的是大学期间的两次实习。这给了笔者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笔者参加了北京和上海的地毯式推销的实习,帮助一家港资的企业卖办公用品。每天的任务就是挨家挨户的在写字楼里、大酒店里、机关事业单位里推销产品。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遭到一位五星级酒店采购经理的羞辱,被赶出门外,自己委屈地坐在马路牙子上痛哭。笔者也记得自己在北京拿到的第一笔销售订单是3000元。

第三宗“最”: 最早被抛向市场自谋职业的大学毕业生。当笔者大学毕业时,不满一家港资公司要与自己签订为期八年的劳动合同而愤而离职,开始自谋职业。那年,国家对大学生还包分配。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自行车到处找工作,最早尝到了找工作的酸甜苦辣。最后偶尔在一张省级报纸上看到一份松下电器的招聘广告,投了简历,面试后被录用了。当时感觉能被录用可能是自己的专业在当时还是比较稀缺的,比较被企业看重。

第四宗“最”:初入职场最严厉的日方经理。自己成了松下电器的一名销售人员,当时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日方经理叫前西。他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日本人,自己清晰地记得他对自己大发雷霆后粗暴地把电话挂掉。但当他回国的时候,笔者还是给他写了封感谢信,感谢他让自己一进职场就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第五宗“最”:度过的最长最寒冷的一夜。笔者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松下电器时,晚上押车送货到一个四百公里之外的百货商场又连夜押车返回。那是一个寒冬腊月的夜晚。送货车是四处通风撒气的老爷车。笔者一夜未睡,不时提醒昏昏欲睡的司机注意前面的路。这个事迹后来不知如何传到日方总经理的耳朵里,受到他的口头表扬。

第六宗“最”:睡在办公室最多的人。当时在松下时销售人员只有笔者一人,非常忙碌,每天都忙到深夜。那时自己勤劳地像工蜂,从来不知疲倦。实在太晚了,笔者就睡在会议室的桌子上或者办公室物料仓库里,拿本书做枕头。想想这比深圳华为的“床垫文化”还要早些。

第七宗“最”:日本之行最大的感触。在松下工作四年之后由于业绩突出有了一次陪中国的经销商去日本松下总部参观研修的机会。日本之行的感触很多,感觉中国与日本当时的差距最少也有五十年。最大的感触是日本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特别是服务人员的微笑,感觉特真诚,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微笑。回到国内就感觉服务一落千丈,天壤之别。直到今天中国公共服务部门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没有什么提高,即使你说声谢谢,连一声礼貌的回应都没有。

第八宗“最”:最多人数最高规格的一次用餐。在日本松下总部参观研修期间受到了最高的礼遇。与时任松下电器总部社长的森下洋一一同共进午餐。在场的有中国所有的松下电器经销商,大约四十人左右。森下洋一社长给每人赐了张名片,笔者至今珍藏。

第九宗“最”:策划最成功的一次活动。笔者至今最得意的一次策划活动是自己的结婚典礼。婚礼是笔者全程策划,做到了最大范围地整合各种资源。把自己积累的策划能耐在自己的婚礼上大展拳脚。毫无疑问,老婆是非常满意的,并要求能不能再来一次,被笔者断然拒绝。

第十宗“最” :最初的一次创业冲动。笔者决定在自己三十而立之年给自己的下半生做最大的一次投资:上一个MBA。当时的目标是上海中欧商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北大国际MBA(BIMBA)。这两所学校都和国际接轨,入学是全球通用的GMAT考试。笔者因上学时间原因提前选择了北大国际MBA。笔者毅然从松下电器辞职并进了俞敏洪开的新东方学校恶补英语。在上课时萌发了到自己家所在地开办一所新东方学校的创业冲动,与新东方的高层沟通后未果。后来才知道,新东方对外地开办分校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

第十一宗“最”:最古色古香的校园。北大国际MBA上课的地点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同在古色古香的朗润园内。徜徉在朗润园里不禁要发思古之幽情。朗润园又仿佛在提醒MBA学员,别看学的是舶来品的“洋玩艺”,但一定要扎根中国的沃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十二宗“最”:最佩服的MBA老师。在接近两年的全日制的MBA学习中,接触过的中外教授老师不下三十几位,但最佩服的是周其仁老师。他的课最受学生的欢迎。他是主讲制度经济学的,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发人深省,能把高深的道理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案例表达出来。这让笔者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家。

第十三宗“最”:在北大一天最多听了六场讲座。在北大可以不上课,但不可以不听讲座。北大是个非常好的平台,是典型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商界名流、学界泰斗都是北大的常客。听讲座是笔者最大的爱好之一。最多一天狂听了六场讲座,连轴转,一天赶场没闲着,什么讲座都听。

第十四宗“最”:北大国际MBA最感动人的一副照片。2003年SARS不期而至。笔者班的学生还在坚持最后的上课,尽管每人脸上都带了口罩。所有的班级学员课后在朗润园的空地上戴着口罩,全体合了一个影。这幅有特别意义的照片永远定格在每个学员记忆的深处。

第十五宗“最”:北大景色最美的一堂课。SARS还没有完全退去,北大MBA又复课了。不过所有的课程都选在了户外。还有一位美国的女老师,她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叫白康丽,非常好听的名字。她有点像白求恩,不顾SARS的疫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执意要完成她所教的沟通课程。课程是在颐和园湖面上的雕龙画凤的游船上完成的。大家都非常兴奋。这可是有生以来景色最美的一堂课。

第十六宗“最”:北大国际MBA最大的收获。笔者曾经用“10、100、1000”来形容自己在北大国际MBA近两年来的收获。10代表增加了十年的工作经验;100代表在北大听了一百场讲座,只多不少;1000代表在北大图书馆读了一千本的书。笔者一直笃信厚积薄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十七宗“最”:监控最严的办公室。笔者从北大国际MBA毕业前夕,顺利获得了三个有分量的OFFER。其中有两个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笔者最终选择了世界五百强之首的沃尔玛,在深圳中国总部工作。对自己较深厚的日资企业背景来讲,换一种文化和环境,体验学习美式管理和文化,是自己去沃尔玛的主要动因。但沃尔玛的文化,不是典型的美国公司文化。笔者入职第一天的“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就是总部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办公室所有的电脑都没有光驱和软驱,不能随便上网,上网只能到公共上网区,所有的电话都有密码,都能追溯到每个人。在沃尔玛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防损(LP LOSS PREVENTION)。

第十八宗“最”:最节俭的世界五百强之首。沃尔玛中国总部的办公地址是在一个偏僻的厂房旧址上改造而成的。员工上、下班的班车是再也不能再破并没有空调设备的类似普通公交车的交通工具。员工宿舍是不能再便宜的的旅馆。怨不得原来在可口可乐工作过、挥霍惯了的员工到沃尔玛后极度不适应,不到一个月就辞职走人了。

第十九宗“最”:最激励人心的年会。沃尔玛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是非常到位的。从主管给下级发的感谢信(THANKYOU LETTER)到每天例行的沃尔玛欢呼(WAL-MART CHEER),对团队的精神激励无处不在。笔者亲自参与组织了沃尔玛中国的年会,没想到年会还可以这样开:各级主管被拍一段搞笑视频在大会上播放,成为员工的笑谈。整个会场就像一个大菜市场人声鼎沸,群情激昂。表现杰出的员工会被评为沃尔玛年度英雄,被广大员工顶礼膜拜。

