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1
一、结合自身的体验加以想象
学生欣赏诗歌时,要对所欣赏诗歌的内容加以想象。古代诗歌不像古代散文那样直白及容易理解,是借助于赋比兴的诗歌欣赏手法加以表现。某些诗歌中的某个字也就能够表现出整篇诗歌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其中还有某些不曾道出的感情,使得情深立现。比如:李白所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歌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加以想象,有没有独自出门的时候,当只身一人游走在长江,只见一艘帆船的孤寂。学生则会体会到诗人的一往情深。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要对诗歌中的个别字准确把握,因为诗人主要是借助于某些字来寄托自己的全部情感。
有些诗人,主要是喜欢寓情于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所呈现出的景象加以体会,然后在景象中对体会到的作者全部感情加以体会。通过自己的感受,对诗人的感觉有所体会。
二、找寻“诗眼”
古诗词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个词有时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其中包含着许多说不清道不完的深深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所需的最佳途径,主要是对画面加以想象,把画面与体味含义加以统一。一首词中值得欣赏的词语有很多,这些需要有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选择,不用字字求得解释。如果在选择重点的欣赏词语时,应当在学生对全诗的画面加以想象后,选择某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就是找到我们所谓的“诗眼”。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忆”字为主,让学生说一说诗人在“忆”什么,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要请学生在诗句中找出和“忆”有关的字眼。有些还可以与诗中的“思”字及“知”字相联系,进一步感悟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中,其中的“绿”字是诗的“诗眼”,这使得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它妙在形象,妙在自身的意味上。这样让学生学会了反复推敲与研磨,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用字之妙,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意境。诵读大量的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
三、研读古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了解写作背景
小学阶段所学到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古诗词有不同的作者,也
有不同的背景,表情达意也有所不同。以“送别”诗为例,在学白的《赠汪伦》时,诗中以汪伦的歌声送友,李白借用潭水抒发对友人的深深感情;在学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目送自己的朋友,用长江的水比喻与友人间绵绵不绝的情意;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王维借酒送友人,借朝雨、青柳以及美酒来表达对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从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所具有的恋恋不舍之情。
再例如:翁卷在《乡村四月》、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以及张志和在《渔歌子》中,为我们所描绘出的田园风光真是风景优美,也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在写景诗中,不同的是李白所写的《独坐敬亭山》,除了对敬亭山秀丽风光的赞美之情,还有“尽”“孤独”以及“只有”等词都体现了诗人非常孤独寂寞的心情。在背景资料的了解中,我们了解了李白的才华横溢,青年时的雄心壮志,但是遇到这样无奈的朝廷,在黑暗的统治中感觉到了世态炎凉,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情感,在读其诗时,要有压抑孤独心境的
表达。
2.课外拓展
以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为例,我主要是让学生以画画的方式理解诗句。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我搜集了大量江南的美丽风光,用这些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为何对江南难忘,进一步读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送别诗主要通过学生与朋友分别的故事及心情,体会到朋友间的恋恋不舍及离别之情……古诗词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但是,古人的心情和感受都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深远的诗文中,这些贴近人们心灵的诗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通过它与我们生活进行比照,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文。
总之,中华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及作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除了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民族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优秀文学的表现手法及技巧,还要能够担负起培养年青一代的情感这一重要责任,让学生在健康美好的情感熏染下,能够提升人生境界。在古诗词中运用理想、道德及情感意志等的见解,能够比较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净化心灵,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北京出版社,2012.
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2
1.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的河山,受到美的感染。
2.认识作者观察的顺序。
3.了解诗句所描绘瀑布的声音、色彩、形状。体会作者赞美瀑布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瀑布、景象、比喻、衬着、仰望”等词语。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是理解诗中的比喻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读书感悟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家乡有小河、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地向前流着;大海的水更是波涛翻滚着,奔腾着。不管是小河的水,长江的水,还是大海的水,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着。然而有一种水,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板书:瀑布)
2.有的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又可能会想,那瀑布从高山上直接往下倒,那情景一定美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3.齐读课题:2瀑布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诵。思考:课文主要是写得什么?
(课文主要是写瀑布的美景。)
2.过渡:是啊!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瀑布,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还有黄河流域上的人造瀑布等等。这些瀑布都是以雄伟奇丽、气象万千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领略一下瀑布的壮丽景色吧!
(二)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写了瀑布的什么?(板书:声)作者在听到瀑布的声音时看见瀑布没有?谁能够联系上下文告诉胡老师作者现在在哪儿?
2.瀑布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来听一听。你觉得瀑布的声音像什么?(放课件)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板书:浪涌、风吹)
4.作者为什么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风吹过松林的声音呢?请同学们听听浪涛声和松涛声。
5.从瀑布的声音中,同学们可以听出瀑布怎样?
6.指导朗读:所以,我们在读这一节时要把瀑布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涌”字要读出浪涛的气势。“吹”字要读得轻柔。仿佛在倾听瀑布在山谷里的回荡之音。听老师范读。
7.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这如浪涌岸滩、如风吹松林的瀑布声,吸引着我们急切地向瀑布走去,走啊,走啊,山路忽然一转……
(三)第二节
1.课件出示瀑布远景。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怎样?(惊喜)
2.请男同学用惊喜的语气读这一节。
3.分组讨论:(课件出示)
(1)作者现在站在哪儿看见了什么?
(2)瀑布的样子像什么?
(3)这一节介绍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色一道白银)
(1)作者为什么写“望见”而不用“看见”?
(2)“衬着”是什么意思?(衬托)
5.请同学们站起来,现在你们的脚下就是青山,你们站在瀑布对面看瀑布。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你可能会说些什么?
6.这使我们联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指导朗读。
我们在读这一节时,要用赞美、欣赏的语气来读。“啊”字要读出刚看到瀑布是惊喜的语气。“望见了”要把望见瀑布的激动心情读出来。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我们随着诗人,迫不及待地来到瀑布脚下。
(四)第三节
1.看瀑布的近景。(瀑布在我们的眼里是这样的伟大,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只有抬头仰望才能看到它的全部。大家一起做个仰望的动作。为什么要仰望?)
2.请女同学读第三节。
3.分组讨论。课件出示(同上)
4.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形珍珠的屏烟雾尘)
5.风吹来时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呢?大家想不想看看?
6.看录象。体会“如烟如雾如尘”的美。
7.指导朗读:“好伟大啊”是发自内心赞叹,稍微读得轻一点。“珍珠的屏”要读得高昂有力。“如烟如雾如尘”要读得轻些慢些。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9.小结:
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是那么的雄伟壮丽。而这随风飘洒的情景又显得迷迷朦朦,又是一种轻柔的美。
(五)总结写作方法
1.作者把瀑布写得那么美,让我们好象身临其境一般。
2.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为什么?
3.刚才,同学们说得句子都是什么句子?(比喻句)
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如果去掉比喻句,好吗?(老师读)比较一下。
6.老师引读比喻句。
瀑布发出的巨响——
远望瀑布——
近看瀑布——
当阵阵风吹来时——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瀑布的?(远——近)
2.他从瀑布的声、形、色三个方面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3
扬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历来很高,南朝诗人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和唐朝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就足以佐证。
扬州地处长江以北,景色宜人,气候温和,这里不仅风光绮丽,且人物妖娆,加之饮食清淡,故女子肤色多细腻、白皙而微红,像极了婉约的江南少女,因此便有了自古扬州出美女的佳话。
“扬州出美女”这句话不知道已流传了多少年,杜牧当年便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姓名”的诗句,历史上的扬州美女虽多出“青楼”,但都才貌双全,琴棋书画兼备,为历代文人所流连。古代文人对扬州女子拥有独到的鉴赏力,北宋词人、同为扬州人的秦少游一句“柔情似水”成了多少男子的择偶标准和多少女子的努力方向。
扬州人说话的语调悠悠长长,多以开音节的平声结尾,丝毫不亚于甜甜的吴侬软语,充满了音乐感,所以扬州出扬剧、出评书、出清曲、出弹词。正所谓“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扬州城出美女,扬州城也像美女。
扬州的影响所及,连中国古代的词牌都有《扬州慢》、曲名都有《广陵散》,而以城为名的词曲在中国极为鲜见。