第二十宗“最”:全球最标准的运营培训。笔者亲身参与了沃尔玛学习店(SOL STORE OF LEARNING)的运营培训,懂得了标准对一个全球的零售企业是多么的至关重要。沃尔玛的成功就是标准的成功复制、复制、再复制。

第二十一宗“最”:接待全球最有钱的参观团。笔者在沃尔玛第一年就接待了山姆.沃尔顿的儿子——罗伯逊.沃尔顿(现任沃尔玛公司董事会主席)一行,这可是全球最富有的参观团。沃尔玛全球董事会首次在中国深圳召开,可见中国市场对沃尔玛全球的重要战略意义。

第二十二宗“最”: “骂人文化”最盛行的公司。海尔的文化是中国公司里最强势的文化和最有执行力的文化,这对海尔的二十年来的迅速崛起功不可没,但却成为它继续向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很难逾越的桎梏。能在海尔的自我封闭文化下生存的外资空降兵不多,笔者就是其中之一。但个人对付整个系统未免有点蚍蜉撼树的味道,这是笔者最终选择离开海尔的主要动因。

第二十三宗“最”: 与海尔张瑞敏的一次最亲密接触。在一次汇报海外市场工作中,笔者得以于海尔张瑞敏相视而坐。记得当时国内的一些激进势力正在掀起抵制日货的。张瑞敏对此非常不屑,骂了一声“标子”(青岛土话,傻瓜的意思)。他说:要不你就像韩国人一样为抵制日货砍断自己的指头,要是不敢砍就别提抵制日货。这让笔者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张瑞敏,一个作为商人的张瑞敏。

第二十四宗“最”:最简洁的海尔全球品牌口号。在笔者的策划和推动下“INSPIRED LIVING”成为海尔海外统一的品牌口号。到今天还没有给这句口号找到一句合适的中文对应。但对于一个日益国际化的海尔来说,对应的中文好像显得有点多余。

第二十五宗“最”:最便宜的一次旅馆住宿。当笔者加盟皇明太阳能后,率领市场团队进行的一场科普万里行式的太阳能终端推广时,住到了一个家庭旅馆,价格创下了笔者住店价格的历史新低:只有5元钱。但接下来的三天笔者不得不与晚上还“辛勤”工作的老鼠做不懈地斗争,才能得以安睡。“节约公司的每一份钱”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笔者在皇明的办公室虽然是单独一间的部长室,但房间里连一台空调都不舍得安,只能用风扇降温。好在笔者并不在乎。

第二十六宗“最”:最多一次的文案修改。在建设皇明太阳谷检测中心时,检测中心内的文案最多更改了30多次。真是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二十七宗“最”:最受用一生的一句话。“物以稀为贵”是皇明的核心经营理念,是皇明太阳能一直坚持高价值、高价格、高品质的核心理念。黄鸣对“物以稀为贵”的最深刻的消费者洞察就是要做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的产品,就要“先好用,后好卖”。消费者最终会接纳高品质的产品,虽然高品质往往意味着高价格。“物以稀为贵”延伸出来的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高质就是高价,低质就是低价。消费者永远会为高品质买单。这个朴素的真理道出了市场经济最本质的规律。真正悟透了这句话则可终生受益。

第二十八宗“最”:最成功的经销商大会。笔者在皇明亲自策划与组织了三年的经销商大会,受到经销商与公司内部的好评如潮。特别是每年一度的感动大片,成为皇明太阳能的经典保留节目。

第二十九宗“最”:最会做梦的老板。黄鸣董事长是最会做梦的老板。笔者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优秀老板的卓越品质和理念。黄鸣董事长不仅会做梦,还会追梦,更会圆梦。他作为一介普通大学毕业生,在山东人俗称“兔子不拉屎”的德州隆起一片工业和精神的“高原”,的确是让人佩服。风投顶辉和高盛看来没有看走眼。

第三十宗“最”:最年轻的【营销活化石】。不知不觉中,笔者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奔向不惑之年。自己“误打误撞”地就成了中国营销界集外资企业、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创业型企业经历和经验于一身的“营销活化石”。如果能从“化石”的年轮上看到一些经验教训和对未来的一点启迪,笔者就心满意足了。

放课后的婚礼范文3

论文摘要: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而树立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又是外语教学育科研的主导理念。本文主要介绍了Kramsch提出的多元互动模式,针对她的理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目前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该理论如何运用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文化教学中,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引言

目前许多迹象表明,我们正在走向一种所有文明国家共有的“世界性风格”,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领域正显示出一种“大同”的趋势。但同时,我们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各国为寻求本土文化认同和维护文化独立所作的努力,不仅在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其它洲传统的或新兴的移民国家都可以观察到这种倾向。因此,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而树立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又是外语教学与科研的主导理念。

为此,本文简要回顾了西方语言学界对语言文化教学的各种理论,主要介绍Kramsch提出的多元互动模式,针对她的理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该理论如何运用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中去,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理论回顾

西方语言学界对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努力,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近三十年来,受各种哲学思潮与语言学,心理学,人种学和后起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影响,各种语言教学理论应运而生,探讨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也成了当今世界语言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课题。东西方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观点,总体而言,他们都强调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Hymes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出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Byram&Morgan也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强化学习者原有的文化—一级社会化,也不只是让学习者完全去接受目的语文化—二级社会化,而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立的观念—三级社会化。

LouiseDamen提出“尽管文化导人很少被列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大纲的一个部分,然而,文化学习确实是一个隐藏的议程,它无处不在但又很难辨认,它无时不刻在影响着读者的期待值,洞察力,反应速度以及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它经常会在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G.Robinson提出“文化教学多面性”(CulturalVersatility)的概念;任何真实的文化学习结果总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即导致变化,就此而言,即文化的变化,叫做“文化多面性”。可见,语言文化教学的结果最终会培养学生具备“文化多面性”,也就是通过语言文化学习之后,学习者本身会起变化。

中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比如在20年代曾强调:“我们学习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识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人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箭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并教。‘戚雨村也提出过’文化错误的性质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

三、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及其主要观点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文化语言学”为旗帜的理论探索,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语言外的文化因素都同时进人语言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实质性的改变;教学策略由单一对教学内容的考虑扩展到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兼顾,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取代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在这些理论中,上世纪九十年代问世的多元互动模式颇引人注目。倡导这种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ClaireKramsch教授。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接连不断地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与专著,讨论外语与文化教学问题。其观点新颖,独树一帜,在西方的语言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Kramsch的代表作是1993年出版的《语言教学中的上下文和文化》(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在该书中Kramsch教授承认自己的语言文化观受到了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极大影响。后结构主义(post一structuralism)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西方兴起,发展并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该思潮反对固定模式,提倡冲破结构框架的束缚,强调世界的多元性,怀疑所谓绝对真理的存在,从而促进人们思想上的解放。这种以多元共生为特征的哲学思想不仅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对语言教学的冲击也难以估量。