清乾隆年间,浙江风俗诗人汪沆来往于天津、扬州与杭州之间,深感扬州之湖与杭州之湖燕瘦环肥,异曲同工,且扬州之湖别有一种清瘦含蓄、娇妍秀丽的风韵,于是诗兴勃发,欣然命笔:“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笔下写尽了扬州的秀、扬州的水、扬州的月和扬州的阴柔,因而扬州城尽得水月之灵气。竹西深处,既有《茉莉花》,也有《芦柴花》。驾鹤吹箫,占尽天下二分明月夜,一首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更使其博得了“月亮城”之美誉。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它有许多变体,源于明代的一首民歌《鲜花调》。《茉莉花》是人们最熟悉、旋律最优美的诸多变体中的一首,它曲调婉转曲折,节奏均匀平稳,旋律以级进为主,极富江南民歌清秀细致的特征。歌曲通过对茉莉花的赞美,生动含蓄地表达了青年人的爱情,但也有人认为其表露了一位少女爱花、惜花、护花的情怀及对生活的热爱。
更值得一提的是,《茉莉花》作为典型的中国民歌,十八世纪末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其曲调用作歌剧《图兰朵》中女声合唱的素材,进而传到了欧洲、南美等地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拔根芦柴花》则是扬州地区人们在水田劳动中唱的歌,属秧田歌。稻农为了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便以歌寄兴,他们所唱的内容有很大的即兴性,而曲调和衬词衬腔则相对稳定。这首秧田歌表面上看歌词分为三段,实际上每段只有第一句是实词,其后便是固定衬词“拔根芦柴花”和以虚代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这样的唱词结构说明此歌是借“花”寄兴,而不在乎唱的是什么,这也是一般劳动歌曲的特征之一。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这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4
阳春三月,穿过一畦畦流金的油菜花地,扑面的乡情给你一份惊喜,小镇“玉兰食府”的“时鲜”为你接风。此时,恰逢桃花汛,鱼肥水美,“正是河豚欲上时”,长江“三鲜”,鲥鱼、?鱼和鲚鱼陆续上市,四方食客,亦纷至沓来。
“芽姜紫酸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这里的银鱼即鲥鱼。鲥鱼,体扁而长,色白如银,味极鲜美,营养价值亦很高,有“鱼中之王”美称。北宋诗人坡食后曾写下上面的诗句赞美。
?鱼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吻圆突,口腹位有须四对,眼小,体无鳞,浅灰色。有人说它有些像胡子鲶鱼。最近和老爸去海鲜馆,见到玻璃鱼柜中养有?鱼,仔细一看果然有些像鲶鱼。时下鲥鱼逐年稀少,政府把它作为濒临绝迹的珍贵鱼类“保护”起来了,而吃河豚又有“拼死”之忌,所谓“鲥鱼味美而刺多,河豚味鲜愧有毒”,?鱼兼有河豚鲥鱼之美,而无两鱼之缺陷,且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历来被作为席上珍品。
鲚鱼,又称“刀鱼”,体形狭长扁平似刀,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脂肪,腴而不腻,味极鲜美。据《海》记载:“刀鲚,春夏集群溯河,分别到河流上游或在河口产卵,产卵后又返归海中。”长江下游从吴淞口到安徽安庆一段是刀鱼鱼群出入的最佳地段。九华河与长江交汇处更是在鱼群回游的“黄金水道”,故乡江心洲——荷叶洲滩涂上的芦苇成林,因此,这里水产十分丰富,刀鱼更是闻名遐迩。“春有刀鱼夏有鲥”,清明以前的刀鱼,刺软,肉细嫩,“清蒸”、“红烧”皆美。宋代名士刘宰在为友人饯别的“刀鱼宴”上作刀鱼诗:“肩耸乍惊雷,鳃红新出水。佐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渐寡味。”诗中描述了当刀鱼刚下锅烹调还未熟时,其香气已经扑鼻而来,河豚和江?皆比不上刀鱼味美。
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5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 谁来读读题目?(出示: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一起读课题。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生:从“晓”字中可以看出时间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
生:我知道是杨万里送别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题目的意思。)
师:题目中有一个“送”字,你猜猜这首诗可能会写些
什么?
生:朋友之间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生:送别之时朋友之间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嘱咐朋友多多
保重。
师: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读了这首诗你就明
白了。
二、诵读古诗,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诵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反复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组内轮流朗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师:古诗会读了吗?哪一组谁来试试?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真不错。古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味道,你能根据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谁来读一读?