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Kramsch提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不注意,它会使他们心神不宁,使他们在交际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战。”她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两分与多元:她认为就外语教学而言,把“语法与交际”,“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等等人为地列为一对对矛盾阻止了我们采取多层次与多维的眼光去观察一个问题的整体。其危害在于让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她认为用完整的眼光去看待语言与文化这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更有利于把握语言文化教学,使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第二文内与文外:Kramsch一反过去语言教学中仅注意文本(text)的倾向,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文外(context)。她指出:“教授一种语言就是教怎样塑造一堂课的上下文:这堂课既是单独的个体学习事件,又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教学场景,每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教学活动的目的,对话的课题,互动的规范以及各种任务的类别都统统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外语而塑造上下文的各种途径将决定学生被允许探讨,发现和交流的意义。越是鼓励他们发现更多的潜在意义,他们学习的机会就越加丰富。"(Kramsch1993a:67)

第三:桥梁与界限:Kramsch认为以国为界的文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区分,“架桥”为焦点的教学可能会强化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stereo-types),在文化意识没有被充分唤醒的情况下,对“文化特征”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学习者误以为这些“特征”便是事实本身,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生搬硬套,忽略具体的交际情景和个体。这样,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所建起的不是沟通文化之间的“桥”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学习,不是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时,达到“第三种位置”(Kramsch1993a;225)。

第四:一致与冲突:Krarrnsch要求外语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局限的交际能力而努力,以“操母语”者为榜样,以“随俗”为准则,达成一致。相反,她要求学习者具备一种认识和了解变化多端的多元世界的能力。因此她提倡在文化教学中不以知识或行为为中心,而应以意识或态度为中心,鼓励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

四、多元互动模式对中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为了试验多元互动模式是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积极作用,也为了了解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了描写性的调查与研究。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三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共104份,其中有4份问卷学生的回答不完整,已从整个样本中剔除,有效问卷为100份。经过调查,我们发现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能拓宽外语教师语言文化教学的视野,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有着积极作用

首先,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外语教师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还是倾向于语言教学。这在问卷调查的第一和第二项中有所体现。第一项:“你认为目前的英语课程能满足你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需求吗?”仅有2%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高达68%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调查第二项:“在英语学习中,如果你遇到文化词汇而导致理解困难,通常会如何处理?”仅有9%学生选择询问老师。这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解答学生文化困惑的角色没有充分发挥。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与我们的考试制度相关,但也不能否认我们把语言和文化放到了一个对立的位置,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教学中也一分为二地看待语言和文化,并且有所侧重。针对这种现象,Kramsch强调用完整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并把它们视为一体,而不是把它们看作一对矛盾,会顾此失彼,这无形中拓宽了外语教师语言文化教学的视野,使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综合考虑,整体教学,不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

其次,Kramsch提倡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主张教师创造课堂的文化环境,师生以不同角色交际对话,发生文化互动。这一点切中了我国目前外语教学的弱点。根据问卷调查第三项:“你认为目前学校的英语教育能使你将来在工作中与外籍同事及上司顺利交往吗?”仅有2%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能够,选择不能够和没把握的占96%。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用英语与异域文化的人士进行交际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在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仍然成为他们的障碍,他们仍不能成功地将教室里学到的知识转移到真实世界的交际中去。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

众所周知,交际时双方的文化背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懂对方的文化,使用再规范的语法和再优美的语言都不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是因为长期以来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造成的。虽然各种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由于对文化教学的内容没作具体规定,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因而《大纲》中没有文化因素细目表,我国也没有建立起与跨文化交际相配套的考试体系。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忽略和无纲可循,这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而有必要在现行的《大纲》中增补文化因素细目表,作为教学和测试的依据,在各级外语教学中明确文化因素的地位,确定文化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各类考试如高考,四六级考试中应适当增加文化内容,也可单独进行评估,从而建立起解决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便在课堂上实行“文化互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第三,Kramsch认为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文化的双向互动离不开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而这一点,恰是当今很多学生所缺乏的。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对异域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大有来者不拒的胸襟,倒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学生中普遍存在厚今薄故,厚西薄中的现象。

根据问卷调查第四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文化感兴趣吗?”42%的学生选择了A项即很感兴趣,56%的学生选择了B项即比较感兴趣。选择这两项的学生占了样本总数的98%。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问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也不大了解。问卷调查第五项“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你自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7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一般兴趣,一般了解”。4%的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不太了解”两者相加,占样本总数的76%。选择“很感兴趣也十分了解”的仅占13%。

而且绝大部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输出母语文化存在困难。调查表第六项:“你能够用英语表达并解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有现象吗?”仅有2%的学生选择了‘能够”。5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把握”,还有42''''%的学生选择了“不能够”。

我国学生母语文化的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症结之一。知识经济并不意味降低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传统人文素质对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精神有很积极的影响。如何教导学生把本国文化清晰,得体和准确地介绍给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异域文化,及其所蕴涵,表达和象征的意义以尽可能为其所用,又能使他们理解异域文化,及其所蕴涵,表达和象征的意义以尽可能为其所用,从而克服以往教学中单行道的做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对话,是Kramsch提醒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最后,Kramsch提倡在文化教学中不以知识或行为为中心,而应以意识或态度为中心,鼓励文化互动。她指出在外语课堂中进行多元互动文化教学,语言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语言材料应依据不同阶段的语言教学和学生的语言水平体现不同程度的文化内容,语言中的文化内容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文化互动交际的可能。但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外语教材,在文化内容的提供方面,较为欠缺。仅限于作者的介绍或简单的历史背景知识,较少涉及Kramsch所说的意识,态度介绍。缺乏价值观,人生观,文学和艺术等更深层次的文化介绍。有些教材甚至完全忽略了文化因素。

举例而言,我们目前使用的英语专业泛读教程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泛读教程》一共四册书,通篇没有涉及到任何文化背景知识,课后练习也仅限于语法,词汇等语言技能方面的练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众所周知,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习得目的语,文化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而言,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也多是由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错误期待和假设造成的,因此建议加强文化类教材的建设,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扩大文化知识面,使语言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实现Kramsch所说的文化互动。

五、多元互动模式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对当今中国的外语教学而言并非是现搬现用的,首先她的理论是针对美国大学中来目世界各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学习外语而提出来的。这些学生在外语课堂中能组成一个微型的多元化社会。而针对中国国情而言,我们的学生甚至包括绝大部分教师在内,只有单一的汉语言文化背景,在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立场的情况下,很难形成Kramsch所谓的文化冲突,更谈不上冲突的避免和理解的达成了。

其次,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解决教师自身的文化归属问题,使教师既能保留母语文化身份,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目的语文化现象,成为两种文化的沟通者,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针对这些在我国外语教师中存在的问题,Kramsch的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

第三Kramsch提倡在外语课堂中创造文化环境,教师学生以不同角色交际对话,发生文化互动,但她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为了使她的多元互动模式在中国国情下更具有可行性,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针对我国学生的单一文化背景而言,双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及其重要的。外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承认社会的多元化,了解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和吸收,是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根本点。通过文化对比和文化学习,形成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及时觉察目的语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这种文化意识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并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以便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举例而言,本人在听力教学中曾使用《中级听力》一书,该书第九课谈论毕业生的理想,主人公最大的理想是毕业后成为兽医,职业咨询顾问说有很多人竞争做这项工作,鉴于该生的成绩,建议她另做打算。课后就有学生前来询问,很难理解兽医是理想的竞争激烈的工作选择,并且认为主人公应该下决心作医生才又士。这就牵涉到东西方对动物的不同理解。西方社一会普遍认为动物尤其是猫狗是人类的伴侣,其地位与家庭成员不相上下,作为为宠物治病的兽医自然也是受人尊重的,与普通医生并无区别。而在中国以及亚洲社会,尽管目前宠物的地位大大提高,但根据传统观念,人们始终把动物视为低人一等,甚至还有以它们为食物的习俗,因而兽医的地位也始终不能与治病救人的医生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结合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教学传授一些常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而不仅限于英美文化,英美概况等专业文化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识,做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掌握目的语文化,更深地理解母语文化。

其次,针对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外语教师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经常关注本国和目的语国家发生的一切,从而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双语文化意识。此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也极大的帮助了外语教师学习和传输目的语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成为师生互动,人与电脑互动的过程,从而使Kramsch的多元文化互动模式成为可能。教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把异国世界生动地传输到教室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理解语言材料及其背后的目的语文化,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参与程度,也提高了比较不同文化的效率。网络还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工具书,如词典,百科全书,图书馆等,通过它们可以查询最新的文化资料,及时更新文化信息。外语教师还可以利用(LISTSERY@CUNYVM.CUNY.EDU)这一全球性的英语教师电子论坛,就教学中涉及的文化信息,向全世界的同行请教。

第三:针对在外语课堂中创造文化环境而言,进行文化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方法如下:1>文化旁白:上课时结合语言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人文化的介绍和讨论,如介绍人物,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2)启发联想法:可利用关键词,关键句子,重要历史时间,人物等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3)图式法:根据课文中有关的文化知识组织学生列表或用图式表示清楚。4)课堂讨论法:可采取两人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5)中西文化比较法:通过对比,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6)角色扮演:根据课文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中西方婚礼的不同程序等。

放课后的婚礼范文4

PART.1

六月的梅洱镇,雨接连下了三天。雨水一下子频繁得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潮湿的。那天窗外依旧是密集的雨,屋里却十分热闹。尹朵莉在陈硕家里补课。她的数学成绩比较差,每次考试都因为数学而拖后腿。陈硕跟她住一个院子,就在东院的二楼上。陈硕比她大一岁,成绩很好,尤其是理科。然而她真的是一点也不喜欢数学,从小她就怀疑自己脑袋里也许根本就没有数学的细胞。所以每次去陈硕家,看到陈硕一本正经地打开数学课本,她都觉自己要崩溃。两个人挤在陈硕的小房间里,外面哗啦的雨声和陈硕的声音交缠在一起。她觉得这样的天气,真的不适合讨论数学这种坚硬冰冷的东西。她转头看着窗外,木雕窗户开着,房檐下陈硕两个妹妹的嘻闹声传进来。雨水像一条巨大的河流冲刷着大地,视线所及之处一片茫然混沌。她怔忡地盯着它们,仿佛自己也幻化成了一颗雨珠。

“朵莉!朵莉!”她正望着窗外发愣,忽然听到楼下叫她的声音。

她飞快地弹起来,冲出房门,奔到屋外的廊檐下。是父亲在下面,他指了指身后大门,在雨声里喊:“你快下来,找一件干净的衣服给那个女孩子。”朵莉有些听不太懂父亲在说什么,她透过雨帘循着院门口望去。门檐下站着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女孩。他们的身后是一辆小货车,上面用好几层白色塑料布紧紧地包裹起来,貌似一口巨大的箱子。门口放着两只黑色旧皮箱,只是皮箱似乎受过雨水侵龚,还滴着水珠。一个洋瓷盆子,盆子里放着碗筷,报纸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报纸已经湿了一边。她一面疑惑着,已经走了下去。朵莉的父亲看到朵莉,朝门口的两个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进屋去。

回到屋里,朵莉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搬家过来的。租的是西院鲁大姐二楼的屋子。听说他们的皮箱在来的路上被车颠进水洼里,皮箱进了水,里面的衣服全湿了,所以才来借衣服。朵莉想,怎么会有人在下雨天搬家的。真是奇怪。男人戴着一架近视镜,镜框银闪闪的,镜面上被打上了雨滴,也反射出亮晶晶的光。这些亮光盖过了他的眼神,让人无法捕到里面的内容。他的衬衫和裤子湿搭搭地贴在身上,看起来十分狼狈和落魄。旁边的女孩看起来跟她年纪相仿,两手抱着胳膊,穿一件灰蓝色碎花的布裙,圆形的领口敞着,被雨淋湿的长发凌乱地贴在脖颈上,发丝因为湿润显得更加漆黑。她所有的头发都向后拢去,露出光洁的额头。眼睛深黑明亮,直直地看着朵莉,没有一丝怯意。她的眼睛很大,嵌在那张巴掌大的小圆脸上,越发显得醒目,嘴唇略厚,嘴角微微上翘,像两片肥嫩的花瓣,氤氲着慵懒和性感。眉宇间却又带着点英气。虽然淋了雨,却仍不能掩饰容颜的秀丽。

朵莉看着那两个浑身湿淋淋的一大一小的人站在屋子里,像两尾刚从河里捞上来的鱼,每一个毛孔里都冒着湿气,仿佛连呼吸都是湿漉漉的,整个屋子都被他们沾染上了粘稠的液体。

她朝他们皱皱眉,转身去里屋找衣服。她哪有什么衣服可穿,都是些旧衣服,没有一件能比得上外面女孩身上的裙子。一九八六年的梅洱镇,很少有女孩子有勇气穿裙子,何况朵莉还只有十六岁,还在读书。她在柜子里翻来翻去,都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正在发愁,却听到背后一声清脆的声音说:“能不能快点啊?这么磨蹭,我都快冷死了。”

朵莉吓了一跳,转过身去,看到了女孩,她不知什么时候悄悄进来了,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朵莉。她看朵莉的眼神,直接而坦然,没有任何陌生人初见的羞怯。倒让朵莉有了丝讶然,她敢确定,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不怕生的女孩。她在心里忽然对她有了一种崇拜,莫名的说不清的崇拜,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她在柜子的最底层找出了一件她认为最好的衣服。在一堆旧衣服里,它还算出类拔萃。那是一件绛紫色的小洋装,外面还罩一件白色的小披肩外套。是母亲年轻时候穿过的,但自从生了朵莉之后就再也没有穿过。后来母亲将它改小了些送给朵莉,但朵莉从来没有勇气穿。即使夏天再热,小镇的女人们也不穿裙子。但朵莉的母亲是个例外,她总是可以穿着各种不同的漂亮衣裙出现在小镇上。有时,她也希望自己能像母亲一样,在小镇上,在所有人的面前,展示自己的美丽。但她不敢,她常常在晚上的时候,偷偷在家里穿上,自己在镜子前孤芳自赏。

现在终于有个女孩子可以代替朵莉穿上它了,朵莉感到由衷的兴奋和激动,仿佛过去所有的压抑、委屈和不公都可以借这个女孩的身体发泄出来了。她微笑着,几乎是双手颤抖着将裙子递给女孩。

女孩神情平淡地接过去。展开那件衣服的时候,眼睛似乎亮了一下。那一点点亮光,像星辰般很快反射到了朵莉的眼里,看来这件衣服很合女孩的心意。

女孩看了看裙子,拉上门,三下五除二脱去了自己的衣服,将自己湿透的裙子随便往边上一扔。朵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几乎是呆呆地盯着女孩的身体,眼睛像磁铁一样牢牢地粘在她身上。女孩脱去外面的裙子,里面是白色刺绣的胸衣,包裹着她玲珑的胸部,腰是细细的,全身的皮肤那么白,仿佛鱼鳞一样散发着光泽。她是如此美。朵莉在心里惊叹着,同时也暗暗自卑着。除了母亲外,她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女孩。

女孩察觉到朵莉的眼神,抬起眼睛说:“看什么?没见过女人吗?”