师:节奏读出来了,怎么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你们听――(师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你们也想读出古诗的味道吗?自己练一练。
师:哪一组来展示?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读得不错,“中,同,红” 三个字押韵,韵母都是ong。
师:这三个字读起来很顺口,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古诗)
师:诗的韵味越来越浓了,诗句的意思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说诗句的意思 )
【评析:阅读教学坚持“以读为本”,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拾级而上,从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读出古诗的节奏,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学生真正读书,体现了真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引路,为学生品味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作铺垫,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师:同学们,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走出净慈寺,看到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诗句,欣赏西湖别样的美景。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1. 自由朗读古诗,找出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句,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组内朗诵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展示汇报。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组学生汇报感受)
师:“无穷碧”是怎样的
绿呢?
生:特别特别的绿,绿得
发亮。
生:一望无际的绿色。
生:一片绿色,仿佛一片绿的海洋。
生:满眼都是绿色,一碧
千里。
师:“无穷碧”为什么不用“无穷绿”?
生:无穷绿只是很绿,无穷碧让人感觉绿得发亮,绿色有变化,有的嫩绿,有的浅绿,有的翠绿,有的浓绿。
师:这“无穷碧”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生: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
绿伞。
生:那碧绿的荷叶,像女孩的绿裙子。
师:谁能把这翠滴的荷叶读出来?(板书:无穷碧)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你眼睛往前看,看到的是……(莲叶)再往远处看……(还是莲叶)往天边看,那与天相接的地方还是――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练习朗读)
师:多么壮观啊!满眼的绿色,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荷花特别的红。(板书:别样红)
师:究竟红得怎么样呢? (配乐播放荷花图片)荷花红得怎样?
生:像火一样热烈。
生:红得娇艳,像小女孩的脸蛋。
生:红得像太阳。
师: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
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生:我从题目中的“晓”知道这是早晨的太阳,阳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强烈,早晨的阳光非常柔和,所以照在荷花上,荷花特别红艳。
生:还有什么原因,联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莲叶的映衬,显得特别红。
师:六月,正是荷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所以它开得这么红艳,这么生机勃勃。
师:眼前的景色美,诗人描写的语言更美,同桌二人合作
读读。
(生二人对读:碧,无穷碧,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别样红,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觉得一碧一红,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莲叶清新碧绿、荷花娇艳妩媚,对比多么强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杨万里在《小池》这首诗中也描写过荷花,还记得那两行诗吗?
生:(齐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出示荷花的图片)荷花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儿?
生:荷花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荷花小巧玲珑,非常精致。
师:这首诗中描写的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这首诗描写了满池的荷花荷叶,非常壮观。
师:这满湖的绿叶,这别样红的荷花,多壮观啊!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评析:教学过程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正正学语言”的教学思想,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无穷碧”“别样红”,感受语言的对仗美,通过朗读和对比品析,感受到荷花的壮美,学生慢慢地“品”出古诗深远的意境。】
四、想象画面,感悟别样情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学习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读到一份怎样的情?
师: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如果加上一个语气词深情地赞叹一下,你会吗?
生: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呀!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六月,诗人送别好友,他要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
之情。
生:朋友即将远行,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难过。
师: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心里有什么话要对好朋友说?(配乐响起)
生:朋友啊,分别之后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朋友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啊!分别之后你不要忘记这美丽的西湖,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情谊啊!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留下来,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看似是在送,其实是想留住友人啊!
生:朋友啊,六月西湖的景色实在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我这个朋友。
师:我感受到了诗人惜别
之情。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生:朋友啊,我们虽然分别了,但我们的感情却像荷花、荷叶那样永远相伴啊!
师:同学们,看看题目,再读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疑问呢?
生: 题目中有一个“送”字,可是诗中却没有写怎么送别友人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首诗中写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叶、荷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这美
景,就会想起好朋友。
生:诗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
感情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长存。
师: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
(师板书:以景寄情)
师:六月的西湖中,荷叶绿得发亮,挨挨挤挤地铺到了天边,那姿态各异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阳的映照下那么娇艳美丽,真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你就是杨万里,来尽情地赞美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美景之中,(师配乐朗读)在音乐声中,我们也一起来尽情地赞美西湖。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壮阔的美景、把这别样的感情记在心里,这首诗会背了吗?
(生背诵)
【评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加语气词表达赞美之情”“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课堂成为学生言语的实践场,学生通过想象表达,感
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深化语言的感悟。引导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古诗“以景寄情”这一语言表达的秘密。】
五、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
(师出示学习提示)
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1.自由读读下面两首古诗,看看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2.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船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望着,望着,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王维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元二的情谊的?