朵莉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她低了低头,轻轻咬了一下嘴唇,眼睛看着自己的手指,轻声说:“我们不是女人,我们还是女孩子呢。”

女孩穿好裙子,掠了朵莉一眼,嘴角扬了扬,说:“那又怎么样?再小的女孩子终究也会变成女人的。”

朵莉不好意思地看着她。还未等她说话。女孩站在衣柜的镜子前说:“这裙子很漂亮,没想到这种小镇还有这么好看的衣服。”

“是我妈的。”朵莉很快地解释道,语气里带着一种炫耀的味道,“她是个舞蹈演员。”

“哦?”女孩挑了挑那对剑眉,不置可否的样子。

“是真的。”朵莉微笑,“你不信可以去问院里的人。”

“呦,你妈穿这么小的衣服?”

“是为了给我穿,所以改小的。”

“哦。”女孩点点头,“那你呢?你也会跳舞吗?”

朵莉咬着嘴唇,眼里兴奋的火焰渐渐暗下去,直到完全熄灭。她缓缓地摇摇头,不敢再看对方一眼。见朵莉不再说话,女孩转身向外面走去,走到门边,忽然又转过身来说:“我叫顾盼盼,住在西二楼,衣服很快就还你。”

PART.2

那天,顾盼盼父女一走,朵莉就立刻又回到里屋,开始在她母亲的衣柜里翻,她想找一件像顾盼盼那样的胸衣。她一面翻一面懊悔,她以前为什么就从来没有想过穿胸衣呢?她脑海里又出现了顾盼盼优美的胸部,她美丽的曲线,以及她精致的白色胸衣。她甚至记得那胸衣上的每一条刺绣。可是朵莉翻来翻去,把母亲所有的内衣都翻出来了,都没有一件适合她。

父亲因为帮顾家往楼上搬东西,直到傍晚才回来。朵莉已经做好了饭,两个人安静地吃了饭,然后就回到自己的小屋里,早早躺在了床上。但是却怎么都睡不着。她的脑海里仍然是顾盼盼轮廓分明的面孔,淡漠的眼神,以及她玲珑有致的身体,她看着顾盼盼白天站过的地方,仿佛觉得她仍然站在那里,虽然自己看不见,可是却能闻得到她的气息,青春的身体散发出的淡淡芬芳和雨水湿润的气息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朵莉艳羡般地注视着那个地方,好像顾盼盼真的在。她缓缓地坐起来,掀掉被子,在头顶那盏昏黄的灯泡下,她脱掉背心,细细地开始打量自己的身体。她的手轻轻地碰触着自己的胸,坚硬的,小小的,它们在她的掌心里像两朵含苞的花一样,欲待开放。胸口处还有一颗米粒般的痣,红色的痣,不偏不倚正好嵌在两只胸部的中间。像个印记般,见证了她平淡而青涩的成长。她惶恐地看着自己的身体,觉得它一点也不美,跟顾盼盼比起来,它就像一株丑陋而干瘪的植物,强行地和自己的脑袋连接在一起。她自卑地,恐惧地盯着自己,然后迅速拉过被子,带着一丝嫌恶般地将自己严严实实地裹起来。她灭了灯,就那么在黑暗里坐着,好像没有了灯光,刚才的一切不好和难堪也随之消失了。

她先前所有的自信和骄傲就在认识顾盼盼的那天晚上,不攻自破了。

第二天清晨的时候,雨停了。天空是阴的,太阳在厚厚的云层里挣扎着,时隐时现。朵莉醒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了农场。厨房的锅里是父亲给她留的早饭,红豆糯米稀饭和两个烧饼。她坐在窗前吃早饭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西院。但西院里除了鲁大姐陪双目失明的母亲锻炼身体外,再没别人。直到鲁大姐将母亲扶回屋子,仍然没看到顾家父女。鲁大姐推着自行车路过朵莉窗前的时候,隔着玻璃向她打招呼:“朵莉,还不去上学啊。再不走就迟到啦。”朵莉掀开竹帘探出头笑道:“我这就走。”鲁大姐冲她笑笑,骑上车子往巷子外面去了。朵莉一回头,就看到了陈硕,他背着书包站在窗下,正安静地看着自己。

“走吧。还愣着干嘛?”陈硕说道。朵莉朝他撇撇嘴,挎上书包就向大门外走去。

他们上的是镇重点中学,因为整个小镇,只有这一所中学,所以自然成了重点保护对象。陈硕上高二,比朵莉高一届。下午放学,一进院子,朵莉就发现,西院晾满了衣物,不用说朵莉也知道,是顾盼盼家的。院里从来没出现过这么多好看的衣服,除了朵莉的母亲外。顾盼盼的衣服真漂亮,一件件挂在那里,像一排彩色的旗帜。

她拉住陈硕:“咱们去她家看看吧。”陈硕想了想说:“有什么可看的?我不去。你也别去了,赶快回家写作业吧。”陈硕说完就走了,走了两步又转过身说:“作业写完记得拿给我看。”朵莉不耐烦地瞪了他一眼道:“知道啦。”说完就朝西院走去。顾盼盼家在西二楼。朵莉飞快地跑了上去,一看,顾盼盼家的门是锁着的。她又趴在窗玻璃前往里面瞧,屋子不大,却已收拾整齐。没有什么家具,除了屋子墙角处的一架钢琴,原来昨天车上那个被好几层塑料纸紧紧包着的庞然大物就是这钢琴了。他们家居然有钢琴?朵莉有些震憾,隔着玻璃,她都能看到那暗红色木质的钢琴盖表面发出的光亮,简直漂亮极了。那个时候,只有大城市里有钱又喜艺术的人家才会有这样奢侈的物件,居然顾盼盼家会有这东西。朵莉对她本来就有种艳羡,现在更觉得她与众不同了,对她的喜欢和羡慕不由得又深了一层。

难道顾叔叔是个音乐老师?朵莉暗自猜测。

“哎,鬼鬼祟祟的干什么呢?”朵莉忽然听见背后的声音,吓了一跳,回头去看,原来是顾盼盼的声音,她身后是顾叔叔。因为那天下着雨,他们匆匆搬来,朵莉今天才看清了顾叔叔的样子。瘦削洁净的面容,那镜片后的一对眼睛炯炯有神,但又隐隐透出些含蓄的温情和沧桑。他今天穿着件白衬衫,文质彬彬的样子,倒有点像学校里的辅导员,很有些文艺范。

顾盼盼面无表情地看着朵莉。她看朵莉的目光是淡漠的,陌生的,仿佛她们从来不曾认识过。“我只是来看看。”朵莉轻声说。顾盼盼冷冷地说道:“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走走走。”顾盼盼一面说一面粗暴地推了她一把,朵莉被她推到了栏杆边。“爸,你还愣着干嘛?赶紧开门啊!”顾盼盼又冲着顾叔叔嚷道。倒是顾叔叔有些不好意思,对着朵莉笑了笑,又看着顾盼盼说:“要不请人家进屋坐会儿?”顾叔叔完全是带着征求意见的语气,一脸恳切地望着顾盼盼,顾盼盼一面把他往屋里推,一面大声说:“赶快进去!不许说话!进去进去!”顾叔叔再来不及说一句话,就被顾盼盼推搡着进了屋,然后啪一声,门被关上了。朵莉实在有些吃惊。她从来没见过像顾盼盼这样奇怪的女孩,还有顾叔叔,他跟女儿在一起,明明他是家长,怎么弄得跟顾盼盼是他的家长一样,真是不懂。

两天后的一个早晨,朵莉在教室上课的时候,老师领着一位女同学来了,那新同学居然是顾盼盼。她已经换了自己的衣服,一件暗红小碎格的连身裙,将她的身材映衬得美好无遗,头发梳成好看的马尾高高地挽在脑后。刘海全部向后梳,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衬得她面若银月,眼似星辰。果真如她的名字一样,顾盼神飞,美不可挡。老师说:“这是我们的新同学,大家欢迎。”大家立刻拍手鼓掌。顾盼盼眼神淡淡地掠了他们一眼,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顾盼盼。然后她在大家窃窃私语的议论里表情平静地走向她的座位。

顾盼盼漂亮新潮的外表很快引来了班里女生们艳羡的目光。她很快取代了朵莉,成为班里新的女一号。男生们总是讨好地围绕在她周围。她时而跟你打得火热,时而却像块冰一样对你冷漠至极,有时候她还跟男生们一起吹口哨,甚至还与老师当面顶撞。朵莉下课的时候会和女生们一起跳皮筋踢毯子,但顾盼盼从来不参与她们的活动,她总是眼神冷漠地站在一边看着她们。陈硕那天放学又来等朵莉的时候,顾盼盼背着书包走到门口,意味深长地打量了一眼陈硕,然后笑着看朵莉:“呦,还有男朋友哪。真是不简单。”朵莉脸一红,马上辩解道:“什么男朋友?你别瞎说。”顾盼盼依然看着她,笑声不可抑止。朵莉被她说得有些羞愧,好像一个秘密被人揭穿后的无地自容。她丢下陈硕转身就跑,陈硕在背后一面喊一面追。顾盼盼站在教室门口,嘴角又泛出了笑容。

自那天起,朵莉就再也不准陈硕去教室门口等他了。陈硕虽然有些无奈,但还是很听朵莉的话,没有再去等她。星期六的下午,朵莉又在陈硕家补课。站在陈硕家的窗前,对面就是西院二楼顾盼盼家。那天补完课后,朵莉跟陈硕的两个妹妹玩起了游戏,几个人在屋里笑闹着,忽然听到对面楼上传来一阵美妙的钢琴声。朵莉很快就听出来了。那么优美的音符,像雨点落在湖面上溅起的涟漪,波纹向四面散去;又像颗颗珍珠跳跃着滑落在玉盘上。清脆的,欢快的,梦幻的,美妙的,像个梦一样渺远,像片雾一般朦胧,同时又如少女的青春般美好。她呆呆地站着,几乎是一瞬间,就像被钉在了那里,不能动一下。那琴声像一条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淌过来,流到院子的各个角落。屋里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陈硕的外婆从灶台上抬起头来,两个小丫头也停止了打闹,大家都仔细听着这美妙的旋律,并且迅速分辨着它来自哪里。

陈硕放下手里的书,从椅子里站起来,跨出屋子,慢慢地,一步步向对面走去。他的灵魂仿佛被那琴声吸走了,盲目地,缓缓地走着,穿过天桥和一段台阶,停在顾家的窗前。透过玻璃,他看到一个长发的女孩子正坐在一架木质的钢琴前,修长的手指在黑白的琴键间娴熟而欢快地舞蹈,迷人极了。他从前只在叔叔家里见过堂妹弹钢琴,他当时几乎被那琴声迷住了。可是这女孩显然比他叔叔的女儿弹得更好听,简直就是天籁之音。他正陶醉在动人的琴声里,琴声却停了。他猛然回过神来,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人家屋子里。顾盼盼站起来,转过身,微笑着盯着他:“你很喜欢这首曲子吗?”陈硕点点头,有点迷惑地看着她说:“真好听。”顾盼盼并不看他,自顾自说道:“这是梦中的婚礼。我也很喜欢。”陈硕看着她,也许是刚洗过头的缘故,顾盼盼的长发就那样散着,顺着肩膀垂了下去,头发还未干透,陈硕隐约能闻到自她发间传来的洗发香波味。那香味淡淡的,是青草融合花香的味道。那股芬芳,像个诱饵一样的,与空气碰撞着,交缠着,直窜到他的鼻腔里去。这是他第一次仔细地看顾盼盼,她确实很漂亮很可爱。除了朵莉,他大概是第一次如此仔细地关注另一个女孩。

他有些失神地望着她。完全没有注意到,窗外正站着朵莉。她怔怔地看着屋子里的人。耳边还回响着那曼妙的琴声。她的视线在陈硕的脸上紧紧地,来回地探索,生怕错过每一个表情。就在这一刻,女性的直觉告诉她,他是喜爱着顾盼盼的。她在心里用了喜爱两个字,她对自己说,也许,也许陈硕只是喜欢顾盼盼的琴声呢?自从顾家搬来,陈硕也并没有去注意她的,不是吗。他是一直都在自己身边的,不是吗。朵莉这样想的时候,连自己都被吓了一跳,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自己喜欢他?为什么她从来没有意识呢?她飞快地转过身,迅速朝楼下跑去,一面跑,心里却仍在疑惑,她究竟喜欢陈硕吗?她喜欢他吗?她不知道。就像一样东西,一直在你手边,你却从来不觉得,因为你已经习惯,你觉得理所当然,可一旦有人想要把这样东西从你身边拿走的时候,你着急了,你不知所措了,你已经来不及思考是否需要它,你只是急于占有它,让它继续留在你手里。

第二天早晨,朵莉主动去叫陈硕跟她一起上学。她看着衣柜前挂着的那件绛紫色裙子,顾盼盼已经将它还了回来。朵莉一直盯着它,犹豫不决。出门前她还是鼓足勇气穿上了它,又在头上戴了发卡,将她额前的刘海全部用发卡别上去。她在镜子前看到自己光光的额头,满意地出门了。陈硕一看到她,愣了愣,然后点点头说:“嗯,你穿这裙子很好看,怎么以前不穿呢?”他又看着朵莉的头,“你怎么了,好端端的刘海,干吗都别上去呀?看着怪怪的。”朵莉疑惑道:“不好看吗?你不是喜欢露着额头?”陈硕皱皱眉道:“我知道了,你是不是学顾盼盼?你的刘海挺好看的,干吗学别人?人家是人家,你是你,快快快,把发卡拿下来。”他一面说,一面伸手就把那发卡摘了下来,又用手帮朵莉将刘海整理好。朵莉看着他帮自己弄刘海的样子,心里涌上一阵小小的甜蜜。