生:即将分别,王维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师:友人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
生: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当时阳关以西,非常荒凉,好友即将远行,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王维是以酒相送。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西湖壮美的景色,感受了杨万里带给我们别样的离别相送,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
生:(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他的送别诗,感悟诗人别样的情怀。
【评析:迁移拓展两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从短小精悍的古诗中,打开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小窗口,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评:本节课坚持真语文理念,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经历了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别”统领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别样景,感悟别样情。教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以语言为核心,以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训练。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有自己的阅读、思考、感悟、体验。
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朗读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揭示课题后,结合题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诗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读诗的技巧,体会古诗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从整体上把握诗境。课堂教学以读悟境,以读悟情。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出荷叶的“无穷碧”、荷花的“别样红”,品味诗句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感受到西湖壮美的一面、热烈奔放的一面,渐渐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品读全诗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依靠“自觉”的认知方式学习与运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经验,悟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自觉的活动中迸发天性,张扬个性。
通过对比阅读,实现“言意兼得”。引导学生品读“不同”的送别,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的阅读过程,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的学习,最后迁移拓展,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学生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古典文学的精华走进学生的视野,学生得到一种享受,一种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精神得到双重生长。】
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唐诗;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歌咏祖国山河,可以让大学生热爱自然、感悟人生
唐朝的很多古诗中,都对祖国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描述与赞美。很多著名的诗人云游四方,写下了歌颂祖国大好山河的著名诗篇。像李白身处庐山时写下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其中一句“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将我们带到那山川中,身临其境那绝美的景色,而一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更让我们看到了这山的壮阔,在此等美景中得到身心的放松。描写山川的诗句中,广为流传的莫过于杜甫的《望岳》了,全诗可谓是带领我们完整、全面地欣赏了泰山的壮丽、神奇美景,使我们在泰山的巍峨与秀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同的诗篇中对同一自然景观的描写也会有所不同,在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看到的是洞庭湖湖水澎湃肆意的一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在刘禹锡的《望洞庭湖》中,我们却感受到了洞庭湖宁静、飘渺、朦胧的另一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同样的,李白与杜甫在面对江河时,也发出了不同的感概:《将进酒》中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黄河奔流而来的壮阔之景,更让我们感受到李白洒脱的气质与情操;而在《登高》中,杜甫看到的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壮阔的江河之景,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中所流露出的淡淡悲凉。在唐诗中,学生可以进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的幽静世界,也可以到达“隐隐飞桥隔野烟,桃花尽日随流水”(张旭《桃花溪》)的世外桃源。唐诗中展现的自然美景数不胜数,大学生在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然景色的丰富多彩,从热爱自然上升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丰富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可以激发大学生追求理想
唐朝的很多诗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们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都可以在很多诗句中找到。像孟浩然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一句“端居耻圣明”就表达出了自己想要干出一番丰功伟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迫切愿望。而李白的一句“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的一句“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君斋独酌》)、杜甫所表达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都无不体现出他们期待在祖国建设中有所作为的澎湃心情。唐代很多诗篇中都有浓厚的英雄主义情怀,这些诗人不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更有保家卫国、振国兴邦的高度责任感。即使面对挫折,他们也有着足够的信心继续披荆斩棘,像李白的《行路难》中那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递出的是强大的信念与力量。而正是诸如此类的诗句,能让大学生得到无尽的启示,懂得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永远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战胜困难,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学习,都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艺术技巧,提高审美情趣。而唐诗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更能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懂得运用思维、联想、记忆、情感等,去领悟诗中的意境,鉴赏其独特的美。例如:在《鹿柴》中,王维给我们展现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深山之美;在《春晓》中,孟浩然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道出了对春的感概。唐诗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丰富多彩的,每一首唐诗,都代表着诗人独特的心境,都蕴含着文学作品独有的魅力。大学生在唐诗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更能感悟到艺术的精美绝伦,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说,通过学习唐诗,学生的个人修养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唐诗不仅能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力;另一方面,在唐诗哲学韵味的感染与熏陶下,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等都能得到完善。
总之,大学生学好唐诗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唐诗教学过程中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积极运用科学、高效、独特的教学模式。唐诗教学要关注文本作者的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宝江.浅吟轻唱古诗词[J].生命世界,2008,(09).