那天晚上,朵莉的父亲农场有事,没有回家。朵莉照例被陈硕的外婆叫去吃饭。几个人围在饭桌前一面吃,一面说笑着。忽然外面又响起了昨天的钢琴声。朵莉的心一下子就绷紧了。那琴声像个魔咒一样,令陈硕陡然间像变了个人,手里端着碗,眼神却有意无意地飘向窗边。若在往常,他会热切地帮她夹菜,盛饭,殷勤地照顾着她,陪她说话。可是那晚,陈硕的神情像下雨的天空,飘渺而潮湿,他忽然像个失去了魂魄的人,没心没肺,连那对漆黑的眼里,也是空的。朵莉望了一眼窗外,对面西二楼的窗户是亮的,但拉着窗帘,除了一片灯光,什么都看不到。他想看到什么呢?她安静地盯着他,内心却波澜暗涌。

晚上,朵莉一个人待在家里,孤独更加清晰明了,落寞悄无声息地笼罩着她。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辗转间,听见外面似乎下起了雨。雨点嘀嘀嗒嗒地打在窗台上,她从床上起来,走到门外去。外面一片黯蓝的天,夜晚的风轻轻地吹着,和细密雨丝交织着,一起向她裹来。西二楼的灯早已经灭了。东二楼的灯却还亮着,也许陈硕也没有睡吧,她猜测。她就一直站在房檐下,看着夜幕里的雨,看了很久。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放学后,朵莉正在收拾书包,忽然看见了教室门外的陈硕,他站在门口似乎正在朝教室里张望。自从朵莉不让他在门口等她后,陈硕已经很久没来了。她嘴角浮上一抹笑容,拎上书包就往外跑。可是她刚从座位上站起来,就已经有另一个女孩跳跃着,跟她擦肩而过,奔到了陈硕的身边。她侧着脸,笑逐颜开地跟陈硕说话。朵莉站在那里,隔着很多同学,远远地看着他们。那个微笑的侧脸,很美。可即便是侧影,朵莉也认得,那不是顾盼盼是谁。那天傍晚,她一直跟在陈硕和顾盼盼的后面,跟了一路,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她虽然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可是她听见了顾盼盼清脆的笑声,那笑声像秋天高远的阳光一样灿烂而明亮。朵莉在那些琅琅的笑声里,泪忽然就落了下来,她蹲在地上,很久都没有起来。

PART.3

那次之后的周末,朵莉没有再去陈硕家补课。

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发愣,直到傍晚彩霞满天的时候,忽然听到外面有吵闹声。她抬头循着窗玻璃望去,原来是西二楼上,顾盼盼父女俩正在争执什么。她走到门边掀起帘子,听了一会,才听明白,是顾盼盼正在跟顾叔叔闹脾气,好像是嫌顾叔叔的饭做的不好,顾叔叔怎么劝她就是不吃。这会儿正趴在栏杆上赌气。朵莉看着顾叔叔又心疼又百般迁就的神情,觉得顾盼盼好幸福,她的父亲真是对她太好了,像公主般宠溺着她,一顿饭觉得不好吃,顾叔叔就手忙脚乱了。在梅洱镇,像她们这样大的女孩,家里的人是不会再把她当小孩宠着的。就像朵莉,她的父亲在郊区的农场,一周才回来一次;而她的母亲在市里工作,平时也不在家,日常的生活起居都是靠朵莉自己。有时候邻居们看她一个人,就会喊她去吃饭。陈硕的外婆是叫她吃饭次数最多的人。有时她实在不想麻烦人家,就坚持自己做饭吃。时间一久,她自己已经练就了一手做饭的好功夫。但是今天看到顾盼盼这样,她才觉得,她是多么希望能有父亲或者母亲也这样围绕在身边,护着她,哄着她。多好。

她正充满羡慕地望着顾家父女,忽然看到,住在楼下的鲁大姐扭着她肥硕的腰肢端着一只碗往楼上去了。她一面小心翼翼地走到顾盼盼身边,一面亲切地说:“来,盼盼,别跟你爸赌气了。看看我给你端了什么?”顾盼盼转过身,看到碗里的东西,眼睛亮了一下,惊讶道:“牛肉拉面?”鲁大姐笑嘻嘻地说:“是呀,我大哥家今天给我送了点牛肉,我就做了牛肉拉面。来,快尝尝好不好吃?”鲁大姐说着用筷子夹了一块牛肉喂到顾盼盼嘴里。顾盼盼一面吃一面赞道:“哇,真的好香。”鲁大姐看着顾盼盼又说,“盼盼,以后想吃什么,跟我说,我来给你做,你看你爸一个大男人,他哪能做得了饭呢?”一面说一面侧头看着顾叔叔,笑道,“你说是吧?顾大哥?以后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啦,家里有什么活,你叫我一声,我立刻就来。”

顾大哥?这院子并不大,朵莉在屋门口听得真真切切,鲁大姐的热情她倒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但是院里的人都叫顾叔叔为“顾同志”,而鲁大姐却叫他“顾大哥”,怎么听都有点别扭。晚饭后,西二楼上又传出了钢琴声。朵莉在屋里听着,这顾盼盼又开始弹琴了,但这次的旋律明显跟前两次不同,琴声里带着些淡淡的忧伤和哀怨,甚至还有些困顿和焦躁,反反复复,琴声时而响起,时而停下。朵莉不由得朝窗外看了一眼,这是顾盼盼在弹吗?怎么跟前两次完全不一样,不仅曲调变了,连每一个音符里都充满了沉重?

转眼到了七月,最热的时光来了。朵莉的母亲仍然没有回来,她却迎来了期末考试。考试的前一天,学校提早下课,让学生回家自己复习。她一个人提着书包进了院子。一进大门,看见陈硕的外婆和鲁大姐正坐在院里的槐树下聊天。她正准备上前打招呼,却听见鲁大姐说:“阿婆呀,你注意到没有,这几天你家陈硕和那顾家的丫头好像走得有点近哦,嘿嘿,你说,陈硕会不会看上那丫头?”陈硕的外婆往下扶了扶老花镜,把手里的布团丢到一边,从老花镜上边看着鲁大姐:“你说的是那顾盼盼吧?哼。”陈硕的外婆轻轻哼了一声,继续道,“不可能,这小子才多大?他懂什么?再说,就算要找媳妇,也不能找顾家那样的。”鲁大姐疑惑道:“顾家怎么了?我倒觉得那顾盼盼挺好的,你看,人长得漂亮,还会弹钢琴,你也听到过的,弹得多好听啊。还有她爸,哎哟,斯斯文文的,又有文化……”

“我知道!”陈硕的外婆打断她,“我倒不是说顾盼盼人不好。你也知道我们家的情况,所以,我老早就决定,陈硕将来找媳妇,一定要找女方家父母都健全的,我们家已经是这样了,不能女方家也这样啊?你说是不是?你瞧那顾家,搬来快一个月了,顾盼盼她妈呢?你见过吗?谁见过?”鲁大姐点点头道:“噢,这倒是,我们都没见过。照你这样说,还是朵莉合适吧?她跟陈硕,从小一个院子长大,也算青梅竹马了。”“快拉倒吧。”陈硕的外婆瞟了一眼朵莉家的方向,说,“朵莉倒是父母全在,不过她那个妈,呵呵……”陈硕的外婆笑着摇头,“老是在外头,不回来,有跟没有一个样。”鲁大姐说:“你不赞成?那你还老叫她去你家吃饭?”陈硕的外婆叹了一声道:“吃饭是吃饭,两码事儿,我是看她父母老不在,她一个人,再说,都是老邻居了,不过添双筷子罢了!”

朵莉听到这里,心里当下打了个寒战。七月的天气,她却觉得分外冷。站在木头大门下,看着门框上自己的影子,觉得那影子像她的人一样虚弱无力。她身子晃了晃,有点眩晕,一定是刚才在太阳下走得太久的缘故。她慢慢地走到院子里,陈硕的外婆和鲁大姐分别向她打招呼,正午的阳光晃得她挣不开眼,那两个女人在她眼里成了两团模糊的轮廓。她勉强朝她们点点头,就回屋了。躺在床上,她只觉得眼冒金星,头晕得厉害。她如果就这样死去,也没有人知道罢。她心里觉得惨淡,身体上的痛更加深刻了。

不知睡了多久,她因为口渴醒来,迷迷糊糊中仿佛看见了她母亲的脸,那张仍然美丽的鹅蛋脸,漂亮的丹凤眼里,微微含着笑。只有母亲才会有这样温暖的笑容吧。她缓缓将手伸出去,去触摸那个笑脸,一摸,手却真的触到了那带有温度的脸。她一惊,人却清醒过来,她的母亲真的就在眼前。她关切地用手摸摸朵莉的额头,又用冷毛巾擦她的脸。朵莉完全想不到母亲这个时候会回来,她还以为自己太想母亲,所以产生了幻觉。

“妈,你回来了?”朵莉挣扎着要起来,母亲按住她,微笑着说:“快躺下别动,你中暑了,要好好休息。”说着,将早就凉好的水端过来,拿着勺子要喂她喝水。朵莉平时独立惯了,突然被母亲这样爱护着,倒有点不习惯。她索性坐起来自己喝。其实母亲也是很宠爱她的,只是因为在外面工作,身不由己,但只要回到家里,还是个称职的妈妈。

她一面喝水,一面又问:“妈,你今年回来得比去年早些,你们放假了?”她用期望的眼神看着母亲。她母亲笑道:“对,今年学校要修建,所以放假早,我当然就早点回来了,开学也会晚一些,所以这个假期我在家待的时间要久一点。”话刚落,朵莉就欢呼起来,只要母亲在家多待一天,她都觉得高兴。她更希望母亲不要再工作了,一直呆在家里,这样,即使父亲不在,她也有妈妈在身边。父亲以前也劝过母亲,想让她放弃市里的工作,安心待在家。但母亲因为太热爱她的工作,执意不肯。父亲劝了几次也无奈,因为爱她,只好尊重她。

傍晚的时候,朵莉已经精神抖擞了,自己坐在门口看书。她母亲进进出出地忙碌,长久不在家的女主人,回到家总是有很多事情做。鲁大姐推着自行车一进院子,看到朵莉的母亲,立刻大声说:“呦,这不是七蕙吗?什么时候回来的?”

“下午刚回来。你下班啦?”朵莉的母亲笑盈盈地回答,鲁大姐拉着她的手带着羡慕的神情说:“七蕙呀,你瞧瞧你的身材,怎么还是这么好,唉,我什么时候才能减掉这一身的肉呀?瘦了就是好哇,穿什么都好看。快告诉我,你有什么秘决,让我也学习学习,说不定我哪天也能穿上裙子呢。”彼时,朵莉的妈妈身上正穿着条灰紫色暗花的长裙,裙摆被风一吹,像朵盛开的喇叭花,衬得她腰身更加纤细,一头齐耳的短发让她看起来倒有一股娟秀。

正说着,顾叔叔从外面回来了。他拎着一个黑色的提包,看起来神色有些疲倦,朵莉喊道:“顾叔叔好!”顾叔叔微笑着回应她:“朵莉好,这么用功啊?我们盼盼也像你这么用功就好啦。”朵莉的母亲见他问候朵莉,礼貌性地朝他点点头。鲁大姐说:“这是我们新来的邻居,上个月才搬来的,住在我家二楼。”说完,鲁大姐嘴角含着一抹深深的笑意转头看着顾叔叔,他却并无察觉,只是朝朵莉的母亲点点头道:“噢,你好,我是顾竹生。你是……”

“我是朵莉的妈妈秋七蕙。”她微笑着,“不好意思,你们聊着,我要去忙了。”就进屋去了。

鲁大姐拉了拉顾竹生的衣袖,笑嘻嘻地说:“顾大哥,你今天出去啦?累不累?要不到我家坐一会吧?盼盼呢?她今天想吃什么?”

顾竹生委婉地拒绝了她,就匆匆上楼去了。鲁大姐有点失望的站在那里,眼睛却像系着根长长的线,始终跟随着顾竹生,直到顾竹生进屋关上门,那条线才被迫剪断。

第二天一大早,朵莉就去学校了。秋七蕙收拾完屋子,就开始洗衣服。那时小镇上很多人家家里的自来水都没有下水,所以使用过的水都必须要倒进院子里的下水管道。秋七蕙洗完衣服后,就拎着一大桶脏水去院子里倒。刚走几步,就碰到了要外出的顾竹生。秋七蕙朝他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他看到秋七蕙手里的桶,就上前说:“这么重,我帮你吧。”他说着,兀自夺过她手里的桶,朝大门口的下水道走去。秋七蕙赶忙跟在后面,他倒完了水,将桶还给她,一面说:“看你这么瘦弱,这些活,应该男人来干的。”秋七蕙微笑道:“谢谢你,我自己也可以的。”顾竹生笑道:“你太客气了,我搬家来的那天,朵莉的爸爸也帮过我们呢。再说,朵莉跟我们家盼盼也是好朋友啊。”秋七蕙点点头,轻轻地微笑着,没有再说话。见顾竹生还站着没走,只好又说:“你,每天早出晚归,是不是工作很忙?不会耽误你吧?别迟到了。”顾竹生听出言外之意,这才告辞离开。

下午的时候,秋七蕙坐在屋檐下择菜。那时夕阳还没落下去,院子里铺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像洒满了一池碎金的湖面,水波荡漾着。秋七蕙坐在一把小椅子里,金色的波纹斜斜地溅在她的裤角。她专注地择着篮子里的青菜,却仿佛感到有一双眼睛从哪里探出来正注视着她,她抬头四下看看,除了东二楼上的陈硕外婆在门前的灶台前忙碌,院子里并没其他人。可是那束目光似乎是无处不在的,紧紧地包裹着她,围绕着她。她在门口的灶台前做饭的时候,也能感觉到那来自暗处的眼神。她猛然回头,快速扫过整个院子,视线却落在了西二楼上,那栏杆边,那斑驳的夕阳里,伫立着一个男人,那人在一团金色的光晕里,有些模糊不清,像个虚幻而飘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